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年大牌云集、最受期待的电影,韦斯·安德森的新片值得一个提名。
早在去年年初,片方就早早出放了预告片。
主演阵容包括本尼西奥(非常嫌疑犯)、艾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蒂尔达·斯文顿(本杰明·巴顿奇事)、“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蕾雅·赛杜(阿黛尔的生活)、爱德华·诺顿(搏击俱乐部)、西尔莎·罗南(伯德小姐)等等。
四十多位强大卡司的加持,堪称星光熠熠。
因为疫情原因反复跳票的它,终于来到了观众面前,首映当天的媒体专场,几乎是开票的一瞬间,所有的座位就被一扫而空。
是的,阔别六年,这部年度最期待的大片终于来了——法兰西特派
《法兰西特派》是韦斯·安德森执导的第10部影片,“10”——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集大成的数字,它或许饱含着韦斯·安德森对自己以往作品总结性的表达。
就像他在采访中表示的那样,他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了里面。
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法国,深受法国电影及文化影响。
他把这部分经历带进这部影片,所以这是一个在法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故事,一封给20世纪一家美国报纸驻巴黎前哨战的记者们的情书。
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设定颇为相似,它依靠着一个具有时代烙印的行业,去怀念那个逝去的美好时代。
《布达佩斯大饭店》《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安德森对小说家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的致敬,《法兰西特派》则是他对最喜爱的杂志——《纽约客》的一次致敬。
The New Yorker 1925年第一期封面片名The French Dispatch是这个虚构的美国驻巴黎前哨战的报社的名字,它的原型就是《纽约客》杂志。
影片中的主编原型也是杂志的创办者——哈罗德·罗斯。
他领导《纽约客》成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杂志之一,上面的报道准确、写作凝练,杂志风格高级且幽默。
海报上,杂志下面的英文Liberty暗示了本片的主题—— 新闻自由。
这份虚构杂志其总部设立在虚构的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聚焦文化、政治、美食等等领域,旨在为知识分子提供生活方式指导。
因出版人的离世该家出版社也将面临停运与关闭,而影片开始于这份杂志的最后一期——由一篇简短的旅游指南、三份长篇故事、一份讣告组成,并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1、当地特色专栏
这份骑行的当地旅游报告,如同一则流动的城市素描。
影像中充斥着描述性旁白,随着作者的骑行vlog感受小镇的现状。
通过定格镜头的并置表现出小镇历史与当下的变迁,其中黑白与彩色的同框对比,也为后续颜色在影片中呈现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记者在介绍中时常遇到各种慌乱的事件,开启了整个影片略显荒诞的叙事基调。
2、艺术与艺术家专栏
故事一的形式是记者的一场演讲,讲述的是当代艺术家Moses。
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犹太裔墨西哥农场主家庭,但是为了感受艺术与生命的真谛抛弃了优越的生活。
她选择了肮脏、暴力、贫穷、血腥的环境,度过了漂泊动荡的一生。
以故意杀人罪被关进监狱的十一年里,他停止了一切创作。
直到他爱上了女狱卒Simone,在求婚被拒绝后获得灵感,再次拿起画笔。
这幅以女狱卒名字命名的画作,被一个碰巧在监狱服刑的画商看到。
画商十分欣赏Moses才华,不仅以高价购入了这幅画,并且在出狱后通过巧妙的运作将Moses捧上了现代艺术的神坛。
片段里充斥着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仿佛是对投机的商人与当代艺术的一次小小的嘲讽。
3、政治/诗歌专栏
故事二则是记者深入情境,以日志的形式进行的表达。
亲临动乱现场的行为颇具奉献精神,也赋予了本片段浓艳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位一直主张新闻中立的中年单身政治评论员,因为一次时政报道,卷入了一场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学生起义运动。
在为年轻英俊的运动领袖修改宣言时,两人擦出了火花。
学生们只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毁灭了千年共和国的腐朽。
像所有的青年运动一样,年轻人们热情高涨,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筹划着自由民主的未来。
但随着意外的发生,学生运动内部发生分歧,“棋盘革命”的对弈的失败,进步青年想要创造的乌托邦世界中成泡影。
两派领导人追随着青春必经的痕迹,趁着月色骑摩托车私奔。
誓言宣告的戛然而止,少年生命的短暂摧残。
进步运动的轰轰烈烈,新闻中立的求之不得。
最终都成为了溺死于脏污河流里一闪而过的彗星。
4、食色鲜香专栏故事三采用的是电视采访的形式,一位黑人记者在电视台讲述着他的故事。
记者受邀参加警局署长的一个私人晚餐,用餐中途,署长接到电话得知自己儿子被一帮劫匪绑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救援工作。
这个片段是其中荒诞感娱乐感最强的部分,即使是在与劫匪团伙对峙之时,也不忘这场精致的法餐盛宴。
画面右部是对救援过程如火如荼的讨论,而左边,头盘、副菜、主菜等一步步平移推进,可谓“舌尖上的救援”。
最后英勇的厨师用毒萝卜毒翻了绑匪,计划详尽周密的救援计划却因为司机因为不爱吃萝卜而出现了差池。
以平面二维动画呈现的更加超现实的追逐戏,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记者去探望为取得黑帮信任而毒倒在床的亚裔厨师,两人间的对话流露着异乡人没有归属感的无力,同时也致敬了远在外地的巴黎前线的记者们。
5、讣告专栏
随着所有的报道全部结束,主编也在自己生日当天安然的离去。
众人联手写下讣告,既是主编的,也是杂志的。
面对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影片,它的反响却是饱受争议的。
就如杂志社坐落的小镇名字一样,(“Ennui-Sur-Blasé”在法语中表示“无聊、无趣”),影片信息量之大,对白之多,许多人看后的观感也是混乱、无序。
首先,善于使用章回体的韦斯·安德森,这一次并没有采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嵌套结构。
影片的各个环节为并列关系,像是没有串成串的珍珠,很难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奥秘。
其次,影片的呈现形式,画面不断在黑白和彩色之间转换,旁白叙述和作者视角,定格动画,真人电影,以及二维动画的大杂烩,似有隐喻却又浅白地表达,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
影片中的主编说:试着让读者认为你有意这么写。
如果想要搞清楚这一切,除了二刷,你还必须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影片背后的故事。
