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韩国电影对于人性的题材总是挖掘的很深入尖刻。
反思一下自己,也许不至于像花莲那样以孤立,欺负人为乐,但自己又何曾真心关心过自己班中那些人被孤立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感受?
剧中的所有人物:花莲的欺负、美罗最后伤人的话语、美罗的父亲的胡搅蛮缠终导致美罗对千智的态度的突变、看笑话的同学甚至包括没时间、心情与千智交心的姐姐、妈妈,曾出于可怜让同学去和千智讲话的老师都在正面、侧面促成了于千智的最后的选择。
在最后的一个线团中,千智写道一切都会过去,你们克服了这一切,这不像一个将要自杀的人的想法。
如果她真的相信一切都会过去,又怎么会选择自杀呢?
也许这是编剧想给予这部影片温暖积极地结尾,但总觉得并不特别合适。
节奏冗长,再加上高雅星的饼脸不断跳出来膈应人,真是看得人了无生趣啊,对比之下其余演员倒是顺眼了很多,妈妈的表现很自然,比较喜欢,长发大叔(这么嫩的脸叫叔合适么)角色有几分讨喜,然而根本没有多少出镜的机会,只是作为另一种饱受欺凌然而挺过来了的衬托物罢了。
这倒都罢了,片名为优雅的谎言,谎言算是有一些,优雅绝对谈不上。
校园冷暴力主题在细碎的叙述中变得不清不楚,极其隐晦,仿佛无缘无故的,受迫害者就去自寻死路了,这大抵是为后面顺理成章的“原谅论”做好铺垫吧。
然后恶心的就来了,片中强行安排了圣母拯救世界的五个毛线球试图拔高主题,但总觉得无法接受这种“打了右脸,就把左脸伸过去找抽”的贱相,或许正是蹩脚的“以德报怨”观念才让坏人更加得意洋洋和肆无忌惮,导演和编剧真心觉得单凭姐姐几句话和一份死者遗言,那个以欺负人为乐的渣女就能痛改前非不再做类似的事情?
即便把问题归咎于抑郁症也于事无补,害她得抑郁症的人不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吗?
编剧脑补出如此圣母的受害者,考虑过现实社会中真实受害者的感受么?
如果没有亲历受害者的遭遇,谁有权代替受害者本人说一声原谅?
初看發現許多熟面孔,有《與神同行》的金香起、《擁抱太陽的月亮》金裕貞、《韓公主》千玗嬉,以至於觀看時,還會停留在上一齣戲的狀態。
說不定千玗嬉在出演《優雅的謊言》同時也在演《韓公主》。
電影起手式看似聚焦,以一名十四歲少女之死,點墨後暈染。
導演為打破陰鬱氛圍,加入輕鬆元素,反而弄巧成拙,出現情緒不統一的現象。
主線延展後,似乎漸入佳境,但是收尾匠氣,以自殺少女留給生者的字句,內容關乎寬容與愛,這種一廂情願的心情顯得做作,難以有共鳴。
不過,我反而很喜歡花妍(金裕貞飾)這個角色,喬裝善良暗地裡陰險,以散播謠言利用冷暴力霸凌同學,一種富有層次的邪惡。
其次喜歡,是真心對待千智的好友美羅(柳妍美飾)她的善良不完美,也非常直接,因此傷害千智,最後千智失去唯一真心待她的人。
電影有大半是親情戲,描寫千智自殺後親人的轉變,但也是最尷尬的地方,滿智面對妹妹驟逝情緒沒拿捏好,應該說台詞沒有完全消化。
反而,千智的母親(金喜愛飾)詮釋不錯。
最詭異的大概是劉亞仁演的角色,劉亞仁本身演技沒問題,只是角色設定刻意,搞得像某個智慧老人似的。
總之,《優雅的謊言》屬於好壞參半的作品。
文/Xaviera@人人影视一个爱笑小女孩的自杀,引出了校园欺凌的话题,但这种欺凌并不是拳打脚踢,而是言语的冷暴力,想要好好继续过生活的女孩妈妈和姐姐,言语冷暴力的施暴者女孩的朋友们,在小女孩死后反思、悔过、最终获得原谅,《优雅的谎言》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看似是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而且大部分画面都使用暖色调,但看完整部片,萦绕在心的不是那些好好地生活下去或是改过自身的积极信号,而是小女孩所遭受的言语和行为上的冷暴力。
看完突然就想起同样被这样对待过的时光,没有缘由地突然有一天发现好像所有人都不想跟你玩,不想跟你讲话,你努力想要融入别人的圈子却发现自己只是个局外人,以为对朋友好什么都帮忙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心,大方地请所谓的朋友吃饭,但实际上他们吃完饭不仅不会跟你说谢谢还觉得理所当然。
在背后讲你坏话捅你刀也全然不知,到你知道了想反驳却发现反驳来其实也毫无意义。
