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自己观察到的及结合目前评论区讨论区提出的一些细节:1、吃饭时全家人只有女主不吃垃圾食品而是吃草莓,而且吃草莓的方式是像兔子一样小口小口的啃。
2、片中多次出现11:11,手持纸板的人,时钟显示11点11分,男主看球赛时的比分是11:11,数字是指《旧约-耶利米书》第11章11节,译文为: “所以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
3、沙滩上有人从女主后面甩了一个飞盘出来,飞盘刚好与毯子上的圆形花纹重合,拿走飞盘后感觉像是留下了一个“影子”,女主在这里愣了一下。
4、影子人中只有女主的影子会说话(不流利且语调奇怪),因为只有她是之前被调包的。
5、影子男孩被烧死的时候女主惊慌的说:“NO”,影子女孩被车撞死的时候女主居然跑下车查看,但并没有下杀手只是说:“嘘,嘘”来安抚她。
因为“他们”本应该是一家人(这里说同类可能不太恰当,因为女主杀同类也毫不留情)。
6、白人女二提到自己整过容,影子女二杀掉真身后用剪刀在自己脸上划。
7、手拉手活动说明影子女主在人类社会的记忆只停留在1986年(片头的电视广告) ,影子人手拉手站成一排也暗指川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修建的隔离墙,所以电影中女主跟丈夫说要离开的时候是说去墨西哥。
8、去沙滩路上有个人被抬上救护车,到沙滩后这个人对应的影子人站在沙滩上做出牵手姿势,所有完成“任务”的影子都会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最终连成人墙。
9、片名《US》除了us(我们)之外还有 United States(美国)的含义。
10、片中的凶器剪刀,剪刀是对称的,象征分身(影子)。
2017年,一名黑人喜剧演员转型导演,并凭借处女作在好莱坞大放异彩。
这部电影叫做《逃出绝命镇》,以450万的成本,换回全球2.5亿的票房。
不仅如此,它还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并最终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逃出绝命镇》剧照而这个导演,叫做乔丹·皮尔。
处女作的成功,让乔丹·皮尔一跃成为好莱坞备受关注的电影制作人。
继《逃出绝命镇》之后,他也参与制作了《黑色党徒》、《新阴阳魔界》等影视作品。
但是,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更期待的是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
我们 (2019)6.42019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悬疑 惊悚 恐怖 / 乔丹·皮尔 / 露皮塔·尼永奥 温斯顿·杜克
用年度爆款来形容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为过。
早在今年三月份,《我们》在西南偏南电影节亮相后,就收到好评如潮。
烂番茄专家评分解禁时达到100%,至今也保持着94%的新鲜度。
IMDb评分7.2,连一向严苛的MTC也给出81的高分。
对于一部恐怖/惊悚片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成绩。
不仅口碑颇佳,《我们》的票房也相当炸裂。
正式上映后的首周末,票房就超过7000万美元,成为北美影史首周末票房第三的恐怖片。
所以,今年第一部爆款恐怖片《我们》,到底厉害在哪?
接下来,我来为你慢慢道来。
(注:下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和《逃出绝命镇》一样,《我们》里的主角依旧是黑人。
小女孩艾迪,在生日当晚和父母去海边的游乐场玩耍。
阴差阳错下,她发现了一间写着“寻找你自己”的神秘小屋。
受到好奇心驱使,艾迪走了进去。
可万万没想到,在小屋深处的镜屋,艾迪竟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艾迪受到惊吓,迅速跑回父母身边。
但她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和其他人对话。
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艾迪又逐渐恢复了正常。
多年后,她成为了一名舞蹈家,并且结婚生子,过得很幸福。
在一个夏天,艾迪和丈夫加布,以及儿子杰森、女儿佐拉来到海边度假。
巧的是,这片海滩正是当年艾迪遇到怪事的地方。
在度假当晚,果然怪事又发生了——艾迪一家突然发现,在他们居住的小屋外,出现了四个奇怪的人。
艾迪意识到不对劲,准备报警。
可是,还没等警察到来,这四名不速之客已经冲进了屋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就像是艾迪一家的复制品,长得一模一样。
不仅外貌一样,他们的身体特征、兴趣爱好也和对应的人相同。
比如,“影子”佐拉和佐拉本人一样,都擅长长跑。
“影子”杰森和其本人一样,都喜欢玩火。
而这四个“影子”的目的,是消灭艾迪一家,从而取代他们生活。
于是,两家人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
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一脸懵逼。
这四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为什么会和艾迪一家长得一样?
其实,借“影子”艾迪之口,就能揭开其中的谜底。
原来,美国政府为了控制民众思想,在多年前做过一个“羁绊系统”。
具体来说,就是用最新的科技来复制人体。
被复制的人被放在美国广袤的地下隧道里,他们和地面上的人共享同一个灵魂。
换言之,地下人就像是地上人的“影子”(shadow)。
无论地上的人做什么,影子就得跟着做什么。
唯一不同的区别是,地上人可以享受蓝天、草地、新鲜的空气和食物。
而影子就只能日复一日生活在阴暗处,以生吃兔子来维系生命。
后来,“羁绊系统”的实验失败了,就再也没人管地下的影子。
于是,他们才逐渐萌生出了要消灭地上人,并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样的真相,是不是让人细思极恐。
其实,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就为此埋下诸多伏笔——艾迪一家驱车前往海边,女儿佐拉在闲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里为后来“羁绊系统”的揭晓进行了铺垫。
你知道水里有氟吗?
政府用来控制我们的思想?
当他们刚到沙滩时,有一个俯拍的镜头,四人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映衬出来。
这里暗示了影子一家人即将登场。
另外,影子登场时,使用的武器是剪刀。
而剪刀具有对称性,这里也暗示了“影子”是地上人的复制品和镜像。
这些在细节上的伏笔与铺垫,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精巧。
但客观来说,《我们》仍然存在很多逻辑上的硬伤。
比如,地下的“影子”只吃兔子怎么能存活?
他们哪来的水源?
地下哪来这么大的隧道来容纳上百万的人口等等?
这些无法自圆其说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饱受诟病的地方。
当然,除了在设定上存在的问题之外,《我们》仍然算得上一部精彩的恐怖和惊悚片。
尤其是,当你已经被“羁绊系统”的揭晓所震惊时,到最后又来了一个大反转——女主角艾迪,其实并不是艾迪,而是艾迪的“影子”。
还记得艾迪小时候在游乐场受惊的经历吗?