一部以杂志为主题的影片,它的观感也被导演处理的近乎一本杂志,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就像在翻看一本最新期刊。
影片致敬的《纽约客》杂志自创立以来,就遵循着高雅与幽默并存的基调,阅读体验十分丰富。
而电影中,每个杂志的板块故事里也融入了不同风格的混搭。
黑白与彩色的相互转换,如同在阅读杂志时,文字与插图的排版。
读到精彩之处,或许还有彩蛋一般的漫画配以其中。
如此花哨的呈现,是韦斯·安德森对这部电影情感的注入。
有人说这是对纸媒时代终结的讣告,也有人说这是韦斯·安德森对所热爱的法国新浪潮的致敬,而这一切其实都源于他对法兰西的热爱。
充满幽默感的开篇即是雅克·塔蒂的致敬,舞台式布景质感,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的《玩乐时间》;
雅克·塔蒂《玩乐时间》影片的色彩也参考了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的奇幻短片《红气球》;
艾尔伯特·拉摩里斯《红气球》把对称用到极致的构图手法,全篇唯一一个中心对称镜头致敬了《迷魂记》里的旋转楼梯;
希区柯克《迷魂记》故事中流露出的无政府主的浪漫色彩,渗透着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戈达尔的影子;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在影片的最后列出来了所有致敬的人与影片,无不是法国导演及影响新浪潮创作的好莱坞先驱。
除了致敬,在故事的叙述中韦斯·安德森暗暗埋下的法国元素也一以贯之。
从“游记”开篇,对法国小镇景观的展现,到对法国当代艺术的反思,再到巴黎“五月风暴”的浪漫怀旧,最后在最诙谐的片段中穿插着最经典的法餐元素,导演埋下的彩蛋远不止这些。
《法兰西特派》不仅是导演对法兰西着迷的表现,也是对那个文学和影像都充满创造力巅峰时代逝去的婉转哀歌。
首尾呼应的“no crying”奠定了略显悲情的基调,却又是对未来的期盼。
“无趣”镇、“别逗”咖啡馆的命名,像是呼唤那个“有趣”、“充满活力”的新浪潮再次到来。
这是一封致敬过去时代和精神的情书,也是属于新时代的革命宣言。
*本文作者:浅浅
作者:九歌《法兰西特派》在戛纳究竟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今年为记者提供的媒体放映场次,根据证件的级别采取网络分批预约制;《法兰西特派》首映当晚的媒体场,甫一开票,所有的座位就被秒杀一空;不管是「last minute」补票,还是次日的重映,都是一票难求。
不知道电影节官方是担心本片会造成的聚众隐患太大,还是新闻发布会里短短的主创席根本坐不下为本片亲赴戛纳的原创阵容,于是干脆取消了《法兰西特派》的新闻发布会。
本片的首映礼开始前几个小时,红毯边粉丝区等待的影迷们就已经把整个海滨大道挤得水泄不通。
而当本片星光熠熠的卡司鱼贯入场时,整个卢米埃尔大厅门口简直被尖叫声和闪光灯所淹没……
被《法兰西特派》点燃的戛纳电影节,依稀显出疫情爆发前的盛况。
而这股《法兰西特派》热潮,也更说明了戛纳艺术总监福茂的慧眼——在被迫取消的2020年73届戛纳电影节上,《法兰西特派》原被定为开幕影片。
直到今年,对戛纳电影节保持了忠诚的《法兰西特派》并没有选择按照原计划上映,而是耐心地等待戛纳的开幕,重返主竞赛。
全世界的影迷已经等待韦斯·安德森和他的新作,太久了。
《法兰西特派》讲述了一个「编辑部的故事」——名为「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的虚构报纸其总部设立在虚构的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聚焦文化、政治、美食等等领域,旨在为知识分子提供生活方式指导。
在比尔·莫瑞饰演的主编小Arthur Howitzer的带领下,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艺术评论员、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政治评论作家、以及杰弗里·怀特饰演的美食评论家等人,完成了世界级优秀刊物的报道。
影片采用了类似杂志专栏的分块结构,围绕这三位作家的报道和写作历程展开,讲述了三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以三个独立短片的形式支撑起全片。
但是韦斯·安德森才不会讲述严肃调查新闻故事,《法兰西特派》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奇人奇事和古怪趣味: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艺术家度过了漂泊动荡的一生,以故意杀人罪被关进监狱之后,十年酗酒,没有拿起画笔。
直到他爱上了蕾雅·赛杜饰演的狱卒,才重新开始创造谁也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安德里亚·布罗迪饰演的狱友,充分发挥投机分子本色,以家族资本操盘,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艺术家打造成了当代艺术第一人。
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政治评论员一直主张新闻中立,却在报道一起当地学生起义活动时,和「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运动领袖擦出了火花。
匪帮司机因为不爱吃萝卜而没有被警方毒死,在小镇街头飞车逃逸,出尽风头。
欧文·威尔逊饰演的永远骑着自行车的专栏作家,永远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中记录小镇的兴衰……
《法兰西特派》恐怕是韦斯·安德森在视觉上释放出最多天马行空的创意的作品,在制作华丽精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在广受好评的定格动画《犬之岛》之后,很难想象韦斯·安德森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熟悉的对称构图自不必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
而且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开篇流畅而风趣的一连串转场让人想起雅克·塔蒂;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艺术家故事采用黑白画面,各种利落的剪辑无法不让人联想戈达尔和他的法国新浪潮。
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交替出现的黑白和彩色画面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看完全片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难以想象他拍摄一部电影所要付出的工作量」。
这部《法兰西特派》也让观众发现了韦斯·安德森文化旨趣上的另一个重要资源输入——大名鼎鼎的《纽约客》杂志。
不难看看出,《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的全部设定都是对《纽约客》的模仿与致敬:一个慷慨而又独特判断的主编/老板,一群精英的名作家,一套杂志独有的出版标准和评价体系,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关怀视角……想来也不奇怪,韦斯·安德森一贯是怀旧的人,拍一部电影和凋零的纸媒告别,是他擅长的浪漫之举。
终于来了!
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来了《法兰西特派》!
