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后这电影好有看头啊,大叔的声线好听的呀,一不小心就听入了迷,结果转身又来了个帅哥,更是沉醉其中。
本以为是一场艳遇,结果大叔是有夫之夫,我就一直陷入理性道德和纵欲思想的相互拉扯,直到最后大叔随着tomer去了他家的农场,得知他从小没有爸爸,再到回去大叔给他整理房间,教他叠袜子,充满了父亲的慈爱。
我开始自责,我思想好低级啊。
可是突然他俩睡在一起了,再次感受了段可以让人忘了所有事情的good kiss。
送别的路上我就在想,这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段感情了,参杂着很多情感吧。
但两个人身上确实拥有着互相缺少的温暖。
我现在好纠结啊,一方面觉着好温暖,一方面不想面对这场出轨,这是吧,这是吧!
导演好讨厌,结束在一片慈爱中不好吗(不好🐶)我好虚伪啊,看到了想看的,却还纠结它的存在。
就这样吧。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0/1212 00:21以下来自2021/0620 下午07:01相比于第一次对于两人关系的纠结,这次我领悟了。
这不过是两个人在对方身上寻得了救赎罢了。
2023/8/15晚九点以前是觉着最后的reckoning song怎么这么恰到好处,这一次是blue birds,大叔在楼下留宿弟弟时的背景乐,有一种平静水面下波涛汹涌的感觉开始思考弟弟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大叔有了感觉的,也许约炮那次就是试探吧。
那个7分钟抵达战场的小哥未免也太帅了……
什么卵《分租》啊,不就是airbnb(爱彼迎)吗?
估计是怕侵权,所以才起了个莫名其妙的名字,但最后看起来却感觉像是为爱彼迎免费做了一次软广(或者,这根本就是大资本在背后操盘的结果,为避免过于露骨才换成这个名字也说不定?
)话说这airbnb你哥也不是没用过啊,而且也就是在Telv。
上面可以看户主头像,看房客评语,有心的话,很容易就能了解到房主的包括其性取向在内的个人信息。
片中的老嘢就是为了约炮才找的这个住在Telv同志区的谈不上帅的毛糙小哥。
他是有目的而来的,来之前就已经知道小哥是gay了,老伴问起他的时候他还装不知道,最后如愿以偿和小哥睡到了一起,这老同志的家庭观念够呛!
估计为了生孩子的事和老伴产生了矛盾,自己一个人出来散散心。
什么《纽约时报》游记专栏,听起来高大上的吓唬人,匆匆3天时间(扣除来回),走马观花而已,让你去了解一个城市,你说能了解多少,还说要写文章,真这样我也只能说他一定是个很差劲的游记作者。
像他这个年纪的老白男,在西方同志约炮软件上几乎是没什么机会能钓到人的,去同志浴室机会同样不大,要想约炮只能靠airbnb这种打着旅游住宿的幌子去撞运气了。
所以你哥在这看到这样的短评,“如果你对生活和情感的期待大于对性的渴望,看这部会有挺多共鸣,”真是忍不住噗呲一声笑出来。
(顺便说一句,你哥在国外JackD、grindr、Hornet等的啥没用过,JackD在哪都被亚洲同志霸屏的感觉,想钓当地人千万别用它,grindr、Hornet还好点,但上面喜欢亚洲同志的真心不多。
下面这张是你哥当年在Telv约炮的截图,不怕丑地说一句,这些帅哥咱都没约上,不过他们中绝大多数也不是你哥的菜。
肌肉男绝非你哥所爱,家常型的你哥才会青睐,哈哈,看下面几张海滩的就懂了)
你哥在Telv约炮远方总是充满诱惑和诗情画意,看短评区里不少人说电影里的Telv好美好有风情,你哥也忍不住笑了。
Telv城市面貌其实就是下面这样破破烂烂的,连很多国内三四线城市都比不上,看片子里小哥住的乱糟糟的公寓也该知道了呀,就是国内八九十年代弄堂的水平嘛。
偏偏物价还非常赶人,堪比欧美,片子里那么一小杯石榴汁就要人民币30元。
