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了5分钟,地震的镜头,很不舒服。
果然是在用这样的效果来吸引眼球,有点揭心理伤疤的感觉。
至于其他主旋律的部分,就不恶心自己了。
虽然说电影可能会有些抄袭,但它强烈的反映了2008·5·12的那场大灾难,那些批评讽刺这个电影的人,我不知道你的良心去那里去了,或许你应该去体验一下,到时候,你就不会在这里说风凉话了。
也许,这部电影的特技真的很假;也许,这部电影里有的情节真的很造作;也许,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我真的找不到;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可耻地拿512来做文章;也许,这部电影的海报有抄袭<父辈>的嫌疑;也许,这部电影真的很雷.............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绝望,痛苦和失去的人,才能看懂这部电影....所以,让我们都宽容一点吧。
2008年五月十二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想一想那时的我十二岁,已经对这件事感触很深了,但这次的观影再次拉起了我的记忆,因为是我们全中国人的共同经历,所以现在来看依旧是感触颇多。
影片的开头我看到的是汶川是一个多么平凡又幸福的地方啊,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着期盼,请到婚假的女老师是多么的幸福,校园里的学生又是如此的有活力,母亲带着新生的孩子在热闹的超市,老太太手里的樱桃又是多么的鲜红,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满满的地方。
可是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一场灾难将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没有预兆的灾难就那样发生了,令人措不及防。
在影片中,我们身为旁观者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地震时生命的一点一点流逝。
自然灾害的瞬间带给人们的是不可磨灭的打击,房屋建筑的倒塌,生命的逝去,环境的破坏,但就是这样一个最突然的时刻我却在里面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一位老母亲为了救一位自己都不认识的婴儿,自己却被倒塌的房屋压住,鲜红的樱桃掉落,洒在了倒塌的房屋之下。
一位老师,将学生推到讲台下,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的安全,灾难是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也是下意识地,他们都将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在灾难来临之际,人们都想着快逃快逃,可总有那么些人想着却是你们快走。
在灾难的这一瞬发生过后,人们才反应到自己的家没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痛苦和崩溃,这同样也是地震后人们的感受,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在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可能存活的人,我们无助但坚强,我们难以坚持,但我们必须坚强地坚持下去。
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自己能救的人救出来,影片中的任书记扛起自己的责任,即使再怎么忧心自己的母亲也从未回去看一眼。
依旧坚守自己岗位,安抚群众,组织群众。
解放军向他们走来的身影,仿佛就像是黑暗中升起的太阳,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在救援过程中,我看到的是满片废墟,但同时,李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身体护住他们,最后不得已要锯掉他的身体来保护学生们。
还有田野,一个独生的解放军,再过河时,明知自己本来就是独生子,举手不会那么危险,但依然毅然决然的向前冲,在营救学生时,害怕孩子担心,钻进危险的废墟里陪着孩子,安慰孩子。
最后余震来临,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下面几个孩子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
在这里,我想,他就是英雄。
还有一个老奶奶,她和她女儿都特别让我感动。
她的女儿虽然十分想回去看看家里的情况,却因为身上的责任一直没有能够回去看,哪怕一眼。
而母亲为了救一个孩子,推开了婴儿车,却留下了自己。
在等待救援中,因为害怕连累了其他的救援人员甘愿推开最后的支撑,压住了自己,她能给女儿的最后的回答就是她已经尽力了,她坚持过,努力过。
红樱桃、砖头林、千纸鹤这些都是生命的代表,渺小但也却伟大。
生命是弥足珍贵的,珍惜现在,并大步向前努力吧!
好莱坞有种卖座很好的类型叫“灾难片”,“9.11”过后的几部主题电影都自觉放弃利用这个与商业绝配的题材,比如纪实风格的《航班 93》、尼古拉斯凯奇加盟的《世贸大厦》,没有着重刻画视觉特效,再造恐怖发生的情景,担心观众们害怕回忆。
中国灾难片《惊天动地》正相反,开场一大段精彩的、以假乱真的汶川地震实况,导演的立意方向可能正确,想表现学校老师、普通市民,部队士兵的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但过程太漫长,CG打造的镜头太多,看得人稍微兴奋起来就心底渐渐不舒服,毕竟举国悲哀的事件,毕竟刚过去一年。
然后是空洞的剧情和脸谱化的角色,那些军委专业户演员(李幼斌、侯勇等)统统上阵,朗朗地为正义、注定结果,大道理歌功颂德。
精神领袖巫刚继续板着脸演省长,每句台词都是铿锵有力的男中音,从听觉上就区别于老百姓。
他先前的代表作《超强台风》(灾难片)能秒杀所有面对芙蓉姐姐仍不呕吐的强者,突然,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猜测……定睛导演的名字,谢天谢地,不是土鳖片之王——冯小宁。
这是一部内容诡异的影片,想弘扬高尚深刻的主旋律,却往表面化的感官刺激里努力。
用牺牲亲属来衬托领导的无私是和谐影片的杀招,所以县长她妈刚出现第一次我就猜到人家最终会为该片精神层的升华而陪葬,“5.12”时确有领导为救别人失去自己至爱的例子,但换回的是再不愿提起的悲痛被艺术需要加工成亿万人参观的视频教育课再现于银幕上丰碑永存。
“付出”是很高贵的品德,天灾降临威胁生命的瞬间,任何平日正确看待的价值观都会动摇,被考验,在《惊》里,每位主次要角色都像铁血英雄,面对极大的危险时,没有丝毫犹豫,冲,跳,钻,爆炸前还气定神闲地用女人的力气拉拽男人的身体施救,不人性,更缺乏真实。
也许你会说,当年报道过老师因为挡住课桌下的学生而死亡的新闻,但现在这是取材生活,半记录风格的电影,顾及全面才能客观,马未都聊过,“小说中全是好人没坏人为什么不好看?
