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一把年纪了,都是靠着一些美好的回忆而活着”相信看过《三国之见龙卸甲》的人都会记得这句很琼瑶的台词,和大多数网友一样,看了最初的五分钟后,就去找播放器的快进键了。
因为我也一把年纪了,不值得为它浪费时间,而且,我也靠着一些美好的回忆而活着,不想让它糟蹋我的美好回忆了。
所以,不谈片子,聊聊关于《三国演义》的美好回忆吧。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是在刚上小学的时候,好像是人民文学社的版本,繁体,竖排,那时候只囫囵认识几个字,计谋权术部分自是读不懂,也没兴趣,专挑打仗的情节看,连蒙带猜辅以字典读懂个大概,居然也能看得热血沸腾,外头捡起根树枝就当作丈八蛇矛去跟人比划。
后来书架上又找到本《三国志》,以为是《三国演义》的续篇,结果当然是拿起又放下。
后来,《三国演义》的小人书终于面世了,大喜过望,书应该是一套一起出的,印象中上海人美社先后出过两批,共60册。
但我所在城市的新华书店却是零星进的货,最初只有几本上架,看看价格,省下些零花钱、压岁钱,咬咬牙还买得起,没犹豫,收了。
如获至宝捧回家,舍不得一次看完,规定自己每天只能看10页,当然,后来还是没忍住,坚持两天后用了一个晚上看完了。
想跟小伙伴们显摆,却又怕他们给弄脏翻破了,每天书包里装着,只给别人看一眼封面,既不让人家摸更不愿外借,连自己最喜欢的小女生借也不给,为此没少得罪人。
再后来,最悲惨的事情发生了,某一天路过新华书店时,习惯性地扫了一眼橱窗,发现全套几十本《三国演义》依次整齐地睡在橱窗里,把橱窗挤得满满当当,远看去一片深蓝。
第一反应当然是激动,冲进新华书店,仿佛是为了再确证一下,不敢相信居然有那么多本。
第二反应当然是傻了,买不起啊!
那年月,大多数人家都不富裕,谁家舍得一下子掏那么多闲钱买小人书呢,再说那时候看小人书基本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事,类似于现在的孩子打电游。
眼馋啊,折磨啊,辗转反侧啊,咬牙切齿啊,都没用,只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从那以后再不敢从新华书店门前经过,绕道,生怕自己一时失控心生歹意,淬了橱窗玻璃夺书就跑。
再后来,一些热闹的场所有了小人书摊,比如电影院门口。
那时候的电影院估计是全城最热闹的地方,售票处门口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伍,开场前总有5、6、7、8个人眼巴巴地捏着钱等别人退票。
小人书摊主好像钱也不多,书店里明明有整套卖他架上却只有十几本,2分钱一本,几个小凳,几个长条凳,交钱捧书坐下,魂儿就飞到三国时代了。
也有不爽的时候,看书的人很多,书也不全,有时候自己想看的部分正在别人手上,眼巴巴地等着,好在那年月大家都有的是耐心,在饭店吃个饭身边能等着好几拨翻台子的,也没人觉得烦。
有时候小伙伴会和你一起蹭书看,与你挤一张小凳子,看书的速度总跟你对不上点儿,一边吸溜着大鼻涕,一边催你翻页或让你等。
当然,伙伴儿多了也有好处,一人租一本,看完了互换,摊主不再另收钱的。
几个人约好了,能从午饭后一直坐到太阳落山摊主收摊,沉浸书中,失魂落魄地往家转。
再后来,陆陆续续地积攒了许多小人书,成套的就有好几大套,什么三国、红楼、东周列国,满满当当地装了一大箱子,再再后来,自己长大了,这些小人书竟也陆陆续续不见了,现在也想不明白它们当年究竟是怎么逐渐消失的,就像当年喜欢过的小女生,记得没想过抛弃它们,怎么就逐渐没了呢?
它们现在哪里呢?
再说回这部电影,我不喜欢,但也不打算苛责。
如果我是导演,也许我也会拍出这样一部烂片;如果我是刘德华或濮存昕,也许我也会答应出演这样的片子。
没什么,导演、演员,一份工而已。
如今的电影市场这般不景气,但总得糊口吧,即使衣食无忧,也得有活儿干心才安吧。
有了个本子,看看也能找出几个卖点,又有人愿意投钱,宣传力度大点儿没准也能收回成本捞点儿票房。
那就拍吧、演吧。
如此而已。
就像我们自己的一生,说过多少废话、做过多少蠢事呢?
