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曾经看杂志被推荐过这部电影,然后被我小心翼翼的记在笔记本里的to do list里,等到有天打开来看的时候才发现过了很久很久的时光。
电影讲述一个被抛弃抚养在神父家中的男孩,从小喜欢女生衣服,幻想着有天能够去伦敦找寻美丽的母亲。
然后有天和养母吵架就离家出走,一路上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人无法选择出身和降临。
帕特里克在粗鲁的养母,和严肃的教堂学校中长大,但有几个欢笑打闹的玩伴陪着他一路成长。
于是他天生敏感多情,又放肆骄傲,不管旁人目光不顾责骂的坚持这自己的女性风格。
逃走的母亲和得不到的母爱,也许构成了他一生追逐求索的开始。
他模仿着电视里那相似的明星,衣着言辞,如同一个怡丽温柔的梦。
当成长的迷茫和大人的责备相激烈冲突时,他决定去那个吞噬了母亲的伦敦,去找寻她。
他一路碰到很多男人,乐队主唱,魔术师,开车的老人,拿伞的绅士,还有凶恶的警察,退伍的军人……他留恋他们的温柔,温柔的主动,从未怀疑和仿徨,但总是被命运拉扯着离开。
最近常常看到“上头”两个字,看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体验。
那个年代的华丽着装,墨菲一头金发,湛蓝的眼睛闪闪发亮,他清晰的颌线,清瘦的体型,脆弱而绚烂。
特意放软的男性嗓音有着别样的缱绻,他动作用力的摆着各种手势,靠近贴着脸庞,说着迷乱的呓语,忽然让我怀疑是他在醉,还是我在醉。
最后,他在求索的路上碰到了真正的父亲。
一场相逢又各奔东西,不管是父母,还是好友。
这一生是他的梦醒,且喜梦酣梦甜,何记梦破梦碎。
都是一辈子,但就是有这样的人活得仿佛生来比我们更自由,我说的是人的区别。
Kitten,这个来自Irish的变性人生来没爹没娘,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给后妈丢尽了脸,但却从不避讳自己,永远对任何人袒露胸怀,也永远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18岁不到,她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去寻找自己的母亲,毫无线索,无依无靠,但什么都没有让她沮丧起来,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动荡的70年代,Kitten辗转周折,因为她的无所顾虑,走到哪说哪的性格,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最终找到了妈妈,虽然只是一个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妈妈。
影片整体的风格也映衬着Kitten的无畏和“放荡”,游走于现实和Kitten的幻想之间,也不时的提醒我们在这种梦幻般的故事里,恐怖袭击、种族分裂战争无时无刻的不在调紧人们本已紧张惶恐的情绪,出生入死不断的发生在身边,就连Kitten也不是那么幸运,但她永远可以往前看,就连在警局中被审讯都把自己脑袋里的故事当作线索讲给警察听。
顺便说一句,最后她父亲给她的表白像极了《德州,巴黎》里的场景。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他被催眠后,抱起所有被魔术师乘坐是妈妈的人和物品;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对他好的人,并付出真心;他请求留在监狱为了能有点归宿感;看到自己的妈妈他激动得晕倒了;离开妈妈家的时候他流泪但告诉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是角膜炎所致;飘渺无根的孤独感围绕整个人生,但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所有萍水相逢的人给予的爱都有限;人人匆匆地过活,如果童年时没有被爱过,长大之后难以健康生活了。