(原味鲜榨石榴汁其实是很酸的,几乎难以下咽,你要是喝到甜的就是掺了糖水的)为啥,你今天看到的干净整洁划一的欧美国家,人家是在和平的环境里经过祖祖孙孙几代十几代人缔造出来的,而以色列呢,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二战前都没有这个国家,原来就是阿拉伯人占领的贫穷落后的不毛之地,二战后才根据联合国安排建国的,建国后又和周边国家矛盾不断战乱频繁,有钱人都不敢在那置业传给后人,这样的国家社会自然缺少代际传承的物质积累,所以看到那些寒酸的街巷也就不意外了。
这个国家很多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想寻找归属感的犹太人移民,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很多人有双重国籍,.基本是白人国家,真正的土著是很少的,而且是老年人落叶归根想回去,青年人千方百计想着出来,也不奇怪片中小哥会说出“以色列人以为自己是个西方国家”“年轻人觉得去柏林很酷"这样的话。
片中特拉维夫的穷街陋巷充满了中国四线小城镇的既视感
你哥实拍的街景
片中城市中心的林荫大道
这条大道你哥也去过的,都忘记叫啥名字了,工作日没啥人
片中Telv的海滩留意一下那个天际线上的塔吊,靠,不仔细看还真没注意,你哥好几年前去的时候就戳那了(下图),啥G8工地啊,到现在还没建设完工,也没见有什么卵东西立起来。
你哥的实拍
特拉维夫海滩
如果《周末时光》的周末延长到五天、发生在特拉维夫、主角是两个相差30多岁的男人——它就变成了《分租》。
《分租》是以色列导演伊藤·福克斯执导的第七部剧情长片,讲述一个温柔挠心的故事:一位想要疗伤的中年作家迈克尔从纽约飞到特拉维夫,想用五天时间体验当地生活;他分租了年轻学生房东托默的公寓,在发现托默无处可去后留出沙发给对方,并且让他成为自己的向导。
这段错位关系衍生出一段意外治愈的旅行…
跟《周末时光》一样,《分租》是关于两个陌生人的感情。
但不同于前者通过夜店约炮就能一蹴而就,后者却是建立在游客与向导、房东与租客的身份框架中,关系的解构经历了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电影根据旅行天数使用章节体结构,一天代表一章,通过五个章节次第渲染出两位主角的关系变化:第一天,是戏剧性的初见与尴尬的交房,以及迈克尔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第二天,因为一顿早餐,迈克尔无意走入了托默的世界,参观到最生活化的特拉维夫;第三天,海边的聊天暴露了两人爱情观上的巨大差异,并直接导致当晚火辣的3P脱轨;第四天,打算提前退租的迈克尔和托默前往农庄拜访托默母亲,在交心的晚餐后两人交欢;第五天,托默亲自下厨给迈克尔做早餐,两人在机场道别。
前戏太长?
后续太短?
然而旅行中的真实艳遇大抵如此。
做爱是因为不会相爱,再见后是再也不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爱在三部曲”那样约完九年又九年。
跟大部分旅行炮相比,《分租》追求的不是天雷勾动地火的浪漫,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治愈彼此。
两位主角有着各自的遗憾:迈克尔刚经历代孕失败和来自父亲的否定,对自己能否再为人父充满不自信;托默看似洒脱不羁,但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年长男性角色在生活中长期缺位。
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两人走近的过程不只是多巴胺诱发的化学反应,更像是一种相濡以沫的代位亲情。
当他们在高低流淌的“One Day”歌声中做爱时,当松弛和紧致的两具身体在橙光下温柔缱绻时,各自缺少的人生经验亦得到填补——XXOO的是肉体,情感的内核却是父子;诚如影片所说的,温柔缠绵的吻比酣畅淋漓的性更值得回味。
人在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心境。
拍《我的军中情人》时的伊藤·福克斯对爱情有着轰轰烈烈、生离死别的领悟;十年后到《我的军中情人2》,恋爱变成小火花,角色也带着中年人独有的小心翼翼。
