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The Assassin,The Hidden Heroine

主演:舒淇,张震,周韵,妻夫木聪,阮经天,谢欣颖,倪大红,咏梅,雷镇语,许芳宜,毕安生,张少怀,石隽,梅芳,戴立忍,忽那汐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刺客聂隐娘》剧照

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2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3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4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5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6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3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4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5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6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7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8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19刺客聂隐娘 剧照 NO.20

《刺客聂隐娘》剧情介绍

刺客聂隐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寂寞天宝后,巍巍大唐辉煌告终,朝廷的威严和向心力进一步削弱。此时藩镇林立,派系迭起,在四分五裂的乱象之下李氏帝国勉强维持着不堪一击的和平与威信。河北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刚愎暴戾的节度使田季安(张震 饰)野心勃勃,相机而动。会朝廷派神策兵讨伐王承宗,魏博主从各执一词,纷争连 连。与此同时,田季安自幼被公主道姑带到山上修炼剑法的表妹聂隐娘(舒淇 饰)满师归来。她谨遵师父教诲,奉行杀一人以救万人的理念,接连手刃多位大僚,而此次归来则将狙击目标锁定在田季安身上。剑术已成,道心未坚,侠女聂隐娘捷若猿猱,隐迹红尘…… 本片根据唐人裴刑的传奇小说《聂隐娘》改编,并荣获第68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爆笑女子乐队第一季MechaUde安妮卡第一季修正案:为美国而战两周窒息啊,荒野后篇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真相背后更衣人偶坠入爱河蜜月岛绝望边缘东江特遣队夫妇圆满秘诀~不交换吗?仅此一晚~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七季错位青春第二季南方大冰雪我的怪人父母爱情代替套路活命直播我所看到的都是你再婚劫怪兽卡车迷失伦敦世界奇妙物语2012年秋之特別篇冷雨剑潇潇红星闪亮N号栋怪谈银行匪帮

《刺客聂隐娘》长篇影评

 1 ) 磨镜人磨的是什么

先说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讲比较能打的女青年,来砍渣男。

下山一看渣男好弱啊,懒得砍了,尘世之无聊无聊入骨髓,和一个磨眼镜片的世外高人遁隐江湖了。

有的电影像小说,有的电影像散文,有的电影像诗歌,而与《聂隐娘》最接近的,是游戏流程视频。

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加tag #砍渣男#1、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说服自己,这是一部好作品。

甚至无法说服自己,这不是一部炫技的作品——换了六百个体位思考,仍然感到,没有这个视觉风格,我一定中途离场。

侯导肯定是有很大的野心和很高的追求,但是电影制作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到处取景、苦心孤诣、集结各路精英的过程中,《聂隐娘》成了一场玩脱了的实验艺术……2、长镜头、固定镜头、纪实美学什么的,念书的时候背名词解释真是背恶心了,恶心到如今一旦感到有人要和我扯这个,我的第一反应基本就是拔腿就跑。

《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作,我都非常喜欢,但是非要和《聂隐娘》共鸣,还是挺难的。

就算换八百个体位去看,也改变不了故事层次很一般的事实:比较能打的女青年来追杀渣男,一看渣男怎么变得这么弱了,弱到懒得砍他,既扫兴又伤感,尘世之无聊无聊入骨髓,于是和一个磨眼镜片的世外高人细软跑了…… 3、如果说“视觉”真的不是它的优点,那我可要委屈死了。

以前我做过一个大概还算先锋的学生作业,我真的挺喜欢那个故事的,我觉得那个故事起码算是言之有物,直到今天我仍在试图将之重写。

因为要打工、考证以及我技术水平未够班等等原因,这个片子呈现出来的效果比较cult。

问题出在我用其他影片的段落混剪的那个部分。

播映的时候老师批评我:你为什么拿个半成品出来?

不把它弄完?

4、当时我真是羞愧得想跳楼了——虽然这个片子很cult,但真的不是半成品啊,是我有意识地设计啊,我要是自己去拍肯定比这弄得快多了好吗?

你再给我点时间修一修画面,一定比这好看很多的好吗?

我就试图解释。

我说那是我的手法。

我连“的手法”三个字都没说出去就被老师打断了:解释什么!

解释有什么用!

你的作品交出去了,解释就是没用的!

有哪个导演在交出作品后仍然解释来解释去的!

解释权要全部交给观众!

我于是明白了,真名士,不解释,顶多只证明。

证明不了灰飞烟灭,既要强硬就得高冷到底。

5、那么《聂隐娘》就成了个营销问题,它甚至不是艺术问题。

我现在在做营销,感到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叫“留白营销”,非常非常地奢侈高雅。

它成功地让观众们拼命地替它解释,仿佛高贵冷艳的绿茶。

如果之前没看任何分析,我无法从中悟出任何意境来。

若说这是在呈现古诗,那最起码的,应该讲究个格律与节奏吧?

看了分析以后,我变得很纠结:我是不是也得从中悟出点什么,比如古典,比如文化,比如大唐,比如遁隐,比如孤独——但这种思维模式实在是太粗暴了,粗暴到让我难为情。

6、面对据说是“留白”的大片空白,我发觉,只要我想解读,我就能自由地解读,我可以从中解读出我的整个人生;但假若这就是导演的艺术手法高超,恕我难以认同。

作者当然可以不顾及观众,可以不告诉观众眼睛该往哪里看,可以让观众从一大堆空白里面找自己想要的,但最起码的,作者本身应该言之有物吧?

大师胜在思想与意识,不是莫名其妙。

很多看起来不明觉厉的作品,未必是真的那么厉,纯粹只是里面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写给你的,作者的心中没有你,不care你;只有真正尊重你的作者,才会小心翼翼、痛下决心地,删去所有你可能无感的段落,生怕你在这茫茫黑夜漫游中担惊受怕——这并不是什么向商业妥协,纯粹是个care与不care的问题。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就是担惊受怕。

7、问题是,只要抱着“我要解读出什么”的心态,我们可以从大多数成色不错的电影中解读出很多东西来。

“创作者”是种非常用心的生物,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反复修改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只希望精心的设计能被读懂。

他们真的是太有热情了。

文艺青年们最看不上的商业傻片,恰恰是在设计上最尊重观众的,他们付出的心血并不比《聂隐娘》少,也是在努力塑造某种“意境”,反映的东西可能也比《聂隐娘》深刻。

要知《聂隐娘》中的那几场动作戏,特别是轻功上房的那段,连物理上都没法让人信服……我觉得这也是蛮不尊重观众的。

当然,人都是贱骨头,照顾你的你往往不受用,非得“作”得你要死要活你才舒服。

8、因为侯孝贤、戛纳等等响亮名头,《聂隐娘》变成了一道诗歌鉴赏题。

这题就是:“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去表现海报上的‘一个人,没有同类?

’”这题我零分了。

解读这样的题目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力:听说聂隐娘被负了,但,凡能“负”我者,必为我同类,因为异类根本谈不上负我,同类负我的刹那,也便证明了(我臆想中的)“同类”实为异类,那么这仅仅是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有什么值得拍的吗?

“孤独无人懂”,有够幼稚,少女那点心思,情爱那点门道,有什么难懂,有什么想不通,少女自己对此也很清楚,所以高层次的处理本来就不是“孤独无人懂”——这无异于孩童的哭闹——而是自己怎么处理自己的孤独。

9、若非说这个电影是讲孤独,讲无欲无求,那换一个心态去看其他影片,绝对会发现很多乍看之下很烂俗的故事,说到骨子里,都是孤独。

说到“孤独”,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帖子:《哪些游戏会让人有深深的孤独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3944400/answer/61378433)这个叫《Elite: Dangerous 》的游戏讲的是,你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里遨游,突破一条无人能突破的路,身为一条曾经严肃考虑投身天文学的装逼狗,我得说,这可真是全息式孤独,交互式孤独,4D式孤独,孤独得我泪流满面。

原作者alienbat老师写道:“想象一下,如果你真的飞出10万光年,飞到了银河系的中心乃至对面的旋臂。

在ED的服务器上,有几万个在线玩家(注:通过steam数据估算),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知道你的确切位置。

你停泊在银河系的千亿颗恒星中一颗的轨道上,你是唯一的到访者,并且极有可能是ED整个游戏生命周期内的唯一到访者。

这是属于你一人的恒星系。

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10、然后我想到了《浪客剑心追忆篇》。

若说剑道,上山,下山,入世,出世,被世上唯一的同类背叛,纠结的爱,隐忍的情绪,克制的表演,面瘫的演员,这不是个很好的范本吗?

《聂隐娘》中有高喊出来的“她用鸡血伪装月事”,相对的,《追忆篇》中则有雪代巴沉默地水洗沾血的内衣。

我怀疑侯孝贤团队是想一如既往地删去一切“戏剧”冲突,但是他们删的真得不好,就像倒水时倒掉了孩子一样,把最有意义的部分也删掉了,且因墨太浓彩太重而凸显不了什么虚无。

它没说的、想说的,全部都在《追忆篇》的那些狗血台词里。

11、后来我又听说聂隐娘在官方设定里是个孤独症患者。

设得我简直要仰天大笑。

孤独症那波澜壮阔、堪称永恒的孤独,岂是这两下花拳绣腿所能承载得了的?