看的时候就欢乐无比,看完更是回味无穷。
嗯,还是那个韦斯·安德森,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能让我打五星是极其困难的,但这部就是。
纵观影史,韦斯·安德森和他的系列电影绝对是一个特立独行、不可忽视的存在,而且极其有趣。
可以说,《法兰西特派》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导演纠结了一群极其有趣的演员拍的一个极其有趣的电影。
如果恰好你也是一个极其有趣的观众,那就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复古怀旧的童话故事集,充满着天真烂漫的童趣,却又饱含着深沉隽永的忧伤。
它讲述了一个主编的逝去,一本杂志的逝去,一种文化的逝去,最终,它缅怀并致敬了一个时代的逝去。
片头片尾都点了一句:别哭,但影片内外每个人都流泪了。
悲欣交集,这就是好电影的力量。
虽然一切终将逝去,但真诚的怀念却能令其重生,人如是,文化和时代亦如是。
再次向《法兰西特派》致敬!
编者按 文字间的绮丽幻想于阅读中绚烂在颅内,无形无状自由奔驰;影像里的精彩想象于观看中炸裂在眼前,填充五感铭刻成形。
一个在抽象中创造出共鸣的虚无,一个在具象里制作出共识的坚实。
在抽象中坚实,在具象里阅读,便是《法兰西特派》。
哈!
真是爱死韦斯·安德森的这种调调。
City walk:骑行Vlog Ennui在一个周一的早晨突然醒来,时间从迷宫般曲折的街道流过,然后迷失在这里。
Owen Wilson骑着红色的脚踏车如同时间一般穿梭于蓝色的街巷中,护城河的河面每天都会飘来蓝色的尸体,几十年不变的死亡数量;十年前的小偷巷和十年后小偷巷;十年前的妓女街和十年后的妓女街没多少区别。
它陈旧而明艳,有序而肮脏,深沉笨拙而漫不经心,所有的建筑上都附着了一些阴沉的东西,而《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编辑部却永远明亮闪烁。
看起来,就像是故意要这么做的。
艺术:TED演讲 Tilda Swinton戴着蜜糖色假发,穿着橘黄色长裙,收起所有的冷艳霸气,浮夸的讲解监狱艺术家《混凝土杰作》,杀戮,囚禁,疯狂,克制,贿赂,资本,爱情,蹉跎,投机,诈骗荒诞的搅和成一团烂泥,然后又被安德森强迫症式的苍白双手分成经纬分明的轴对称图形,滑轨平移镜头下的混乱,整齐有序,犹如在地动山摇的地震中跳起慢三的华尔兹,优雅一如《布达佩斯大饭店》。
这看起来,就像是故意要这么做的。
政治:来自记者的现场报道 棋子革命孕育于少年们青春期的叛逆躁动中,为叛逆而叛逆。
只是一场荷尔蒙的宣泄,越是肤浅越要表现的繁复深刻,所以那份宣言冗长而永无定稿,总有挑剔的意见和评审的眼光停留在上面。
而少年人自己也并不清楚这是不是就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亦或者所有的深沉于叛逆,只是想要那个泡泡糖女孩骑行在天马行空里,来场干柴烈火的性爱。
毫无意义成为了意义。
看起来,就像是故意要这么做的。
电视访谈:警匪大战,厨师英雄 那个毒萝卜吃起来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不可否认最后的故事是最为完整和孤独的。
这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孤寂而悲伤的苦涩味道。
再主编大人明令禁止的不要哭泣中,泪流满面。
做饭仿佛有着特别仪式的监狱长家厨师,以生命博取尊严。
主编大人用300字的书评从鸡舍中救回这个皮肤黝黑有着错误恋爱观的男人。
一扇扇打开的未知的监狱大楼里的门,一道道神奇口感的餐肴,紧张追逐于黝黑曲折的欧洲街巷间的警匪追逐,存有善意的妓女,隐秘的摩斯密码,一场对于异数的孤独灵魂的慰藉。
泪水就像毒萝卜,《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要在甜蜜的蛋糕中发出讣告,让我们把泪水留给故事。
当然,这当然是故意要这么做的。
结语: 《法兰西特派》是可以阅读的电影,是安德森温情的慰藉,是对逝去的缅怀,也是对于文字影像的创造性颠覆。
这部电影有彩页的插图,有黑白的文字,有贯穿始终的孤寂沉珂,有人文光辉的明亮闪烁,它被优雅顺滑的阅读,气韵均匀并中气十足的朗诵;它具象了虚无,共鸣了坚实且故意这么做的。
#法兰西特派# (B+)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一定是复杂的。
一方面视觉上太美,每一个镜头都像漂亮的明信片让人流连忘返;但另一方面看完很可能觉得找不到主题和重点,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基本上像是在阅读一本杂志上,零散地几个短篇堆积在一起,组成了一封对新闻工作者的情书。
这部是安德森的第十部作品,依然保持有他强烈的个人特色,主要体现在糖果色的色调、时尚的构图,讲究细节的场景设计,冷幽默以及大量知名演员走过场。
只是这一部并非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一封对《 The New Yorker 》杂志的情书,展示了杂志社工作者和他们写过的新闻报道,同时提醒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新闻调查和写作是怎样的美好。
正如喜欢《 The New Yorker 》的可能是特定人群,喜欢本片的也只是同样的特定人群。
但影片拍得太美,以至于大部分时间我发现自己只是盯着银幕,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审视着每个画面的构图和里面的小细节,甚至有时因为太吸睛而忘记听背景里讲述的故事。
所以说本片是视觉感受胜于故事。
我觉得大部分喜欢安德森作品的人都会觉得他电影里的每个场景都特别美,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是因为他对颜色搭配和道具很在意,不放过任何细节,小到窗帘、地毯、桌上摆放的内容,颜色都要和谐,布局都要讲究,十分精益求精。
而且是渐入佳境,我个人觉得即使本片叙事和剧本一般,但从画面和构图来说,这部是最佳。
大批的知名演员像走过场一样出现在片中,很多奥斯卡获奖或提名者也不过只出现几秒或一句台词,比如Saoirse Ronan 只扮演了一个妓女,Christoph Waltz只扮演一个普通的相亲者,他们都只有一句台词,属于你如果一走神就会没看到的类型。
但是这些好演员并不介意委屈客串,只为出现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里,为他的一个大拼盘作其中微不足道的点缀。
其他的一些演员其实也没有真正发挥出他们的演技,大部分时候像是在读剧本。
不过有几个演员还是突破了局限,做出一定牺牲,比如甜茶会有很多戏份 裸//露上身,Léa Seydoux需要全/ 裸。。。
这么多明星的出现,加上构图完美的画面,就形成了一本很美的相册。
不管他们讲述的故事如何,都很值得翻阅和欣赏。
片中选取的几个小故事其实没有任何关联,也不惊天动地,甚至有的十分平凡,但每个都具有生动鲜活的人物也展示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
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第三个关于厨子救被绑架小孩的故事,至少有一定的悬疑性,而且其中还有一段很有趣的追车戏份是用小动画来呈现。
如果在别人的电影里动作戏改成了动画,恐怕会觉得偷懒,但安德森的电影里就变成了别具匠心,连小动画都做得很讲究。
