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love money,but i love what money can do for others.the ultimate goal for me would be that even though I will always want to work would be that i don’t have to.其实有些道理我都懂,不过实践起来发现自己多多少少都有些小毛病。
不过看完才发现,其实我已经花得很省了(一直坚持记账),其实是我挣得少😭1.减少点外卖和出去吃2.不要迷信大牌,尝试平替3禀赋效应4大额支出要慎重(房车)5过度消费,买以后可能会用到的商品,断舍离6锚定效应7尽早为退休金做打算8税务和保险,医疗可以抵税,养车很贵(fuel tax insurance)9相比大额消费,小额支出更不容易被注意10诱饵效应(奢侈品选项会让人提高心理预算)11用现金消费12看纸质账单13如果交易过程不公平,消费者会拒绝交易14选free的场所游玩
虽然受家庭影响,我一直就很关注怎么节约消费,但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片中说的这些习惯。
比如,上班时点外卖、周末去商场吃饭,出门就打车,买太多以后可能用到的东西,固定的买同一个价格较高的品牌产品。
这些行为并不算是陋习,只是一旦过量就很可能影响到自己的财务健康。
如果有存钱计划和消费的预算的时候,从这些方面省,可以在节省开支的同时并不会太影响到生活质量。
而且自己做饭相比外食,骑自行车或步行坐公交相比打车,都会对健康更加有益。
总结一下这部纪录片中,我觉得最重要的3点。
1.及早储蓄,越早越好。
存款会产生利息,不仅本金产生利息,利息也产生利息,存款也会有利滚利的呢。
并且如果突然失去工作和收入,或者产生了大额支出,可以直接从存款中取出来用而不必支付高昂的利息去借贷或信用卡透支。
2.只用一个账户支付,微信或支付宝都可,每周检查账单,复盘一下支出主要是哪些方面,相信我,你花最多钱的肯定是你意想不到的项目。
尤其要警惕,小额但是次数很频繁的支出项目,积少成多聚少成塔,因为小额所以一般都不在乎,但是支出频次很高总金额不可小觑。
现在用纸币已经不太可能,纸质账单也不太现实,但我们仍然可以模拟一下这个原理,每周检查账单,支出金额如何,都有哪些方面,人的记忆在这个地方是一点都不可靠的,通常我不看账单,就不能发现自己花了多少钱,花在哪里。
只用信用卡支付大额账单,其它的日常开销不要使用信用卡或信用支付,信用卡或花呗或京东白条,都很容易让我模糊掉消费的界限,无法感觉到钱花出去了,数字支付在方便使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容易花钱无度的副作用,平时没什么感觉,月底一看账单竟然消费了这么多,这种情况应该不止我一个人。
3.只买当下需要用的东西,不为将来的消费买单。
比如说,穿不上的衣服,可能会骑的自行车,买回来就吃灰的单反。
通常我们看到广告影片中,那些衣着光鲜的人物,使用着这个产品,让自己生活丰富多彩,于是我们会觉得,只要我买了这个产品,我的生活也会像这样有趣。
但是,生活是由我每天的行为所定义,而非我购买什么产品说能改变的。
购买这样一个产品并不能让我得到和广告当中一样的生活,瘦下来了再买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根本不缺好看的衣服,缺的是能控制体重的人。
不要把物品的意义和价值抬得太高了。
1⃣️母亲想旅行和给女儿存嫁妆,爱用品牌点外卖。
更换类似产品,不追求品牌,追求使用感受,自己做饭,不点外卖。
例:赋予效应,笔和巧克力,是否交换,人们更容易坚持最开始得到东西,除非交换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有更高的价值。
2⃣️夫妻想还清贷款,媳妇爱买衣服,有个负债房屋。
减少孩子的衣服数量,是否要出售已负债的房屋。
例:锚定效应,一瓶红酒的价格,愿意出多少钱,有人出高有人出低,更有网友弹幕说,不买立省。
3⃣️老太太想存养老金。
爱给女儿寄东西,有一辆费用大的跑车。
减少寄件,更换车辆。
例:每年定投养老金储备,不要低估不要低估金钱收益。
4⃣️年轻人想买房,爱小资生活,爱约会。
减少外出约会频率及出行方式。
例:会不会省5块钱,买dvd或吃烤肉。
不要低估小数额金钱。
5⃣️夫妻要二胎要买房,爱乱买东西。
出闲置,限额,改掉购物习惯。
例:换轮胎:选择abc,只有ab的话,我们会选a,有abc的话,我们会选b中档价位,实际也是消费陷阱。
6⃣️夫妻要供3个孩子上大学,爱逛超市,透支消费。
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列购物清单,停用信用卡。
🏦先查看过往3~6个月的支出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哪些是固定支出,哪些是非必要支出,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案。
小冒坚持原创的856篇 到底是钱在控制我们,还是我们控制钱?