不如下次看《生活大爆炸》时,改换一颗慈悲之心。

你会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典型代表,伟大天才Sheldon Cooper博士,比聂隐娘孤独太多太多了,可怜太多太多了,简直能看得你乐极生悲。

换个角度重新拍摄Sheldon,就是那些自闭症纪录片中的患儿,简直能看得你痛哭流涕:我的天啊,怎么会有这么恒久的黑暗,这么铜墙铁壁的孤独?

12、鉴于万物与万物的相逢皆因一个“缘”字,所以我大概不是《聂隐娘》的观众。

它许是有些妙处,只是当下的我体会不到,那么我与这部影片便是无缘——再多的解读都无法将我说服,一如再多的解释都无法消除与我无缘的人对我的“误读”。

我总感觉个中原理是这样的:如果你近来感到孤独寂寞、无欲无求,那么你从这一堆散乱的镜头中所能收获到的就是孤独寂寞与无欲无求;如果你像我一样深深地爱着舒淇,那你只会觉得舒淇好性感啊,哪怕我是妹子也想上她啊!

侯孝贤想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看到什么;抑或说,他什么都不想说,乃至什么都不会说,只是你,拼命地调动着自己,想去填补他未曾说出口的空缺,然后击节赞叹:高明!

懂我!

只是太想被懂了。

13、不对的感觉永远是不对的,一如要说错的话注定会说错。

看电影,归根结底是在别人的世界里,流自己的眼泪。

什么都没说的《刺客聂隐娘》,因什么都没说而成为了你的镜子,此时此刻我们都成了一场大型交互艺术的参与者。

这大概就是磨镜人为什么要磨镜吧。

他磨的不是镜。

甚至不是寂寞。

THE ENDPS,对柴斯卡的作品感兴趣,也欢迎关注她的影评集《一条迷影狗的自拍》,https://read.douban.com/ebook/8803576/

 2 ) 貌似神片,实则俗品

《刺客聂隐娘》没有传说中那么难懂,哪怕不读剧本,不了解晚唐历史的细节,故事也不难理解。

只要明白了片中亲朝廷和亲藩镇两方的政治背景,剩下的恩怨情仇,也就与普通情节剧没太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俗套的一个故事。

原著是一则唐人笔记小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vtxd.html),走的是“志异”的文学传统,以记录奇人异事为主旨,所以并不注重逻辑和因果。

尼姑为什么要收隐娘为徒?

隐娘为什么要嫁给一个除了磨镜什么都不会的丈夫?

没有任何原因。

唯其“无厘头”,才愈能显出此人之“奇”。

而电影将所有的人物都拧到了政治斗争的大机器上,行动的逻辑和合理性是有了,原著那种奇妙的意境却不见了。

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历史背景若合符节,编剧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放在普遍胡说历史的当下,值得赞赏。

但这些努力的方向,是一个处处“合情合理”的人造境界,没有一处说不通的地方,反而让这个世界没了生气。

原著不注重情理,并非是忽视情理,而是建立在时人特殊的世界观上面,即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但人的视角未必能穷尽这些因果,所以只要以“异闻”的角度记录下这些故事就好了。

这种“残缺”,反而赋予了故事一种鲜活的真实感。

那些出乎情理之外的奇人,恰恰因其陌生,而有了生气。

《刺客聂隐娘》的人物塑造,我以为是失败的。

聂隐娘被刻画成一个困于正义与情感之间的杀手,而且层次很浅。

隐娘的正义观来自她的师傅师傅嘉信公主,而嘉信公主的立场就很模糊。

一开始,她的是非观与原著是一样的,见恶人“一一数其过”而诛之,很简单的替天行道。

见恶人有所爱则“先断其所爱”,够狠!

到了后来,剧情透露,原来她是帝党,杀田季安的动机是为了替朝廷削藩。

于是为大局谋还是为一隅谋的矛盾出来了,最后她偷袭聂隐娘,是恨其“道心不坚”,要剪除孽徒的意思吧。

只是这“道”,是帝王之道,李唐崇道抑佛,编剧将原著中的尼姑改成道姑,大约就是这个原因。

可是剧本中透露的信息,却又足以颠覆她的动机。

原来在十六年前,也就是田季安发风热的那一年,她也上演过一幕刺杀田绪的活剧,当日的嘉诚公主,同样以“少主年幼,丧主必乱”的理由阻止了这场刺杀。

如此看来,她斥责隐娘的话,未必不是在斥责自己,悔恨当初。

白衣飘飘的道长心里,其实一样纠结得很。

这离原著里那个太上忘情的“灭绝师太”,相差不啻云泥。

而同样刺杀未遂的隐娘,几乎是照抄了师傅的故事。

师傅纠结于情与理,徒弟纠结的则是情与礼。

《刺客聂隐娘》的故事,说穿了无非是表哥表妹,婚里婚外那点事,你如果把晚唐的藩镇换成民国的大宅门,从《小城之春》到琼瑶剧的民国苦情戏传统自然昭然若揭。

侯孝贤把隐娘的“隐”理解成内心隐忍之“隐”,我不赞同。

在锦囊中埋首抽泣的隐娘,从头到尾一脸苦相的隐娘,是被宋代之后的礼教大防剪断了翅膀的女人,不是敢爱敢恨的大唐女子。

《唐朝豪放女》里的鱼玄机“想嫁人,可是不想做妾,想出家,可是又舍不得头发,所以只好当道士”,眼角眉梢都是笑,倒是更像原著里从街上随便捡个丈夫,换主公如换衣服的聂隐娘。

她们选择命运,而不是被命运选择。

大唐的天地,原本广阔得很。

正义服从情感,情感又输给礼法,这戏的画面再秋水长天,一杯一盏再精致,也不是我想象中的唐人小说境界。

再说影片所谓的“新意”。

古装戏受限于时空的局限,往往,免不了戏曲传统的影响。

电影上的古人,一举一动都有派头,这派头,多来自传统舞台艺术。

从《怒》到《新龙门客栈》,导演有所本,观众喜闻乐见,皆大欢喜。

可电影作为影像的艺术,原本有其他的可能,日本和欧美的古装电影,早已经进化到细节完全写实的境界,所以故事再戏剧,喜怒哀乐却是现代人可以感同身受的。

侯导把唐朝拍出生活感来,不容易,大本事,值得鼓掌。

可是这本事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

堂前议事,骆宾、曹俊那夸张的声调和动作,我琢磨了半天——这算南朝清谈的遗风么?

直到田兴开腔,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古文难懂,所以侯导只好让他说得更有“戏味儿”。

片里的几场打戏,刺杀大僚、隐娘与田季安在屋檐交手都平平无奇。

途中狙击田兴那场最好,运动镜头、画外空间、突然性和嘎然而止的节奏,关键是,它所有手法,跟全片是匹配的。

聂隐娘与空空儿对决,还有师傅偷袭两场,则可以说非常失败,完全就是侯导看不起的“寻常武侠片”的快速剪辑拍法。

侯导倒是老实,承认演员身手不行,没法“直截了当地打”,只好屈服于取巧。

这就让人非常看不上了。

不懂拍打戏不可耻,沟口健二那样的大师,拍《宫本武藏》一样把打戏拍得稀烂,拍《忠臣藏》,干脆就把整段打戏跳过去了。

侯孝贤不愿意藏拙,那你好好拍也行。

这么关键的场面,不愿意出力气,动脑筋,把他的生活化的长镜头贯彻到底,结果就是开天窗。

在我看来,这两场戏好比《刺客聂隐娘》这位美人脸上的两个大创疤。

看剧本,隐娘的身手特点是飘逸灵动,秋千飞上树,大堂窜上梁,如飞燕惊鸿。

而电影里,为了服从侯导的艺术风格,这些灵动的身段都被舍弃了,正如她让情与礼捆缚了的内心。

那些对此片的误解就没必要谈了。

站在一个影迷的角度,我只想说,《刺客聂隐娘》其实没那么特别,关于唐朝的电影,精气神前有《唐朝豪放女》,生活化前有《诱僧》,活泛劲儿前有《我的唐朝兄弟》。

《刺客聂隐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侯导拍出了一部很美的电影,但并非我心目中的大唐传奇。

 3 ) 隐娘的能量

以前写侯导的电影,最喜欢写长镜头和美学观。

这次连导演自己都说,要拍一次武侠商业片,所以不想再写。

看拍摄手记和访谈,侯导反复提到演员的能量、可能性和刺客的成本。

所以就先谈一下我所看到的能量。

从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来看,《刺客聂隐娘》与以往武侠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打戏没有任何辅助,交手往往在一息之间,然后停顿,各自走开。

