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自处女作《我杀死了妈妈》开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轻松松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从导演双周跳到一种关注,最后晋升竞赛单元,先后凭借《妈咪》和《只是世界尽头》拿下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大奖,离金棕榈仅一步之遥的青年导演被誉为是戛纳的亲生儿子毫不为过。
然而,去年这部同样瞄准戛纳的作品却意外错失入围资格,被迫远在多伦多自己家门口世界首映,口碑和评论均未如人意,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天才导演的江郎才尽呢?
多兰首次执导英语电影,融入较多商业元素,有别于此前小众文艺的定位,而三位奥斯卡影后的助阵更像是一支强心针,令影片的瞩目度陡然提升。
然而,影片的重点并非放在这三位女性角色身上。
故事有两个核心人物:年轻演员鲁伯特·特纳(Rupert Turner)和已故青年电视明星多诺万,前者从小开始迷恋这位大明星,彼此秘密通信,最终建立起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
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在三个不同时空的情节里交错,演绎出依然是导演多兰一如既往的主题:对性向身份的醒悟与认知,由对立至和解的母子关系。
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带有十足鲜明的作者标签印记,更别提流行曲配乐的运用,早已达至顺手拈来的惊喜度。
一位偶像明星启发了另一个小孩立志成为演员的故事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石破天惊的深层含义,正如剧中青年鲁伯特反驳记者的话里提到,报道他的故事跟关注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环境保护全球化议题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是多兰很清楚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想透过这两个挣扎的年轻人,展示对真实自我的探寻。
多兰在这部英语片里尽量弱化不少以往强烈的作者风格,但是主题依旧沉溺故我,处处都可感受到他的自我影射,借助剧中角色口吻来讲道理的套路已经开始让人有点厌倦。
感觉多兰有点走不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希望日后能看到他挑战其他的题材,继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电影天赋。
S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
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
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
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
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
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
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
8.5
这是一部不能用来定义的影片,家庭,同性,说剧情其实也够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组故事线,两对母子之间的分裂与和解,Donovan对自己身份认同与社会接受的挣扎,Rupert沉浸在个人世界与偶像狂热的童年世界。
多年之后Rupert将这段鲜为人知的与Donovan多年来信、保持隐秘友谊的娓娓道来。
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片尾对于经典同性电影《My Own Private Idaho》的致敬,影片中的Donovan 和River Phoenix都是风光无限,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附上一句摘自影片中一位影迷老者给迷失自我认同的Donovan的慧言:“你还年轻,不该这样形单影只,闷闷不乐”。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被浪费了的杰作。
它有个很好的剧本雏形。
在经历骇人剪辑后,如今呈现的成品里也有许多出彩的细节。
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主人公多诺万死亡的安排。
影片结尾处,多诺万遭遇种种烂事,千头万绪,似乎已终于「想开了」(当然,这过程拍得很粗糙)。
我看时已深信它能活下去,并疑神疑鬼地觉得电影开场的多诺万死讯通报大概是什么障眼法。
结果,多诺万就是死了。
长大了的小笔友冲记者,也即是观众们,说出自己的猜想:多诺万是一不小心安眠药吃多了,它不是成心自杀的。
嗯,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多兰隔着镜头的挤眉弄眼。
《死与生》实在有太多败笔,但这场主人公的「意外之死」很耀眼,它晃动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最首当其冲的也是一套老生常谈:死亡是没有意志的。
它就是一场无道理发生的结束。
而被视作与死对立的生又是什么?
很不幸,它并不代表人「天然」或「自由」存在着,反而是此意义上的污染。
禁忌与律令印刻我身。
哪怕瞧瞧多诺万吧,这故事拍得那么差劲,但看到它避开镁光灯后的叹气,你是否感同身受?
万事如是杂乱,个体在生的状态中承受封闭的痛苦,永无法与它人达成纯净的连贯。
没有谁能逃开功利链条的捆绑——除非死亡。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戛然结束,难道不是极具诱惑力的吗?
多诺万意外死去,再不用自我蒙蔽着穿梭在污秽的生的世界中了!
这结尾的死亡让《死与生》变成一部喜剧。
毕竟,还有什么比死亡,比根除、拒绝生的世界对我们进行暴力改造,更极乐的事件呢?
