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几张碟,竟然都没看懂,看来逐渐脑残。
当然,也可能是正好遇上几个脑残导演。
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晚上挑了一张看起来比较正常的碟。
名字叫《余生的第一天》(Premier jour du reste de ta vie Le),得过法国凯撒奖最佳导演提名,还有最佳男女新人奖。
这回看懂了,说明它确实是部正常的片子,也说明我还不很弱智,因为很多人喜欢这部片子。
只不过,印象并不很深,像喝了杯平和、舒服的凉白开。
只记得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片子的名字。
不懂法语,也不知道翻译得是否准确。
这个名字,是片子中小女儿16岁时,写日记中的一句话。
她把通常算是人生开始的第一天,视为余生第一天。
每个人的余生,也许都开始在不同的日子。
可以是86岁,66岁,26岁,16岁。
说不定,也可以把生出来那天,算作余生的开始。
这个人的一生,就都是余生了。
我不知道我的余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比16岁晚。
我觉的可以用重要事件来划分人生阶段。
按照这个分类法,我开始过好几次余生。
第二个,是小儿子在一个隐藏吉他音乐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
女孩在他皮夹克口袋里放了张纸条,上面有电话号码。
本来就可以开始一个故事了。
可是,他在车上看的时候,纸条不慎被风吹走了。
这个故事也就被风吹走了。
6年后,他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的事情,那张纸条在记忆中清晰地浮现出来,电话号码也记起来了。
他拨打了晚了6年的电话,应答的是电话留言,说没有他要找的那个人。
我们遇上了什么,如果想要,就及时抓住。
抓不住的,就让它随风而去。
而且,被风吹走的,从来都是找不回来的。
第三个,是接近片尾。
做出租司机的丈夫病逝。
晚上,妻子坐在驾驶座上,拿起他的垫背。
那个垫背是小女儿送父亲的生日礼物。
妻子拿起垫背,打开气嘴,气慢慢放了出来。
她把它靠近,嗅释放出来的味道。
那些空气,是他几天前吹进去的。
地球上有很多空气。
属于那个人的气息,只有一种。
今天对一个朋友说,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寻找价值,寻找愉悦和光亮,让自己感觉活着是件好事。
看完片子,想加一句:我们寻找的,还有那个独特的气息。
杜瓦尔家是居住在法国某市郊区的五口之家,身为出租车司机的罗伯特和妻子玛丽—让共同抚养三个儿女长大。
长子阿尔贝早年离家,在外独闯生活;次子拉菲尔是一个似乎对凡事都无所谓的散漫青年;最小的女儿弗洛尔从乖乖女变成叛逆少女,她的反叛时常令母亲不高兴。
阿尔贝的离开让玛丽分外伤心,在此之后她转而求学,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子女、兄妹彼此各有各的心事,然似乎总有什么将他们的关系拉远……
年前煞有介事地在豆瓣买了本电影日历,元旦那天很有仪式感地翻开、摆好,暗下决心今年要看够200部电影、30本书,写50篇文……大概是每一年的打开方式,明知是flag还要狂立。
今年是为了完成去年定下的前年没完成的目标,自嘲过后继续用尽全力证明自己存活。
日历的第一页选的是这部《余生的第一天》,法国电影,亲情类的题材,我对这种“陈词滥调”似乎很受落,在电脑前哭得稀里哗啦,独自生活的第六个月,或说是所谓的触景生情。
喜欢这部电影编年史式的叙事手法,年份、日子、恰如其分的小标题;喜欢其诠释死亡的方式,没有生不如死,没有痛哭流涕,只有默哀与接受;喜欢家人间的关怀与冲突,亲情大抵如此,打过、骂过、互相伤害过,其实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对方;在意,却欲言又止。
没有成年后搬出去住的哥哥,没有抽烟滥交沉迷摇滚的叛逆期,没有不惑之年上大学的母亲,没有背着母亲给自己点烟的父亲,却越看越有共鸣。
和电影中早早离家的长兄大概有些相似,家里足够大,硬要一个人搬到别的城市睡小房子;安顿下来后,很快有了自己的生活,厌烦母亲每天循环反复关于吃喝拉撒睡的问候,也曾说过“别再打来”的话。
母亲对我牵肠挂肚,我总把这一切当作负担,抱怨她不懂得放手,不懂得另寻寄托。
无勇无谋的我去年浪费了几个月才下定决心来广州独自生活,也不是什么陌生的城市了,大学都呆好几年了,但我还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我向来不是敢做敢为之辈,每个第一步都犹豫不决,想着n种“万一”;我向往未知,我说我想环游世界,真的没有在开玩笑,这样的矛盾用一句广东话说便是“又要威,又要戴头盔”。
收拾行李离开那天,母亲喊着要拍照,我死活不肯,又不是什么开心的日子,有什么好拍的,最后没有拍成,就这样离开了。
现在回想觉得既可惜又愧疚,这样的时刻是母亲在乎的,而我当时只在乎我自己的感受,或说一直以来,我都是只在乎我自己。
习惯了家人的存在,但亲情,并非理所当然。