没有招式没有剪接没有配乐没有台词。

剧本中写到隐娘在浮云蔽日之时,飞鸟一般掠下。

而因为不吊威亚也没有特效,观众所见,往往只是隐娘直直跳下,身手略敏捷于常人,然而再没有值得惊叹之处,甚至毫无美感。

这是侯导式的能量。

比之浮光掠影,他追求的是真实,是刺客这一身份所能达到的能量极限。

超过这个极限,刺客就不再为刺客,而是志怪传奇。

钝感也是我对影片最初的感受。

他对景物的捕捉是“等云到”式,有景色,就固定机位的长时间拍摄,不过分渲染,放任它自行表现。

自然的力量俊逸有飒气,唐诗般句句灵美,并置在一起,气韵就拢来。

这是他钟爱的真实,也是最钝重的镜头表达。

还有完美还原的唐朝布景,除了田季安与胡姬对谈一场烛影轻曳纱幔起落,其它皆有种厚重敦实的古旧感。

亲生朋友看后说觉得很恍惚,“好像看了一部唐朝的电影。

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大概就是因为他铸了冰山只揭示一角所隐藏的巨大的能量。

侯导追求的真实是,他说天文小姐写的“云朵经过投下阴影,隐娘已就着阴影潜入室内”他拍不出,留在剧本中吧,就真的不拍。

哪怕这点简单的问题,用特效轻易就能解答。

所以隐娘栖身梁上,只用一个正面的中景交代,没有任何镜头运转,似在拍状态,更是在拍隐娘的能量气场。

武功高强的夏靖,感受到了隐娘的能量,从屋内掠出,只看到吊在屋檐的什么什么(不懂那个像避雷针一样的东西名词是什么)微微晃动,再无多余的特写镜头交代隐娘藏身之处。

这个”缺失“的镜头,更能体现出隐娘的武功之高,所谓通片表达的“藏”,此处也是体现之一。

毕竟“藏”的目的不在于藏,而在于“现”。

能量的比拼最精彩之处有二:第一,隐娘与精精儿的较量。

精精儿是唯一武功可与隐娘匹敌的高手,在观众理解中,此处必然是全片的高潮。

然而剧本中写两人交手,只是精精儿感受到了隐娘的能量气场,转身离开。

在最终的对决中,两人也只是短暂过招,随即分开,镜头给精精儿被劈裂的面具特写,给微跛离开的隐娘背影全景。

这是侯导所理解的高手过招。

有点像《一代宗师》里的掰饼,但更为钝。

第二,隐娘破除空空儿的纸人。

空空儿用纸人迫害胡姬,众乐女奔逃,此时隐娘现身,轻松破除人形影,只剩下纸人飘落。

道姑公主交代过纸人“这种阴术,但凡识破了就不值一文,我们修行,志在大道,这般术士的把戏,根本不在修行法门内。

”因此也是隐娘能量的体现。

而这种能量的“收”,更让人动容。

剧本写隐娘藏身树上被蹴鞠的小儿发现呼唤她下来。

隐娘飘身落下,“温顺如小羊”。

这是最让人疼惜的隐娘,踽踽独行,顽固童真。

所感受到的能量,除了主角,还在一些配角身上。

与田季安议事的军将们,还有聂家的苍头,几乎是用了一种戏曲式的老生和丑角表现方式。

举手投足间架势十足,念白铿锵有力,发音也与其它角色不同。

这样的脸谱化设定更容易将配角体现得生动。

还有胡姬,台湾演员的表演较为柔美,胡姬少了野性和妖媚,但是听罢田季安的讲述,胡姬一句倔强的“替窈七不平”,能量马上被招回。

而让我比较失望的,是张震的表演。

虽然深爱着张震先生,但此番他的表演,依然缺少了能量。

田季安是胡人,因此张震有赤足、摔东西、蹴鞠、掷剑、角力等动作设定(包括剧本中的流鼻血、沐浴后沾衣而行等),这些张震的表演皆略有生硬,唯眼神时不时透露的凶悍到位。

最失望的,是他对三个女人情感的处理。

与隐娘青梅竹马,撕毁婚约,这份感情中有知己之情也有不忍,因此面对隐娘还珏断情,所表现的感情应该更复杂得多。

与田氏的政治婚姻,对她暗下毒手的从忍耐到忍无可忍,继而破坏屏风,张力总是差火候。

最后是胡姬,胡姬作为他最钟爱的女人,也是导致他与隐娘决裂(误会)的直接原因,既有舞会的忘情,也有纱帐间的缠绵,更有看到胡姬遇害时的急迫,这些处理,都稍显温吞。

因没有解决掉这些感情的差异,也让隐娘对田季安的不杀流于开篇见大僚小儿可爱不忍杀之之情,那么隐娘这个杀手,就再失败不过。

刺客题材的小说或电影作品,一个固定的主题是讲述“刺客之不能再为刺客”。

大多是设定为武功高强的刺客动了真情,因此不再杀人。

聂隐娘的故事主线也在讲这件事情。

所以,就引出了我最不能理解,也最惋惜的一处删减。

在我看来,隐娘故事最重要的转折点,在于一哭一笑。

哭是指隐娘回家,听母亲讲起嘉诚娘娘逝世前最惦念不下的是自己,隐娘用裹玉珏的绢巾(好像是)掩面哭泣,这是隐娘情绪最激烈的一次表达,用于表现公主娘娘在她心中的地位。

关于笑,则被侯导无情的减掉了。

这个笑来自倭国的磨镜少年。

剧本中写磨镜少年与隐娘语言不通,于是总用微笑来表达。

正是这阳光般的笑容打动隐娘,在听磨镜少年讲述与发妻的故事时,璀然露出笑容,似能全部懂得少年的心事。

也是因为有这笑容,隐娘与师父道姑娘娘交手后回到洞穴后面桃花源般的田园山庄,护送磨镜少年与采药老者回新罗。

隐娘的故事到此为止。

这笑容是隐娘的归宿,也是妻夫木聪的能量。

我瞪大了眼睛看完字幕确认没有彩蛋(侯导当然也不会弄这种东西)之后,才敢相信这段戏真的被删掉了,唏嘘不已。

删掉这段戏之后,采药老者的最后一句台词”姑娘真讲信用,说了会来就真的回来“(类似,忘记了原句)变得非常突兀,就像在交代情节一般。

妻夫木聪的能量气场也被破坏掉,我们看到的只是小短腿(侯导对妻夫木聪的昵称)用短棒舍命攻击,还有对着隐娘背影的略有心事。

想到我聪等了三年就等来这么点戏份,心疼死了。

希望有机会能听到侯导的解答。

最后要认真表扬一下自己。

侯导说,已经没有人像他这样拍电影了。

想说,也很少有影迷这样认真的看原著看剧本看拍摄手记看所有边边角角的访谈新闻并且在真的见到他的时候远远傻笑了两个小时。

希望每年都能有至少一部值得这样花精力做功课的电影。

 4 ) 反“逼到极致,让人窒息”的伪文青

走出电影院朋友第一句话是:“导演这b装得”。

“这下文青们又要把这部电影捧上天了。

文青们肯定大呼神作。

”电影是我一定要去看的,因为觉得有些对不起朋友,拉他来看这样一部沉闷的电影,所以跟着他喷。

但抛去有色眼镜,我依然觉得这部电影很差,我不认识侯孝贤,也没在电影院看过这样的电影,比如电影开始了10分钟我还在惊讶电影没有全屏。。。

也怪我没有做足功课。

光是“文言文”、“戛纳”、“唐代刺客”这几个标签,就让我无脑g点跑去看了。

虽然说的话很毁,但是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是怀有敬畏之心的。

我不理解聂影娘,但我相信一定有人理解,侯孝贤自己就是一个。

而且艺术不分高低可以百家争鸣,电影院有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好。

聂影娘和小时代不同,即使我觉得聂影娘再烂,它也是一部为艺术应运而生的作品,这年头认真玩艺术的人很少,我们应该视他们如国宝。

即使是错了,也应该扶起他们继续走。

回来我给电影打了三星,就像很多打三星的人一样,给服装美景,和拍电影的态度,而且在豆瓣三星对应着“还行”麻,我倒希望我理解侯孝贤的意境,然后打个五星。

然后我再看其他人的评论的时候,渐渐的沉不住气了。

聂隐娘排在第一位的长评是一篇叫《没有江湖的江湖,终究诉孤独》的五星文,里面提到聂隐娘是“小众形式主义杰作”。

这也是聂影娘在我心中的最佳答案,当然我没看懂即没资格评价他是否是杰作,我说它是一部“小众形式主义作品”。

可是与这句话相反,豆瓣上超高的5星好评让我觉得,似乎有一大票伪文青抓住了机会,开始装起了13。

他们比较常见的言语有:“唯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美到极致”,“让人窒息”。

江面上被迷雾掩盖的树林,山谷里随风摇曳的草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片名叫刺客聂隐娘。

景可以有,不要拍这么久吧,就像我不想看聂影娘他爹慢慢地啜四口水,不想看两个女婢捣鼓洗澡水那么久。

还有很多人拿戛纳说事的,言辞如:“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去了戛纳,而你在电影院。

”一众人纷纷点赞。

我去,这不是那句笑话:“你行你上啊?

”的翻版吗?

“你行你去戛纳啊?

”本人不信这些标签,你们这些跟着“戛纳”走的,都是害怕被孤立的从众狗,跟风狗吧?