生活在谎言与偏见的演员John一直和生活在英格兰地区有着成为演员梦想的小孩Rupert保持笔友的关系。
在两人长达五年的书信往来过程中,John和Rupert互相倾诉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从演艺事业,聊到日常生活琐事,从感情生活,到家庭变迁。
而随着信件的曝光,John的事业也随之迎来了转折点。
各种大大小小的攻击使得John离开了演艺圈。
日渐低沉的精神状态使他沉迷滥用药物,最后在自己的公寓死去。
而Rupert则继承了John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演员。
John短短的演艺事业完全是生活在谎言之中的。
不敢与他人表露自己的性取向,而选择与自己一起打拼的好友扮作男女朋友。
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假面具去阿谀奉承,谄媚上层。
突如其来的爆红也使得家人和朋友变得不理解他。
经常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使得敏感而多疑的John的心理防线逐步地被击溃。
他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唯一一个放松的地点则是秘密酒吧。
即使在酒吧里面结识到互相非常喜欢的,也只能碍于自己的身份以及胆怯不敢宣扬自己的爱情。
唯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的Secret Lover。
而亲生哥哥的修车厂则是John唯一的港湾,在那里他可以倾诉自己的苦难,他可以告诉哥哥自己喜欢的人,他也可以把自己的懦弱把自己的胆怯展现出来。
不过走出修车厂,John依然只能带上自己的假面去奉承他人,树立自己的形象。
“生如夏花般灿烂,可是却不能死如秋叶般寂静。
”这大概是John最为意不平的事情。
所以到底是什么杀死了John?
是他自己的敏感多疑,是他在身份认同里面多陷入的困惑漩涡,是媒体的报道,还是曾经熟悉的人渐行渐远?
答案很明显,媒体的报道显然是罪魁祸首。
过度的曝光使得John愈发overwhelmed,几乎摧毁了他整个事业。
他选择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可是他发现自己永远也回不去了。
媒体的过度曝光以及早起事业的过度成功让大家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个孤高的,进入了upper class的celebrity。
其实他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爆红。
这和他死前在母亲,哥哥那里寻求安慰可以看出。
他请求母亲像小时候一样,给他冲澡,叫他拼写。
他想回到以前,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Lady Gaga在首专《The Fame》里面的单曲《Paparazzi》。
MV里面讲述了,一个获得爆红的明星被自己的男伴谋杀背叛,后面涅槃归来选择复仇的故事。
二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即外界媒体对Gaga的报道以剪影的形式不断地在背景里面呈现。
Paparazzi9.0Lady Gaga / 2009I will follow you until you love me.另一点则是在现场表演《Do What U Want》的时候,也在背景里面采用了的处理方法。
媒体充斥着“Lady Gaga is over”,“Lady Gaga is done”之类的言论。
媒体的唱衰是一种精神折磨,先入为主地否认你之前所做的一切,让本就对外界感到Overwhelmed的艺术从业者变得更为敏感多疑。
这和本片里的John不谋而合。
众星捧月的孤高感,突然爆红的局促,以及本身就多疑敏感的性格是的他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变化。
而后面丑闻缠身也使得他“之前被捧得越高”后面就会“摔得越惨”。
Lady Gaga早在09年以及13年就对此作出了警示,可见其前瞻性。
Do What U Want8.8Lady Gaga / 2013Do what u want to my body. You can't have my heart, and you won't use my mind.同志身份只是艺术家的其中一种可能变量。
信件被曝光也是众多曝光方式的一种,可以是狗仔,可以是自主,抑或者是他人口中曝光。
而艺术家所要选择的呈现是否属于艺术表达之中的某一范畴,才是本片想要讨论的主题,即艺术家所表现的界限。
“What should an artist put on the fucking table?”
