黑帮暴徒

Tsotsi,救赎,真心无泪,Thug

主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肯尼思·恩科西,莫苏西·麦格诺,Zenzo Ngqobe,左拉,拉皮尤腊娜·塞费某,纳別卡恩特普沃特,Nonthuthu Sibisi,Ntuthuko Sibisi,Jerry Mofok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南非语言:祖鲁语,科萨语,南非语,英语年份:2005

《黑帮暴徒》剧照

黑帮暴徒 剧照 NO.1黑帮暴徒 剧照 NO.2黑帮暴徒 剧照 NO.3黑帮暴徒 剧照 NO.4黑帮暴徒 剧照 NO.5黑帮暴徒 剧照 NO.6黑帮暴徒 剧照 NO.13黑帮暴徒 剧照 NO.14黑帮暴徒 剧照 NO.15黑帮暴徒 剧照 NO.16黑帮暴徒 剧照 NO.17黑帮暴徒 剧照 NO.18黑帮暴徒 剧照 NO.19黑帮暴徒 剧照 NO.20

《黑帮暴徒》剧情介绍

黑帮暴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飞”(普雷斯利•奎文亚吉 Presley Chweneyagae 饰)是约翰内斯堡19岁青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当地一名黑帮成员。从小的不良成长环境使他逐渐形成了残酷暴戾的性格。他在当地无恶不作,然而却遇上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这天他刚刚差点打死一个小伙子,然后前 去劫车,开枪打伤女主人后,飞车狂奔,车后却隐约传来了婴儿哭声。 阿飞心中有了恻隐,想到刚刚杀了孩子的母亲,他决定把婴儿带回家中照料。照料起婴孩毛手毛脚的他,威迫隔壁有经验的母亲照顾婴儿,慢慢的,他心中善良的意识也在婴儿的哭声中苏醒过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主妇侦探社旅人埃比尼泽布拉芙夫人第27章女神捕之绝境夫仇记公文包亲爱的第一季天空市凶案第一季劲道猪头肉天才不能承受之重秋想与春一起吃饭第二碗!阳光以西灵异妙探第二季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鼹鼠之歌中间人先生第三季孤战迷城荷尔蒙大冒险圣诞之吻SS+plus勇敢的心战地之狼安妮:纽约奇缘米克的近路田禹治血色沉香心随雷动鬼三惊2大追捕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

《黑帮暴徒》长篇影评

 1 ) 《救赎》:那一道人性之光雪亮如电

韩浩月把外语片名翻译成中文后依然很精彩且令人信服的,很少见。

但7月份于国内上映的《黑帮暴徒》更名为《救赎》却深得我心,这部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聪明地通过改名绕过了壁垒森严的电影审查,成为惟一一部可以在国内放映的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支持《黑帮暴徒》更名《救赎》,除了对电影局领导的认真负责表示认同外,更多的原因是,我觉得《救赎》比《黑帮暴徒》更能直观地表达电影主题。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而是一部饱含感情、弥漫忧伤的男性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一部催人泪下的文艺片。

很佩服导演加文·胡德,他了解商业电影应该用怎样的一个开头来吸引观众。

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黑暗色调的小镇,酒吧里随时可以爆发的赌博和打斗,几个黑帮青年在头目的带领下在杂乱的街道上招摇过市,在地铁悄无声息地将锐利的刃器插入被抢劫者的心脏……在影片开始的15分钟内,影片散发的暴力色彩令人心悸,Presley Chweneyagae饰演的Tsotsi个子矮小却目光犀利,充满杀气。

被残暴情绪充斥的他甚至只因为一个地铁行乞的老乞丐不友好地看了他一眼,就尾随至荒野处试图将其枪杀。

然而,在打伤一个女车主抢走她的汽车,并在汽车座位上发现一个婴儿之后,Tsotsi的人生之路因为这个只会哭闹的孩子发生了改变,整部电影由此为分水岭,用一系列温情的镜头来展示一颗曾被暴力充斥的心脏是如何渐渐变得柔软的。