还是那句话:有人喜欢看,但我不相信这么多人都喜欢。

所以,装逼的往前一步吧。

不同的声音也有,个人认为比较赞的梗是说《聂影娘》就像是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这件衣服叫:意境。

反正我穿了,看不见的是傻逼,然后就有很多害怕当傻逼的人来捧了。

当然这些话都比较刻薄,不过你猜对了,我也是为了中和一下水军,后来将电影改成了一星,没有跟聂隐娘过不去,只是太不习惯大批伪文青“逼到极致,让人窒息”的无限装逼模式。

 5 ) 细说聂隐娘好在哪里

稍微补充些片中建筑的问题,以免有些哗众取宠的评论误导他人,还莫名给电影扣了帽子。

在电影中表现唐代建筑,自然不是在拍纪录片,很难做到完美还原。

何况我国的唐代建筑留存的只有极少数寺庙建筑,对于还原规模更大格局更复杂的寝居建筑参考有限。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做到吻兽、屋顶坡度、斗拱形制、窗户做法、配色不差太多就可以。

片中的吻兽是典型唐代的鸱尾;屋顶坡度比较缓和(上房打架站得也比较稳);斗拱虽然记不清细节,但转角处唐式的批竹昂让人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印象中窗户似乎没见到更主流的直棂窗,但方格窗在唐代并非没有;有人诟病的配色问题,虽然普通印象中的唐代建筑的确大都是绿瓦朱漆,但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配色,再考虑到影片晚唐衰败动乱的背景,以及影片基调也不想要表现大红大绿的盛唐气象,片中的配色也还算合理。

其他诸如器物之类我不很熟悉,至少在建筑考据方面,本片即使在所有华语古装片中也是属于做得较好的。

以上。

——————————————————————————————我看完此片的感想是,这种电影都在国内院线上映了,那么像张艺谋陈凯歌这种人,如果还知道一点羞耻,就可以宣布封镜了,最起码也从此不拍古装片,只拍现代爱情轻喜剧。

不过此片不免陷入装逼不装逼、文青不文青这种无聊的讨论。

有些影评人也的确看不下去,或者把自己当导演,影评写的比电影还抽象文艺,或者拼命表现和导演有多熟,把侯孝贤生平八卦以及全部作品从头到尾数落一遍。

最搞笑的是还有人分析聂隐娘有自闭症,特么一个唐代传奇里的人物你去分析她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你怎么不分析她是不是月经不调才天天愁眉苦脸?

反对派的理由则是虽然画面不错,有很多长镜头,但剧情无聊没法看,仿佛提到侯孝贤说一个长镜头就把人家的逼格说完了。

长不长镜头其实无所谓,而剧情也不是一部电影的全部。

很多艺术电影和为了讲故事的电影本来就不是一类东西,只不过刚好都叫做电影,正如政府工作报告和《归去来兮辞》刚好都是用汉字写的一样。

但其实此片是属于故事讲得很好那一类。

首先,叙事上并没有非常装逼,让人看不懂。

唯一就是道姑公主和嘉诚公主的一人二角没有直接交代的很清楚,但其实也通过后文与嘉诚公主出场时的高噪点画面进行了提示。

而周韵的一人二角很明显是同一个人物,因为导演从头到尾没有给杀手状态的周韵一个正脸镜头(当然观众看个下巴也能认出来那是周韵),所以从电影叙事的目的来说,周韵是希望掩盖自己其实元氏的身份,而观众又在全知的视角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影片在叙事上就没什么太多装逼了。

简而言之的确就是一个“孤独的少女无法杀死心爱的人”的故事。

尽管很容易被说成拍了半天只拍了一个非常弱智的故事,但这种极简的叙事风格就和卡佛、塞林格的小说一样,实际上是不应该被概括成故事大纲的。

冰山法则人人都懂,但关键在于水面下的部分是让你云里雾里随便瞎猜纯属装逼,还是切实地以水面上极简的一小部分表达出了整个冰山的巨大容量。

比如聂隐娘回到聂府,听聂田氏谈话,一开始就坐到镜头外面去。

等聂田氏讲完嘉诚公主的往事,镜头右移,明明全片都面无表情的高冷聂隐娘正在掩面哭泣。

嘉诚公主又不是她娘,为什么偏偏说到她要哭的这么伤心?

随着影片深入慢慢就能体会到,因为嘉诚公主实际上是她和田季安之前最重要的连线,是嘉诚公主将他们定亲,又是嘉诚公主将他们拆散。

一方面隐娘对嘉诚公主本人抱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嘉诚公主又象征了她对田季安的回忆。

而虽然她心中仍然爱着田季安,却因为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田季安已有新欢的现状、自己身为刺客的身份以及师父命令的束缚等无数原因,无法表达。

所以所有的感情只能以嘉诚公主为借口宣泄出来。

这一个镜头所包含的人物情绪是非常丰富的(完全没有自闭症好吗)。

再比如田季安抱着胡姬回忆隐娘的一场戏。

虽然也算比较克制,但在本片里已经属于台词多到没逼格。

然而这个镜头前景却一直有烛光朦胧,风吹薄纱,让画面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除了非常漂亮之外,其实也传达了台词田季安对隐娘感情的复杂,怀中搂着他仅剩的心灵寄托胡姬,同时又在坠入梦幻般的回忆与残酷现实之间犹移。

胡姬的一句为隐娘不平,也之后隐娘救胡姬做了铺垫。

这种旧爱与新欢的女人之间的微妙情愫也隐含在这组镜头水面下的冰山中。

田季安这个角色被很多人简单解读为残暴易怒。

但是他摔刀钉贬田兴之后却接了一场与幼儿玩摔跤的戏。

同是他的儿子,影片后段他拿着纸人去与元氏对峙,却以憎恨的表情拦在他和元氏之间。

此时镜头的处理是,田季安拔剑摔花瓶,然后出镜,留下画外音的脚步声,对他的愤怒并没有做完整的交代。

然而这憋闷的出镜却更让人感到田的孤独与苦闷。

反过来这场戏中,明明武功高强身怀绝技的元氏,面对气势汹汹的丈夫,首先竟是故作冷静地叫两个小儿过来,只能以儿子作为挡箭牌,又何尝不叫人唏嘘。

与其说隐娘是孤独的主角,倒不如说她也只是一个视点,在游走中勾勒出田季安、元氏、嘉诚公主、道姑等形形色色人物的孤独罢了。

然而孤独固然是一个主题,无论是嘉诚公主还是隐娘,都直接用台词点了题,不可谓不照顾观众,但在我理解的影片中,也只是一小部分。

我所看到的《聂隐娘》实际上更关乎美学,是从满清就开始失落的,文革之后灭绝的中国传统士人美学的复活。

果不其然这种复活来自台湾。

之所以说士人而非文人。

因为三流秀才也算文人,满清以奴才自指者也算文人。

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士人,首先得是成功者,起码也得就过仕再辞官,或者隐居山林但曾被很多人请。

对于士人阶层而言,其价值观始终是二元分裂的,一方面希望飞黄腾达功成名就,一方面又钦羡归隐山林的田园牧歌生活,尽管通常在人生得意时趋向前者,失意时倒向后者,两种感情却都是真挚存在的。

在影片中,尤为惹我注意的,是全片几乎没有一秒停歇的鸟虫鸣声与不时响起的鼓声。

即使在所有室内场景,在纸醉金迷轻罗幔帐之间都能听到的鸟虫鸣叫,仿佛是田园牧歌的召唤,给全片带来了无比清冽的质感。

而象征权力、政治的鼓声虽然可以一时压过虫鸣,却也终将消散。

所以片中固然也有莺歌燕舞绫罗绸缎,却又总是不时出现长时间的山水空镜。

而隐娘救下田兴后,在山间行路的画面,人物相对山石的比例极其渺小,我估计侯导甚至想把画幅竖过来,以更贴范宽《谿山行旅图》之意境。

镜头之中就如展开一幅幅《坐石看云图》《溪山渔隐图》《草庭诗意图》《秉烛夜游图》,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格调之极致。

可能是我看片少,实在想不出还有第二部华语电影在美术上达到过如此意境,那些堆树叶堆菊花的人,实在应该羞愤隐遁。

支撑住这孤高美学的则是力求贴近现实的笔法。

对唐代生活的考据不必说,洗浴、游戏、送别的风俗细节,建筑服饰妆容的还原(虽然晚唐的服装的确趋向保守,还是很感动有一部唐代片而不卖肉),都让人满意。

片中的文言台词或有争议,有人感到台湾口音的文言违和。

实际上片中许多官员仆役也都带有各种明显的地方口音(有一句江浙口音的印象特别深刻),这其实也符合史实。

在古代流官制度下,官员之间有各种口音才是正常情况,甚至许多人都说不好官话。

而中古汉语的发音几乎都和现代汉语不同,完全还原是不具操作性的。

所以台湾口音就当是某种地方口音就好。

半文白的对话也是当时的实情,从人物的称谓上看编剧肯定是下过功夫,但为了照顾观众有些白话不够完美也难以苛求。

其实从台词的文白程度上也能看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比如文言程度最重的道姑,从她艰涩的语言中也能感觉到其愤世自负的情怀。

隐娘也用文言较多,但通常节略意赅,似是要以文言来克制和隐藏心中翻覆的情感。

更现实主义的是其武术设计。

聂隐娘的故事当然是中国武侠的鼻祖。

然而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早已和古代中国真实存在过的武侠世界脱节了。

其本质是属于《七龙珠》或者漫威英雄系列一类的事物。

这部电影终于将“武侠”从那个意淫的世界里拖出来,找回其原本的质感。

因此其打斗几无花拳绣腿,充满一击毙命。

虽然也有轻功,但也仅止于上个房顶,并无飞来飞去。

虽不可说不优美,又总觉得有些别扭,和寻常武打很是不同。

除了像是极具侯孝贤特色的远景阴影中打斗,更有趣的是隐娘和戴面具的元氏在树林中一战。

面具被划开后,也没有正面特写,而是保持在远景,二人离开。

这大概是唯一化很长时间拍摄高手对决之后怎样退场的镜头。

然而这个气氛尴尬的镜头,已经把隐娘和元氏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出来。

像是那种不小心被你知道我就是那个坏人的羞愧,我都惨到不得不亲自动手的耻辱,你一出现我都只能在我男人心里排第三的不甘……完全无法直面这种关系的二人,只有无言离开。

在这种写实的笔法之中,加入西域胡僧以纸人行咒术的情节,便显得此类灵异也更具实感。

让整个故事终于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也算是又一个点睛之笔。

总之,这部电影是充满士人精神,可以真正代表中国美学的作品。

但是它当然不能又立牌坊又当XX,所以你不能指望聂隐娘还要负责煎饼侠的职能,帮观众搞笑煽情。

对观众来说,也不过是个萝卜白菜,各取所需的事情。

 6 ) 我所讨厌的那些短评

其实挺不希望聂隐娘在内地上映的,想到侯导一把年纪了,功成名就拍了一辈子电影还要被一群不学无术又自以为是的傻逼指着鼻子骂装逼的情景就心酸————————————————————————————————————————自然主义影像构筑的长篇东方画卷。

