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喜剧,演技在线,意义在线,节奏紧凑。
事实上,看完这部片子,朋友推荐我看了 《12公民》,2部片子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
拉回本片来讲,女老师出色的社交能力以资源运作能力,简直是商业精英的典范,让我在片子里不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却又不耻为之。
再说回个人对本片隐喻的含义,这是我想落笔的真正原因所在。
教育,自从被国家垄断以来,你所接受的任何部分,都是GJ授予你的,你不能提出任何质疑,而这个GJ,我在这个老师身上看到。
她运用它强大的能力和手腕,控制着你的学习,评定着你的智商,决定把控着你的未来,影响着社会里每一个家庭。
我们似乎毫无还手之力,我们努力着去讨好她的一切规则,放低自己,明知有些不可为也不得不为之。
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总是会有异类,摔跤手爸爸,首先,他没有什么可以不能失去,他没有什么可以讨好利用的资本,天生性格里的不示弱,已经让他坐了牢,教师的威胁,自然也难不倒他,或者说,他是整部片子里,最为粗鲁,却事实上,却是最为力量坚持下来的人。
看似卑微、弱势的清流。
事件的转折在于女学生不堪老师污辱,自杀引发的投诉。
任何一种环境,摧毁人最后一根精神稻草,都将引发巨变,从而引发大的变革,这种现象不单存在于单一的个人生活里,同样适用于国家,团队。
单一的反抗,会因为毫不妥协的坚持和顽强,慢慢诱发被同化人类心里最真实的声音出现,从而最终达成反抗的一致性。
所以,最后,如众所愿。
但最后,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我们又如何来做呢。
最终被讽刺的,竟是我们自己。
真是忧伤啊!
看完此部影片,对于其中发生事情都并无震惊,放在今日社会里也是稀疏平常,更可悲的是可能连家长的联合署名除去教师职位的家长会都几乎很少。
我们的家长身居高位者,与女教师一样以权谋私。
身在底层者,懦弱无能无力反抗认命。
但现实是金字塔底端的底层人基数何其大。
从高中乃至大学,就要求学生将家庭地址,父母电话职业一一上报。
虽然不像影片中女教师那样直接通过自我介绍来展现,但却是老师以权谋私的入口。
从律师到工人,从中产阶级到社会底层,各尽其用。
既得权利者可能曾经也是个被压迫者,但她努力有今日也需享受一下权利的快感。
人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如果更好生活的换得需要权力在握,那么权力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通向更好生活的钥匙。
家长要不要反抗?
如果反抗,那么结果呢?
小女孩一家采取反抗的态度,可小女孩成绩急剧被下降,升学受到影响,最后被逼得自杀。
如果不反抗呢?
那个律师,那个理发师的孩子,看着自己的家长屈从,那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将真理颠倒,孩子将变成如今大人的样子,虚伪奸诈,懦弱服从。
世界是有背面的,这就是黑暗的另一面,作为成人我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麻木的心,可是面对孩子时,除了升学,升学,升学,还有什么???
好在现在没有这样的教师,我们那个年代似乎只有嫌贫爱富的教师时代背景下的大嘲讽特别是最后结尾的镜头女教师继续上岗 同样的操作方式 让人心寒三位不愿被压榨奴役的学生家长,展现了小人物的心酸与卑微,好在三位同学最后的宿命没被老师改写四星!
……居然字数不够!
提议改成一百字以内……提议改成一百字以内
前苏联共和国的国家总会给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惊喜,先推荐另外两部作品:匈牙利,校合唱团的秘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1952/罗马尼亚,毕业会考: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40305/相信你会会心一笑,看,那不就是我吗?