在当天晚上,她就已经被影子艾迪掉包了。
影子艾迪把她锁在了地下世界,自己来到了地上,取代了艾迪并生活下去。
这个巨大的反转,其实来得也并不突兀,在之前就有不少蛛丝马迹——当小时候的艾迪在游乐场受惊后,家人以为她得了PTSD而不能说话。
实际上,是因为此时这个艾迪已经是影子艾迪了,而影子没有健全的语言功能。
同理,当影子一家出现时,只有“影子”艾迪能够正常说话,那是因为这个“影子”艾迪,其实就是当年被掉包那个真正的艾迪。
此片的片名是《US》,除了翻译为我们(Us)之外,也可以理解为美国(U.S)。
而这一巧妙的隐喻,在片中也有提及。
当“影子”一家刚出现时,艾迪问他们到底是谁?
“影子”艾迪回答道:我们是美国人
可以说,只有读懂其中的政治隐喻,才算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导演乔丹·皮尔的创作来源。
某一天,乔丹·皮尔在上网时,偶然看到一则美国1986年的慈善活动广告——穿越美国之手。
这个活动号召600万美国民众手拉手,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连成一条“慈善之线”。
而此举的目的,是呼吁所有人关心并救助“贫困线”以下的民众。
这则广告被放在了电影开头,也成为了片中的关键元素。
因为在电影末尾,地下的“影子”真的身着统一的衣服,在地上手牵手连成了一条线。
发现了吗,这无疑是对当年的慈善活动进行赤裸裸的讽刺。
600万人手牵手,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贫富差距。
此外,电影中的地上和地下,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宛若两个世界。
这一设定也明显影射了美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
如果说在《逃出绝命镇》里,只是单纯地揭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
那么在《我们》里面,乔丹·皮尔则将矛头指向了整个美国的阶级矛盾。
这样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能够凌驾于普通恐怖片之上,被外媒盛赞,乃至被时代记住的重要原因。
正如The Playlist所评价:“这是那种在未来几十年也会被人们讨论和争论的电影。
假设在未来三十年,当事态继续陷入混乱。
人们会想起多年前,有一则叫做《US》的醒世寓言。
”
*本文作者:张不才< END >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女神的秋裤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今年的西南偏南电影节上(South by Southwest Film Festival,简称SXSW,奥斯卡之后春季最受欢迎的电影节),一个片子的口碑爆了。
有人评价它是“年度必看”(a must-see);有人评价它是“新恐怖片杰作”(a new horror masterpiece)。
观众观看预告片反应上映一周,它便成为北美影史首周末票房收入第三的恐怖片。
上映68天后,它全球爆收2.54亿美元,要知道,它的成本仅2000万美元。
在烂番茄,它媒体新鲜度至今高达94%,IMDb上9万人打出7.2的高分(恐怖片中算高分)。
《我们》一放出预告就备受关注,只因为一个人——乔丹·皮尔(Jordan Peele)。
这个看着憨厚敦实的哥们儿有点厉害,一出手就是奥斯卡。
2017年,乔丹·皮尔导演处女作《逃出绝命镇》爆冷击败《三块广告牌》拿下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影片成本仅500万,却在全球砍下2.55亿美元票房。
凭借《逃出绝命镇》精彩的故事和尖锐的讽刺,乔丹·皮尔被冠以鬼才称号。
2年后,他指导的《我们》成本比第一部翻了4倍。
而他更是带着漫威电影宇宙中黑豹战友“姆巴库”(温斯顿·杜克)和黑豹女友“娜奇娅”(露皮塔·尼永奥)再就业。
虽然主演还是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黑人,但《我们》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它没有搞“政zhi正确”,更没有谈论老调重弹的黑人种族问题。
而是讲了一个完整精彩的恐怖故事。
无剧透故事简介故事由一个叫Adelaide的小女孩开始,小时候他和父母一起到Santa Cruz的沙滩游乐场去玩。
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无人看管的游乐项目,却从这进入到一个神秘的隧道里。
片头字幕就给观众打了预防针:美国地下隧道绵延数千公里,有些隧道的用途至今无人知晓。
而Adelaide就在这里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自己。
Adelaide从隧道跑了出来,从此性格大变。
多年以后,Adelaide已经成家,他们一家人回到老房子里度假。
但一切仿佛是个轮回。
丈夫提议去沙滩玩耍,这个沙滩,就是她当年“撞鬼”的那个Santa Cruz海滩。
Adelaide从未把小时候遭遇的恐怖故事告诉别人,但那个“自己”却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果不其然,一系列怪事和巧合之后,她再次见到“自己”。
但这次他们见到的,是穿着红色衣服,手持剪刀,和他们一模一样的一家人……
这部爆款好看吗?
要说《我们》好不好看,得从两个层面讲。
第一个层面就是故事。
恐怖片,要的就是恐怖、惊悚、和悬疑,《我们》全都做到了。
相比于《逃出绝命镇》,《我们》加入了许多暴力和血腥的段落,这也让影片更刺激。
“遇到自己”的设定就足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和遐想。
而这一家人遇到的,又是邪恶版的自己——他们不仅不会说话,而且行为诡异。
他们来自哪里?
他们又想干嘛?
这坑是挖得足够大。
除了营造恐怖的氛围,《我们》还加入了许多黑色幽默。
在血腥暴力的恐怖氛围中,还能体验到导演冰冷的幽默感。
最后伴着芭蕾舞的高潮,诡异优美的舞姿配上暴力的打斗,还是影造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
而到最后,虽然有一些瑕疵,但前面挖的大坑总算是被填上了。
从恐怖片的层面来说,《我们》故事完整而且精彩。
但了解导演的人都知道,他的片子绝不仅仅是恐怖那么简单。
评价《我们》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影片蕴含的意义。
彩蛋·玩梗·寓意以下内容含有剧透恐怖片分数普遍偏低,主要是因为这一类片子一般是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刺激,内涵往往简单肤浅,甚至没有。
但乔丹·皮尔不一样,他总是结合现实问题,把故事设计的十分精巧。
乔丹·皮尔在SXSW电影节图片来自scoopnest.com在豆瓣,关于《我们》的讨论已经延申到了宗教甚至南北战争。
而在采访中,有记者问导演:许多人对这部电影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你是怎么看的?
