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娱乐输出让人们很容易迷惑在韩剧的服装、布景和韩国爱豆的华丽世界里。
韩国主流艺术工作者打造出来的韩流和韩国是梦幻的,轻松的,所以缺少了真实的意味。
去过韩国的人或许都会失望一下,那条被多部韩剧使用的壁画阶梯,那些可以俯瞰韩国汉江夜景的屋塔房其实都远没有屏幕上看得美丽。
韩国的真实性是需要自己人来揭示的,但是全民爱国的民族性让他们不愿意站出来揭露自己的伤疤,金基德站出来,走到世界上,为韩国人挣得了最想要的荣誉,但是韩国人还是不喜欢他。
他的电影很少在韩国拉到投资,很少被电影官方组织支持,多半都是他自己出钱拍摄的。
金基德得奖,最感到羞愧的是韩国人,因为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韩国人出力最少。
说道电影本身,叙述的走向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人性的多面性有了很多的细节,甚至被金基德赋予了时代变迁的寓意。
虽然信息含量很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不过多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冷酷刺激眼球,甚至导演一贯使用的色情外衣都穿得严实,处理得含蓄,主线只有复仇和救赎。
宗教意义的加持,导演本身的经历和立场,演员的出色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基督教中的救赎在于把人从罪恶之中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便是艺术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了,金基德的《圣殇》便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这部大受好评的新作和其早年的《撒玛利亚女孩》有众多异曲同工的地方,两部作品的片名及海报都带有浓重的基督教气息,都是关乎罪恶与救赎的故事,一样的残酷与凌厉。
金基德对宗教似乎有难以抑制的热情,从西方的基督教到东方的佛教,众多东西方的宗教精神内涵都屡见其作品:救赎、牺牲、因果轮回、贪、嗔、痴、现世受罪、宿命、涅磐等等,这些浸染了浓厚的宗教意味的作品成为了解读金基德本人思想的重要符号。
金基德对于以上主题的解读一贯极端残酷,当然极端的残酷早已然成为金基德电影风格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种触目惊心、虐心的现世受罪也是源于东方的佛学,忍耐、超脱、涅磐,而对边缘世界的关注,往往让这些宗教符号更具有价值。
不论是救赎还是涅磐,金基德都热衷于用最血淋淋的方式去解读边缘世界,但一切残酷的背后,却是一颗极度悲悯的心。
《圣殇》是金基德作品中较容易解读的一部,虽然依旧残酷虐心,但相对于之前的作品,金基德这次怀揣着极大的善意,这种善意隐藏在复仇的表象下,隐隐约约又惨烈无比。
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毁灭,毫无人性可言,冰冷坚硬的内心似乎永远看不到一丝善的缝隙,俨然是撒旦的信徒,但是一个中年妇女的突然闯入改变了这一切,她一步一步的用母爱融化了这颗看似坚不可摧的铁石心肠,同时也以极端的诛心的方式教会了他救赎,而这堂课的代价是极其惨烈的,它毁灭了两个人,因为这母爱的背后是扭曲的仇恨,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因果与宿命。
金基德不温不火用手术刀般冰冷的镜头解开了这个故事,用旁观者冷漠的眼光赋予这个故事灰暗的色调,而故事背景下面现实的冰冷质感更让这个故事寒意透人。
《圣殇》中不断出现的基督标语从一开始便暗示了救赎的主题,而关于救赎,金基德这次的解读是怀揣着极大善意的,母亲自杀前的泣语给这个冰冷无比的故事添上了一抹无可奈何的暖色,爱最终化解了仇恨和罪恶,当影片末尾三人在坟墓中依偎在一起时,金基德对于人性及现实的极大悲悯和无可奈何的强烈宿命感一泻千里。
