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五颗星的电影,其实是分两天看完的。
第一天,没能熬住前二十分钟,睡死过去。
但是睡前预感到很值得看,因为迷糊的同时,感受到美丽的小号配乐,舞台感极强的道具,以及开始蔓延的火药味道。
那种形式——一个封闭空间,几段对话,暴露冲突。
无疑就是舞台剧,用舞台剧的形式来演电影,也不是光光三谷幸喜想得出来,但是他拍得好,真的好。
人也对,如果不是冷酷的役所広司演剧本审查官,就没那么好玩了。
审查官向坂,小剧作家椿一,完全不搭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大概彼此都想快些摆脱对方。
如何审查剧本,通过或不通过,这是剧里两个人各自思量的问题,一拉锯就是七日。
生活不过由盖章组成的审查官向坂,哪里觉得有什么快活可言,只消面貌严肃,为政府效忠,一本正经执行职责就好。
喜剧这多余的玩意,不知道是哪个混蛋想出来的。
而以柔克刚的小剧作家椿一,虽然不断屈就权威,但是却在审查官的严厉要求之下,写出巧妙又更具备喜感的作品。
这就是秉性所致,毫无意识,下笔如有神助,天生的喜剧作家。
随着椿一君最为强大的喜剧天性逐渐渗透,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这世界有所谓喜剧的向坂,终于也开始怀疑愉快感的存在。
向坂把椿一扔掉的废作品放进口袋,就像偷糖吃的小孩,不时拿出来舔一舔。
下班后的向坂,拎着包怯生生走向剧院,站在最后的人群中,看着台上鲜艳的表演,听着别人发自内心的笑声。
他流出泪来。
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开始改变了吧?
一定有什么使他变得幸福了。
恩,我也一直相信这世界的确是有愉悦感的,虽然有时候很辛苦,所以幸福才显得尤为突出。
所以说,椿一是个了不起的角色,他一定用自己的天才改变了许多个人生,包括向坂的。
使别人笑的职业,非常崇高。
随着剧本的不断改进,简直可以看见向坂由此而变得温柔的内心,让人感动得无以复说。
实际上椿一君的剧本到底如何搞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使我们发笑的本领,真是高明。
当然,不是在说玩手技或者口技的单纯取乐于人,老实说,对于那样的表演,我从来没觉得好笑过。
当要去参军的椿一把最后的作品交给向坂时,他已经无暇顾及是否通过审查。
“请一定要回来”分别时,向坂对椿一这么说。
也是对那个刚刚认识的自己说。
如此的离别无疑是痛苦的,这让我也忍不住流出泪来。
昨天看了三谷幸喜编剧的《笑的大学》,很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虽然名为喜剧,但是看到影片结束,当编剧在狭长的甬道中渐行渐远时,我居然落泪了。
不得不说剧本是戏剧的灵魂,没有好的剧本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即使再高明的演员也没有办法,三谷幸喜果真是了不起的剧作家。
当然这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只是那间小小的审查室,人呢,也只有审查官和编剧,这是非常考验演员功力的,但是两位日本演员演的都非常好。
编剧的表演有很明显的喜剧效果,而且有日本独有的夸张肢体动作,可能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刚刚开始会有一些不习惯,但是到最后真的被他的执着和才华所感动,这种对于艺术的坚持,是我们很多人在和平时期都不曾拥有的。
看到他离开时眼里含着的热泪,我也在心中对他说着那句台词:“你一定要回来”。
而检察官的表演则更加内敛严肃,但是却饱含这一种冰冷的幽默。
虽说只一部喜剧,但是却是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东西,譬如战争、譬如生活、譬如艺术,我想这也是编剧想要透过剧本向观众传达的。
我认为剧作家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文字转达思想,而是通过心灵传递共鸣,三谷幸喜做到了。
《泰晤士报》曾说这是最好的喜剧,我想它的确值得获得这样的赞赏。
前不久红遍北京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正是根据这个剧本改编,演出效果非常好,可惜已经落幕,希望以后会有机会看到中国演员演绎这个剧本,也总算知道了“喜剧的忧伤”的真正含义,表面是喜剧,表达的却是一种忧伤。
看完这部电影的我开始反省自己,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我付出过多少,总是被疲劳、悲伤、无奈或者没有灵感打败的自己和那位编剧相比是何其的渺小。
推荐每天被压力、繁忙和烦躁填满的你们都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体会一下“只有笑才最珍贵”的真正意义。
(同时厌恶下不喜欢笑的夏天,看喜剧也会看到哭,果真令人无语。
哭完还絮叨了那么久,更加无语,大家看电影吧,别理我。
)
上海志愿者说:“你快速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你自己人生的格局就会变得更大一些”新闻晨报 2021-08-24每次跟初识的朋友谈起自己身为一名上海志愿者的工作内容时,王轶婷总能收获到大大的惊奇与羡慕:什么?