安德森的作品不一定都很深刻,甚至不一定打动人心,但绝对是艺术品,而且是专门为大银幕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本文的编辑版可在“澎拜思想市场”阅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7164《法兰西特派》是韦斯·安德森笔下围绕著名英语周刊《纽约客》的历史而打造的虚构刊物,也是其今年上映的新片的名称;它也是一群其笔下的虚构记者(同样,原型也是《纽约客》的多位撰稿人)共处一室写作、讨论与出版作品的“家”,在这里,他们能够以“我们”的名义写作;在这座被安德森戏称为“Ennui”的城市中,这是一群外来人士,默默地或者惊天动地地观察着其中发生的事件;当然,以上这些都未曾存在过,它最终仅仅是一位作者对其它作者的想象——巴黎太大了,他不得不将其缩小成属于自己的口袋书版本,诚然其依旧有着四通发达的道路和琳琅满目的街道社群,但看着还是就如一座玩具屋一般,或者一只可颂面包,那一层层由面团与黄油不断折叠混合并加以烤制的酥皮内部好像包裹着什么——关于这部电影,或者他们说的,这些“东西”,这些“层”,这些漫画书般的运动和人物,这些琳琅满目的装饰,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误解;我们也未必真的需要为韦斯·安德森辩护,因为在该片中,安德森的机制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意味着它看上去仅仅可能是某种似乎只有简单表面的形象:镜头设计、对称、平移轨道、戏剧、明星阵容、法国、巴黎、《纽约客》、“五月风暴”、詹姆斯·鲍德温、故事集、阅读、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中产阶级、虚无、童话、复古、致敬、美食、“春节联欢晚会”(???
)等等,还有很多东西,但这只是第一层。
在《法兰西特派》的海报上,我们总是能看到一大群人;事实上,在《法兰西特派》这部电影里,我们也总是看到各种人物挤满整个画面,但不妨考虑一种属于孤独的律法:在这种法则之下,我们应该质疑所有这些的漫溢,这种“满”的背后只可能是孤独——但未曾不是这种孤独创生了这样的一个集体,在这之中,他/她们渐渐地产生了“不再孤独”的幻觉,当一位看似刻薄实则有爱的主编(比尔·莫瑞)对他说:“尽量让别人看得出你是故意这么写的。
” 写作是什么?
杜拉斯说写作都称不上是一种思考,有些话语只有在被写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被读到和理解,甚至对于作者本人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韦斯·安德森在这里最大的形式并不仅仅是展示,而是一种“包裹”,万物像一块可颂面包的面皮一样被卷起来,隐藏起中间的核心——如果有的话。
但无论如何,这个核心是自我生成的,但首先它被层层叠叠的形式与内容包裹起来。
首先是一册杂志这个形式本身,接下来是朗读文字的形式,再接下来则是占据了杂志页面的五篇文章:主编小亚瑟·豪威策的讣告一篇,影片因此有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塞泽拉克(欧文·威尔逊)短小精悍的Ennui历史游记一篇,带观众快速浏览了城市图景,部分问题在这里也被先行埋下;贝伦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艺术专栏——论监狱中的艺术家摩斯·罗森塔勒(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托尼·雷沃罗利)的《混凝土杰作》,重要人物还有其缪斯(蕾雅·赛杜)与代理人(艾德里安·布洛迪)等等,其作为一篇“文章”的主体又被进一步地诠释为一场“讲座”(在场的观众有被正面拍到吗?
);克雷门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政治专栏《论一份宣言的修订》——讲述了一群巴黎(划掉,还是Ennui)大学生疑似在1968年爆发的“三月革命”,其中主要人物包括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有些神经质的学生领袖以及年轻的革命女子茱丽叶(琳娜·库德里,她和柴勒梅德似乎是从让-吕克·戈达尔的片场变异后跑来的),前者和同样有些神经质的中年记者本人在这群时间内十分亲密,但又有明显的隔阂;最后为影片收尾的是非裔美食评论家怀特(杰弗里·怀特)对一位警署御用厨师长纳斯咖非耶中尉(其姓氏疑似取自“雀巢”牌咖啡,但扮演者是韩裔演员斯蒂夫·朴)的一次惊险的画像,但如果说该文是对一位传奇美食家的刻画,还不如说是对怀特自己的刻画,影片也将该章节展示为一次作者本人对文章的复述——我们被告知该作者对自己曾写的文字有惊人的记忆力,并能分毫不差地背诵,随后我们会知道,在这里,安德森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正如你所见,上述的故事看似互不关联,并且有臃肿或自我感动之嫌,但内部的主题却显而易见地被层层叠叠地包裹并渗透到了一起,循序渐进地在最终抵达到纳斯咖非耶中尉神秘兮兮的厨房中——一颗洋葱,或许,每一片都是独立但又是被粘连的,不禁让人想起科学课上试验用镊子去除其内部薄皮的经历,这层薄皮是理解其结构的关键。
现在,如果我想要证实《法兰西特派》是一部影史上最独特的,可能也是最激进的讲述孤独的作品,想必已不再困难,在这个清单中还可以加上马里亚诺·利纳斯的巨作《花》,大卫·林奇的《双峰:回归》,雅克·里维特的《出局:禁止接触》,以及韦斯·安德森本人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它们都是某种通过“最多主义”来达成的简洁,用最多的掩护包裹起的最简单的孤独。
我们都听过那句老话,或者类似的说法,即“身在茫茫人海中,却只是一个人”,之类的。
但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开场时便将孤独的主题明显地摆在了影像的那份沧桑中时,《法兰西特派》却是如此决绝,安德森的“包裹”仅仅只是摆在那里,至于想看到第几层,他选择站到一旁保持中立态度,他首先展示的是一种创造力的繁荣,即便这种繁荣可能已经终结。
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阳光”的讣告,也没听说过如此“肮脏”的游记,所有这些都以轻松的姿态被表达出来。
安德森精灵古怪的形式问题在这里也被融合,影片如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被直观展示为画面中的各种“隔间”、栅栏、堡垒、窗户背后的画外音与其它景深深浅的褶皱,它们被小心翼翼地用连续的推轨镜头展示着;有时则是一个简单的推进,配以光线层次的变化;而有时则只是一个掷地有声的固定镜头——一切都在其中,比如威尔逊游记的第一个镜头:“Ennui在周一早晨突然醒来。
” 文本方面,一种可疑的“中立性”是影片形式的关键:一篇文章开始被朗读,停止被朗读;另一篇文章开始被讲述…… 每一篇都以同样的开场字幕与打字机的声音启动,并以同样突然的黑屏终止,因此作者保证了其单一叙事上的封闭,他遵照着小说集的形式。
但正如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或者侯麦的《人约巴黎》这样的作品,所有故事都是因为一些主题而被聚集在一起(滨口直接把主题写在了标题上),并且遵守着严格的顺次。
玛格丽特·杜拉斯曾在戈达尔的《各自逃生》中借其角色之口说话,她说:“如果我有足够的精力,我宁可无所事事;但因为无法忍受无所事事,我拍摄电影。
” 那么,写作,但避开作为自画像的写作,用怀特的说法就是:“自我分析是一种恶行,要么在私下展开,要么大可不必”,作者打算写些什么呢?
