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剧透)1.笑泪青春——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这部片子最神的一刻是电影部的神田拿着摄像机愤然喊出"吃了他们"。
这个出人意料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闹剧与摄像机中的狂乱臆想,让我几乎看到笑抽。
但我以为,这部影片的高潮不仅仅是这个极具戏剧化的场面,更重要也更震撼我心的时刻是混乱结束后,夕阳楼顶上作为“校园边缘人物”的怪咖前田和校园风云人物之一的帅哥宏树之间的对话——前田在摄像机里说宏树真帅,而宏树却忍不住要哭出来。
那个表情,打动了我.此时,众人已经退场,混乱也已结束。
只剩下电影部的众人们在夕阳余晖中收拾散乱的“断手”、“鲜血”与“肠子”。
作为《活死人学生会》导演的前田,正在讲戏:"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在最后这段的第二次叙述中,已经离开天台走到楼梯间的宏树隔着窗玻璃隐约听到了这句台词——“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那个画面很美,有点灰尘的玻璃,旧旧的门框,天台上散乱一地的道具和有些落寞的电影部员们,夕阳的光芒使一切染上了怀旧和浅浅的伤感。
世界沉静而陈旧,但世界中的生命青涩而坚强。
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有一份坚韧,有一份无奈。
也许是被这样的话打动吧,宏树又走上天台,把捡到的摄像机部件交给了前田。
"将来想当导演吗?"宏树像是好玩似的拿起了摄像机,这次前田成了镜头的对象."不知道啊"前田略有尴尬和莫名."目标是奥斯卡金像奖吗?"宏树又问.这次前田没有回避了:"应该不行吧!当不了电影导演""那为什么还特地扛着这么脏的摄像机来拍摄?"能明显感觉到宏树情绪的变化.前田说因为有的时候,只是偶尔能感觉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正在拍摄的电影有联系.前田抢过摄像机,开始拍摄宏树。
而被夸赞很帅的宏树,却在镜头中留下了眼泪.宏树从外来看,绝对是校园里的强者.长得帅,受欢迎,体育好,十分能干.宏树自己也说过"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而废柴干什么都不中用"之类的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宏树并不经常在人前掉泪.但实际上,在宏树校园风云人物的外表之下,我看到了一种深深的迷茫,身为棒球部部员的他长期不参加训练,每天放学和好友打篮球,以此等待桐岛一起去上补习班,有一个同样是女生中活跃人物的女友.但宏树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每天为等待桐岛而打篮球,虽然很胜任,但兴趣似乎并不在此.对于女友也看不出多么热心与喜欢,与女友相比,明显桐岛等其他"风云兄弟"更为重要.宏树似乎很缺乏热情,而我认为缺乏热情的原因在于胆怯和懦弱.宏树在胆怯着什么呢?又帅又受欢迎的他畏惧着什么?我想排球队的小个子替补说出了宏树们的潜在担忧:再怎么努力,这就是我的水平啊!在我的理解中,总是不参加棒球部训练的宏树一直躲避着队长,其实是躲避着内心对棒球的渴望.在渴望着棒球的同时,宏树也许会隐隐的担心——寄托厚望的事物可能无法如愿成功,再怎么努力也会遇到瓶颈的吧,那样败下阵来的自己不就是废柴吗?
就是这样的宏树,在上楼顶找桐岛前,遇到了棒球队队长,宏树疑惑为什么队长到了三年级却不像常例一样退部,队长说来说去也没有说出为什么,只是说要打到毕业.比赛常输,也没有球探问津的队长说要打到毕业,丝毫没有放松地努力训练者.将来应该当不了电影导演的前田仿佛是另一个队长,对于并不远大的前程,和可能平庸的才华,前田仍然选择了去行动,去付出.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喜欢"吧.说起来简单的两个字,其实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感受到.边缘的怪咖前田坚持着自己的"喜欢",不善言辞的队长坚持着自己的喜欢.对于这份可能没有结果的执着,和这种可能没有回报的努力,平时寡言的前田用台词说出了他的想法: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和宏树对话的前田,拿着镜头点明了宏树心中的症结——帅,真帅.这是怪咖们对风云人物的真诚的感慨和单纯的羡慕吧.而看起来顺风顺水,高高在上,却因为胆怯而无视了心中热情的宏树听到这句话又是怎样的感受?
不正是因为期望保持"帅气""完美"……的外在标签和评判,我们才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以至于无法回应内心的热情吗?
此时赞美正成了对宏树内心的揭露,所以那一刻他终于绷不住了,在校园小人物面前留下了眼泪.是愧疚,是感动,是自责,甚至是羡慕。
影片的最后,望着棒球队部员们在黄昏中卖力训练的场景,宏树放下了拨给桐岛的电话.宏树最后做了怎样的选择了?