他们会觉得你做什么都是错的,但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别人什么,其实有时候你根本就什么也没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就算是朋友也总会有流失的一天,以往那些走得很近的朋友,到最后总会因为环境的不同渐行渐远,这些东西不想跟家里人讲,有陌生人肯听当然好,但没有的话久而久之,不想去面对这些东西了以后,就会觉得一个人呆着比较舒服。
还好就算是这样我还是好好的没有像戏中小女孩那样结束生命,因为正如戏里面的台词一样,有些人躲也躲不开,挡也挡不了,也不必像伟人一样,原谅所有人,爱所有人,讨厌就是讨厌,喜欢就是喜欢,这样真实地活着就可以了。
生活是我自己在过的,与别人无关。
说回这部戏,相较于《密会》里优雅的奴婢吴慧媛,《优雅的谎言》里的金喜爱对于妈妈的角色把握的相当好,脱去吴慧媛的感觉,显得淳朴细腻,与女儿们的对戏以及小吃店老板娘的对戏张弛有度,让人看得很舒服。
可能是看过《密会》的缘故,看着金喜爱和刘亚仁的对戏又有一种微妙的感觉。
长发的刘亚仁充当一个笑果制造机的角色,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少年菀得》的导演再次找他合作,也用上了前作的梗,高中被孤立无聊就去学过一点拳击,看过菀得的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会会心一笑。
而刚刚获得百想电影部门女新人奖的金香奇发挥出色,把压抑苦恼和阳光温暖的两种矛盾的感觉融合到表演之中,哭戏尤其入心,实至名归。
而饰演姐姐的高雅星因为戏份的关系其实发挥并不大。
五个毛线球的设置虽然说可以挑起观众的好奇心,但有朋友也吐槽说集齐五个毛线球可以召唤神龙。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当中涉及的家庭友情亲情校园问题通过相对温和的叙述方式给予观众一击,将小女孩的死也轻轻带过,无疑是美好的,但个人而言这部戏对于言语冷暴力的处理并不理想,避重就轻,因为从普通人、加害者或是受害者的角度看这部戏可能完全是不同感觉,而且偶尔回头看,就算是成为过这种冷暴力的受害者的人其实也有可能成为加害者。
这部戏看完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记忆太深刻还是戏里呈现的太真实,无从得知。
从我能记事起的学生时代,友情一直是我重视的一种情感,和家人无法比拟,你和他(她)能什么都说,遇到朋友“背叛、绝交”之类,心里会老大不舒服一段时间,其实过后想想什么都不算,我们能记得多少受“欺辱、丢脸”的经历,那在当时真有一去了事的冲动,现在想想可笑,我能能坚持走下来,靠得是自己。
现在的校园是怎样的环境,任我们的心智已无从知晓,你从孩子嘴里零星话语是参不透全貌的,就像当时我们的父母又何尝知道的我们的前背后在做些什么、心里在想些什么。
台湾作家蒋勋的书里说过父母如果知道孩子背着父母做的事,一定会大吃一惊,你以为他(她)不懂的,他们早以知道。
所以试着去了解孩子、接受孩子,最好能成为孩子的朋友,但可怕在交流的平台不一样,你以为正确的道理,在孩子那里一钱不值,甚至是叛逆,特别是在当下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周围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选择自杀的不绝于耳,其背后的因缘都消解掉了,没有反思,没有家庭的情感反映,走了就这样走了,是的在别人眼里我走了,带不走任何东西,可是给家人呢,那个把你从小小的人儿养到那么大的,吃辛吃苦,千愁百忧的父母,孩子在没有成为父母时不会有这样的体谅。
孩子心里所受的委屈比天还大,这也是一些孩子想不开的原因。
看了这样的电影,真怕孩子去上学,受到老师、同学的排挤、冷落甚至欺辱,但孩子总要长大,走上社会,所以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心理调适、要有发泄的途径,不要以为给了孩子充分的物质条件就万事大吉了,忽略了孩子的细微末节的行为表现,从而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就像那个在母亲心里乖巧的千智,临走前那么多征兆,那怕母亲能自己打一个电话给她,可能都会留下她,但现实不能假定,从中我们为人父母的能吸取点什么,我想是电影编导们的意愿。
好的结局不是圆满,而是充满希望。
全片结束虽然哭得稀里哗啦,但心里却满满的。
最后千智给自己的那张纸条一下子打开了所有哽住的心结。
【感谢,能够撑过来】。