山野、风声、水流、夜鸣、丰谷麦穗等有着超越于戏剧的充分能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影片本身是超越人类视界的。

就像这些从唐朝至今依稀长存的外景地,政治家国乱世儿女情也仅是期间零星过客。

即便你再睡几遍理不清故事线条也不影响它的亘古闪耀。

————————————————————————————————————————不是武侠片,而是侯孝贤。

一个波谲云诡的故事本来可以拍得威亚满天飞,但侯孝贤选择使用最冷静和克制的电影语言,举手投足间就掀起了大唐的衣袂。

既有工笔画的精致,又有写意画的留白,真的是其片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焉...(歪果仁表示集体看不懂,好开心~)————————————————————————————————————————打低分的人说听不惯台湾腔,可就是这些台湾腔拍出了好武侠好古风,而操着标准普通发腔调的创作者,却搞出了比软绵绵的台湾腔疲软得多的东西出来,糟践了所有人。

————————————————————————————————————————昨晚颁奖之前我获奖感受的提纲都写了,虽然没得奖但是我今天花了很久改了文,没错,魅力就是这么大。

先预定五星以免政治人士干预。

正经的短评后面补上。

————————————————————————————————————————侯孝贤已无意拍单纯的人事了。

他拍的是人事散尽后的风景,风景看透后的世人。

————————————————————————————————————————就凭那股认真劲儿,我就不得不打五星,对白用文言文什么就不说了,唐式建筑中尽量都是用烛光之类的仿古照明工具来照明,这些细节越看越爱。

无论如何,五星。

你让那些乌七八糟的古装剧怎么混呢?

不过那些乱七八糟,唐不唐,明不明的古装剧就应该有这么认真的作品来对比对比。

————————————————————————————————————————其实电影本身还是有不少惊艳的地方的,但看到这些评论实在是不能不恨。

看到分跌得这么快,我就放心了。

 7 ) 謝本師

如果從台灣當代文學研究的角度觀察前幾天在南法首映的電影《刺客聶隱娘》,則我很願意把它隱喻地看作一篇特別是屬於編劇朱天文個人的、影像化的「謝本師」寓言。

一位終究要返回人間觸識真情的學生在全世界面前向那位曾賜予她整個世界的黃老謀略家捧出本心白刃相見就此作別。

胡蘭成思想近於黃老陰謀家,應該是不易之論。

下文會說明電影中隱娘的道姑老師不但是同道中人,還是至今朱天文參與編劇的電影中最接近胡蘭成的隱喻化身。

首先看看道姑傳給隱娘的教諭,它以這兩句話為宗旨:「劍道無親,不與聖人同憂」。

劍道無親,這句話當然是改寫自《道德經》的「天道無親」,它也是胡蘭成的信條。

在胡蘭成的回憶錄《今生今世》裡,他曾用「天道無親」形容張愛玲的客觀寡情,又用這句話批評汪精衛,說汪只因感動於東條「在危難中見真心」就想一同對英美宣戰,不符合「天道無親」的帝王條款:「汪先生是大俠,但王者應如天道無親」。

在電影裡這句話被改寫成「劍道無親」,但宗旨不變:學道應該要超越「俠」,甚至超越「真心」之相感動,而要學會站在王者敢與天齊的視野拿出天地的權衡作出大決斷。

胡蘭成甚至說過:「不殺無辜是人道,多殺無辜是天道」。

道姑或說嘉信公主不也如此?

她傳給聶隱娘的教諭,和胡蘭成批評汪精衛的心法一脈相通。

一個無辜兒童或一位表親的生死,和一個朝代的興亡相比,孰輕孰重不問可知。

殺死田季安,魏博必然內亂,河北不免生靈塗炭,可那當然只是尊王倒幕大計的必要之惡。

胡蘭成單提「天道無親」而不說《道德經》原文的下句「常與善人」,這已能表明他理解經典的黃老取徑,而嘉信公主在「劍道無親」之後出以「不與聖人同憂」,其黃老兵權謀家的色彩只能更濃厚。

「不與聖人同憂」原出《周易‧繫辭》,是說天道對萬物的顯藏成毀只是自然而行,完全不受聖人尤其是儒家聖人的意志和道德感情左右,這跟以帝王視野自許的黃老思想當然一拍即合。

這句話也見諸胡蘭成的言論,比如在朱天文主編的《意猶未盡:胡蘭成書信集》所收錄的胡蘭成寫給黎華標的第二封信裡,他就拿「天地不與聖人同憂」和他的「天地不仁」學說相參證。

「天地不仁」,就是「天道無親」。

胡蘭成給黎華標的開示,正是嘉信公主傳給聶隱娘的心法。

裴鉶原著裡的尼姑被改寫成道姑,豈是偶然。

黃老思想發用出來,容易成為陰謀家,這也是人盡皆知之理。

拿電影《一代宗師》作比方,那就是作為「面子」的王者經常要靠作為「裡子」的軍事手段、暗殺手段甚至更不可告人的陰謀詭道達成其政治目的。

電影中,隱娘的老師嘉信公主出身皇族而修真奉道,地位清高,卻(奉命?

)暗中訓練刺客謀殺大僚,成為傾動中唐政治的幕後要角,她正是一個身兼面子和裡子的人物,由黃老而步向陰謀。

話說胡蘭成當年受邀講學,地位不能說不清高,當其面對學子在談笑間不諱殺伐而潛移默化之際,和嘉信公主起心動念自有近似之處。

只是他畢竟沒有像三島由紀夫那樣培養出自己的近衛軍,朱家姊妹畢竟不是揮刀拔劍的女刺客,胡蘭成對外也只說要把她們培養成能關天下計的「士」。

就在此處,書生胡蘭成和嘉信公主似乎有了差距。

但如果我們用功能隱喻的角度去探索刺客一詞所宜含蘊的文化意義,則又不然,可以視界一新。

四十年後我們回顧當年歷史,朱家姊妹還真是被胡蘭成挑選培養出來,用一種看似無害的文青少女裝扮鼓動風潮、造成時勢,最終偏門擊刺了五四以來的多種大敘述。

她們至少在文壇上發揮了等同少女刺客的功能,在隱喻中執行了胡蘭成設計的文化任務。

這群小青年當時自然未必知道甚至就不曾感覺到她們在胡老師天下大計中的位置,但是回顧她們在台灣文壇上以無厚入有間的利落身手,誰都將驚歎她們真可比擬日本幾個老政黨在本世紀初選舉戰爭中輪番祭出的秘密武器:那些形象清新的年輕女議員。

從文壇推開去說,如果台灣政局沒有在九零年代之後急轉直下,誰知道朱家姊妹不會登上政壇充分實現胡蘭成的期許?

事實上朱天心還真參與了選舉,和那些被日本人特稱為刺客的女議員只有一步之遙。

沒錯,刺客。

近現代的「謝本師」宣言似以章太炎為嚆矢。

《刺客聶隱娘》的文言化和激烈程度當然不能和章太炎相比,但師徒以白刃相見恐怕也不是章氏所能夢見。

隱娘一身武藝都是老師賜予,全副意識形態都是老師造就,現在卻必須面向全世界被迫用最斬截也最直觀的方式辭謝老師走向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本片對原著最重大的改編),儘管決鬥過程在鏡頭底下輕描淡寫,甚至溫婉迷離,但我們只要想想電影背後朱家和胡師之間三代將近十人四十年間那些初見如對先知而終須回到人間面對自我觸識真情的複雜情感歷程,那麼我們就會知道:簡短的膠卷敘事恰好襯托了隱喻本事的驚心動魄,因為每一剎那都以四十年的人心作為祭獻。

◎ 我免费许可任何人重制此文《谢本师》,但请满足以下条件:不增删改动文字(繁转简无妨)、注明作者、附上原文豆瓣链接、有豆瓣帐号的话点个有用。

 8 ) 穿越时空的沉静

昨天和朋友去看了聂隐娘,有很多话要说,可以说的很多,但是实在太忙了,就闲说两句,不成文,说到哪儿是哪儿吧。

权作一个记录。

1、看完电影之后是一种奇怪的,让人捕捉不到语言来描述的感觉,很兴奋,很安静,也很满足。

我们三个说找地方聊聊,但是一时间都是满肚子话有些倒不出来,但是一定会去二刷,格格比我们先看,也是没缓过来,在群里没发表太多意见。

等二刷之后再和大家碰。

2、我个人会去再刷的原因是,侯导的电影以前都是看的录影带,这是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打破了我曾经认为文艺片怎么看,效果都差不多的成见,那种气场还是不一样,看得太舒坦了,机会难得。

3、电影镜头拍得超级干净,祖国山河太美了,看得时候想起去曾经旅行时在这样的山里,有时候就会静静的呆一会,那些古刹,那些石头,古树,那时候我就脑补过古人在这样的山里的生活,在这个山里走来走去,怪爽的。

这个电影呢,就是把我脑补的这些都实现了。

为什么以前那么多拍古装片的没实现呢?