我们都会长大,都会离开家,岁月蹉跎,世事无常,谁能料到是否会有那一天,普通的家常便饭成为难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放声笑只存在于回忆。
这部电影大概是每个家庭的缩影,我们都曾叛逆,都曾渴望挣脱父母的管束,都曾对偷看自己日记的母亲嘶吼“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你”,都曾在饭桌上赌气……去年有部剧集叫《我们这一天》,同样是一家五口的设定,同样讲到父亲的死亡,同样地,真挚、平实、细腻、感人,不知道是否和十年前的这部电影有关联。
PS 也许是幽默,也许真的是中西差异,当母亲偷看女儿日记本发现她的现状如此不堪时,不是不顾一切地去过问伤痕累累的女儿,反而很在意女儿说自己年老色衰,风采不再……
这部电影真正的审美意味在于它通过探索传统家庭对人性、对人的情感的压抑,来呈现个体对命运的抗衡,由此产生质疑,做出突破,人性之美便随之破土而出,在这样极大地震撼了人的心灵之后用真情维护了传统主流的价值观。
该片既有法国片一贯的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又运用了美国式的叙事法则,展现出了更加复杂和多重的人性与人的情感。
整部电影围绕的是一个家庭和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与父母矛盾的话题展开。
中间过程似乎有点冗长,有些部分其实可以适当删减。
喜欢片尾,人总是在离别时醒悟,总在将要分手时才能相处融洽,或许已知时日不多,才悔当初为何没有敞开心扉解决矛盾。
父母是孩子们的保护伞,因为是义务所以总觉理所当然,吵架便会放大他们的所有不好,其实回头看看他们一直都在那,从未离开过我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
片中能看出欧美普遍的家庭现象就是孩子长大总想搬出去住,并且也不会赡养父母,大儿子是个不错的医生,至少片中看来收入还算不错有着高级办公室,但老爸依旧开自己的出租车,孩子们都搬出去时他们注定要在自己的房子孤独终老。
片尾父亲得知时日不多,最后一次家庭晚餐时对孩子们说,“别开玩笑,家庭很重要,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最幸福的事。
能有孩子是最美好的经历。
”尽管曾矛盾至深,摔门争吵打巴掌,但都因为爱才会这样做不是吗,尽管偶尔他们也有错。
最后面向大海,妈妈 2个儿子 一个女儿,偶尔觉得家里多几个成员事件如此幸福的事,开心能分享痛苦能依靠。
非常喜欢最后的片尾曲。
看影片名字和电影的前一部分时,我以为是片中家庭成员顿悟“过好余生的每一天"这类惜时主题的电影,后来发现,与其说是珍惜时间,不如说是感受时间,感受时间的流逝,感受在时间中苍老和离开的人、物——哪怕是那只惨死在妈妈车轮下”七旬高龄“的狗。
其实是很“无聊”的日常,平淡、松散到就像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录像,等很多年之后翻出来看看或许会不经意的微微一笑。
老爸的心声都在最后的那首《Perfect Day》里了,很美很微妙。
一直在想片名的意义,后来我想,可能是每一天。
perfect day这首出现在很多电影里面的歌曲听起来有种熟悉的感觉却不知道是因为这首歌而熟悉还是这部电影里面的情节一家人有争吵有欢笑有沉默有理解有财政危机有健康危机有叛逆期的孩子有更年期的大人情绪总是在变幻关系也纷纷扰扰不变的是时光总把我们变的越来越老没有时光机器只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这部片子其实充满了死亡从一开始的陪伴多年的狗狗死去开始爷爷的去世练车撞到的狗死亡之沟以及最后爸爸的死去一家人在一起回忆之前的一切这是生活最常见的节奏谁也无法避免的死亡而在那之前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最后一天每一天你总是让我提心吊胆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电影迷恋症患者,从小到大也陆续看了无数片子,可很多时候却会跟着片尾字幕一起慢慢回忆自己的观影经历。
从这一部到上一部,到以为早已忘了的那几部,再到因为太美或太烂而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部,一点一点开始怀疑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
电影这个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工业化的产物。
从19世纪中期的摄影枪到真正开启映画历史的活动摄影机,再到如今越来越肆虐的电脑特技和视觉特效,这个依附在一个单薄平面上的发明本来就诞生与隔离的实验室。
即使后来成功地从西洋镜的偷窥孔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主流,也走向了散播艺术理念和文化价值的神圣殿堂,电影却从来都无意脱离最初的技术基因。
对于这种原始基因,影评界的态度一向是复杂的。