可我们还会不断地说、不断地做。
反正我们也不靠对这部片子的回忆而活着,忘了它,去找找下一部片子吧
三十二年前,小赵走出凤鸣山,他告诉自己:“我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三十二年后,老赵回到凤鸣山,他却发现:“我是被命运玩弄的棋子。
”对一个真正的爷么来说,这是怎样的悲怆?
老赵的身边只剩下一个曾经出卖过他的同乡,到了这个时候,他丝毫没有追究他的意思,因为他明白,最后的决战就要到了,他面对的不单是曹英率领的千军万马,还有更为强大的敌人——那就是命运本身!
这场决战的结局早已注定。
“为我擂鼓!
”这是老赵对自己同乡的最后一个请求,然后他跃上战马,冲向敌阵......其实,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三国,还是21世纪的今天,中国男人的梦想从未改变过,我们想要建功立业,我们想要受人敬仰,我们想要一片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土地,我们想要我们所服务的祖国为我们感到自豪。
可是到快咽气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所奉献一生的国家机器抛弃了你,你出局了!
作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你从未享受过自由和幸福,你被骗了,而且被骗得很惨,哥们,那就是你破碎的“中国梦”!
《见龙卸甲》这部影片十几年来褒贬不一(贬多褒少),评分也低的可怜。
很多人说这是烂片,可我认为这是经典。
本片和李仁港的其他作品一样,导演风格深重,采用蒙太奇运镜。
很多人吐槽这部电影错误的历史情节,但是这其实并无大碍。
主人公是人尽皆知的三国赵子龙,但我们其实可以抛开三国,架空历史,把影片的主人公当成一个虚空历史中的将军。
而赵子龙只是一个代号。
而远处一直看着子龙的罗平安,也是一样的,身处三国前期那辉煌的时代,盼望着自己有一天,可以像子龙一样建功立业,变成人人敬仰的大将军。
罗平安这个小人物,我觉得是整部电影中塑造的最好的一个形象。
他是一个普通人,像我们一样。
罗平安是赵云入伍时就在一起的大哥,但这个大哥后来因嫉妒叛变赵云。
引用李仁港导演的话:“加入这个人物主要是为了形成对比。
罗和赵之间就像两个小学生,一个一直考第一名,一个一直考最后一名。
每个事情都有它的好处和坏处,常胜将军也是一样,那个才是三国里面讲的“天道”的东西。
到最后,常胜的赵子龙、常败的罗平安,是没有区别的”。
战争是永无止尽的冤冤相报,我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
正如赵子龙所言,打了一个大圈,最后连一个家都没有。
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都有着最原始的目的,但经常的,当我们做完了这件事时,我们会赫然发现,我们与当初的目的渐行渐远了。
恍然醒悟,却为时已晚,这就是人生的最大遗憾,赵子龙卸甲后的最大遗憾。
身处战争之中的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个棋子。
这部电影是以蜀国的视角拍摄的,但韩德及其四子的牺牲,同样悲壮,不知是为了表达出愚忠,还是为了显示曹英的狡诈(曹英的确继承了曹操的战术与心术“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无论如何,都令人震撼。
电影的服装造型也是很多人对本片不满的原因(日本头盔云云)。
按照历史、戏曲、电视剧中的印象来看,确实有些不伦不类。
但是,我认为需要给历史留一些想象空间。
中国古战场上将士身上的主旋律未尝就不是日本人后来穿的那样子,谁都知道,日本人古代是抄学中国的(多数人眼中的有伦有类可能只是先前戏曲、电视剧的先入为主)正如《周易》所云:“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万物也都有其不变的规律”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唯独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掀开君君臣臣和满口忠义,为什么子龙就不能年少时为自己前途彷徨,花甲时为卸甲而伤感?