这种与时俱进的代入感在《分租》中尤其明显,某种意义上迈克尔就是福克斯本人:他相信单一配偶制,把组建家庭的渴望埋藏在心底,对e世代轻而易举的约炮感到不适应。
他平和的看着时代扬尘而去,曾经掀起艾滋风暴的怒吼转化成替年轻人收拾衣柜的絮语。
这个年龄段的同志可能并不需要一段伤筋动骨的爱情,他们只需要一趟释放的旅行,就能把生活像袜子一样叠得整整齐齐。
《分租》拍摄时新冠病毒还没有碎片化这个世界,畅通无阻的旅行还不是奢侈品。
一年前那个陌生人可以贴面问候、好朋友可以勾肩搭背、机场人声鼎沸的旅行环境,现在看恍如隔世。
但福克斯的倒带没有止步于此,电影的世界观更像被拉回到了四年以前,仿佛川普从未上过台,右翼没有把持地缘政治,巴以依然存在民族和解的可能性。
电影中以色列舞者和巴勒斯坦男友的一段狂暴爱舞,用不断推开和抱紧来隐喻两个民族纠缠千年的历史。
更直白的则是托默对待偷自己自行车的阿拉伯人的态度,他情愿用自己的方式追回自行车也不想惊动警察——因为“警察会种族歧视阿拉伯人”。
导演的心境也许在改变,但从《水中漫步》、《泡沫》到《分租》,跨越民族的人文关怀从未断绝。
电影结尾,托默骑着失而复得的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骚气的粉红羽毛一晃一晃,那种雨过天晴的心情就像看着2020美国大选尘埃落定。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需要一趟分租旅行,在陌生人的轻轻助推下重新开始生活。
希望那一天不用等上太久。
一个我来到你的城市,我和你陷入暧昧,我们克制和隐藏自己的感情,五天后我们不会再见的故事。
迈克尔想要用五天的时间来了解一座城市,他罗列所有坐标,但却被托默代入更细碎和生动的生活。
年龄是迈克尔对很多事情的托辞,不再接吻,不敢再做一次代孕,失去某些激情,他会把托默像被狒狒劫持过的衣柜整理的井井有条,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安眠药的剂量也很严格控制。
托默仗着年轻,对所有的规矩不屑一顾,嘲讽爱情,寻求刺激,借着电影来表达对世界的不屑。
当在阳台上看到托默上楼时特地跑去照镜子的迈克尔可能已经有了心动吧。
在小软件上约人来家里时的托默也充满了试探的意欲吧。
影片的节奏很舒服,不做过分的努力,也不试图拼命讲述一些道理。
只是我们相遇,我们尝试相互了解,我熟悉你的城市,你阅读我写的书,暧昧和喜欢在氤氲生发,但却又被细腻的克制。
第五天早上阳台的早餐,满满一桌食物,是托默的示好;机场的拥抱,是托默的不舍;相比之下,迈克尔对相遇与情感的处理更为理智与成熟。
五天的相处于迈克尔可能是一段疗愈,对托默却是青春时期的重要悸动,甚或是一辈子都拿来回味的喜欢。
《分租》或许并非仅仅单纯地叙述了中老年纽约客在旅行中的一段浪漫关系,主角被设定为两代人更多地应该在意两代同志之间的同与不同,以及更深层次关于同志情感的探讨。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乎爱情的影片,不如说更像是亲情。
从Michael到达的那一刻开始,分歧就在不断显现。
Tomer住处的混乱和Michael对整洁的要求,面对失眠Michael选择安定Tomer选择大麻,Michael对景点的选择和Tomer“犹太公主”的嘲笑,海滩上对爱情和单偶制的讨论,歌舞片和文艺恐怖片,“改变世界”和“出走柏林”,夜店狂欢和老套的睡衣。
这一切都在刻画两代人、两代同志的不同风貌。
但浪漫关系的发生又不仅仅是单纯的“互补”这样cliche,或者年轻人寻求刺激的产物,其连接线早现端倪。
从一开始Michael对丈夫“你都可以当他父亲了”开始,Michael在海滩上帮助落水的孩子,到代孕始末逐渐展现,最后发现Tomer从来没有父亲,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最终,是Michael没有意识到自己“父亲”的角色,又或者说正是因为意识到了“父亲”的角色所以才会在Tomer约炮时选择回避,所以才会回应Tomer的渴望?
