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打算写影评的,只不过是有个巧合,昨天凌晨12点半多的时候(美东时间)开始看这个Hereafter,被那个海啸场景震惊到了,那时候大概就是12点40多。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铺天盖地的是日本地震+海啸的新闻,地震发生的时间正是我的12:46,我怀疑那一刻我也是有点通灵的。
顺便说下,第一个故事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几乎是做着别的事情看这一部分的很喜欢那段马特达蒙和女生互喂然后描述食物的一段,男女之间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那种互生情愫,但是又没有点破的阶段,一旦上了床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当然上了床然后不得不分手又可以加点分Marcus呼唤Jason回来那段我居然快落泪了,根本没准备为这样一个电影感动的。
离去的那个是最轻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伤悲好像总是这种生离死别的电影让我别有感触,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你可以接受你的思想永远地消失在宇宙中这个事实吗,而且是无法避免的!
我试图抓住任何一丝稻草让自己相信人死后不是终点,也许还有灵魂,希望是这样吧
许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把现实和死亡结合在一起的电影了,今天看完,不得不胸闷到现在sigh序幕从一对情侣的美丽的海滩度假拉开,当沉浸在爱情甜蜜里的女人微笑的在琳琅满目的小摊面前挑选纪念品时,我恍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生活的轻喜剧呢,然后酷似2012的滔天巨浪席卷了小镇,“啪”的一声,女猪头部被击中,死亡幻觉袭来,导演告诉偶们:海滩度假是8安全滴!其实是从此开始,我们知道美丽只存在于表象,现实都是难看、不稳定、艰难和难过的。
风靡一时的女主持和电台资深...高层人员的恋情,即使是婚外恋神马的,看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的,虽然偶们都知道实际都是赤裸裸的利用和金钱关系(当然女猪也不知道)一个厨师兴趣班的偶然邂逅,单身中年男女成为partner,互相做菜喂食, 这个相识也算浪漫了,dating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想看似般配的背后,竟有着如此难堪、不堪回首的过去。
现实是丑陋的,人们是丑陋的(不包括男女猪——窃以为这是导演还不够现实的缘故),然而,丑陋的人们又是如此可怜女孩子勉强笑着对男猪说完再见,却无论如何忍不住的楼梯转角失声痛哭,因为不堪回首的过去又浮出记忆层面,这一切怪谁呢?
男猪该死的通灵能力??
然而电影最打动我的,应该也是最打动人的部分,是小男孩Marcus长的干净、可爱、清澈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爱戴一顶鸭舌帽,有主见,爱发言,弟弟则微笑沉默着看着哥哥,心中充满了依赖,每晚睡觉前必会主动的说晚安....这样天使一般的兄弟组合,即使坠落到贫困的家庭,即使有着不负责任的酗酒的妈妈,即使没有爸爸,即使每天要对付福利机构人员(??
身为社会主义国家长大的偶对此一无所知),即使路上有小混混总盯着他们....即使身处在最黑暗困难绝望的境地,他们依旧是幸福的吧但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人们有一点幸福,哥哥迅速被车祸夺去了生命,弟弟从此每天戴着哥哥的帽子,每天逃避一般地去寻鬼问神想挽回哥哥,每晚睡觉前依旧轻声说晚安哥哥如果车祸夺走的是软弱的弟弟的生命,坚强的哥哥也许偶尔还会想,幸好留下的不是处处依赖我的弟弟,不然他怎么生活下去呢如果车祸夺走的是母亲的生命,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欣慰地看着人间的兄弟俩如何相互依偎着生存下去先走的,毕竟都是幸福的,而留下残忍以对的,为什么偏偏是最需要依赖的人呢为什么现实就是妖如此残酷呢....不过幸好是电影,还不是现实于是三条人物线最后终于回合了,男猪握着弟弟的手为他通灵,弟弟情不自禁地喊道: dont go JasonpleaseI need you·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一种怎样包含深情的呼唤,又是怎样绝望没有可能的呼唤,而呼唤的对象,除了离开,还能做什么呢为什么就是这样的现实呢,为什么我们又偏偏挚爱这样的现实呢弟弟终于取下了帽子,仍然紧紧抱在胸前结尾处伤痕累累的男女猪在男猪的YY中亲吻了莫非现实还是有好的一面?
导演严肃滴告诉偶们:现实虽然痛苦,但是YY可以美好滴解决偶们烦恼?