凌晨看完《冥王星早餐》,非常喜欢,本月第一个打五星的电影出现了。
我上午刚看了基莲同期拍的《红眼航班》,但我无法将这两者联想到一起,也完全感受不到演员的存在。
他在这部里饰演的跨性别者虽然矫情但一点儿都不违和。
这一部传达的精神很摇滚,音乐也都特别棒。
在不断告别奔赴下一场未知中充斥着不被理解的孤独、隐晦而喑哑的悲哀,但却哀而不伤。
承认造就哀而不伤的本质是一个绚丽的童话究竟会更悲伤还是更幸福呢。
有一些革命政论、偏见迫害的血腥,而给我更多感受的却是恬静,到末尾有一种花蕊芯般清新与甜蜜缭绕开来。
冰冷荒芜的冥王星有早餐吃,吞没人的大都会伦敦有飘渺的希望可以追寻。
他给自己的名字是Kitten,小猫像童话一样美好,他蔑视一切般编写着跳跃离奇的故事,在被打得头破血流时的“招供”就是讲述了一个自己是用香奈儿香水轻松撂倒一片敌人的性感卧底的故事。
他用受人唾弃的生活方式诠释最纯净的灵魂,“她相信醉人的夜,她相信有一小片云飘在头上,泪洒在她的花床。
她甚至相信有早餐可以吃,在冥王星上”他美艳、纯粹,可怜又可爱,也实在像神明一样强大,身为一个跨性别者社会边缘人物在窘迫到被人陷害、冤枉、剥夺立足之地甚至生命时也只是淡淡地“动手吧,我对这个世界毫无留恋”。
这样的过分乐观简直是不可思议。
说这份乐观与勇气来源于无知与愚昧更为现实,说来源于喜剧形式更为合理,但荒谬的形式本就折射出了现实的一隅。
在别人眼里他本就是神经质怪胎,他行为言辞怪异又什么都不懂。
但他都懂,尤其是在逆境里好好活着和毫不犹豫地追寻与珍惜爱。
本来准备枪杀他的人又说没必要为了个女装癖浪费子弹,小猫站在被挖得深深的坑里可怜颤抖着说“干嘛不屑杀女装癖,你不是谁都杀吗”他是这样一只淋了雨被人伤了也抖抖毛继续在雨中前行的满口梦呓的小猫。
莫莉要打胎时他说“如果生下来可能会像我一样,是个灾难” 莫莉改变打胎想法坚定的走出医院,她对小猫说“但是我爱你,你这个灾难”Sweetheart I love you too.
这部电影让我看清了国产电影和欧美电影相比一个最无力反驳的差距,演员水准实在差的太多了。
全片最顶的部分毋庸置疑就是主演Cillian Murphy的表演,本片中的形象和他以往饰演的角色形象天差地别,他的角色一般都是冷酷严肃阴暗的气质,而这部演了个活零活现的阳光穆棱。
演得简直天衣无缝,根本找不到破绽,这种级别的表演我印象中国内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周星驰,各种与角色完美契合的微表情,自然而然的肢体语言,完全是把握了角色的灵魂,你考虑到周星驰从来没有在角色扮演上有这种程度的跨越,国内真就找不出什么人在演技上能和Murphy匹敌。
演什么都完美,这部我看得投入之时甚至一度怀疑了一下Thomas Shelby是不是他演得。
电影拍得很清晰,一个关于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知的故事,节奏挺快,结构上像诗歌一样被分成了一段一段的,很好地辅助了叙事进程。
无论中世纪是否真的有“圆桌骑士”这样一群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骑士精神”这一名词带有的一种乌托邦理想的不现实性,却总是被现实中的人向往着。
一个从小没爹妈的孤儿,因为从小异装癖的情结,受尽教会学校、街坊邻里、养母和姐妹的嘲讽与辱骂而离家出走,从此浪迹天涯开始不得不闯荡的人生。
这个世俗眼里的异类、卫道士避之唯恐不及的孩子,却是那个年代最单纯和善良的人,他相信冥王星的传说,那是让他从一位让他搭车的嬉皮士所说“我们是结界骑士,结界总是在边缘,直达普鲁托....是行星普鲁托,然后在上面吃早餐。
”——相信童话的人总是善良的,就像他相信他妈妈长得就是那位大明星的样子,也相信她去了伦敦就是“被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吞没了”一样。
后来的许多许多年,帕蒂,这个逢人就自我介绍“帕翠里克•小猫咪•布兰登”的人,一直都是那个相信“能去冥王星吃早餐”的孩子,对朋友真诚、无私,从不抱怨生活、不埋怨他人、不患得患失、不自暴自弃,他固然因天性关系而显得没所谓、轻浮、吊儿郎当,但他永远甜蜜、幽默、善良;不然呢?
