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大哥说,听哥哥的!
这一句贯穿了电影。
如论事情糟糕到什么程度,都要用对兄弟最好的方式来解决。
原本骗保的桥段演变成了灾难性得事故。
骑虎难下之下,他还是坚持完成计划,不是因为贪婪,而是因为虽痛苦却是最好的选择。
他一直理性的面对,当上司追查,同伴失控,警察怀疑一重接一重前来,他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冷静,面对,解决。
但是当朋友自杀之后,一刹那他崩溃了,之前做错的种种,挽回的努力都白费了。
他还是没有保护好友谊保护好弟弟们。
然后又是再次的尝试,试着能够让活下来的人更好的活。
不惜一切代价。
出走之前,他想去看看朋友和可爱的小侄女,不过他没能走进去,他不知道要说什么。
他的出走,在我看来,一半是无法面对往日友谊,另一半是留下便是生命尽头和平添麻烦。
而消防员,从什么时候开始了怀疑呢,肯定不是在光洙的葬礼上,他这时已经知道了一切,是不是光洙自杀的遗书呢,我不清楚,因为最后的信纸没有看懂。
我猜不是。
那么是不是他父亲清醒后在病床上写下了关键词呢,也许吧,同样没看懂韩文,但我仍相信不是这时。
是和大哥一起追背着红包的女人么?
再向前,在母亲葬礼后光洙的崩溃,母亲员工的证词,以及大哥在车上的反常,丝丝入扣久开始了吧。
当他用保险费和黑社会换取信息后,大哥不像家人朋友般追逐事情的真相,却也和所有外人一样对钱发表意见,他就觉得不对了吧。
其实,也许十几年前的林间小屋里,这根刺就已经扎在心上了。
最可怜的当然是光洙,活在友谊的重量下,生生压成尘埃。
故事按照友谊为主线,穿越两段时空,怀疑的人始终深陷,坚守的人在坚守中破成碎片。
个人觉得从光洙自杀开始,节奏就不如前半段干脆有度了。
结尾处对望,收拾清理房间,回忆,发现车里的契约书,大段的时间空间的交错,把本来拉紧的神经慢慢放开,让本来压抑的气氛渐渐舒缓,以至于在最终发现真相的瞬间没有得到强烈的窒息感。
电影嘎然而止,味道却像从龙舌兰喝到了兑水的老白干。
从逻辑上说,除了结尾生硬,剧情上没有特别大的问题。
首先镜头内没有说大哥是如何拿到契约书的,我猜想,也许是擒住黑老大搏了命的拿出来。
但为什么就甩在车上呢,不是为了兄弟日后的生活以及对于自己内心愧疚的补偿么。
而一直珍爱的小侄女给的四叶草吊坠为何就丢在露台呢,会是跑路的慌乱吗?
但是在镜头中,除了最后的刺杀,一点也看不出紧张感。
这样的前提下,消防员得知真相就显得突兀了。
最后,请高手指教信纸还有父亲的线索到底写了什么吧。
贤泰以为仁哲拿了民洙的随身听一个人下山了,“我觉得我也应该丢下民洙自己走”,仁哲没有解释。
其实贤泰当时真的丢下了民洙,虽然他后来还是回去了。
但是他没说出来。
貌似没人会像经营一段爱情那样来经营一段友情。
友情好像都是分段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同事,有超过20年的吗?
爱情里我们想找一个人过一辈子,所以谨慎选择,不能容忍隐瞒、背叛。
但是友情里,能瞒的就瞒了,不联系了就不联系了,错过了就错过了。
我们不可能像对待爱人那样付出全部感情。
民洙对于雪山上发生的事什么都不知道,他傻傻的以为自己有两个玩命的朋友。
仁哲全心全意付出,真心为两个朋友考虑,但是他有点用力过猛。
贤泰带着误会和愧疚过了20年,最后伤仁哲最重,对光洙也没有解释。
认认真真地交一个朋友好像比找一个好老婆更难。
大结局那段没怎么看懂,贤泰应该发现仁哲受伤了,是故意不过去的吗?