相对于金基德作品之前的肃杀和暴戾,《圣殇》更为的平和,隐喻的运用也少了很多,但是内容依旧深刻,镜头也依旧对准了边缘的世界,关于现实描绘刻画的比重也有很大的上升,《圣殇》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一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破败苍凉,生活在里面的底层群体也各有各的不幸,包括主人公岗作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身世凄惨的人,残忍的现实,残忍的罪恶,残忍的故事,金基德对现实世界的敌意或者是悲观依旧随处可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对残酷廉价的贩卖,但是我们不能强求一位有自己独特世界观的艺术家去创作大部分人喜闻乐见的东西,因为这个歌舞升平的世界确实需要一些人去冷冰冰的思考这个世界和整个人性是否真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即使影像呈现的是夸张的残酷的,其背后也只是对人性一种真诚无害的悯怜。
金基德比以前仁慈了,冰冷之雪白中留了一抹无可奈何的红色,对于片中的男主角来说,死亡不是重点,而是归途,片尾那条绵延的红线似乎通往的是希望,虽然依旧是残酷的寄托,但是诛心之后,这种肉体的献祭救赎又算什么呢。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人性本善,可恶是现实对人的改造和迫害,撒旦和耶稣的区别也只是在于一念之间,没有永恒的罪恶,不变的只有人性的复杂,这是一种善意的姿态,但金基德怀着对人的善意却依旧不愿意善向这个世界,或许这种充满敌意的姿态才能让苦行僧金基德更加冷静的去思考,去鞭挞吧 。
《圣殇》是金基德的第十八部作品,一路下来灰暗且残酷,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背后不变的是金基德对人性及世界的极度悲悯,这个导演的骨子里背负了太多,像一个沉重的苦行僧一样,每一段旅程的路上,都是他留下的斑斑血迹,这是或许就是金基德的终极救赎吧。
我之所以存活于世,是因为我的世界有个神。
他创造我,创造万物。
他的名字是金基德。
我的神,是一个残疾的神。
经他之手创造的,是如我一般残缺的生命。
神们都手握造物的工具。
如果林克莱特的工具是时间,纳博科夫的工具是阴郁,金基德的工具就是残忍。
他们用这些工具雕琢生命:——有足够耐心等待时间,就有足够积累温暖心情(林克莱特);要执着窥探内心阴影,就不能平衡欲望道德(纳博科夫);因为深挖人间疮疤,所以生命残缺不全(金基德)。
自然,你们的世界不同,是因为你们的神不同。
我的神给我一个灰扑扑冰冷冷的世界。
肮脏逼仄的角落,生硬冰冷的机械,苍白呆滞的灵魂。
我是他手中其中一分残缺,生来我便缺少感知。
就像您知道的,我没有爱。
我是人间孤独的游魂,一切人和物都是模糊冰冷的背景。
有个女人真是可笑可鄙。
我去要钱,她干什么脱掉衣服?
我讨厌肉体的温度,我恶心乳房的气味。
如果我的生活中要有一个女人,那也只能是我墙上那副标靶,我所做的,绝不会是俯就她们,我会鞭打她们,狠刺她们。
那个蠢货更荒唐了,欠债的人理当还钱,这么简单的道理,母亲的伤心无助就是宽限的理由么?
母亲,母亲是什么?
一角猩红的裙裾刺痛我的眼睛。
她说她是生我的母亲。
本来我纯粹如万物,吃,睡,工作,梦遗,如石如木如青苔。
裙角躲躲闪闪的猩红是魔鬼的晕染——我恨。
它来了,扩张成一片,似流血的快感,我的凶狠达到高潮。
我以自虐平复心情,割下自己的肉——让我的肉体重回你的腹中,也许我能原谅。
你吞下了,可我还是恨,我更恨。
让我的灵魂、感知再入你的子宫,与你亲近到负距离……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其实立刻就相信你了,我把自己交给你,用最直接的方式。
我还是恨你,在这之前,我连恨都没有。
我折磨你,是因为我想念你。
很久很久前,很多很多夜,想念都在吞噬我,长成一个巨大的怪兽。
它太令人恐惧了,我不得不用百倍凶残去面对它,我以为我早已打败它,如果你不出现的话,它应该死很久了。
你来了,带着执拗的爱和泪水,将我护于你的羽翼之下。
我原来这样渴望你,渴望到不愿意去认真分辨。
原来有爱的感觉是这样的,巨大的幸福让我无比眩晕。
午夜梦回我不敢相信我有你,我想牢牢占据你。
母亲,我不是想侵犯你,我只是想亲近你。
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色彩,有情感,有不同于白水鸡的味道。
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你为我织毛衣的样子。
你消失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我不想再回那个凛冽的世界,在那里我没有心。
我懂得了人们的母子之爱,夫妻之情。
你死去了,我重生了。
我拥有了灵魂,我原有的,单纯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恶,也消散了。
你真正的孩子得到你太多的爱,你能分一点点给我吗?