鄙人私下写过一篇未完待续的日记,可供额外玩味: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92437/言归正传,作为一个曾经在学生时期顽皮捣乱后来鬼使神差登上讲台并作为班主任的老师,此片并没有过多的振聋发聩之感,但是处处勾起了刚刚入职和此后的思考。
1.不用害怕家长,记住,你是班主任,家长应该怕你。
2.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孤立他,久而久之,他也就安生了。
对于那些找事的家长,你不用出面,联合几个学习好或者听话的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出面,效果更明显。
3.原来一直以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才发现,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以上为我入职前,家中教育界前辈的“教导”以及此后自己的思考,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多罗列,在此片中,其实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这些问题。
影片中的女老师,看起来已经在此领域长袖善舞,颇得其中门道,开学伊始就是一次学生背景调查,说白了就是你爸你妈干什么的?
其实这对于如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家长也是习以为常。
一方面,了解家长的职业可以大致确定学生的教育背景,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好多都是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这当然是正向的调查,帮助老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就是老师和学校可以适时的利用这些家长,小到替老师办点私事,大到可以替学校出面解决一些问题。
毕竟,你的孩子在我“手里”。
如果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工作,学习好的学生我们更加照顾,爱找事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息事宁人”,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爆料出来学生欺凌事件,总会有传言说某某学生的家长是干什么什么的。
毕竟我国在总体上以公办学校为主,即使是私立学校,pta(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和完善也还路漫漫。
但是总体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有利有弊,这里不展开叙谈。
而影片中的女教师,更多的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并将这种欲望游离和发挥在整部影片。
而影片中的家长反映也在佐证着这种分裂,大部分家长自始至终忌惮着这种“威权”,不得不低下头替老师办事,即使偶尔有几位敢于站起来,也会被其他的家长孤立,针对。
这也就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第二条。
看过《乌合之众》或者其他大众心理学的朋友应该能明白,在一个群体之中,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以及最有效的惩治措施就是孤立,特别是心智年龄还不健全的青少年,这种伤害更强烈。
即使是成年人,大家看看过往的各种历史政治时间,也会明白。
除此之外,就是借他人之手解决问题,毕竟有时候当事双方不在一个维度,普通的“降维打击”效果不会太明显,就像我上学期间,针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完全不care。
直到周遭的同学有意无意的远离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有甚者,就是让我所谓的好朋友来威逼利诱,这种打击更是切肤之痛。
大致说完了以上两点,扯开话题再说说第三点,这也是我入职以后最颠覆的思考。
包括影片之中也在透漏着这种信息。
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充当着最关键的角色,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前两天,“师生互删耳光”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大都把矛头指向了回扇老师耳光的学生,说他这样做太不尊师重道。
后来,这段视频的真相揭开:老师用鞭子抽打上课睡觉的同学,视频里的男生难以忍受老师一直以来对同学的体罚,就站起来跟老师理论,僵持之下就有了两人互扇耳光的场景。
然后舆论风向180度大转弯,网友又开始指责老师不对,并开始控诉当学生时被老师体罚的阴影。
叔觉得这件事老师和学生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当学生一再不听管教,当老师的耐心耗尽,体罚似乎在所难免。
但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真的只有打人这一种方法吗?
这种极端的方式会不会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只能用暴力手段?
想起上学时,不会的题就算瞎写也不能空,只要有空就会被语文老师用尺子打手心,一个空打一下;上课不能说话,如果被数学老师发现,他手里有什么就会朝你扔什么,并让你站一节课。
打手心、罚站,这似乎是最轻微最普遍的体罚方式。
当看到有的老师以学业为威胁强奸女生的新闻,听到当老师的朋友说在他们学校“叫家长”的潜台词就是请老师吃饭或给老师送礼。
叔才发现,世上还有这样不配当老师的龌龊存在。
当然大多数老师依然和善温暖,但那一小撮人的存在让老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心里变得不再美好,更让因他们受害的那些学生一生都带着阴影生活。
新出熟肉的电影《女教师》就讲了一个变态老师的故事,荒谬又现实,赤裸又讽刺。
新老师达玛丽上课的第一天,她让同学们自报姓名的同时还要报上父母的职业。
班里的学生家长,有木工,有理发师,有法官,有司机,还有卖菜的。
她找会理发的家长去做头发,然后作为交换,她告诉家长一道考试题目。
大半夜台灯坏了,她会打电话给会修理的家长,让他帮忙修台灯。
各行各业,都能利用;衣食住行,样样不愁。
更绝的是,她还看上了一个转校生的单身父亲,找各种机会勾引他。
在班里却毫无顾忌跟同学们说转校生在单亲家庭长大,当着转校生的面揭他的伤疤。
不仅生活上占各种便宜,感情上也要占家长便宜,达玛丽老师真会过日子。
如果家长没什么能帮助她的,她就让这个孩子在上课期间去帮她买东西。
如果家长没有做到让她满意,她会让这些学生去她家里做家务来挣学分。
在这里学分早已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证明,而成了老师对家长的满意度评分。
就像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所说:这不是学校,这是生意场合!