自从2023我立下要做攒钱女孩的小目标后,从方方面面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财务状况,把上班规划和分析的技能拿了出来。
之前虽然分享过很基础但有用的方式——记账和预算规划,但其实这一切都是需要消耗我们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购物的欲望,在享受生活和努力储蓄之间做个艰难的取舍。
所以我希望的是,我能从根本上改变消费的欲望,由“不能买”变成“不想买”。
所以我认真打开了一本学生时代的必修课教材,新版的《市场营销》。
是的,我没有打错字,就是专注于营销的教科书。
比照商家营销我们的套路,反向锻炼出能避免这些套路的心态,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
01 从消费者的动机和个性入手教科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逻辑全面,结构清晰。
大家都能明白的营销有两个基本点:发现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满足这些需求和欲望这也是我们总会被消费主义套路的原因,那些被制造出来的“需求”。
营销概念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唤起这些需求。
成功的品牌营销,一定有好的心理学和行为分析学知识打底——为什么人们会消费,且不会消费其他竞品。
1.动机(motivation)是刺激行为产生从而满足需求的驱动力。
大家都很熟悉,马斯洛关于人的5个需求层次的理论,但很少考虑过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引导,消费逐渐升级的。
拿食品为例子:首先,这是生理需求,是生存的基本,必须优先满足。
所以这类日用刚需永远都有需求,竞争也激烈。
消费食品这件事,本身很合情合理。
其次,是安全需求,大家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置我们信任的品牌,而不是三无自制这种低价产品,涉及自我保护以及身体和财产的安全。
这类升级也属于正常。
在品牌竞争的红海之中,开始有品牌将情怀,故事,社交需求,网红效应逐渐附加在食物之外,这就是人的社会需求所关注的点,爱和友情,品牌认可度,po在社交平台的小小满足感,人们也逐渐愿意为这类附加价值买单,相信这份溢价带来的“与众不同”的体验感,很多新品牌想要杀入市场,靠的也是这种区别化战略。
最终极的营销,就是满足了个人需求——身份,地位,财富,品味的象征,也是消费带来的自尊,自信,成就感。
很多奢侈品的火爆,就在于此。
食品届也有各种各样,卷无止境的奢侈消费,那些名字都没听过,罕见昂贵的天价食材,工艺和原料取胜的高端调味品,在日消的奢侈才真的低调奢华,富贵逼人。
消费的不断升级,也是顺应人的本性,大家都想体验更好的需求。
2.个性(personality)指人的一贯行为或同样情况重复发生时做出的反应。
品牌营销中,总是利用大家或多或少,追求个性的心态,放大“品牌”的影响力,让人更能接受知名品牌的溢价。
成功的品牌,人们只要提及这类产品,就会第一时间想起。
他们成功利用到了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和他们希望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方式。
汽车、家用器具和家具、杂志、家用电子产品、服装、装饰品和休闲产品,也常常体现在购物场所上,比如中产的象征,某姆超市。
信息时代,放大了这种信息的重要性,也让跨越阶级的奢华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踮脚尝试一把贵妇的快乐。
偶尔的奢侈放纵无所谓,负担得起就好。
但大家也会被品牌误导,买了XXX的奢侈品,享受到比自己更高一级的生活,就等同于阶级上升。
我刚看完关于警惕消费主义的纪录片《金钱与我》,其中总结出来的省钱攻略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过度消费,不超前消费,不奢侈消费。
所以,应对这种消费套路,还是要考虑清楚。
我曾经写过买前五问,非常实用: 双11要开始了,买前五问最后劝一劝自己 现在还得加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选择这个品牌,如果价格偏贵,是不是非他不可?