用你亲手一针一针织入的爱包裹我,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拥着我,我只要一个角落就好。
你的爱太多太多,多到包含了想念、宠溺、悲痛、仇恨、复仇、怜爱、迷茫、忏悔……,多到沉重,多到狂乱,多到毁灭。
我想问我的神,我的单纯的恶和母亲复杂的爱,是不是都能得到救赎。
你死去了,把你为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也带去了。
恢复灰暗冰冷的世界如此可憎,被我伤害过的人如此可悲。
我来增添一抹色彩可好?
用我的血,效仿你温暖的裙;用我的肉,换回灵魂的安宁。
一条猩红,像一条裂缝,划破这个世界。
金基德成了大業。
江道是討債男人, 他的帳簿記錄了很多欠債的人, 他每天在昏暗的工廠區往返, 他每到之處, 猶如惡鬼駕到, 依時把放入信封備好欠金的債務人一心以為清還欠款, 討債人點清鈔票後用力的把信封打在對方的臉, 聲調深沉的說還有利息呢? 債務人痛斥江道是大幅增加利息至債台高築的吸血鬼, 他利用強而有力的手掌逐次的摑打欠債人, 要他們打不還手, 罵難還口, 他明白怎樣羞辱人, 摧毀他們僅有的自信。
黑暗是恐懼絕望的溫床, 男人知道討債鬼快將到來, 他嘆息時日無多, 要女子在工作場地做愛, 女子起初不肯, 後來感到男子的絕望, 苦苦哀求, 她迎合男人擺了後進式體位姿勢, 男人把握不多時間, 不拉脫對手衣服, 寧願不要養眼及刺激性慾的奶白肌膚, 掏出性具, 對正溫熱地帶插入, 及時行樂, 朴贊郁導演主張的暴力美學電影《親切的金子》有同樣鏡頭; 金知雲執導的《我看見惡魔》 亦有同樣取材, 韓國導演似乎鍾愛拍攝這類壓抑題材, 朴、金導演電影男主角是英語教師及殺人狂魔, 一個是作育英才; 一個是姦殺女人的人面禽獸, 師、獸意味高高在上的男人慾火攻心, 不管酒暖菜熱, 或是亡命天涯, 女性都是狎玩之物; 金基德編撰的男性是欠債小人物, 女人是犧牲色相的奉獻聖母, 他擔心債主代理人是否容許欠款可否延期一周繳交? 他了解若不及時發洩, 日後不能健全成事, 所以他不在意於冰冷的工場行淫, 他要在討債鬼拍門前完成樂事, 精華未瀉, 他最不願碰面的人已經在玻璃門窺伺, 他匆忙推開性伴侶, 女子要男子出外, 她跪下, 利用女人最能動男人心脾的淚珠肉體泣求寬限, 惡鬼不要被迫的肉祭, 他搶了保護承托乳房, 也是拒絕男人色心大起的屏障 ― 乳罩, 以掌摑欠債人節奏抽撃女伴玉背, 惡魔鄙視出賣貞潔的女人, 江道經綺夢宣洩慾念, 肉體橫陳, 他憎恨棄了兒子三十年的母親, 陰道是生命誕生必經的管道, 因愛而有的麟兒不是必然的母子相依為命, 陰暗潤濕的性器官觸發了棄子恨, 他選了討債人工作是不用顧忌仇家連累親屬的尋仇, 他抽打女人背部格外用力, 炙紅烙印是他對要盡生兒育女天職女性母親不務其職, 今生不能再見, 把報仇凌辱加諸在女人身上, 他恨那個攆出了大門, 關了門鎖, 單獨對抗魔鬼, 利用肉體救愛郎的女人, 沒有血緣的女人可以履行大義, 母親呢? 她是生是死兒子不知道, 不知哪裡的母親埋葬了兒子正常求偶的功能, 江道沒有性伴侶, 他不看女人裸體書刊及色情網絡、視頻解決性慾, 他惡真實女色, 要在夢裡得到性滿足, 他利用抽打拉扯的血痕提醒金錢是萬物之神, 女人是罪惡之源。
