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内容设定地很巧妙,夏天与夏花这两位妹纸,直观地对比出子女对父母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
相较于金钱,父母肯定更希望得到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守护。
影片看完之后我觉得里面所包含的逻辑是真实的人文关怀,片名正是家庭伦理与情感隐喻。
一个山西的多子女传统家庭,在面临父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的问题,每一个家庭成员经历的情感挣扎和做出的选择都不会相同。
影片在晚辈在庭和个人之间的权衡、生命的延续和尊严的维护等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演员们也演出了出传统家庭的无奈。
夏天的遭遇我能够感同身受谁家都有老人,里面夏母典型代表了独立且自尊的老年群体,她的生活全都围绕着照顾有病的丈夫。
对丈夫无私深切的关爱,是支撑她勇敢坚定的动力!
面对丈夫逐渐恶化的病情和生活的动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那句你爸爸自从吃上咱家的米粉肉,就馋上了,那时候没有几家能吃上的,给我听哭了。
一次次地向女儿重复自己与丈夫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在丈夫去世不久后,她妥善地料理完所有事情,也伴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这个结尾真的很悲凉!!
影片来处是归途观后感。
这不仅仅是一部都市生活电影,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再现。
我没想到我们山西也有这样的作家、编剧、导演、演员。
演员演技如此到位,夏父将一个老年病人演的活灵活现,夏母母就是现实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姑娘夏雨通过一组组镜头把一个家有病人的子女的无奈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通过一组组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家庭面临如此艰难现状。
患病的老人不易,照顾病人的老伴和子女的更不易。
老年病人想自杀、老伴发此内心的呐喊“你别再折磨我了”、夏雨的男友害怕拖累几乎和她分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
夏雨为照顾父亲精神几乎崩溃,通过舞台表演、洗浴、用窗帘将自己裹起来都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影片告诉我们一是老年人身上一定要带一个小袋袋装上联系家人的方式以防老人走丢。
二是告诉我们,医生一定对病人家属说实情对已无治疗意义的病人让其回家有尊严的离去。
三告诉我们看看公园的众多锻炼老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社会,好好锻炼身体避免将来给家庭和子女填麻烦。
小男孩的多次出现寓意老人的来处也有小时活泼可爱的经历,最后小男孩看见老人去世也是他的归途。
这部影片很nice ,成功塑造了一位迟暮之年的妻子形象,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形象,她坚强又脆弱,是爱情和亲情、责任驱使她守望着自己的灵魂与家。
还有夏天, 她给我的印象很深。
夏天因照顾父亲而辞去原本的工作回到本地晋剧团,80后的她仍然单身,只能通过迷茫的未来给自己希望。
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却因父亲的特殊情况而遇到阻碍。
这个善良的姑娘为了亲情毅然决然地放弃爱情,尤其是在父母双双离世后,孤独感与无力感渐渐完全笼罩了她,结局还是充满遗憾的。
过年期间最适合一家人重温的好电影无疑了!!!
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里面融合了对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总的来看确实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
我和父母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电影内容,特别是老年人看过之后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的想要不给儿女添麻烦,但是身体衰老的事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让孩子照顾的心理让人不安与自责。
我很喜欢女主人公,夏天这个角色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她在面对一些列事件的时候心里微妙的变化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观众。
不认识导演,但对这样事关生死大义的影片,本能有着好感和好奇心。
我不得不说,看完我还挺失望的,一般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你得鼓励,你得爱他呵护他,但在我这,我可不惯着你,不行,或者不行在哪里,我都会说出来,不吐不快,因为你毕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但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我太苛刻吗,我想不是,豆瓣6.4分,也就是勉强及格。
看了导演访谈,再看了本片,我不得不啰嗦两句。
首先是题材,阿兹海默症,这个题材虽然已经被玩烂了,比如哈内科的《爱》,简单质朴的剧情,却是那么打动人心。
再比如,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新人导演,法国作家泽勒能够拍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题材视角处理上不做作,不刻意,但却另辟蹊径,视角独特,泽勒是把这个题材当恐怖片来拍的,老人的视角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和同理心。
应该说导演出发点是好的,阿兹海默症,女性视角,但是我却很难跟女主共情。
我想问导演,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一下女主的精神世界。
不去好好刻画,而只是做几个梦,产生一点幻觉,就凑合了。
因为这些机关设计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对,或者就是有些唐突。
女主频频的作妖,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实在让人无法共情,让人出戏,我总感觉夏天不是老夏亲生的。
其次是剧作,从结构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问题,这些细小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本片一步步走向尴尬。
视角太多,导致我频频出戏。
情节上,多处情节不合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课堂上,讲到中央集权制,跟本片主题和主线副线有关系吗?