作为抢劫得来的意外“收获”,Tsotsi起初的想法是将婴儿抛弃荒野,但很快婴儿嘹亮的哭声将他换了回来。

在看完整部电影回忆起这个镜头时,我猜想,在他转身奔向汽车后座抱起那个婴儿之前,他的脑海中一定闪过一条雪亮如电的光线,这道光线刺痛了他对自己悲伤童年的回忆,唤醒了他对爱的需要和渴求,激发了隐藏在每一个男性内心深处的父爱,最主要的,柔弱的孩子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黑帮暴徒”身份,而将他还原成一个介于少年与父亲之间的普通男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强者身份不止可以用来掠夺和毁坏,更可以用来给予和保护。

自此,一个中国电影关注熟悉的杀手与美女的故事模式开始了,不过在《黑帮暴徒》中,美女变成了孩子,不过这不重要了,导演似乎更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英雄美女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一个人面对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往往是笨拙的,这种笨拙便于让人发现他的本质。

每次看到Tsotsi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在硬纸袋里拎着走来走去,或者手忙脚乱开一个罐头给婴儿喂食时,我总忍不住想要暴笑,一面看着画面上这个像保护幼崽的公狗一样窜来窜去的家伙,一面在心里讽刺他“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被逼无奈的Tsotsi终于去做了一件看上去无比愚蠢的傻事,潜入女邻居Miriam家中举枪逼着她为自己抢来的孩子喂奶。

善良而镇定的Miriam,躺在怀中的幸福的孩子,让Tsotsi产生了幻觉。

家庭、母爱、食物、温暖……这些他所缺失的东西,仿佛通过那个孩子一一实现。

而Miriam家中的用废玻璃自制的风铃,他认为是垃圾,Miriam却告诉他,风铃可以看到奇妙的闪光,听到悦耳的声音。

对一件事物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使得Tsotsi明白了,贫穷和苦难不是自己施暴的理由。

因为那个老乞丐“活得像狗一样耻辱”,他险些结束了他的性命,而老乞丐只想置身于温暖阳光下的愿望,也让他顿悟,自己以前的黑帮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

在和同伴潜入婴儿父亲的家,准备再次抢劫的时候,他发现了布置温馨的婴儿房,本该在这间房子享受安逸生活的婴儿,却因自己的行为剥夺了这个权利。

痛苦的Tsotsi这时候已经不舍得归还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婴儿,但良心又逼迫他不得不这么做,为此他枪杀了残暴习性未改的同伴,他不愿意在伤害了婴儿的母亲之后,再让婴儿失去父亲。

仓惶逃走之后,他到Miriam家中取出了婴儿,在归还婴儿之前,他拎着婴儿去看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荒野外累积的水泥管道。

Tsotsi在用这种方式和婴儿告别。

在将婴儿送到院门口的时候,犹豫良久,他按响了门铃,警察也包围了过来。

举枪的警察,闪烁的警灯,因为仇恨他而变得无比激动的母亲,在紧张的气氛下,他紧紧地搂抱着婴儿。

最后,被他救过一命的父亲从他手中接过了孩子,而他却悲伤得不能自己。

从影片开始的至暴,到影片结束的至柔,两钟风格的反差,使得影片的“救赎”主题变得清晰无遗。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才完成自我救赎的话,那么《黑帮暴徒》中的Tsotsi,则是良知的复苏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这种救赎同样撼人心灵。

除了暴力和救赎这两个主题,影片还有一条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爱。

一个黑帮暴徒对陌生婴儿的爱,一个有着自己孩子的女邻居对完全与自己无关的婴儿的爱,失去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痛彻心扉的爱……更深一个层次,是Tsotsi对被自己打伤的朋友的爱,是父母对Tsotsi的爱——尽管这种爱以原谅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可是谁能说原谅不是爱的一种?