第一,历史本无从查证,子龙之心既然已不可考,那么一直以圣贤化身的诸葛亮未尝就不能如算命先生一样诡诈。
不要求诸位接受一个架空了历史的故事,但至少给历史留一点想象的空间吧。
电影最后赵子龙说:“我自信命运在自己手里,原来天数早有安排,既然结局早定又何需要执着”。
或许是一种豁达,但我想若不执着,在乱世中活着已是艰难,又何谈走完一个大圈。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赵子龙从小卒成为英雄。
从长坂坡的一吼,到最后手持长枪的一骑出征。
配着黎允文的背景音乐。
这部英雄电影,我认为很精彩。
我相信人们会有看清这部电影的一天的。
终会还这部电影一个公道,还李仁港一个公道。
《见龙卸甲》我很喜欢,觉得很震撼,华仔表现太好了,没拿过影帝真不公平……凤鸣山一战我都感动得哭了,华仔太敬业了,而且他是真的有演技,让人没办法不喜欢他。
洪金宝也演得很好,结尾处感情戏跳得有点快了,不过还是能理解的。
整部片子的制作十分精良,看得出导演的功力深厚,电影技巧运用得非常纯熟。
Maggie Q的部分特别出彩,琵琶弹得让人心动啊!
我觉得中国能做出这个水准的片子真的很棒,比以前某些华而不实的大片好太多了,进步很大啊!
只有几个小缺点,其他都挺好。
第一,情节发展到最后有点迂回拖沓,可以再精简点。
第二,武打场面还可以再清晰些,看着过瘾。
第三,人物情感变化不够明显(特别是洪金宝的角色),应该让层次更分明些。
最出彩的几个地方:1,赵云单骑救主最后那声胜利的怒吼,华仔演得很到位!
2,封五虎将时,兵器特写的镜头大气、精美、有创意!
3,赵云老了之后,华仔越演越入味!
老当益壮、稳定沉着的气质拿捏得很好!
4,Maggie Q 弹琵琶的镜头是我见过电影里弹得最专业的镜头!
不像其他的武侠片,一遇到演奏乐器的镜头就糊弄过去,不然就是指法一塌糊涂……演员一定训练了很久,敬业啊!
制作态度非常严谨!
5,最后华仔眼中的眼泪啊,令人动容,大爱……洪金宝的泪(前后两次送赵云出战)也很有感情。
6,配乐棒!
虽然打仗的时候Maggie Q 弹琵琶助阵有点装B了,不过音乐跟武打镜头真的结合得很好!
7,几次记忆闪回的镜头能带动情绪,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恰到好处,有一两次甚至显得有点多余……不过总体感觉还是好!
8,结尾在我认为最该掐断的地方嘎然而止了!
激动啊!
难得国产片能做到如此简洁,信任观众们的智商。
谁知道黑屏两秒过后又来了个小尾巴点明主旨……虽然有点多余,不过还是要鼓掌一下,能简约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国产片最烦的就是该结束的时候不结束,使劲拖沓说教煽情,恶心!
很多网友拍砖说不符合原著。
但是我认为情节是次要的,在这种大家都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和拍摄手法才是重点。
这种众所周知的故事本来就不是为了拍情节的。
比起一片骂声的三国迷们,还是我这种对三国故事不熟的人才能领会电影的精髓啊……书迷什么都要对照原著,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了。
不过我也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看神雕之类的东西也是一样反应,一点小执念小情结,没办法。
其实,经典在心中早已成为永恒,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电影改编一下又何妨呢?
不要这么没安全感吧!
:P
身平第一次在影院看完一部电影后,想狠狠的把导演拉出去打一顿。
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看这么一部电影,无疑是一种天大的折磨。
观影的时候就在想:导演,编剧,美工的脑袋是被门挤了还是被驴踢了,回家一百度,赫然发现身兼三职的李仁港大叔。
在我看来,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把电影拍成这样,拜托别再打着三国和赵云的旗号了。
我俨然发现那个银枪白马,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变成了银幕里啃着大饼,穿着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日式铠甲英式头盔的吃货。
或许导演很热衷命运与轮回这种话题,才会不停的在片子里玩弄前后呼应这种小学作文中的把戏。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十二年后的凤鸣山除去房子破了丁点,连草都长的一模一样。
赵云唯一的一次白衣亮相,怎么看怎么像是穿着丧服去奔丧。
难怪五虎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蜀军伐来伐去该输得不该输的都输了。
敢情出征的那天就开始报丧,这人能不死,这仗能不败吗?
