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背景,梦想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作为80初生人,电影的背景色调一出来,记忆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画面就都抖抖灰自己跳出来了,还有亚运会那首传遍巷子的歌,当年其实没太听明白歌词,但是那个调调记到现在😂一位想着云游四海的年轻诗人,在到过一些对很多人遥不可及的远方后,风尘仆仆的归来,在晨哥读到蓝皮车的时候,有点局促扭捏的转开身,抚了一把脸庞,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擦掉了一点眼泪,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
他剪去头发时候的纠结,让我很担心他接下来的生活。
但是他去看了电影,坐在小周前面,当别人问起“认识呀?
”他说:“我的朋友”……在我的感受,是回来后与这里的一个连接,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总有很多想法,当不能去实践的时候,也不必发出豁出去的热烈反响。
像海子那样留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诗人追求自我的方式,但是如果能够隐于红尘,也未尝不能开出更有味道的花朵。
在我看来,小周和李默都是这样柔韧的平凡人,他们在电影院里认识了,作为心中都有念想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有类似的共鸣吧,我相信心中念想不灭的人,即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会留下美妙的瞬间。
11.4重看,记录一下小心情:周姐家的电视,让我回想起我家的第一个电视。
最早出的电视就是那种凸屏、大后背,黑白电视。
每天其实也没有很多节目,我经常看到没有节目了才罢休哈哈,上学以后就没那么幸福了,我妈妈对学习抓得很严,经常要求很久才行。
那个时候的节目大家都好认真看呀,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开播了什么新电视剧,感觉一左一右的邻居都聚我家去了😂周姐吃饭用的饭盒,我以前读书带饭也是这种。
小学初中的学校没有暖气,只在教室中间有一个炉子,中午就把饭盒放在上面热一下,吃起来也很香😊我们还轮流带柴火到学校生火呢,一直到了高中才有暖气。
李默现在传达室外面等晨哥,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一次去歌舞厅找我表姐。
我表姐超时髦一人,学习不咋地,爱打扮,爱跳舞,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特别流行歌舞厅,她经常去。
我在外面等她,认识的人路过看见我让我进去等,我也支支吾吾的没进去。
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切和我不是一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有界限感了,而且我不想跨过那条界。
面对小周让他进来等的邀请,李默站在外面虽然没说话,但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说:我就在这等着,挺好的😂李默社恐吗?
李默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着不自觉的自我……该说保护还是执拗呢?
一个过份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我感觉我小时候有一段时期就这样,而我的世界是武侠,没错,我特别迷恋武侠片一段时间,还拿了体育书里的武术讲解页跟着学,现在回想有点傻😅
我的朋友,王一博的表现一如既往地令人惊艳。
前几天刚看过他的街舞还有GQ的无名专题广告大片。
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过于震撼,与周迅的第一次合作花的游吟相比,王一博的角色塑造能力一流,我唯有拍案叫绝说声牛逼。
直接点说,青年演员里面,从90后开始,我最看好的演员就是王一博。
就好像我的朋友导演说的一样,他表演经验丰富,非常专业,但是又没有“专业的毛病”。
他的天赋赋予他灵性,他的努力和人格魅力赋予他业内好人缘。
我相信,如果非要分出个学院派非学院派的话,非学院派的优秀演员(注意这个定语:优秀,凤毛麟角的那种,出类拔萃的优秀。
),表演更值得期待,因为他们更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而不是教科书训练出来的流水线上的标准“演技”。
非学院派优秀代表,我最熟悉的两个人,也是众所周知的国民熟悉的演员,一个周迅,一个王宝强。
我想,下一个,会是王一博。
张大磊的电影/电视本质上是舞台剧,只不过故事发生在现实环境。
舞台剧需要借助虚假的布景提示信息,需要夸张的表演递送台词。
电影当然不能这样做,电影要尽可能贴近现实,尤其当制作年代剧时,更要还原出时代感,演员的表演也得像日常那般自然流淌。