当电影扛起文艺的大旗,如何运用技术,将技术运用到哪里就成了牛逼大师和捞钱混混的分水岭。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媒介像电影一样在原始设定上就显示出这两种相辅相成却互相轻蔑的力量纠结,也就从来没有这样七嘴八舌人人都能插一耙的热闹局面。
信奉过大师文艺,也瞻仰过技术狂人,可看的片越多,好电影的概念却似乎愈发模糊。
是充满创意的剧情,重叠神奇的结构,牛逼眩目的镜头语言,还是深邃犀利的社会意义。
装逼装小众装大师装了那么多年,现在的我却似乎渐渐把这些昭示含金量的标签全部淡化,几乎只是靠动物本能来批判。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批判这个动作。
就说《余生的第一天》这部片子。
灵巧的片名,暖色调的欧式布景,甜甜苦苦的家庭叙事,还有美得那么不经意的父母和美得那么嚣张的儿女们。
这样典型的法式小清新,或许俗套,或许煽情,或许肤浅到你在片头曲时就猜到了一切故事和泪点,可还是让我无法抵抗乖乖就范,然后在每一个明显的泪点来临时丢盔卸甲瞬间变回那个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迷恋的正是这样的法国电影。
那段时间正直我人生的叛逆期,一袭黑衣,一本诗集,逃学交白卷离家出走什么的就跟萌芽新概念一样无奈,纯净,遍地忧伤。
虽然每天都45度当空思考现世苦难末世哲学以及人类该何去何从,花去了大部分心力脑力体力战斗力,可从来都站在时代前沿的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预见了文艺青年的战场将向电影方向一路狂奔的光辉前景,于是在第一时间将光和热撒到了这一新兴产业。
确切的说是该产业的殿堂级形象工程,首席文艺坐台男公关,高卢雄基法兰西也是。
战时在德国广电总局关怀下苦逼多年后,这个孕育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国家厚积薄发一鼓作气,苦逼出了一个新浪潮。
一支支摄影之笔气势汹汹地树立在巴黎中环线上,在左岸右岸画了一个又一个圈。
一时间,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电影,这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邪恶结晶、作坊里的量产商品一转身变成了作者的私有物、净化广大文艺青年的活性炭,甚至冲破意识形态的革命武器。
你看,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个潮。
当然,当时仍旧写着朦胧诗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在那个黑衣飘飘的年代,我真正在意的是阿兰德隆的灰眼睛,徳帕迪约的大鼻子,路易•德•费内斯的小秃头,苏菲玛索高高的秋千和五颜六色的帽子,朱丽叶比诺士深陷的眼窝和跳跃的雀斑,艾美丽的双风车和鸡胸肉,喊着敢不敢的两个小孩子,看不完的安托万和看不懂的戈达尔。
模式化也好,私人化也好,这样风格各异的法国电影无论是沉重闷骚还是天马行空,无论是快转跳接还是超长镜头,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人有三急,无论题材怎么崇高剧情怎么无聊,反正就都散发着莫名其妙的吸引力。
这不是来自于大师名伶,意象情景,甚至不是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潮,可来自哪里,却一直都说不清。
很多年后,当我只身站在塞纳河的夕阳下时,这种说不清的吸引力才第一次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解开了我的一切疑惑。
缓慢西移的阳光带着晚餐的鲜味。
河畔匆忙的游人逐渐散去,河堤上却出现了更多光脚酣卧的男男女女。
游船驶过时留下一阵阵的口哨声,混着桥灯下巡游艺人舒缓的音乐,有时是大提琴,有时是非洲鼓,有时什么也没有。
这样呆呆地站在新桥上,和长着跳跃雀斑的比诺士一样,忘记了背包里的旅行指南,也忘记了只剩5欧的钱包。
这就是巴黎,这就是高卢雄基法兰西。
有种让人能幸福地泄气的吸引力。
《余生的第一天》里那个最后的夏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旋转的轨道镜头。
一盏昏暗的吊灯,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
没有眼泪和告别,只有最平淡的吐槽和家长里短。
这是一顿最平常的法国晚餐,在巴黎的四五天我几乎每天都这样从黄昏到天黑,和一家之前从未蒙面的异国人说了仿佛一辈子的话,却只用了最短最短的时间。
我想这也是法国电影对我的吸引力吧。
啰啰嗦嗦得仿佛像一辈子那么平淡,那么长。
却在他特有的节奏和背景音乐里渐渐将你磨平,将你放慢,将你一下子拉到桥的那一头、塞纳河的那一岸,拉到心安理得地走完全部人生的那一刻,能微笑着恋恋不舍。
就像片中那个老帅哥父亲一样,开一瓶从生到死的红酒,然后死去。
这样的电影,即使有很多个“虽然”,对我来说,就是好的。
你余生的第一天,伤感而沉静。
仿佛余日无多,彷佛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剩余的生命的第一天,一切结束之后的另一个崭新的生活。
所以,今天的你要做些什么呢?