编剧唯一的功力就在于我直到片尾才明白片名:原来我花了70大洋就是来看德华脱衣服的。
据导演的说法,这部片子展示了赵云英雄的一生。
但不知道是我愚钝还是剧情复杂,费了半天的劲儿,始终没明白赵云这英雄人物是怎么来的。
整完了华仔,导演再来整濮存熙大叔,我说您怎么就能把诸葛亮演成那样?
且不论长衫羽扇到底是不是诸葛亮的专属,但一代名相诸葛亮也不至于变身成江湖郎中吧?
瞧那饭吃的,就像骗了上顿没下顿似的。
你想塑造诸葛亮风尘仆仆救三军与危难,也不至于特写他吃饭吃个一分多钟吧?
还有,诸葛亮再怎么堕落再怎么有才也不至于混入黑帮搞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吧?
当电影两次出现青龙白虎的时候,我不禁想起身对着周星星的海报深深鞠躬——这感觉,怎么看怎么像《唐伯虎点秋香》。
当诸葛亮在点将台上对赵云龌龊的说出:“ 我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都是靠着一些美丽的回忆而活着,你这又何苦呢?
”的话时,我眼前隐约浮现出琼瑶阿姨的音容笑貌。
再看他念出师表时的神情,天呐,我心中的诸葛丞相什么时候变成了这老痞子模样。
再看看同被摧残的五虎将们。
张飞在战场上吼着:"我是燕人张飞....."。
可我偏偏记得张飞那经典的一嗓子开头是“我乃燕人张翼德”-_-还有关羽,我对灯发誓这是我看过的最挫的关羽。
当关羽第一次亮相的时候,我清楚的听见坐在身后的某个mm骂道:“靠,瞧丫这操行。
”导演也没忘可怜的马超,说来说去马超也是个容貌俊俏的美男子,怎么受封的时候五大三粗满脸横肉,长的和赵云他爷爷的爸爸似的。
接着是导演为了描写五虎将间的兄弟情谊,特易安排赵云“凤鸣山”营救阿斗的时候,让张飞和关羽护送其左右。
可最恶搞的是,当看到大批魏军人马,关羽和张飞一句:“兄弟走好,我们只能护送到这。
”就拍拍马屁走人了,独留赵云面对魏军。
对了,终了三人还相视一笑,微微点头。
我就不明白了,赵云当时怎么还笑的出来,要换成我先把这两混蛋歇了然后自己跑路。
还有出征前,洪金宝大叔未卜先知的说:“你出去转一圈,把这个没用的阿斗给捡回来。
”看来三国里不但有能预报天气通晓青龙白虎等黑道异术的诸葛郎中,还有这么个预见未来的无名老兵。
其实阿斗也不容易,人家那时候才一岁,咱也不能指望他拿起刀剑单骑自救,人家想派上用场那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看过见龙卸甲我才知道,阿斗他大妈二妈是被奸杀的,而且其被魏军奸淫的过程中始终都没让魏军发现自己怀中的阿斗!!!
向伟大的革命妇女们报以崇高的敬意,阿门说到革命烈士,不得不提韩德和邓芝临死前的那段对白,韩德高呼:“大胃国,万岁!!!
”邓芝怒对:“大鼠国,万岁!!!
”然后C4就爆炸了......同志们,我已经笑死了,不要救我。
至于曹婴,我只能说是导演为了剧本yy出来的这么一个人,实在没什么好评价的。
要说什么不好,就是Maggie Q刚出场的发型我是看过的她最丑的。
当然,整部片子还是有亮点的。
最后魏军围困凤鸣山,两军交战时的音乐确实不错。
鼓声和琵琶声配合战场的厮杀,至少音效上很大片。
最后,古装版的Maggie Q在换过发型之后还是很不错的 好吧,我承认我是冲着Maggie Q去的-_-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
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
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
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
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
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当影碟店老板诚挚地说:“碟版,绝对碟版。
”并用他那双因严重失眠而肿如鱼泡的牛眼对着我时,我被他击败了,于是花了10个大洋收藏了这张《见龙卸甲》。
晚饭后我开始欣赏这部大片,片头的漫天云彩预示着好戏即将开场——赵云啃着馒头登场了,原来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这么登场的,我鼻子开始泛酸,但我忍住了。
濮存熙来了,像个饭桶一样狼吞虎咽的吃了一碗面或者稀饭后,传递了老天的信息——原来这是诸葛亮!