最后的最后,Tomer去买了近在街角、被Michael推荐,自己却从未去过的甜点店(从他惊讶于糕点价格应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去),劝Michael不要放弃,去自行车店放下执着买回了自己被偷的自行车。
或许他的混乱、他的“放荡”都源自某种感情缺失的执着,当Michael教会他整理衣柜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开始逐渐放下这种执着了吧。
不可不说,也许是因为无法从父亲身上得到最完全的自我投射的原因,所以男同志对于父亲的感情或多或少总是有那么一些复杂,但是这确是男同志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情感和话题。
Tomer遇见了Michael,风格迥异的两代人以父子关系为结点产生了联系,并最终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相同一致。
也许我们最后都会向Tomer一样,从这代人存在的种种困惑和混乱中,开始承认happy end吧。
第一天:公寓 托默的一句:这是伦敦“闲暇”杂志评选出的最性感的街区,我需要这笔租金。
迈克尔这位旅行作家留在了这间脏乱不堪的分租公寓里。
但这里的一切实在太杂乱:到处乱放的衣服鞋子,墙上胡乱粘贴的照片海报,塞满杂物的老旧柜子。
对这个爱干净的老绅士来说确实是一次考验,以至于来到公寓的第一晚迈克尔就失眠了。
第二天:特拉维夫 托默回来拿忘了的东西,迈克尔邀请他一起共享早餐,闲聊中拉默成了迈克尔的导游。
一出门发现自行车又被偷了,在要回无果后他们去喝了石榴汁,吃了晚餐,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了解了彼此的情况。
晚上迈克尔邀请托默一起住,晚上托默的好朋友来敲门,道出了特拉维夫的现状。
第三天:沙滩,阳光,性 这一天我认为是这部影片最棒的一段,托默倒出了自己的观念:自由的性爱,没有束缚,不用拘泥于一段关系,随性而活。
而迈克尔却说 “你把一个吻的力量描述的很浪漫。
”一语道破了托默的武装,其实托默是渴望有人的关爱和陪伴的。
而看到孩子摔倒马上上去抱住孩子的迈克尔同样是喜欢孩子的,这里这段的相互照应特别有意思,也是为后面的相互需要埋下伏笔。
看完好友的舞蹈表演回到家的托默在软件上约了个帅哥,本打算三人行的托默却被迈克尔回绝了,这段拍的很欲很好看,这也许就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区别:一个热情奔放,一个儒雅内敛。
但他们都需要爱,渴望爱。
第四天:晚餐和妈妈 托默带迈克尔回老家,托默的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招待迈克尔。
妈妈的一席话让两人都受益良多,回到家心意相通的两人来了一场性爱。
第五天:早餐和离别 最后一天的早上托默做了丰盛的早餐来作为道别的礼物,吃完早餐拉默送迈克尔去机场,托默抱着迈克尔哭了,迈克尔安慰他没事的,最后,一个坐上了飞机,一个赎回了自己的自行车。
这是一场两个人的相互救赎之旅。
托默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妈妈的爱虽然无微不至,但托默的内心还是渴望父亲的疼爱的,迈克尔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样的空缺。
不管是海滩上的一语道破,还是迈克尔性爱的拒绝,都给托默震撼,迈克尔和他是不同的。
而对于迈克尔而言,托默的年轻活力,随性不羁,也是他向往的,托默不爱吃洋葱,他却还是点了有洋葱的菜,在那慢慢挑,他想要做爱,就可以马上约一个人过来约一炮,这样鲜活,自由的人生,迈克尔同样渴望。
所以与其说他们最后成了恋人,不如说他们更像一对父子,相互需要,相互救赎。
这部电影的细节特别好,海滩上看到孩子摔倒马上去抱住的迈克尔,在火车上一直跟着迈克尔看书的托默,机场注视着让母亲擦嘴小孩的迈克尔,做早餐时加了很多洋葱的托默,这无一不体现出两人的相互影响。
而最为精彩的一段是迈克尔教托默叠袜子,他们的一段对话正好把两人的角色性格互换了一下,让自己成为了彼此。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影片,很多细节都很有意思,他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影片,他诠释了不同阶段同志对爱的需求,更具现实意义。
《心底名字》收尾2020,《分租》开启2021,别有亲身体悟的带有寓意的观影体验。
电影有把握得很好的节奏,有限的情节环境避免了drama,同时又对同志群体或者说是所有人(这部片或许从一开始就并不应该狭窄地界定为同志片去看)的不同年龄段的状态,不同生活价值观进行讨论。
以色列,正如男主所说的一方面紧张,一方面又完全的放松,给这种讨论提供了土壤,也提供了较为严肃化的讨论环境,影片的两位男主似乎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倾向,不过年轻男主本身也是具有严肃化气质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豆瓣男同志气质?