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生死,或者讲爱情,都是跟主线的死亡议题和副线爱情线有关系的。
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再比如,姐姐和妈妈的矛盾爆发,怎么就那么突然呢,前面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铺垫,如果从家庭内部矛盾出发,这也是很好看的戏。
演技方面,老头的演技真的可以,老头儿真的是看的人特别心疼,我曾经数次为他共情,我甚至后产生了老无所依的后半生的后怕感了。
反而这些年轻人我觉得很奇怪,尤其这个女孩儿,女主角儿这个,这个演的太过了,但这个女孩儿,哎呀,处处都是她的戏,感觉太使劲儿了,应该自然一点。
比如女孩用针管给老爷子注射食物,感觉就在逗小孩吗,哪里是对自己爸爸,人活到了针管吃饭的地步,是多么难受和悲哀啊,你却演绎的跟逗小孩一样。
女主的演技让我尴尬到我的脚指头想扣地板,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再比如,男友在病床上对女孩动手动脚,我想问导演,这么尴尬的剧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走神,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看文艺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我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交流。
本片试图和观众建立的联系,被他的剧作,结构,表演,给瓦解掉了。
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我的总结就是,一会儿贾樟柯,一会儿又毕赣,结合的又不好。
这样的题材还是保守一点处理,别玩花活,别整虚的,你就老老实实现实主义,多好!
上周日参加了电影《来处是归途》观影会,我非常喜欢,可惜广州市区没有任何排片,惟一的影院都得到顺德交界才有。
豆瓣上有不少骂声,说片子讲了很多问题却没有聚焦,蜻蜓点水,我则不是这么看,毕竟没有谁家的生活天天都是tvb电视剧吧。
何况,其实刘导演已经表达了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素养与基础了。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患长者与照料者所衍生的问题,包括不记得亲人、容易走失、大小便失禁、流食、轮椅无法上楼得靠背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真实,恐怕是得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拍得如此全面吧,你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在中国不被伦理和法律所允许的安乐死问题,其实对于患者本人和家属都非常需要和有用。
而戏中的长者非常平淡地接受着这一切来自命运的安排,寿衣早已备好,并“策划”好了应该如何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回到来处。
不淡定的反而是女儿夏天,如果那一刻她真的把父亲的氧气关掉,父亲舒服了,她也解放了,但下半生也需要面对故意杀人罪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这种纠结,恐怕是很多键盘侠所不能理解的。
而这下其实她已经有点抑郁状态了,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可以给抑郁症这个群体多些理解吧。
影片去除污名化的,还有“婚外情”,希望大家少一点指责与批判,其实不过是一段经历与其它亲密关系相同生命周期的感情罢了。
虽然母亲一直劝说着不要碰结了婚的男人,爱情就像煮菜要控制好火候,但夏天就是追求着那种荷尔蒙带来的快感和激情,这是一个女性基于自由的选择,这是在影视作品和大众传媒中,少有的有女性的声音,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性需求和欲望,很赞!
当然会令不少观众感到不适,试问如果那句话出自一个直男口中,是否会变得顺理成章很多?