乔丹·皮尔说:我看了他们的讨论,有好多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为了避免过度解读,探长就只说一下片中的彩蛋和导演埋下的梗。
>>>>大白鲨·《闪灵》·手套《我们》中致敬了许多经典电影。
比如儿子胸前衣服上的《大白鲨》,而且两家人在海滩的戏份也有对这部经典恐怖片的致敬。
片中双胞胎姐妹的死亡镜头则是明显的致敬库布里克的经典恐怖片《闪灵》:
《我们》
《闪灵》至于片中红衣复制人都手持剪刀,戴着手套,则是致敬《猛鬼街》和《13号星期五》。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说:这就像恐怖片中杀人狂的标配,比如《猛鬼街》中的佛莱迪,比如《13号星期五》中的杰森。
《我们》
佛莱迪
杰森>>>>白色兔子以上对于《大白鲨》、《闪灵》和《猛鬼街》等致敬的意味比较多。
而白色兔子的出现,意味就比较深。
影片的片头便是兔子,后来我们知道,这些兔子是复制人的食物。
Adelaide小时候在玩玩具动物的时候,她最后放在最中间的也是只兔子。
她长大后,对着曾经的毛绒兔子若有所思。
这些兔子都是伏笔,代表的是她对地下世界的痛苦回忆。
而开头看电视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就是从地下厮杀上来的Adelaide。
后来,我们在女儿衣服胸前也看到一只白色兔子,这时这只兔子就有了另外的含义。
在经典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Alice就是被一只白色的兔子带到一个洞口,Alice走进这个洞,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对于Alice,对于Adelaide,白色的兔子,都像是两个世界的连接。
一个洞通往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妙世界,一个洞通往的则是一个被遗弃的土地。
Alice跟着白兔子进洞>>>>人链募捐·Hands across America电影开头,Adelaide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历史上美国著名的“人链募捐”的慈善活动。
1986年5月25日,有超过500万美国民众参与了这次活动。
他们手牵手15分钟,从美国东岸的华盛顿到西岸的洛杉矶,跨越了整整十几个州,就连美国总统里根都参与其中。
图片来自latimes.com每名参与者要捐10美元,而这个慈善活动不只是为了消除饥饿,更是为一些流浪者发声。
这个活动对Adelaide影响很大,所以后来的红衣Adelaide选择以这种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11:1111:11在片中出现了多次,这并不是电商高喊的双十一,而是有更深层的含义。
首先这个数字指的《旧约-耶利米书》的第11章,第11节:所以耶和华如是说:我必使灾祸临到他们,是他们所不能逃脱的。
他们必向我哀求,我却不听。
Therefore thus saith the LORD, Behold, I will bring evil upon them, which they shall not be able to escape; and though they shall cry unto me, I will not hearken unto them.
而这段故事的主角是耶利米,他被称为“流泪的先知”。
他坚持将耶和华的意旨传递给世人,告诫世人要听从神的旨意。
但当时的人们却不听他的忠告,继续为所欲为,甚至继续恶行。
图片来自wiki最终,为了惩罚世人,神降灾祸于人间,世人这才向神哀求,但求助无门。
而耶利米见证了这一切。
这个古老的传说让影片有了别样的意味,地下复制人的反击和觉醒,仿佛是神对人类的惩罚。
而人类的罪又是什么呢?
>>>>Adelaide身份的铺垫乔丹·皮尔的片子很有味道,因为他总是埋下很多伏笔,第二遍看会更精彩。
片中对于Adelaide的真实身份早有预示。
影片开头,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东西,父亲、儿子和女儿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汉堡薯片等垃圾食品,Adelaide却在小心翼翼的吃草莓。
父亲、儿子和女儿一直生长在地上,对于食物早就习以为常。
而吃兔子长大的Adelaide深知食物的珍贵,所以她对健康的食物异常珍惜。
一家人走在沙滩,可以清楚的看到父亲、儿子和女儿三人一线。
而Adelaide独自成列,这就已经在暗示,她和家里的这三个人不是一类人。
纵观整部影片,你会发现,从地下拿着剪刀回来的红衣Adelaide除了女主,从未伤害过谁。
反倒是结婚成家Adelaide,夺走了好几条生命。
这多少有点讽刺意味: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我们”?
我们可以选择善良与邪恶吗?
还是我们本来就是善与恶的结合体?
>>>>《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
要想知道《我们》在恐怖背后想表达什么,首先要知道“我们”指的是谁。
在片中,红衣Adelaide说:我们就是美国人(We're Americans)。
而英文片名“US”,也可以理解为United States——美国。
确实,乔丹·皮尔总在他的电影中表达对美国现实的不满。
在《逃出绝命镇》中,他讽刺美国至今还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在《我们》中,他又戏谑了特朗普的隔离墙策略——美国一直恐惧第三世界移民的涌入,但当他们遭遇灾变,最快又最近的能够逃离的地方却是被他们隔离的墨西哥。
但《我们》真的只是在讽刺美国人么?
或者又想网友讨论的,映射了阶层、宗教和南北战争等等?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乔丹·皮尔表示他只是想告诉人们: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自己拥有的优越的条件。
比如富人们物质富足,生活奢靡,中产阶级不愁吃穿……但还有一些人,连被你厌倦的生活都无法拥有。
他们有的甚至无家可归,有的食不果腹。
人们总是在意自己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剥削占有其他人的资源。
就像片中的克隆人,从未有人在乎过他们,他们就是社会中被抛弃和遗忘的群体。
但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只在乎自己,我们所有人也就成了那个被抛弃的人。
正如乔丹·皮尔在SXSW首映礼上所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关于我们自己,太多时候我们都恐惧他人会夺走我们的工作,抢走我们的资源。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所害怕的“这些人”可能长得跟我们一模一样。
这些魔鬼就是我们自己的嘴脸,邪恶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文/女神的秋裤The End热门精选反转这么爽的末世灾难片,终于被我淘到了!
这么过瘾的年度爽片只有6.5分,这爆款有毒!
2019年度恐怖片第一个爆款竟然是它!
4年了,公认的神作回归!
看完我哭了……《复仇者联盟4》彩蛋、深埋梗和致命bug问题解析这部差点被禁的狠片,只用81分钟就成为神作女神的秋裤,影探主编,但我并不是什么影评人,我只是一个用生命看电影的人。
裝模作樣、噁心!