贤泰才是大多数人的缩影,多疑但又有人该有的良心。
疑心仁哲抛弃了他们,自己也想过抛弃民洙,但最后还是选择带民洙一起走。
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他过了将近20年。
贤泰是最矛盾的一个人物,想要相信兄弟但是从内心深处又不信,为了维护这段友情,这20年过得应该非常累吧。
民洙是最珍惜三人友谊的,雪山上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只知道是这两人救了自己的命,从此视这两人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自己误杀了贤泰母亲后,心理无法承受选择自杀,是最可怜的一个人。
仁哲为了兄弟也做了许多,甚至是三人中付出最多的。
对兄弟好对侄女好,但是我还是无法原谅他做的事。
在他与贤泰母亲合谋骗保后,不管目的是什么,为了缓和贤泰和母亲的关系也好,为了高额保险金也好,在他看到贤泰父亲昏迷后不管,在母亲想要报警叫救护车而把母亲手机摔坏时,他就已经回不了头了。
最后母亲还死了。
如果这时候他叫救护车并及时停手,就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说骗保是为了缓和兄弟和母亲的关系我是不信的,仁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死要面子的人,我觉得他做这些最大的动机是为了钱,在他失手害死母亲后,才想要弥补,做了追回保险金给贤泰,把一切都留给贤泰等事,但是贤泰并不想要那些钱,只是想追查凶手,我觉得他自首才是对贤泰最好的弥补,这样民洙也不会自杀,民洙想自首是仁哲阻拦了。
所以真的没办法原谅他。
最后他也没有向贤泰坦白。
就算贤泰最后是故意不救他,也合情理,因为贤泰对仁哲的误会存在太多年了。
但是贤泰是真心想放他走,让他去国外生活的吧。
结局贤泰才是最痛苦的,失去了母亲,失去了两个最好的兄弟,还需要养植物人父亲,聋哑妻子,年幼的女儿,背负的太多了,仁哲留的保险钱他用不用,不用,他只是消防员,没钱养活这一家,用,他用一次就痛苦一次,这辈子都会在痛苦中度过。。。
我认为真的是仁哲做错了,一开始就错了,用自以为为了兄弟好的方式害了俩兄弟的一生,自己也搭进去了。
因为太喜欢池晟,所以心还是偏向贤泰一边的啦,期待池晟的下部作品!
RM里的逗比光洙,医学团队里的高冷医生,秘密里的傲娇社长,勾肩搭背拍出来一张好朋友般的快乐海报,没去看故事梗概,大概会受骗,对,我上当了,现在很想把眼泪鼻涕甩在导演和编剧脸上,你们快去领便当吧,西八!
电影里的朱智勋真的太像一个坏男人了,满嘴粗口,野心勃勃,教唆骗保,害死贤泰父母,害得民洙自尽,可看到他面对民洙遗体时那奔溃的哭状,帮贤泰要回保险时自残的狠劲,四叶草钥匙链沾上血渍时拼命擦拭的样子,在机场掩盖自己刀伤时的故作镇定,真是忍不住掉眼泪。
他一心想帮朋友,却害了朋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知道自己从来不被信任,真是,活着多累。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以为光洙又是本色出演,永远忙内,总是逗比。
剧情过半,他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内疚自责,干裂的嘴唇,闪烁的眼神,无不在告诉我们,他不只是谐星。
民洙是三个好朋友中最脆弱的,可为了贤泰,听了仁哲的话做了错误的事情,最后精神崩溃选择离开;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到死都不知道他视如生命的友情其实多么不堪一击。
看完秘密的时候特别喜欢池城,觉得他真是要脸有脸,要演技有演技,只除了一点,个矮= =。
在电影里,他没有朱和李出彩,大概是因为他的情感冲突太弱,或者是我私心作祟,另外两个都死了,他却还还活着,不开心!
或者是因为仁哲从始至终都没有做出过背叛友情的事情,却要被他误会17年,甚至到死都要那么委屈。
可是理性想想,自己的父母被自己的好朋友害死,哪怕理由是冠冕堂皇地为了他,他没有拿刀捅了他们已经够可以,哪怕17年前的误会一直放在心里,也从未想要破坏三个人的友情。
可我还是不开心,特别。
真是一个憋屈的故事,三个憋屈的人。
不过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关于友情的故事比爱情更能打动人。
二十几年的友情真的想想都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意外,会变成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友情,凭什么只结婚有金婚银婚钻石婚,就该有金友情银友情钻石友情,大家摆上一桌高歌一晚,说说几十年前没说出口的话,甩甩几十年没掉的眼泪,抱一抱,把遗憾和误会忘掉,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和世界和朋友们告一声永别。
看完整部电影后表示懵了又回看了几个关键点,同时也看了好几篇电影解析太烧脑了!
