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预料到风波要来袭,直接在电影里address了“不正常的父女关系”这一主题。
导演照着O'Neill的写法悲观了一下human conditions 尤其是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 如果前作小K演的小秘书和Cate演的拜金女还有运势和选择改变自己命运的话 让kate飙演技演个酗酒深入不幸婚姻泥潭又无从自己拽着自己头发拉上来的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剧角色对她来说简直太容易出彩了 但她又不是第一次犯错了还会陷入summer fling中当作真的lifeline一般就不近情理了 而另一个thriller seeker是如何挣着无辜的大眼睛赢得了二流文科研究生的心 那也只能说导演有意无意揭示了年龄歧视的内核:对于年过35岁的女性来说 一切皆输。
出轨当然是没救且可悲的,但是如果硬着头皮说女性其实是可以上夜校离开无趣的婚姻找到真爱并永远幸福下去的话 那恐怕也没必要拍电影了 要把握女权主义和人类悲剧之间的适度且不陷入cliche 各位扪心自问一下在自己生活中看到了希望吗?
成年人心里总是各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于是都在藏,有的人藏娇,有的人藏酒,有的人藏私房钱,而整个故事的开局正是源自女儿的一次逃避追杀的躲藏,最终丧命于继母处于嫉妒心的一次关键报信的藏匿。
所有藏的人,最终都结局不好——回到故事开始时的境遇甚至更糟,而且都是被欲望支配,经历短暂的高光后结束,就像摩天轮转一圈又回到原点。
摩天轮英语一般叫Ferris wheel,而本片采用Wonder Wheel的片名,是否也暗示摩天轮虽然美妙,但人们出于一己私利且损人利己地追求美好,最终还是会一场空?
与之形成对照的,小孩子总是讲真话,最有名的或许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位。
片中的小孩,对继父不爱自己心知肚明,进而也知道妈妈不爱继父。
点火象征着揭开真相,正如中国那句俗语:纸包不住火。
肯定有人问,为什么片中小孩老是放火,大概就是这个隐喻吧。
尽管玩火在很多孩子尤其男孩子中是常见的,但这里编剧肯定是有意这样选择的。
向老伍迪致敬,又是一个精心的剧本构思。
最近思考的情感忠诚度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的回应 还有性爱的自由 我们总期望着得到更多的专注度 但当遇到不那么相爱的人专注度会变成一种拖累 人这一生只会有一个人进入内心 往后遇到的所有人都在在找寻影子 我感受的躯体之欢也是影子的一部分 电影光线的改变在人脸很棒 柔美的暖光到冷白的月光 夏季到来时候有很多期待 即使一尘不变的日子也会多一些戏剧性 回到生活的常态就和日出后的夕阳一样 归属感里带有一丝惋惜 觉得背叛生活的人内心应该收到更多谴责 在深爱的人里也会有很多诱惑 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一场梦 我很佩服能描述梦的人 他们不仅有做梦的ability 还有能表达梦的memory 不能记住梦是人在那里呆久了会迷失 忘记醒来后的呼吸 肌松药也就是这样让你安静做梦 有时候在经历波折会希望生活回到正轨 很符合我的性格 而在回到生活的平行轨迹很微弱波折你会思念那一段波折却未完成的生活 我们在追寻另一半未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会忘记当下 能理解到你之前对于过往的无奈 回头去看习惯归于平静生活其实本质是内心在那一个人爱过后形成的底色不再容得剩下的颜色 (看伍迪艾伦会找到2016年爱你的感觉)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渣男都是耍得一手好流氓。
你看他正直得还真双方都没有隐瞒任何,你看他正义得还能揪着一点你的私心瑕疵指控凿凿,你看他正经得被表包养一下的受宠若惊义正严辞,称奇,没有十足的强大自信都渣不起来的。
情商高到什么段位呢?
雨中脸庞的美,赞得出,艳阳下持刀脸庞的决绝,躲得快,倾吐的优柔都带着哲思,私通的园子都饱含东方韵味。
别说娘儿俩一起了,这样的玩上几十个女人都不在话下。
他和人家老公的角色故意搞反了,究竟谁是救生员,谁才是爱钓鱼的呀!