现实是男女猪握了握手,两人神奇的通灵能力消失了=======最后补充一下 虽然看的胸闷,却 很喜欢。
只是,绝不含有勇气去看第二遍了心里会时常想着,眨着眼睛,留着泪的小男孩,稚嫩轻轻地道:good nightJason亲亲
与衰老无关的伊斯特伍德地点分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这部影片完全是围绕着三个以不同的方式深受死亡的困扰的人展开故事的。
乔治是一个工人阶级蓝领,因为他可以和死人说话,而与死亡的世界建立了某种特殊的联系;地球的另一边,一个名叫玛丽的法国记者刚刚经历了一场濒死的可 怕体验,已然撼动了她对生命的认识,甚至还对她在现实当中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作为伦敦的一名在校学生,马库斯刚刚失去了最为亲近的人——双胞胎兄弟杰森,所以他正在绝望地想要寻找答案。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探求事情背后的真相,他们的生命也终于开始有了交集,因为他们都相信死后的世 界有可能或一定存在,也迫使着他们的未来被永远地改变了。
以上是美国最新电影《从今以后》(Hereafter)的大致情节,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我想撇开电影谈论一下这位导演。
而事实是,谈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必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谈起。
其实早在1955年,伊斯特伍德就开始在美国银幕上崭露头角。
之所以将时间起始点设置在1960年代,不仅因为《荒野大镖客》三部曲(1964、1965、1966)使伊斯特伍德成为当年最招人喜爱的偶像明星,成为美国牛仔的代言人,而且那是美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年份。
“迷惘的一代”正在被“垮掉的一代”所覆盖,黑人和女权主义等人权运动风起云涌,性解放摇滚乐迷你裙牛仔裤塑料制品……也自那时开始风靡全球。
战后的保守主义至此走向彻底终结的同时,人类的思想解放翻过了一道史上最高的屋脊。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始自那个年份。
当然,这些无关本文所述宏旨,之所以陈述这些,旨在说明,伊斯特伍德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即便他现已年逾八十。
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并非古典主义的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意义”并非靠谱的事物,价值亦极其可疑。
就我看来,现代生活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或完成自我,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并不重要,个体的自由成长(包括生老病死)才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值。
至于功业和美名,仅是衍生之物,而非人生目的。
也正是这些个体的自由成长才能组织一个相对和谐的人类群体,正是确保个体价值的最大呈现才能免于使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老龄化社会中走向垂死。
换言之,吃老本或“资格主义”遭遇现代生活完全是不堪一击和可耻的。
作为“老一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伊斯特伍德弃其名号如敝屣。
他满腔热忱、怀抱敬畏的在出演众多电影的同时,还导演了诸多杰作。
《换子疑云》中对人类法律机器的质疑、《百万宝贝》中对生命与爱的凝望、《决不饶恕》中对“正义的残忍”和“衰老的青春”所作的沉思……它们无不震撼人心且直击灵魂。
可以说,这三部电影统一地表达了伊斯特伍德电影作品的滞重、空盈的美学风格,而且这一美学风格是伊斯特伍德的,也就是说,是个体的。
《从今以后》沿袭了上述的美学风格。
不过,正如看过该电影的人所达成的共识那样,这并非伊斯特伍德最好的电影,甚至还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
冗长而沉闷的叙述,三条互不相干的线索最后过于巧合的交叉(尤其是女记者玛丽和通灵师乔治的一见钟情),人们昏昏欲睡的大概并非沉闷本身,而是逻辑和节奏的失序,且后者足以滋生前者。
也就是说,当内容(情节)和形式(电影叙事策略)彼此侵害,其结果只能如此。
即便如此,我仍然要盛赞伊斯特伍德。
这部电影让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导演的成败得失衰老与否,而只是让你看到一个个体对生命和死亡的艰涩思考。
如果不告诉你导演的名字,你完全无法想象它是一个老人的作品,它的实验性质和审慎态度以及精致的画面语言,只能来源于一个对待职业保持欲望和活力的导演之手。
我们不知道伊斯特伍德什么时候死,也仿佛无法猜测他什么时候出生。
他是一个现代人,现代个体,现代艺术家,现代性使他超越了一个古老个体才无法摆脱的年龄印迹——现代性使他趋于终极,而非衰亡。
(专栏)
《从今以后》,又译《通灵感应》。
8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皮特·摩根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作品。