是继续风云的帅气下去,还是抱着可能被看成废柴的风险去尽力回应内心真正的想法。
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一个问号式的结尾,问题抛给了观众——面对这个不得不活下去的世界,我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2.校园爱情的“门当户对”本片给我的第二个感慨关于中学时代的校园爱情。
人们总说中学时代的爱情特别纯真,美好,没有金钱和物质的干扰,白净的如同骑自行车的少年在风里穿着的衬衫。
“没有金钱和物质的干扰”,这到底是实情还是回忆的美化,暂且不论。
我只想说,电影里强调了校园爱情的另一个方面:集团作战。
可以理解为校园式的门当户对吧。
只是这里的重点不是家庭之间的对等,而是学生集团之间的旗鼓相当(当然学生集团的形成可能也与家室有关,但家庭因素只是一部分。
学生个人的玩伴,能力,长相,社团活动等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这种校园爱情的门当户对在小霞这个人物上体现的最明显。
纵观全片,小霞明显对怪咖前田有意思啊!
特别是后来在天台,她一反常态给了撺掇打架的宏树女友一巴掌。
就算这不是明显的好感,但至少是好奇,是关注。
而就当我以为两人要擦出点火花的时候,却发生了前田到教室取剧本,巧遇小霞和她秘密男友的剧情。
小霞的这位还未公开的男友,也是和宏树一起出没的兄弟们。
连同明星人物桐岛,他们是一个集团无疑。
而小霞所在的集团——梨纱(桐岛的女友)、实果、宏树的女友(忘记叫什么了,抱歉)——其中有两人都与桐岛集团联姻(我词穷了)了啊,小霞的正当选择大概也是在那个集团吧。
即使是对前田有好感,但无论无何无法想象两人在一起,小霞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这种门当户对,在宏树身上也有所体现,如上所说,实在是没看出宏树对女朋友有多喜欢,但另一方面,他还是很认同两人关系的正当性,因此在没事的时候约会啊接吻啊都OK。
看来校园爱情也不是两个人喜欢就万事搞定的,在隔阂分裂的小团体中,也许本来心灵相交的两人都根本没有看对眼的机会。
但不管怎样,那种青涩的感觉还是很萌的!
——————————————————————————————(以下和电影无太大关系,只是看电影想到的牢骚)3.关于才华如果被问最想被人称赞什么?我最想听到的是被赞有才华。
回想这半学期的萎靡不振和精神与行动上的各种退缩,大概都是因为自己对最想要的才华感到不自信吧。
我真的有才华吗?
有做下去的天赋吗?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都在困扰我的问题。
但我并不去做什么,努力的学习,认真的拓展,去接触新的人或事物?
不,我都不做。
我甚至不愿去直面这个问题。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有点像宏树,所以他最后哭的时候,我特别被触动。
当然这只是就我理解的宏树而言。
为什么渐渐得也不喜欢写评论大概有这部分的原因。
因为在每一次写文章的过程中,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挫折。
近年来感情的麻木和对社交的消极大概也和这个阴影有关系。
本来只是心中的一个小小的嫌隙,我却因为胆怯和懦弱而筑起了四壁,对问题的根源视而不见,正如京极的《魍魉之匣》中所说,心灵筑起四壁就会产生妖魔与邪恶。
但即使在这一瞬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恐怕我的心态和作为也不能顷刻间就改善,但这起码是一个开始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很无知,因为无知而无畏,所以干劲十足。
而渐渐的,当了解到自己的局限后,人就懈怠了。
第一个阶段的努力,对我来说并不难。
希望自己经过这个时期的整顿,能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努力吧,那种知道界限,畏惧不能,但依然勇敢的前进。
年初,24岁的朝井Ryo凭借描写准备就职活动的大学生群像的小说《何者》成为2013年日本直木赏受赏作家。
《听说桐岛要退部》是朝井的作品,同样以年轻人为主角,青春群像大概算是作者的偏爱。
而吉田大八的电影改编、2012年日本本土的卖座以及众多专业电影杂志以及电影奖项给予的肯定,无疑给《桐岛》这部作品画上了有点传奇的色彩。
有些影迷在观看作品之后给出了“平淡”、“不能理解日本校园内部阶级”的评价。
面对众多细数“学校阶级结构”的影评,我倒是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有点集体回忆色彩的“青春白皮书”。
恋爱——插曲而已说到底,这部影片中描写主人公们恋爱的戏份并不多,它穿插于人物生活的多条线索之中,对于人物来说“重要”但又似乎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以青春为题,大家关心的当然要放在前面说。
年少时的恋爱要轰轰烈烈才显得精彩,事实往往是各种琐碎与错位。
桐岛的女友梨纱为了等待男友社团活动结束,每天都等在教学楼外的长椅上,甚是引人注目又叫人羡艳。
实际情况则是,桐岛在全片中从未与女友同时出现,甚至连退出社团、学校缺席这样的事情都不告诉自己的“恋人”。
沙奈与宏树则是班级里最高调的情侣,然而细看来,金童玉女表面的风格风光全依赖沙奈自己的主动,在宏树眼中社团的去留才是校园生活中最费心思的事情。
亚矢作为宏树的后桌,那种久而久之产生的憧憬一直萦绕在心中,甚至变成了自己乐团活动时练习地点选择上的私心。
前田作为电影社团的成员,心中的女神是班里的东原霞,本以为与女神有缘有份,甚至想过让女生成为自己镜头的主角,却在回班级拿东西时撞见了霞与地下男友龙汰一起,自此失恋。
全片中最有日式青春恋爱气息的一对却是不怎么显眼实果与风助,一个是在无名的羽毛球部每天练习却难出成果的少女,另一个是在中心人物桐岛参加的排球部里苦练却徒劳的无名小卒。
结果不重要,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才是美的,因为这点而被吸引也就不足为怪了。
琐琐碎碎的恋爱片段在片中穿插,像梭子把线织起来,最终织出的网是社团活动的全景。
社团——青春的证明桐岛是谁?