夏天、秦牧、“渣男”的爱情观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时下年轻人的快食面爱情,因燃点的欲望+催婚压力而在一起,夹杂着买车买房的压力,再因现实困境(婚外恋、夏父病情等)而随手可“该扔的都扔了”,与父母辈那种相伴一生,携手而去的无性别灵魂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导演也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供大家自由选择。
不过这也是有点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多这种体制内办公室恋情(无论婚外还是单身),更多的是互相满足利益需求,与权力关系息息相关,性满足反而变成了次要的存在。
说到权力关系,在影片中提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领域的权力关系,撞破了领导与同事“好事”的下场是被扣上莫须有的污名帽子,当权者随手就可以左右一个螺丝钉的前途,这事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如此“成也萧何败萧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以闺蜜夫妻要想尽办法去讨好领导,送礼不够,还得想是不是要去给领导的母亲当护工。
在现实生活中,远比影片更残酷。
第二个层次是私领域的权力关系,全片都是女性撑起一片天,既要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秦牧想帮忙却还是生理性不适。
这不是赤裸裸的现实么,多少家庭里的男性只需要等吃就好?
嗯,这其中还点出了长者性需求这个议题,哪怕是患病中的迟暮直男,都很希望可以得到性关怀。
虽然有点刻板印象了,但不能不说这是现实,直男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哈哈哈。
也许是我过度解读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一段,在青梅竹马的闺蜜结婚那一刻,夏天除了高兴,还有失落:“过去她説‘我們’都是指我跟她,今天之后,‘我们’代表的是她和老公,我有點不適應。
” 导演说他没有想过要表达同性恋,至于这是什么情感,你们看完自己判断好了。
反正这种几十年的感情也不一定必须有个名称,更加像是一种习惯吧,也许就是从此灵魂缺了一角。
不得不再赞一下导演的乡土情结,他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所以片名是《来处是归途》,吃山西地道的食物,职业是晋剧演员,死去之时也要回到老屋,希望呼吁大家多回到家乡去。
片中老人们说的是地道山西话,年轻人却不说了,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方言退化现象。
我相信对于广州人来说非常熟悉,有多少广州土著家庭的零零后一代连听懂粤语都成问题了!
而我们这座十二年前经历过粤语保育散步的城市,却没人能把这种状况如此拍出来,此处我强烈心痛了一下。
刘导演说,他拍电影不为赚钱只为圆梦,我听着就觉得心疼,投进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虽然有情怀,但没人想扔钱进咸水海吧,我想这大概是独立电影导演们的阿q精神,然而我还是很希望多些人能去支持一下,目前这部片子的票房和排片都不尽如人意,我想大家会觉得值回票价的!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符合人们对传统中国式家庭心理期待的影片作品。
我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不论从家庭成员到人物心理特点还是家庭情感的处理都十分传统、深沉。
从片子的细节来看的话,夏天的父母把老年人的困苦从到到尾地展现了出来。
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把一家人的生活带进迷茫之中,只有走出黑暗才能重新获得生活的一丝希望。
大女儿是现代子女面对养老问题只是用钱来解决,这在中国当下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相较于姐姐在家庭中关爱的缺席,二女儿直面对原生家庭中的痛苦,比较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
我觉得影片中的隐喻更多是她的心理诉求吧!
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
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
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
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
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
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
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
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
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
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映后交流
导演签名
亲切地道的太原方言,龙潭公园,梅兰芳剧院,小东门,熟悉的场景,平实生活渐渐呈现残酷,残酷中亲情涌动,有些镜头催人泪下,有些镜头不忍直视,有些镜头惊艳而凄美。
山西导演新作,真诚扎实的电影。
质朴良善,像太原人。
这样的电影居然在太原排片这么少?
搞不懂太原的影院这么纯洁地只想赚钱吗?
这是鼓励电影人都拍长津湖吗?
人家又拿龙标,又高票房?
另外,特别为山西的电影人叫好。
刚赞叹过爱情神话,又有了来处是归途,山西电影人牛逼。
他们都还年轻啊!