终于看到了这部被业界饱受诟病的片子。
和极具争议的《只是世界的尽头》不同,这部多兰新作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
传统好莱坞叙事,主题冗杂浮于表面,约翰的人物情绪转折生硬,使之却缺乏共情能力和代入感。
以及一直以来被评论界吐槽的,多兰式恋母情节和同性恋的怪圈。
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当红明星约翰和英国小孩鲁伯特结为笔友,两人有着相同人生困境,互相倾述着情感的孤独。
直到信件曝光,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向两人压过来。
最终以约翰的死亡作为鲁伯特新生的开始。
不难看出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的小心思,其实小鲁伯特就是约翰的过去,而现在的鲁伯特就是约翰死亡后的新生。
就如电影中约翰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想沉沉地睡去,然后重新开始。
”
他的剧本将一个角色的人生故事,拆分为两个人,三个时间段。
将一个原本平凡无奇的成长类母题影片,重构出另一种意境。
这种命运的拆分和链接,替代了以往两条人物命运线的相遇相交,再彼此重新出发。
多兰通过死亡将约翰和鲁伯特的人生连在了一起,将约翰的重生具象化为一个人物。
这样聪明的做法,是一个29岁导演才会有的天分和创造力。
回到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现象,我觉得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多兰的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对现在电影评论界的一个有力回击。
(感觉这部电影,就是多兰对自己上一部电影评论积怨以久的产物) 在电影中鲁伯特(多兰)对记者说,你们觉的你们关心的才是重要的,战争,饥饿,灾难才是对世界的探索和研究。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称他们关心的情绪,情感只是上流社会的无病呻吟。
难道孤独,自我认同,人生中琐碎的痛苦就那么不值一提,就理所应当地被烙上肤浅的标签吗?
确实,现在的评论里,张口一个伯格曼,闭口一个费里尼。
科幻只有《2001太空漫游》,叙事就得《公民凯恩》。
《绿皮书》也不过是奥斯卡的标准流水作业,嗤之以鼻。
大家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作为电影界的圣经,所有新电影都是不完整的残次品,鸡蛋黄里挑蛋清还行。
什么才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就像几分熟的牛排最好吃一样,没答案更没有意义。
不过就像鲁伯特在电影里说的“似乎你以为我是来和你谈论某个偶像,或是备受尊重的艺术作品,或是宣传什么文化事件。
但我来这是和你聊影响力,身份认知,还有电视。
所以你要是想听什么虚妄的理论,或者引用这些话来嘲笑我,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无关商业,无关艺术,这只是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诚然也许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的哲学命题,没有毁天灭地的情感爆发,没有惊世骇俗的故事技巧。
但在鲁伯特和母亲雨中相拥时,当约翰的母亲对他说出那句“可我就是来自这个星球,而你来自我“时。
那份“庸俗”的情感,还是能带给我冲击和震撼,还是能引起我最单纯的情绪波动。
诚然这部电影也许不能掀起什么艺术革命或者揭示什么人性真相,但他就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从开始看多兰的第一部电影,我已经关注这个导演七年了。
七年的时间,除了《妈咪》,其他电影的口碑似乎都没有多好,尤其是这几年的电影,一部比一部被说烂。
每个人说烂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只是对他变挑剔罢了,或者对他的多兰式电影感到审美疲劳,又或者只是(来自其他导演迷的)对多兰式审美的纯粹的看不起。
在我看来,其实多兰每一部电影都比上一部有进步!
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比他的处女作进步了很多好嘛,而且也不那么做作了,越来越自然和成熟。
看过他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总是有两个永恒的主题:自我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和母子关系。
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到《只是世界尽头》再到这部《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这些电影其实不过还是在重复这两个主题,只不过,他玩的花样更多更复杂了。
按顺序就是从多兰自己(《我杀了我妈妈》),到影射多兰自己的青少年(《妈咪》),到影射多兰自己的成人(《只是世界尽头》),再到最新这部的影射多兰自己的小孩和成人,就像加了双层奶盖的奶茶…本质还是不变的。
这种在他作品里所反映的重复的主题和渐加复杂的叙事虽然会被一些人吐槽没有新意、也没什么剧情,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复杂多变的情节从来不是他擅长的好嘛,人家玩的重点一直都是主角在某个瞬间所流露的私密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独处的孤独,身处在群体中的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母亲间的隔阂,怀才不遇,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倾向……我觉得这些情感和那两个主题都会一直存在于多兰日后的电影中。
如果他哪一天突然去尝试拍跟这些无关的电影,那可能真的要扑街了。
再说回这部电影,无论是摄影,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赞呀。
凭什么说不好呢?