他长什么样?
全校的中心人物为什么要退出排球部?
想要在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很难。
抛开桐岛的影响辐射,我们只看那些想要坚持社团活动的人,影片中一抓一大把。
社团的意义不仅仅是放学不回家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是你在青春时代在校园中留下的点点足迹。
“你为我拭去青春的热泪”,当学生会干事在礼堂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读出这个片名时,包括干事自己在内的大多人都忍不住笑了。
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影片,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轮评审最终却又被刷了下来,电影社团的前田和武文都不甘心,偏偏这样有点糗的消息是放在桐岛率领排球队参加比赛的消息后面,有了其他社团的风光站在主席台上的两人简直无地自容。
电影社团的成员不多,一水儿的男生,学校分配的活动地点小到汗颜,拍个片子还要用指导老师写的剧本。
前田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梦想就是拿着父亲用过的8mm摄像机拍部自己写的作品,所以他和搭档四处寻觅理想拍摄地,想把道具做的更考究些,场景和演员的表演再逼真些,至少没有棒球队和天台上练乐器的其他社团打扰。
现实并不理想,剧本被否,场地被人占,拍摄中断,道具被摔坏,但前田依旧拿起摄像机拍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并借机在想象的电影影像中让导致自己失恋的女神被僵尸袭击。
那一刻,少年充满热情。
影片最后,当宏树拿着摄像机对着前田并询问他将来会不会当导演时,前田的回答却不知可否。
前田执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梦想呢?
又好像羽毛球部的实果,在朋友对社团活动的嘲讽面前一言不发,内心却有着不满和坚持。
她对自己的搭档解释,和那些人费多少口舌,她们也不会明白的。
不在其中的人不会明白,在青春的年纪、豆蔻年华里,全心全力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
因为未来难测,过了现在也许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社团留给他们追梦的空间恰恰就在这里。
前田带着一番难以言喻的感慨,淡淡的回答完问题之后,宏树却哭了。
因为前田所做的一切,恰恰是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
作为桐岛的亲友,宏树离开活动了多年的棒球队,其实身材和体力出众的宏树即便是去篮球队也能成为风云人物,他却选择成为“回家部”。
表面看上去成了自由人。
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面对棒球部前辈的一次次询问和邀请,宏树的内心总是在动摇却又不能做出决定。
而眼前的前田虽然不受外人的理解,却仍然坚持着自己,不能不让人羡慕。
友情——坚固又脆弱俗话说在家父母,在外靠朋友。
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你要在这里学习、成长,或通达一些事理,又或学会一些诡计。
男生的友情,简单直率,一起混或不一起混,看得惯或看不惯。
宏树可以接到桐岛打来的电话立即抛下女友就赶过去。
久保不满桐岛的做法,看不上打得差的风助。
前田和武文因为电影结缘,面对指导老师的独断,前田准备用自己的剧本拍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看起来有点懦弱的武文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支持了亲友。
利落而干脆。
而相比起来,女生之间的友情关系就掺杂了更多其它的成分。
沙奈与梨纱的要好是因为梨纱是桐岛的女友,而自己的男友是桐岛的好友,并且沙奈和梨纱一起对宏树后桌的女生亚矢议论纷纷。
实果和霞虽然同是羽毛球队的搭档,但面对队友的运动优势,实果总是感到又羡慕又自卑。
四个女生虽然平时是一个小团体,但沙奈和梨纱对社团活动的贬低着实让实果生气,实果表面和她们要好,背后却看不起她们。
霞因为不想把自己恋爱的事情搞得复杂,一直对朋友隐瞒自己和同班的龙汰交往的事情。
梨纱每天故作姿态的在校园里等桐岛,众人多少都有点觉得她故意秀恩爱,而沙奈八卦和易妒的本质有时候也让梨纱厌烦。
表面看上去鲜亮的友情,遇到了爆发点裂痕也就不止是裂痕了。
忍受不了沙奈八卦的梨纱狠狠的反击了一次,实果异常的赞美让霞有意躲开了她,霞的谎言被前田发现,霞替实果扇了侮辱社团活动的沙奈。
一切看上去那么好,却又那么脆弱。
当然,桐岛不止说了这么多,校园里长幼尊卑的等级区分,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里面有所呈现。
恋情的成功或失败,梦想的坚持或放弃,友情的长久或崩溃。
但谁又在意呢?