你的工作,居然是看戏?
这也能算是一种志愿服务吗?
没错。
作为黄浦区文化市场内容巡查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从2020年9月起,王轶婷以每月两三部剧的工作频率,已经“志愿”看了30余场演出,并为每部剧写下了详实、生动的“演出市场巡查记录表”。
在这些表格当中,她记下了某部大型话剧报审剧本上没有的方言粗口,记下了某部外籍导演执导的话剧大屏幕上闪现的可能存疑的“吃人的照片”,记下了走出剧场之后演职人员通道被粉丝拥堵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记录,都为黄浦区文旅局进行演出市场监管、规范营业性演出秩序、确保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而对王轶婷来说,观剧是一举两得的幸事:既做了志愿服务工作,又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做了志愿者之后,因为要‘交作业’,我觉得自己对观剧的想法丰富和深入了很多。
在剧场坐两三个小时,这个事情的后劲很足,就是你快速地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然后,你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变得更大一些,甚至会突破之前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边界。
”根据上海志愿者网的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12月底,在该网站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已经超过512万,占上海常住人口比例的21%强。
全市志愿者组织2.6万多个,累计发布的志愿者服务项目36万多个。
上海城市管理的“绣花针”精神,同样也体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当中。
除了广大市民常见的疫情防控、文明交通、地铁志愿者等之外,还有维权、便民、敬老、助残等等相关志愿者队伍。
黄浦区文化市场内容巡查志愿者服务队,就是其中之一。
黄浦区是上海剧场最为密集的区县。
尤其是2018年11月演艺大世界获命名以来,更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核心示范区。
目前,仅在演艺大世界范围内运营的剧场就有25个,演艺新空间40个,构成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
在疫情来临之前,黄浦区内全年的商业演出数量多达27000余场。
如此多场次的演出,在给市民和观众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考验着黄浦区文旅局的监管水平。
据介绍,区内剧场曾先后出现过音乐剧上演未经报批内容、脱口秀演出现场95%的内容未经报批等严重违反我国《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现象。
这些,显然都与净化、繁荣演出市场背道而驰。
为了对演出内容和秩序进行有效监管,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从2017年起,黄浦区文旅局通过上海志愿者网,招募、建立了一支协助文化市场内容巡查的志愿者队伍。
迄今为止,这个巡查队已有28名志愿者,32岁的中学思政教师王轶婷是其中之一。
因为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巡查队的每个志愿者都要经过政治觉悟、文化水准、责任意识、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严格考核和培训,并且签署保密协议。
2020年疫情之后,志愿者们还要负责观察和记录剧场在防疫安全工作方面的做法,尤其是各种不足之处。
王轶婷说,志愿者巡查队的出现本身,就是很“上海特色”的,因为前提是得要有这么多的演出,以及这么多对演出感兴趣的观众。
“可能只有在上海这种演出市场做得特别大的城市,才会有我们这类志愿者。
所以往小里说,这份工作丰富了我们每个志愿者的生活;往大里说,我们也是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尽了一点点力量。
”提前预习、查找资料,每次志愿工作都像一场“考试”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志愿者巡查队已经形成非常清晰、高效的工作流程:每周一二,工作专员会将本周需要监管的剧目和演出时间与志愿者点对点确认,然后快递门票,并将演出报批剧本、视频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打包发给志愿者;志愿者观剧当晚,必须完成“演出市场巡查记录表”中的“现场剧照”(不少于三张)、“剧情内容”“现场与剧本吻合情况”“现场安全情况”的填写;如果演出现场发生内容、消防、防疫方面的严重偏差,则需第一时间直接电话反馈给工作专员,志愿者反映的问题,由工作专员做出最终判断,并实行“当晚处理机制”,确保第二天正常演出;此外,还需在48小时内,上交被称为“小作文”的观后感。
王轶婷7月份的剧目之一,是话剧《白鹿原》。