最后我觉得就是老二雇人杀的老大仁哲。
首先可以看出老大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很有主观意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对朋友很好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身边人过得更好,做的决定都不和人商量,老二则是一个疑心重举棋不定的人(看他之前怀疑老大偷随身听还有跑走又回来),老三则从小就是被欺负比较胆小的人。
电影中间老三死后侦察员找到老二说不止一个人犯罪,老二说不用管了当事人自己解决就好说明老二还是想维护友情的。
后面老大为了老二能得到所有保险金所以去找了高利贷说人是他自己杀的,后面高利贷给老二打电话肯定说了这个事情,所以老二这时候是恨老大的,觉得是他杀了母亲还让老三背锅(因为老三信里一直觉得是自己亏欠他们俩所以自杀吧),觉得他要走了还想着保险金,所以让高利贷杀了老大(因为高利贷没有理由去杀),最后老二见老大的时候也把过去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还问老大有没有话说,老大这时彻底绝望了只是说让他好好生活😭。
最后老二看到车钥匙看到桌上留下的一切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好久没看到好看的电影了,让我有点喘不过气
什么是友情,《好朋友们》给了我三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民洙一直是傻傻的——17年前傻傻地摔伤晕倒,17年后傻傻地跟着仁哲去实施骗保的砸店,最终傻傻地没有抗住内心的愧疚选择自杀。
也许可以说三人中他对于友谊的感知和回馈是最纯粹的,朋友们啊,只要你们能过得好,我可以为了你们犯罪,也可以为了你们死去。
贤泰则从17年前开始便是寡言的少年。
猜疑不安,脆弱胆怯。
因为随身听遗失怀疑自己和民洙被仁哲抛弃,并丢下民洙一个人逃生。
但是,走出没多远又折回带上他一起,并把心中的猜忌深埋17年。
这并不比民洙的容易,他的笑,他的关怀,都是发自内心,可能无数次想起,又提醒自己,他是我的好朋友。
至于仁哲,这个剧中性格最鲜明的角色,真是从头到尾都那么轰轰烈烈,充满争议。
多坏啊,满嘴脏话,目中无人,更严重的是野心过大,怂恿民洙,以至于闹出这么一场大悲剧。
可是他心里也始终藏着和他俩一样的心情:他们是朋友啊。
我的朋友,我要自己穿越茫茫白雪把你们救出来,我要救你要带着你一起摆脱这件事,我要帮你拿回保证金让你过得更好。
甚至于我在被刺伤时,也要遮掩伤口,让你看到我昂着头毫无悔意,离开你,开始新生活。
希望这会让你心里好受些。
电影从很早就开始铺展开悲伤的气氛。
但真正让我哭出来的是在仁哲对着民洙的尸体嚎哭时。
前半段仁哲表现得与贤泰更为要好,喜欢拍打民洙的头,喜欢唠叨训斥他,当看到他唆使民洙一起犯案时我真的觉得,仁哲并没有那么在乎民洙。
可是看到停尸房那一幕,可以说,它既丰满了电影,也彻底解决了我心里的芥蒂。
仁哲费尽心思去弥补过错,去挽救,民洙的自杀却让这一切都崩溃了。
细想全篇,这三个人还真的是互补到了一定境地。
经营小本生意的民洙单纯质朴,作为消防员的贤泰安静内敛,做保险业务的仁哲狂放不羁。
你们不做朋友,不可惜了么?
对于他们三个来说,用两个人的死换来了二十年来真正的平静,似乎只剩下贤泰孤零零一个人。
但这恰恰把这三个男人的友情展现到了极致——因为我们的感情曾经遗失在随身听里,曾经辗转在化不开的愧疚里,曾经纠结在对弑母之仇的思量里。
但最后,都找回来了。
虽然不是最圆满的结局,却是我能想到的,对你们俩,最好的结局。
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因为我们是人。
——题记韩国的电影一直都让我欲罢不能,近来也是一直在调好口碑的电影来看,其中韩国的电影也占了好多部。
每每遇到那些把韩剧和韩国电影混为一谈的人,都想要尽力解释清楚,可惜,言辞乏力,词不达意,总是讲不清楚,让人认为是在为韩剧做辩解,顺带提高一下韩国电影的印象。
但是懂的人就是懂,不懂的人,你和他讲三天三夜都没有办法,什么都是不对的。
对吧?