接下来常山组(还好不是山口组)夜袭曹营,计春华PK老刘和洪胖子!
看着他们的铠甲,我有点诧异,这很像信长野望那部游戏的装扮嘛,是日本导演么?
记得应该是香港导演嘛,赶紧停机回放片头,然后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李仁港,这应该是个中国人的名字吧。
接下来就是乱糟糟的三英战子龙了!
我的妈妈呀,三英战子龙?
应该吕布哟!
我觉得头脑开始混乱,然后小赵又开始啃馒头了,洪胖子一边喂水,一边说了句很经典的话——你随便去兜两个圈子,把那个没用的阿斗捡回来算了——洪老爷子你牛!!
现在就知道扶不起的阿斗这个典故!!!
顺便再说说刘备赐的那身铠甲,泰国+日本+越南+英国的组合?
越看越怪异!
长坂坡的经典乱战开始了,小赵给人一流星锤砸下马就不说了,战车也不说了,关键是他随便上匹马就可以攀上90度的悬崖,而且冲到老曹的身前斩将夺剑,然后神马继续飞跃悬崖,最后小赵还失心疯发作对着老曹癫狂地笑了足足有1分钟!!
——其间我妈在楼上大叫:“啥子笑声?
把声音关小点!
”——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框而出。
接下来刘备登基,赵云穿着一身丧服气宇轩昂的上朝,濮存熙象一个江湖术士一样,用他那不温不火的表情,慷慨激昂的念着狗屁不通的出师表,龌龊地对要求出战的赵云说:“咱们年纪都一把了,都是靠一些美丽的回忆活着的,你又何苦呢。
” ——你妈妈的又弄哭我了,港哥,我想我们都有一些美好的回忆吧,港哥,都被你抹杀了!
你又何苦呢?
何必呢?
再然后赵云居然给诸葛亮给卖了,被困在凤鸣山(不晓得是不是沙坪坝区那个哈),来一勇将邓芝(造型相当酷)与韩德PK,(之前赵云和Maggie Q 的PK不想说了,无端端弄一傻妞出来,还单挑!
)PK前Maggie Q对干爹韩德(还认一干爹)说,给你一百匹汗血宝马,汗血哟——弄啥噱头嘛,结果所谓的汗血宝马,就是在马身上披块红毯子,挂上俩炸药包,一会儿火箭乱飞,炸得又是汗又是血,就叫汗血宝马。
傻妞又叫道:令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云云,便箭射干爹!
啥意思嘛?
于是于荣光很英勇无畏的大喊一声:大胃国万岁!然后邓芝怒目圆睁也喊了一声:大鼠国万岁! ——炸弹爆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沉寂,几万鼠兵都炸死了--我哭了,哭出声来,我想起了11.27,我想起了万恶的旧社会,想起了原子弹-- 最后赵云单枪匹马送死去了,夕阳中,小赵的花白小辫迎风飘动,我的思绪也回到了满清,想起了连环画《李自成》中的铠甲,还想起了李鸿章(不知道同李仁港有无瓜葛),任思绪遨游,良久我发现我的胸前湿了很大一片,是眼泪、鼻涕和晚上喝的稀饭--
我有平安如江河:电影《见龙卸甲》 -|王怡 发表于 2008-5-17 10:25:00 常山赵子龙,我少年做梦都想在银幕上见到他。
但《投名状》将兄弟结义倾覆了,这部赵云传又将一种“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英雄本色,带入了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的佛家世界观。
赵云在凤鸣山一战成名,百万军中救回阿斗(导演把长坂坡改在了凤鸣山)。
几十年后,他当年的大哥罗平安,还是马前老卒一个,回回在校场上,听这位常胜将军喊道“常山赵子龙领命”,他就远远地喃喃自语,说“常山罗平安领命”。
结果领的是什么命。
赵云最终兵困凤鸣山,回到起初的山庙,起初的念想。