时隔十年,再次重温,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是的,诚如片中小男孩马库斯所问,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故事以法国女记者遭遇海啸复生、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失去双胞胎哥哥,以及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蓝领工人灵媒人乔治三条互不相关的线索展开。
女记者无法释怀溺水前的影像,而马库斯则无法放下意外去世的哥哥,乔治抗拒灵媒人的身份孤独的打工孤独的生活。
这种生活直到记者终于无法继续此前的主持工作,而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书《从今以后》,在伦敦书展上签售;小男孩马库斯被养父母安排去书展见他们曾经收养的现已成年的保安哥哥;而乔治则决定摆脱现状去伦敦参观自己最爱的作家狄更斯的故居。
于是,他们三人在书展相遇。
小男孩马库斯苦苦哀求乔治帮他通灵,见一见他的哥哥杰森,在酒店房间对话的那一幕,令人泪目。
他的情感如此真切,又如此朴素,久久难以平静。
在这个片子上映的几年前,我最爱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巴别塔》也是采用的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而很多年以后,杜琪峰先生制作的电影《树大招风》也同样如此。
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看名字的时候以为气氛会很惊悚,跟灵媒什么的挂钩,大多都拍得神神叨叨,不时有个鬼魂什么的冒出来惊扰下。
但是这部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此得宁谧美好,把在屏幕前做了强大心理建设等着突如其来一惊一乍的我,噎了个措手不及。
没想到啊没想到。
在三个不同国家里发生不同故事:一场海啸将她置于生死边缘,劫后余生发现似乎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大脑没来由放空的时候,眼前晃动的人影和在海啸将她淹没,意识恍惚中出现的模糊影子如此一致。
直到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大概就是灵魂了吧。
他原来受过伤,差点死掉,捡回了条命的同时也多个可以通灵的特异功能。
只要抓住对方的手就可以感知死者要对生者想说的话。
因为有了这项能力,他的生活不自由,人也变得孤僻。
他竭力地逃避着通灵的工作,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不随人愿,总是会有人慕名而来,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每一个都不忍拒绝。
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听一段让自己感觉安宁的录音,他为灵魂释放了孤独,他的恐惧却无法排遣。
不想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老天对天赋异禀的人就是那么苛刻,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感,于是他只能在拒绝和矛盾中难捱。
意大利美食班上,他和搭档两人蒙眼睛猜食材,每个动作都是那么轻柔和温暖的,一瞬间,他以为找到了自己,但是这个女孩子和他平时接触的人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不安的妥协和一脸心酸的泪水,他还是一个人。
10岁的孩子本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英国的2兄弟已经开始成了家长的左膀右臂,有一个吸毒不负责任的母亲,为了照顾好自己他们只能更努力。
前脚还在电话里说着终于可以过正常家庭的生活了,后脚就被汽车撞了个正着,就像看《棒球英豪》怎么都不能接受智也就在那一刹那去了天堂。
弟弟无助地喊,醒醒啊醒醒。
照片里,兄弟两个像照镜子一样的定格剩下形单影只的一个人。
每天晚上,他会说,杰森晚安,说给那个再也听不到的人,也许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听得到,也许这么说了就不会感觉是一个人在睡觉。
三个故事的焦点,影片没有用很大的篇幅去贯穿,放佛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
孩子就这么巧的上网搜索到了他,他又这么巧的去看了她的书展,当双手接触的一刹那,感知到了经历灾难时漂浮在水面上她的无助,她的眼神里也充满了讶异像看着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虽然他们连一面之缘都谈不上,连国度都不同。
大概就是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曾经那么接近死亡,对生和死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感知,命运的线也就在他们之间无声牵引起来,不管怎样,都是会遇到的人呢。
于是,看到他和她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火花的崩裂也就不足为奇,安静的街旁咖啡店,他看到她款款走来,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他们自然的拥吻,十指相扣,像是热恋了很久。
(难不成是因为遇到了同样拥有通灵能力的她特异功能转化成预知了吗?