抱着对三大主演——池城、朱智勋、李光洙的期待,尤其是想看看当年的信,现在改过自新之后的样子,毫不犹豫地看了这部参展多伦多影展的电影——《好朋友们》,原本看见海报灰色的基调,就知道这部电影应该不是那种温情的电影,可是没有想到,刺痛人心这么有力,不像是一部导演的处女作。
哈酒都没有欲望提笔写一篇影评了,不能说是影评吧,就是一些感想罢了,但是这种感觉这么强烈,对于三大主角的感觉这么强烈,陷入到这样的一种哀伤之中不能自拔还是第一次。
故事情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看过的人自然是明白的。
贤泰、仁哲、民洙三个人成就了一个悲剧,这三个名字在这部电影里面承载了太多,背负了太多,让他们都喘不过气来。
17年前,他们经历了友谊的第一大考验,关乎性命,关乎人性,关乎信任。
17年后,他们经历了友谊的第二大考验(我们就美好的想象说这十七年里,他们很快乐,很幸福吧),又是关乎人性,关乎信任,关乎人命,但这次,又多了一个,关乎长大后复杂的世界。
其实,两大事件,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贤泰永远都是最沉着冷静的一个,仁哲永远都是善后的,而民洙永远是一个小孩子,等着别人的食物,等着别人的帮助。
全片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哽咽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仁哲抱着死去的民洙痛苦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贤泰和仁哲在机场对话告别的时候。
都是关乎仁哲。
也许大家在刚刚看片的时候,都会讨厌仁哲吧,至少我是这样。
操着满嘴的“阿西八”,总是打单纯的民洙,保险生意不好还打肿脸充胖子,开着宝马,住着高租金的房子,死要面子,还有一个不知道干什么杂七杂八职业的“女朋友”,就像是一个混混一样。
以至于曾经一度认为,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他的贪婪,他自己的利益造成的,他想尽一切恶劣办法想要不被人戳破真相,帮助自己的女朋友逃走,尽力拖延时间••••••但是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他才是最重情谊的那一个,才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重情、重义,重得让人想哭。
所有的一切,他做的只是为了自己的朋友而已。
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帮忙做各种事情,尽力不让自己的朋友受到伤害,抢回民洙的随身听,下山去找救援,长大了,还要代替贤泰联系贤泰的母亲。
他活得很累,但是他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就连骗保也是为了朋友,因为贤泰告诉他他想要和父母过上平凡的日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
所以,他和仙台的母亲一起策划了这样的骗保事件。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坚定地认为是贤泰的母亲怂恿的,看那个眼神,那个语气)事情永远在变化,演习中出现了问题,贤泰的母亲开始不信任仁哲和民洙,发生了意外。
这个时候,仁哲将贤泰的母亲拖向了室内,但是仔细想想,这都是人的第一反应吧——自保。
事情发生了之后,他也害怕,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可是又能怎样呢,和民洙比起来,他更成熟更稳重,他习惯了,习惯去保护,习惯去善后,所以他挑起了这个隐瞒的“义务”,为了三个人17年的友谊,为了自己的朋友。
他做错了,他不敢讲,他怕讲了,17年的苦苦经营毁于一旦。
他想用自己的一切去保护,既然已经做错了,那么只能弥补。
可是事情没有他想的这么简单,民洙死了,贤泰也渐渐不信任自己(我一直认为仁哲是知道贤泰开始怀疑自己)。
他抱着死去的民洙痛苦,哭的那样放肆,哭的那样让人心痛,他做了这么多,但是总就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小弟。
他准备去自杀,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把他们都留给了贤泰,用自己“狠劲”拿回了那张贤泰的保单,拿着空行李箱准备去异地自杀。
可是最后和贤泰在飞机场,他的内心又被狠狠的刺痛了。
