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明一点,《沉静如海》是我看过的我认为最好看我最喜欢的一部法国电影,以二战为背景的文艺片,豆瓣评分top大概是在前50之内,评分9.0分,很高的分数。
那么在《烽火芳菲》的长评区,我为什么会提到这部电影,因为我突然发现,《烽火芳菲》的某些情节设定,在二战这个大背景下,跟同样是以二战为背景的《沉静如海》的情景很类似,笼统地说,它们的整体基调所展现给观众面前的,都是如何平淡,如何沉静,如何从语言上直击心灵,又如何从眼神上感染人心(个人觉得论平淡论沉静二者不相上下,不过论语言的传达论通过眼神的情感交流,《沉静如海》略胜一筹)。
具体相似点体现在:1主角来自不同国家,整体价值观不一样,但是却可以因为某一点产生强烈的共鸣。
《沉静如海》男主是德国国防军高级军官,受过高等教育,素质优良,典型的德国绅士形象,女主是法国乡镇的普通年轻女性,金发碧眼,心灵通透单纯,很有魅力,1941年德国纳粹已经占领了法国很多地区,二人都是忠于自己的国家,因此男女主注定是对立面,但是男女主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与追求,那就是喜欢弹钢琴,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回归和平。
而《烽火芳菲》,男主是美国飞虎队成员,女主是中国浙江水镇上有个女儿的寡妇,男主使命感与正义感强烈,女主平淡柔和,同时又被世俗束缚着,渴望解脱与自由,但是作为二战后期同盟国的人,他俩无疑有个最大的共同信念,那就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归和平。
两者电影不谋而合。
都是被命运安排的人罢了。
2尽可能体现它是部“文艺片”的一面而不是纯粹的战争片。
首先《沉静如海》在色调上,色彩调试的恰到好处,堪称完美,独特而又浪漫的法国乡村景色在这部电影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油画一般的质感,每一帧都是一副不用修饰的静态图片,女主的长相跟穿着打扮包括她那一头金色的盘发,在法式街道缓缓地推着自行车走,在这种场景这种色彩的映衬下,竟显得那么和谐。
而《烽火芳菲》,同样在着墨中国浙江水镇上,恰到好处,不刻意不张扬,但是又不平庸,犹如一幅水墨画般清雅淡然(具体体现看我上一篇长评关于中国水镇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言),女主姣好的素颜加上盘起黑发,手拿丝线走在这长长的青石板上,竟同样那么和谐。
对于这两部电影来说,我的内心感受是,好想自己也能身临其境享受这样的美好啊,岁月此时看起来当真如此静好?!
再次,导演都是想要弱化战争本身带来的残酷性,通过大量着墨于正面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细微表情,语言,动作等一系列的手法来缓慢地推动剧情的发展,整体就是很平淡,很沉静,这两部电影这方面做的都很不错,都从不同程度上对于感情的刻画,如何的“克于理”,不过很显然《烽火芳菲》的“克于理”的表现没有《沉静如海》来的更多,但这并不妨碍《烽火芳菲》男女主的感情是多么的隐忍于无奈,还有遗憾。
《烽火芳菲》里的日本人不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直接残暴粗劣的形象了,进村就烧杀抢夺,而是给他们进行脸谱化,表面上看起来绅士平静,只要你不主动反抗,我们就不对你们进行围剿,除了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去残害你们,比如把少佐打死,简直是打破平静的导火索。
而它俩又不尽相同的是,《烽火芳菲》看似在平静的叙事,但中间又有几个让人不禁落泪的点,就像有人感慨,导演不过想要告诉你,死了一个人而已,所以小凯村长被打死了;又死了人而已,所以游击队几个队员死了;女主其实也会死的,所以女主就死了,没有临别的嘱托,也没有临别的呐喊,有的只是一片平静……可心里居然莫名堵的慌?
瞬间落泪,不能自已!
也许这就是没有光环的真实感吧!