),也正是因此整部影片的观感让人很舒服,浅浅的自然的欲望,流散在习习的海风、明而不媚的光线中,紧绷的心情也会不自觉得到纾解,让人期待一次邂逅或者远行。
另外,能让人在了解其矛盾性后依然新生向往,也不失为成功的旅游宣传产品哈哈。
影片大部分的城市漫步节奏舒缓,让人愉悦。
尤其是喝完果汁后,坐在街角,等待happy hour的时间里,我似乎也能与他们一同停留在那片空气。
你愿意给自己多少时间去感受时间的流逝呢?
餐桌上,对洋葱的喜恶在之后的饭桌上有了来回。
拐角处,那么近却从未光顾过的甜品店售价不菲。
忘记上锁的自行车,荒唐被盗,又最终拿回。
真实的叙事,贯穿了细节,营造了一个属于特拉维夫的生活场景。
还有其中,针对年纪而不礼貌的玩笑,并不会带来来自恶意的尴尬,反倒是站在两个不同年龄段立场上的相互吸引,对彼此生活方式的平等观察,将自身的想法,坦荡的告诉对方。
青年人会对老一辈执着探讨沉重严肃的问题,抱有不解,老一辈也会对我们不作为却又嘶吼着个性,怀有遗憾。
但可惜的是,在中国,可能我们老一辈的思想脉络也斩断在集体生活的思潮里。
“为什么总是要讨论那个时代。
”“因为我就身处在那个时代,我的第一个男友就是艾滋死的。
”“当我还是你这个年纪时,我们会抗议,会被逮捕,我们为改变世界,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也许没改变太多,但有些事确实改变了。
”“我不知道,也许,这就是我的抗议,离开这里,第一次只想着自己,真正的生活,而不是过日子。
”“搬去德国不会有点怪吗?
毕竟那是犹太悲剧的象征。
”对面的两位有志也幼稚的年轻人,已经吸嗨了,用笑与肢体的释放,掩盖了这个时代的尴尬与断裂,或许离开,去往柏林,只是为了做一件看似很酷的事。
青年人已经不再问为什么这件事是酷的,为什么要做一件很酷的事,他们都不问了,他们只是在找一些事,把时间填满,当然,我也是。
作为艺术从业者,我可能更能体会到其中,为之又不可为的尴尬,可以邀请陌生的年长者,却没有想邀请父母,因为不够酷。
梦想是由儿童套餐变成巨无霸套餐?
我们的理想难道是看着很酷,并且有钱吗?
这些桥段,是两个时代年轻人的质问与轻佻。
每一句,漫不经心的台词里,都尖锐的刺向了时下我们选择的沉默的问题。
年轻崇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年轻,似乎不了解些时下的新鲜事,就将被吞没在老旧的沙尘里,可什么是新,什么是旧,谁能判断新,谁又能判断旧。
文化认同,身处中东,却渴望成为西方国家。
我们不也是在望向西方,物质主义成为了唯一的践行标准吗?