原来在朋友的心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被人怀疑整整17年。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悲,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吧自己最信任的人不信任自己,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朋友却一直对自己有提防。
“贤泰啊,太累了,这样活着太累了”。
他只是这么跟贤泰说,没有责备,没有埋怨,只是告诉他这样太累了最后在飞机场里被人刺杀了之后,他转过身扣好扣子,不让贤泰看见,不祈求原谅,因为他知道原谅不了,念着民洙的遗书,他泪干,离开••••••对于他来说,友谊是一切,是生命的全部,就像是民洙一样。
民洙,真的,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就像是一个小孩儿一样,他不善言辞,不善和别人交流,很单纯。
17年前,在雪地里面只有他胆子很大,很纯洁地脱光了衣服在雪地里拍照。
他经营着一家破店,整天喝着酒,没有女朋友,生命里只有另外两个朋友。
他做事情犹豫不决,没什么自己的想法。
他为人笨拙,就连小孩子也不怎么待见他,但是就算小孩子不喜欢他的礼物,总是无视他,他还是一如既往没心没肺的奉献着自己的爱。
因为为了让贤泰过上最好的幸福生活,他答应了仁哲骗保。
出事情了之后,他不知道怎么办,这是跟着仁哲,把什么都憋在心里,最后精神崩溃,自杀而终。
但是他的最后一餐饭,吃的很听话,他知道贤泰他们都劝自己不要喝酒,所以听着美拉妈妈的话,将小菜和饭一起吃。
留下一封信,告诉所有人,他做的所有事情,而贤泰和仁哲,他们之间17年的友谊,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的确没什么担当,为人又懦弱,但是他最后为了三个人,不,是另外两个人的幸福,坦然的说是自己做了所有的事情。
留下一封信,一封友谊的告白。
最后,再来说说贤泰。
小的时候的他就是一个看上去很端正的人,不会做什么错事,做事情规规矩矩的,为人富有正义感,但是电影越到后面才知道,其实他才是一个性格最孤僻的人,是一个最接近最本质人性的人——自私。
他多疑,从17年前,就可以看出,在他们被困在了山上之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烧火,不是想办法找吃的,而是翻找民洙的书包,看看他到底带了什么。
他临阵脱逃,想要起自己的朋友而去,但是最后还是回来了。
即便如此,这一个梗还是一直恰在他的心里,就像是拔不掉的鱼刺一样。
所以和仁哲和民洙一块儿疯的时候,只有他表现得最淡定。
最后,他冷酷地告诉自己的朋友,你在我的心里就是一个烂人,我怀疑了你17年。
他是冷漠的,他是残忍的,但是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性。
关乎自己,保护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是这样的人性,我们都想摆脱,他会把我们弄得不像自己,我们会离我们的所爱之人越来越远。
我不知道仁哲的死是不是因为贤泰的指使,也许是,也许不是,不想去猜测,因为不想再给他们三个人的这一段友谊徒增伤悲。
在贤泰最后看着镜中的自己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怪物,他还是不是自己?
他会不会问自己。
当他尝到嘴角的苦涩,他会不会恨自己。
但是,亲情对他来说也是一大痛,应该试着体谅他吧回到我的题记,就像我题记说的那样,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因为,我们都是人。
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自私,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保护自己,我们想要获得更多,我们会做错事情,我们没办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弥补,我们没有办法瞒天过海,没有办法原谅所有人,没有办法信任所有人。
这是“人”赋予我们的可悲之处。
最近一直不停地循环张学友先生的《心如刀割》,心如刀割,可以形容这三个人吧这三个人,每一个人都经历着一份心痛,可是这就是人,我们没有办法回去改变一切,这是我们的悲哀。
既然是悲哀,那就悲着吧,因为悲剧才可以被所有人记住••••••
请照顾好宥莉,请不要回头看我,请好好活着,我最好的朋友。
贤泰带着股暗暗狠劲儿给了仁哲最重的一击,【我翻民洙包的时候发现随身听不见了,那时我是真的觉得我们活不成】。
仁哲怔怔地看着贤泰说不出话,良久憋出一句【我怎么会抛下你们俩】后便再也无言。
用刀猛划手臂,被人捅在腹部,甚至无奈地亲手点燃游戏厅,就算再痛,比起贤泰的这句话便什么伤害都不是了。
仁哲心中的坚守和希望,活下去的动力,因为这句话全部瓦解。
【你这二十年就这么看我吗,贤泰啊】仁哲带着抽泣的气声像是失魂儿了一样说,【太累了】。