尤其是英子临死前的状态,她努力向前奔跑,我感觉她就是在像自由与光明奔跑,而临死时,她微笑地朝着杰克看了一眼,闭上眼缓缓倒下,明明死的一点都不惊心动魄,可是我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如决堤的洪水……“妞妞,五十年过去了,我无时无刻不怀念着你的母亲,我想我真的爱上了她……”而《沉静如海》,通篇看下来基本上我是没有泪点没有大的情绪波动的,因为它一直都是很美好的存在感,它甚至把德国纳粹党的残忍弱化的比日本鬼子的残忍还要厉害,男女主彼此尊重,发于情而又止于理,因为整部电影看下来,女主几乎对男主没有说过一句话,男主甚至可以说,碰都没碰过女主,就是那种,衣服间的碰擦,也没有,一直都是男主自己的独白,男主的自我倾诉,当然也是说给女主听的,女主也真的只是听听而已,就是这么这么的纯,纯的我没有大的情绪波动,值到最后男主接到命令被派到东线作战而特地来跟女主告别时,女主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她哭了,这是她的情感表达,通过眼泪。
泪眼婆娑地看着男主并说了一句话,“再见。
”就结束了,于是突然间我的心就猛地被石头砸了一下似得,很难受,看着女主的眼泪,我也跟着哭了,泪点不多,就最后这一处,但足以把眼睛哭肿,因为毫无征兆,落差感实在是太大了,我一度认为,如果不是发生在战争时期,而是和平时期,他俩无疑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情侣。
“我喜欢大海,喜欢它的平静,我不是说大海的激浪,而是别的东西……”《沉静如海》几近完美,无法挑刺,其主要原因是它的纯,是的,我认为同为战争片,它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比《烽火芳菲》的人物设定包括剧情演绎的更纯,我们无法去否定这么纯洁而美好但是又很遗憾的故事,可是你却可以去批判《烽火芳菲》男女主的感情发展基于中国的大背景而带来的道德问题,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战争下的感情的诞生,注定也会因为战争而最终夭折,我唯一有点不太满意的地方是,杰克与英子的感情表达,始于那个拥抱那个吻,我对于那个吻的感受是,为什么不能只是紧紧地碰一下嘴唇就好呢?
英子你的唇为什么动了,还不放开吗?
时间是不是有点长了?
“克于理”啊,该放开了,略尬。
但还好,我还能接受这个尬吻。
最后想表明一下我对于电影口碑和评分的看法,首先在我眼里,《烽火芳菲》可能真的不及我认为最好看的《沉静如海》,但是,如果以《沉静如海》9.0的高分为标准,那在我的眼里,《烽火芳菲》是值8.0分的,可惜很遗憾,由于这是部国产电影,由于女主扮演者是刘亦菲,哪怕是比利奥古斯特导演费了很多的心血,也特地查阅了中国书籍,哪怕是它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救56名飞虎队而牺牲了25万中国人,哪怕是电影宣传说你们每买一张电影票我们都会从里面拿出一部分钱出来用于公益救助曾被日军残害的同胞,仍然感动不了我们的中国观众,仍然有尬黑纯黑,鲁迅似乎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最瞧不起其实就是中国人自身,其实我还想说一句,还有自以为是的感觉。
电影结束后我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说,这部电影很好看,如果在美国上映,他们应该应该很喜欢看,我的内心其实是赞同他的,因为美国人不熟悉刘亦菲,只知道她是中国演员,因为美国人好奇中国农村是什么样子,因为美国人好奇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什么样子,更因为美国曾经也做过二战同盟国,仅此而已。
这部片播的时候,我没去看,然后默默等着线上观看,可惜国内一直没上,前几天在微博无意间刷到刘亦菲粉丝的网盘分享,就决定先看看。
下午四点多开始看的,结束六点左右,一直很投入,部分地方还倒退回味好几次,比如英子和美国大兵的几次对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叙事十分平淡,但是一路看下来竟然也觉得一点都不难熬,相反,相当好看,剧情平稳推进,却并不寡淡,心一直被牵着。
死人死的十分干脆,干脆得让人emmm……比如英子死的时候,我以为她多少要说个一个字半个字的……结果跨擦一下就死了……emmmm 在这点上,我觉得不能不佩服大师,金棕榈得主就是金棕榈得主。
感情线推进隐而不发,非常深沉,其实我觉得最后那晚那个吻没有必要haha……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我妈叫我去吃饭了。
另外,虽然我妈喊我吃饭但我还是要夸完刘亦菲!