7月16日接到任务,7月20日的演出,留给她熟悉剧本的时间不足四天。
因为之前没看过小说,她只能先通过同名电视剧剪辑,迅速了解剧中角色关系和他们各自的性格、说话的语气。
随后在看剧本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中“不得出现的情形”,并在觉得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
像《白鹿原》这样台词密集的话剧,志愿者们显然不可能记下所有重要台词。
王轶婷笑言自己观看演出时的状态是“偷偷摸摸”的:将手机亮度调到最低,再用帽子或围巾遮挡光线以免打扰周围的观众;演出进行到之前标记的存疑部分,或者现场出现存疑的台词、举动时,要迅速划到剧本的相关页,查看是否与剧本表述一致。
“整个看戏的过程就像考试一样,我没有办法轻松,生怕漏记哪些内容。
”做志愿者将近一年,王轶婷最难的一场“考试”,是克里斯蒂安·陆帕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狂人日记》。
在看剧本时,王轶婷就发现,这部剧不只是解读鲁迅的一部作品,其中还能发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等其他作品的元素,甚至涵盖了鲁迅现实的母子、兄弟、夫妻关系,等等。
“当时我就急了,因为我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去匹配这部剧。
”为了做到自己心目中的“匹配”,王轶婷在短短几天内读了不同学者解读鲁迅的文章,并参加了《狂人日记》的主创见面会。
虽然疫情原因导演陆帕无法到场,但主演们提到,导演试图在剧中构建一个“鲁迅宇宙”,即通过“狂人”身上所糅合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等鲁迅笔下角色的复杂性,探讨超越时空的人类困境。
“鲁迅宇宙”的说法,成为王轶婷理解这部剧的切入口。
有备注、有图表,“观后感”被写成“小论文”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原创性”是黄浦区文旅局工作专员特别强调的一点。
哪怕是“剧情内容”,也希望志愿者们不要到网上搜资料,而是以自己主观的视角写出来。
工作专员表示:“因为这些剧目本身就是给普通观众而不是专业人士看的,志愿者作为普通观众的观感和思考,对我们工作的开展也很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摒弃了想象中必须得“中规中矩”的文风之后,志愿者们的才华和主动性也被激发了出来。
黄浦区文旅局工作专员特别提到,自己对王轶婷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她是真的把每篇观后感都当成小论文来写,而且写的不只是剧情本身,还包含相关的历史背景、学术流派、社会现象、个人思考。
”比如在话剧《白鹿原》的观后感中,她提到“集体的稳定与共生”“个体的破坏与新生”之间的冲突。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礼治’‘封建宗法制’看作是贬义词,如果用客观、历史的眼光来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村的基层结构。
但是,这种‘集体的稳定与共生’是以牺牲个体利益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白鹿原的新生代对原有的稳定共生关系发起了破坏。
”在话剧《戏台》的观后感中,王轶婷从剧里谈到剧外,分析了资本市场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这篇观后感有多处“备注”,引文来自新闻报道、豆瓣网友、《乱世靡音》(秋原)《贾行家·文化参考》《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等等。
而在《狂人日记》的观后感中,王轶婷归纳了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鲁迅宇宙”“幻灯事件”“铁屋子理论”“屋外人理论”等,甚至给出了清晰的图示。
“屋外的视角”来自历史学者朱维铮,而陆帕导演正是这样一个屋外人,“一位世界级导演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寻求中外共通之处、并重新解构了《狂人日记》,这给了我们从屋外看中国的新角度”。
这些厚重的观后感,已经远远超过了黄浦区文旅局对志愿者的工作要求,而变成了她的自我要求。
“如果不做志愿者,我可能不会有动力‘强迫’自己做持续的内容输出。
现在每看一部好剧,就想要找一个好角度去谈谈它,把自己一段时间的思考进行梳理。
”黄浦区文旅局的专业反馈,也是王轶婷的动力之一。
好几次刚刚走出剧场,她就收到工作专员的电话,询问剧中某些段落是如何处理的。
在看完《狂人日记》后,王轶婷提到剧中大屏幕用了一张“吃人”的图,听完她的描述,这位工作专员告诉她:那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农神吞噬其子》。
“苦并快乐着”,观剧让你快速体验到了别人的人生通读剧本、观剧、写观后感,整个过程对王轶婷来说,是“苦并快乐着”。
很多人都问过王轶婷:都提前看到剧本了,再看戏的时候,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吗?