太累了,这段友谊。
民洙满带着愧疚先去了,仁哲又死在绝望中。
剩下的贤泰在看到委托书明白了一切后却什么也做不了,毕竟民洙信中所谓的【人生全部】现在支离破碎,生死两隔,贤泰除了流泪还能怎样。
他永远也解不开那个二十年的误会,永远也无法得知民洙死时的煎熬,永远再不能和朋友搂在一起开怀大笑。
他多么用心地保护这段友谊啊,他宁愿心中的结打不开也不愿选择提起。
你说友谊多坚固,扶持二十年相依为命地经历人生,知晓对方一切生活习惯喜好,下意识地为对方着想呵护。
你说友谊多脆弱,因为受不了内心的责难选择抛下整个世界独自离去,困难到生平一辈子都无法说出想说出口的话,临死前都不敢伸手挽回依靠对方。
那既然这么累,要朋友干什么。
仁哲闻讯赶到的时候民洙已经在停尸房了。
他走近,掀开白布看到民洙已僵直的躯体和惨白的脸,嘴角下撇,盖回原位,嚎啕大哭。
仁哲跪倒在台子旁,像以前一样大叫着狗崽子却再也听不到回应。
民洙一直责怪仁哲,责怪仁哲拍自己的头,责怪仁哲催自己找女友,责怪仁哲怂恿自己去纵火,责怪仁哲不去自首,可最终所有的一切责怪还是给了自己,只给仁哲留下了【照顾好贤泰,管好臭脾气】的遗言。
朋友是寄托,哪怕累到失去生命。
贤泰在以为仁哲独自先走时没了主,大风大雪的屋内还有一个半昏迷的民洙。
拖着民洙想要走出大山八成不可能,贤泰便干脆什么都不管地就往山下走。
他背上没有背包身边没有民洙,他毫无负担地走出很远,他走出的距离已经看不到山顶的小房子,他就要获救,可是他却转身了。
【如果就这么走了,民洙一定会没命吧】。
朋友是责任,哪怕在生死的边缘线上。
仁哲被刺后挣扎地坐到椅子上拿出民洙留给自己的信困难地读着,他已经没有力气挺直腰板,却硬生生的把所有力气留给了眼泪。
他断断续续地看着【如果没有朋友】,【不想让你辛苦】这样的字眼,直到最后停留在了【对不起】。
仁哲在崩溃中送走民洙,在痛苦中送走贤泰,在泪水中送走自己。
朋友是命,是人生的全部。
他们累,却因为有对方而幸福。
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宽容,无条件地去爱。
离去时分离时虽然痛苦,却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快乐过。
海报上定格着三人搂在一起大笑,就像最后贤泰举起的那张照片一样,没有人该被责备,哪怕绕了几道弯最终落下了最差的结果。
贤泰还回了调查负责人的名片表示不想继续,就算当初这么信誓旦旦说要查出真相,当真相摆在眼前时也只是相对无言。
【民洙在得到你名片后出的事,我不想再发生】。
没有大道理,没有复杂的状况和结论,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他不想再让朋友受伤。
仁哲这个怂得彻头彻尾,平日靠着大阔步来壮胆的一个人却拼了命地去为贤泰拿回委托书,甚至整件事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钱而是为了贤泰与父母恢复关系。
他一副痞样却一直默默干着该干的事想着朋友,重感情到就算胳膊疼到快失去意识也要把沾上血的四叶草擦干净,因为那是宥莉的礼物。
民洙就算知道风险也不忍拒绝仁哲,在失误后愧疚到精神崩溃。
路上遇到贤泰妻子根本无法表达想要说的话,除了哭就是哭。
就像他说这段友情是人生的全部,他自认毁了人生的全部后自尽,遗书却稀松平常没有怨言和责怪,最后一句话仍旧是【我的朋友们】。
友谊有多长?
其实只要拥有过,值得了,便是永恒的吧。
片子两大泪点让我哭到不能自已,一是民洙死后贤泰的哭状,二是三人搀扶走过的雪地上掉落的随身听。
全片节奏虽然慢,却拿捏得非常均匀,有高潮,有平静,有压抑,有释放。
除了编导的功力不容小觑外,三人的表演也让我惊叹。
池城是早知道的演技好,而朱智勋在经历各种风波后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也让人感到高兴。
特别要提的是光洙给我的震撼,以这样的演技那是绝对可以闯入演艺圈了吧,帅气的表演为全身气质都添了彩。
很动人,很深刻的作品,想来是能一直回味下去。
听说提名了多伦多电影节,名至实归,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个故事,感受这段感情。
仁哲活的最明白却最不明白只想写个标题却要我写够140个字,以前写作文最喜欢写开头,因为我喜欢精炼,一针见血,我最擅长做归纳,中心主旨这类,所以话很少,但又总担心我的一言两语是不是会伤害到谁,是不是会有谁读不懂,是不是会有谁会误会,所以我总是稀稀疏疏又说了很多仁哲,他房子,车子,女人,票子在这个年纪已经应有尽有,没有历经沙场,没有身经百战,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他会有这些?
竟然有人说他自私贪财!
他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他为什么会那么轻易被刺伤,他为什么被刺后有些许挣扎,看到贤泰后假装什么都没有,这一幕!