一张出路志愿表告诉观众,主人公们处在即将结束高中生活,选择出路的年龄,而宏树收到志愿表后看了看就随便折了几下放在课桌里。
谁知的这到底是不是应该考虑未来的年纪,他们只是在青春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恋爱过、追求过、执着过、迷茫过,愿你也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最近学到一个词儿叫“高语境”,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夏目漱石(多谢人间御伽指正)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
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这显然是东方文化中更常见到的景象,加之年少的懵懂和羞赧,更容易让东方人的青春呈现出这种朦胧的特色,这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那些年的样本容量太小了,赵薇拍的女版致青春的更像是致荷尔蒙,合伙人表达的男版致青春其实是致青壮年。
表现出少男少女九曲回肠的心思的桥段简直太多了。
像大后寿寿花(伽利略1里面我直接看成了姓太后,多么大气的名字)演的管乐部长泽岛两个场景下的转身假装不看,但是一边吹着萨克斯,一边就又慢慢转过来,其中眼睛的转动更是亮点。
神木演的前田和桥本爱演的霞在电影院外有一句没一句的对话,“从初中开始就这样(这不就是暗示我早就关注你了么)”,接着前田眨了下眼边点头边说“你还记得我呀(这不就表明我求关注好久了么)”;桥本爱一句当然啦的同时,就往靠近前田的方向挪动了一下,同时追忆了一下往昔,前田就立刻一副满足的样子不停滴点头,想乐又不敢表现太多,只好把头偏过去。
结果桥本爱抬头望去只见侧脸,更关键的是前田没敢坐下,于是略显失落。
更细微的就是开头女子四人组在教室和走廊两次嘲笑前田他们的电影的时候,桥本爱都以该走了岔开话题。
此外还有实果痴痴地看着风助刻苦地训练,但是后者跑过来捡球的时候,实果还要慌乱地把头低下去。
非爱情类的还有像前田和泽岛两次交涉中两个人表情、气势和语言逻辑的变化。
譬如前田第一次去交涉的时候几乎是被全组人的目光逼迫的,这次“取胜”之后,第二次就自告奋勇地说我要去交涉。
再比如前田每次听到泽岛回应“咦”的时候,就会立刻把提出的条件弱化。
还有实果让桥本爱感觉自己的肌肉,后者表示感觉不到不同(其实八成也是为了不伤实果的心),实果的神情和语气立刻发生了变化,应道“是啊 抱歉了 走吧”,其实感慨的也不是桥本爱感觉不到肌肉触感的不同,而更是觉得对方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影片本身表现得手法也故意搞的朦胧一点。
例如前十几分钟内就有过两次暗示实果很关注风助,一次是风助从走廊中差点撞到实果,然后实果回头望。
其实此时观众记住更主要的人物还有点花费精力的话,是不一定能关注到这个细节的。
等到第二次在体育馆的时候,先给了风助一个镜头,之后就只拍实果愣愣地在看着什么,然后桥本爱走过来,一边张望一边问桐岛来没来——可能观众还没来得及去想实果到底在看啥的时候就已经被桐岛这个问题带走了。
还有一处镜头非常有张力,就是前田和桥本爱电影院相遇之后次日早晨的时候,前田坐在第一排回头望桥本爱,看书的桥本爱有些觉察,然后转向前田的方向。
而此时那个猛追宏树的女生恰好进门,桥本爱为了掩饰自己的视线,立刻转为跟那个女生打招呼。
然后镜头立刻转到本来被桥本爱挡住的大后——她肯定可以看到那个女生。
这四个人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就被这一条直线穿起来了。
但是镜头却自始至终没有将四个人全部包含在内,只是点到为止。
除了高语境的朦胧之外,青春也包含了跟努力相关的种种:排球部高个子彪悍男在桐岛离开之后焦虑的努力,实果和风助追逐榜样而不能的有点绝望无助的努力,棒球队长失落心态下的努力,大后意乱情迷中的努力和克制,前田及映画部众人的这种卑微的努力。
在回过头来说说桐岛这个意向,很多人想到的是“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卡夫卡的城堡。
卡夫卡在小说技巧上的一个先河就是用无比细致的真实去描述一个虚幻的事物,从而打破了常规意义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让后人领会到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城堡虽然没有写完,但是现有的篇幅中,并没有对城堡客观和正面的描写,而都是通过众人的详实的口述。
这个桐岛也是一样,也是从大家口中不停滴提到,包括各种能力突出,晨会上也报道他的事迹,还有上补习班这种细节。
但其实他也和城堡一样,是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最后是宏树,他和桐岛一样各种运动能力出众(桐岛女友给出的这个评价),但不同的是他生活在桐岛的影响之下。
于是桐岛消失之后,虽然你看宏树的打扮和走路的姿势以及其他什么的都很潇洒,唯独表情一点都不潇洒。
东出昌大带台词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主要就是靠这种显得很迷茫的表情支撑起一条起初和前田呆傻木讷表情相平行的内涵线。
其实宏树一直都注意到前田的存在,比如前田跟小胖子在教室后面讨论杂志的时候,篮球三人组的另两个人进去的时候都完全没有注意前田和小胖,但是宏树进去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然后绕过捡杂志的前田;还有就是晨会电影部两人上台之后,除了那个梨莎小跟班和卷发男寺岛的嘲笑之外,就是桥本爱和宏树的镜头,宏树也是挺认真滴关注着电影部的信息。
后来两条线也终于相会,成为影片的结尾。
看完第二遍,我确认宏树应该是同性恋,跟「戈多」桐岛关系特殊。
因为:第一,很明显宏树对女友纱奈没感觉,很被动,交往只是因为对方主动送上门来;第二,桐岛女友校花莉莎在桐岛失踪后监视、跟踪宏树,证明宏树跟桐岛关系甚至有可能比桐岛跟莉莎还密切;第三,全片宏树性格被动消极,从不主动争取,却在片尾受到前田关于「为何明知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努力追求理想」的回答激励和「果然好帅啊」的赞美刺激下,走出教学楼后哭着拨出了打给桐岛的电话。
片中棒球部部长出镜率也很高,为何宏树对棒球部不冷不热,既不参加比赛又仍然背着棒球部的背包不明确退出棒球部呢?