王轶婷回答:有的,那是不一样的快乐。
“通过反复阅读剧本,你能够在观演前厘清主创的创作思路和立意。
这有点像拿着标准答案返回去做题,你对题目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更重要的是,因为想要做好志愿工作,王轶婷进行了大量的戏剧专业学习。
“观剧的过程,一方面是你去接收剧目的内容;另一方面,你也要拿出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思想观念等等,来跟它相互对应。
”这种“可对应”、“可打通”的快乐,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但对当事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隐秘而自在的美好体验。
在自费去看话剧《浪潮》时,王轶婷发现剧中有这样一幕,鲁迅先生作为左联的朋友和支持者,在跟柔石聊天时,身边出现了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多个角色的声音。
“那个瞬间,我忽然就想到了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这不就是另外一种‘鲁迅宇宙’的呈现吗?!
这种‘打通’的感觉,真的是太快乐了!
如果我没有为了看懂《狂人日记》去做大量的功课,这种快乐我可能就体会不到。
”这种“打通”,还被王轶婷直接用到了日常教学之中。
今年3月份,王轶婷以志愿者身份看了音乐剧《近乎正常》。
这是一个家庭故事,在儿子因病去世之后,母亲因为内疚患上双向情感障碍,连两年后出生的女儿都无法亲近,夫妻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剧中值得讨论的点也很多——“正常”和“不正常”是截然对立的吗?
医生手册说持续超过四个月的悲伤情绪是病理性的需要药物治疗,那丧子的持续悲伤就是“不正常”的吗?
“正常”或者“近乎正常”,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标准吗?
当时王轶婷正在上关于情感和情绪管理的课,她向学生们介绍了这部剧,并在课堂上做了讨论。
“借由这部剧,我了解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病症的存在,提醒自己要对‘正常’‘标准’保持某种警醒,然后又把这些思考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戏剧带给我的‘后劲’是非常强大的。
”观剧、旅游,这些都拓宽了一个女孩生活的边界事实上,做志愿者、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观剧给王轶婷带来的“后劲”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王轶婷一直强调自己“普通”的一面。
“从小就普普通通地长大,也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培养,也没有什么主见,就很正常地读书、工作。
”但一位大学同学的经历,无意中开启了王轶婷的另一面。
这个女生一个人背着包,跑到西班牙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就想她到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面,能够生活很长时间,为什么我就不能出去走一走?
我要一辈子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吗?
我能不能跳出习以为常的生活,去试试其他的生活?