达玛丽有一个妹妹在苏联,她找到古丹卡,让她在机场做会计的父亲帮她捎点东西给妹妹。
在当时的捷克,偷运物品到苏联是犯法的,并且古丹卡的爸爸是个会计,跟乘务员并没有交情。
最重要的是,古丹卡的爸爸不想拍老师马屁,更不想因老师的私事被炒鱿鱼。
当古丹卡的母亲因此向老师打电话抱歉时,老师傲娇得说:我请其他学生的家长帮过忙了。
言外之意多明显:你不帮忙总有家长乐意帮忙,反正我无所谓,但你总要想想你女儿的未来吧。
表面很好说话的达玛丽对古丹卡的报复开始了。
背课文怎么背都不对,测试怎么样都是不及格。
达玛丽甚至当着全班的面对古丹卡说:你不是读书的料。
因此古丹卡还要被同学们嘲笑。
古丹卡不再想去学校,甚至因此想要自杀。
她的父母决定召集所有家长联名投诉老师,在校长召开的家长会上,家长们分成了两派:少数高阶层家长觉得帮老师做事没什么,老师没错,诽谤她的家长才有问题;
低阶层家长里只有几个家长觉得老师是在滥用职权,大部分家长因为对高阶层的畏惧而默不作声。
直到会议后才偷偷回来签字。
就这样,达玛丽老师停课了。
你以为被压迫的学生和家长们胜利了?
图样图森破,在另一个学校,达玛丽又开始让学生报自己家长的职业,继续用她的高跟鞋践踏着所有学生和家长的尊严。
电影把老师滥用职权和家长会的讨论交叉展现,在讲述教师利用职权受贿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家长会上的赤裸人性:有人作威作福,有人趋炎附势,有人默不作声,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反抗淫威。
电影隐喻的,小到一个令人作呕的老师,大到一个集权严重的社会。
老师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威,他说什么是什么,他让做什么学生就不能不做什么。
有的老师可以肆意指鹿为马,可以用管教的名义任意体罚学生,可以用学生的成绩要求家长做事送礼,可以拿学生的升学及名誉强奸学生。
他们凭什么肆意滥用作为老师的权威?
凭什么用自己的一面之词影响学生的未来?
荒谬吗?
但当我们看到那些让人震惊的新闻是不是又觉得无比现实!
尊师,尊的是教师这个职业,而不是每个老师都值得尊敬。
在电影里,有个家长说:你要教我们儿子怎么拍马屁吗?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愿老师是所有人记忆中温暖的存在,而不是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
明天就是9月1号。
又到了学生开学报道、家长与宝贝们“斗智斗勇”,每天接送上下学、监督检查学习作业,开启“超人”模式的时候了。
你以为“小祖宗”不在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吗?
你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放宽心了吗?