再次證明喬皮爾斯就是搭上種族議題,完全沒才華、只會講黑人議題、電影不斷醜化白人的爛導演,繼抄襲*毒鑰*的*逃出絕命鎮頗獲好評,還扯蛋、無恥的撿到一個奧斯卡後,這次從無到有的自編自導,更是自曝其短到可笑。
全家人攜手對抗全家的複製人,乍聽是有意思的設定,結果最後故事不但漏洞百出、空有野心沒有能力,空有想法無法實踐。
文戲支離破碎、人設除了講自以為好笑的笑話毫無層次,台詞滿滿的功能性,可預期又公式化。
武戲粗糙、難看,殊不知前半小時鋪陳完,開始一陣屠殺,當純屠殺片你也不夠格!
你要屠殺也要動作好看!
沒有腦沒有理由,主角一家人闖入家裡,一陣廢話還要各各複製人自己擊破,偏偏母親要綁在桌上、女兒要跑給你追、遇到陌生人喊個兩句跟丟了,兒子躲在衣櫃裡要一起玩火,老爸最扯,人高馬大打一下唉唉叫,然後複製人還要老遠拖著上遊艇?
這段首次正面交鋒,拍的又臭又長,半小時多絲毫沒娛樂性。
緊接著,白人一家的複製人出現就是全家一陣割喉?
這家爸爸愛廢話、媽媽只會抱怨、酗酒、因為錢結婚、雙胞胎女兒尖酸刻薄,白人在本片就是該死?
該這副德性。
猶如 逃出絕命鎮 白人就是賤 就是要黑人的性能力?
主角一家來到白人住處後,突然這裡的複製人也會殺不認識的黑人主角?
然後原本自己的複製人跑哪啦?
一下就甩開了?
不是共同靈魂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嗎?
三兩下又幹掉,接著全家繼續跑,啊你們這麼會殺,跑根毛?
根本拖戲最後一家人都廢物,徒留黑人女主角跑去地下室跟自己搏鬥,用了最蠢的方式,唸台詞解釋整個複製人來龍去脈,乍聽好像很合理。
請問你們在地下生活誰管理?
只吃兔子活33年?
衣服、剪刀哪來?
失語怎麼溝通?
躲地下為何偏偏此刻出來?
啊複製人手拉手之後要幹嘛?
你警察被控制,沒有軍隊、政府?
他們是複製人不是變種人啊 一堆bug解釋不清....最後的反轉反而我能接受,畢竟這樣才能解釋為何女主角可以帶領大家...再來女主角的演技,長得醜就算了,在*自由之心 只會哭就拿了奧斯卡,到了這部還是那種死臉,從頭到尾就是面無表情跟哭!
沒別的情緒反應!
一點長進都沒有!
又是一個趁種族議題竄起的*演員...痛苦與榮耀 裡說的:會哭的演員不是好演員,忍住不哭才是!
這種三流演技回去洗洗睡吧!
命題是挺有趣的,偏偏執行能力差勁、編導毫無能力駕馭,無法自圓其說就說隱喻。
每幕都令人尷尬,東參西和一些電影+川普+黑人+2000萬美金預算=這坨屎!
要说编剧型导演乔丹∙皮尔的处女作《逃出绝命镇》(我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89009/?start=0&cid=9322318#add_comment)给影迷们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应该并不为过。
这位谐星出身的创作人凭借500万美元制作经费换来2亿5000万美元的票房自然是独立电影的经典成功案例,但更让人惊叹的则是电影瞬间成为2017年美国流行文化的讨论热点,很多画面和桥段(比如勺子和茶杯的催眠画面)甚至成为年度电影和社会的标志。
作为黑人导演的皮尔借助《逃出绝命镇》隐喻和讨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那他的新作《我们》会对这个题材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这真的是非常乔丹∙皮尔的答案了。
下面的影评和随后我个人的解读都会涉及到严重的剧透,请大家看完电影再回来阅读讨论好了。
另:我在《逃出绝命镇》的影评里给出的个人理解,很多朋友当时都表示是过分解读,但后来皮尔接受采访时明确说明了那些都是他的用心设计,而且表示他很开心观众们能理解到这些用心之处。
我想说的是,对于其他普通创作人来说会被认为脑洞太大的理解,到了花大量时间在剧本创作和前期制作以及制作团队都有着丰厚影史知识的乔丹∙皮尔作品上,我们应该多一份心去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排斥说是过分解读。
尝试挖掘冰山下隐藏的部分,或许是对皮尔以及他的电影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对于美国社会问题有着尖锐看法的皮尔这次选择抛开种族问题、以《我们》作为题材想跟观众们进行讨论的又是什么主题呢?
电影里面主角阿德莱德的分身似乎刻意打破第四堵墙为观众解答了这个问题:“We are American.”(我们是美国人)。
这直接得看似荒唐的对白实际上是《我们》电影多面性的缩影 – 电影里让人恐怖的分身或许确实是美国社会及美国人民的缩影,但他们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所制造的奴隶,以及讽刺着由这些奴隶亲手建造的美国社会。
这种多面性在《我们》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细细思考似乎标题也有这不一样的意味。
Us = United States,这又是皮尔再一次给观众们的明示,告诉大家这次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种族的问题,而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根本问题。
遍布整个电影的多面性,似乎在《逃出绝命镇》里也随处可见,而这种多面性的来源,正是来源于皮尔煞费苦心的剧本创作以及他一丝不苟的前期制作设计。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逃出绝命镇》后就深知皮尔电影里每一帧画面有着大量的信息,因此在观看《我们》的时候便会聚精会神去搜索他设计在每个画面中关于电影谜题的答案。
皮尔当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因此观众们对《我们》的观影感受应该大多是极好的。
但他更深谙的则是经典恐怖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道:“对于我的观众来说,他们会愿意在画面中寻找答案。
我希望在提供足够答案来满足和吸引他们的同时,可以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来进入他们的噩梦里。
”所以作为恐怖电影的《我们》,少的是一惊一乍的吓人桥段,多的是耐人寻味的画面安排和情节设计。
这样观众在电影院里虽然被悬疑元素操控得手心出汗,但真正恐怖的时刻却是在走出电影院后,慢慢思考的我们终将一步一步进入不同的噩梦之中。
这同时也提升了对本作多次观看的意义,在不断观看找到不同答案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坠入更多不同的梦魇之中。
导演兼编剧乔丹∙皮尔而能让观众们身临噩梦的当然不止皮尔巧妙的剧本以及对于画面信息的控制力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可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
承包了大部分笑点的父亲加比(温斯顿∙杜克饰)甚至让人偶尔有在看喜剧的感觉,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孩子们天真和恐惧的杰森(埃文∙阿莱克斯饰)和索拉(莎哈迪·赖特·约瑟夫饰,今年后面的《狮子王》真人版也会有她的配音)同样也应记一功,甚至只是以配角出现的另外一个家庭的四人,尤其是饰演另一位母亲基蒂的伊丽莎白·莫斯(《使女故事》中的琼以及《广告狂人》里的佩吉)也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相信没有观众会反对我说整部电影中表演最出彩的当属饰演主角阿德莱德的奥斯卡影后皮塔·尼永奥吧?