不愧是伍迪·艾伦。
女人究竟愚蠢在哪儿?
受不得甜言蜜语,感觉一来原则一丢,献身和嫉妒一样往极致上双推到高潮,严重缺爱的自卑恋爱脑,没有独立的人格,揪着一点理解就算救命稻草,压抑,凑合,男人混日子是真的怂躺平,女人要是得过且过起来,骨子里还得不输风骚,不甘的火星时刻等待燎原。
特别年轻的和接近绝经的,尤其如此。
儿子通篇都在泻火、放火、玩火自焚,辛苦小朋友一直在点睛寓意了。
谁的家怎么样,看看孩子的状态,就知道了。
老公就是一条平凡的主线,谁都不乐意的没有波澜的主线,人死了心脏也不过是回归一条主线。
我拿起钓竿,你穿上制服,该干嘛干嘛。
【Wonder Wheel】1. 这部电影会在2017年12月15号北美上映。
由于某些机缘巧合,我提前看到了它在纽约的点映。
中文译名还不清楚应该叫摩天轮。
2. 电影的剧本一般都是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亦或是满足人类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比如超能力,改变世界,努力就会有回报。
而这部电影则截然不同。
它讲的是现实,而现实往往是不完美的。
因为太过真实 人很多时候确实是不甘平庸而又无力改变的。
3. 片中Kate Winslet饰演一个再婚的中年少妇,曾经是一个演员的她不甘于现如今服务员的工作和她不爱的丈夫。
所以寄希望于Micky来让他摆脱这一切。
Micky是NYU的学生,暑期在Coney Island当救生员,他偶然被Kate这个三十九岁的少妇所吸引而开始了婚外情。
4.Kate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寄希望于这个写书的年轻人来摆脱她那平庸而乏味的丈夫。
说真的,这太过于现实,现实中太多人想要改变却没有勇气,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男人来摆脱这个男人。
我曾无数次问我某个朋友不喜欢了为什么不分手,它的答案一直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
人绝大多烦恼都是来源于不甘接受自己平庸的现实,却又没有做出改变的能力和勇气。
5. 但是Micky was not that into her. 他在Kate偷了老公积蓄给他买贵重的礼物时犹豫了。
Kate的爱太过于沉重了,因为其中寄托了对于改变生活的向往,他怕他无以回报。
Kate的爱给了他太大的压力让他窒息。
Micky最终爱上了Kate丈夫和前妻的女儿Carolina 6. Woody Allen就像在讲述自己的一生,他曾说过他从小在Coney island的游乐场摩天轮下长大,片中十岁喜欢放火的男孩,二十多岁NYU的Micky(Woody曾被NYU退学,以及Kate现丈夫中年男人Humpty,或多或少都残留着Woody自己的影子。
而这些角色,再加上Carolina和Kate,他们的命运就像片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摩天轮一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自己平庸的命运,以及苟且的生活。
即使曾看见希望,也终将跌落谷底。
There is no wonder ever.7. 影片的结尾,我曾以为Kate会在海滩跳海自尽,了结自己平庸的生活和疯狂到几乎歇斯底里的灵魂。
但我错了,Woody Allen不是Frank Darabont也不是Hitchcock,最终所有的角色还是会去默默继续他们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和未来的苟且的一生。
PS 色调还是像午夜巴黎一样是个惊喜,很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但也有些不同,很值得仔细品味。
转载不须注明出处,就说是你自己写的。
女儿想从曾经疯狂浪漫的爱情中逃回平常,继母想借浪漫的爱情从乏味平庸的人生中跃出,可是她们的生命企图交汇在了同一个男人身上。
“我明知情路艰险,理智却被欲火烧尽”,爱情和欲望是一样的吗?
也许有些人一直需要激情,需要欲望,才能让生命不是一滩死水。
那个小孩到处放火,大约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看着火苗窜起的那种快感,就是他妈妈在小木屋下偷 情的快感吧。
屡屡尝试理解感情,可是感情怎么可能会被理解?