在黑帮电影的幌子下,《黑帮暴徒》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大爱”,一方面驱散了生存之艰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Tsotsi和富贵家庭最后完成了孩子之间的交接,不仅意味着两者的和解,也意味着两个阶层开始懂得互相理解和认识。

《黑帮暴徒》所体现的责任感,使之和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一样,成为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大片。

 2 ) 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少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也许是国人太看重表面的浮华,忽视了内在的丰实,所以才一直未能染指这个看来高高在上实际就在眼前的小小金人。

我为中国电影集团引进后对名字的改动叫好。

《救赎》更能体现影片的内涵。

影片实际是在描写一个小混混在一系列犯罪行为后的心理变化。

通过影片可以感觉到南非贫富差距的巨大,社会的不和谐和南非社会底层黑人的生存状况,也许南非应该和中国一道高呼“创建和谐社会”。

看过不少华商在南非遭劫遇害的新闻,看过本片,信然。

五星级推荐。

www.xmhongsu.com

 3 ) 成长的意义在于感受温暖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次发现好望角,西方开始了解有这样一块土地的存在。

200年后,荷兰人在南非定居,建立了殖民地,从此西方人又用铁镣和鞭子拖着南非人走向现代文明。

他们教会了南非人现代生活价值观,却没有给他们财富。

他们给了南非人信仰,却没有给他们食物。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取消之前,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只对300万白人开放,对1150万黑人和50万印度移民来说,是几乎没有电影的概念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独立十年之后,他们的电影作品举世瞩目。

2005年2月,南非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同年,南非电影《昨天》冲击第77届奥斯卡获得提名。

2006年春,南非电影《救赎》终获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但是与《卡雅利沙的卡门》的实验性和《昨天》的社会性不同,在经历了一系列对电影语言的摸索后,南非电影通过《救赎》走向人性的回归。

谁来承担自己的成长?

Tsotsi一直困惑这个问题。

他的母亲患有爱滋不能给予他抚养,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总是暴跳如雷,于是他的亲情变得不能抚摸。

当Tsotsi看到家养的忠犬被父亲打断脊椎只能爬行的时候,他意识到如果不离开自己终会像废狗一样生活。

逃走的Tsotsi在荒野上奔跑,茫茫天地他不知道何去何从。

父母都无法承担他的成长,唯有自己拨开生命的迷雾。

许多年以后当Boston质问他“你爸爸在哪儿?

”“你爸你妈在哪儿?

”时,Tsotsi被碰触到心灵中永不可碰触的一道隐伤。

他愤而给了Boston以拳头的重击,然后狂奔而去,像儿时一样奔跑在荒野上,茫茫天地不知道何去何从。

“狂奔”作为第一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Tsotsi的两次奔跑不断切换,空中电闪雷鸣。

导演用相对静态的画面和奔跑的意念营造巨大的个体孤独感,无人承担Tsotsi的成长,Tsotsi甚至感受不到关怀与被关怀。

如果说暴力可以给他带来一些快感,那么暴力后的自省将使这个年轻人陷入一触即发的疼痛。

既然无人承担自己的成长,那么成长的意义在于何?

地铁站里的瘸腿老乞丐让Tsotsi想起儿时家里的狗。

为什么爬着也要活下去?

Tsotsi以为老乞丐在装瘸,于是用枪指着他说:“站起来!

”瘸腿老乞丐说:你以为你是谁?

耶稣基督?

(圣经里记载彼得对一瘸腿乞丐说:“我不能给你金银,但我奉耶稣基督之名要你站起来。

”说罢瘸腿乞丐的腿立刻好了,随彼得一起走进圣殿。

)Tsotsi才明白瘸腿老乞丐是真的残废,Tsotsi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活得像狗一样?

乞丐说:我喜欢感受街上的阳光,就算只有两只手,我还是能感到温暖。

这句话对Tsotsi很重要:活着是为了感受温暖。

Tsotsi不是瘸腿老乞丐的耶稣基督,但瘸腿老乞丐却是Tsotsi的耶稣基督。

瘸腿老乞丐作为第二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他站在疏离者的位置上去深入主人公的内心,像上帝一样降一句福音。

瘸腿老乞丐有自己的朋友、会看报纸买彩票,他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去展现着一个卑微生命对生活的热忱,让Tsotsi这样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健全人感动。

所以当Tsotsi发现自己偷来的车里有一个小婴儿的时候,他选择了将小婴儿带回家中。

他残缺的家庭让他不曾扮演过任何与亲情有关的角色,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关照和被关照。

在婴儿面前,Tsotsi认为自己可以是他的亲人。

Tsotsi希望自己和某个生命有关,所以在Miriam问他这孩子是谁的时,他说:“是我的。

”婴儿哭了,Tsotsi问他是不是想家了?