在《为奴十二年》中给出杰出表演的她横扫了当年的各大奖项,却似乎没有获得更多的领衔主演机会,只有在《星球大战》和《黑豹》这些大制作电影中担任配角,可以说是近几年尤为可惜的演员。
但这次借着《我们》优秀剧本对阿德莱德这个角色精妙的创造,她也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展现她过人演技的机会。
她那双异于常人大小却又极善于表达情感的眼睛在不同时刻都会为观众带来直击灵魂情绪传达,但除此之外更让人叹服的则是她在电影中对于躯体的控制力以及以躯体动作去展现角色精髓的能力。
无论是在被袭击情况下拿着铁棍时表达出来的求生欲,还是作为分身袭击时所给予我们的那违和感十足的优雅感,都不是普通演员可以做到的。
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众多演员们要同时饰演他们的分身的这个挑战了。
在这些角色被袭击的惊栗表情的另外一面则是同样由他们饰演的分身们所给出的那些让人不敢直视的邪恶面容。
除此之外,分身们异于常人的肢体语言也和主角们形成强烈的对比。
无论是如同野兽般的行走动作,还是无法言语的嚎啕作响,抑或是无法解读的困惑表情,无不让我们感叹这些演员对角色诠释的控制力,以及禁不住思考这种对比的深意。
与表演相得益彰的则是创作人们极为细心斟酌后得出的画面设计和摄影。
无论角色和分身是否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深思熟虑的镜头空间设计以及拍摄的走位安排都让我们深信面对面的是同一个面孔。
而构图则更是不用多说了,多次出现的高空垂直拍摄,尤其是车辆行驶的航拍,都可以说是对影史经典惊悚片《闪灵》的致敬;分身们最开始出场的画面则巧妙地采用了仰视的构图,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梦魇感;临近尾声阿德莱德一前一后的构图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在对白中给观众们信息的同时也在画面上进一步讲述这个对立的故事。
同样出彩的则是排舞走位的编排,尤其是高潮部分阿德莱德和分身的对决,优雅的走位对应着求生的野性,配合着剪辑穿插互相照应的芭蕾舞蹈画面,都进一步以画面让为谜题的解决提供线索。
当然,以弦乐和唱诗般的人声领衔的配乐在氛围的创造上也是功不可没的,而流行音乐的穿插,尤其是不同于正常版本的流行音乐穿插,为观众们提供喘息机会的同时也再次让我们潜意识中知道观看的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
巧妙的构图让分身的出现有从天而降的恶魔的感觉所以各方面都让人赞不绝口的《我们》是一部完美的杰作吗?
我自己的答案似乎也是否定的。
可以说,作为电影人的皮尔在《逃出绝命镇》后以《我们》作为续作展现在影迷面前的是越发成熟的技术和更加宏大的野心。
在无论是剧作风格抑或是制作技巧都逐渐成形的情况下,从制作质量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是比《逃出绝命镇》更上一层楼的。
但剧作的风格成形了,剧本的严谨程度在宏大的野心面前在我看来却有所下降。
作为观众,观看《我们》的时候由于让人窒息的剧情设置大脑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走出电影院的一瞬间相信大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为啥对换后小阿德莱德不能回到地上的世界?
)。
或许我们确实不应该太在意这种吹毛求疵的小问题吧?
毕竟《我们》能够做到让观众看的时候被悬疑控制得身临其境地紧张,在看后知道有更大的问题值得思考,其实已经非常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了。
然而宏大主题面前更为缜密的逻辑线索,往往却是杰作和佳作之间的分水岭,尤其是多多少少带有科幻成分的本作。
这也或多或少让完成度极高的本作有所减分。
但这或许也是乔丹∙皮尔多面性的延伸吧?
众多完美元素的另一面离不开的是让人稍感惋惜的不完美。
虽然这些都是作为影迷的我们苛刻的要求,但乔丹∙皮尔确是值得我们有所要求的电影人。
而对下一部电影作品,以及将要由他制作的新版《迷离时空》电视剧的期待,只会因为《我们》的优秀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我们》的双面性以下是我个人的解读:一刷感觉:就像正文提到的一样,本作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有更好的解读。
下面只是我一刷后的感想。
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当属结尾的反转。
阿德莱德年幼时进入镜屋里迷路遇到自己的分身,因而被吓得有阴影而不能说话,这是电影一直引导观众们的方向。
但结尾却告诉大家多年前实际发生的,其实是阿德莱德被分身袭击带到地下,而分身RED则到地上取代了阿德莱德的身份,过上了阿德莱德应有的生活。
(为了避免误会,以下称在地上长大的主角为阿德莱德,被换到地下生存的主角为RED)这看似让人震惊的突然反转,实际上在电影中有很多地方一直在铺垫阿德莱德与普通人不一样。
首先,与所有人相比起来,阿德莱德的说话方式可以说有着非常微妙的不同;我在观看的时候一开始察觉到了这一点,但却会因为觉得这只是为了表现她回到有着恐怖回忆的场所所应有的反应而已。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一家人聚餐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吃拉圾食品,而阿德莱德则一直在吃草莓,或许是因为作为从资源匮乏的地下来的她更重视营养?
而且吃的方法也很奇怪(像兔子?