实话,我很喜欢刘亦菲,她的电影除了四大名铺系列,我基本都看了,但是没有哪部片子让我代入感这么深的……看她哭我想哭看她和大兵对视老子三次爬起来离开屏幕去撸猫(冷静冷静……太脸红……)这种含蓄深沉的演技真让人欢喜。
好了我妈开始骂人了我要走了。。。。。
我要给满分,两分送给让我哭又让我脸红天仙村姑!
不理解为啥能得这么低的分数。
很多人觉得里面的爱情突兀,我觉得这很难不爱上吧,爱上可以说是必然。
在杰克出现以前,英子已经受够了针对寡妇的各种流言蜚语,攒钱急于逃离这个压抑的生活空间,丈夫死了,公婆一味地在生活上压榨,又适逢战乱,她的精神上已经是饱受摧残,为了女儿,她不得不这样辛苦地活着。
救了杰克以后,心仪于她的村长因为没有供出杰克搭上了一条命(正常都看得出两个人之间似有若无的情愫,但是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两人很难走在一起),为了这个人不白死,英子也会舍命相救。
而后,英子、妞妞和杰克三人在生死关头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相当于“一家人”共同生活了那么多天,英子悉心照顾杰克,杰克像丈夫一样上房顶修补屋顶,像父亲一样教妞妞吹口哨、学单词。
英子受日本人蹂躏之时,杰克挺身相救。
英子救了杰克,杰克也救了英子,杰克也拯救了英子的精神世界,两人已是过了命的交情。
两人相处也由最初的言语冲突渐渐转变成了和谐共处。
更何况是男帅女美,正直年轻。
英子为什么不可以爱杰克?
他年轻帅气,训练有素,业务能力强(用手枪可以击毙敌军机长),有勇有谋有担当,在部队里年轻有为,最重要的是,他知恩图报很善良。
难道因为他是美国白人就不可以爱了吗?
我理解不了那些人的价值观。
如果英子没有死,那么她就奔向了新的希望,有一个爱的男人,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孩子也可以一起离开这个战乱之地。
他们可能会在美国结婚,杰克服完兵役荣誉而归,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英子死了,她成了杰克心中永远的白月光,也是永远不能触碰的痛,他爱上的那个女人,是为了救自己而死的,这段生死与共又充满温情的记忆,注定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处真空,而这段感情,注定会影响杰克的一生。
趁着双十一。
约了朋友去看电影。
我有先看影评挑电影的习惯。
挑了半天,挑了个小众的电影,在里边刘亦菲演的是一个寡妇。
到了电影院不怎么舒服,正在犹豫要不要把票给另外一个朋友去看,就开始检票了,想着,那就进去呗。
进去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
看到美军轰炸机,接着镜头转到英子,也就是刘亦菲演的角色。
她在像我老家那种摆设的那种房子里面,纺着丝。
暗淡的光线,莹白纤细的手,对比出一种美感,我为神仙姐姐穿袄子都如此脱俗的颜值服气。
然而我并不是一个看脸的人。
她中气不足的台词儿让我很出戏。
我暗暗发功,准备开始挑毛病。
镜头跟着纺完丝的英子来到她亡夫的遗像前,一个战死他乡的军人,她用火柴点了三根香,举过眉拜了三拜,就像我小时候看着长辈拜先人那样。
一切都是在沉默中进行,她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天要做的事情,照顾相依为命的女儿,把生丝拿去小贩那里换钱,养活自己和女儿,还有前夫的父母。
我的心,忽然就静下来。
从这些很琐碎的生活点滴里感受到一个女人在乱世担起养家的力量。
也担心女儿被人欺负,和女儿商量着攒够钱到城里去。
女儿问她城里有多大,她说从城头走到城尾要一天多。
那里没有人欺负寡妇和寡妇的女儿。
母女都这样向往着。
我知道后来的剧情,忽然有点心疼她们这样诚心诚意的向往。
后来一个被日军追杀的美国飞虎队员打乱了她们平静的生活。
村长为了保护这个美国人就义了。
村长一直都对她俩母女很照顾。
她对国际形式一窍不通,分不清日本人美国人,出于一份心里的善良,做不到见死不救,也更是她同亡夫一样有着一份家国情怀,在知道这样做很危险的情况下,还是收留照顾了这个美国人。
导演用很细腻平静的镜头表现异国人在生死未卜的乱世暗生的情愫。
他们都明白这样的感情在这个时代并不安稳。