)两人像相熟已久的老友默契地坐在一起成为最后一个画面,此时响起的音乐,温馨又浪漫,不必有太多的交代,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和《第六感》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运用了生与死之间的一个过渡,通过一个可以看到或者接触亡灵的中间人来传达对于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态度。
不同的是,《第六感》的基调是哀伤的,而《通灵感应》的氛围是静谧的,一个侧重于演出故事,一个则侧重于电影语言的叙述。
但是,都有着对逝者的敬重。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当生命凋零,灵魂也不是孤单着的。
1、Hereafter,从今以后过上被理解,不再只身面对孤独的生活。
孩子找回温暖,男人从孤寂中脱身,当有了understanding,reading兴许也可以从无法正视的诅咒变得可以被忍受了。
(我猜的)2、死亡不是片子要探索的主题,孤独与理解才是。
每个主角面对的都是孤独。
真正的理解来自于“感同身受”,这感同身受的前提是爱。
3、马特达蒙真的长得不好看,但是看他演戏有种很过瘾的感觉,可能他演得真的很好?
4、最后的结尾真的很美好。
男主在街头,这是他第二次看到女主,后者在街头张望,男主本想起身打招呼,但又放下了已经举起的手。
镜头切到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男主的视角,音乐缓慢悠长。
关于感同身受。
这个成语,常常用到,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哪儿有那么简单呢。
看了好友的日志,写了关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一些感慨。
我想,有一种痛苦,一来自己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二来苦痛与无奈像空气一样包围自己以至于根本无法挣脱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言语能够起到淡化乃至消逝作用的。
写这些没什么意思,看完了发点儿牢骚。
电影的感觉很好。
主编对Marie说,你的书好,但受众群是固定的,我们是政治出版社,没法出这本书。
东木老爷子的这部电影让我也有此感。
好不好我没资格评价,但我看的的确有些无聊。
开始的海啸很震撼,而后就是沉静而冗长的剧情,地铁站爆炸让我吓了一跳,才发现原来我已经昏昏欲睡了。
Marie死而复生之后开始执着于生死幻觉之事,电影带给我们的主观视觉是从她出发的,所以我们会为她的境遇而惋惜。
但如果作为看客来讲,王牌主持人,突然精神恍惚,犀利风格全然不见,休假的建议便没什么不对,从而才让更年轻漂亮的新人借机上位。
George是普通人,相当的普通,普通的几乎没有存在感,他对于他见到的所有适龄女性都极有好感——虽然好感的很内敛,再加上最后yy和Marie接吻,都说明他的屌丝本性。
对于他的能力,他哥哥说这是gift,他说这是curse,不同在于哥哥认为人生是科幻片,他认为人生是剧情片。
所以这里让他显得更合理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的确是剧情片而不是科幻片。
再说一句,在美国一个下岗职工能有钱坐飞机跨大洲旅游,这在中国不可想象。
Jason更聪明、更合群,他能机警的应对儿童福利机构,也能马上想到调查妈妈的药以便知道她的目的,而且他让Marcus自己做作业。
除开年龄,这个家其实是Jason在照料。
所以每次看到Marcus把帽子放到另一个床上说晚安的时候,总是会想他到底在想什么。
然后代入精神在我心底响起,如果死的是我会不会更好些,Jason就会想出救出妈妈的办法,就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几点剧情:1.Marie起床,让男友给他孩子买礼物,男友不去,她说你知道你不买我也回去买的。
这样的女人是极好的。
因为大多数女人的反应会是,你耐买不买,反正是你孩子。
2.双胞胎机智应对儿童福利机构,说明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苦再累也要自己的亲妈。
3.Marcus找遍了所有通灵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酒店门口等了一天,你能看到他对于他想做到的事情有强烈的意志。
而George一直在逃避,逃避他的能力,逃避他的生活。
Marcus找到了Marie的住处电话告知,George回答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Marcus果断帅气的挂断电话,George又自言自语的说,似乎也有点关系。
从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看出,Marcus长大以后应该不会这么容易下岗。
自从连续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了俩个礼拜的电影之后,我就出现了严重的审美/丑疲劳,再看什么都兴奋不起来,还屡屡的在电影院里睡着,话说看stone这大闷片睡着了还情有可原,但看the town这种满屏幕poker face的居然都能睡的美美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看完Hereafter后,必须说好片,值票价!