然而真正想家的是Tsotsi,Tsotsi带着婴儿去看自己曾经的家一排废弃的水泥管道。

Tsotsi想对婴儿说:我就是在这里把自己抚养长大的。

Tsotsi望着水泥管道旁的流浪儿,他对这种孤单的抚养充满失落,于是决定抚养婴儿。

成长的意义在于感受温暖,Tsotsi在婴儿那里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Miriam问Tsotsi婴儿的名字,Tsotsi把自己的真名给了他:David。

那一刻Tsotsi把婴儿看作了自己,一个无须再自我抚养的自己。

婴儿作为第三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它意味着无数的可能性,责任、或者拒绝责任;成长、或者拒绝成长;温情、或者拒绝温情。

婴儿让Tsotsi感到人和人之间是彼此需要的,将自己的情感隔阂在所有人之外的那个Tsotsi,是兽,不是人。

Miriam进一步柔软着Tsotsi的心。

他用枪指着Miriam的头胁迫她给婴儿喂奶,Miriam照做了,然而她却要求再给婴儿洗个澡。

Miriam母性的行为让Tsotsi感觉自己像一个父亲,他有了家的感觉。

Tsotsi开始希望给婴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带着同伙Butcher和Aap去了婴儿的父母家抢劫。

Tsotsi的同伴Butcher想像往常作案一样,迅速击毙婴儿的父亲Jhon,然后洗劫一空,但是Jhon说:“请你们放过我,我的妻子还在医院,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找到。

” Tsotsi阻止了Butcher开枪,Butcher不明白。

Butcher搜查财物,Aap寻找食物,Tsotsi却神情恍惚地走进了婴儿房呆坐着。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婴儿房,他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生活在这里而不是在平民窟该有多么幸福。

但是Tsotsi下不了狠心,他很想要那个孩子,因为他在与那个孩子的交流中感觉到了生命的温暖。

抢劫的最后,Jhon叫来警察,气急败坏的Butcher要打死jhon,千钧一发的时候,Tsotsi开枪了,死去的是Butcher,而不是Jhon。

Tsotsi不希望Jhon死去,不是因为正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父亲作为第四个符号出现在电影里,它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两个Tsotsi和Jhon,他们都是父亲。

Tsotsi在婴儿身上得到了做父亲的快感,却从Jhon身上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父亲。

Tsotsi把婴儿用品带回Miriam的房间,他把卖掉Jhon小车的钱全部退给Miriam,要她来抚养孩子。

Miriam拒绝收下,她已经知道婴儿的来历。

她说,孩子的母亲将永远无法站立,你不能把腿还给她,但可以把孩子还给她。

Tsotsi拿出急急拿出抢来的奶瓶和奶粉,想表明自己可以抚养孩子。

Miriam却说,即便如此,也不能使你成为她的母亲。

Tsotsi沉默了,他无法给予婴儿真正的父母之爱,更无权打扰别人的幸福。

成长的意义在于感受温暖,而温暖则来自情感。

《救赎》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救赎》的含义在情节之外。

导演已将双眼伸向欲望的底层,去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感动。

从近几年开始,南非导演逐渐由关注生存的困境转向关注生命的困境,他们起步虽晚却步伐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支卓越的力量。

他们正在像南非盛产的那些宝石一样,发出璀璨的光。

 4 ) 黑帮暴徒——救赎,以一个婴儿的名义

南非、黑帮、暴徒,这样的文化背景和题材让人想起《上帝之城》,无序的国度、肆虐的匪徒、触目的暴行,直面最底层的黑社会真相。

但看完影片才发现本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竟是讲述一个人性回归、浪子回头的故事,也难怪引进的时候要改译名为《救赎》了。