剧情随之层层推进,美国人暴露,村里人一个一个的牺牲。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英子作为一个柔弱的女性,保护自己的女儿,保护没有利益关系甚至还威胁自己安全的美国人,她身上所闪现的坚韧,善良。
这些曾经在我们的教科书上讴歌了又讴歌的人性光辉,却在我们这个时代慢慢遗落甚至受人嗤笑。
英子是个很传统的东方女性,就是她所面临生死攸关的险境塑造了这个角色的血肉。
她有我认识的很多女性和母亲身上有的美,她不自知,却触动了很多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形容她的美,只能跟着她的感情起伏去体会她。
命运并没有厚待她,她也从容地尽着她认为自己该尽的责任,你感受不到她心里一点苦,只是看着她用女性生性的柔软去包容和接受她所经历的逆境。
看到她中弹倒下那一刻,美国大兵不顾一切冲到她面前抱起她。
内敛的感情在这一刻爆发。
没有狗血的仰天咆哮,也没有老套的女主便当前万金油遗言,英子对着他笑,闭上了眼。
形势比人急。
大兵只能放下她的遗体,坐上船,镜头对着英子皎洁的脖子,染血的袄子,越拉越远。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
生活没有排演好的生离死别。
就这样匆匆凋谢,留给活着的人一生的牵挂。
我从电影院出来很久。
脑子里都是天仙姐姐的寡妇的一颦一笑。
还有她的勇气和柔情。
天已经黑了,看着街上熙熙攘攘万家灯火,我在想,这样的和平是多少个这样的女性和热血男儿用性命换来的。
感叹生死无常。
现在我们拥有互联网,有着比过去更近的距离,想见面随时可以用视频见面,想说话下一秒可以用语音和远在天边的人沟通。
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诱惑越来越多,享受着前面好几代人都不敢想的物质生活,却退化了珍惜和生死相依的能力。
这些话真的挺矫情的。
但是在看到后面美国大兵时隔五十年后,给英子女儿那封信的开头,“这五十年我从未停止对你母亲的思念,我想你应该也知道,我对你的母亲,有爱情。
”我有泪流满面的冲动。
现在还有多少人相信这样跨越所有距离包括阴阳的感情呢。
从前的车马很慢,邮件亦是,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其实我可以选择很逗比,很无厘头,吐槽的语气写这篇影评。
但是我没有,我尊重这部影片,我尊重这样的女性,我尊重这样的感情,我尊重他们付出生命换来的今天。
亦菲对待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认真,她自身做了许多突破,只是开始半小时,我不太清楚导演意图,这是导演叙事的一种方法,这期间,亦菲作为一个在日军占领区的弱女子,的确是非常紧张,又不能表露出来她紧张的原因,所以亦菲镇定自若的确是非常好的表现那感觉不到气氛升级,主要在导演的方法,既然找美国兵,应该是日军挨家挨户搜查,对周围残暴,比如殴打亦菲扮演的寡妇,还有寡妇的父母。
还有周围人看到日军的恐慌。
衬托亦菲的镇定,更加鲜明。
只是杀一个村长,只是村长镇定自若的回答,无法烘托,而且村长抢戏了,镇定的必须只有亦菲亦菲照顾美国兵的步骤是对的,让美国兵上来活动也是对的。
这里,导演比国内的好,懂的亦菲最性感的脸角度是30-75度这个位置。
所以利用光暗搭配的非常好。
这种紧张体现出的苍白,高压下的麻木,就能表现出来。
而这些通过前三十分钟日军高压才能体现。
后面40分,导演进入状态了,亦菲扮演的寡妇,被日军军官的调戏,到施暴,亦菲做的很像,看出在自身突破上的功夫。
同时,然后就是三人吃饭的场景,这时候才感觉到导演表达的是温馨,亦菲的确适合演温馨家庭剧。
如果这不是一个战争环境,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剧,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侧面的亦菲,笑起来很美,又有些僵硬,很能体现出被占领下,的艰辛,艰辛到笑都是那么艰难。
这里感受到了温馨。
如果把那种外部日军严密搜查,再升级一下,就会更体现这种短暂温馨的来之不易。
毕竟亦菲扮演的寡妇要面对的是死亡。
再就是撤离时候非常好,只是亦菲扮演的寡妇,的确不应该这么跑。
应该是日军追杀,为了引开日军,故意制造动静,向另一边跑去,然后日军开枪后追了过去。