以下这部电影真是如一盆冷水,给家长兜头浇个透心凉。
唔也算是给秋日的暑气降降温。
这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电影,片名叫做《女教师》。
看片名就知道了,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学校,一个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尽管影片主题并没有聚焦体罚、校园性侵这类高话题性恶性事件,反而女教师的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常规事件。
然而,导演就是有拍出“平地起惊雷”的本事。
故事发生在1983年,影片开场就是双故事线并行。
配上安静的音乐,节奏优美舒缓。
一所学校,相同的衣帽间里,一边是一群初中生孩子们在这里换衣衫;另一边是挂上外套帽子的家长们。
家长们坐在了一间教室里,看样子像是开家长会。
(看来开家长会是多国通用的教育传统)学生这边,开学新来的女班主任达玛莉,专门负责教学生们俄语、斯洛伐克语和历史。
达玛莉老师有个惯例:她点名,要求孩子们站起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并拿出本子记下来。
随着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电影画面同时切入参加家长会相对应的家长。
一番介绍后,女教师将学生们的情况摸得门清,对学生家长们,也掂量了个七七八八。
有机灵的孩子早早发现了新老师的需求,从善如流地告知自己家长职业能给老师提供的好处。
班里有一名甜美的女孩,古丹卡的妈妈是助教兼体操教练,爸爸在机场工作。
原来,家长们参加的是一次特别的家长会。
这次会议是由一名家长古太太发起的,她就是古丹卡的妈妈。
会议由校长主持,班主任并没有到场。
家长会上,古家父母对巴太太家女儿的学习成绩表示怀疑。
家长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
女教师达玛莉去海伦家里,让海伦的妈妈巴太太帮自己烫了新发型。
收钱肯定是不能的,所以作为回报,女老师就提前告诉巴太太下节课的测验题作为交换。
两个女人聊天中,女老师说起自己姐姐在莫斯科,想要给她寄药却求助无门。
巴太太无意说起,古丹卡的爸爸在机场工作,可以帮忙。
这话正中下怀,女教师达玛莉记在了心里。
女教师达玛莉会在夜间拨通家长的电话,要求家长安先生帮自己修灯。
还会打电话给家长哈先生,要求他送面和炸肉排、牛奶还有大骨。
家长太次不能帮忙的学生们也没有闲着。
达玛莉老师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帮助自己干活。
办公室的、家里的、教室的,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置资源。
很快的,女老师找上了古丹卡的爸爸,要求他爸爸帮自己将蛋糕通过飞机,偷运去给自己远在莫斯科的姐姐。
这个要求对古先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他只是机场的会计,和机组人员完全没交情,而且偷运食品出国也是犯法的。
因此他拒绝了达玛莉老师的请求。
被拒绝后,女老师就开始报复古丹卡。
故意考她书本外的知识,并挑错,打分为不及格。
由于妈妈兼职体操教练,所以古丹卡也在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体操。
古丹卡的成绩已经影响正常升学。
但其实,妈妈每天都有监督和检查古丹卡的学习。
女儿并没有落下功课。
同时,锲而不舍的女教师并没有放弃,再次送来了蛋糕,要求古先生帮忙。
老实巴交的古先生在机场几次三番,实在拉不下脸去送蛋糕。
只好自己悄悄吃掉。
古先生找到女老师,跟她解释了自己实在帮不上忙的种种原因。
女老师表面原谅了他,甚至还对自己添麻烦的行为表示歉意。
结果女老师后来给古丹卡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她自己的事情,别的家长已经帮忙解决了。
并再次通知她,古丹卡的成绩越来越差,是班上最后一名。
女孩古丹卡一直渴望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努力学习的。
但是,女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忽视她。
终于有一次,古丹卡一直举手要回答,老师却点名另一位女同学。
古丹卡说出女孩提前知道题目的事情,在课堂引发争端。
女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她,并说她不是读书的料。
这以后,古丹卡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
在学校里,古丹卡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和嘲笑。
她还将面临被送去特殊学校。
当天晚上,古丹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
等到父母发现,她竟然自杀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这名女教师这样嚣张跋扈呢?