因为在宏树心底其实是喜欢棒球的,但借实果之口来说就是「说出来她们也不会理解」,在宏树的朋友圈看来,把时间投入在社团活动傻透了,还不如花在跟女友过性生活。
借小武之口说出来就是反正也进不了国家队,得再多的分又有什么意义?
片中无论是前田,小泉,实果,还是棒球部部长,都是为了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的人。
暗中其实对应着宏树感情生活的暗线:宏树一直苦恼于自己得不到世人祝福的爱情,既然这种爱肯定是不被现实世界承认的,是被至少看起来正常的「普通人」排斥的,阻力太大几乎不可能有结果的,那他苦苦坚持,放不下桐岛,这样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在「高考志愿填报」上,也可以推测出这个结果。
借两个好友之口其实已经说出了宏树一直没有填报的原因:他其实是在等桐岛出现,希望跟他填报同一所大学。
这就是宏树此事过程中表情落寞的原因。
所以,很多人「宏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剧中显然是没有他特别在意的事情,找不到方向,感觉很空,看到别人的方向的时候他感觉到很难过」的看法从电影整体上看是对主题贡献不大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宏树是同性恋。
片子的结尾,宏树在前田和棒球部部长身上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坚持的意义:「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沉入幻想逃避现实有时候并不是一种懦弱,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不丧失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维特根斯坦,没有勇气而放弃自我才是懦弱。
而检视我们周围,请不要再笑话那些仍在坚持一些看起来很傻的梦想的人们。
没有足够的能力不是错,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和皮囊,以此为借口消沉不努力才是错。
全校偶像几乎完美的桐岛在镜头前的缺席或许是导演想暗示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其实根本不存在,只是一个求而不得的理想的化身。
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不仅仅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更重要的起因是ED里高桥优撕心裂肺甩汪峰十条长安街的嚎叫,在这个年代,中国好声音选出了一大批的中国好会吼,我们的耳朵和我们的心灵,在各种评委称为震撼灵魂的声线中不得安生。。。
吉田把这个MV的情节拍成了电影的延续,甚至往夸张了说,直接把这段故事加进电影里也毫无违和感,若干年后的神木dd仍然是个并未忘记拍电影这件事的外卖boy,这种小技巧的卖弄足以媲美宫藤官九郎的很多桥段,也足以证明吉田至少是个一流的CM创意人为了高桥的声音,去听了被B站奉为神作点击量20w的MAD欢迎回到现实世界,第一遍关弹幕,静静的听歌,没有多少悲伤感动,第二遍,弹幕一开,果然脱宅神曲的fu就慢慢溢出来,第三遍,“宅几个月算什么,哥宅了三年”,“不管哪个国家,再宅的人饿了三天就会跑出去发传单挣饭钱了”,之类的话从屏幕上划过,中间几句旁白响起的时候,哥真的燃了,内牛满面。。。
三遍过后,我渐渐可以理解神木DD拿剧本出教室后的背影了,非常不习惯把神木叫做前田,这个姓总是让我想到蹲不稳和眉毛。。。
虽然我的高中岁月很遥远了,记忆大部分模糊不可考,但是为了集体活动拼命表现什么的,还是会让我突然想起某些片段,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所有班级列队进场的时候ms要进行评比打分,到主席台前还要改踢正步云云,这些流程每年都差不多,大家也没有多少热血的斗魂,只是某一年咱们班行尸走肉般正步经过主席台的时候,俺右脚的球鞋莫名就飞出两米远,落在了跑道边上的草地里,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总不能就这么冲出队伍捡鞋去吧,片刻停顿之后俺就本能的光着一只脚踢正步走完了入场式。。。
结果向来在评比中寂寂无为的俺班级那一年居然得了二等奖,据说理由是出现突发事件仍然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完成比赛云云。。。
不知道神木DD的映画部有多少本能的色彩,半道闯入摄影现场还毁坏道具总不能连句道歉都没有吧?
变身僵尸把它拍成纪录片,算不算神木监督本能的反应?
另外一个细节是菊池佑树童鞋片尾字幕的那个空括号,看到不止一人说归宅部只有hiroki一个人名字后面加括号,而且括号里没有写社团名称,这暗示了影片结束时他打电话给桐岛的内容,以及他很可能开始打野球等等。。。
但是我想说,菊池童鞋本来就是野球部的,证据有很多,比如他成天背着晃荡的野球包,还有他喊野球部长前辈,不是一个社团的叫学长就好了吧,而且归宅三人组里的卷毛和另一个都不认识野球部长,你见过映画部的神木喊吹奏部的泽岛部长么?
而且野球部长为什么要去请求一个没加入社团的人参加比赛啊?