破片儿看完后你可能会记得他的种种龌龊,好片儿你却往往说不出来什么,因为你已经丢在里面了。
其实小ben同学在the town里面也算用心良苦,但最怕的就是这种面面俱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到。
诚然我们花钱就是来被骗的,但也别认定我们就很傻很天真了,套一句刚在校内上看见的话就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小龙女,谁当杨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当尹志平”。
生活如此,电影也如是We do live a life, but we die for those moments。
---我素分割线---言归正传,首先要说的是hereafter是一个非常不Clint eastwood的Clint movie…这是一部关于死与生的故事,但这里面却没有老牛仔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那些爱恨情仇 纠结不清,更像是轻轻地给我们讲生活中三个我们都认识的人和他们的三个平铺直叙的故事。
作为一个心地邪恶的人 我就去掉前戏和过程 直奔高潮了George - 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乔治同学是一个神棍来的,每当他碰到别人就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被触摸人身边死去的人,也能听见死者想对生者想说的话。
乔治同学一度作为职业神棍made a fortune, 但后来却洗手不干,变成了一个普通蓝领工人。
每每有人再去找他的时候,他都告诉别人,it’s not a gift, it’s a curse。
当神棍乔同学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他在厨师班上碰见互有好感的小妞儿一样是即好奇又嗤之以鼻的,小妞儿一边撒娇一边逼着乔帮主给read,结果看见了自己死去的父亲asking for forgiveness for “what he had done to her when she was a child” (18禁情节可以自己想象)。
小姑娘颤抖的逃跑,在楼梯间里面痛哭不已,也从此在没有出现在神棍乔的生活过。
我们一直说俩个人在一起要彼此坦诚,但太多的时候却恰恰是无法坦诚相对。
知根知底,对彼此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就像freddie 唱得 You are headed for disastersCos you never read the signs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Every timeMarcus - Good Nite Jason:这是一个tear jerking story….一对双胞胎jacob & Marcus和一个酗酒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俩个孩子在照顾自己的同时还要照顾妈妈,应对social worker,因为绝望生活的本身所以反而充满着各种希望。
这样的生活一直这样延续着,即使再不如意,每天晚上俩个孩子也可以对彼此说一声晚安。
直到有一天哥哥被车撞死,妈妈被带去了戒酒中心,marcus也被迫被别人领养,从此他便戴上了哥哥的帽子,四处的找寻能再次和哥哥说话的方法。
到了晚上,他依然会着空气说一声,good nite Jason,仿佛一切都没变。
这个瞬间我想起了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面Ben和Daisy终于在合适的年龄相遇: Daisy对Ben说我要你记住我们样子,深情对望后俩人互道晚安入眠的一刻。
即使我知道从这个瞬间后你就不在这里了,我还依然原意骗着自己,在每天睡前对你说一声晚安,我相信你能得听到。
U know "there are always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one to tell u to have a good time, one to tell u to be safe." If I can only choose one, I rather be the later one…结局:之前Tiff完了就一直有人跟我说 这片子结局不好 特狗血 特好莱坞,可是看完后这恰恰是我今年看过片子里面其实最最喜欢的结局 没有之一。
在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以老头这么多年西部片的经验来说,不管前面的故事线怎样去平行交错,最后总是为了那决斗时掏枪的一刻。
可像乔神棍这样一位谁都不能碰的主儿,得给他安排怎么一口子啊。。。
于是老先生就把一开始曾经在洪水中死过一次看到过afterworld的美女记者发给神棍儿了,第一次相见时,神棍乔坐在那里看着她在人群中四处的找寻。
神棍恍惚间就开始了YY,想象中俩人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世界中心就仿佛只有他们俩人,四目相接后 紧紧地拥吻在一起。
YY过后,神棍淡定的起身,俩人握手say hi,这次神棍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和别人接触了。
我不是一个相信一见钟情的人,但却绝对相信眼缘。
有些人你看见第一眼,你就明白he/she is soooo special to u and it’s only for u。
即使中间隔了再多的阻力,再多的人群,你也会有冲动的跑过去告诉他/她,嘿!
你是不一样的!
当然更多的时候,眼缘也许并不是第一眼的,浮生左右中那个心有灵犀的转瞬,终会成为我们不能忘记的甜蜜。
原来你就在这儿阿!