金妮最后不得不去剥生蚝,不得不继续忍受庸味的汉姆,汉姆再一次地、如同未曾得到过一般失去女儿,继续他的困囧,米奇也没有得到卡罗的爱,大约会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个女人,卡罗厌倦了一味的疯狂,却也死于年轻时选择的疯狂。
每个人想过上别人的生活,又不得不深陷在自己的泥沼中,不法自拨,亦无法他拨。
53分钟她们在家中谈话,米奇和卡罗最后一次的约会,整个画面被笼罩在游乐场的光线中,幽灵般的蓝色、落日般的金黄交替映照,似乎是对人物内心隐秘情感的暗示。
(来自苏的提醒,想起看见一只鸡的故事。
)
一个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剧情,我全程都没觉得枯燥,甚至于跟着剧情的起伏内心同样在跌宕。
剧情上,首先用米奇讲故事的叙事手法挺让我惊奇的,毕竟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长大后的小男孩,没想到是金妮的情人。
说简单点就是狗血的婚外情以及三角恋,剧情上对于出轨怕被发现并没有怎么描述,更多的焦点在于当一个情绪化又梦想失意的女人在被伪救赎后又被推向深渊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但正是因为关系的复杂,让这三角恋显得更引人纠葛,同时金妮也把女人在情感中的患得患失演的淋漓尽致,我看时被代入一点都没觉得枯燥。
整部剧第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反转在于父亲,他从咒骂转为女儿奴,短短的两句话,那一瞬间的转变让我很震惊,这个人物出场刻画的非常巧妙,同米奇。
对于小男孩烧火的映射其实我并没有太在意,这条支线在我看来是更加完善了金妮情绪化的主线。
关于卡洛琳那,我个人最大的感情就是长得好看真的很重要哈哈哈哈哈哈哈,其余一切都不论,长得好看的人好像天生运气就好,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别人费尽心思也无法得到的,金妮的精心打扮,偷钱买表,刻字浪漫,都抵不过卡洛琳那的一面。
米奇不想多说,伪救赎者,看过几本书有过一些思想碰撞的假清高文艺者,只爱自己的渣男。
光影真的很棒,我还没细看,主要特殊就是在暖热红黄和冷色蓝色,用来渲染气氛和情绪更多。
当金妮和丈夫普通在一起时,蓝色灯光昭示两人的关系冰冷,金妮和米奇暧昧时和儿子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梦想都是暖黄色灯光。
金妮和别人吵架时也是炙热的黄白光。
卡洛琳那第一次和金妮描述自己对米奇的情感时,卡洛琳是半边蓝半边黄,意味着理性和感性在交织,被嫉妒冲昏头的金妮则是炙热的黄色。
卡洛琳那和米奇吃饭的时候正是杀手要来追杀两人,当米奇坦白自己和金妮的奸情也是同样蓝光,还有更多细节我没有看第二遍,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金妮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接一个的悲剧循环,有片刻的欢愉穿插其中。
她犯过错,她仍旧在犯错。
先是背叛了爱自己的前任丈夫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多么喜欢他的才华,多么喜欢他,然后人家早已伤心离开。
然后他遇到比自己老的,大腹便便在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当个工人的汉普希,为了得到一个安稳的生活,她委曲求全,跟他结婚,在一起,在一个卖蛤蜊的餐厅里当服务员,日子表面显得波澜不惊,可是她终究是多情的,内心也是不安分的,她怀念自己当演员的日子,总觉得眼前的生活并不是想要的,于是乎,在海滩上,她遇到了救生员米奇。
她开始犯错,或者对她来说并不是犯错,而是自我救赎。
她感受到了激情和爱。
她恋爱了,她沉迷在另一个比自己小的男人的陪伴和甜言蜜语之中。
直到她发现米奇居然喜欢上了丈夫的女儿卡罗琳娜。
金妮太惨了,儿子由于自己不幸福的第一段婚姻变得行为怪异,喜欢放火。
丈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偷情的小伙子喜欢上另一个女人。
难怪她有偏头痛,这么多事情,再加上常年待在康妮岛,那种吵闹,总归会把神经给逼疯的。
其实金妮本质是善良的,当她得知黑手党要去披萨店的时候,她疯狂的找电话机。
可是接通的那一刻,她的小我,她的ego,她的嫉妒,她的情绪占了上风,最后她什么也没说。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讲。
比如,汉普希确实对女儿过于保护,他甚至有恋女情节,因为女儿跟一个意大利黑手党跑了,转爱为恨,所以当他看到女儿的第一眼时特别生气,甚至想让她走。
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无限的宠溺。
会因为朋友开了一句玩笑话,就上头到想打人。
米奇这个角色也够真实,生活中的剧本,这种人不在少数,也恰恰说明了很多男性的本质。
当他跟金妮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觉得能获得肉体和精神上的快乐,那何乐而不为呢?