叛徒罗平安瘫软在地,说,人生几十年,我一直在原地打转。
此时的刘德华,演出了沧桑与顿悟之间的一种气象。
他说,大哥,你说过要领我走完地图上这个大圈。
走完了,天下就太平。
但我花了一辈子,不过在原地打了一个转而已。
有这段对白垫底,赵云这辈子第二次单骑冲入百万军中,就不是存在主义式的。
而是对人生之不动如山的意义的,最后的绝望一击。
为什么赵云第一次冲入曹营,可以七进七出;第二次就必死无疑呢。
必然得连影片都不再给一个画蛇添足的镜头。
经验主义的回答是,年老体迈;逻辑主义的回答是,身中剧毒;儒家世界观的最玄妙的回答,则是气数已尽。
人若亡了,不是我亡,是天亡我也。
人若兴了,不是祝福,是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
这就是从赵云到姚明,从罗平安到陈冠希,从马克思到笔者的,一贯的德性么。
从投名状到赵云传,从古惑仔到无间道,香港电影数十年如一日,戮力要摧毁的,就是一个“立功”的乌托邦。
反观大陆电影,对于“立德”和“立言”的乌托邦,迄今尚缺乏一个搧得出手的耳光。
往往高高举起一个巴掌,降落后却到处乱摸。
赵云必败的缘由,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就是不动如山的东西,最后都摇动起来了。
一个不可摇动的国,对名满天下的赵子龙来说,比当年那个梦想衣锦还乡的年轻人,反而更加渺茫。
同样是百万曹军,从血气的敌人,变成了信仰的敌人。
我喜欢这部古装戏,因为它说,自古英雄的路就是这一条,不是十字架,而是死刑缓期执行;不是献祭,是陪杀场;不是拯救,是大不了一起死。
用一句行话,就是砍头不过碗大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翻译过来,所谓英雄,就是大不了和你一起死的人。
以前我最爱的将就是赵云。
爱那个大不了和我一起死的好汉。
但和《见龙卸甲》的赵子龙一样,我始终也要一个不可摇动的国啊。
尤其昨天,我在床边扶着孩子祷告,高层公寓就像船一样地摇起来。
人生到此,死也罢,活也罢,总要有一种平安如江河,有一种喜乐如泉涌,有一种慈爱如海洋。
我才不会像赵云那样,临了单枪匹马,向着全世界冲去。
不然,怎么区分赵云和堂吉诃德的政治面貌。
尤其昨天,当“不动产”忽然变成了一个极具荒谬感的概念。
当人以为不动如山的,晃荡如秋千。
人就求问他生命中真正不动如山的,到底有是没有;有信心与确据,还是有猜想与反驳?
不然夺命而逃,和跪下来祷告,有什么区别。
撒手离世,与活在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恐惧中,又有什么迥异。
当时我想起一个人,一句话。
是使徒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
我就按手在一周岁的孩子身上,说上帝你若带走我们,实在好得无比;你若留下我们,我们这一生要做什么。
我是仿效保罗,就如罗平安仿效赵云,无论元帅的旨意是什么,为将的回答都是一句话,“常山赵子龙领命”。
和知命的人生不同,我如中年孔子有三畏,不敢如晚年孔子知天命。
就像我不知道明天的太阳是否照常升起。
和认命的人生也不同,我不敢否定任何的可能,因为人否定的可能性,还要回来。
人死死握住的可能性,反要丧失。
和违命的人生更不同了,人若违命,人就是以自己为命。
自己的命根子,有一天是自己的掘墓人。
当晚夜宿公园,我想起另一个人,就是赵云。
也忽然懂了这么多年,从趴在地上,吹骑马打仗的三国纸人开始,直到看见电影中刘德华白衣白袍的画面,为什么有一份藏不住的激动?