”就在这时,王轶婷在公众号上看到苏州一个香道班的招生信息,于是就跑了过去。
那趟说走就走的旅程,给王轶婷“普通”的人生按下某个“不同”的按钮。
此后,她的每个暑假,基本都在一个人的旅行中度过。
“走得多了就会发现,我之前那么在意的父母对我的评论,亲朋好友的看法,在那么大的大山之下,在那么宏伟的建筑之下,在上千年的雕像的注视之下,这些都不再是问题了。
有些我以前认为很重要的东西,都被我给扔掉了。
”而观剧的起点,则源于一次失败的相亲。
那位相亲对象毫不客气地对王轶婷说“你这个人有点无趣”,然后请她看了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无意中为她打开了另一扇天窗。
几年之后的王轶婷依然庆幸于对方虽然不够委婉但眼光不错,“两只狗”确实是一个戏剧小白的最佳入门剧目。
“如果他推荐了一部很烂的剧,可能我也不是现在爱看戏的我了。
所以现在有人请我推荐剧目,我都会很认真对待。
”疫情之后,因为无法外出旅游,王轶婷今年上半年自费看的剧目也已经超过了六十部。
7月份放暑假,她还跟着音乐剧《赵氏孤儿》巡演展开上海周边游,两个月里把这部剧刷了十六遍,“ 我觉得这是近年来最好、最有诚意的中文原创音乐剧”。
在王轶婷的观剧体验中,“后劲”最大的一部,当属2016年在上海大剧院看的《北京法源寺》。
王轶婷说,这部剧改变了她对于传统历史书写的简单认知,打破了她个人认知的某种边界、局限。
“就是你原来可以这样看待历史、看待人生和命运的;你可以这么狂妄,这么不受约束的——其实原本可能就没有谁要约束你,都是你自己约束了自己。
我觉得这就是看剧的好处:你快速地体验了很多别人的人生,然后,你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变得更大一些,你的眼光会更广阔一些。
这种后劲非常感性,但是它真的很有力量。
”晨报记者 孙立梅
我一直很喜欢那类细致的刻画人与人之间,由于对方的出现从而颠覆自己认知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真的很神奇。
虽然检察官不懂喜剧,但他懂生活,因而即便是门外汉的角色也能为作家提供很多有意义的视角,甚至还能一起讨论、共同创作起来。
观众和剧作家一起,看着检察官大人的创作天赋慢慢被引导、表露、激发,同时还伴随着与检察官自己长期形成的严谨的、不善言辞的军人作风互相冲突、瓦解,并不时地补上一句“我是外行,你不要介意”…以及最后,检察官对于剧作家从心底里的认同和仰慕。
“要死的话,也该是为了锅!
”
那位检察官与笑の大学的关系也令人动容。
在这之前,喜剧剧场于他而言是异世界,是他想尝试融入又却步止于前的存在。
可当一个在伪满洲国曾叱咤风云的人物,谨小慎微地尝试踏入剧院,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那个异世界靠拢时,鲜明的冲突让人无法不留下深刻印象。
是一位我生命里极重要的好朋友给我安利的这部电影,他于我而言的意义可能是那位剧作家,也可能是那位审查官。
当然,又或是我们互为对方呢。
如果你是冲着喜剧这个标签来看这个电影,那恐怕是你要失望了,尽管整部电影大部分剧情都是围绕喜剧而展开,但整部电影我真是一丝笑容都没有,包括尬笑!
但如果你对电影的审查尺度感兴趣,那么强烈建议你观看这部电影!
你会发现电影的尺度与否和那个审查官有直接的关系(貌似是废话!
)你还会发现有时审查官可以成为不挂名的编剧之一,以后看电影可以细看到底哪一部分有审查官的影子!