难道不是他心中的坚守和希望,活下去的动力,因为贤泰那句话全部瓦解。
【你这二十年就这么看我吗,贤泰啊】仁哲带着抽泣的气声像是失魂儿了一样说,【太累了】。
太累了,这段友谊。
是啊,太累了,累到连哭泣都不能累到连哭泣都在发抖,我讨厌自己哭泣的时候还总是一把鼻涕的,哭泣可以无声,但是鼻涕总是最先把自己暴露,仁哲应该也是吧明洙他最后都坚守和仁哲的诺言,但是在这场友情里他依旧逃跑了那个账本牵扯的很多,我心里的那个解读就放在心里吧,睡觉的时候到了
题记:朋友之间友谊在猜疑面前究竟经得起多大的考验。
十七年前,那绝非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已经决定了三个人今后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一开场,导演镜头语言非常明显:一张照片,明洙和仁哲在悬崖边,而贤泰却在相机(真相)最边缘。
导演通过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熟悉朋友之间的谋杀几率,要远远高过陌生人。
交友有风险,相处需谨慎。
用中国传统俗语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电影画面从温馨中开始于残酷中结束。
人作为最为复杂的动物,人性深处的善与恶,在不同时期是有可能相互转换的。
这才是导演良苦用心想要表达的意图,可惜被中国大多数观众误解,低估了导演的野心。
十七年前,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作为电影故事的引子。
导演先后重复进行了着重描述。
开篇引用这一段雪地故事埋下了人性中相互猜疑,恶的一面种子。
只是因为当年纯洁的童真占取了上风,悲剧才没有发生。
十七年后,当朋友之间的友谊褪去了童年时的纯真,事情就会走向极端,一场朋友之间的杀戮开始上演。
不管导演故事过程拍得多么的隐晦,包括贤泰的表演也比较隐忍克制,都掩盖不了贤泰才是谋杀仁哲真凶的血淋淋事实。
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
包括导演在片尾再次引用那场风花雪月的事时候,通过大胆运用穿越画面,再次强化自己需要阐述的观点:贤泰旁观自己十七年前的选择,一脸茫然对曾经的自己竟然是那么的陌生。
导演基本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导演在这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弗洛伊德童年经历阴影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这就有些故意为之的痕迹了。
该片最大争议:杀死仁泰的幕后人究竟是谁?
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来梳理。
1)贤泰是怎么知道仁哲女友手上有账本的?
当贤泰看到仁哲的女友时,正好有人短信帮他指证。
根据剧情发展:警察,保险,仁哲,贤泰都在寻找账本的去向。
警方显然对命案真相不是很关心。
从贤泰第一次去地下赌场就碰见警察从妈妈房间出来,妈妈和警方是有贿赂关系的,账本应该就是证据,这才是警察追账本真正目的。
保险追查账本是为了揭穿仁哲骗保,同时找出妈妈和高利贷之间的合伙关系,避免高利贷通过保险理赔来抵债。
而仁哲是为了毁灭证据掩盖自己的杀人真相。
贤泰追查账本就一个目的:凶手是谁?
复仇。
我们不妨来看看贤泰复仇的决心究竟有多大。
妈妈出事后,贤泰首先用二十亿的理赔金与高利贷黑帮交换追查真凶的信息。
接着在与仁哲,明洙交谈的时候袒露心迹,不管以前母子关系怎么样,现在死的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并请求两位朋友协助追凶。
高利贷黑帮曾经流露出:警方和保险因为利益驱动,对追查真凶并没有多大兴趣。
提出为贤泰了难的意图,贤泰态度很坚决,表示要自己来解决。
当证据被仁哲交给警方毁灭后,保险再次提醒贤泰,仁哲有最大嫌疑。
但此时证据对贤泰来说已经不重要,贤泰打断保险的话,告诫说:这只是当事人之间自己的事。
开始准备动私刑。
导演想表达的意图通过镜头语言也有迹可循。
当仁哲坐在室外高楼林立的广场等一个陌生人电话时侯,俨然一副《教父》艾尔帕西诺和《新世界》李政宰霸气侧漏的神态。
如此一个浓墨重彩的场景,导演有意忽略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电话内容,而主要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
仅仅一个背影,对贤泰一系列低机位的仰拍,此时的贤泰早已经杀气笼罩全身。
机场,仁哲上了电梯后,贤泰气定神闲坐在椅子上,对仁哲冷眼回眸一瞥,完全一副局势都在自己掌控的神情。
当贤泰起身随着两人逐渐走进,我当时甚至都猜测下一步剧情:贤泰迎面一刀刺去,两人从楼上翻滚下去的场景。
此时杀气开始飙升到顶点。
接着两人坐下后,贤泰步步紧逼。
一见面就问:“你去哪里?