喜欢最后既现实又魔幻
太无奈,好压抑
陈旧到离谱。用长镜头卖惨,相当于靠直播讨赏。直播起码还真实些,毕竟是一条过。
女主确实不太行,但是两位老人的表演炸裂。导演长镜头调度的功力不俗,但是过多的超现实段落冲淡了力度,课堂的那段懂的都懂但确实刻意。最后一场戏太加分了,回到家中,亲人都还在,回过神来才想起皆已逝去。
没见过这么假的生活类电影,台词和表演都苍白无力到极点,剧情更是极致的莫名其妙,影片的空洞都塞不下导演爆棚而乏味的ego。能让我掏钱买票半个小时就被恶心到离场也不容易。
#PYIFF 看之前对片子不太了解 看的过程渐入佳境 长镜头+松弛的表演+阿兹海默症话题 最后超现实来的有点晚了但总算是等到了 想起来哈内克的《爱》低成本加一星鼓励。
阿尔兹海默、女性视角、被“阉割”的视域想象最惊艳的片尾卷轴式的摇镜——物质现实瓦解的精神层面纬度,纯粹的时间密度和时间记忆,可以看到很多老塔的影子但整片中的风格和元素难以在一以贯之的作者掌控力下显得杂糅
必经的辛酸。
来自家中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普通家庭,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种无奈,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无力感,父母不想给孩子带来负担,不想麻烦孩子,但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解脱不仅仅是生病者灵魂与肉体的解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解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感受良多,期待......
第一次参加电影节,文艺女朋友给买的票,看之前,“我能有什么办法”,看完后,“我女朋友眼光还阔以”。五星给两位老演员。老头儿半夜在家里瞎逛,拿起一个苹果咬了一口,走两步又放在柜子上;趴在地上拨乌龟。我希望我老了是这个样子,前提是没有他那个毛病。妈妈抱凳子上的爸爸,用尽力气抱不起来后崩溃,我他喵的也流下了男人的泪水。结尾的时候,我以为女主要出去看空荡荡的房间,但是就那么停止了,我瞬间就孤独寂寞冷啊!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惊喜之处在于,影片把中国人忌讳摆到台面上谈论的「死亡」命题视为「生命」发展中的一个「必然性」议题。影片多次点到,在外受挫的现代人有「自觉性」返乡返校的「安乐死」倾向,但「旧爱重逢」这一叙事恰恰是《来处是归途》中一处不自信、不自然和不自知的败笔。此处亦能看出《一切顺利》在处理这个《正发生》议题时的举重若轻。无论是被「现代女性」划入「没有进化彻底的动物」类别里的中年男,还是被「传统男性」贴上「脑子有问题」标签的老人家,中国传统男性正在从一段「男尊女卑」有着「道德」绑架倾向的「不确定性」关系里不可逆转地「分娩」剥离出去。幸与不幸,中国传统女性还要和体制内的这个没有「治疗」价值的「妈宝男」群体继续生活在一起,确切的说,就算死也要死在一起。作者的视点落在「自我革命」并不彻底的「独立」女性身上,未完待续
出色的室内长镜头调度
看的心有戚戚,伺弄病人部分特别具象,诸多细节好评。只是超现实部分大可不必(然而为何最新评论清一色的五星?
看着很累……
补标映后和导演浅说了一下看法,我个人觉得如果老屋已经被拆不在,被改造成了别的建筑,这样或许会更有意思一些。导演也解释了一些bug,比如真正老年痴呆患者是想不到要自杀的,但是这个bug放在全片里极具张力,虽是bug,但足够亮眼。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阿兹海默症题材。讨论了“病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的严肃命题。医院急救室外的长镜头唤起我曾经在医院的见闻,真实而残酷。虚实莫辨的拍球男孩是很有灵气的点睛之笔。可惜缺点同样很多。饰演母亲的演员表演用力过猛,不如父亲演员表演自然。年轻演员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前半部剪辑转场较为生硬,婚礼、浴室、公园等桥段有明显的刻意感。克制与煽情并存。结尾意味不明。以及,与《小事儿》不约而同地,回忆中的高中教室墙上又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两星半
这部电影不推荐观看,差评!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很朴实的表达,很有烟火气~ 作为非科班出身,导演还蛮有灵气的~爸爸妈妈的表演很加分,反观女主“演”的痕迹很重
一星鼓励,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