而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审查官并不是机器,而是有真实情感的人,也有凭自己喜好而喜欢的电影但必须按照规则来做事!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
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
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
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
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
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
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
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
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
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
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
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
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
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
《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
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
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
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
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
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
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
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
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
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
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
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
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
——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
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
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
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
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
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
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
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
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
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
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
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
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
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
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
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
”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
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
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
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
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笑之大学,近期看的好看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个电影,润物细无声的笑点(应该这样比喻吗)饶了我吧不知道怎么评价,才知道电影能这么拍救命。
一共仨景零成本全靠演员发挥以及一些像菊次郎的夏天那种奇妙的蒙太奇还有什么呢,拉扯感和男同感。。
还有日本人特有的莫名其妙就燃起来了。
挺好看的就。。
嗯,好看得让我有点无从下嘴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了,喜欢到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句一句的把剧本扒下来。
原来,就是有感于椿一一个人的战斗,一个人。
即使前面面对强大的敌人,后面又对的是我方的不信任与不赏识,椿一还是一个人,坚持着战斗,为了他的喜剧,为了他的理想。
真正让他败下阵来的,不是苛刻的检察官,而是一纸的征兵状,那是他所坚持的喜剧所无法跨越的障碍,那是反人性的战争。
整部片子就是在讲人性,而其他的什么反战,什么影射,都是其次的。
是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反人性的,自然而然的要被调侃,被批判。
就拿审查官来说,最一开始“没有笑也就这么活过来”的他,就是一个典型。
但是到了最后,他追出审查室,打从心底里对椿一喊到“活着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回归了人性。
而椿一的坚持更让人动容,哪种只为了什么而其他都可以不顾的心情,现在真的很少见了。
只为了那个而战斗着,坚持自己的内心尤为可贵。
与之相比我并不是很喜欢《活着》哪种不为了什么只为活着的人生。
哪怕不是为了“お国(くに)”而是为了“お肉(にく)”也要去战斗,视死如归啊!
那不是教条的为了一个机械的国家机器,而是为了“妈妈(对贯一)满满的爱”啊!
一开始审查官的几个“不批准”特写镜头让我觉得有些拖沓,加上电影场景略显单一,看得有些压抑。
goro酱出场后,也以为剧情会在审查官的刁难和剧作家的改写中每日重复。
所以一开始是观影值低于期望值。
剧情的第一次矛盾点私以为在审查官开始主动扮演警察官那里,西装革履的检察官,奔跑的不体面,以及内心的狂喜,围绕着那张方方正正的桌子糅合在不停旋转的镜头里。
此处是我第一次感到电影的幽默,高级的幽默。
随后审查官版的和尚与椿一君的默契表演使得幽默水到渠成。
影片的后半段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不得不提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
当我以为影片将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剧情出现了转机。
椿一君和向坂君的对峙,不再是两个互相欣赏的灵魂的对峙,在现实面前,它立马转化成平民与权力的对峙。
审查官听完椿一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恼羞成怒,事实上我以为内心里向坂是感动的,但审查官的身份使得维护权力的体面成为他思考的另一种本能。
这里的光线运用非常巧妙,从面向光的明亮到逆光的阴暗,导演很自然地完成了对向坂君“我”这个意识的转换。
另外人物对话时对画面的割裂,人物的走位,房间的布局,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最后的矛盾是改完稿的椿一高速审查官他要去当兵了,不论审查官觉得剧本如何,椿一的喜剧意味着终结。
这时的审查官终于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他终于会真正地笑,真正地感受到快乐了,他感谢椿一,感谢喜剧。
即使在战争年代,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喜剧。
而他的肺腑之言,此时既是向坂君对椿一君的感激,也是权力本身的反思。
结尾略微有些煽情,但也恰到好处。
04年的goro酱真是嫩得没的挑。
役所广司的演技令我钦佩。
就这么一个审查官,又使我感到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明明很欣赏一个人,却又时刻不忘摆出架子。
已经不是傲不傲娇的问题了,看了真是让人觉得他不累吗,哈哈哈。
据说《泰晤士报》称该剧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喜剧”,真的高级。
虽然口头上要保持不喜欢日本的姿态但不可否认 我们这群80后是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一代前段时间在某处看到这么一段话:有些人觉得看动漫很幼稚。
一般听到这话,多是一笑了之。
我不会去反驳,但我很清楚,动漫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迷失了很多东西…可是动漫给了我希望和勇气。
那些关于正义,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梦想的理解又谈何幼稚?