当每个人都背负了太多的过往的时候,这样的邂逅也许是老头能想出来最好的答案了吧 :)We all know that sometimes we are spoiled by things too good to be trueAnd life may not like lyrics or movies….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ose and thornsWe have to get our feet on the groundBut it’s these kind of sweet things, these kind of sparkling moments to remind us we r still alive 这一看表都快5点了,赶紧倒下吧。。。
希望你也能听见我对你说的这声 晚安 :)
这是一部有关死亡与慰藉的电影,涉及通灵,故事由三条线索构成,最后汇聚于伦敦。
第一条线索是个女人,法国记者玛丽,遭遇一场海啸,死里逃生,看见了死后的幻景;第二条线索是个男人,美国工人乔治,幼时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获得通灵的能力;第三条线索是个男孩,马克思,与同胞兄弟杰森和酗酒的母亲一同住在伦敦,一场车祸夺去哥哥的性命,马克思始终无法释怀。
通灵业界有很多神棍,小马克思见识过许多,但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能够再次见到哥哥的媒介。
他在网上浏览过乔治曾经提供通灵服务的主页,于是在伦敦书会上偶遇乔治,一眼便认了出来;乔治则总在逃避,他觉得通灵的能力是种诅咒,让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电影通过两次通灵展现了这种“诅咒”。
第一次是受哥哥带来的希腊人之托,借由通灵获得与其已逝妻子的联系;第二次是帮厨艺班上心仪的女子,揭开她内心隐藏的对于死去父亲的执念。
成功的通灵,或给当事人带来慰藉,或引起痛苦,不变的是通灵之后他们匆匆的离去,远离乔治的生活。
在第一次通灵中,乔治说出了希腊人内心的隐秘,但希腊人宁愿告诉他哥哥这个秘密,也没有向乔治透露;在第二次通灵中,女子害怕地逃离,于楼梯间难禁痛哭。
这也许真是一个受到“诅咒”的职业,人们借由它获得与已逝者的联系,但并不希望这“中间人”的介入,于是尴尬的处境不可避免。
静听、传达然后消失、远离或许是这个工作最基础的职业操守,就像心理师,但那种与死者灵魂相接的切身感应可能远远超过心理师的置身事外,这或者就是乔治的悲哀以及他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另外的一层障碍应该还源自于接触。
乔治的能力强大到无须通过专业的仪式,仅凭轻微触碰即可感知。
无论是对厨艺班上心仪的对象,或者任何他希望在生活中有更进一步关系的女子而言,越是靠近就越难以制止。
试想,两人亲密间乔治所能体验到的是什么?
是一个“第三者”(或者更多者)的超时空存在,这种压力即便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职业,也是难以长久自持的。
所以最好的happy ending是什么?
自然是导演如今安排的乔治和玛丽的结合。
乔治脱下黑色毛线手套,就像卸下通灵带给自己的束缚,和另一只手紧紧相握,此时他经历的是从未有过的亲密,只属于两人间的,没有其他空间外物的干扰。
有关两者接触时的景象,在伦敦书会上有过一次画面的展示——乔治看见玛丽在海啸灾害中静谧地浮沉于海水间。
多少年来,他第一次与人接触时仅仅见到对方,且如此安静、祥和。
Happy ending是古典式的,就像狄更斯的那些“悲惨”故事总有美好的结局。
乔治每晚睡前都会聆听一段朗诵版的狄更斯故事。
他喜欢狄更斯、他的作品,熟知他的一切包括那张画家所绘的狄更斯与其作品中人物灵魂交谈的《狄更斯的梦》。
乔治在狄更斯那里获得他在通灵中提供给别人的同样的慰藉,而命运的偶然(一如故事的偶然)让他在书会上邂逅了玛丽。
玛丽代表的是大众借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对死亡的感知以及由此展开的探索和解释,人们似乎一直在好奇与逃避中盘桓,而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忘记或避而不谈。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玛丽,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性令她义无反顾。
Happy ending不仅是狄更斯古典式的,不仅是人类美好向往的梦境式的,也可能是一种愿景,代表导演(或者作为解读者的我)的看法:直面死亡,与死亡紧密相伴地生活下去,仿佛作家,与自己作品人物灵魂的长相共存。
http://axinlove.com/2011/03/hereafter/《Hereafter》剧情分析by @xinl.ve 110331Movie Rating:7。
Divx被分为两段,因为第二天要上班,于是被逼着也将电影分成两段来看。
一个平行世界里发生了三段故事,法国人、英伦的小孩,美国大陆上的单身男人George Lonegan(Matt Damon饰)。
法国的女性经历了海啸引起的生与死,两个早熟聪颖的小孩正在维系家庭完整,George已经表现出一些通灵的能力。
不同的大陆,隐然有点有关异能的情节预期,但如何更为合理地发展剧情,使三组人物产生交集,特别是暂时还没有看出太多异常的两个小孩。
想起了遥远的《Babel[通天塔]》,更为精巧的安排。