比起暗示剧情结局的作用,我始终认为这个空括号的讽刺意味更多一些,菊池明明是野球部的成员却从不参加训练比赛,宁可跟归宅组打篮球消磨时间等待排球部的桐岛,部长还低三下四的求他参加训练赛,甚至来应援都可以,这就是天赋高什么都能做好的人的特权么?
得知桐岛退部以后,菊池忽然觉得打篮球这项活动也失去意义,看到桐岛跳天台的那个家伙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所以才在打篮球,菊池还冷嘲热讽的说那你加入篮球部啊。。。
这又说明了菊池不是因为喜欢野球才加入社团的,说不定就是热血的部长觉得他天赋异禀软磨硬泡,菊池就像对待自己妹子一样不反感也不热衷,于是菊池名字旁的括号里其实应该写的是“野球部(伪)归宅部(真)”,按照片尾的暗示或者以后还会变成“>野球部(真)”。。。
曾同有导演梦的我,在高中时代就有过想法拍一部高中时代我们小人物的电影,曾经的构想也是在同一天展现各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活动,这是在看完低俗小说后有过的念头,没想到前两天看的这部电影完成了我的这一梦想,在神木不经意之间说出的让人唏嘘流泪的那段关于未来的台词后,我想到了现实中我的那个桥本爱,希望她还在为了梦想而奋斗着。
“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在打篮球呢?
”“不是为了等桐岛吗?
”“那现在呢?
”-- 看完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等待戈多》。
桐岛作为校园明星,可以说是学生的中心,而对于梨莎、宏树、排球部成员等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桐岛是他们生活的意义。
女朋友梨莎坐在长凳上等待着桐岛、好友宏树打篮球等待着桐岛,排球部成员更是需要桐岛这样的明星球员。
然而当桐岛突然悄无声息地选择退部,这使得他们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失去了意义。
自然的,他们开始不停地找寻桐岛,然而始终无法找到,他们也因为这一变化而陷入了迷茫。
梨莎为了找到桐岛,跟踪了他的好友宏树;排球部失去了桐岛之后,启用了替补小泉做主力,但输掉了比赛;宏树等人在桐岛退部以后也放弃了打篮球……与此同时,原本与桐岛无关的、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一些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一心暗恋宏树的管乐部部长泽岛亚矢和喜欢小霞的电影部部长前田凉也,也因为桐岛退部的影响,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迷茫,他们也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意义。
原本认为“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废材什么都做不来”的宏树,在看到把棒球视为梦想的过去的棒球部长,虽然棒球部一直遭遇着失败而且已经3年级的他也没有收到球探的邀请,但他依旧为了棒球而默默地努力和付出,这让失去生活意义而陷于迷茫的宏树羞愧万分。
另外,在电影最后和前田等人的一场打斗之后,宏树通过与前田的交谈,原本以为前田是为了以后能成为电影导演而选择拍电影,前田却告诉他“只是自己喜欢的电影和自己拍的电影刚好能联系起来”,这让宏树再次受到震撼,为自己过去的认识(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废材什么都做不来)感到羞愧并流下了泪水,最后拿出手机打给桐岛。
此外,电影还包涵着对校园内在等级制度造成的校园冷暴力的表露:如果说桐岛是校园中心的话,那么前田、泽岛等人可以说是校园的边缘人,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前田这样不起眼的边缘人物会受到伤害和蔑视。
当久保因为没找到桐岛而憋气,将前田的电影道具踢坏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这是对前田的一种伤害,因为他们根本就忽视了前田的存在。
因此当前田要求久保道歉的时候,久保等人认为他故意找茬,而造成了打斗。
应该说,这是由于校园内在等级制度造成的,由于对前田之类校园边缘人的本身的看不起和蔑视,从而也就不会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即使伤害了他们不会在意。
《听说桐岛要退部》出来后,身边朋友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类是捧爱有加,列为年度十大。
一类宣称清汤寡水,枯燥乏味。
考虑到2000年后,跟正常的好莱坞电影或华语片相比,日本电影整体节奏(叙事、对话或影像本身)偏慢。
如果无法克服这类已成定势的沉闷,对影片无感也很正常(参见黑泽清或青山真治的作品)。
谈论这部电影,必须从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片说起。
2001年,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矢口史靖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是两部颇具代表的青春片,一个压抑阴暗一个励志热血,各走极端。
自此以后,同类题材渐有滥觞之势。
所幸后来还有井筒和幸的《无敌青春》、山下敦弘的《天然子结构》以及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等电影,不乏闪光亮点,尤其是“因阳光而杀人”的《谁是加缪》,它跟《听说桐岛要退部》都有出现拍电影的有趣内容,多出了和自我指涉有关的解读。
青春片常有这样的故事:一名转校生的到来,扰动了原来平静的校园。
《听说桐岛要退部》采用一个逆向结构,完美神话般的桐岛突然退出排球部。
消息散开,校园里出现了一道无形波浪,冲击着其他人。
从头到尾,观众看不到桐岛的真容。
略带荒谬感的设定,让一些人联想到了《等待戈多》和《呼喊特蕾莎的人》,戈多和特蕾莎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和呼喊他们的个人和群体。