02 改变固有消费习惯,愿意尝试改变纪录片《金钱与我》还提到了一点,人们一旦开始了某种消费,就会不由自主维持现状,哪怕改变服务,换个品牌会节省钱,也很少会主动改变。
纪录片分析了人的“锚定效应”,我们也可以从《市场营销》里的消费者学习理论中,找到应对方法。
众多消费者行为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即大家都有自己的消费方式:从何处咨询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面对不同备选方案时使用何种评价标准,不断累积经验,学习如何做出购买决策。
一种是行为学习,指重复经历某种情景所产生的自动反应过程。
驱动:促使个人产生行动的需要。
可能表现为动机,例如饥饿。
提示:能被消费者感知到的刺激或标志。
反应:消费者为满足驱动而采取的行为,强化:收益。
消费者感到饥饿(驱动),看到提示(广告牌),便采取行动(买一份三明治),从而得到收益(味道好极了!
)。
通常也会结合认知学习,因为高级策略不是品牌让你觉得你该消费,而是你自己分析研究后,发现,买它值得。
消费者从思考、推理和心智问题的解决等非直接体验中学习——认知学习,它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想法联系起来,或是根据简单观察到的他人行为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各种铺天盖地的洗脑式营销,就是针对这一学习过程,不断刺激,植入概念,让大家不自觉把产品等同于一个好概念。
从而引发了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长期偏爱某一品牌,并持续购买,它源于对之前行为的正强化。
纪录片里很多建议和措施,都是在打破这些费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1、不要对品牌盲目崇拜,不是只有贵品牌,才是好品质好质量。
性价比高的产品也很多。
2、不要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时候,过度享乐主义,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条件,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3、积极了解新的服务收费和产品信息,发现性价比高的新套餐,积极更换,比如保险,医疗服务,退税方式,各类固定套餐收费(手机、宽带)等。
03 反营销套路的逆向思维在看这本《市场营销》的时候,针对里面的营销手段,我都在思考我作为消费者,避免套路的方式。
比如产品营销失败的几个要点:1、产品的差异点不明晰所以我是真的需要这个新功能吗?
可以用其他已有产品替代吗?
2、产品开发之前,市场和产品的草案不完整我是真的需要,还是被文案说得心动?
3、在关键因素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找到每一个营销中的bug,可能这一个“但是”对应的不完善的体验,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激情消费。
4、产品推出的时机不对我们也要警惕,各种忍不住冲动消费的时间节点,比如节日,生日,纪念日,年底季末每个身心俱疲的日子,总是很想买买买,图个开心。
做攒钱人的一点,确实要放弃曾经的生活水平,有很多纠结的时刻。
谁不会花钱享受买开心呀?
每一个平凡的社畜,遇到的困境都是一样的,能够坚持储蓄的人,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
品牌都如此努力地在研究我们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和心态,我们又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买商”呢?
希望今年我们都能得偿所愿,机智消费,快乐搞钱,努力攒钱 从0开始做攒钱女孩:戒掉消费主义,快乐消费!