既然是一场恶人改过向善的救赎,情节也就基本上能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一开始冷血暴戾的少年,被一个婴儿唤醒心中的柔软,最终向警方自首。

人物开场很醒目,心路历程很曲折,结局也圆圆满满,再加上点童年的心理阴影、兄弟的情义挣扎,故事是说得滴水不漏,导演立场也坚定鲜明,更要紧的是,这样的主题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当然,以上是对电影局的引进动机来说的,就电影本身来说,还是颇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

故事线索很清晰,进程也不沉闷,不失时机地加上点刺激的暴力场面,时而又能冒出些哲理性的对话,大雨、黑夜这样的背景用来烘托剧情和人物心理也恰到好处。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的演绎,导演已完全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可谓是一部形式内容都比较完备的作品。

影片借婴儿来点化暴徒,这也使得这场救赎更具深度。

因为婴儿代表了最天真单纯的人性,与尔虞我诈冷漠功利的成人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而且婴儿口不能言,能与人进行最直接的心灵沟通,这样就淡化了影片表面上的说教意义,能让人直接从人的肢体语言中获得感悟与触动。

根本不必什么谆谆教诲,婴儿的一个眼神、一丝笑意、一声啼哭,就能叫人心生怜爱,任何恶念都能得到暂时的净化。

一开始或许难以理解那个母亲为何会为了一辆汽车奋不顾身,但是当婴儿的脸庞闪现的时候,相信每个观众心头都会掠过一丝对母爱伟大的赞叹。

男主角开场抢劫时的狠辣残忍令人心悸,跟同伙一言不合也是毫不手软。

有意思的是当他的良善一面被唤醒以后,虽然出于想要尽心尽力抚养和保护婴儿的目的,却还是采取了暴力极端的方式。

他用枪威胁着少妇为婴儿哺乳,然后还是用抢劫的形式为婴儿弄来玩具。

用刀枪说话已经成为他习以为常的生存习惯,他不知道世上还能够以心平气和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沟通。

这样的性格转化比较真实可信,但遗憾的是使得主题有些浮于表面,男主角未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警醒,故事也没有给人心带来足够强大的力量。

最后的举手投降还是太过理想化了,而且我也不喜欢这样貌似完美的结尾,我也从不认为警察就代表了绝对正义的一方。

而且从片中警察的表现来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以暴制暴,只知道用枪指着匪徒的头颅,并不懂得运用语言和心理来击败或者感化他们。

用一种暴力向另一种暴力俯首称臣,这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来说,艺术价值还是略嫌浮浅。

这部影片放在好莱坞只能算中规中矩,但对南非来说可能已是最高水准的杰作了。

南非也拥有查理斯·塞隆这样伟大的演员,潜力不容小觑。

让我们期待非洲电影这股新军将来会给我们继续带来惊喜。

 5 ) 假如不是南非的

假如这不是一部南非电影盛誉就将砍去一大半尽管并不是个蹩脚的作品。

但盛誉似乎更偏向于鼓励。

我不太喜欢这部模式化的电影。

尤其是主人公对母亲、父亲回忆的那段——也恰恰是这个故事最根本的心理动力——苍白无力,仿佛戴着全世界千篇一律的面具。

所谓的黑帮。。。。。。

就更。。。。。

勉强了。

SIGH一下。

 6 ) 绝不那么非洲、那么遥远

我看到的"救赎",译名唤作"黑帮暴徒"。

其实影片的原名,就是主人公的名字Tsotsi。

据说,Tsotsi本是南非街头俚语,意思是城市中黑人罪犯、暴徒或帮派成员,是街头小混混。

这么看,"救赎"就像是对影片主旨的概括,"黑帮暴徒"却是最符合"原意"的意译了。

"救赎"有点中心思想先入为主的架势,但说实话,对影片的主旨的理解,究竟是否就须钉死在"救赎"上,我是比较怀疑的,至少,这个词儿不足以涵盖我的"观后感"。

或者这样说,如果用"救赎"来定位"中心思想",用“良心发现”来梳理影片中的因果,这部片子只能让我觉得一般般,哪怕是很少见到的南非影片;但如果只把片子当"Tsotsi"去看,感受或许会丰厚不少。