)。
而到了沙滩上,阿德莱德跟另一位妈妈基蒂的对比和对话也是很意味深长。
首先基蒂邀请阿德莱德喝酒,但是阿德莱德只喝水,又是营养的问题。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小时候跳舞的问题,这其实稍微暗示了分身野性的舞姿还是不及本人优雅的姿态(这里有严重的问题,到底是换了之后才跳舞还是换之前就跳舞了,我认为有点不太明确)。
然后基蒂提到了阿德莱德怎么都不说话,阿德莱德的回应是“我只是不太喜欢说话的人而已”。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当然还有阿德莱德每次与分身对决时的那种兽性喊叫,还有就是基蒂的分身神秘地选择不杀掉她的情节(因为嗅到她的同类人?
)。
而最大的提示,应该说是高潮前阿德莱德回到镜屋里竟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通往地下的秘密通道。
这些不断出现的对于语言能力的额外信息以及只有细心观察事后思考才能察觉到的精巧情节贯穿了整部电影,可以说是给足了观众们提示。
当然,《我们》中最值得探讨的必然是分身的意义。
从预告片开始,观众们都以为这仅仅是一部被恶魔般分身入屋行凶的恐怖电影而已。
但电影在主角家庭逃离后一下子转换到早上还一起相处的朋友家里,瞬间让我们明白了电影要讨论的远远比单一家庭所遭受的恐怖有着更深的层次,影响范围也更大。
最后到了地下那看似荒唐、与监狱和精神病院如出一辙的空间里,RED给阿德莱德讲述了她的不幸,讲述了复制人们的计划。
这一切都起源于政府,起源于他们想要使用复制人来做奴隶(二刷后证实并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希望用复制人来控制地上的人)。
一开始是用兔子做的实验,所以地下有那么多兔子。
但是最后却发现实验是失败的,只能复制出来“没有灵魂”的人,因此项目宣告结束,复制人只能在地下生活。
因为“没有灵魂”,所以复制人的行为是被地上的人牵扯/控制着的(tethered,所以需要用剪刀来“剪断”这种牵扯),比如游乐场的对照,而这些复制人也只能以生冷的兔子作食物(对比的时候有给画面)。
然后当然就是阿德莱德跟RED对换的情节了,这可以说是整个地下复制人群体的转折。
因为RED是唯一可以说话(这是电影所给出的另一个重要提示。
RED跟其他分身都不一样,她可以说话,因此其实皮尔给的提示是她本来并不是分身/复制人),而且跳舞并不是兽性而是优雅的(最后高潮一段穿插对比以及打斗的时候的对比,二刷发现一开始跳得并不好,但后面越跳是越优雅的),让复制人群体觉得她是神一般的人物,而且受到她的启发发现他们是有自主能力的/实际上也是有灵魂的(因为我只看了一次所以这里还没找到对应的地方,但从结果来说这种觉醒是肯定的)。
所以其实整个过程是:奴隶->被启蒙->自主/觉醒。
但我感受最深层的政治隐喻其实是阶级的对立以及流动性。
地上和地下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资源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发展能力不一样。
阿德莱德和RED的对换是很巧妙的对比设定。
阿德莱德生于地下,但因为逃到地上了,所以最后发展成地上人应有的状态;RED生于地上,但被换到地下,资源都没了,所以发展上受到了严重阻碍(虽然相对于其他地下人来说还是更好,比如她依然会说话,其他人都只能像动物一样叫)。
还有一个意味,至少我认为的,是阿德莱德到地上看到了地上的资源之后,并没有选择回来挽救后面留下来生活在地下的伙伴。
这个其实是很合时宜的社会评论,因为很多评论对婴儿潮时期(baby boomers)出生的人(基本是现在的掌权者)的评论是(姑且不论到底是否正确)“他们已经拿到他们的东西了,所以他们不会再管我们了”的自私感。
而这恰恰就是RED的情况,也是阿德莱德抱怨的地方。
当然已经有朋友留言给出了另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Lady Prufrock Red没有去救她生活在地下的同胞是因为她和他们根本就没有感情吧,生活在地下的人是没有人类感情的,所以也不存在”救”。
Red是在来到地上以后才逐渐理解人类感情,生儿育女的。
电影还有更多更多的细节信息和隐喻,或许二刷后我再回来补充吧。
1.红色(Red)红色的元素在电影里无处不在。
小时候和父母走丢时,手上拿着的是红色糖果。
她身上穿的那件T恤上,印有“Thriller”的字样是红色的。
在她进入神秘隧道前最后看到的逃生出口标志“Exit”也是红色的。
最直接的联系是,具有反抗属性的地下影子组织(Tethered)的官方队服是统一的红色。
那么,红色的寓意是什么?