你希望他能怎样?
成天自怨自艾然后杀人放火抢劫报复社会么?
不,他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甚至妖娆无比;他最大的心愿只是想去伦敦,去亲眼看看那位长得像大明星的母亲;并且,找到一个人爱与被爱。
这就是他全部的执着,不畏世俗无情的冷嘲热讽,不畏生活赤裸裸的刀子,不畏人心勾心斗角的腐败,依旧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不忘最初的梦想;就算被勒得鼻青脸肿,却还是能抽泣着在咖啡馆写着自己的故事;就算生活艰难到做妓女,还是能在朋友最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千里归乡、寸步不离地陪伴,这样是一位真正的骑士,如此令人动容。
“怎么所有的人都他妈的认真起来了”、“严重,你们总是说事情很严重”——一是帕蒂的口头禅。
你以为他不严肃、不认真么?
帕蒂,这家伙他们的比你们所有人都认真、严肃,所以他最后找到了他的亲生母亲。
在这里要赞一下西里安-墨菲,他的那双就如同冥王星的蓝一样的颜色的双眼中的那种纯粹与清澈,完美诠释了帕蒂这个角色。
而帕蒂,在他总是笑容满面、奇装出格的外表下,那一汪无法落下的泪水,却浇灌出了世间最美的花朵。
他一直都活得很精彩很勇敢,一直都知道自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小猫咪”。
试问,我们又有几个人能活得如此不在乎世人眼光、如此对自己的本性从一而终?
虽说电影还融入了一些爱尔兰革命运动的背景,但电影没有流于政治工具的解说,反倒因了这一背景而平添一种乌托邦似的超现实主义色调,也是与帕蒂鲜艳异装装扮的色调起强烈对比的晦暗,或许意在言说童话终究只是童话吧,骑士精神终究也消逝在历史传说之中。
而生活,总是艰难,但也温暖着的吧。
影片结束,对于主角的写照大概就是像紫色鸢尾一样,颜色艳丽,柔韧而又坚强。
要知道,在早期的英国,当你的身体里有着性别相反的灵魂,或是爱上了同性的灵魂,往往会被送去接受所谓的治疗,物理电击,服用神经药物,宗教净化或是赎罪,一直到嬉皮士颠覆文化的年代,LGBT才开始逐渐被接受。
直至今日戏称的大英腐国。
除此外,电影背景中还穿插了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抗争,时代疯狂。
影片中的小猫派蒂,在文化寂静保守的小镇,长成了自己的模样,温温柔柔的嗓音,楚楚可怜的模样,却是异样的顽皮,气父亲不言不语多年不肯相认于是在写作课上编排父母亲的相遇,被揪到校长处,直言让我上缝纫课不去上体育课就好好学习,在养母唠唠叨叨中说我忍无可忍了拎着箱子就离开了家从此再没回去过。
在外漂泊,栖身于公园长凳,被魔术师利用思母之情招揽观众,被当成变装变态杀手拘留警局严刑审问,人却是一直文文弱弱的,遇着一点点善良就会对人坦诚心扉,诉说自己的故事,我的母亲,像电影明星一样,却被大城市吞掉了,后来啊,我做了卧底,帅气的用香奈儿5号迷倒了一大波戴墨镜穿风衣的坏蛋。
人事变更几载,撇去衣服上斑斑血迹,还是一副上学时候在课堂的样子。
仔细想想,却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遭受了很多很多,在校长办公室对着校长说叫我小猫,是从内个时候开始就学会用美色进行交换吗?
养母大声抱怨着给零花钱会认真说谢谢,养母唠唠叨叨犯了心脏病时却表示我再也忍不了了拎着箱子离家出走了,是因为觉得自己离开会更好吗?