虽然会为生命的逝去感到心痛可惜,但是就像万智说的【笑着】一样,在天堂的千智也会快乐。
以一个温情的方式去描述这间相对残酷的事情,比起熔炉来讲会不会更好接受。
看之前对剧情一点概念都没有,看过后意识到是这样。
以【原谅】为核心,虽然不至救赎,但也算得上是解脱。
影片最后美莲守住约定在千智的柜子里放入相机,因为被千智原谅,心结也可以打开吧。
看的时候心里非常疼,能够拿出来单说的点太多,每张纸条打开的时候心里都咯噔一下然后落泪。
在看到【因为还记住最初的笑脸】时一下子被戳中,也不是震惊,只是觉得心痛和感谢。
心痛千智的生活,感谢在这样的生活中千智还有着这样的爱和善良。
给美莲的纸条也是,从美莲说【我真的很想千智】时开始揪心,直到最后美莲靠在万智肩膀上睡去。
怎么说,觉得释怀,也觉得放松。
感谢这部片子带来的温暖。
千智活得太痛苦,被排挤被欺凌,因为误会又失去难得真挚的一份友情。
虽然很讨厌说【死也是一种解脱】这样的话,但是对于弱小不言语又抑郁症的千智而言,到底还有什么去路可以走。
拉面头的伤心情有可原,因为互相都孤单所以相遇成为朋友,现在却少了一半。
全片并不是不压抑,有时难过得都快想砸屏幕。
可是慢慢看到片尾万智和妈妈笑着走远就会真心感谢这部片子。
在爸爸去世后的九年也并不可能圆满地生活,但是因为互相拥有对方才会很幸福。
【每天要穿整齐的衣服出门】,所以当如此用心加油活着的千智离开后,万智和妈妈也要勇敢努力地生活下去啊。
昨天刚去完见面会今天就看到中字,对于之前已经反复翻看无数遍无字的我而言简直就是天堂。
保安说【因为感觉你像我子女】的时候心里窃喜想原来真的在玩菀得的梗啊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个赞。
一如既往地膜拜姐和雅星妹子,只是看完之后又加上了香奇。
刘亚仁除了起一丁点推动作用外,几乎揽括了所有的笑点...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看韩国片,机会不会让人失望。
《熔炉》(依据聋哑障碍人学校校长性侵学生改编)、《辩护人》(专制体制下法律人的抗争)、《奇怪的她》、《我爱你》(关注老年人生存状况)、《素媛》(幼女被性侵事件)、《阳光姐妹淘》(青春友情及母女关系)、《开心鬼上身》(孤儿与孤独、亲情)、《母亲》(一个母亲对罪犯儿子)……在小的素材,在韩国导演的手中,也能烹制出一顿大餐。
今天看了《优雅的谎言》,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女孩突然自杀了,痛苦的母亲和姐姐在追查孩子死因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了自己的女儿、妹妹面临的孤独、心底的绝望和无助。
一个孩子的死亡,有很多原因,同学们的孤立和戏弄、“朋友”的背叛和欺骗、老师的失职、家人的忽视。
可是导演显然不想简单地在抽死剥茧中探寻一个女孩的死亡,他以更高的角度和视角阐述了悔过与原谅。
史铁生的作品,那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一个“可怕”的孩子,他通过“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的方式,孤立一些人,从而拥有了一种让人畏惧的权力。
就像《优雅的谎言》中,花莲就像那个可怕的孩子,更有意思的是,当千智自杀后,花莲逐渐扮演了千智的角色。
孩子的恶毒未必源自内心的思考与设计,他们只是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而成人的世界,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全都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的,在这方面,M是此中高手。
他一手策划的文化大革命中,数亿的善良或不善良的人们,主动或被动,都陷入了他设计的这场残酷的成人游戏。
有多少善良的人们,在被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之后,想片中的千智一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M用的手段无非也是,让XXX做接班人,做伟大领袖的亲密战友,打到一批,扶植一批。
这和那个可怕的孩子“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有什么区别?