红色代表了阿莱德莱在被其影子替换身份前的生活记忆,真实的记忆。
当阿莱德莱被迫成为地下人,她开启了漫长的复仇计划。
让整个组织穿上红色衣服是一种对原始记忆的呼唤,以及重夺地上生活掌控权的渴望。
红色暗示了女主对14岁以前记忆的保留和反抗的心理。
2. 语言地上人和地下人的重要区别是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毋庸置疑,地上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他们像处于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一样,用语言去交流,表达情感。
地下人则无法使用语言,他们彼此交谈的方式是动作和嚎叫,具有野蛮性和原始性。
譬如男主盖伯(Gabe)的影子亚伯拉罕(Abraham)表达情感都是通过兽吼,小男孩杰森(Jason)的影子Pluto擅长快速爬行。
语言是暗示“反抗组织头目影子是阿莱德莱真身,而所谓的女主人阿莱德莱其实是影子”这一真相的重要线索。
这个后面说。
真身后来没有丧失语言功能,但是声带被严重损害,参考结尾处影子用手铐勒死真身,可以猜测,影子正是通过这种手法永久性损伤了真身的声道(真身被控制在地下时,手被影子用手铐锁在床边。
手铐是重要的犯罪工具)。
电影中出现的耶利米书十一章十一节(Jeremiah 11:11)写道:"I will bring on them a disaster they cannot escape.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这是上帝对那些破坏契约分子进行的复仇。
而地下影子反抗组织(Tethered)从来都无法具备地上人所拥有的声音,所以他们的杀戮形式首先都是先对准地上人的候部,复仇的最直接方式。。
“For I will not hear them in the time that they cry out to Me."暗示了这点。
3. 影子反抗组织的服装本片的制作人之一lan Cooper是这样解释:reminiscent of classical horror-movie villain iconography.言下之意,红色衣服,皮手套,剪刀这些元素更像是为了唤起观众对经典恐怖片的原始恐惧。
红色的衣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囚服,接着和囚犯相勾连。
剪刀是用于工作的器具,进而和底层的劳动者相勾连。
剪刀同时是一种很有攻击性的武器,暗示边缘族群反抗压制,反抗社会“阶级性”的集体意识。
4. 兔子的寓意兔子这一元素不断出现在电影里关键的部分。
个人认为,导演绝非是单纯为了塑造恐怖气氛而设置这样的场景。
兔子作为地下人的食物来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这无疑为那些没有地位、身份隐形的地下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食物渠道,对于这些边缘人来说,实用性永远是第一考虑,食物自然也不例外。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主角掉入兔子洞后也看到了镜子,白色兔子,再想想这部电影,似乎也有莫名的呼应。
女主进入隧道跟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即将展开一场复杂而微妙的危险旅程。
而导演自己也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解释,剪刀的手柄很像兔子的耳朵(rabbit ears are scissorlike)。
5. 关于女主就是影子的叙事铺垫1)女主在14岁那年误闯嘉年华隧道后,便丧失了说话功能。
她的父母以为自己的孩子得了PTSD,是心理上的创伤,还叫来了心理医生。
但这个时候女主已经被替换了,所以她不会说话变得很好解释,因为影子原本是地下人,对语言根本一窍不通。
2)女主不吃肉。
根据电影的交代,影子在地下以生兔肉为食,吃肉或许会让影子再次回想起那段黑暗的地下生活,所以在后来的生活里都拒绝肉类。
3)影子在结尾杀死了真身后,发出了动物性的嚎叫,这场决斗很像是激活了她原本压抑的本性。
4)真身在被影子用手铐勒死之前,哼起了一段口哨《Itsy Bitsy Spider》,这段口哨正是1984年真身在进入迷宫隧道时嘴里吹的口哨。
5)在影子儿子杰森被真身绑架后,她毫不费力地找到了那条地下通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6)在影子遭遇真身追杀、陷入困境时,镜头多次给了特写,狰狞,凶残,这也许暗示着影子越来越无法抵御真实本性的召唤。
6. 捉鬼小精灵 Santa Cruz boardwalk电影发生在圣克鲁兹(Santa Cruz),美国加州的一个城市。
开头女主一家要去度假提到了(Santa Cruz Boardwalk)。
这一设定让我想到1987年的恐怖喜剧电影《捉鬼小精灵》,后者就运用了这一场景设定。
7. US的美国寓意除了显而易见的片名暗示,电影还有许多细节不断地Cue到“美国。
1) Hands Across America这一重要设置。
Hands Across America是1986年在美国举办的一场慈善活动。
该活动曾今号召了650万民众牵手横跨美国,整个拉手活动持续了15分钟。
注意这里面的时间点,1986年正是女主真身和影子替换身份的年份,而女主失踪的时间刚好为15分钟。
事实证明,导演是有意设计这样的巧合。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小时候风女主被一则有关Hands Across America的广告吸引。
在她被影子控制沦为地下人后,她也是从T恤上的Hands Across AmericaHands 获得启发。
Across America这个活动具有很多属性,本质上他给人们,给整个时代带去了很多希望,是光明的;但它举办的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水深火热的危难关头。
这本身的多重性(Duality)再次注脚了电影名称US的深刻寓意。
导演正是从YOUTUBE上看到的这则商业广告中获取灵感,赋予了Hands Across America另外一层邪恶的意味,在片里,反抗组织便是手牵着手,环绕着整个Santa Cruz。
2.)影子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时是这样说的:“We are Americans”。
8. 地上和地下世界的互文地下世界的人会模仿地上世界的人。
他们的动作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相同性。
侵袭女主一家的地下人,身上都有着和女主一家相同的属性。
譬如,小女孩Zara是田径能手,她的影子Umbrae跑步也很快;小男孩Jason喜欢玩火,他的影子Pluto也很嗜火,脸上的伤疤正是因为玩火所致。
9. 这部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翻阅了很多导演关于此片的访谈,我认为谈论意义需要在美国社会的框架下进行。
它无疑表达了美国社会的“遗忘”本质。
还记得电影中的女主影子在成功替换身份后,跟现任老公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吗?
这么多年来,她拼命压抑那些令她痛苦的过去,人性的黑暗面,试图让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完美家庭的样本。
即使这一切是以剥夺他人的幸福为代价。
如果对照过去,美国历史上也正有这样一段黑暗面,那些被无情镇压和屠杀的印第安人。
后者在美国一直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
众所周知,在14-19世纪之间,美洲侵略者对美国原住民实施了漫长的种族灭绝酷刑。
如今,印第安人早已成为美国社会的边缘族群,在美国人的眼里,印第安人一直是“野蛮”的存在。
这一伤感的历史疤痕仍在延续着,以难以被察觉、有意不被触碰的方式,绵延在美国的非主流群体——印第安人社群里。
他们无法融入现代社会,贫穷,病痛折磨着他们。
这种悲凉,赋予了他们一种“影子”特性,幽魂般游离在主流社会。
但影子真的是没有感受力,没有灵魂吗?
导演给出的恰恰是相反的答案。
女主的影子在成功上位后,她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爱她的孩子吗?
爱她的丈夫吗?