因为他们是现代人的思维,他们生怕观众寂寞,就要搞一堆音效啊,音乐啊,镜头切的很快,人武打动作很快,逼逼叨叨一直在说话啊。

但是候导是让隐娘在田野林间走,观众听到的,是她听到的声音——布鞋踩在草上的声音,林间树叶的声音,溪水的声音,你知道一个刺客,她一个人去杀人,也不说话,她耳朵里听到的就是这些,眼睛里看到阳光,树林,白云,她在杀人前,她的世界就是这些,这就是那一刻她的世界,很寂寞,也很安静。

4、有人说这电影就是个风光片,啊喂!

其实你旅行时风光也没静下心来体会过吧。

如果你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对着高山大河拍照发朋友圈的游客,你就会觉得不过是个风光片。

所以你看,哪怕只是风光,每个人面对它都不一样,再伟大的风景,没有耐心也领略不了它的美啊。

看这个电影时,脑子在过小时候学的那些唐诗,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什么独钓寒江雪。

唐诗的这些句子,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美,在于它凝视的视角。

《聂隐娘》里的这些镜头,是经得起凝视的沉静之美,是导演在凝视这山这河,你看着这广袤的大地,脑子放空也是可以的,发呆也是可以的,那也是很美妙的放空。

所以我才会去二刷,二刷也不累。

5、侯导电影一向很慢,他的节奏,不是这个时代的节奏,但是用来拍唐朝的事儿,这个节奏就很厉害了,大家想想我们二十年前的生活是什么节奏,现在是什么节奏,那时候比现在慢很多,再去想想古人的节奏大概是个什么节奏?

翟永明有首诗叫《在古代》——“在古代,我只能这样,给你写信,并不知道,我们下一次,会在哪里见面……在古代,青山严格的存在,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便知道后会有期。

……在古代,我们并不这样,我们只是并肩策马,走几十里地,当耳环叮当作响,你微微一笑,低头间,我们又走了几十里路。

”所以就是要慢啊,相比现代生活来说,它其实整个就是个慢生活,刺客的生活,君王的生活也慢啊,慢到让现代人觉得无聊啊,所以侯导是对的。

大家成天讲慢生活,其实真的慢得下来吗?

真的给你个东西说让你慢慢看,很多人是心不静,没耐烦的。

6、然后电影里的人,话都不多,隐娘作为一个刺客,更是基本不说话,我觉得这也是很对的。

她一个刺客,就杀人就好了,逼逼叨叨的说那么多废话干吗啊。

我也觉得古时候的人,不像现在各种社交工具,逼逼叨叨的这么爱表达,那时候也没什么心理学,宗教,哲学需要讨论,农民就几辈子都是农民,刺客有刺客的命运,说那么多话也改变不了什么,有什么用呢。

看这部电影,就想大话西游里唐僧最后变成一个惜字如金的人时那种感觉——世界终于清静了!

7、其实要做到“慢”是很难的,如果你练过瑜伽,或者骑自行车,太极拳,就会知道,快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慢下来,如果没有定力,没有气场和真正的控制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真正的高手,是慢的。

身体条件,素质不行的人,一个动作甩出去,停也停不住,人都是涣散的。

但是侯导的慢,是太极高手的慢。

外面的世界飞快运转,但我自有我的速度,丝毫不乱。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实在是太享受了。

8、侯导的不乱,不快,在奔涌向前的社会潮流中,保持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这是需要极强的定力,一个人只要有着自己的节奏,气定神闲,并且HOLD得住,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安抚和平定人心。

我自己也是一个创作者,对这点深有体会,虽然也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节奏,不让外力带得自己找不到北了,但也常常被身外飞驰而过的世界搅得心烦意乱的,难免会焦虑,这世界如此之快,跟不上啊,怎么办?

看完此片,深觉被大熊星云团给包围,心定了,静了。

当然现在大部分人太过忙乱,心浮气躁的这种心态下,可能也是然并卵。

9、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取名为《一个唐朝刺客的日常》,整个电影的叙述方式是去奇观化,去抓马的化的。

被好莱坞电影塞满了奇观,抓马的观众,可能会不太适应。

其实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的那些古人的故事,再轰轰烈烈,都是稀松平常的口气。

从这点上来讲,气息是相通的。

10、关于故事的情感线,侯导没有过多交代,我个人是很能接受也很喜欢这样做的,讲一个故事,就必须要把情感连接,心理建设铺垫好,这是现代人的表述方式,因为我们现代人有心理学,哲学,还有平等民主自由博爱BLABLABLA……但古人都是没这些的。

聂隐娘嫁磨镜少年,原文里就这么一句:“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

”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

”荆轲刺秦王,管樊於期借人头,樊二话不说就把脑袋给他了。

小时候读这段,觉得这不是两个神经病嘛,但是觉得非常酷非常有魅力,老师有试图做解释,但我希望宁可不要解释。

我们现代人是讲究这个感情如何缘起,如何升华最后在一起了,这是现代人的气质和方式。

你不讲,会有观众觉得很困惑,但是你讲了,它就少了那个气质,就被去魅了,所以这时候导演就要做出选择。

我个人十分喜欢侯导的这个选择。

我不需要解释,也不打算脑补,就这么的吧,所见即所得。

11、最后说隐娘的不杀,有朋友之前看过剧本,提出个疑惑的问题,这不是和英雄里无名的不杀是一样的嘛。

因为田也是个暴君(补充一句,张震演坏蛋真是太性感啦啦啦啦啦)。

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隐娘和无名不一样,她是没有政治立场,没有家国观念的,她对政治那些东西,杀这个人是否为了正义,她其实是无所谓的。

所以这部电影,隐娘这个人,是反政治的,她只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好姑娘。

以上是一点观感,杂乱说两句,权作分享,如二刷有感,再补充。

 9 ) 正确打开《聂隐娘》的姿势

有句港句,我已经很久没烦某一小撮高冷影评人了,没想到这部片子又把我的仇恨炸出来了。

是啊,你爱侯孝贤,你们全家都爱侯孝贤,既然这么爱侯孝贤,那就帮帮忙替你们心爱的导演积攒一点RP好伐。

这片子上映没两天,满世界飞舞的高冷逼们简直要把我的屏幕冻裂,其优越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肆批判所有看不进去中途退场的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市场之庸俗2、大肆批判所有给电影打低分的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市场之糜烂3、呵呵呵你们全都没看懂这部电影以下请看我写的一百二十万字解析,感叹中国电影市场之反智我谢谢你们啊。

作为一个还没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一开始看到这些,我就是拒绝的。

特别是某网站还出了个聂隐娘观影攻略大肆洗刷朋友圈,上来就先预设大家看不懂,不过就算你们看不懂也是可以跪在我们这些聪慧的天才脚边看电影的,所以接下来请先看这个——然后就开始拉拉杂杂的要求大家沐浴焚香洗手拜读原版唐传奇,顺便要看遍侯孝贤之前的大作,各种拆解镜头隐喻,后来居然还且歌且舞,画起人物关系图来了。

我的娘喂,殊不知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人物关系图,你一个拍电影的,有画面,有演员,有声音,有台词,有旁白,有字幕,人物关系居然要靠人物关系图才能让观众看明白,丢不丢人?

还有那些跑去格瓦拉和猫眼电影截图打低分的观众评论示众,大谈“侯导七十岁的人了,一世英名,获奖无数,居然要被你们这些庸俗的观众嫌弃”,如丧考批(妣,一个错别字,感谢指正),一副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样子,当时我差点没忍住连电影都没看就打一星。

你们这样,不是把侯孝贤直接拖到陈凯歌的档次上去了么。

什么时候评价一部电影还要先看看导演是不是年纪大了?

拿没拿过奖?

没拿过奖且年纪小的导演就可以随便踩了嘛?

猪队友太多,连朱天文都看不下去了,赶紧出来剖白救场:这部电影没有大家说的那么难懂,他讲的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少女杀不了心爱的人,最后只能离开的故事。

我去电影院看了,看完了,确实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而且并不需要人物关系图)首先大家放心,看懂么是绝对看得懂的,虽然对白是半文不白的文言文,而且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文言文,但是因为台词量并不大,没什么理解障碍。

(说到这里我又要补一刀,某些影评人对这些文言台词简直捧上天,什么这才是忠诚的还原历史啦巴拉巴拉,你倒是给我说说,历史上的唐朝人有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聊天的么?