各处生活的人没有产生非常直接的联系,但在电影之中却因为彼此的存在(有些暗示仅仅只是一个道具的出现),使得各自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变,或多或少让人伤感的变化。
怀着这样的期待,漠不相关的影中人,让我期待《Hereafter》的CD2。
Marie并没有因为看见死亡向George寻求帮助,小孩Marcus却因为遭遇不幸主动在找寻George,George在重复自我拯救、失败、再拯救的过程,电影情节的走向有些让人诧异。
Marcus的段落属于一贯让人心疼的故事,对母亲、Jason(及Jason对他),还包括外界对他关注:社会工作者、收养他的养父母和George。
温情的流动,让人觉得世界的美好,电影抚慰着心灵。
经历过伤痛的他,注定要与George产生联系,因而这部分的结局能让人接受。
其中有一段特别的对话:Marcus:Please, Jase, don’t go. I miss you.George:Okay, he came back. He’s here. He says if you’re worried about being on your own, don’t be. You’re not. Because he is you and you are him. One cell. One person. Always.M: I miss you. Please, Jase, don’t go. Please come back. I miss you so badly.G: Okay, wait. He’s leaving again. Hold on, hold on. I’m sorry.“One cell. One person. Always”的话,是Jason借George之口说出,还是George需要安慰孩子而说出,非常精妙的设定。
George在厨师夜校结识女孩,两情相悦最后又分开,加强了异能是诅咒的说法。
邂逅很美丽,悲剧很正常。
这次意外,也是促成George去英国旅行的一个原因。
Marie依靠自己解决经历死亡的“心理”问题,不求助于George,然后再顺势发展二人之间的感情。
有关Marie的这一段,比较超出一般的预期。
因而也导致George一眼恋上她的不真实。
二人仿佛前世的约定,如此安排基本上算是硬拗。
部分画面的重心偏离表示摄影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还有剪辑不太干净的地方,有时会多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尾巴。
大结局的安排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让人动情的段落还是偏少,老爷子这次有失水准。
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 Visual Effects]提名大概是因为电影的两部分:海啸冲上街道和Macus、Jason同由Frankie McLaren饰演。
PS:Hereafter译成“从今以后”,什么意思?
Hereafter.2010.PROPER.DVDRip.XviD-NODLABS
没想到是伊斯特伍德的片子
好吧,我只能说还挺温馨的……
刚坐下十分钟就流泪了,二十分钟后眼泪又下来了,不过依然挡不住这是个烂片,挺好一题材,故事却很扯。唯一喜欢双胞胎兄弟那条线。
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加上马特戴蒙的出演,总是要看的。豆瓣给这部片的标签的奇幻。说实话,我不太相信克林特会去拍奇幻题材的片子,该是一种探讨,他在探讨死后的另外世界是否存在以及形式。马特戴蒙真老了,鬓脚都白了。。曾喜欢的男孩都在慢慢变老。
看了四十多分钟也没看出什么头绪……放弃
一般,一般啊!
我没法接受这个结尾
1.Matt Damon对狄更斯的那种痴迷难道不应该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情感吗? 2.看来人老了确实会开始相信某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
还是那句话,“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看一半就能猜出剧情,太牵强太商业化了。
老头已经超然了,随便拍拍就好~~~
can‘t get it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铺垫太长,前一小时根本没看出要讲什么,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开头貌似很是个好的悬疑题材,结果过程根本与我感兴趣的这个无关,然后结尾很傻眼。过于文艺所以沉闷。双胞胎让人唏嘘。
润物细无声...
东木爷爷讲故事越来越慢,这次更是三条发展缓慢的平行故事线,观众等了两小时的故事高潮竟如此乏味甚至可笑,唯有小男孩的眼泪能触动观众。倒是影片第一部分非常给力,灾难戏惊心动魄却不喧宾夺主,悲伤孤独情绪的烘托更是出色,可惜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越来越淡,到结局时已所剩无几。只怪剧本差强人意。
翻译太坑爹,翻译成来世或通灵都比这个好,开头那段海啸特效不错,最后达蒙跟那个女作家的相遇略突兀了吧?
结局是不是太草了点..非常喜欢双胞胎那条线.当地铁爆炸的时候先是被吓到然后就是感动.
乔治给马库斯通灵那段我落泪了。喜欢这种调调。影片后半部开始发力
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