因为她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去世的亡夫又是一名高级军官,姐姐在莫斯科。
理解这些身份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代背景有关。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未解体,苏联对他们国家来说,也是和我国一样的“亲切老大哥”,地位空前。
因此,就连校长都要对她忌惮几分。
甚至搞不好,自己就要先走人了。
正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学生自杀事件,所以古太太才发起了这场家长会。
她要求家长们联名签署一份声明,对女老师的行为进行检举。
在家长会上,各类家长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戏。
家长们自动自发地分为两派:支持古先生的零星弱势家长VS坚决捍卫老师立场的有权有势的家长们。
还有一些家长在会上采取了沉默观望的中立姿态。
两个派系的家长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驳。
首先, 有家长对古先生将女儿成绩不好归结于自己无法帮忙的说法提出质疑。
然后,还有一些职位高、提供帮助多的家长们坚决捍卫女老师的做法,对古先生进行了批判。
支持古先生的家长和支持老师的家长互相撕逼。
在激烈的争执中,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女教师的所有丑陋行径也都被完全揭发了出来。
恣意羞辱学生、逼迫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家长予取予求、压榨变本加厉。
而古丹卡的自杀,就是由她一连串的不挠不休造成的。
她还诬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父母不帮忙的孩子身上。
除了让退役的拳击手家长帮自己修理洗衣机,她甚至对一位单身男家长调情。
男家长以前是一名天体物理老师李先生,受老婆去国外牵连,背上叛国罪名沦为一名擦玻璃工。
丧夫的女教师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同病相怜,应该喜结连理。
李先生不胜其扰。
家长会上,校长公布了达玛莉欺骗学生,古丹卡的智商测验成绩并不是班级最后一名的事实,以及达玛莉班级的升学考试成绩过关率只有不到15%,而全校的平均过关率是50%。
但最终,家长会的努力成效不大。
只有4人签署了检举达玛莉不胜任教师资格的文书。
没想到,会后,很多家长鱼贯走进校长办公室,默默进行了联名签署。
而经过抢救的古丹卡也醒了过来。
结果,达玛莉老师被暂停代课,同学们欢欣鼓舞。
最后,片中被达玛莉教师批评最多的三个孩子,长大后反而都很优秀,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影片的而结尾是,新学期又开始了,坏教师达玛莉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电影看完了,整部影片明明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等恐怖镜头,却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不知道现在捷克的教育情况。
但我所在的一线城市上海,学生入学前需要填写一份长长的家长履历表。
薪水多少,职位几何,事无巨细。
在上海,拼爹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学区房、家长无背景,就连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开学已经几个月,焦心报不上名的家长也是大有人在。
送礼哪里是问题,就怕送礼无门。
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着最高权威,是代表正义的裁判。
而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承载着家长的所有希望和美好的心愿。
一个不称职的老师的出现,足以毁灭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由衷希望孩子的起跑线,不再被“拼爹”。
想起了夏洛特烦恼中的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婚礼上,提到学生名字没有印象,当提到学生送过的礼物时却如数家珍。
为师者为恶,比普通人要坏1万倍,虽然我们不能用完人的标准去要求老师,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请你至少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
本片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塑造了一个为恶的教师形象,更多的是塑造了众多成人的形象。
校长和同事迫于该教师的背景不敢声张,家长们迫于孩子在老师手中而不得不满足老师不合理的要求,并将它合理化为能力范围内的互相帮助,而反抗者则被扣上了自私自利的帽子。
真是真真一场全民闹剧。
影片的最后,自私自利的教师虽然被从这个学校驱逐出去了,而被她歧视的孩子们也得到很好的结局。
但在下一所学校,还是同样的开场白,真的令人不寒而栗。
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感触的。
整部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从事情的结果开始,逐渐展开。
一开始时,这位老师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职业,这便为后面老师滥用职权要求学生家长为她做事埋下伏笔。
而在最后又是一次新的介绍。
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循环,同时暗示着这样的老师不止一个,用老师来借指一个群体,唯利益至上的人。
在最初时,我以为老师的行为只是另类的教学,而当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她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她的思想观念也是错误的。