这时候,导演要么让美国军人冲回去,杀了日军,然后深情的看着她,要么就是妞妞跑过去抱着亦菲,然后被拉走,吻戏其实没必要,这时候,不该接吻,而是两个人靠近,做到一起,然后互相紧紧拥抱,脸贴着脸,感受到对方身上仅存的温暖,从而给对方一丝安慰,而外面应该传来巨大响声,枪声,炮声,突出日军找不到指挥官,恼羞成怒,而且声音越来越近。
而此时,只有双方体温才能给安慰。
补影版三生三世的时候想起来当年心心念念的《烽火芳菲》(中国寡妇)没看,翻来覆去在各大软件上找不到片源,只好看了网上的资源,发现国外上映的版本叫 藏起美国大兵(误),一开始还以为找错了片源,结果看完之后,发现如果中国也叫这个名字的话,整部片子就顺多了,毕竟编剧都是美国人,视角转换为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战争片,就不觉得有太大的违和感了。
我自己一个是不喜欢战争片,另一个是实在对近代史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主动看过的抗日片实在少之又少;不过倒是想到之前刷过的《一把青》,看完觉的不过瘾还去读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说;算是难得认真看过的中国当代战争片,两部作品反而能够在我身上引起很大的反战情绪。
因为叙述者角度的不同,使得两部作品能够把角色作为人的需求作为主要的讲述目标,让它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得以实现、得以破灭,容易让人觉得感同身受、为人物惋惜,再体会到和平之可贵。
否则按照另一种角度叙述,这两个故事就应该是英子是一位一心参加游击队的农村妇女,而不是努力劳作想在城市展开新生活的乡村寡妇;朱青也该是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闹革命的进步青年,何故沦落至风月场,唱起东山一把青。
反面角色也没有用了猥琐易怒下一秒就会失控的形象来刻画,看起来也舒服很多,《烽火芳菲》中大佐少校对英子的觊觎在前期用大佐的镜头铺垫了很久,即使到了发生那一刻,也是用了不打开窗户和让英子坐的再近一点时的话术来反复递进,起码坏人也终于不是一头饿急了见人就扑的怪兽了。
英子偷看大兵洗澡和吃鸭子前换上了结婚时的衣服(如果没记错的话)两个镜头真拍的很妙,英子救下轰炸日本的美国大兵,可以是为了民族的正义,但也不妨碍她的暗生情愫,民族大义可以和个人情情爱爱交织在一起;而这些情爱,却不是因为杰克代表正义而产生的,而是产生在终年无人修缮的漏雨屋顶终于有人修好,常年阴雨的地方,家里终于不再滴雨;也可以产生在,语言不通,我们却依然能沟通、为彼此着想,英子急的以袖抹泪,杰克却承接住了这些焦灼;甚至连英子的孩子逐渐打开心扉和杰克玩在了一起,终于有了三口之家的氛围。
这些情感是找得到来处,寻的到脉络的,所以最后破灭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感叹战争的残酷。
我觉得哈,这部片子大家是过于严苛了,家国大义在这里,儿女情长也在这里,不知道算不算偏离事实,但是艺术总有一个角度,恰好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我觉得里面的刘亦菲主要在扮相上有问题,一个落魄的寡妇,她不像,眼神不一样,她给不了我一般看见的妇女的眼神,她的面相太过寡淡,而没有一种熟女的感觉。
看见她的脸,我就想捧着她,不要落地。
当然,她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气质问题,散发出来的,是对众生的怜悯的感觉。
据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二战时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的工厂,医院以及学校,飞机燃油耗尽后飞往中国(由于国民党军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误判认为是日军飞机,关闭了机场跑道的灯,导致美国队员无法看见机场跑道只能跳伞坠机,一个忧伤的故事在中国一个小村庄就此拉开序幕的抗战电影。
看得出来语言不太本土化,英译中痕迹过于明显(我是去看刘亦菲的哈哈哈)虽然豆瓣评分较低,还是推荐看吧!