其他人物,他/她去描述他人,用“中立”的视角。
在这里,《法兰西特派》的五篇文章将依次拨开这所谓“中立性”的迷雾,回归到一种健康的自画像中,并且在最后一刻中以一种精神的回溯,戳穿全部的中立背后唯一的存在,也就是作者自己。
我们可以看到,当蒂尔达·斯文顿在她的文章/讲座中介绍其笔下的“饥饿艺术家”时,她尝试了,尝试着不带情感地,甚至有些学究式地去描述整个离奇艺术史事件的始终,但她偶尔也会露馅,比如不小心在自己的讲演资料中插入了一张自己赤裸上身的照片(正如蕾雅·赛杜所说,突如其来的赤裸惊吓到了观众),或者是在结尾不露声色地透露自己曾与该艺术家是情人关系,虽然所有这些,都被该作者用十分轻松又高昂的口气一笔带过——必须保持记者的中立道德,不是吗?
但显然,这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缺乏情感的表现,或者对形式的某种走火入魔,但让我们对这些角色保持一些距离,保留一些秘密,安德森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慢慢继续展示。
该章节中最感人的一幕:饰演青年时期罗森塔勒的托尼·雷沃罗利(《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角Zero)坐在自己的牢房中,而突然间,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穿着大一号的戏服走了进来和年轻人交换了位置,后者把自己脖子上挂的狗牌交接给他。
如果说在上一章中,作家与人物之间还维持着一种有意识的距离的话,接下来的《论一份宣言的修订》则完全倒置了这种伦理上的界限——柴勒梅德和麦克多蒙德短暂的情人关系多少被直接展示出来,并且我们看到了后者在这位青年领袖简陋的女仆间中写下这篇文章的过程——禁忌被打破了。
但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是一位固执的作家,长年单身的她对旁人的牵线搭桥毫无任何兴趣,也很难说她对年轻革命家的情感是否是写作其万字雄文的副产品,但与此同时,她还是把中立性挂在嘴边,正如“棋子革命”诡异的场面调度:一座桥下有蜿蜒曲折的街垒和路障,一颗棋子的走向穿过抗议者的标牌,经由防暴警察的喇叭与电报机,传递到市长秘书的耳中,再经过她被推轨镜头调度的高跟鞋脚步牵引,来到官僚的桌前…… 一层又一层的计划、问题和设计,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麻醉吗?
不管怎么样,韦斯·安德森想要解构的是1968年发生在巴黎的“五月风暴”,但这一“风暴”的结局和后果在如今看来却是有些模糊的,它似乎就这么戛然而止,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成果,除了导致了法国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左右政治分立,但在这一方面,安德森和该文作者选择保留意见——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听到了很多东西(流行音乐是反动派?
是否要反对征兵?
),唯独没有听到柴勒梅德的这份所谓革命宣言的任何一部分,它要么被打断,要么被隐藏在女孩那“呃呃呃呃呃呃呃……”的,又愤怒又疑惑的默默阅读之中。
它更多的是可能对1966年到1973年这段时间的所谓“后新浪潮”法国电影的一次戏仿,从戈达尔的《男性、女性》到《中国姑娘》,到菲利普·加瑞尔或马塞尔·哈侬在1968年后拍摄的实验电影,到里维特的《出局》和厄斯塔什的《母亲与娼妓》,这些作品都是一群青年的情感旅程,这段旅程同时因“五月风暴”开始,也因为它而终结,它是关于集体的,也是关于孤独的。
里维特的《出局》拍摄在“五月风暴”的两年之后,其中让-皮埃尔·利奥德饰演的街头混混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却被《法国晚报》拒之门外,后来因为某种巧合,他误入了一个地下杂志团伙的策划现场…… 话扯远了,所以回到《论一份宣言的修订》中,我们明显又看到了另一种平行,也就是关于“集体”这个概念的平行。
安德森在这部关于纸媒的“情书”中,似乎是有意忽略了绝大多数关于编辑部本身的故事,影片也不愿花过多的笔墨去呈现诸编辑在创作杂志时的各种纠结与讨论——再次强调,作品本身,作品/文章本身是关键,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观看法则在这里疯狂撕扯着,但难道我们不能从“三月象棋革命”的诸位“编辑”那各种匪夷所思的喧闹与诡辩中,看到这种所谓集体的存在吗?
还有爱情,这些“后新浪潮”电影在处理其政治理想的消亡时,似乎总是会回归到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关系上,尤其是三角恋的情感(厄斯塔什),安德森在这里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虽然不懂革命,但我们看到的无疑是激情,不然又为何要把催泪弹的化学反应和真实的眼泪混合在一起呢?