”潜台词就是你想跑吗?
接着就说起了十七年前那场风花雪月的事,在哭笑不得的表情中说:“当初既然你走了,我是不是可以走”。
贤泰抛出这句话显然是在为自己人性中开始激活的罪恶感寻找一个理由。
后悔当初因为友谊没有放弃朋友,而现在朋友把自己父母都杀了。
贤泰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幼稚,直到现在还需要通过杀人来买单。
说完问了仁哲最后一句话:“你没有什么话要给我说吗”。
这时贤泰已经安排好所有的后事。
这也合理解释了后面对满身鲜血的仁哲见死不救,以及与买凶杀人的黑帮成员擦身而过的场景。
(这里非常鄙视那些以为贤泰没有看清仁哲满身鲜血的观众,还有最弱智的以为贤泰对仁哲误解了17年的观众:贤泰当时回来了,又不是没有回来救他们,误解个鸟啊?
)在电影最后,导演显然是欲言又止,故事结局最大受益人:贤泰。
房子,车子,保险金尽收囊中。
导演故意拖沓剧情,难道仅仅只是为了表现仁哲的仗义?
我的理解:十七年前经受得起猜疑考验的友谊,在经过人生成长的磨练后,当猜疑再次出现,完全走向“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相反结果。
仗义,爱面子的仁哲最后悲剧收场,当友谊拷问人性的最深处,友谊表面下掩盖的也许是冰冷的尖刀。
导演显然是对“好朋友们”的警醒而不是赞美。
题外话:新人导演李都允,前途不可限量,当然也得益于韩国电影工业化水准品质的保证。
三个男主角朱智勋池城李光洙,同台飙戏才是该片最大亮点。
仁哲个性鲜明突出,表演比较容易拿捏出彩;贤泰隐忍老谋深算,人物转反有层次感,比较考验演技;明洙胆小单纯沉沦,只有靠抢戏啦。
三个男演员都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幸甚!
最后整体评价一下:准韩国电影范,看似平凡的主题,从单线开始到多线叙事,张弛有度,反转缝合,虐心震撼!
想想现在我们还在靠郭四姑娘和国民岳父韩公子拯救中国电影,一种又被棒子当头几棒子的感觉,满满都是泪啊。
150203大师远去于鹏城
这个结局必须加一星
真是个纠结的片啊,真相应该是有争议的吧,怎么理解都可以,我怎么就是觉得错在池城,自己什么样就会把别人想成什么样,朱智勋再次帅到了我!全片唯一让我动情的就是停尸房哭戏,太赞!
太虐了。。朱智勋神演技。男主的爸妈被两个最爱自己的20年的好兄弟误杀,最后爸妈死了兄弟也死了。再最后发现17年前在雪山上对朋友的猜忌和误会是错的。韩国电影《好朋友们》,五星。韩国电影真的是无法称赞更多了,亚洲第一的细腻,颜值,剧本
一开始就没有信任
不领情的人 最伤人
朱智勋长真像王大锤
剧情弱,拍摄弱,三位演员的表演又很夸张。too much
虐心的友情还真是比起爱情更加难懂
应该是目前看过的朱智勋演过最好的一部。是部以身试法告诉大家三观不合的人不要做朋友的教学片(误)
不錯的片子,探討男人間友誼。三個男人,用各自的方式,珍惜朋友。
再多半颗吧!20年了,他就这样看他的,为什么一直不问,一直不说?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偏见?我觉得老大的心在那一刻是瓦凉的吧!好怕这样的结局……
故事还可以,演的也还行,但比较套路化,总体一般
仁哲是个好朋友,这是给我最大的感受
后劲挺大,几段泪点爆发都是朱智勋在场的戏,三个男演员我真的都好喜欢啊,必须五星满上。
剧情好剧,用力过猛点,拖沓,7分
唉比起女人之间的斤斤计较还是小儿科了一点,还有两个老人死伤的太扯淡了。
黑帮争斗,打打杀杀,拖着看完了
塑料朋友们为财而死,中规中矩没有记忆点
为了欣赏朱智勋的颜看了电影,他的演技很不错,他的表情控制和神态转换都在告知你有在“努力演戏”,跟这个角色本身也在“努力”的特质是匹配的,因此对我而言,这种努力演出的氛围有点过于强烈。相比之下,池城的演技更稳,更淡,回味更长。
各自为友情的付出,到底该不该让对方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