余生,只要还活着,就算是余生吧。
这样想来,每一天都是在度过我余生的第一天呢。
在这样的每一天里,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然而还有很多道理仍未明了;我做过并做着一些事情,然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尝试。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不再希求探索那些道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失去继续尝试的兴趣。
我对余生的每一天失去了乐趣。
当你以为你从生活中获得了任何东西,那就是一无所获。
如果你不再想从生活中获得任何东西,那就是醉酒当歌。
生活需要希望才能继续。
人需要目标才能前进。
家庭能为人提供这种希望和目标。
当你不知为何继续的时候,你会想到那些爱你的家人,他们需要你,他们依赖你。
当你失去目标的时候,你会想到有人在你身上寄托了一生幸福的希望。
希望和目标是家人之间彼此分享的,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彼此的。
“别拿这个开玩笑,家庭很重要。
看着你们三个长大,是我经历过的最美好的事情。
有孩子,是一场美妙的经历。
”多么新奇的一切总也会成为无聊的宣泄,唯有古典的心灵和宁静的家庭才是我的归宿。
透过时间,透过死亡,才透过爱。
从聚到散再到合,从喜到悲再到乐。
父亲与爷爷的间隙,在爷爷的葬礼上愈合。
五口之家的间隙,在爸爸的死亡后愈合。
仿佛一切都迟到了,但是一切都会好转。
片尾大概也是预示着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家庭的形成。
新旧交替,时光流转,将会更加懂得了珍爱家人和珍爱人生。
ps:两个儿子都好帅气呦!
女儿不化浓妆也很美~~
爸爸太帅了。因为人物太多,塑造有些符号化。
家庭是一部没有倒退的时光机。
都长这么帅让我怎么能不给高分呢
还是幸福的一家
没有很多的感觉,还是看完了。聚会太多太闹腾了,最小的女儿不好看,挺叛逆的,她对两性的喜爱很大。他爷爷也是在婚礼上突然离世,后面他爸爸也突然就离开了,狗碎鸡零的家庭关系。很多家庭孩子还很小的时候问题都没什么,对孩子的降临都蛮新奇的。随着孩子越来越长大,也越来越像我们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人生一样,成长的烦恼隐现出来,该经历了一个也不能少。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特别是他爸爸离去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这个家平静了。都随着时间生灭了。
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一家仨帅哥,老爹最帅
越看越觉得好看。三个孩子各有特色,老大扬起头的时候眼神和胡子都很像Jean Reno,老二像个幽灵一样生活在家里,而小妹最精彩的是老妈翻看她日记的那一段。剪辑是本片的绝对亮点
我喜欢人生篇章式的结构,我喜欢那种自然流露的生活态度,我喜欢哀而不伤的面对死亡,很让人心生暖意的电影。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家庭琐事
俩帅哥~好看~
法国teenage,无感
不明就里……
背景音乐好听
亲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到最后我们都没有什么理由,到最后我们都彼此宽恕。这种爱既真实也浪漫。just a perfect day 我们失去了,也获得了。
一般 后面结尾才看进去 死亡才能让人把心打开
2013-07-12
一个法国家庭的变迁史,由几个段落组成,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平淡,有点琐碎,看完之后,却觉得剧中的人物和细节都值得玩味,因为他们的处境,总有触及你我的地方。
如此温暖 怎能不动情
外面刮着飓风,室内的我又笑又哭。《余生的第一天》,不能更好了,短短两个小时,涵盖了一个家庭会出现的所有问题,时间跨度、人生况味都出来了,很碎片,熬得很浓郁的一锅,值得细细咂巴,哈哈哈好多次快笑崩,怪味Grunge的年代,屋外时常充斥着雨声。神神叨叨的不靠谱家族,有头撞横梁的传统啊,在我心里很自然排到了家庭片第一位。肯定会再看一遍,然而它在我硬盘神秘失踪,再也找不到了。
看完一个月后追评,我完全不记得自己看过这部电影,它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