这一章里最美的,是当我们终于差点读到那份“宣言书”的修订部分时,我们读到的只是青年领袖为两位女性留下的一纸情书,在那人造的美丽月光和摩托车上男女的慢动作剪影中,“最后一部分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完全无法识读。
”《法兰西特派》的第三个主要故事《警署探长的私人厨房》或许是整部影片中最悲伤的一个故事,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故事,但同样,疑似多愁善感的情绪被包裹在重重形式的保护之中,秘密仅以最隐秘的方式被传递,摩斯电码般的秘密,在暗夜中,与此起彼伏的枪击与尖叫形成诡异的乐曲,安德森即将揭开这个城市最黑暗的角落,但同样又是漫画式的,“不能哭泣”,因为主编大人曾这么说道。
在这里,所有那些第三人称的、形式的、动画的、“中立”的、恋物的、集体的幻觉都依次被打破,但又一起组成了整个乐团,展示这些隐藏孤独的技法,是展示孤独本身的方式。
长镜头在这位作者看来也即是他复述文本的速度,坐在采访席中的他既然狠话说在了前头,那就必须把文章一整段一整段地,气韵均匀并中气十足地念出来,语气中要有一种手到擒来的顺滑,如同饮用厨师长那丝绒般漂浮在杯中的鸡尾酒,或者像奥逊·威尔斯在《麦克白》中念诵一般,要脱离情感似地,但又绝对自信地读出,我们要感受到一种专业,一种精准,而这背后的秘密,我们仅能管中窥豹。
杰弗里·怀特的角色显然是詹姆斯·鲍德温的化身,而在这里,安德森又一次把故事围绕在“警察社会”中——联系到第一个故事中腐败的监狱,第二个故事中的催泪弹与防暴警察,这绝不是意外,一瞬间,某种冲突被唤醒:Ennui并非糖果屋,也不是什么马卡龙色调的天堂,玩具屋的真相,正如欧文·威尔逊在游记中所言,是小男孩的恐惧,但他独特的逆反心理有能力将这些都转化为游戏,危险又好玩的游戏。
因此就有了怀特在警署内迷宫般的总部大楼中独自穿行的长镜头,他最终迷失在了一片黑暗中,只看到一个小小的紧闭室(片中称为“鸡舍”),威廉·达福戴着圆框眼镜小小的头突然从光线中弹了出来,像个小木偶。
但在一系列紧张的叙述后,安德森却将语调转换为了闪回,一个180度大转弯,这一次坐在“鸡舍”里的变成了我们未来的作家(因为“错误的”爱而被逮捕),站在这牢笼前的则变成了他未来的雇主。
最美的时刻,也是最严肃的时刻——主编先生审阅着怀特的简历,并要求他快速写下300字书评一篇,并突然间说出了那句台词:“尽量让别人看得出你是故意这么写的。
” 谜底揭晓了,原来一切的喧闹,一切的群像背后都有一位作者,而他只可能是独自一人,坐在打字机前完成他的作品,一层一层的悲伤,在这背后隐藏起自己,但脑中依旧追求被后代挖出作者性。
在非裔作家娓娓而谈的生动中,我们意识到这个荒诞事件其实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警署与帮派之间的疯狂枪战与争斗,这位作家仅仅只是恰好出现在了现场,并如实记录下来,但一切究竟为什么发生,他终究是不清楚的;而另一位终究只是局外人的,难道也不正是拯救了小男孩性命的,勇敢地服下自己研制的毒药的纳斯咖非耶厨师长吗?
这些人物身处事件漩涡的中央,却也是它们的旁观者,而这二人之间的唯一对话,我们的作家还差点以“太悲伤了”为理由,把它从稿件中删去。
因此我们或许能说,作家之所以能拥有神奇的记忆,还不是因为他只能与自己的文字作伴,时刻复述着,喃喃自语…… 这些镜头漂浮在整部影片中:怀特默默地哭泣;缪斯在慢镜头中缓缓走过那十幅石板画,至于画中的“她”,被隐藏在随机泼洒的笔墨中;两位演员默默地交换位置;锁在小隔间里的男孩和坐在外头的蓝眼睛女孩;继续背对镜头埋头写作的作家,坐在画面右侧两米外审读着其最新文章的主编;独自一人站在讲台上的那位,她到底只是在科普艺术,还是在追忆逝去时光;在厨房里被自己的神秘仪式包围的那位;躲在浴缸里的那位…… 但安德森能做的便是将这一切孤独,化为创作的力量,形式的力量,一切都变成语调的变奏——怀特快速地回忆完自己的悲情时刻,便迅速折返回自己的表演中:“与此同时……”
1. Owen Wilson站在一个大坑前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建筑。
影射了巴黎的Les Halles中央农贸市场,奥斯曼男爵巴黎改造计划的重要项目,建于1857年的大型钢结构建筑群,最终在1973年被拆除,由于土地利用方案悬而未决,现场遗留一个大深坑长达7年之久。
著名的Les Halles之坑2. 男女生宿舍问题的争议引发学生运动。
影射了1968年3月22日巴黎近郊楠泰尔学院爆发的学生运动,其诉求除了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之外还包括了争取男生自由出入女生宿舍楼的权利。
这场运动是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导火索之一。
3. 学生运动中一直下国际象棋。
影射了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摄政咖啡馆首次会面,而这座咖啡馆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象棋爱好者聚集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摄政咖啡馆下棋(电影《青年马克思》)4. Tik Tak明显是在讽刺抖音了。
4. 厨师的造型模仿了巴黎黄金时代著名的日裔画家藤田嗣治。
藤田嗣治其他的等再刷几遍之后再慢慢回忆吧。
记录其中我最喜欢的台词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s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s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一颗无法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特别喜欢听甜茶用平静的口吻叙述一句话,特别是在《纽约的一个下雨天中》March 15th,Discover on flyleaf of my composition book a hasty paragraph. Not sure when Zeffirelli had the chance to write it. Late that night while I slept. 我发现写作本的扉页上有段仓促写下的文字,不知道齐费里尼趁什么机会写下的。
是那天深夜我睡觉的时候吗?