原来赵云的形像蕴含着一个领命的人生。
从小我羡慕那一声“得令”,一直胜过羡慕令牌哐当一声扔到地上的动静。
原来我拼命想做一个不想做元帅的士兵。
就是一个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战的人。
因为知道,就把性命完全交托给那一位施令的元帅。
就像在婚姻中,完全交托给妻子;在手术台上,完全交托给操刀者。
而人生的两大悲剧,就是永远找不到那位元帅,和永远找错那位元帅。
于是灾难的介入,成为一个机会,让正常的显得不正常,不正常的显得正常。
于是我们与世界的亲密关系受到打击,我们以为不动如山的,在顷刻被毁,我们的世界观也必将随之倾覆。
我们开始超过地上的一切关系,而指向每一个人在灵魂中的关系。
灾难的介入,是一个昂贵的机会,让彼此没有关系的人,变得更有关系。
今晚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四川人,但你们的灾难,却比以往的任何宣传,更让我知道我与四川人同属一个族群。
一个悲凉的人生,是看完《见龙卸甲》,然后说,今夜,我是赵云。
一个蒙福的人生,是那位向什么人就做什么人的保罗,他会说,今夜,我是汶川人。
是赵云,他就说,天妒英才,天亡我也。
是保罗,他就流泪祷告,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2008-05-13,震后,于成都少城公园。
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少之又少,10几年前看过一次 初看一般,十年后又看了一次有了另外一番感受 尤其是最后一段戏见龙卸甲,罗平安这个角色很多人觉得可有可无,其实这个角色全片的关键角色,他是一个诉说者,一个平凡人的化身,平凡人却有着远大的梦想,“不衣锦还乡誓死不回常山”,这何尝不是大多数平凡人的内心写照。
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我们平凡人当局者迷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 其实我们就是罗平安,我们也会嫉妒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 但就是成为不了那个英雄?
可能这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吧。
但英雄真的有那么好吗?
赵子龙被困凤鸣山 得知自己戎马一生 守护的“信仰” 最后只不过把自己当作随时🉑️舍弃的棋子,一生戎马 抛弃爱情到底 为何而战?
于荣光演的韩德为魏死四子,最后关头也是同样可抛的棋子,不过他死前同蜀将一同喊出X国万岁,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死得其所,赵子龙同时也告诉过蜀四将,生不能带你们坐胜利之臣,死业不能让你们做他乡之鬼,你们未来国家光荣而战。
而罗平安为了自己而战 出卖兄弟一心想要成为英雄,没有信仰只为衣锦还乡,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赵子龙说他走了一个是一个几十年才能走过得大圈,我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原来天数早有安排,最后见龙卸甲,其实是把一切看淡,常胜将军也好 英雄也罢这一切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他走了一个美丽的圈,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是不是美丽,至于结果老天早已安排好,也许结果也不那么重要,死了这么多英雄好汉三国最后是晋,其实天数早已安排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曹婴说我佛保佑其实这确实是佛的理,
汉末三国 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
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
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姜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
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陈寿《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杨戏《季汉辅臣赞》赞赵子龙、陈叔至: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
(陈寿:叔至名到,汝南人也。
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
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唐 《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
若使樊哙居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入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
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标秀气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韩而高视,赵云一身之胆,勇冠三军;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
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阙四字)而难(阙一字)心悬水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
宋 萧常《萧氏续后汉书》: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
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
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
方时诸将。
其最优乎。
朱黼《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论赵云伐吴之谏):可谓深切著明。
知天下大体矣。
陈造《江湖长翁集》(论汉水之谋):皆可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谓出死入生转败为功者。
元 郝经《续后汉书》:云忠缱绻御侮。
始终不渝。
为汉爪士。
功烈志胆。
曹樊之俦。
云尤识虑经远。
壮而不疏。
每进忠益。
辄中几会。
明 牛运震《读史纠谬》:赵云别传载云从先主本末及辞赐田谏东征,皆卓然识大体。
钟惺《史怀十七卷》: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
范光宙《史评》:然则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岂名将云乎哉?