看到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祥和的生活就没有说出自己是谁,假装着自己是通信工作人员,看着一脸内疚的父亲会温柔地说没事我找到了你。
每每看到这些镜头,就觉得派蒂真是坚强啊,心碎了一地默默捡起来,生活碎了一地,也可以默默捡起来,Life goes on。
幸好这个角色是墨菲来演啊,明明有着轮廓分明的长相,却是可以有着温柔娇嗔的嗓音,像云一样飘着,冰蓝色的眼睛,在睫毛下闪躲着,认真的看着你的时候,像天真的小动物,大概如此,每每落入走投无路之地,总会有人不忍心,愿意把他捡回去。
片中曾经审讯过他的警察把他公主抱从监狱抱出来真是戳中我萌点了。
刚刚看的时候确实不喜欢男主角的娘娘腔和那些开放的细节.但是看完后很感动,这个善良和相信美好的"LADY".一直没有忘记要追寻他的母亲,并一直相信着身边的那些人,天真地问,你会给我带糖果吗,如果你回来发现我躺在地板上,会带我去医院吗?...那些男人都会回答会,而他也那样子就相信了.也许不是相信,只是无所谓答案吧.委婉地拒绝身边想要改变他的人..离奇的人生/安好.
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地球人,受死吧。
喜欢Liam Neeson,才看的这片子,忧郁、文雅的老男人确实很有魅力。
爱尔兰边境的小县城,神父和女管家发生了关系,女管家生下了一个儿子,遗弃在神父的家门口,远走高飞去了伦敦。
神父不敢承认这个儿子,便如法炮制扔在另一个人家。
流畅的场面调度,航拍交待故事环境,镜头追随两只小鸟的飞行轨迹,不断灵活地出画入画,啁啾着有关这个故事。
完美的开场!
男孩子叫做帕特里克,他长大了,却有易妆癖,喜欢穿女孩子的衣服,喜欢化妆,一旦被养母发现便是一顿严厉喝斥。
他也曾经向养父问起生身父母的事,只约略地得知一二,还有,母亲美得好像著名影星米基盖纳。
闪回段落的设计很独到,由成年的帕特里克在课堂上口述一篇小说,从而自然地流淌出来,实际上对于神父和管家私通的细节,可以看作是掺杂了帕特里克的创作成分,也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即使观众完全可以质疑帕特里克不可能知道这么详细,但到电影里却变成一种允许,就好像把一个人的心跳声做出音效来,现实中不可能听到,可是观众却能接受。
帕特里克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眼神潮湿如迷雾,让人疑心扮演者斯里安质本天成,而非演技之功,相比于《男孩别哭》里的斯万克扮演的女异装癖,矫揉造作的痕迹就过重了,当然这也是出于剧情和风格的需要,《男孩别哭》刻意营造真实的空间,部分场次甚至带有家庭纪录片意味,意图另观者感同身受,而《普鲁托的早餐》的导演却打造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笼罩在一场华丽的迷梦当中,梦中的一切都是既定的水到渠成的,包括爱情。
当然,帕特里克是喜欢男人的,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先后爱上三个男人:头一个是嬉皮歌手,却是反天主教组织的成员,他们相爱了,愚蠢的男孩把组织私藏的所有军火扔进湖里,直接导致和这男人的关系破裂。
有一场戏是说柔弱的帕特里克耍的组织成员气急败坏,但他不求苟活,甚至祈求枪子结束自己,“我早已对世界感到厌倦”是他的心声?