一個自認是母親的女人現身, 江道不以為意, 女人握住活雞頸項, 神情嚴肅的凝視兒子, 交給他, 烹飪是為人母親的職份, 女人先把家禽還給江道宰殺待吃, 她不能貿然進入兒子居室取得主導權, 她首先不干預兒子, 其後女人踹了骨折殘廢欠債人患處數次, 大罵詛咒兒子必有報應, 不得好死的傷者, 兒子覺得莫非這個不明來歷的女人真是棄兒子不顧三十年的母親? 女人帶了鰻魚放在門檻, 江道不屠宰, 他把海產放入魚缸, 掛在海鮮身體以膠袋密封的紙張寫了女人電話聯絡號碼, 江道撥了號碼, 女人入室弄了鰻魚燒烤早飯, 片片魚肉在爐板熟透卷曲, 食具掀翻的熟食是女人算是成功登堂入室, 改變了江道執拗的仇怨, 女人的計劃是這樣的, 她先是哼唱兒歌, 勾起江道失落的母親記億, 接著帶食材, 留下聯絡方式, 給予女人準備入廚盡母親責任的提示, 她備妥食物, 雖然江道不下箸, 然而, 女人留了食物給江道歸家吃, 母親溫暖了兒子的心, 為得到保險金額把欠債人弄成殘廢的惡魔不能成為天使, 但魔可以是體諒人間冷暖的人, 江道在單獨居住的老嫗住房以兔子代替自殺兒子欠款, 動物還是逃不了被汽車輾斃的厄運, 金基德還是以血訴說改邪歸正不能力敵的果報; 江道因為有母親的愛, 魔可以淨化成為主針十字架的羔羊, 架上眼鏡的兒子彷彿年輕數年, 他陪同母親吃飯, 逛街, 母親把街頭表現者製作的可愛汽球送給兒子, 途人嘲笑孩子氣的大男孩, 母親為兒子出頭, 掌摑多嘴的人, 江道在陰霾的狹窄工廠區橫行無忌, 在光照的市集他只是受母親溺愛的兒子。
毛衣上半顏色是近似紅的橘色, 下半是白, 紅是血, 是江道背負未能清還債務自殺者的罪, 母親叮囑兒子澆灌樹苗, 要他承擔一生的罪; 白是母親給予贖罪, 兒子歷經哭泣、認罪、跪下, 探望曾經遭他欺壓殘廢的事主, 人面全非, 他穿上毛衣, 在柏油路奉獻生命, 直線血紅滲透罪與贖的抗戰, 往事如煙, 生命換來的救贖清洗了一切的罪。
Patrick Chan寫於2012年12月1日
太血淋淋了。
电影暧昧地赋予了死者母亲死亡的结局——在这位母亲自杀前的悲伤又犹豫的自白以及身后另一位受害者母亲因为仇恨伸出的手,金基德刻意增加了这一情节的维度,在结局中放进来了诸多可能性,掏空了母亲能顺利复仇的酣畅淋漓感,减少了那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叙述。
又侧面表现了男主对受害者家庭投射下的无以弥补的伤害并在最后安排了母亲的死是出于自杀这样的结局。
从而让电影结尾的杀人诛心的复仇不流于过度、廉价与虚假,并区别于传统复仇剧情电影的结局。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看见了导演对于“圣殇”的理解——母亲的复仇以及母性的“再”降临(或者说位移),形成了这样的爱与恨的交锋。
同时呈现了男主与这位母亲内心恶与善的交织,给观众展示了复杂又真实的人性刻画。
在故事背景的布置下,导演选择了与中国沈阳铁西区同样状况的清溪川。
一个受政策和经济状况和周围迥异的空间;一个有关生活的神秘、不可思议的感觉和异质的空间。
这个由冰冷过时的机床们拥挤出来的残破空间展现了一种坍塌感——现实生活的衰败以及人性的崩离。
也更好地服务了故事叙述过程中的荒诞与残酷。
生活资料的匮乏,金钱可以换来生活资料,那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便是选择借贷来解决暂时的生存资料的需求。
借贷与讨债成为清溪川里“放纵的恶”,不再被道德约束。
金钱的诱惑与生存的困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男主被称为拿金钱考验人性的恶魔,这句话很有寓言意味,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放在这群借贷的人时,又何尝不能看见由穷困引发的扭曲与挣扎呢?