)画面漂亮,气韵悠长,风景绝美,但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

看电影的时候不要当自己在看电影,当自己在798看一场古典水墨画展,旁边还配着环绕立体声先锋环境音乐,这个时候就没有违和感了。

当然也有朋友举手说我没去过798也没看过画展,这鸡巴怎么搞。

那好,国家地理杂志总看过吧,再不济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什么走进非洲看过吧。

摄制组跑去与现代文明迥异的非洲大草原,跟拍一个罕见的女猎人猎杀非洲狮。

猎狮子听上去精彩,真拍起来也不过两三分钟的事,其余时间,要拍她如何慢悠悠的赶路,如何慢悠悠的埋伏,部落里的奇怪风俗,亲友间的你来我往,吃饭,唱歌,聚会,逗孩子,当然,都去非洲了,这么壮丽的自然风光怎么舍得不拍,于是,日出,日落,起雾,大山,巨大的月亮,起伏的原野,无数空镜就这么拍进来了。

如果看走进非洲你不烦,那你看聂隐娘也不会烦,毕竟聂隐娘就是一部国家地理杂志之走进晚唐而已。

至于故事么,有意思,但是没讲好。

导演创作故事时身后没有观众,但不代表可以摈弃观众。

你拍的时候手里有人物小传,有故事大纲,有剧本,有编剧阐述,还有你自己长达数年的理解和消化。

观众什么都没有,观众两手空空,只有悬浮于黑暗中的两个小时,你给他们看什么他们就去了解什么,你不给看或者没能给看的,观众表示没看懂,不能先埋怨观众蠢,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

双重身份的周韵,身手敏捷的妻夫木聪,长着老外脸的大胡子周韵师傅,全都是没头没尾,莫名其妙来了,莫名其妙走了,莫名其妙死了,古代两个高手相遇,最不济出于礼貌也要报一下山门换一下名帖吧,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名字,没有动机,没有理由,导演的镜头只拍他高兴的,其余管你们去死。

当然,这部电影说起来并不是一部商业片,艺术电影本来就是自己撸来高兴的而不是大众的,但是这部电影偏偏又搭了个无比商业的盘子,影坛巨星,金牌幕后,辗转奈良京都湖北取景,花出去的银子哗哗的,不挤到院线里来抢钱投资方也不能答应,这种错位才是最让人尴尬的。

好好的海胆生蚝,只能裹层面粉扔油锅里当炸鸡卖,食客觉得不好吃扔了筷子,就要骂人家没品位,还要委屈的说你知道这个多营养嘛?

卖你还算便宜你了呢。

可是大哥,我吃炸鸡就是为了图个高兴啊,嘴巴里一香,屁股里一臭,完了。

我跟你谈口味,你跟我谈营养,这不是在逗我孝么。

要我说,《聂隐娘》票房不好不丢人,观众中途退场也不丢人,一伙人急赤白脸开嘲讽看不起观众才是最丢人的。

毕竟,再怎么高雅高贵高冷,最后唯一要掏腰包买单的,也正是这伙庸俗的观众啊。

 10 ) 默默欣赏,长久回味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王国里,一位公主诞生了,她就是传中的睡美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用充足的睡眠,是不能去看侯孝贤的。

我的朋友仁波切,他看了三遍《刺客聂隐娘》,点映加提前场,每次都睡着,但是他说,上映后还要再刷。

我这个人,嗨点比较低。

看到大家讨论《刺客聂隐娘》,这本身就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上一次关乎侯孝贤的网络话题,还是博客时代热议的《最好的时光》,文青们留恋的撞球室戏份。

《刺客聂隐娘》所引发的装逼与反装逼之争,戛纳电影节期间就出现了。

骂的人,觉得喜欢它的人很装叉;喜欢它的人,觉得骂它的呆又蠢。

还有一些人,觉得两边都很傻。

你骂它,喜欢它,其实都无关紧要——不就是看一部电影而已么,口味这东西本来就千差万别。

看电影,尤其是这样一部电影,清心寡欲、不受干扰的状态最好。

管它票房不票房,你买你的票,进场就是了。

所以,看到前网络红人在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地计算电影票房分成,看到有人假装不想推荐它,再或者找人来一通狂撕,真的大可不必。

这部电影被买票观众恶评,只是更加说明了它与99%的主流院线片是彻底完全的不同。

之前有讲过,推荐这部电影的最大理由就是“能在内地电影院大银幕看侯孝贤”这件事。

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看过侯孝贤,尤其是在一个电影院里。

几年前,中国电影资料馆搞了侯孝贤回顾展,当时是免费场次,但可能因为是非周末时间的白天,一个大场子,人都没坐满。

一个普通观众,最应该做的补习功课是去多看侯孝贤经典作品。

当然现在说这话,有点晚了。

故事大纲,剧本全文,网上都有。

看完一遍没看懂,你可以选择继续看,也可以选择在剧本里寻找答案。

反正影像或文本,它们都会给你一个逐渐明晰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却很可能是不同的。

我看过两遍《刺客聂隐娘》,第一遍觉得还行,第二遍觉得大好。

在那个荣登年度最佳催眠效果的纱幔窥探段落,田季安回忆少年少女的往事。

他用了一个名词来形容七娘,那就是凤凰。

第一遍,我咯噔了一下,我知道凤凰,但冒出来凤凰是什么鬼。

第二遍,我还是不知道凤凰是什么,或许可能只是拿来跟青鸾做对照。

然后,我看到了剧本,对这个名词,剧本是这么写道的:他又想起,十三年前那个上巳日,洺州刺使元谊谒见嘉诚公主,父亲唤他来见元谊女,两人并立众皆赞叹好一对璧人时,绯衣的窈七在荡秋千,越荡越高,突地脱手飞身上了树头,好似一只浴火凤凰……画面感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凤凰与青鸾,类似的名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绝大多数人无法想象出它们的实体模样,而只是会联想到古代的工艺品,雕在门窗,画于器皿。

总之,高贵、美丽、不常见,值得翘首观望——包括这部稀罕的华语电影,大概就是那样一种事物吧。

昨晚跟几位喷客老友大忽悠在直播间聊侯孝贤和《刺客聂隐娘》,他们多次提到了框外、画外以及影像以外的世界,或者还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电影是以余味致胜。

《刺客聂隐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包括唐朝的具体可能。

你能看出历史的纹理,生命的质感。

许多人对“汝二舅”的用法感到不适(有人则考证说是要参照闽南方言),文白夹生感严重,演员口音不统一,张震等人功底糟糕……这让我想起《末代皇帝》的案例,影片是少有的我会喜欢国配版的电影,可是面对英文版,我跟多数人也不会觉得,溥仪讲英语是忍无可忍。

《似水流年》里,普通话、潮汕话、粤语交杂,如果服从于电影,那么估计所有人都得讲方言,对演员又是极大考验,对观众也造成观赏障碍。

我无意去说明,《刺客聂隐娘》在影像画面上对这些电影有摧枯拉朽的碾压打击,但只要是有心拍电影和看电影的应该都能明白,这部罕见的电影,哪怕在美术服装、声音设计、电影配乐上,都跟主流电影差异大得仿佛不在一个时空出现。

放置到整个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出现同样是极端罕见的。

它的对白台词如此稀少,仿古语,听着艰涩。

它的镜头运动和剪辑节奏,如此笃定,极其缓慢,情绪反应总要慢上半拍到一拍。

主人公聂隐娘,除了极少数的几处地方(悲恸还埋头),干脆连情绪反应都没有。

当你把《刺客聂隐娘》视为一部爱情片,你发现从头到尾,青梅竹马的爱情只是一大段倾诉感慨。

磨镜少年的戏份,干脆连台词都没有。

然后,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爱情,简直有点折磨人。

很多人相信,一个爱情故事,好歹要有铺垫冲突抒情离合。

《刺客聂隐娘》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都在台词之中,更在影像画面以外。

这里有必要强势植入《恋恋风尘》,里面就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小恋人,彼此平时根本不太说话,不拉手不拥抱不亲吻,你却会相信,那是至诚至善的爱情,更代表了一个人的本真阶段。

所以不需要闪回到《刺客聂隐娘》的少女阶段,你可以想象到失去和告别的悲伤。

同样的,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笑容大特写,你也可以感受磨镜少年的出现存在对聂隐娘很重要。

在我看来,《刺客聂隐娘》也很难被视为一部纯粹的武侠片,动作场面设计,并不具备单独被拿出来欣赏的必要性。

它的每一场刺杀、打斗都涉及到政治力量的勾心斗角,难解难分。

唯一例外的是磨镜少年从林间扑出,持短棍相救,这大概是唯一符合真实侠义的段落。

不太意外的则是,胡金铨的武侠作品,绝大多数也闯入了明朝的政治黑幕。

不带入藩镇割据的中唐历史,你对多数人物的行为动机简直是无解的。

聂隐娘如此,道姑如此,田季安、田元氏如此,就连都事厅上为何开撕,你都不知就里,只知道田季安很烦。

所以,《刺客聂隐娘》既是一部武侠片,又是历史片,更是一部政治片。

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聂隐娘被送走十三年,距离安史之乱近五十年。

中间发生了什么,侯孝贤并没有敞开说。

风柜的少年不知未来在哪,冬冬结束了他的暑假,祖母带阿孝走上一条回大陆的路。

历经一整个世纪,九份的山道似乎一直没变,左翼青年在历史的晨光中向我们走来,聂隐娘跟磨镜少年和老者一起去往新罗。

看侯孝贤电影睡着,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我看很多人的电影都会睡着,好莱坞大片,一样睡。

问题在于睡过之后,你是否会去想,哪些原因导致了你睡着,不是简单的身体劳累或者故事无聊。

仁波切描述了他睡着的原因,《刺客聂隐娘》有很多自然音效,驴叫、马喘,蝉噪、虫鸣,牛哞哞、羊咩咩,风来风去,鼓点密集……这些环境音效的制造,对日常生活的情境还原,加上镜头始终不愿意聚焦在演员的表情特写上,没有台词对白的疏通引导,的确容易让人失去视觉目光的中心主体,直接坠入到电影所要营造的时空中,然后,被催眠(烛光、鼓声、蟋蟀叫、镜头的挪移),睡着了。