在中西交织的文化里,要有自己的文化语言,又常常对传统里的糟粕,难以下咽。
看不上眼下的形形色色,却也说不清能用什么方法改进,周而复始,不得改善。
伦常错乱,那么多声色叫嚣的生活里,为什么要为一个偶遇的人的离开留下热泪呢,我们那么开明的看待着一切可能与不可能的亲密关系,却不去直视我们内心最脆弱又最需要关注的那一环。
导演用老少的香艳旅程,吸引了视线,将所有问题提出又淡出了,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静。
为什么不反抗,不去做些什么,即使效果甚微。
一个人的魅力往往来源于他的神秘,来源于他身上有太多的未知领域等待你去探寻。
就像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长大,对彼此的好奇很容易上升为相互的吸引力。
而且,年龄差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能够产生美的距离。
只是,不排除有些大叔,掌握不好这种独特的优势,反而展现的太过油腻。
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无论是看书读报还是在工作中过关斩将,那么他身上的魅力肯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但,如果不注重提高自己,只是长的年龄,那多出来的皱纹和赘肉就只是衰老而已,不会得到年轻人丝毫多余的尊重或敬佩。
影片中的大叔出过书,还是纽约时报的撰稿人,这种阅历和层次的人自然是不乏吸引力。
哪怕是皮肤松弛,头发稀疏,但是他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让他知道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会在年轻人迷茫的时候给出比较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别的不说,我觉得影片中大叔对袜子的收纳方式,对我来说真的很有用。
《单身男子》中的大叔过的太奢华,每天起来都要换新衬衣,与我而言可操作性不强。
还是本片里的生活比较亲民一点儿。
无论怎样,生活是自己的,不能太将就,能讲究的话就讲究一点儿,比如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舒适,在餐饮的消费上稍稍考虑下品质,出门在外注重一下仪表和服饰。
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也可以跟得上时代,成为一位值得年轻人尊敬和学习的人。
关于爱情,正如影片中所传达的那样,一旦遇到了那个对的人,你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宣言都将崩塌,因为你以为和你想象出来的都不是爱情。
爱情像是看不见的电波,它没有任何样子,也不会有特别明确的定义。
那个人出现了,爱情也就来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sublet》《我思念你》《痛苦与荣耀》里面的人物都是艺术圈的人,就连《单身男子》的导演也是大设计师,我想,这也是这些电影评分高的原因之一,影片自有其不可无视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拉维夫真的挺美的,有机会的话真想去看看,到那里的海滩上晒晒太阳喝瓶啤酒吹吹海风。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给的星数是5星,但是感觉还是中规中矩哈,感觉就是前面的铺垫很长,只能算这是一部同性的电影,算不上腐影,甚至可以算上剧情,但又感觉很不错,其实心的就是每一位同性恋者要面临的问题,迈克尔身为一名中老年同性恋者,自己又身为作家和记者,文学方面很渊博,他就是我认为现实中那种很有规律的生活的人,对生活很有耐心,对这个世界感到很好,但上天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她跟她的丈夫的第一个孩子死了,其实这还不算啥。
他还是对孩子有信心的,他父亲天不支持,母亲的走去,一步一步的让他没有自信了,再加上海边那次,他明明自己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如果善良有代表的话,他肯定是,要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海边差点儿遇险,靠自己本能善良去帮助孩子,却被当成人贩子,所以他开始对孩子有一些不自信,或者是不想要,甚至是在跟他丈夫的对话中,也慢慢的谈着这一切,做很多场景算不上那种很浪漫很有气氛的感觉,他是给人一种很悠闲很自由的方法,但是唯一看不懂的就是那场舞蹈表演,我是真的没看懂啊,拉回拉回,迈克尔自己年轻肯定也认为和另一个人一样的放松,但是随着时间的进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所以他才慢慢的让他当向导他开始探讨现在年轻人怎样去生活,我刚才看评论区有人说,什么见妈妈和最后的打炮都是没用的?
其实我感觉这样更好,同性体验中,如果连这样都没有的话,我认为它不是,反正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深刻意义,或许等我老了以后,再重新看完这部电影我会觉得意义非凡!
好了,我现在讲讲这个颜值哈,感觉有大叔控的话,真的很喜欢这种daddy,本人感觉他的眼睛有一种很大的忧郁感,仔细看,感觉很可爱,哦,对了,据说还有一个场景啊,就是上门的那个,迈克尔觉得自己参与不了那种年轻人生活了,所以才会伤心,反正总体来说非常值得去看,但是不适合年轻人去思考!