我不想知道人家导演是不是就想把片子落脚到良心发现的救赎上,反正我宁可"理解"得更"模糊"一些。

在社会的撕裂与矛盾的大背景下,人生扭曲的常态化,会使人性陷于怎样的困境和挣扎,这根本不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

这么来看的话,表面上很异域风格的景观和音乐,不再是体味新奇的点缀,那意象,不能算近乎绝望,但也不仅仅是失落和无奈,而且,也绝不那么非洲、那么遥远。

 7 ) 人性在杀戮中醒来

“Tsotsi”,南非俚语,指贫民区的小流氓小混混,同时也是本片男主人公的“名字”。

本片的另一个译名“救赎”,比较贴切的反应了本片的内容,一个街边以抢劫为生的小流氓在一个婴儿身上找回自我,完成救赎的故事。

同样的题材,如果是香港片或好莱坞的片子,我会说老套,不过,南非的背景使得本片有了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本片荣获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Tsotsi和婴儿相处的6天是逐渐找回自我,找回尊严的过程。

一开始刻意的隐姓埋名,因为小老师说他不知道尊严而恼羞成怒;与残丐的对话,“如果一条狗被打断了脊梁,它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他仿佛是在问自己生存的意义;在给婴儿取名时,他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戴维”;归还婴儿后,他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的结尾给了人们一些希望,我也许太悲观了,我觉得用死来完成救赎更为彻底。

基督教说人生来有罪,而儒教则说人性本善。

男主人公的本性善良,所以才不忍扔下婴儿,结局却是一个基督徒式的忏悔,这是一部东西方都能引起共鸣的片子。

南非,让我联想到的是黄金、钻石、艾滋病、种族歧视、高犯罪率,一个遍地是黄金却又到处是贫民的地方。

影片用贫民窟与高楼大厦的对比告诉了我们这个贫富悬殊的现实。

贫穷使那些在水泥管中长大的孩子逐渐失去了尊严,泯灭了人性,成为了一个又一个tsotsi。

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影片中的一幕幕是那么熟悉。

看看我们身边日益增多的抢包族,还有那些满街乞讨的小孩吧,他们就是我们的tsotsi。

也许你认为他们好逸恶劳,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强行征收,他们辛苦一年的工钱被包工头以各种理由克扣,还有那些血汗工厂,他们的工资甚至买不起一件他们在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

贫者益贫,富者益富。

真正需要救赎的是富者。

 8 )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原来有这么多救赎的故事在上演,跟地域没有关系,跟肤色没有关系,跟种族没有关系,跟年龄也没有关系。

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你需要有那么一个触点,让自己顿悟,然后发现,是的,是时候改变了,是向别人证明,我也有人性的一面的时候了。

貌似看过很多类似话题的东西,包括前几年的《肖申克的救赎》《撞车》,还有同名为《救赎》的凯拉•奈特莉出演的文艺片。

肖申克的救赎很立志,等待希望等待光芒和圣洁的自我解脱;撞车的话题很零散,却让人印象深刻,暗夜的氛围总能射出一线光;凯拉•奈特莉的那个救赎由一个踽踽而行的老妇人讲出,童年记忆的老木屋满是灿烂的光,有战争,却只是回忆的点缀,并不足够深刻。

如今看到的这部救赎,产自南非,从头到尾,节奏紧凑,无非是想告诉你我,我们都需要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或者,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们可以做好,或者总不至于像现在这么差。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没错的,就这两句话。

我并不喜欢将我们如今成人的行为都归咎于年少时候的经历,但许多时候,我们又的确需要给自己一个说法,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或者借口,来解释如今的许多行为。

我对妹妹说,所有性格的侧面在某个人身上其实都是对立的。

自傲的人有自卑的一面,可怜的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所以,许多时候如果不懂一个人,倒不如想想这个人最强烈的性格角色的对立面,或者就会懂,我们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复杂。