在恍惚的某个瞬间,在惊醒的某个刹那,你会意识到,身处的电影院与银幕上的历史朝代被打通了。

侯孝贤说:“你现在置身在公元802年的唐朝藩镇:魏博。

”这种唐朝历史感,令很多人觉得困惑,它迥异于过往十年主流古装大片的影视基地美学,反而更像是乡间一日,夏夜微风,尤其是有在乡村生活成长经验的朋友,一定可以体会到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的真实感,安详、平和。

仁波切特别强调到这点,所以,他睡着了,但很舒心。

提供几个侯孝贤的电影片段来对比的话,这种画面以及画外的环境并不陌生。

它也出现在《冬冬的假期》结尾,冬冬喊出“再见”以后,风吹呼得更大声。

《童年往事》,阿孝在树下埋弹珠,夏风不止。

《恋恋风尘》,青山翠谷,鸟叫虫鸣,万物有灵。

很多人过于武断地认为,一部电影肯定是因为难看,所以他们睡着了。

对那些超级大烂片,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还能给看睡着了。

依那些电影的糟糕成色,根本不配叫做电影,它会让你坐立不安芒刺在背,要能睡着那简直是奇耻大辱。

睡着的原因,接下来会出现剧力张力不够、故事不够精彩、拖沓无聊乏味等。

《刺客聂隐娘》敢于砍掉无数素材,必然要削弱甚至是牺牲了人物的铺垫介绍和关系联动。

你会冒出来无数个为什么,如果你带着为什么再去看《刺客聂隐娘》,那么,看懂侯孝贤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多数人时间宝贵,经不起看完电影还看剧本,看完一遍还看两遍。

这显然不符合主流观众的看电影习惯,电影是用来消费消遣,而并非是用来感受体验。

一部充斥廉价广告画面、光线过曝的电影,可能会被认为是画面美。

假脸无疑的演员,对着镜子搔首弄姿会被当做是演技好。

这是今天的内地电影院,大跃进的票房时代,现象已成普遍。

为什么要黑白序幕,不常见的画幅,以及中间画幅要展开?

你真的没有看过黑白默片么……展开画幅可理解为记忆闪回,但据说只是为了表现古琴。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旁边出现了一串葡萄。

葡萄和石榴,从汉代就传入了中原。

为什么都不爱说话?

还是奇怪难理解的话?

人的一生,不都是在说废话么。

既然如此,去掉那些废话,有何不可。

为什么要拍羊?

……这个时代的电影,第五代导演面目全非,王家卫依然走俏,杜琪峰两只脚走路,蔡明亮去了美术馆,大陆电影人忙着背麻袋数钱。

侯孝贤和这部电影,分明就像一座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有被理解的,有不被理解的,有名垂青史的,有新近发掘的。

博物馆总能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安放在面前的一块奇石、一幅字画、一件玉衣,它们都是经过了时间冲刷,历经了亘古孤独,成为了千百万之一的幸存者。

在一座博物馆里,有人仍然想开闪光灯照相,拍完就走。

但多数人应该做的,是默默去欣赏,是长久地回味。

参考:1、片尾曲《Rohan》:在线(http://www.xiami.com/song/1774656984),下载(http://pan.baidu.com/s/1fUbIQ)2、《刺客聂隐娘》剧本:http://site.douban.com/178720/widget/notes/14880098/note/514125535/3、《恋恋风尘》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12875/)、《戏梦人生》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15558/)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刺客聂隐娘》短评

很装逼但也很精美。虽然我对湾湾片、装逼片以及侯孝贤三者均深恶痛绝,但这部装出了新境界,装出了大动静,也获得我的部分赞许。也许事前看了很多差评打预防针,让我观影时能克制不快与不耐而去发现道具服装与建筑之美。硬伤是台词还欠淬炼,幸我是古文达人,看出这文言居然有不少中级错误,不太应该。

7分钟前
  • 小重山
  • 还行

表现丰富,但始终是近侯孝贤而远所谓的唐朝,纠结背后的故事有意义吗?另外,往年只在特别得闲的时候才光顾的侯孝贤老师,今天竟以铺天盖地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院里,真好像误入了一个临时的艺术国度呢。对了,宣发是猪。

8分钟前
  • viennavirus
  • 还行

真情至性的人,可以被一切自己尊敬依恋的人、甚至世上唯一的同类辜负,利用,牺牲,推落世界边缘,而仍有余力自疗振作,重建自我,重新对生活许下喜乐的承诺,然后承载着一切过往毅然前行,路见不平仍然拔刀相助,而人到此时,当然也就知道当年所见之同类多半是镜中幻象,但不会计较的,也不后悔。

11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自始至终有微风流动

13分钟前
  • 野象小姐
  • 还行

她像一个隐形人藏在帷帐里,冷眼望去都是未曾歆享过的缠绵。他说十岁那年睁开眼,看到的是谁也拉不走的她。连别人都替她不平,而她已恍如隔世。山高水远,气韵不减。这满腔的回肠荡气付诸云雾涓流旷野竹林,化作一口气,吐纳之间皆是东方神韵。耳畔鸟啾虫鸣,目尽厚朴瑰丽。多看一眼仿佛都能沾染仙气。

1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来美七年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中文电影,更难得的是,看中文电影居然要靠英文字幕。。。

16分钟前
  • lowdive
  • 推荐

个人观点:拍瞌睡电影的导演,就好比当众打飞机强迫别人围观,爽的是他自己,苦的是大众!

20分钟前
  • 暗燃消魂蛋
  • 很差

失语状态走出电影院,没反应老妹在说什么,重现电影初心,化繁为简,粗朴古风,孤寂山水,外静内动,被侯导带飞,看胶片画面眼睛已怀孕。时间过得快结束还以为才半个钟。真的,台词还不够少,留白不够多。考完试接着刷几遍,坐等删掉的特别是磨镜小忠犬的片段吐出来,对了只有我萌精精儿和窈七百合么

25分钟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意形之美,非大气磅礴。灯光色彩登峰造极,而故事在火光朦胧下更显晦涩。至于语调对白,听听就好,明不明白无关紧要。只能一饱眼福,不能铭记于心。周韵美。

30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还行

美到极致然而就没让你明白他在说神马,简单到不能当作事的故事就是候导你花费十年功力搞出来的吗?到底意欲何为?请原谅我学问水平低真是没看懂。。大量的定镜和断切把故事剁成碎泥,无法入戏,本也无戏。与其说这是部电影还不如说这是本精美图片集,而且必以定格五秒为转屏结束的标配。

35分钟前
  • 人生何处问多情
  • 还行

作为侯孝贤粉,给低分有负侯导;作为影迷,给高分有负电影。本着宁负侯导不负电影但又要给侯导留面子的态度,就给个2星吧。PS:影片嘈点太多难以尽吐,单说剧中演员张口就背古文这是在搞什么鬼?附庸风雅前请阿城天文等所谓文化人先把古语和古文、文言和白话、书面语和口语等概念的异同弄清楚再来。

38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B】侯孝贤在影像上所能做的的留白的极致,几乎要剃去所有角色的戏剧性性交融,只保留其时代的意境。说实话,侯孝贤在电影上做的减法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我要参考众多影评思索好久后才能明白这是一部以聂隐娘为主视角的“窥视”电影:大部分的镜头运镜之平缓,音效之细致都在暗示这点,只有某些时刻才会将视角从主观中抽离出来。帘幕在镜头中的运用简直妙绝,在朦胧度的变化中暗示窥视者与被窥视者双方的情绪共鸣,同时加深主观视角的印象。我以为片尾曲是唢呐,没想到竟然是塞内加尔鼓和苏格兰高地大风琴....

40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终于在影院膜拜华语电影“神”一样的导演作品,全片节奏舒缓静谧,画面如史诗一般的电影诗篇,唯有静下心来才能驾驭其中。动作场面极简风,视觉极显水墨东方神秘美感,大师李屏宾唯美掌镜纱幔摄影,仿佛黑泽明附体。35MM胶片拍摄,实景取材加古典配乐古文台词的写实手法,每一帧画面美得让人心醉。

43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侯孝贤已无意拍单纯的人事了。他拍的是人事散尽后的风景,风景看透后的世人。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观影本是很私人的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看完之后有种 what the fuxx 的感觉 如果影片意在与这个浮躁的世界唱反调 那么小小的建议则是"you cannot teach stillness via stillness" 况且讲一个好故事真的比装X难多了

49分钟前
  • cocoon
  • 较差

看此片时,巨幕厅里就我和我老婆俩人儿……片中的山水,如梦似幻……只是将本片包装成武侠大片来宣传,可能有一些观众会骂街吧……

53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批评了一堆还打五星的人,就不能勇敢做自己,打出一星来吗。

56分钟前
  • 姿
  • 很差

年度装逼top1。。顺便拉个平均分 剧情。。呢?!

60分钟前
  • B612
  • 还行

资治通鉴 新旧唐书算是看瞎了!!!

1小时前
  • 虚之
  • 很差

在这个大家越来越不注重“讲究”的时代,这部“讲究”的电影在吃多了速食快餐后,是让人不适但值得一试的存在。

1小时前
  • 毛锅有条大长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