顺拐了”。
总指挥梁司令的儿子沉溺网游,被地震教育得幡然悔悟去当志愿者;年轻的魏医生支援灾区巧遇年老的男友旅长,演绎了一场特殊背景下的军人之柔情;齐老师请批新婚假却放弃小家的建立和武警丈夫抢救大家(国)做更有意义的事(我倒觉得让齐老师死更能突出那啥);男同学念念不忘女同学,连交还寄予重生希望的她手中的生日礼物都是福娃京京。
该抵制的都抵制了,该赞扬的都赞扬了,读到这里的人尽情联想。
最后提两个可乐的地方:1.音乐作曲者深得汉斯基默亲传,怎么听怎么是《珍珠港》的散装光盘。
2.结尾的高潮——炸化工厂那场戏明显是为商业要素考虑生硬地添加的,“爆炸”像冲锋枪扫射一样,能让观众心里得到满足。
(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
灾难片是西方电影界最喜欢拍的一种体裁,特别是在灾难片中可以无限拔高人性,亲情,从而骗取观众的眼泪,得到不错的口碑,再加上高额资金砸出来的特效,从而能达到不错的成绩。
一些大牌名星在中间客串几个镜头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但在中国,灾难片是最难拍,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论拍多长,演员的演技再好,编剧导演再用心,都无法真实还原出灾区的全貌。
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有把所有老百姓都入在心头,关键时刻能拉得上打的赢的军队守护着的中国,是一个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中国。
汶川地震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当时社里要派人到前线采访。
那些将近60已经功成名就,头发花白,军内军外都非常有名的摄影记者,一句话都没说,当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就开始收拾行装,除了军装就是各种摄影器材。
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进行采访的。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记者。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人去之前都是英俊小生,回来时都黑瘦黑瘦的。
他们在去之前都是很开朗,很善谈,都是很好的采访记者,在回来后,至少半年时间都很沉默,一谈起救灾,最常说的就是太惨了,太可怜了。
但就是这样,汶川地震我们救回来了。
当时,我们杂志要求立即出一本救灾专刊。
我们编辑部连续工作72个小时,60多岁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主编一直跟着工作。
我们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收集各种信息,讨论稿件。
我是图片编辑,前方发回的照片,我要立即跟进。
虽然都是初审过的照片,但其中很多照片至今我也不想回忆。
但只要图片中有那一抹绿色,那一面红旗,所有人脸上就没有绝望。
看得出来,所有的灾发都明白,有那一抹绿色,他们就没有危险。
国外的灾难片,只要拍一两个人,有个近乎于超级英雄的主角,然后其它人围绕着他打转就可以了。
中国的灾难片不可能这么拍。
因为在中国救灾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每一份气力。
中国的灾难片不用拍,只要把那些现场照片,录像归纳到一起就足够了。
任何人想拍中国的灾难片都太难了。
看看今年的抗洪,在抖音上发出的短视频,哪一个编剧,哪一个导演,哪一个演员敢说自己能拍出那种效果。
那些战士吃饭吃到一半就沉沉睡去,如果拍到电影里,无数人会骂,可现实中那只是非常普遍,非常简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很多编剧无聊的加入感情戏,完全没有必要。
真正的救灾中,有什么感情戏。
都只是一句句非常贴心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就立即投入救灾中。
今年的抗疫中,有多少这样的闪光点。
可这些如何拍进电影里,太难了。
任何一个真的经历过那年5月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到了汶川前线,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些在汶川救灾的士兵、干部、志愿者的真实作为。
这部电影也只是还原了极少一点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日常救灾。
观影前已经浏览的相关的介绍,对于影片有初步的概念。
而在5.12事件后,人们对于同类题材的关注不在少数。
有关感动震撼等概念也自然在心里形成,但到达观影现场真正开始观看影片时,才发觉之前那些在心里浮现的概念显得如此浅薄。
观影的过程已不单单是作为观众来观看,而是完全置身于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感动,落泪,揪心,紧张以至于到达尾声的宽慰。
影片以摩步旅进入映川灾区为主线,通过不同关注角度展示了一场灾难的毁灭性,同时再现了地震那一瞬间地裂山崩的自然界狰狞面目。
而身处震中的人们,也在这一瞬间展示了对于生的期望以及迸发出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而当你在瞬间需要在自身与旁人的生命之间做出取舍时,有太多的人做出了牺牲。
用自己的性命和鲜血浇灌更多生者的希望。
在他们张开臂膀的那一刻,生命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呼一吸之间的轻薄分量,而是用最后的力量诠释了人性中的良善。
英雄一词是从小被教育体系灌输的关于解放军战士的形容词,楷模同样令人感到高不可攀,玄乎其玄,模糊的称谓在不久前还仅存于概念之中。
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却真正的唤起了我对于中国军人真正的敬畏之情,他们是铁军,拥有撑起民族希望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中最柔弱与善良的情怀。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但当他们集结在一起,就真的用血肉铸就起新的长城,捍卫着国家呵护着其中的每一份子。