作者:小冒,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腾讯新闻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很好的纪录片,真实体现了片名——金钱与我的关系。
从6个家庭/个人的视角来看剖析各自的财务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存不下钱。
选取的对象还是蛮有代表性的,比如有独居青年、情侣、家里二孩三孩家庭、还有60岁退休养老的奶奶。
看了这个纪录片,你多少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些存不下钱的影子。
比如容易冲动消费、囤货、买同样的东西、打车、经常点外卖、喝咖啡、习惯家里有更多替代的资费套餐等等。
其实攒钱还是容易的,需要做一些准备:1、首先梳理自己的消费习惯--记账,分析自己的信用卡账单,整理并分析2、设置自己的存钱目标,并进行目标拆解,针对当前的消费现状进行优化,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囤货、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换掉太高的电话套餐、保险计划等3、执行下去,并且坚持住,进行定期的复盘每一集最后都有一个saving list,这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环节。
通过行为的优化就能看到自己的花费明显下降,在不降低太多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存下钱,距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这是一部有实操性的省钱纪录片,虽然剪辑有点琐碎和重复,但是依旧推荐给想要存钱的入门朋友观看。
最近一直在看各种省钱、合理消费的帖子 这个纪录片通过对6个普通家庭的财务分析 算是比较全面地把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多花钱的点给点了出来 像是:1、每周三次以上点外卖、每天吃外带咖啡☕️;2、一周三次以上约会都是出去吃饭;3、买一堆用不上的日用品或者小物件或者囤一堆食品过期吃不完浪费;4、家庭日从没考虑过去免费景点,也不提前准备好食物,在KFC上浪费钱;5、每年十几次寄礼物给亲戚 人家可能根本用不上还花掉大笔邮费;6、自己的旧车耗油税又高还不肯换等等 ;7、从没花时间精力去研究过上网费、通讯费、医疗保险套餐和国家优惠退税政策等等。
如果想要解决问题 在不开源的前提下——片中大部分家庭收入都不错 并不是收入的问题 主要是心里有“预算”这根弦 然后再一些可以预见到的必须开支上做好提前规划、减少冲动消费比较实用的小建议包括:1、每次购物之前规定预算并且提前列清单 严格按照清单买 只买自己需要的;2、普通日用品和食品可以选择名牌的平价替代品 比如超市的自有品牌;3、弄清楚透支信用卡、小额借贷的真是税费 尽快还上这些利率或者手续费高的贷款 积累良好的信用并用银行相对低成本的贷款置换;4、花时间研究国家税收、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合理运用;5、尽量减少外卖和外带咖啡☕️频率 自己在家做;6、减少打车频率 近距离可以骑车 如果附近共享单车方便的话更省;7、退休之前尽早开始规划自己的养老金;8、尤其在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房子或者车子很可能会成为负资产 如果自己买的房子闲置 租金无法cover掉贷款 自己还要额外付租金租房子住 那你买的房子相当于是负资产 得考虑怎么盘活减少开支…每集20多分钟 还蛮贴近生活的 当然中国和爱尔兰国情不一样 很多具体的细节的东西无法通用 但是~不得不说每个国家的普通人都很相似 尤其在消费习惯上…在好几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还是理性一点吧 毕竟如果不是真的热爱 工作到老还蛮可怕的 尤其是你“不得不”工作到老
金钱历来是中国人的敏感话题。
自小受父母影响,非生活必需品皆无须购买。
生活必需品里多方比较,又想好,又要便宜。
自幼时看电视起,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经买下种种消费陷阱,等着我一个个跳进去爬出来。
在别人推荐下而购买的一摞摞书籍,至今连1/10都没看完。
甜品,零食,生活质量提升的小物件更是数不胜数。
我所谓的克制消费,是对消费感到可耻和潜在的自我指责,并没有认清消费和个人真正的需求。
信息时代的信息存储过载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十岁,未婚,无房,自由职业,近一年花销的陡增,都让我心中的警铃大响,是时候做财务管理。