或许是他的计谋,正是百无一用自生自灭的状态,才可以活得愈加长久。
后来她去伦敦找母亲,就是那位“缥缈女士”。
他流离失所,深夜的大街上,和妓女竞争拉客,一位优雅的绅士将他从妓女的殴打中解救出来,车越开越慢,到一处无人的地方,绅士停了车,将自己的金怀表送给了帕特里克,表示喜欢他,让他收下,正当他沾沾自喜这从天而降的爱情,绅士突然一把将帕特里克的脸按在方向盘上,想要置他于死地,他慌乱中摸出一瓶香水,喷向男人的眼睛里……得救了,噩梦般的爱情。
最后一位是魔术师,倾慕着他,爱恋着他,却利用帕特里克作他耍魔法的工具,使用催眠术将他催眠,然后让他当众作些离奇古怪的事情,博取观众欢笑。
几段情缘中,“缥缈女士”就是一条冥冥的咒语,一直缠绕着帕特里克,远去的红色巴士上母亲的背影几次闪现,如他所言“被这个城市吞噬了”,在地铁站的电梯上母子两有过一次交错,仍然在“这个可恶的大城市”失之交臂,对于母亲的向往,就好比他心中的隐隐的普鲁托这个星球(冥王星),“神秘冰冷荒芜”的星球,却象征着自由。
西方电影一直都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中汲取养分,这是他们的源头。
冥王是宙斯的哥哥,外表冷酷实则与世无争,他从来不缺故去的人到他的冥界报到,因此他也是富有的。
(资料:“缥缈女士”是神话中阴性的造物主,一个中性或者说双性的(好像双性的天使,逢男变女,逢女变男)视阳性的造物主为归宿。
)这之后帕特里克找到了母亲,却不敢让她知道自己的身份。
他回到了爱尔兰,敲响了父亲的家门,“you can call me father”,“father”(英语里身兼父亲和神父两意),一语双关,“我想找到她却找到了你”,纤柔的阴性不堪时间的侵蚀,落得身心疲惫的下场,最终要获得与阳性的同一。
最后孑然一身的帕特里克着一身女装踏上了巴士,“缥缈女士”一般。
ost好听 终于熟悉了爱尔兰音
好像不喜欢边缘人物成长纪录片
3.5。London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world swallowed her up. 虽然光鲜亮丽却没有拍出Patrick内心的苦衷,还是流于表面多些。过于期待所以打分苛刻一点吧。
我想要个gay密友。
life is hard,but (S)he just smiles at it!!
當所有所謂的正常人漸漸被城市吞噬,Kitten這個變裝癖,被整個社會排斥恥笑的「怪人」卻一直很堅定地朝著目標前行。儘管一路上經歷太多苦難和考驗,但她從不怨天尤人,維持善良與信念。
OST不错
变性人的下场就是被伤完一圈之后和寡妇过完余生么……
我讨厌这种莫名奇妙的神经兮兮,虽然男主角女装很漂亮,但是声音难听到令人发指,一开口就让我浑身鸡皮疙瘩
记忆尤深的两杯牛奶都是幻影
命运一直这样作弄Catty,可她却还以一直快乐,一直笑。
咳咳,虽然说有些说不是同性电影,但毕竟是同性题材。大家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没有参加,因为是支持同性感情的而且觉得这是个社会议题,而且电影并没有试图以问题的形式来探讨,作为一个青年的成长或小城市怪咖的冒险经历似乎可以更轻松的欣赏影片本身。和渣奶奶一起看片儿很温馨呢~~喜欢狮子座!哈哈
3.5 性别化《阿甘正传》,所有的嘲讽挑衅都是为了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如果母亲的存在只维系于言语背影之前,整部电影或许会因连通时间空间显得深刻不少:以母亲之灵(后代之身)重新审视早年风雨,爱恨选择不是一定要革新洗盘才算悔过,能被理解也是不小成就;墨菲女装太美,原声大赞。
入不了戏
血緣。性別。宗教。政治。國族。想像與真實。純真傻氣。
和Crying Game有点像,都是讲边缘的人生,可惜激不起我的共鸣。
男主角这逼样快把我看吐了,这咋鸡巴长的啊这是,还配上这些花哨衣服,太尼玛操蛋了
让杰瑞德.莱托来饰演主角更为妥当,本片男主一看就是三十多岁的哪里饰演得了中学生和年轻人,而且其表演看得我想吐!我认识的Gay小受都没有这么娘的,整个像个软骨蛇,长得也不够中性。
对GAY没有意见,可讨厌nancy boy的夸张...有点吃不消。但是Patrick还是挺惹人心疼的。
脸谱化,这也许是刻意追求的喜剧效果,但略显匠气;“异装癖”这么大的矛盾冲突居然被写成了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