整部影片的节奏把握非常到位,而几乎每一场戏都有他触动人心的亮点,整个观影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而恐惧,无助,感动,欣慰等各种情愫也不止一次的惹得人泪盈眼眶。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触动心扉的影片,用地动山摇唤醒了人性良善的本源,以惊天动地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尊严。
我单指上面的封面..............完全抄袭:父辈的旗帜嘛,哎自己做也挺好,为么总是要抄袭别人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更是自立自强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更无软弱,似乎每个人都相互成为命运共同体,在灾难中涅槃,获得新生。
客观的说,应该是一部还原真实的灾难片,将2008年的汶川地震高度还原,通过几个代表性事件分别刻画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队,科研工作者,医护文卫工作者以及党政相关人员,从上至下,从高层到基层,将震后群众的恐惧与希望,解放军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及地方干部人民公仆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虽说因为当时拍摄科技原因,在特效技术方面还未完善,但是通过整篇情感弥补不足,干部家属为不拖累救援人员自己拆下支柱永远埋在废墟之中以及侯勇饰演的旅长与护士在化工厂救人的一幕感人肺腑(但个人感觉二者感情戏有点突兀,虽说为了引出唐山与汶川两代人的精神传承和守望相助,但是多少有点唐突了,也是我觉得整片下来不太适宜的部分) 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一部超赞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回忆那段苦痛的过往,唤醒灵魂,提振精神。
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紧张的七天。
看着电影里一个个镜头,仿佛我的兄弟、战友又回来了!
2008年5月12日,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于时间太匆忙,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少太少。
希望有人能让我们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许多许多的记忆,虽然它们只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并不想遗忘。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永远的保留住那些记忆。
一群人窝在电视前面,抱着酒瓶,既痛苦又欣慰的看完电影。
那时刻,战友仿佛就坐在身边一起豪饮,一起胡闹。
真的,那时候我流着泪笑了!
但是,今天我痛苦的看着影评。
什么主旋律、什么抄袭。
难道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更重要吗?
可能你们不能想象,5.12后灾区的百姓一有时间就翻找和自己遇难亲属相关的物品,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的回忆。
现在,一部电影可能会让他们更痛苦,或许能从电影里找回一点点的美好回忆比什么都重要!
可能我没你们有文化、有素质,没你们能说会道。
但是我只希望你们在发表影评的时候能想想灾区的群众,问问自己难道所谓的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吗?
我的战友永远的留在了汶川,我失去了最好的兄弟,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子失去了丈夫。
记忆对我们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这部电影不和你们口味,请你们去看其他的电影;如果海报不对你们胃口,请你们去看花花公子。
但是,希望你们能让我们留下一点点的回忆,好吗?
很好很震撼
国人戾气好重,主旋律怎么了。。从开头就忍不住泪水了,大灾后有大爱,我们是集体主义,都被所谓的漫威英雄主义洗脑了吗?
为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大灾大难面前,最美丽的人永远在第一线,可敬可爱。希望本次疫情早点结束,有个正常的生活秩序!!
补标
这海报好意思往外贴么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在盼着我们!
瞌睡的我,在总装培训教室看起了这部片子,想睡觉哇(8,11 17:30)
歌功颂德吧。
学校放映的时候,听说有同学看哭了?
因为经历过,所以感人
一般般,后半段有太多的刻意地部分
09/09/24
7分。《惊天动地》是10年秋季开学前军训期间与教官一起看的。所以肯定与出生入死的官兵兄弟们有关。挺感人的,比《唐山大地震》好
说实话 个人感觉拍的真的不怎么样 不过看到了就想起了当年地震的大家团结一心的情景
八一厂的电影从这个视角出发其实也无可厚非,我辈都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实这部电影除了让众人吐槽的主旋律煽情之外,还是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气息在增加的部分。比如要破坏老师的尸体、小战士用身躯保护孩子、老人家自己放弃希望……汶川地震,是民族的伤痕,回顾的视角当然不止一种……
淋漓尽致的主旋律电影。就那场灾难本身而言,还是湿了眼眶。
吃饭时放的 只看了几分钟 心里不很舒服 这不是可以随手拈来的题材 那些苦难 是真实发生的 怎么忍心再次记起
就像纪录片一样,几个反派太会演了。
。。。LR fd十二月观影 假就假吧 某一段还是哭到差点不能无法自己。。。。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一般的,可是这个故事本事是在太特殊了,特殊到不能剥离开故事本身凝结的时代记忆而独立于单纯的电影,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但是说实话,作为正旋律电影,依然有太多可以拍得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