纪录片中介绍爱尔兰人37岁开始准备退休计划,30年存储后退休。
我已经开始,就是最佳时机。
税收,旅游支出,购房支出,汽车支出,网站支出,信用卡支出,保险支出,这些生活的基本支出存在信息差,生活在国内的我们,从政府网站和文件中了解,目前我还是一头雾水,但是只要我有了这方面的意识,随后就可以调整。
作为社会公民,这是我们应该享有的福利,靠自己的脑子去争取。
日常花费:水电费,天然气,话费套餐,超市零食购物,交通费用,衣物,日常用品。
琐碎的花销是会不经意就浪费的源头。
不是要克制自己,而是不要浪费。
囤积的食物,冲动购买只穿了一次的衣物。
这个纪录片有6集,每集24分钟,介绍的是行业信息差,节省花钱的小方法,以及最终节省了多少钱。
直观的数字,观看时以1.5倍速,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吸收和对照自己的消费习惯。
纪录片的主角们的省钱源头是需要购买新房,孩子的出生,孩子的教育支出,而手上没有积蓄,强烈对比和需求下开始了断舍离。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如果没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会疏忽自己的消费习惯。
我会在以下三个方面调整支出:1⃣️ 购买交通卡。
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很长,过程中浪费时间,用手机看书会容易打开社交软件。
因此我在多抓鱼上购买二手书籍。
每日3小时的阅读实现了个人目标。
2⃣️ 不囤积食物。
不囤积水果、面包和食材。
一份午餐外卖分中午和晚上吃刚刚好,2个菜一份饭。
虽然做饭更节省,还是要考虑时间成本。
3⃣️ 不囤积书籍。
之前为了多读书而参加了书籍阅读活动,虽然我在2周内完成了阅读和笔记,质量不佳且书籍大多不够好。
今年阅读的几本书,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好书。
金钱的输入要努力,努力工作。
金钱的输出要克制,我还是会购买书籍,书籍周边以及一些美丽废物,但是我会走进实体店,去感受质量,在每一个当下的购买都是欣喜的。
我也学会了退货。
惊奇吗?
网购生涯十几年,我几乎零退货。
只因为怕麻烦。
现在的我,愿意麻烦一点,把生活里不需要的物品剔除。
有质量的生活是选择有效的物品,有效的信息。
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踩坑,脑子是用来思考的,及时复盘,调整生活。
动态平衡地生活。
我喜欢我的三十岁。
刚刚好。
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看完的记录片,一共6集,每集24分钟,不算很长。
每一集的内容都是主人公想存下更多的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寻求专业的理财专家求助。
他们的存钱目的有买房,出国游,攒养老金,孩子的大学学费等。
在纪录片中,从各集主人公的生活习惯中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喜欢没有目的的囤货,没有预算的花钱,老爱买一些乱七八糟的杂货。
我们都知道存钱的方式无非是开源节流,在还无法开源的时候,所以我们也需要做好节流。
1.减少不必要的囤货,理智囤货最近的疫情很严重,大家都开始纷纷囤货了。
但是一定要理智,要做好一定的规划,尤其是食品这一类的东西,都是有一定的保质期的,一定要在期限内吃完的呢。
我本人亲身经历,我是一个人住的,但买东西经常不做规划,比如直播间一买就是3件的麦片,现在还有几天就要过期了,我还一大半没吃完,现在每天疯狂的吃它,我以后可能大半年都不想吃了。
所以囤货的时候一定要看保质期,做好规划,自己是否可以在保质期内吃完。
2.每个月对工资做好规划,生活费也要有预算企业里面每个月都是要做预算的,才可以保证每个月的收支平衡,以及保证一定的利润,那我们自己也要这么做。
我现在工资一发,我就会把房租以及每个月一定要存下来的钱转到另一张银行卡上的,攒满一万就买结构性存款。
剩下的就是我的日常开销了。
朋友们,如果你控制不住买买买,请把你的花呗给关了吧,不然会给你营造出你很有钱的样子,关掉花呗之后你真的会觉得你很穷的。
3.做好记账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记账真的是很有必要呀,纪录片中每一集的主人公他们基本上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花了那么多钱的,每一笔虽然都是很小的钱,但是汇总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的。
像我如果这个月在服饰,美容这一块花的钱比较多了,那么我下个月一定会控制自己这两方面的坚决不能再花了的。
朋友们,为了理直气壮地说出老娘我不干了这句话,开始攒钱吧!