他也没有欺骗金妮,只是就那么半推半就的过下去了,除了他中间没有向金妮坦白自己对卡罗琳娜的真实感觉。
后来遇到卡罗琳娜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金妮说的那句“可是你才刚遇到她啊”,挺有深意。
你说,米奇真的爱上了卡罗琳娜,maybe and maybe not, 也许当他遇到下一个女生的时候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不过总体来说,米奇够真实,他最后跟金妮坦白了,没有接受她贵重的500块的礼物,他至少不是一个渣男。
他会因为前情人没有打电话通知而生气,毕竟他爱上了卡罗琳娜,而且他还如实地告诉了卡罗琳娜自己跟金妮的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演员的演技都很好,尤其时凯特,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挣扎,那种癫狂,演的太到位了。
把一个狗血的故事演的淋漓尽致。
我对伍迪艾伦了解的不多,看了其它影评知道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82岁高龄了。
首先是佩服,一直在创作,然后也会想,一个82岁的人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借由电影的形式在表达些什么?
也许是年轻时的一些往事,一些念头,一些遗憾,一些向往,发生过的,未发生的,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想,人到82岁的时候,肯定对金钱的欲望讲到了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做事情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情感。
如果说,我从这个电影中学到点什么,那可能是——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犯错。
起伏人生,如摩天轮一般,虽然将你带入幻境的顶峰,但也注定了它最终回到原点。
摩天轮的寓意就是Ginny的生活,多数人的生活。
美好而短暂的夏日恋情只是幻影过客,现实还会把她拉下巅峰,粉碎那些奢望,回到平庸繁琐的日常。
摩天轮虽美好,却短暂,童话般的结尾不是人人都能得到。
就算住在美好的摩天轮下,一样是生活的深渊。
日复一日,摩天轮继续着轮回,人却再也回不去原来的人了。
每个夏天你都会做这样一个梦,你每次都清晰的了解这不是过路故事,你在悠扬的女声下,意乱情迷的灯光里,说着神神叨叨的话语,看着那双灰色的眼睛,充满希望的义无反顾,被爱被抛弃,最后,你穿上最初的白裙子涂着红唇,演完这个夏天的最后一场戏,夏天就结束了,你依旧说着:I don't like fish。
然后期待着下个夏天的来临。
摩天轮的比喻很具象,但是太直白,太狠心,名字就是结局,谁也别痴心妄想。
一个无望的女人遭遇了一场白日梦,一个男孩的玩笑自己却忠心耿耿,很多时候,男女区别是如此的明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后,男孩只需要权衡利弊再造人分析之后,就可以定义爱,定义feelings不是sense。
但是温特却还在40岁生日的当天,只能和情敌说出:男人是不可信任的。
所以你说她蠢么?