搭建的布景成了演员走位、表现的舞台,运动的摄影机对此记录,并通过调度呈现镜头景深远近的复杂信息,可以称其为凹造型吧。
很少有导演直接将摄影机怼着人物的脸,再厉害的演技也经不起摄影机的强奸,但张大磊好像只会这么一办法,让演员尴尬出戏。
我们说张大磊学安哲罗普洛斯,而不是侯孝贤,或其他伟大导演原因在于这种运用移动镜头的方式;但在安哲那儿,人物从不会像日常那样说话,甚至很多时候保持沉默,只有呆滞表情、姿态。
安哲的电影之所以成立,因为它建立在远离日常的陌生化效果上,他的电影也像是舞台剧,却不令人感到违和,因希腊有悲剧传统张大磊是没有的,他像刚毕业学生,还沉迷在伟大导演的技法中,至于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内核是什么,他不想也不知道如何去探索。
如此看,张大磊和毕赣很像,都是拍文青电影的导演的典型代表。
一种慢慢的,慢慢的沁入心底的感动……也许是熟悉的场景,也许是单纯的午后阳光,也许是心中曾经的那个渴望远方山与海的小小的自己……一部好的作品,是会让你忘记时间的。
喜欢电影院检票时,那个打盹后微睁眼的小周;喜欢晨哥念着蓝火车时,撇开泪水的李默……不觉得吗?
这都是生活中的自己呀!
谢谢导演,给了我这样的一段时光!
短片的节奏很舒服,很容易就投入进去,我很喜欢。
通过这部短片,我对90年代也有了些了解。
故事里的主角都有生活上的遗憾,但在亚运会闭幕歌曲《再见朋友》的旋律下,“分手意味着重逢”。
小周,一个向往外面的世界,有朝气有憧憬的人却被现实困住,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
她在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亚运会结束之后,产生了突然的失落,就在这时她遇见了新的朋友-李默。
一个青涩木讷腼腆的文艺青年,他的灵魂却自由而滚烫,很浪漫不着边际。
他去当流浪诗人,去过黄河嘉峪关,看过麦田青海湖。
而后来的他剪掉长发,回归了现实生活,但他却并未被击垮,还有些东西没有灭。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他让我有了很多感受,王一博演得很棒)两人之前虽只有一面之交,但在电影院再相聚时,却有了熟悉感,二人有着相同的磁场,惺惺相惜,因此成为了“我”的朋友。
“起码在光影面前,大家都不孤单,希望我们可以有机会在影院里相遇相逢”张大磊导演说道。
《我的朋友》是一部时长不足半小时2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亚运会时期,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小周和李默的故事。
看完《我的朋友》,我陷入了沉思,也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年代。
我想,小周也是想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去追求自由吧,当她遇到李默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敬佩李默去外面看世界的选择!
当短片后面,李默给别人解释,他和小周是朋友!
心狠狠地颤了一下,是啊,就这样,只有三言两语的交谈,却已经认定是朋友!
故事聚焦于1990年亚运会结束的那个秋天,以普通女工小周的视角来讲述那个只在父辈口中提起的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观影记忆。
两个分别有自己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却也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小周继续按部就班的生活,李默剪了头发换上了工装,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每个人都需要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但总会有契合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看遍世界,回归平凡,心中还是有坚守,任何时代都需要“李默”。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看到李默就想起了爸爸妈妈的年代,那个时候什么都很纯粹,李默为了自由浪迹山河,对旧友说“我回来了”时,深叹一口气。
影片几处强调影票不得外转,白天对员工严控领票的周姐,私下却对刚认识的陌生人网开一面。
李默外表木讷寡言,其实对外界敏感好奇,听到周姐无意轻哼的一句歌词,他便主动求询。
刻板乏味的生活把每一种向往磨成落寞,当你发现有人也在无声挣脱枷锁,这种默契会让你踏实,哦,原来她是《我的朋友》。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
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看的太憋屈了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emm…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