而这样的人作为老师不仅给像古丹卡一样的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并且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错误的观念。
电影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对古丹卡说的话“你不是读书的料”。
此外,她还改变自己的作业而说孩子的成绩不行。
作为一个老师去否定学生,这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她的行为和话语给其他同学错误的引导,嘲讽古丹卡说“这里是按智商排队的”,排挤她。
她的行为最后导致古丹卡的自杀,万幸的是古丹卡最后被救了回来。
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是说她不配做一个老师。
尽管前些日子,豆瓣删了我一篇两年前的文章,但我还是用了这种作死的标题,天知道这文章能存在多久,诸位就当阅后即焚吧。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并不信仰共产主义;尽管我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但我也相信,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我并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部片子所想讲述的隐喻,其实大多数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看得懂,尤其是注意一下“女班主任”的背景介绍,再注意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你看到了尾声,黑板上写着“1991-1992”,再看看还会会心一笑。
但当你注意到制片地区写着“捷克/斯洛伐克”,你是不该笑的,尽管作为中国人的立场,我很欢迎他国的分裂。
整个故事,表面上是在阐述关于班主任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矛盾,但其实却是在隐喻着“共产主义的破产”,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学校党委主席,她还有个在苏联的姐姐,所以,当大家想要通过民主投票、联署申诉的方式,驱逐这个班主任,也就是片名中的女教师时,其实,导演想说的是,捷克人为什么想要“天鹅绒革命”。
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表面上女教师以权谋私,欺凌学生,要挟家长;第二句话是,暗示苏联对捷克的剥削和压制。
说到以权谋私,我不知道各位会把这事归咎到谁头上去,是说中国人惯常如此,还是共产主义也是这样,或者推而广之,说成人类自私的弊病,再者,可以说是,“制度的漏洞,没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去”。
但我想谈的,其实是“权”的问题。
长久以来,很多国人都觉得,共和国的国情大抵就是不民主的,而举得最厉害的铁证,就是没有实打实的投票权。
但事实上呢,苏联与美国冷战,前者占了民主,而后者则鼓吹自由,好像共产主义从来都只是不够自由的代名词,却只等到前苏联倒下,不民主的帽子才扣了过来。
很多人都把投票视为民主,但事实上,民主的美国,向来是把“投票权关进笼子里”的,而我们仅仅是展示了这只笼子而已。
共产主义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强调政府对于社会的绝对影响力,所以,将权力下放到最基层,试图以毛细血管的方式,构造反应灵敏的社会组织。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村主任、村长、居委会大妈,那些曾经或现在仍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小吏”的由来。
片中的女教师,其实正是如此的一个角色,谈不上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说话就是管用。
说到底,片中矛盾,恰恰是一种分权给老百姓,创造一大堆不是“政府官员”的掌权者的“民主手段”,搞出来的怪。
一开始,起家于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政权,都试图将权力分享给更多的普通人,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只要是个人多的地方,就把权力分下去,往往还要通过投票来选出这个能够影响许多人生活的某单位“一把手”。
但很多人,包括获得权力的一把手,都始料未及的是,权力的诱惑很难抵挡,哪怕谈不上以权谋私,就是弄权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
毕竟,并非人人都能握得住一把双刃剑。
片中这个捷克的女教师,就是如此,她掌握着评判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权力,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升学,于是,她就能够肆无忌惮的驱使那些家长为她做事。
当然,你会说,“监管”到哪里去了?
其实,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谁支持,谁反对?
而监管则只是根据双方的力量,做出反应而已,当然,在片中,女教师有个在苏联的姐姐,也是监管力量投鼠忌器的重要因素,这里不说苏联的事了。
还是说回这事情的隐喻中来,女教师代表着捷克政府中的实权派,“生活在苏联的姐姐”当然是指这些实权派的幕后老板,而想要驱逐女教师的校长他们,则代表捷克政府中,想要独立自主的人,至于这些学生家长,自然就是芸芸众生。
片中一再强调学生家长的身份背景,其实也是为了暗合这一点——那些精英阶级,掌握着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与工人阶级、普通市民的好恶,显然完全不同。
假如我们从那些反对女教师的家长的角度来看,大概只能看到,革命的理由是要驱逐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但假如从女教师身上,其实我们更能看到这场革命的核心问题: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教师驱使着各个家长,为自己服务,一方面可以看成苏联指挥着它的代理人进行着剥削,另一方面其实也能看到,女教师想要过更舒服、更优质的生活,难道这不是每个人的想法吗?