特别是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厉害。
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我都愿意给多兰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如何说,我爱多兰,爱他以往个人化甚至肆无忌惮的情绪表达,那是我的安乐之所。
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期望,多次探讨的母子关系的循环往复的挣扎矛盾与和解在我看来并不让人疲劳,一个命题的反复叙述我并不在意,甚至我沉溺在这种纷繁往复里,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他向好莱坞电影叙事方式做了倾斜,但明显没倾斜顺利,个人风格不明显,有些两不像,这让电影打了折扣。
小男孩演得很好,甚至让其他大咖都失色,十分好奇被完完全全剪掉的那个谁的戏份是怎样的。
选角让人喜爱但并没有给到好好发挥的余地,雪诺演技算是贡献了权游外最好的一次演技了但个人觉得带了些生硬与尴尬。
回到开头的如何说,我不会给他高分,但我依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我一向打分都没标准所以分数在我这里没意义。
多诺万的生,多诺万的死,我感到疲倦,想要休息了,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很美妙,我们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在挣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间若有共通,当然开心,需要语言,需要沟通,需要羁绊,需要真正敞开心怀,我与你的通信算数,算在这里面,那信里我是我自己,我并非是在鼓励你,我也是在鼓励我自己,我不当你是多少岁的小孩,每个人曾经都是小孩,与你通信时,我相信,我是真正温暖善良的。
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谎言,原谅我的胆小。
再见,我要睡去了。
我求求小李子看看多兰的约翰多诺万吧,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他Euphoria都看的。
多兰拍约翰多诺万起因是写给小李子的情书,电影本身也在讲追星啊。
即使是惯常的母子关系和身份认同主题,故事本身并没带来什么感情宣泄,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友谊被媒体曲解成性关系,此后John急于撇清,事业一蹶不振,Rupert跑去试镜事业开始起步。
但也仅此而已了,Rupert原先把John当作Icon/Iconoclast来崇拜或者将他视为笔友去信任,危机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Rupert作为角色叙述者没有说出来,也缺乏其他的客观叙述。
既然花了那么多笔墨在讲与母亲的和解,那么这一副线与Rupert部分依赖于John建立起来的身份有什么联系呢?
一个queer把icon看成某种艺术化身,并试图从他的言行中发现可以替代性别规范的另一套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既然这一规范本身也是对所谓的“正常化”或者“病态化”行为( “the pathologizing practices and normalizing sciences”)进行模仿,同样具有表演性质,那么为啥不能模仿这些icon的言行,将其神化,造一座万神庙把这些deities供起来呢?
可关键是John对Rupert似乎也没有诸如此类的影响啊,总不能是偶像的力量让我交到金发大背头的帅气男友吧?
手上的绿色墨水,布满雨滴的铁栏杆这些细腻的镜头拍得是很美,整部片子也由此真的很像在读作文,高考记叙文,而且还排练了多次一个字也没读错。
牛顿女士那个时政记者的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起码代表了倾听的意愿。
对于没什么生命体验的孩子,一方面用无知和狭隘规约他们的行为和认识,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故事流于浮浅不值得被讲述。
是,俯冲带的九级地震是很重要,但是乱糟糟的少年心事,粉圈追星族的那点事儿就丝毫没有价值吗?
我杀了我妈妈竟然都是十年前了,兰导下一部我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特别好奇劳模姐到底演的啥,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让我吸一吸劳模姐。