王士骐《诸葛忠武侯全书》:光明洞达,可为滥赏之戒。
观云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将而已。
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而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李光地《榕村语录》:赵云张嶷不独有将畧,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
李贤《明一统志》:智勇兼全。
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
万应隆《三峰史论》:赵云以汉贼不可不讨,故授以室而不顾,汉贼未灭一语,严于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张溥《历代史论》(论赵云伐吴之言):其明大义,断大策,同于鲁肃,然度先主不能听也。
李纪《详注史略补遗大成》:(昭烈)用赵云而取汉中,遣关羽而攻樊城。
杨时伟《狂狷裁中》:子龙心贯金石,义薄云天,不减关张。
叶山:斯赵子龙所以艰难百战而求先主也。
然则舜之於尧;禹之於舜;臯陶稷契之於禹;伊尹之於汤;太公之於武;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刘禅;陆贽之於唐徳;李纲赵鼎之於宋髙;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奋鹏:子龙不特浑身是胆。
殆浑身是智。
为三分之完人欤。
王夫之《读通鉴论》: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
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清 王复礼《季汉五志》:顺平真儒将哉。
其律己也严。
接人也慎。
其见理也明。
其去私也力。
若夫当阳救主。
奋不顾身。
汉水立功。
威还似虎。
语云。
胆欲大而心欲小。
志欲圆而行欲方。
其顺平之谓乎 。
计大受《史林测义》(论赵云谏东征):时则不愧诸葛忠武之大节。
而有古大臣之风烈已。
易佩绅《通鉴触绪》:云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体用矣。
陈允锡《史纬》(论赵云谏东征):此策甚高,备不从以取败,天不祚汉也。
朱可亭《历代名臣录》:云与关张及马超黄忠。
号五虎将。
陈寿以其强挚壮猛。
比於灌滕。
李景星 《四史评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皆为蜀之名将,故合传。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倘用顺平之言. 舍孙权而取关中,秦陇响应,汉室可兴矣。
赵作羹《季汉记》(评分田之谏):观云此议,得为治之本矣。
朱轼(即朱可亭)《史传三编》:故孙膑减灶而虞诩增灶,赵奢增垒而赵云开垒,虚实强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异变也。
卢弼《三国志集解》: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於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李澄宇《读三国志蠡述》:赵云於长阪一役,抱後主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又孙夫人还吴,云与张飞截江夺後主,此两事至今赫赫在目,卒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同获美谥,有以哉。
林畅园师:以孙夫人之横,但任赵云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贤者之有益於人国如此。
(《三国志旁证》引) 《同治桂阳直隶州记》:顺平虎臣,略地领镇。
却婚辞宅,毅志弥奋。
严如熤《三省山内边防论》:褒中栈道栈阁,用赵云王平辈忠谨慎密,良将专司之。
其意固有在也。
乱七八糟的,看不大懂,不过德华的片子啊
喜欢赵云给个三星...
大烂片
本来打算给一星,多出一星给音乐吧
10年之前的电影了,现在都还能记得刘德华卸甲的动作。
虽然表演的有点傻 但是 还是很喜欢冷兵器时代的东西 制作的不错 但就是有点傻 东西挺真 但演得不好
从一个平凡人眼中找到赵云和三国风云,英雄的豪情和末路,就是人生的一次感叹。
故事编的很奇怪,该着墨的地方一带而过,该快进的地方又拖拖拉拉;美术很赞但日本武士的盔甲实在吐槽无力。。李仁港当美术指导可能比当导演有前途
throwing-up crap
比夜宴稍微好一点
又一部看了一半不想看的。刘德华还是刘德华,除了老了,演技咋就没长进呢?!
听说很搞笑,很想看
非常奇异的三国版本 人物的装束其实更像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 奇奇怪怪的
挺不错的,喜欢maggie q的古装,有种凄厉的美
刘德华 內地人不喜改歷史, 喜歡遺忘, 所以給分這麼低, 但這是拍電影, 三國演義大部分也都是假的歷史, 反沒問題?????
视觉效果称赞。导演要是想拍成日本卡通漫画就照着拍,别总想往里面加点深沉的,不伦不类的。求求你们了,别再糟蹋三国了。
写实派架空故事,赵子龙视角有点最近灌篮高手新视角意味武打扎实但武打镜头很花,战争场面写实,演员给力,看着败迹曹婴都督出场厉害
我就是要给五星,因为最后的场景也让我找到了美好的回忆,那就是玩三国无双的日子,赵子龙会死么?不会,因为我控制着他,千人斩,万人斩都不在话下。
你有多缺钱~~华哥
跟妹妹一起看的,一边看一边跟她讲背景,觉得还不错。最后一场戏,明明被诸葛亮出卖了,白发满头的赵子龙仍然轻笑,丞相的谋略你岂能知道?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