可是正如万智在影片中说的那样,“就算你手里拿着再好的饼干,只要别人对饼干没有兴趣,你什么都不是。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能对“饼干”没有兴趣,又有多少人是不得不对“饼干”有兴趣。
万智最终原谅了花莲,并且希望能陪伴花莲走出“杀人犯”的阴影,这样中原谅到了宗教的高度。
可是对于造成数无数人死亡的文革,根本没有罪人,根本没有忏悔者,根本没有施暴者承受压力,甚至没有谴责者、叙述者,时间长了,就变得没有了亲历者,那么文革是否发生过都会变成一件让人怀疑的事情。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
没有谅解,没有谅解,文革就像一笔永远无法购销的账,这一页如何能翻过去?
带我们窥见这群十来岁的孩子她们的心底蕴事,但他不仅止于呈现「霸凌」有多可恶,我们应该杜绝霸凌这么简单。
他不像「粽邪」表浅地只是因为女主角不好看,所以要欺侮她,单调又重复地呈现刻板的霸凌片段,以女主角的绝地反扑来告诉我们「千万不能霸凌」这般说教。
有时候最扰人心智的霸凌,是无意间散播的耳语,自以为是的友情,被霸凌者发出暗号示意妳不要继续下去了,然而当事者不以为意,「这样妳就受不了啊?
」殊不知不断放出的冷箭,正一步步刺穿对方的心窝,终至她体无完肤。
似乎经过每个校园时代的人,都会有被孤立或者被去孤立,更或者去孤立。
有时候会想,那个当时被大家嘲笑的同学,现在怎么样,现在还会不会恨那时候的我们。
千智在现在看来,这点非议真的不算什么,但是在初中时代,连上厕所都需要结伴的时期,没有朋友和有一个不算朋友的朋友,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为什么?
不知道。
长发怪怪男会告诉你,有朋友的人不会觉得朋友是怎么样的存在,或者说,不会理解,当没有朋友时候,是怎么样的存在。
不是每个自杀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不和。
千智的家庭,虽然不完整但是也不失温暖。
但是在初中时期,学校是三点一线的主场,同学是交往圈的主角。
所以,讨好和被讨好,都需要都必要。
国内的校园剧不是青涩爱情就是浓浓师生情。
殊不知,很多人的校园就只是学校,没有爱情没有师生情,甚至没有友情。
所以,少年时候最向往的,就是万智这样的孩子。
只酷酷的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有一两个好朋友,过着自己的校园生活。
最后,对已经度过校园时期的你我,喊一声加油,社会生活更复杂,但是撑过去也不是那么艰难不是对还在经历校园的你们,不知道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定位又是什么。
只希望你也能安稳度过,哪怕是骗自己。
祝好
千智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
姐姐一幅女生样却实足大大咧咧的女汉子,而妹妹千智则顶着一贯的蘑菇头柔弱内向,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前行,终于决定解脱。
学校里念书是名列前茅的千智其实并不喜欢读书,但是她知道如果成绩不好,就不会有人相信她说的话,而她则会更加步履艰难。
她阅读一本有关抑郁症的书籍,只是为了根据其中的症状反着做,让别人不会看出她有这方面的困扰,她尽一切努力掩饰自己内心的不正常;被压迫着签下了友谊的契约,因为对方玩笑的一句希望获得mp3而艰难开口向在超市里做促销员的母亲要求,她是存在深深的歉意的,但是她又不希望别人担心,所以选择沉默;从小到大所谓的闺蜜,总是在生日派对当天把她的时间写晚一个小时,导致每一次她都迟到,她虽然心知肚明,但还是没有选择爆发,她默默忍受,试图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感化,可是真心只是变成被利用的工具。
她内敛的像一朵白莲花,行进在这个污浊的苍茫世界里,却独善其身。
就是这样一个人,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决定离开。
她的离开太过突然,从而一个惊天的秘密被挖掘出来凸显在世人面前。