有的人借贷是已经认定了这片地方不会再像自己十六岁初来时那般荣光焕发了,选择挥霍完一次就从高楼坠下和这片土地一同死去。
有的人在不可逆的时代洪流面前展现出无力的悲剧色彩。
明白了自己所能为即将到来这个世界的孩子做不了更多,选择了去人为工伤来骗保。
无力感就像是人拿起子刀呼喊着向大海奔去,惊涛骇浪一波又一波袭来,而人却寄希望于将自己的手伸向机器,铆足了劲在巨浪中为自己和家人博杀出一条前进的路。
但想必结局一定是转身回看,深爱的伴侣已不在灯火阑珊处,孩子也因为亲人身体的残缺被社会排挤。
从一开始,他们就被固化在底层,陷在生存困境中无法逃离。
够恐怖的原因就是它足够真实。
《圣殇》一个轮椅上的残疾人自杀(尚久)男主李江道自慰男主收到任务去催债欠债的人在破烂店铺里动物一样做爱男主拒绝1号欠债人老婆的身体并用胸罩殴打她男主废了1号欠债人一只手男主滑倒鸡跑了,母亲提着鸡出现母亲强行入室洗碗扫地男主让母亲刺他男主殴打一直跟着他的母亲母亲跟着男主来到儿子贴心照顾母亲的2号欠债人家母亲目睹男主逼2号欠债人2号欠债人诅咒男主后母亲也踹了他母亲给男主鳗鱼 鳗鱼掉下楼道被男主养在水池男主发现3号欠债人自杀了男主找到3号欠债人母亲她没有钱 带走了兔子男主喝酒看见鳗鱼上的号码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唱蛤蜊歌 让母亲进屋男主让母亲证明身份逼母亲吃屎男主强奸母亲母亲烤鳗鱼给男主吃去四号欠债人家因为他对孩子的爱而放过他男主回家开始关心母亲找到五号欠债人并和他一起去俯瞰清溪川五号欠债人自杀母子俩一起逛街喂对方吃烤肉步行街玩气球被路人嘲笑发生冲突被瘸脚讨债的二号欠债人看到二号欠债人劫持了母亲男主刺伤了他母子两人共勉男主梦遗母亲下床用手帮他母亲用力地洗手母亲独自对着冰箱里的尸体大哭 她的儿子是片头坐在轮椅上自杀的人男主找到此前卖命的社长 但母亲不在这里男主查询以前的欠债人号码 母亲回来了母亲给男主过生日说让男主给她种棵树男主来到上下床和母亲一起睡 母亲把他扇醒赶走 嘱咐他去给树浇水母亲制造有人报复的假象给男主打电话男主找到A欠债人 他尿裤子了男主继续找B欠债人李宗道 李母带他在李的牌坊前哭泣男主找到C欠债人 C的儿子用铅笔桶了他男主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 但他毫不知情 母亲在里头唱蛤蜊歌男主来到寺庙 搬起残疾的僧侣帮助他看风景来到一号欠债人的棚屋被他老婆打了一巴掌找到二号欠债人发现他母亲守护着熟睡的他又找到尚久自杀的地方发现冰箱里都是血和各种线索 翻看尚久的日记男主在轮椅上睡着流泪了 母亲低声审问他母亲找到社长并扇他 社长反击时她拨通了男主的电话母亲在废楼里自省说对不起尚久觉得江道也很可怜母亲演戏有人要推她下去 江道跪地忏悔二号欠债人的母亲想推母亲 结果母亲自己先跳下去了男主在树下挖坑埋母亲 发现了尚久穿着毛线衣的尸体 三个人睡在一起男主穿着母亲织的毛线衣给树浇水男主躺在一号欠债人妻子的卡车下被拖着走 一路的血迹欠债人的戏虽短但每个都非常精彩!