2023-1-11-第一集学习新词:赋予效应,即我们在一开始接受了某项服务就不愿意再进行更换,尽管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项服务已经不再具有性价比。
结合实际,上大学后第一张电话卡伴随我到现在、中国银行开卡的时候勾选了短信提醒直到今早还在每月扣我短信服务费、b站会员连续包年开通后放任不管双十一更划算的年费,以及开了之后利用率很低的各种续费会员卡…这些自动续期服务就这样像小鸡啄米一样在我察觉不到的时候搬走了我的钱,虽然短期内金额不大,但长期来看,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此推算开来,就需要建立长期思维。
把消费周期拉长了去看。
打破定视:贵的品牌的就一定好。
主人公对麦片、黄油,茶叶的品牌有执念,认为贵的就一定好!
然而把价格不同的食物给主人公品尝,他们却尝不出来哪种是贵的。
这一点有待商榷的是,上述实验只排除了口感上的差异,但对营养价值、添加剂类别等没有做区分。
尽管如此,却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盲目从贵,至少应该做一下性价比对比。
想省钱就别懒:主人公喜欢点外卖,我不喜欢点外卖,却总喜欢在回家路上顺手买吃的,这样就可以不用做完饭了。
戒掉这样的习惯,一个月也能省三百呢。
Endowment AffectEndowment Affect: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他们本来在使用的产品。
所以每当有新的更划算的手机运营商、own branded goods出现,人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他们之前使用过的,这就会造成浪费。
所以就算按照之前的routine已经过上了可持续的生活,但是需要时刻费心再去研究有没有哪里是可以省钱的地方。
Anchoring AffectSimply having a number in your head influences what you are willing to pay for somethingWhat to do is keep the original idea每次花钱不应当站在当下的视角,应当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这样就可以感知到剩下的钱的数量;尽量减少takeaway的数量,自己做饭会省钱太多;减少无意识的开支,对自己的开支有清楚的认知不要低估存钱可以带来的收益,尽早开始为未来存钱;为未来存钱,永远不算太晚;给存款一些具体的用途,这样就能更好的存款;观看期间顺带学习了一些英语词汇:描述财务状况Overdraft透支expenditure开支pension养老金Nest egg备用金Utility expense生活开销Casual spender大手大脚的花钱者食物俗语We all know circumstances can intervene天有不测风云It always seems to b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 总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对我而言,毫无用处。而且中西消费环境不一致。
攒钱
道理比较浅显,难的是执行力和坚持。
实用,但干货一般般吧,就一个道理积少成多。感慨一下: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房价好低,果然不如我们厉害。
看了之后反思,我貌似没什么能省钱的地方了,不过月光,但是随地铺张的日子真的很滋润
挺好的,然后我更多了解外国家庭的情况了。
3.8星。很喜欢分析和最后统计的部分。提出的建议都比较实用。关键是建立原则和意识,然后正确的方法,行动。商家无孔不入地促使你尽可能多地消费,但自己要为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学会辨别,保持清醒和自律。
歪果仁脑回路很是清奇
有所收获
我迫切需要一个财务规划师来帮助我
非常棒的改变消费观念和习惯的纪录片!六个案例的共性:月光族甚至借高利贷欠债,没有预算,不记账不查帐,不用清单任性购物,没有存钱习惯。改掉这些你就成功一大半了!
略显片面、肤浅,局限于节流。
大致就是控制物品的数量,选经济型的品
省钱第一步:把所有的账单打印出来分析。理财的首要前提是认清现实。
非常好的紀錄片,令我會反思日常生活的開支與消費習慣。對理財有非常好的啓發。
1.有预算的生活,消费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买什么,有目的的购物。2.现金生活,日常开销用现金。3.自我管理,降低购物欲
01少点外卖02少买衣服;经济高峰期买房到经济衰落期直接贬值60%;少用信用卡取钱;03 25岁存养老金;西方人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没有太大用处
就是省钱嘛
看完还挺有帮助的,给出了很多实际的攒钱方法,已经开始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