Poetic, not necessarily in a bad way. reads as follows: 写的很有诗意,并非矫揉造作,内容如下:Post script to burst appendix. 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s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s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 What was our cause?给冗长的附录的后记。
一颗无法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我们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Recollection of two memories.回顾两份回忆:You, soap scent of drugstore shampoo, ashtray of stale cigarettes, burn toast.一份是你的,是平价洗发水的香皂味,满是烟头的烟灰缸,和烤焦的吐司。
Her, perfume of cheap gasoline, Coffee on the breadth, too much sugar, cocoa butter skin.一份是她的,是廉价的汽油味,是气息里过甜的咖啡味,是涂可可油的皮肤。
Where does she spend her summers. 她在哪度过盛夏呢?
They say it's the smells you finally don't forget. The brain works that way.他们说最终只有气味无法令人忘怀,大脑就是这么运作的。
I've never read my mother‘s books. I’m told my father was quite remarkable during the last war. Best parent I know. 我从未看过我母亲写的书。
听说我的父亲在最后的战役中功勋卓著。
我认识最好的父母。
………Additional sentence at bottom of page completely indecipherable due to poor penmanship.页面下方有一句话,由于字迹潦草完全无法辨认。
He is not an invincible comet speeding on its guided arc toward the outer reaches of the galaxy in cosmic space-time.他不是无可阻挡的彗星,沿着完美弧线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外。
Rather, he is a boy who will die young. 相反,他会英年早逝。
He will drown on this planet in the steady current of the deep, dirty, magnificent river that flows night and day through the veins and arteries of his own ancient city. 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上,溺死他的水流沿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他的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
His parents will receive a telephone call at midnight, dress briskly, mechanically and hold hands in the silent taxi as they go to identify the body of their cold son. His likeness, mass-produced and shrink-wrap packaged will be sold like bubblegum to the hero-inspiresd who hope to see themselves like this.他的形象,会被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受英雄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依样效仿。
The touching narcissism of the young.青年的自命不凡令人动容。
看完这一篇,有种说不出的悲伤,如同Mrs. Krementz的眼神一样。
Kind of poetic.
又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吗?
We will never know.
Die young.
我甚至有些怀疑他是故意的,如同军队里的小男孩跳出窗外一样。
Aline
最爱的剧照之一
戴上曾经的面具,回忆我们的回忆,记录有你的过去。
随便看的一个片子,知道是喜剧,也没注意导演和演员是谁。
但一看到开头的配色和独白以及平行构图的运用,感觉很好,而且好熟悉。
《翻越大吉岭》《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模一样的调调,正好是我喜欢的,于是很愉快的看完了。
包括中间丁丁历险记那样的漫画风格插入,都很亮眼!
看完回过来看看导演是谁,还真是。
很好,很好,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次真的是很搞笑。
对了,女主角尽然很面熟,仔细回想是《死亡搁浅》游戏的女主角,哈哈哈
看了剑哥的朋友圈推荐去看的。
被剑哥成为“本年度最满意的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不知道啥意思但很有欧式复古内味的电影片名,油画感马卡龙配色的画面,接近轴对称的构图、文绉绉充满哲学感的旁白,匪夷所思又搞笑的场景和人物表现,有时超出理解范围有时让人大呼我去的情节和对白。
真的是经典的韦斯美学。
看起来不像一般的剧情片,脑子还是需要转一转,才能体回到故事背后的深奥与精妙。
整部电影讲述的一本杂志,其中的几段故事便是杂志中的几篇文章,编者、作者将故事串联。
出色的现代媒体作品为曾经风靡但逐渐落寞的纸媒唱了一曲美丽的哀歌。
引子:跟着自行车看世界,三个小故事:混凝土杰作、抗议宣言的修改、美食与逃亡,最后是主编的讣告也是这本杂志的讣告,各有不同的风味。
抗议宣言这一节,满脑子都在叫着甜茶太蛊了哈哈哈哈。
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
天马行空,充满新意。用影像的方式构建了一本杂志,三个篇章,三个故事,艺术、革命和美食,但又像是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大量的台词和复杂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分屏、字幕、动画,各种形式的视听语言,形式感推到极致,一次次惊叹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搞。非常着迷这种有创意的电影,会无数次联想到雅克·塔蒂。
电影本身不至于一星,但我期待了不知道多久,考完试立马来看,结果看到这么个玩意儿,啊!
太无聊了,风格越极致,就显得内容越空洞。能感受到韦斯的情怀,能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油墨转变成影像实在是很别扭,这也算某种意义上的“文学改编”吧,但实在不够吸引人。比如无处不在的旁白,就是为了让铅字文本变成有声小说吗?而且视觉风格这次更加极致,反而显得太甜腻了。