二刷五星神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片尾曲曾经是我用了很久的闹钟铃声 今天第二遍看完突然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拍一部片用它来做片尾曲 结尾的场景是一个人在街上走路 越走越快 越走越快扯回这个片儿 先说问题 据说初剪版四个小时 现在的版本是两个小时 花了多兰两年的时间剪辑 以及众所周知删了劳模姐的戏份——显而易见能感觉到不止删了这条线——从观感上来说不妨拿这个片跟《双面劳伦斯》做个类比 跨越多年的一段回忆 籍由又不止籍由一个主人公的亲口叙述讲出来 但《双面劳伦斯》的两个主角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这部片的两个主角甚至从头到尾没有见过一次面 生活状况和经验也相差甚远 所以从叙述手法上 现在的版本这样剪是有视点和共情的问题的 虽然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两个人其实分享着一种共性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 而且 另外一层面的问题是 目前的版本里头两人的共性又太过“共性” 母子父子关系的刻画在rubert身上是成立的 但当同样放置在donovan身上的时候 是不是就不能用太过类似的桥段和设置来凸显这种共性呢 或者说 这个让我别扭的地方来自于中段(信泄露前后尤其是泄露后)对donovan和他身处环境和身边人的刻画 太过刻意地让他回归到隐士的状态以及和母亲的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的 “我们两个都刻意不去追溯我们的过去” 但目前的版本上显而易见不是如此 如果更高明和舒服一点 应该不是周遭逼着donovan去追溯过去 而是donovan自己不得不去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论是经纪人的解约 还是最后个人觉得最糟糕的那场老头讲鸡汤的戏 都显得越来越不妥当但二刷之后我还是打了五星多兰应该算是以自己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下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导演 因为他在我喜欢的导演中是最喜欢最沉迷讲故事甚至往往有点想走偏去撒鸡汤的一个——但这么理解他的人想必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好 换种方式说更妥当——在他身上 在他的讲述中 我总是千次百次看到一个自己身上存在的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讲述的情绪 即便是在多诺万这个片 这跟我觉得自己是donovan还是rubert都无关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成年的rubert跟记者说的 “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 不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所想所寻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 毫无价值可言……你把你的生活凌驾于真相之上 你觉得我们在上流社会苦苦挣扎 持着权贵的观念判断人们的观点 觉得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无法抱有怜悯之心 真是病态”恰恰是前几天 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关注的不是你们口中的大多数不是你们口中的少数不是阶级 不是贫富甚至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我关注的是边缘很多人身处边缘这些人委身于你们口中的中产、无产、精英当中委身于高楼大厦、穷乡僻壤里头委身于学校、公司、邻里乡间每个人都曾是从边缘被慢慢归化成众人但总有那么一些自觉自知的人不会不愿不能如此那样会让他觉得相比活着 死有趣多了多矛盾啊 因为这样负重顽抗地活着 也并不开心”当然 这不是多诺万这部片故事本身讲的重点 但是是这个故事讲述的姿态背后展现的东西 是多兰秉持的一种态度 这跟一个人从小长大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但从来都不是用“亚文化”用“少数人”就能理解的一个该死的文化研究的东西(我太讨厌文化研究了就像太讨厌电影理论讨厌剧作法一样)anyway 我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清楚地说明白这个东西 但我相信这个东西能感受到的人越来越不是少数 这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威尼斯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里说的一样 在当前世界范围里头极右势力的抬头局势下 我们无比需要“你” 电影叙事的美丽对我来说 从来都不是在于剧作法 而是在于这个地方 而多兰的片从来都没有丢掉它
Dolan的半自传以及他的Fantasy. 与母亲的和解。片子很Dolan又很不Dolan. 选曲品味大众了些。 Jacob Tremblay小天使前途无量
没有了情绪噪点的多兰连刻薄都变得充满爱意,尽管有太多刻意的扭桥和过度的输出,但仍然是动人的,甚至连他从议题表达转向戏剧表达过程当中那种急于抓住“确实感”以至于大乱方针的阵痛感,都与片中约翰·多诺万的浮沉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相遇与离别时空的落差与交汇,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名利场上的瞬息万变,这样多层次的文本呈现出多兰作品中不常见的延展性,可惜好莱坞最不缺少的就是花哨的戏剧结构,向好莱坞靠拢的多兰像是叛逆的小孩儿忽然间服了软,自然不受待见,这大概也是种刻板印象。