身边包括自己身上也常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成绩优异的人升入高中,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矣,倍感挫败。
今天风光无限的大牌导演,当年却是一个不被关注的旁听生,风云人物另有其人。
《听说桐岛要退部》有明确的等级概念,不同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尤其明显。
影片把桐岛置于最高点,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受到女生欢迎。
处于校园最底层的是电影部的一帮人,他们的活动场所寄身在剑道部的休息室,昏暗狭窄,这帮人扮演了被嘲笑和无视的角色。
跟想象中不同,《听说桐岛要退部》没有热血励志,更没有常见的恃强凌弱。
它用多线叙事和群像并立的方式去讲述短短几天的青春故事,重在那些难以启齿的暗恋喜欢,茫然无措的心思想法。
在一部很可能“没有故事”的电影里,导演特意安插了电影部拍摄的片中片,用8mm摄像机去对抗现实,用臆想的狂乱行动来粉碎眼前一切。
高潮段落之前,桐岛自天台跳下,下楼时和电影部的人擦身而过。
而在摄像机前,被审视的菊池宏树突然情绪崩溃,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如果说,现实生活让电影部的家伙们不知所措,继而逃入想象中的映画世界。
那么,当菊池宏树面对镜头,他好像突然意识到,在“桐岛退部”后,自己的真实生活反倒是一片假象。
《听说桐岛要退部》的群像还让我想起了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里面也有青春期的骚动不安,需要一场暴风雨的释放。
此外,片中的多角恋和女生关系像极了中原俊的《樱之园》,尤其是不可言说、需要每个人感知细察的朦胧和暧昧,异常古典,真实细腻,充满文学性。
电影以外,《听说桐岛要退部》的8mm精神背后有一大拨知名的日本导演,从黑泽清到冢本晋也,从是枝裕和到桥口亮辅,从河濑直美到荻上直子,从内田贤治到山下敦弘,他们出于强烈的直觉动力,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和身边事,最终进入电影圈。
《听说桐岛要退部》直接引用了《铁男》的画面段落,冢本晋也作品以暴力和性冲动来反抗日常生活,借变形来获得新生。
这跟《听说桐岛要退部》的乔治·A·罗梅罗和丧尸片大有联系,在血淋淋的宣泄背后,那何尝不是被影像化的青春能量和欲望凶猛。
用电影来制造高潮,用活死人来袭击现实。
即便更像一首失败者之歌,但电影小年轻的疯狂想法,令《听说桐岛要退部》拥有了神奇燃点。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3/16/content_1822352.htm 见报有删减】
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1952年发表了《等待戈多》,被誉为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列入了我们的高中历史课本。
作为一部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其剧情并没什么情节可言,无非就是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然后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的做一些无意义无聊的事。
结果戈多始终不来,他们就始终毫无希望地无限等待下去。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
有人解释说戈多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有人说是死亡,甚至有人说戈多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
众说纷纭的答案就使得有人问作者贝克特。
他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其实贝克特的回答,并不是故弄玄虚,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接下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时间开始反复定格在星期五这天。
一幅岛国青春类型片的背景风情画下,在办公室内,老师在挖苦着电影部的社员们,突然所有人被一女生的哭声所吸引,老师问“是桐岛吗?
” 桐岛是谁?
电影一开头即抛下问题。
-剧透!!!
分割线桐岛的女朋友在排球部外,却被告知桐岛已经退部不参加活动了。
之后一直在学校等待桐岛。
吹奏部部长泽田为了每天能够看到自己暗恋的菊池,每天都在能够看到他打篮球的球场的天台上联系萨克斯。
而棒球部前辈一直希望菊池能够回来参加部里的活动和比赛。
菊池的2个基友每天也在放学后陪着他打球。
这一切指向了菊池。
而菊池打球的原因,却也是为了等待桐岛。
就算是看似丝毫没有联系的电影部部长神木弟弟,却也间接的因为桐岛,而促成了影片在天台上的一场高潮戏。
桐岛是谁?
从电影中各个角色和校内各色路人所表现的线索中,我们看出,桐岛是一个在学校中的全民偶像,不论做什么都很擅长的全能型选手,无论是体育,头脑,还是恋爱。
能够从头到尾不出场,却能把一干人等耍的团团转。
相对于近乎完美的桐岛,剧中的每个主要角色却都有很多缺陷。
在排球部担任“自由球员”的风助,在桐岛离开后,念念不忘其曾经说过一起打球打到毕业的话,而完全失去了干劲。
电影部长神木弟弟所制作的电影遭到所有人的嘲笑,一门心思想拍B级CULT片的剧本却被老师改成了青春现实题材,原本以为与自己惺惺相惜相互爱慕的可爱妹子却为他人带上了手链。
女生四人组中的实果曾经有个已经去世了的很优秀的姐姐,由于这段特殊经历,所以对努力的定义的看法很深刻,感到无法与好友丽莎和沙奈沟通理解。
同样是四人组里的桥本爱,其实心里喜欢神木弟弟(个人观感),但迫于害怕因为和死宅交往而感到没面子,而选择了红衣服的烫发男。
在结尾终于忍受不住沙奈的看热闹心态而扇了其一巴掌。
吹奏部部长泽田性格孤僻,因为暗恋菊池。
每天出现在能够看见他的场所练习萨克斯,而菊池女朋友拉着菊池在其面前接吻报复。
就连看似完美的样样上手的菊池,却在天台上问手拿8MM脏摄影机拍电影的神木弟弟“想不想当电影导演?