给记者的情书 本来没抱太大希望 有wes一贯的通病 美学大过故事 甚至这部都不是故事 而是割裂的anecdote和小札而已 但还是被那种举重若轻的幽默感所打动 wes这回算是韦式美学博士毕业了 色彩登峰造极 平移运镜塑造连环画质感 像是走马灯 又像是致敬默片 可对标的是雅克塔蒂和路易马勒 甚至更甚 因为卡司都十足的法兰西感 无比工整以至于少了些生命力 但那种工整带来的是荒诞 也是举重若轻 让我发笑又哑然 纪实加超现实配合熟脸 有种微妙的时空错位感/不过本片无法作为电影珍藏 不知道穿衣搭配或者家装可以看看 总有更好的讲故事方法 多的反而是致敬 人物轮番登场 场景切换好似打开就会跳出来的3D贺卡 但想二刷 看到结尾EBWhite眼泪都出来了 这片对我来说是鸡血片 看完之后就想写字儿了
如同在图书馆翻开一本半世纪前的本地杂志,一页页读着,各个板块的故事,琐碎、有趣、幽默。视觉上的平面化、漫画感,大部分黑白偶尔色彩,也是为了模拟阅读静态媒体的体验,对于2000年后出生的人,也许已经完全感受不了,对于老年人,复古得太喜欢。以前,写故事的人是为了记录时代、说故事,而不是博点击赚流量推agenda,就如最后一则,作者自动删掉了最cheesy的identity narratives…如今信息时代,死去的不只是纸媒、本地媒,作者和读者在陈词滥调的春秋笔法中失去了创造和鉴赏文字原本具有的暧昧、留白与韵味,以及那种会心一笑的能力。If the message is not literal, it won’t be heard or understood…
快收场的21年,终于有部还算能看的了,真·“永安镇”故事集。
电影由三部分构成:一则关于美国堪萨斯州自由号晚报法国分社首席编辑死亡的讣闻,一本关于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简要的旅行指南以及三个法国快报的报刊轶事。罗伊·安德森曾说电影要像绘画一样美,韦斯·安德森将这个理念贯彻地很彻底。他的电影就像梵高莫奈毕加索的画一样,就像莫扎特DP的音乐一样充满辨识度且极具个人风格。精巧的剧作结构,登峰造极的形式主义和具有几何美感的视觉画面。大多数电影都是观众和视听双向延伸解读的过程,但这个电影用过饱和的信息密度让大脑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甚至你的情绪都来不及起伏,看完电影一头雾水,但有趣的是,你还想打开它,想再做一遍阅读理解。【RARBG-TEPES】
这故事嘚瑟的就是想让普通观众看不下去
皮毛浮华、没有人味的小故事和五花八门的木偶剧布景,韦斯安德森是不是也已经被一个同名AI取代了?片尾的插画还不错。
塞得太满,要素太多,韦斯安德森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收藏考据癖了,他是在拿每帧承载的过量信息来转移观众对文本本身的注意力,形式繁多且有趣不假,但有这功夫为啥不去逛逛个人艺术展呢,这样的话还有更多闲工夫去仔细欣赏一下他所热爱的每一个文学、文艺史梗,但在电影这个媒介里,他的魔术就彻底失灵了,那炙热的孩童心以及大量考究的口水对白变成了和观众沟通的阻碍,没有一丝的留白余地,以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找个暂停键按下去
韦斯•安德森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平面艺术家而不是电影导演,他曾经身上那些天真的反叛和古灵精怪的浪漫几乎消失殆尽。你只能接收到视觉的变幻,但没有任何情感在其中流动。相反地,过度的视觉装点,满溢得仿佛赶时间的配乐和台词(在英国看到的第一部带原生英语字幕的英语片)都让戏剧空间变得狭窄而逼仄:角色和场景都只是在完成“展示”的行为。而那些电影史上的伟大瞬间,从来都是承认了世界的无序,再让故事在其中自然发生的。韦斯这么拍下去,只会离《布达佩斯大饭店》越来越远。我不知道如今的韦斯•安德森,会怀念《青春年少》时候的自己吗?
传统纸媒写作者的颂歌,在微妙的感伤与调皮间来回追逐打闹,行为模式中流露出孩童般的天真与理想,并因这份纯粹而变得崇高,当然这是此次文本选择上同自己的意外合拍,但影像演出实在无法不令我惊叹,亦是先前的韦斯电影未曾带给我的。实际类似于格里·安德森的幻想人偶剧,演员皆是无生命的人型道具,但又因真人演出,面部表情和行为逻辑又可以让表演在僵硬的提线玩具和鲜活的日常生命间找到一个足够逼近卡通或布景演出般架空世界的表演形式,同样的道理下是舞台布景空间中对立体与平面的运动探索和机位摆弄,综合成无限多样的时空次元,进而产生媒介的肆意变幻,与风格的尽情流动,让一切变得合乎逻辑,或是这美妙的逻辑亦是人造,冥冥中接近日本演出家的方法策略,并更加成熟完备,他终逃脱了动画、真人和布偶的美学反噬,灵活从容的跳跃在虚实之间。
无法用言语形容看完以后的心情,实在是太喜欢这部了!不辜负这么长时间的期待啊!依然是熟悉的对称构图,(还是全程,整部下来对称强迫症患者都极其舒适)配色(是撞色也觉得是那么恰到好处),配乐,天马行空的情节,每一幕都像在用屏幕翻阅这名为《法兰西特派》的报刊杂志,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成功成为了忠实“读者”了!真的永远爱韦斯·安德森!他应该是唯一一个能全部在我审美点上的导演了! @2021-12-14 20:33:50 @2022-06-06 22:20:25 @2021-12-14 20:33:50 @2022-06-06 22:20:25
畫面製作像小時玩的玩具屋,不過由第一部份故事開始計算得太精密的畫面依然沉悶,雖然今次在運鏡上是打破近乎遍執的180度大法。Wes 的「技術」很純熟。要說layout是什麼就是將繁複的作業合理化。Wes 是頭腦聰明,沾了歐洲氣色,又保持美國人的天真一面,這一點毫無疑問,但他的layout將優點和缺點全都展現出來。缺乏pathos(感情,情緒,衝動),角色非常乾枯。看他中期作品的時候覺得,明明畫面那麼出色,卻一直無法對角色移情。如今近三部,用他過剩的聰明引出時代的小壞壞、異文化(戰前茨威格眼中的歐洲,美式化日本和60-70年代法國),但他的視覺性引用,真的能引入我們回到那時代並折開時代迷霧嗎,還是一方面為了滿足電影具娛樂性(追逐場面成為他必要的存在),在虛構敘事的保護下來掩飾對時代的不解和淺薄的認知?只是在製作更複雜的萬花筒。
他不是沿着完美弧线无可阻挡的彗星,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之外。相反,他会英年早逝,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溺死他的水流,沿着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他的父母会在午夜接到一通电话,机械地套上衣服,手牵手,在出租车上沉默。前去认领儿子冰冷的身体。他的形象,会被量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假装受到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效仿。青年的自命不凡让人动容。
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还算一部个性鲜明有着导演独立风格的好电影的话,那这部真的就没法夸了,完全不懂影片想表达什么东西杂乱无章,观影过程极其煎熬!
感觉为了符合安德森的美学框架 硬是把小块的碎片填进去 减弱了故事性。而精彩的电影最硬气的地方我认为在于故事本身,这就使法兰西特派没那么抓人甚至有点boring了。当然,我爱的爱德华诺顿是个小惊喜。
除了构图一无是处
3.5 可能是韦斯安德森最具影像创造力的一次发挥,眼花缭乱但又能形成统一,高速叙事似乎把观众拖进了一个旋转中的万花筒(就像翻阅杂志),五段式群戏结构隔断了和观众间的情感连接,从剧情和角色层面来看并不如以往作品那么有娱乐性(需要吗),所以也可能是他最背离观众的一次。
WA的美学风格已经执行到这样走火入魔的程度了,形式完全凌驾在内容之上。喜欢的人自然很喜欢,只是我越来越无福消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