但矛盾就在于,女教师可以凭借着手里可笑的权力来实现,而普通民众却毫无办法,甚至还要因此降低自身的生活水平,背上一些风险。
我之所以说女教师手里的权力,是“可笑”的,就是因为,女教师忘了她的权力是从何而来的,也忘了自己是如何的脆弱:人民既未将处置自己的权力授予她,她又并非不可替代。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以一次“民主化”的投票串起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代表着芸芸众生的各位家长,是如何分化的,既有因为身份背景而被讨好的法官,也有为之服务而受到照顾的小市民,还有拒绝屈服而不断被损害利益的普通工人,当然,更多的是沉默的众生。
这次的投票,真是对于我们常说的“用脚投票”的一次完美诠释,许多人碍于种种威胁,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并不会公开自己的选择,但面对真正利益相关的事情,却还是会做出最符合自身的抉择。
东欧的天鹅绒革命,美国的和平演变,苏联的“共产主义”破产,说到底,其实是陈旧的制度被激荡的人心所击败而已。
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应该看到,共产主义从不产生威权,而是权力层层下放,又层层弄权,才导致的寸步难行。
联系你我身边,不难理解这一点。
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影片的结尾与影片开头的呼应。
天鹅绒革命已经成功,总统也换了人(墙上画像),但女教师依然还是那个女教师,做派也依然是原先的做派(让学生上报家长职业),只是原本教俄语,现在教英语,原本讲历史,现在讲宗教。
所以说,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无神论到东正教,东欧国家似乎蒸蒸日上,但女教师却巍然不动。
人性的缺漏,并不因主义和宗教而被补全,反之,它们寄生于此。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因为,他才真正懂得利用规则,而你却只能咒骂规则。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引发人的无限遐想,或者瞎想,这无关紧要,2016年捷克的这部《女教师》让我想起了当年教我化学的班主任,原来当初她对我所做的一切,搁现在说,也算是软暴力了。
先不说我个人,说影片,要想更好地了解这部影片,必须先说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1983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距离捷克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过去了23年,而再过6年,它即将成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再过10年,即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将和平地分离,成为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
我喜欢的作家之一米兰.昆德拉同学,就出生在捷克的布尔诺市,他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已经被小资们翻烂了。
1989年11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场反共产党统治的民主化革命,史称天鹅绒革命,这场革命促进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与和平转移政权,说它是天鹅绒革命,是因为这场革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而是像天鹅绒般平滑与柔软。
影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前,据说有人物原型。
场景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新来了一位女老师达马丽,第一节课,她挨个点名,点到名字的同学需要站起来,同时大声报出自己父母的职业。
注意,这部影片里有多处精彩的小细节,这个“大声”可以算是一个,这是一个只有成年人才能洞悉其中奥妙的行为,既可以理解为老师对学生及其家庭的正当了解,也可以有其它的理解。
苏珊娜.莫拉利饰演的达马丽把这一人物的心理演绎的让人生畏,假如你不知道剧情——我一向主张看电影前先当一个白痴,什么影评都不要看不要听,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客观的第一观感,你会看到一个干练的女教师的形象,看上去一身正气,既严肃又不失亲切。
一直到影片结束,苏珊娜都没有把这个人物演绎成一个简单的黑色或白色,假如要在她的身上赋予一些政治色彩的话,也不是单一的色彩。