她不是,她只是以为这一次这个救生员,也许和去年出现那个不一样吧,会不会这个就是那个神祗,以拯救的目的出现在这个海湾,让自己不需要再扮演一个waitress,而是do a actress。
焚火,然后再拯救;然后再焚火,然后再拯救,温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周而复始,无所剩下也无所拥有,或许折腾情感是她唯一的信仰。
而美丽的继女也在再一次飞蛾扑火的爱情里,在拥有的前一刻,获得了永恒。
季节会离开,但是这些故事不会完。
她会在下一个夏天,和另一个男人相遇,也许是一个暑期工,夏天过去要去深造音乐,他们会讨论贝多芬莫扎特,也许那年她扮演的不再是一个ex-actress,而是一个ex-musician。
最后拿出一只小提琴,在他说爱另一个女人之前,告诉他,没关系,我会宽恕你,因为她知道她还有下一个夏天。
只是当自己矮胖的丈夫叫他去钓鱼时,她会说:I don't like fish any more。
觉得最近这两部melodrama的太狠了 看得极其不舒服
快落到洪尚秀之下了。
这么歇斯底里的人物,凯特温斯莱特一定演的很过瘾
年初就看了这部电影,一直到现在都舍不得标记,因为害怕这是我能看到的最后一部伍迪电影。故事、色彩和音乐,以及絮絮叨叨和牢骚满腹,一切都还是那么伍迪艾伦,把我吃得死死的,以至于讨论好与坏已没有意义,只有喜欢、超喜欢、爱和超爱。
补标
Ginny歇斯底里的几段真的让焦躁不安的情绪蔓延出屏幕,爱情总是开始的很美好,结束的一片狼藉。有几段光线变化很棒。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即使不断的重复自己,也十分难得了
凯特·温斯莱特复制了《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但也演出了自己的味道。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的,虽然和伍迪·艾伦之前的电影比起来,算不上有趣,不过在折磨角色上还是让人觉得特别的过瘾,于是本来就是一出悲剧的电影,却依然有喜剧效果。另外,电影舞台剧一般的场景,和色彩的调度尤其的抢眼。
必须为伍迪伸冤。所谓过度戏剧化的表演和打光,以及聒噪到令人厌烦的人物冲突,都是为了讽刺,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些对“越轨生活”的虚幻臆想,就像戏剧(古典风格的,包括电影)一样“纯属虚构”,不切实际,甚至只是你一厢情愿的自我投射。戏剧化灯光消失,回到现实。年度最佳摄影。
舞台剧的感觉
去米兰飞机上看,伴随着降落时持续的强颠簸。对戏剧了解越多越能get到woodyallen的可贵,看到他对电影的驾驭
我努力了,真的get不到这部
贾老板的表演简直是灾难……SNL入戏太深吗……
看一部少一部,就值得五星……贾老板演戏靠灵活的抬头纹,肥温靠壮硕的身板……伍迪艾伦能把自家破事揉碎拍个千百遍也真是本事啊
虽然是伍迪艾伦的一贯风格,但老头的片子还挺少有这种看到后面笑不出来的剧情的。另外肥温的这个演技啊,不得不说把《蓝色茉莉》的凯特大魔王比下去了。还有就是好多处的脸部打光实在是太漂亮了。
kw是为啥要接这角色呢?不懂
果然看伍迪艾伦就是喜欢一部讨厌一部喜欢一部讨厌一部……过程中一直希望结尾是小男孩一把火烧光整间房子。
看完后想去Coney Island,还有肥温和贾婷婷散步的纽约的寄兴园,看着他们两在一个江南园林里散步,也是挺魔幻的。
中年危机、极度渴望摆脱平庸家庭生活的女人,遇上包法利主义的男人,注定悲剧一场。服务员/戏剧演员,救生员/作家,傻白甜女孩/被追杀的黑手党前妻,小影迷/纵火男孩,封闭小岛中角色的双重身份。四十岁生日的宣判,剧本与怀表。迷离的实验性的用光极美,如幻灭的理想。18北影第六部,资料馆(8737
观众都喜欢 melodrama,但不喜欢开放式结尾。斯托拉罗善用表现主义灯光,颜色只服从情节,完全不遵循现实(当然也可以说海边游乐场,灯光瞬息万变)。广角+斯坦尼康,不像库布里克,而是卡萨维茨,跟着人物,有舞台剧感,可能对话戏太多了。Radio days 情节剧版。儿子是妻子的影子,女儿是爸爸的影子。Ginny是摩天轮。emotional woman 被男人玩一把就甩开,又控制不住冲动,越禁忌越想犯禁。转了一圈又回来,又像上次一样,又毁了一个人。贾的人设和形象对不上,跟其他演员一比,就他最笨不会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