6/10。多兰把他的自指和重复,用反复互文、交叉循环的结构层次发挥到最大。两条线索就是多兰人生的双面性,多诺万鉴于偶像身份,想隐藏自己脆弱的同性恋倾向,鲁伯特则执着演员梦的渴望,为自己争取到更自由的明天。鲁伯特公开这些私信,就是公开自我的脆弱面进行自我辩护,直至最后一幕紧紧的拥抱,女记者似乎被说服和感化,她对开摩托来接鲁伯特的金发男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观众丝毫没有被作者拙劣的自白所感动,因为两位角色仅仅建立了名义上的纽带,无休止地沉浸于个人趣味、复杂情绪的堆积,没能给出一个真正关注这些肤浅角色的理由。镜头角度奇特,譬如开场母子正对着坐在桌子的两端,为突出无意义的表盘将人物虚焦,想必考虑到了主观叙述的失焦,外在因素(媒体渲染、同学嘲讽、老师、母亲和经济人)不断冲击着两人的世界,而内心戏苍白无几。
小众电影,散文式电影,故事没有明确地推进节奏,很散漫。像纪录片,像传记,回忆录?这小孩子的演技简直爆表!这电影适合导演自high,估计大众很难看下去。应该打个同性标签。
多兰太喜欢营造一触即发的家庭氛围了,不管商业还是文艺,最后似乎都会回归家庭。算是个人改编吧,作为粉丝而看挺有意义的。大明星脆弱敏感,隐藏旁人不能理解之事,聚焦于丧失欲望、丢失自我的以及找寻自我而不断抗争的过程。小孩遭受霸凌又勇敢追梦,整部戏着重强调的是一股执念。主线两边有联系却浮于表面,似乎并不是回忆,而像在列证论实。整体的叙事结构我是喜欢的,很浪漫,并且人物永远充满破碎感,构图和配乐,多兰美学一直在的。但对话太苍白并且偏执无处不在。最后致敬《我自己的爱达荷》我们无法看清任何事情的全貌。
小男主演的太好了
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评分这么低!我被最后一幕甜到了ಥ_ಥ
自我认同和亲子关系就是与个人精神“生存”最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这种压迫到脸上到毛孔的特写所营造出的紧张感恰是最需要被感知的。你当然可以继续嘲讽多兰“毫无长进”的囿于自我,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困境依然事实存在依然需要被关注被表达。而叙事上,多线程倒叙起承转合情绪爆发落笔结尾,至少在逻辑和表述上没毛病。说到音乐品味和颜值啊,唉,真的是在下滑呢~但是《Bitter Sweet Symphony》这种永远在我私人歌单上的音乐啊,怎么用我都不会嫌弃呢~
3/10
星全给演员,多兰你可够了。
可急死我,89男孩怎么都跑步进入中年危机,果然男性的旺盛期进入三十就结束了(。曾经感觉多兰是很会用camp,在俗歌烂曲和艳丽色彩中构建狂妄的、危险的、边缘的力量与宣泄,就算是讨论一些“mishap from the first world”,也张扬的、年轻的美学和对特定问题的细腻感知而极具吸引力。这部片子看不到灵气了,虽然还是母子情深,但好像剪成了一部充满正反打和说教气的电视电影,记者不是被说服被打动,记者是不过最后想吃一口基侣的狗粮。Kit是真的TV star,虽然确实自带苦脸,但我看来看去感觉不过是从地主家的没头脑变成了地主家的不高兴(对不起)。所以兰是没才华了,还是被才华的附属品们绑架了呢?当代真好,实在不行还能赖资本。
1、期待了好久,还是没让我失望!2、剧本结构清晰新颖,但是、重点是两个人物比较相似的成长历程分散削弱了观众的移情,特别是母子在雨中的戏简直莫名其妙。3、多兰变得克制了,更在意讲故事了。4、主题依然是熟悉的同性认同、母子互相依赖互相伤害、激流暗涌的家庭关系,本质是还是在重复过去的自己。5、这给我敲响警钟:导演在续作上应该重复自己的风格(因为这将会是你的标签),但在题材上一定要突破创新。6、导演有两种:一种是诺兰这种工业导演,只会越来越强,因为工夫一直在打磨。一种是多兰、毕赣这种作者导演,如果不去谋取工夫的进步,就会一直重复过去的自己,这是不可取的。
1.剧本:过度剧作化,不停的给人物强加困境,大面积脸谱人物,人物动机和诉求牵强僵硬做作。2. 表达情感只会音乐煽,光效炸,慢镜,下雨湿身,吼粗话。3.想玩结构,玩双线叙事,但只有外壳。4. 使劲换机位,使劲摇移手持,镜头和内容断裂,只看出经费充足。5.从头铺到尾的音乐,外加4个完整MV片段。6.所有人物都是鸡汤大神,都是哲学家,都是人生导师。7.整体节奏失控,临近结尾三大段鸡汤戏叠在一起。8.早期的个人美学特点基本看不到了,仅把之前各个片子里点睛的煽情小心机糅合在一起,但这次矫揉造作到完全行不通,路转粉转黑。
这样的多兰真是温柔啊
不难看但是很平庸,就是好莱坞奥系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然后三大电影节撑死只能去展映的那种平庸。主题说白了还是孤独灵魂如何得到解脱,多兰给出的答案是与家庭和解,嗯,比较安全也比较无趣的处理方法。然而二十年前就已经看过天鹅绒金矿,又何必等到二十年后再看这么无趣的三流演员翻车史呢
母子关(撕)系(逼)是多兰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母题其实也很好,不过讲得太四平八稳,不够深入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一些风格。
又一作让我怀疑自己似乎真的毫无共情能力的片儿 孤独是妈妈花了的眼妆 男妓勃起的裤裆 失落时才想到影子情人的咣咣咣?
故事像一个奋力下潜却总是浮上水面的气球,所有尝试深刻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天才多滥觞于弱冠,多陨落于第六年,多兰也没有逃出这个怪圈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