都能脑补到这个剧本交给陈俊彦能拍得多好。第一次看同影觉得打炮是如此多余,太次了
a romance that's not unfamiliar to travellers; i bet the director/script writers have much more to say than what meets the eye, however it's the most difficult to deliver the simplest story; i consider it's a fairly mediocre production in every way
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代孕生育也是一个话题,今年刚出一部【代孕的你】,伊藤·福克斯也悄悄的关注起这个话题,给出了他的态度,把一个孩子养大,比父母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多的爱。故事的核心是两个角色的成长,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父子情的东西,只是用了更加浪漫化的方式,谈论着这个群体在年龄,爱情和亲情方面特有的焦虑。
受不了这种电影
莫名其妙的激情。。感觉不到爱的流动。。性是有的。
上一次看到这种意淫的傲慢视角好像是战狼2,美国文化全面攻占以色列,中老年男子全面俘获美男子芳心(并且成为他的精神之父
全程看不出火花到最后十分牵强的来了一段没有看点的床戏,互相扔面包实属没必要,多给一星吧,咋滴也学会了个叠袜子的方法。
本质是跟周末时光、cmbyn一样的故事,看就看台词演技以及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了。恋人之间的故事,一次释怀一次艳遇。没有特别突出的有点,人物没有深度,人设也有点无趣(真是抱歉),两人之间的火花也没有烧起来。。。以色列背景也停留表面,反正就是毫无野心,局限于自己,没有任何突破的平庸的之作。
节奏很好,这个是国产真的需要学习的地方。不过这种姑且算做“艳遇”又带点人生体验缓缓道来的电影有点看腻了。
8分,前段时间有个同学写了一个同性剧本,当时给老师看,老师还在说现在的同性问题已经不止步于两人之间的be爱情故事,同性已经开始普遍接受,更多的问题出现在是否能拥有一个孩子。。。此部片倒是给了些启发,表面上展现的是陌生人的相遇与救赎,实际上探讨的更多的是男主与母亲三人之间对同性也应该有孩子的问题。
本想说并不讨厌前大部分,天气和煦,节奏很好,对话演员都算讨喜,走走逛逛。但是,内核这么奇怪的基片比姬片多这么多,还是因为老白男有了话语权,硬是看出了导演的顾影自怜。把借用精子库和找代孕母亲相提并论离谱之举。年轻人不让走,还流泪是因为“一个想要父亲一个想要小孩”这样都要睡啊??导演/编剧在特拉维夫生活过,却很难说是合格观光片,作家写出的游记必然也不成功。
今年最喜欢的同志电影。伊藤·福克斯展现大师级的人文关怀,以游客视角打量非游客的特拉维夫,用五天时间谱写一段忘年恋曲。两只落单袜子的对话,一顿用心去做的早餐,灵与肉的交流背后是父与子的情感内核。难得的是在世界变得越来越民粹化的今天,福克斯依然拒绝被世界改变,坚定赋予同志电影以国际视野。骑着粉红羽毛单车的房东小哥可爱爆了!(竟然是第一次拍电影,啊啊啊)
很温情,也满足了我对特拉维夫的好奇,海滩原来蛮美的。想想故人生活在这样的日常,以及常常听到的集体公社还蛮田园的。人和人的化学反应拦也拦不住,尽管没有happy ending,但是段好记忆。
(on Kanopy)幾次發生在我生命裡的故事。
两个不算太过闪耀的演员,撑足100分钟不让人觉得无聊。旅行的意义,多数还是在人身上,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各种网红景点。
看到那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还是“this is a cheat”,但是很快我又释然了,这不是一个关于忠诚和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kiss and make up的故事。一个好的kiss会让你忘记所有,自然也包括年龄、承诺、伤痛和别的什么;这无关对错,只关于那一刻。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通讯设备的进步和电子眼的普及,我们才及时意识到分布在不同时区的人并没有与「标准时间」保持同步。庆幸电影人可以带着观众出国访问,同时也要感激热情好客的以色列居民为我们主动打开了中东地区的大门。显然,这一间很酷很棒的公寓,问题只是房客提前来了而已。这或是一篇展示同志群体如何与混乱的外部世界和平相处,并通过时间来重建内心秩序的报道。似是而非的「上帝视角」贯穿始终,然而两个男人平起平坐并共享「能源」的场景反而作为了这部恐怖片的宣传海报。作为试图达到「给人迎面一拳」的效果,无论是从它的创作思路、视觉传达和讽刺意味都相对理性、温和与安全:男性之间的友谊最终借由个体差异建立起来,二者因《分租》产生的冲突也给这个小空间带来了新的转机。世界的改变不正是从一小撮有意,甚至亟需改变的人开始的吗?
希望同影都能这样常态化~
至少学会了怎么叠袜子。
仿佛所有的抗争都停留在了上个世纪,这个世纪”搬去柏林”成为了最大的反抗方式。是不是现在在任何地方同性恋都成了隐性的不可见的问题,还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影片中增强了这种默许,有的只是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面对的问题。这太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