女教师达马丽的丈夫死了,她惟一的姐姐是苏联的高官,这一信息在影片中被传递过多次,她对那些帮助过她和正在帮助她的家长说:“一个人太难了,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干”,所以,会有家长为她跑腿,为她修理电器,为她买棒骨,学生们则在课后来帮她做家务,为她擦玻璃,清洗地毯。
某个转学的新同学的家长曾在达马丽的家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来帮忙的家长或同学,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自然,施与者和受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礼貌而有涵养,达马丽老师会在适当的时候低声告诉帮助过她的人:“复习一下第十六课第三题。
”而没有按要求帮助她的学生,比如自杀未遂的喜爱体操的丹卡,达马丽会一次次在课堂上当众打压她,说她不是学习的材料,她的语言听上去也无可厚非:“有些人擅长其它技艺,例如体操,但运动总有输赢,怪不得他人......你不是读书的料,运动才是你的长处,有一天你可能会成为世界冠军,但你的学业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
”这话听上去冠冕堂皇,有奖有贬,孩子们只关注到“最后一名”,他们开始嘲笑丹卡是“笨蛋”,打饭时让她排最后,因为打饭要按学习排名排队。
影片的结尾不知道是否照搬真实发生的场景,看起来导演也很纠结,他不愿意把人性想得太恶,有些事情到底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性的问题,很难说得清,然而1992年,天鹅绒革命之后,达马丽老师还是上任了,依旧是那条熟悉的碎花裙,高跟鞋,挨个点名,大声报出家长的职业。
令人熟悉又窒息的絕望。
全是熟悉的味道。回忆起高中最讨厌的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过一句话,你们父母是做什么的,看那双手就看得出来。(细思恐极)
病入膏肓还不自知,说的是一个人,也是一个体制。[B]
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从【十二怒汉】那类话剧,到【穆勒老师必须离开】和【杀戮】,它中间每组家长和学生的剪辑又非常的电影,很好的削弱了它的话剧感,片子的完成度非常不错。这个弹劾老师的故事,直接被导演拍成一种恐怖片的感觉,这位的女老师应该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出现过吧,电影里太惨烈了。
虽然中国从幼儿园到高中送礼也成为不言自明的规矩,但真的没这么过份(送钱和让家长学生买东西打扫卫生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是对尊严的贬损),评论不用上纲上线,况且斯洛伐克还动不动搞出背叛党的罪名,我们老师不会理这些的。
哪里幽默了?简直是个变态。
只能说这个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女教师真是太变态了!!!
导演和编剧至少其中一个人深受中国文化熏陶。
情节好真实,讨厌想起了学生时代被老师强权笼罩下的阴影回忆
拍成短片会好。
社会主义的斯洛伐克,集权淫威下的种种谨小慎微、趋炎附势,荒诞而现实。
三星半,像12怒汉。
唯老师马首是瞻,是如今多数家长的通病,正是这一通病惯坏了为人师表的一群人,他们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仗着给学生开小灶肆意敲诈家长的利用价值,而家长们思前想后斗争激烈极其不情愿地发起了联署,结果还是一样,这样的教师依旧站在讲台上,荼毒社会。
有这么简单就好咯
9分。不知道豆瓣和imdb的喜剧标签哪来的,简直胸口压大石!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遇到被班主任或其他老师要求帮忙办事的,我到是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要求学生或家长办这办那,否则就不给予“照顾”!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而那些委曲求全甚至主动上门服务的家长更是助长不正之风
满满的讽刺,好多熟悉的桥段,最后一幕后背发凉,一部推翻集权共C主义女教师的电影竟然拍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很不错的电影,但看得让人很难受的电影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但也发生在当今,哪怕没有这么赤裸做个正派的人,在这个世界太难了PS:写完这个影评的第二天,在和同事的聊天中发现,这个世界还是这么赤裸
为了那碟醋包了这盘饺子
电影借鉴了很多经典电影,不过本身对于人物的刻画得有点浅薄肤浅,家长的反击也绵软无力。只能说很有代入感而已。★★★☆
①人性之恶在制度之恶的作祟下益发得有恃无恐②马车同学,你危险了③天文学家是唯一有知有识有良心的正常人④果然像天鹅绒一样平和柔滑,旧官僚摇身一变,继续打听学生家长的职业。国家会剧变,人性不会剧变,并且亘古不变⑤带点《十二怒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