动漫我会一直看下去,直至生命完结呵呵 好像有些跑题了但这正是我想表达的 从日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 从这部电影里也是我学到了锲而不舍我学到了曲线完成任务我学会了不可能的事是不存在的 只要你懂得坚持 懂得一点一点去争取我学会了搞笑是一件因为困难而显得伟大的事情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尤其是困难不只来源于自己创作的能力 还来源于外界的干扰 更来源于自己是否有颗坚定的心我学会了纵使自己从事的一份表面正经光鲜实则黑暗虚伪的工作时 如何平衡 如何参悟 如何追随自己的心我学会了也许所有的努力都付出后仍然要面对一个不会改变的结局时 依旧要对自己说希望依旧存在 付出无怨无悔最后为每一个尽自己的天职 努力付出的人致敬吧
剧场里那些人那么笑,你会那么笑吗?
看了将近一小时,想笑但是笑不出来。放弃
这么棒的剧本做底子,怎么拍都不会坏掉。役所广司贡献了神级别的演出。作为一个编剧专业的学生,结尾几乎让我落下泪来。
笑点和泪点get不到,隐喻也没啥感想。剧情非常不合理,审查官笑点那么高根本不会因为片中的那些桥段发笑的,影片一直在说改编剧本的事,最后还是没法演出,本质根本没变,结尾的转折也只是因为编剧参军,结局和开头根本没有质的变化。
一直萦绕在影片最后那个阳光倾泻的长廊和忧伤喜剧的背后似乎竟然是康德口中的崇高感!解构剧本出发,逆来顺受的编剧一步步剥开烂俗的喜剧表皮,整个审查过程演变成共同创作,越改越搞笑,因为审查官正是在这个“笑的大学”获得快乐的启发,被压抑的人性解放。以柔克刚的智慧对决。BTW,张杰演得不错
虽然跟本片无关 但创作时候的自我“审查”一直存在于 基本是在痛苦的底色里偶尔感到开心 跟这俩搞剧本创作课的状态挺像的还 但关于片子本身。
我俗人一个,我看不懂!
强行戏剧化,所以把背景放置在二战期间。椿一的热血演讲把通过审查做为奋斗目标,实则是对审查制的百般迎合。结尾为了完成人物弧光,即二人达成谅解,认同对方身份,不得不(可能是)美化椿一参与战争的侵略属性。表演夸张,台词直白,尬之电影。
對censorship 浪漫主義的解構,真實性和在真實世界的合理性顯然於本片並不重要。影片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有一絲對集權主義和軍國主義大徹大悟後的決斷。當然片子裡還是保留了不少顯著的日本(或泛東亞)性,如支配與被支配者的關係始終未變,編劇的「戰鬥方式」也很「東方」。影片絕大多數場景在室內,由兩位男演員完成。在所有類似這樣的室內戲劇電影中,屬於完成度和可看度都很高的。好片!
海报、演员不好看。和弟弟一起看的电影,弟弟只看了10分钟就睡着了。我问他刚才为什么睡了?他说电影太无聊了,实在看不下去。我也有同感,不是我的菜。作为喜剧片,我完全不觉得好笑。倍速播放更有意思。审查官工作真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1Mzg5MTY0.html
不对我口
wtf
151/300艾特春晚导演
完全舞台化戏剧化的场景设置,取材巧妙,折射军国主义,探讨创作动机如何影响整体布局,最有意思的是,审查官变身再创作者。
7/10。审查与创作自由的对抗。主题不错,但说教味太浓。一室两人的表现手法不是缺点,但过长会导致疲劳。最后被感动了,so gay……
莫名其妙的笑
不想当演员的编剧不是好审查员。丘吉尔和希特勒包的寿司哪个好吃?哈哈。为“国”捐躯变成为“肉”捐躯改得真好。 能坐下来谈是好的开始,喜剧也是破冰的好方式,《让子弹飞》即是明证。
结束在剧本通过就好了
很精彩的两人戏,非常局促的空间,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不过感觉还是太长了。为了情人和回锅肉而献身实在是太讽刺了。
如果再强演不好笑的东西 当场击毙!!!役所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