上午跟师姐说起近况,波折不断,压力不小,却还是需要乐观应对,说服自己前面有曙光等待。

我说,不过是为了生活;师姐说,错,是为了生计。

也是,生活的层面太高尚,如今的挣扎,无非是为了能好一点儿活着。

下午东海杜倩分别说起济南生活的安逸,想出来闯荡一下,看看是不是能有更好的生活情态。

不知道,反正何种选择,都是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如果另外的变化会让你有更强烈的幸福感,变化倒不是坏事。

下午还说起奥巴马竞选的口号,we need change 和yes, we can,只是不知道,我们究竟能够变化到如何程度。

故事的主人公出场时,是一个混混,杀人放火,为了一口吃食。

甚至几个人在地铁里都能行凶杀人,甚至把自己的同伴都能打到狗血喷头,甚至能够无缘无故开枪抢劫一个赤手空拳的妇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恶不作的人,却在面对一个婴孩时,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温暖的父爱情绪。

他把孩子带回家,逼迫邻家的女人喂养照顾这个孩子,然后,还带着这个孩子去自己童年成长的地方看,那里依然被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侵占着。

然后,他在旷野中奔跑的时候会闪回他童年成长的情景。

酗酒凶狠的父亲,卧病在床的母亲,被父亲一脚踢残废的狗,还有他惊恐的在旷野中离家的惶惑。

所以这种对待孩子的态度有了两个基本的理由:第一,他幻想自己作为父亲的角色,然后成为自己幼年时候渴望的父亲的形象,有耐心而且温暖的父亲形象。

这也就说明了他为什么会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甚至最后发现自己无力承担的时候,会将孩子归还的举动。

第二,他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希望自己有重生的机会。

抛弃如今生活的不堪和拮据,通过另外的方式,给自己一种别样的选择。

这种童年与成年的交互出现,试图表达的应该不只是童年经历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也不单单是给个人行为的成因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他的那些同伴跟他的生活方式类似,却没有给出一个类似的原因,所以殊途同归,大概如此,命数总难改变。

发生的,改变不了;没发生的,也会按照非偶然的轨迹运行下去,人总是拼不过命的。

最后,他惯穿的黑色皮外套,换成了洁白的衬衫。

色彩的寓意很明确,而周围警车车灯纷纷亮起,他举起自己的双手,等待未知的命运。

归还孩子是为了成全自己,放弃谋杀这个孩子并不能洗清他之前的罪过,就是这样。

人非圣贤,罪过终究难免,救赎,或者给自己机会重新来过也不过是天方夜谭。

所以,就像是小熊告诉我的,人要原谅自己和上帝。

所以,过去的还是要过去。

Change需要勇气,也需要放下过去的包袱,要不然,这条路会很艰难。

 9 ) 南非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

2005年南非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今天在金砖国际电影节上补看。

发现2010年我国曾引进发行过,那时片名叫《救赎》,《黑帮暴徒》可能是港台的译名,原片名《Tsotsi 》,是片中男主角的名字。

中规中矩的黑社会片,集中描述人物的悔过与救赎。

该片的南非导演从获奖后就到了好莱坞发展,近年的《金刚狼》、《安德的游戏》、《天空之眼》等美国大片均出自他的手。

这还是胶片时代的产品,查它用的是柯达35毫米5212、5217底片拍摄,虽然转成了数字拷贝,还是能给人一些不同于今天数字摄像机拍摄的影像特点。

第一个感觉是镜头不像现在那么总是在动,长镜头, 移动镜头也少得多。

数字技术免去了胶片的昂贵和长度限制,摄影机灵活多了,但似乎也失去了些过去的稳定之美。

第二个感觉是我们好像丢失了一些胶片电影对画面构图及光线使用的精心与考究,特别是人物肖像的光线雕刻。

看这部时隔十二年的老电影时, 随着剧情的发展,时时出现的那些精心组织的画面构图和光影处理,稳定、简洁的镜头组接,以及丰富的影像质感和层次,给了我许多不同于今天数字新电影的感受。

这让我想到:今天的电影工作者们,千万不要被数字技术带来的简便惯懒了,惯傻了;不要把百年胶片时代积累与达到的高质量的影像造型的艺术技巧与手法扔掉啊!