”“想不想拿奥斯卡?
”后听到其看似漫不经心的解释而强忍住泪水。
我认为,桐岛可以说是一种无限接近于自己对生活最美好的一种期望,就像“戈多”一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桐岛”,就是因为“他”的突然缺失,造成了许多人的措手不及。
就像篮球三基友突然有一天忽然问“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在打篮球呢?
”“不是为了等桐岛吗?
”“那现在呢?
”“这个嘛...”有时候许多人会问我们现在所做的有什么意义,生活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生活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神木弟弟说“我所喜欢的电影和自己拍的电影,刚好能联系起来。
然后就真的偶尔哦 就偶尔 这样。
菊池问棒球部部长为什么在3年级了却还没有退部,部长说“等到选拔结束。
嗯...就是等到选拔结束再退”吹奏部部长泽田说“我想集中精神,我必须集中精神。
因为我是部长我不可以摇摆不定”青春有的时候就是拿大把时间去挥霍做没有意义的事。
因为你无法保证你所做的许多事在很多年以后看来就是很有意义。
每天太阳都会下山,可能会缺少人生中的“拍摄时机”。
但是每天早上,太阳都还会照常升起。
所以你就不得不战斗下去,在我们的世界,这个我们不得不活下去的世界。
就像先前看到的一篇影评所说的,其实这部电影的答案,导演都放在片尾曲里面了。
怎么说,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都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前田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拍出一部最热血最青春最主旋律的电影然后平日乏人问津的宅男顶着主角光环成为新一代校园偶像结果没有 他们只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拍最cult的电影,因为前田说,反正获不了奖,不如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以为剧中桥本爱和神木弟弟是心心相惜的结果不是桥本爱在教室里为另一个男孩带上手链望向神木弟弟的最后一眼带着三分悲悯,然后坚定离开原来青春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也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然而它的节奏却慢得出奇它不过给我们展示了最真实不过的校园生活一个人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角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交集,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不同的人还发生了不同的故事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足也难以为外人道的心结怎样选择怎样解开,都是自己才明白的事,就像剧中的宏树。
另,电影表现校园生活的真实之处还在于一高遮百丑(无恶意无恶意,绝对没觉得东出昌大兄及其众基友丑)身高摆在那,再加上发达点的运动神经,就能受无数女生青睐而在他们身边的 必然是外骚到不行的女生他们集结成的小团体发出的声音,仿佛就是校园内的最强音,就应该成为要紧的消息,为人人传道。
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无意中选择了大后寿寿花的角色对身边不起眼但不失梦想信念的男生视而不见只为追寻前桌男生的高大背影。
剧情的构思不错,但是感觉导演还是没把这个创意用好用足
好生佩服各位能看出那么多微言大义 & 桥本爱脑残粉
电影的架构挺漂亮的,由一个桐岛窜起了一群人,这群人的命运与性格迥异,但又放在同一时间段来反复刻画,随后人物之间的冲突直到最后楼顶的高潮,不过放眼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格局貌似不能满足我的胃口
很深刻啊我去 完全没想到
对于不了解电影的我来说无聊到要死
看不懂
是我实在看不懂还是懒得分析。。。
完全能想象出一个高中时暗恋男同学东出昌大、多年以后悄悄关注着他微博骂傻逼的自己。
都没搞懂这片在说什么。。。
我竟然想到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实是想到了无处不在的类似的等级制度,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碍于身份就要有相应的行为爱好个性和朋友,反正你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现在的身份,即使这都不是你要的,你都不爱。★★★★
墨迹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青春,不是每个人都要围绕铜岛的,最后的天台戏太棒了,用摄影机对抗现实,一群坚持理想的屌丝们,向着花痴女生们眼中男神的逆袭。不要自以为是地看不起别人,桥本爱怒扇波多野结衣太牛逼了,太做作太恶心了。
看前五十分鐘覺得這片子是個煞筆,看到後面開始覺得,嘿,有點意思。劇情有些特別的青春片。
好电影拼不过神剪辑啊!想要出彩,就在剪辑上下手绝对没错!我最想看到桐岛到底长个啥样?
愣是没看懂。。。
错乱的叙述,不知所云
以作为不可删除的隐藏文件的男主角为中心展开的高中情怀呈现和人际关系梳理。天台戏和留白出彩,人物性格都有小小升华,不过总觉得有点不温不火
第一章的多线叙事客观而立体地呈现了桐岛退部之后不同人生活的变化。随着这一中心人物的缺席,原本的稳固结构开始瓦解,继而波及到了结构的最外层。这样的变化又呈现了先前结构内部等待的无意义。
什么破玩意儿,是我没看懂还是太难懂,基本不知所云。前面一大段学《大象》也就算了,真心不明白后面到底是个什么节奏,这评分是怎么来的。
叙事精彩,同一时间段里不同视角的反复,勾勒出校园众生相。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各色人等逐渐露出残破真相。最后天台的僵尸逆袭简直燃爆了。电影宅的胜利!话说从小到大,好像班上总会有那么一群“主流”“上流”的人物,这片子还真是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