1.一号欠债人和老婆在破烂的店面中,面临着催债人的暴力威胁却想着先来一炮,老婆把败事有余的丈夫推出店面想肉偿,却被男主抽掉胸罩以此为工具殴打,懦弱的丈夫气急败坏之下被男主断臂。
(作用是直接塑造了男主人公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人设)2.二号欠债人与目前在老旧的修理店中,他在陪年迈有疾的母亲说话,他看见男主之后给了母亲一面镜子照不想让目前看见即将发生的事情,当男主扇他时他的母亲在一旁嚎叫流泪,与此同时,男主的母亲也在目睹着男主的暴行。
(两个母亲的对比具有巨大的反差,也体现着男主对母亲概念和感受的缓慢变化。
)3.男主发现三号欠债人自杀之后便去了他的母亲家,这次没有出现暴力,而是询问有没有珠宝之类的,最后只提走了老母亲家的一只兔子。
(说明男主的心因为母亲的出现逐渐变的柔软并有同理心)4.四号欠债人是一个积极配合的年轻父亲,为了孩子想借更多的钱哪怕变成残疾,男主没有像以前一样狂暴并羡慕他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信念,他自己把手放在绞架上并在口中塞布,男主把吉它给他,让他自己做选择。
(男主第一次“失职”,母亲的爱让他的“人性”发生了转变)
犀利黑暗悲观,那些极端卑微悲惨的人群其实什么都不缺:勤劳努力,母慈子孝,甚至才华。
前半段以为是极恶,后来才知是蒙昧,验妈手段实为认妈仪式,破底之夜,圣母诞下了耶稣。
宠物鳗抵命宠物兔,得到爱之启蒙的可怜人换觉醒之眼去回放,深重业罪历历在目,自罚卡车十字架,以鲜血赎这罪恶之城。
这罪恶城中,金钱在与人性的交锋中赢定了么?
轻轻而坚定的抱住拖累的秀丽的手却在说未必。
有爱就有希望,做人就有意义,直到筋疲力尽以前。
最伟大的救赎就是懂得了爱,最后晨曦马路上淡淡的血痕,就是康道救赎之路上的最后一首挽歌。
母性是人类的本能,渴求母性也是人类的本能,施恩者选择死亡来惩罚“儿子”,一种极端却神圣悲悯的方式完成了究极的报复和救赎。
母亲最后隐忍的表情,也是被纷涌的母爱吞没了吧?
过了几年再看,发现还是停留在导演“一个概念形成的故事”的讲述上,没有亲临的观察的那种,深入其中经历的,观察感,真实性,导演真的就像上帝一样在外旁观,但是这样真的做不了上帝,人真的做不了上帝,你就错过了很多真实性直接,扮演上帝的叙述都是自欺欺人的自大,这种把自己的想法哲学推想呈现成影视的都是自恋的沉溺,缺少真实的沉溺和细致的生活的观察。
想探讨钱的问题而展现为了五百变五千的高利贷而不得不变残废的底层人民,对这种“到底是为什么”的背后的生活展现还不够啊。
想探讨的很多,为了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人为了钱,要享受或者取舍什么,这些基本的人情,一个家人不值几百韩元,而这样做的人也很可怜。
都很可怜。
都是给作者电影,这些既然是重点探讨的东西,留给观众遐想是不行的,为什么决定让自己绑行什么的,就像是导演揭开来让我们看到一样,这些过程应该让我们看到,而不是一个答案,我们也是观众,而不是你导演的观众,应该导演也以观众的视角去呈现,那些决定自杀(灵魂的死亡),渐渐变得开心,为什么没有女朋友,恋母情结也只是概念的展现,没有深入一点,人性,为了钱而死,荒废一生,失去一生的人,感受不到荒诞性,能感受到一点,也只是概念性的,没有真的在其中,就受不到震撼,导演差了一个“真的在其中”。
最有钱的男主最后也是选择死亡,不过他的死亡的驱动应该更好地叙述和完成。
圣殇也是比较封闭的一个标题,导演的个人思想最后输出的一个结果。
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思路,只有去窥探他的精神世界,这样就比较自恋了。
为了三百变成三千韩元这样的原因死掉,感受到了一丝荒谬,但是就像只是听别人讲一个舒适那种浅淡的程度,深入其中的体验,这个人的经历,到底“怎么不值”,这个“不值”的看到是怎样的,期待可以展现。
想说的太多了,但是讲不完,透,只能讲清楚一个故事,一个故事里面包含这些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还有就是这些人的逻辑太偏离正常生活的人的逻辑了,难以理解每一个角色都难以理解,需要费劲的展现,总之这是一个如果想拍好就得非常费劲的电影,但是这个总的来说也还是半成品居然也还是获奖了。