历史背景还是很感动的!
珍珠港事件后,为了鼓舞士气,美国时任总统下令轰炸东京。
在任务完成后,由于燃油耗尽,杰克·特纳上尉以及他的队员迫降在中国浙江省境内。
英子和她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昏迷的杰克,尽管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英子依然没有放弃这位需要救助的美国人。
尽管他们语言不通,但这段感情注定将会影响他们一生。
刘亦菲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进步 但刻意的表演还是使本该很感动的剧情失色了!
冲着男主角和女主角去看的。
看之前瞄了下评分才5.9,看了之后给了5星。
错过了电影院,一年多之后才在家看了。
感人。
感动我。
故事简单而真实又残酷。
刘亦菲和公公婆婆的关系,说明编剧还是比较理解中国文化。
小女孩交给洛杉矶中国人夫妇,也是先知了,不用继续经历中国之后几十年的那么多变故了,而且也是微妙,没有跨种族养育,或多或少呼应了整个故事里面男女主角语言都不通,却有一种白人和中国人相敬如宾的感觉。
从大的方面说,那会儿中美关系真的很好,也怪不得罗斯福力排众议推中国当联合国5常之一,后来联合国宪章蒋介石还是第一个签字人。
小的方面没那么多转折,却简洁又真实。
想到了小时候学的课文,一个美国伞兵躲到法国人家,促使那家丈夫被德国人杀了,伞兵再次躲,妇女没有犹豫地继续庇护。
也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为了救一个平凡之人,不幸牺牲了好多生命,只因为那是该做的事。
2017/11/10 我完全看不出寡妇刘与大兵感情线然后他们就接吻了接吻了。还有,刘亦菲的表情真的如她的演技一样毫无变化。
因为一部片子了解一段历史,不要因为有外国人就排斥,小山村的故事让人动容。
比利奥古斯特的杭州情缘,刘亦菲就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刘亦菲很冤啊,她的演技怎么说呢,她是想演好的,可是总差点,总归是很努力了。能成为陈道明,张国荣那样的演员是她的上限,估计是没戏。为美貌所误。
其实应该七分左右,但是黑子们过于恶心了,这部电影虽然比较平淡,但是剧情画面都很不错,刘亦菲演技让人有点惊喜
其实能感觉到奥古斯特做了很多准备。刘亦菲制作丝线那段也绝对是下了功夫。然而故事太平,演员的演技也很着急。奥古斯特3个小时能做到的东西不一定一个半小时能做到。最后只能变成看了感觉真可怜。
干啥啥不行,比烂第一名?
很迷
妈嘞 看热评 我以为我看了一部假电影 这电影唯一吸引我去的是导演 看完了 导演的水平我不论 不对口 没资格 剧情很平淡了 虽然是文艺片 要讲的东西 也没突出 男主看不出演技 ,女主真的没有演出我想要的感觉啊 她女儿我倒是很喜欢
外国人写的台词很难评……
刘亦菲,除了体重在增长,一无是处。粉丝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狂刷五星,本来想给三星,现在一星平衡一下粉丝的闭眼吹。
如果这不是比利拍的,那它就是一部平平淡淡毫无亮点的电影。但它确实是比利拍的,那它就不仅平淡平庸,还让人大失所望。
刘亦菲cut
虽然剧情和表演比较尬,但这基于一段史实,勇敢的中国人,特别是此片中的浙江人为了抗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更多人去了解和铭记。
不精彩
4,莫名其妙加狗血失真,比利奥古斯特灾难级的发挥,比黄河绝恋都差了一个等级,起码宁静的演技刘亦菲那要好多了,中丹合拍,也是不能两开花的。
比我想的好很多,但故事还是很平,演员演的一般吧……刘亦菲看得出用心了,但…不想再看她演这种没什么表情没什么波动的角色了。所有人物都没个重点。
讲真 刘亦菲这次的演技让我惊喜
迟到二十分钟,刘亦菲对视那段颇有演技。可是为什么要死!!!
刘亦菲演技十年如一日,没什么大的进步,不过这影片也确实不怎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