她的离开不是因为她无法再存活,她是以一个哲学家的方式做出了这个决定,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唤醒身边的人。
谜底是慢慢解开的,她留下的那些纸条是为了告诉周围的那些最亲近的人,什么才是作为一个人所需要去完善的。
不是仗着财大气粗去笼络同学,或者以欺负弱小者的举动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强大,这个不是朋友,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原本攀附在你身边甜言蜜语的所谓朋友,等到真的出事的时候就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会有人真心关心你,虚情假意的空盒子只会让你无尽哀叹感伤;不是把愤怒凌驾于他人的自卑之上,带着真心的幌子去招摇撞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真诚;当然,大大咧咧的姐姐最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和妹妹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姐妹关系,因为太关注自我而疏忽了妹妹内心的健康,在她困扰的时候,焦虑的时候,不安的时候,有姐姐却也无法倾诉,但是千智说始终觉得姐姐很棒,并以她为骄傲;而最最亲爱的母亲,她也同样以自己的方式传递信息,希望她保持一贯的乐观开朗,留下来继续朝着阳光微笑。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清涟的白莲花,她是如此的美好,而这个混沌的世界不符合她的理想,她选择离开是为了去往更好的世界,而她则希望借此机会劝告大家远离刻薄,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周围的人。
她无力去改变,但是她的离开足以改变整个局面,她牺牲自我去成就了别人,她也是爱这个世界的,以她自己的方式默默盛开。
看这种两姐妹的故事,我总是会想到小饰与洋子
学生时代被欺负着长大的孩子们,就算身心俱疲艰难地挺过来,长大后心里多少也是扭曲的,这是真的。然而即使这样也还是要咬紧牙关挺住,否则就没机会真正摆脱阴影。对成人来说也一样。妈妈看着温柔却不肯轻易原谅,姐姐看着冷漠却有最温暖的心房,揪心,还是会动容。
在我看来达不到及格线,算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情感塑造还是不错的,但服务于表达情感而构造的剧情,看起来有点幼稚和无聊。
不喜欢
校园暴力与抑郁症,不去置评孩子的想法,唯一缺点是这电影满满正能量
节奏慢到呕。唔明高分在哪啊
这种题材日本拍得好的实在太多,觉得这部有点弱了。
不错的群戏整体态度有些太温和了
留下来继续生活,是每个还活着的人都要做的事。对于逝者,抱有怀念、反思,尽管有点沉重。
实在是没怎么看懂~
揭露校园冷暴力的作品,有触点,但不深刻!
节奏好慢的女人剧;情节有点夸张了;金有贞颇美
千智她爸,见到她别问她为什么这样,就抱抱她,这个坏丫头。
那么可笑,这点事情就去死了
最近看的几部影视剧全是致郁系,此片则可归类为校园欺凌。开局没多久一家三口的二女儿就上吊自杀,母亲和大女儿搬了新址。姐妹俩性格完全不一样,于是姐姐着手调查妹妹死因,说白了,就是交了一个你把她当朋友她却捅你刀子的女孩做朋友,只是自己一直忍着罢了。而身边的其他人看的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作为剧情片叙事倒是没问题,不过内核和主题突显比较欠缺。。。
又搞笑又虐心,诶,千智是个好孩纸
细腻真实,催人泪下。
首先我想表达的是韩国学校的女生好丑,哈哈,一点都不深刻,屁大点事就自杀,被孤立自己找原因去
平凡但动人。后千智时代的生活。千智原谅了所有人,也把只能跟陌生人说的秘密藏在了图书馆的第五个毛线球中。妈妈在要了两份面后痛哭 家人在夜晚转侧难眠 即使自责 即使不原谅 但也能面对着伤痛 继续着生活下去。
这电影让人有不适感,死者姐姐角色诠释的好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