还不错啦,金基德的镜头语言用了很多,蒙太奇,重在表意,因为一旦用了大家就知道这里可能是有猫腻的,所以一般不太会用,除非必须要用来以假乱真,说明他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用镜头去服务呈现这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只是他的风格是冷漠的局外之神的视角,也没讲action,综合各种电影理论又有自己想法的,一个生长的自由混合体。
而不是为了实现镜头去拍片。
只是有个感觉,我看他的片子,有很多不足,他明明做了很多镜头处理,结果还是不够,应该是他已经觉得“够了”,但是在我看来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放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更是“还不够”了,就是说无论导演怎么考虑观众做到“我觉得尽可能的够了”,到头来,也是有局限的存在,电影这个东西就还是有局限的存在。
他难以达到满足所有的“够”,在这种篇幅,又要塞个大东西的片子里。
他肯定也反复看了无数遍,觉得这样是够了的,因为镜头语言的处理本身就代表他有action的意识一些,以及想讲明白一个事情,但是我看又觉得有不明白的地方。
一个人的明白也难以笼盖所有人的懂。
也有可能因为是他编的,没有亲历,所以没有用action去表现的意识,他就觉得大家都懂,看无数遍,也就觉得“自己明白了 大家也都能懂的”那种自信。
我虽然能批评他,但我自己的片子呢。
我看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会不会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是我自己不知道的?
如果这种局限天生就存在,导演就不能突破了。
面对具体伤害自己的人,不去恨这个具体的人,而去怪责背后的社会(金钱或男权)是很困难的。
这个成为了恶人母亲的人也做到了,但是又难以做到,她还是自己跳下去了。
最后女人的坠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没有选择让女人看到江道的忏悔而停止复仇真正作为母亲去救赎江道,他也没有选择让江道看到女人身后的老婆婆而开始新一轮为“母亲”的复仇,他完全不乐观,他不相信宽恕和救赎是那么简单的事,他也不全然悲观,他并不认为世界是单纯的仇恨的循环。
金基德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形成当然是和他自己的经历密切联系的。
金基德自己的青年时期就生长在电影里所描绘的清溪川,在这个工业基地里,金基德作为一个没在学校念过几天书的普通工人,他终日就是和机器打交道。
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人为了几个钱可以活得怎样卑微可怜,他看到了为了生活,人是怎么把自己的人性抽离,成为这个工业怪兽中的工具化的零件,所以他要在电影里刻画这个世界。
清溪川不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大厦,而城市文明似乎也在入侵清溪川,原来的工业基地正在慢慢消逝,电影里的工人们不断说着不久这里也将变成高楼大厦,可是这些繁华与这些工人无关,他们的生活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悲哀与伤痛并不会随着工厂厂房的消失而消逝。
金基德从这里走出,所以他始终带着一种伤痛的记忆。
在《圣觞》中,这些记忆化为了一个又一个借高利贷的人,他们本已经在精神上退化成工具,又因为高利贷而被从肉体上又一次摧毁,这是金基德的悲观和黑暗面,他认为人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很多困境是很难甚至无法摆脱的。
工人如此,江道也如此,江道的困境是缺乏爱的关怀而渐渐失去了人的正常感情能力。
所以他是个残忍的野兽,可以毫不怜悯的弄残欠钱的人,但他又是孤独的可怜虫,他的寂寞感和自我封闭甚至让他连叫妓女都做不到,只能一次又一次自慰来解决生物本能的问题。
也是因为他的孤独,当他以为母亲真的出现时,他会表现出无比的依恋。
但他所谓的“母亲”却也不是他的救赎者,只是为了复仇而接近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江道。
不过“母亲”最终用死完成她的复仇我却并不觉得对于江道和她来说是一个完全悲剧性的结局。
“母亲”虽然还是没能宽恕江道,可是他和江道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实际上也填补了部分她失去儿子的痛苦,她尽管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以“死"来向江道复仇,可是她在世间留下的并不全然是仇恨和痛苦,她在江道心中种下了爱和救赎的种子。