那是电影艺术最独特与最美的地方,是它得以独立存在于人类艺术之林中的根本!

 10 ) 南非 oscar

开始我以为看错了片子,我想看的其实是好莱坞的黑帮片,于是边看边想:如果不好看就退出来删掉。

很遗憾,我很快忘记了这个念头,因为它没有让我不看的理由。

甚至于好几次我都被男主角感动了。

我不认识他,不知道是不是本色演出,这个其貌不扬的黑人小伙眼睛里蓄满泪水的时候还是蛮有感染力的,虽然这个角色起初是那么不尽人意的混蛋。

刚刚在豆瓣上搜了一下,大惊,原来这片是06年oscar最佳外语片!

仔细回味了一下,这片子在技术方面中规中举,甚至整个故事都很平淡,是经常被我们看来看去的老一套。

但是演员还不错,不算惊艳,足够合格。

那么这样一部片子得oscar还是有点差异,莫非06年全球范围内没有比这更好的片子了?

这也太平淡了吧?

给了它4星的评判,在我不知道它已获殊荣、它是来自南非那个遥远国度的情况下。

就好像在大街上捡到一个小孩,发现他居然会算术,正高兴呢,得知他原来是远近闻名的大名鼎鼎的神童。

这片就这感觉!

《黑帮暴徒》短评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配乐一星,电影色调一星。色调调的好特别,感觉街道都是搭建的,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至于电影,有点粗制滥造

6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较差

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一个充满着毛边的故事,不哗众,不取宠,且而如此单纯地立足于人性。但剧情实在单薄俗套流于表面,很难产生代入感,而且很多时候从导演到演员也显得很不自然,多亏了它是南非原生态,鼓励奖。

9分钟前
  • Mike Suen
  • 还行

20090203 @ office

11分钟前
  • 章魚嘴
  • 推荐

這電影居然拿 最佳外語片。那幫評為看來是屎上腦了。

16分钟前
  • 九时用茶
  • 还行

不用美化罪犯 只能对和自己相关的经历产生共鸣的怜悯不叫良知 能对陌生人下杀手对合作伙伴下毒手的人听到小孩狂哭只会更暴躁 谢谢

17分钟前
  • BellaWong
  • 较差

主人公被格式化。富人却被美化了。不是主人公人性的回归,却是反映出贫富分化的道貌岸然。

21分钟前
  • Foreverecho
  • 还行

太一般,如果这就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实力那中国就不用挤破头去争了。

23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多年前被硬拉进电影院看的垃圾片。。。

24分钟前
  • e_2n
  • 很差

我看过电影当中的最爱,觉得的好片子!如果你有机会,一定看看!

25分钟前
  • twinky
  • 力荐

最后的举起双手还蛮让人唏嘘的。

28分钟前
  • 花火
  • 推荐

主人公整个人从设定到表演都是别扭至极 和其他演员对手戏也就像是大学生排话剧。对人性主题的探索蜻蜓点水。配乐倒是相当魔性(。能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点不服,[圣诞快乐]明明更好。。

30分钟前
  • KAPO
  • 还行

很想念...

35分钟前
  • 早上好
  • 推荐

南非

37分钟前
  • 蛮吉
  • 还行

不得不联想到长春杀婴案

42分钟前
  • A LONG
  • 还行

同样是讲良心未泯《中央车站》就做的非常不错。该片剧情化,人物内心变化有些突然,结尾配乐有些煽情。总之,被高估了。★★☆

45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弱小的有时候更强大

47分钟前
  • 惊蛰
  • 推荐

好吧……为毛还是个好莱坞的框……【2013.04.12于思勉5501和lily~】

50分钟前
  • 伊夏
  • 还行

怎么会有这么悲惨的童年!

54分钟前
  • 某小某
  • 推荐

严重拉低了最佳外语片的平均分

59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