江道尽管失去了他的“母亲”,又回到了孤独一个人的世界,可是他的人性和感情能力觉醒了,他最终以死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他的死并不是无意义的,因为觉醒后的他不是以一个野兽而是以一个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的。
江道和“母亲”最终的结局都是选择赴死,可是金基德在这里展现了他对于世界相对温情的一面,虽然是死,但是两人之间以爱为联系,实际上还是治愈了他们在残忍世界中所受的伤痛。
金基德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爱,仍然有着一丝信任和期待,他还是相信爱对于人的拯救是有一定意义的,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疾了的工人,尽管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他仍有一个可以拥抱的妻子,他妻子轻轻搭在他背上的那只手时刻在告诉他,有了人与人之间爱的联系,对生活还有乐观的理由,而每个残缺的人仍然有着被救赎的可能。
头一回看金基德的电影。。。
这个,有点厉害呀。
虽然如同大部分的韩国电影的基调有那么点弱之外。
我承认,将自己的手压断换取保金的年轻父亲是有点感动。
按理来讲,韩国的电影也好,连续剧也好,是很少把描绘的画笔放到这个社会层面的。
并不是说圣殇这个电影就全部是负面的东西,但我想导演想撕裂给人看的是人的人性。
归根结底,扭曲的人生带来扭曲的结果,于是带来更加扭曲的生活。
每当看完这个的时候,总是会冒出死后的至尊宝喃喃道为什么恨会大到这样一个程度,也理解了为什么唐三藏要千里迢迢的去取经化解这种恩怨。
这。。。。
未免有点不严肃,但是如同大话西游的结尾不同的是,那种单薄的凄凉和金基德这种猛烈的悲哀是完全两路。
所以还是那句话,所谓悲剧即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你看。
无论是那什么都不在乎只求达目的外表,还是那要钻回去的意念乱伦戏,还是伪装一切也要复仇的母亲,这一切都来的过于悲切,过于真实。
过犹不及,离经典只差一步,可惜。
浓浓的基督教气息,金基德似乎有着难以抑制的救赎情结。他懂得爱与怜悯,却依旧信不过这个世界。
就是电影中并不鲜见的复仇故事 不要搞什么乱伦噱头 再来恶意拔高 那些被金基德吓傻了的孩子们平时都不看天朝新闻吗 难道你们都不是在天朝长大的
金基德怎么变这样了
从过去那些抽离出来的人心和人性,到这一部暌违多年之作,金基德显然已经打算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控诉,他以往钟爱的明丽色彩也被一片阴暗所替代,尽管有些地方稍显说教,但最后15分钟加分,特别是最后一幕的航拍配以福音般的配乐,绝对是今年印象最深的结尾之一。
有些人,每天满脑子各种变态的想法,最后选几个拼出来拍部片子,比如金基德。
“既然我们最终都得死,为什么不选择自相残杀”,金基德胜在简单,所以纯粹,有力量
没有乱伦不性福
又被我看到一半就猜到剧情
其实吧,看多了这种片,就真有点腻了。在吸引眼球的基础上,拍自己想表现的内容。或者反过来,导演貌似就是这种人,拍出自己所想,恰好是人们所震慑的。
就那么个复仇再发现人性的事儿,搞得多少调调
金基德的暗黑寓言,甚至是一部在残酷现实下书写的神话。
孤独的金基德。
6.5 母亲节电影推荐。
第一次看大师的片子就给大师跪下了……
爱也可以复仇 看完感觉只有难受
屎
曾经,金基德拿着屠刀。后来,他放下了屠刀。刚看这片,我以为他又拿起了放下的屠刀。到最后,才发现他拿起了放下的屠刀之后,还是选择了放下。
金基德没完没了的讲这些残酷都市寓言,刻板而形式,审美疲劳。
金基德这“变态”终于走下云端拍了部比较“亲民”的片子,这片仍以他的方式拷问着人性,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通过对其躯体摧残毁灭,而是毁灭其对爱的渴望,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实在很喜欢结尾那一抹红,很有冲击力的一片子。
金基德片中的人物都相当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