答案是肯定的,对幸福的追求,对所有羁绊她通往幸福之路的憎恨,她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人。
导演不断地模糊真身和影子的界限,以至于最后,这些共享一个灵魂的不同客体竟都散发着人格的力量。
us就是你和我,我们,合为一体,真正将你和我区别开来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一种疾病系统,不是个体性的,而是集体性的,贫穷,富裕,快乐,悲伤,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导致了那些巨大的鸿沟,将影子带入地狱,那些痛苦的过去,那些边缘的族群,然后转身把宝座留给真身,所谓的权贵,世俗定义的正常人,成功者。
所以在最后,你很难随便用“受害者”或者“施暴者”去定义真身和影子,在他们的身上,都流动着受害者的桎梏和施暴者的倾向。
电影的结局其实很悲观(亦或是现实),它揭示了,那些边缘人唯有通过残暴的“杀戮”,以暴力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通行证。
无疑,小男孩Jason知道了真相,那个他一直叫妈妈的女人并非阿莱德莱,而是杀死阿莱德莱的凶手。
Jason只是看着,没有说任何话。
这预示着,美国社会的那些阴暗面,那些有关影子的血泪史,所有被雪藏的罪恶,将留给下一代。
下一代,也许依旧是沉默的一代。
ps:参考https://www.google.com/amp/s/amp.thisisinsider.com/us-ending-jordan-peele-new-movie-explained-2019-3https://slate.com/culture/2019/03/us-movie-ending-twist-explained-meaning-spoilers.html
这是一个底层阶级被动向上层阶级宣战的寓言故事。
一、剧本的结构设定逻辑——层级等级制划分与复制。
1. 某个地区的阶层1:1复制机制上层阶级会自然复制出一个底层阶级。
下层阶级只有身体与动作的复制,却没有灵魂,没有语言,更没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2. 底层阶级的存在是一个谜上层阶级并不知道,也看不到底层的存在。
底层是贫困的,是无语言表达权利与能力的,野蛮的,没有自己的历史叙事的木偶。
3. 底层存在是上层之间为了互相控制的产物。
影片讲到,人们为了控制人类从而在身体层面复制了人,但是没有复制出灵魂来,因而无法达到控制的目的,所以后来又把他们遗弃掉。
上层如果将底层制造成功,那也只是上层实现彼此控制的手段;如果没有成功,就会把底层抛弃,任其自生自灭。
4. 底层上层的区分不在于人而在于环境。
女主角小女孩Adeleide被置换到地下之后,就从上层变为了底层,甚至失去了灵魂,成为从属。
反而是原本的地下女孩儿Red在更换环境后成功具有了控制力,具有了灵魂。
二、阶级冲突的爆发与底层的觉醒一片祥和的上层世界与一片死气的底层世界虽然存在着对应,但彼此不存在觉知。
底层的人从未知晓还有上层的存在;上层的人也从来不会走入地道窥探底层的生活。
上层人玩摩天轮,底层人玩转圈圈;上层人打游戏机,底层人打墙壁;上层人谈恋爱喝咖啡,底层人彼此喂饭吮手指;上层人笑容满面深情脉脉make love,底层人一言不发完成reproduction任务;上层人分娩照料医学介入,底层人生拉硬拽简单粗暴。
底层人是不是死亡率更高?
影片没有说明。
想必是的。
底层觉醒的条件至少有两个。
第一、上层的好奇心带来的失误。
第二、底层领导者的先进性。
影片的关键转折来自于上层人的好奇心,一种走进黑暗的好奇心。
小女孩Adeleide误入黑暗,恰巧给了底层小女孩Red更换身份的机会。
小女孩Red瞬间抓住了机会逃出底层。
至于Red从来没有到过上层世界,是怎样找到Adeleide家的?
这些可能性的bug暂时不做讨论。
这里面揭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用各种手段逃出底层的人选择了遗忘底层,而不是引领底层,反哺底层。
悖论的反而是被替换到底层的上层人Adeleide,开始探索底层,接纳命运,融入底层,策划平权。
对于底层的启蒙难度很大。
在长期的压迫下,底层民众的一盘散沙性,知识落后性使得无法有效通过教育、告知等手段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即使告知,民众也未必相信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此时,被更换的Adeleide通过模仿Red的芭蕾舞获得了民众的目光关注,被赋予众望,带领民众走出红海。
三、底层反抗的手段—— 暴力与非暴力的有机结合 影片中运用的剪刀工具,说明了底层反抗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实现经济平等,而只是摆脱控制。
只有通过杀死对应的上层人,才能实现自己个体的自主。
主动脱钩断链,甚至运用极端手段的脱钩断链,都是为了摆脱控制,实现人身自主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抗是暴力的。
这与黑人民族主义的思路相呼应。
在实现自主之后,这些底层人手拉手组成队伍进行示威,没有冲击议会也没有重组政府。
同时,他们却也没有停下抗议的脚步。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自由地生活在阳光下而已。
他们想要最终融入整个上层的秩序,而不是彻底打破上层秩序。
这与1960s黑人民权运动的思路相呼应。
四、黑人新身份的多元生成这部黑人电影没有典型的种族主义场景描写或讽刺。
没有白人警察开枪鉴于监禁,没有单亲妈妈,没有吸毒贩毒持枪黑帮,没有奴隶制,也没有黑人运动领袖遗产。
导演只是基于这些种族主义遗产所带来的感受与符号——被抛弃、无自主意识、环境不平等、无话语权、身体压迫 等——构建了一个新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种族主义的抽象元素依然存在,但是不再以肤色的形式结构化沉淀下来。
种族主义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折射棱镜与工具箱,助力生成了新的景观。
种族是什么?
它其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自我认定与他人认定的身份。
这种身份具有历史性,历史又塑造了经济,影响了制度,建构着社会心理。
既然这样,与其固守着历史不放,不如带着历史的遗迹——压迫与反抗的意识特征——大胆创造。
本片这位导演的特点就在于带着元素创造。
无论是《Get out》还是本片,都具有类似特点。
在本片中,他干脆不再走讽刺路线,而是直接聚焦意识中的二元性划分所形成的实体结果——上层与下层问题。
其实,黑/白二元性,城/乡二元性,男/女二元性,先进/落后,资本/工人二元性等诸问题都可以得到类似阐释。
This is US.这句从小男孩嘴里说出来的话,无疑是本剧的中心思想。
作为居住在美国的庞大的中产阶级的一员,看这部电影的全程,无疑也是在看“This is US”的镜像。
主人公一家的每一个细节都和我们家太像了:从在加州的居住条件,小时候学过的芭蕾,半新不旧的奔驰车,两个孩子的性别和年龄差别,家庭中男女主人公和孩子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微妙平衡……可能与美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并无本质差别。
这就是在看自己的故事。
我们太过熟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伴。
而在这个显性的世界之后,有一个隐藏的世界,像暗物质一样,我们睁着眼睛却看不见,抑或是故意忽略,却时时刻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电影用的是恐怖片的手法,可是这哪里是什么想象出来的情节,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啊。
那些在大街上卖手工艺品或卖唱的小贩。
那些每周来一次毫无声息打扫花园的墨西哥移民清洁工。
那些住在移动拖车里的家庭。
那些办公楼里扫厕所的人。
我们每天都见到,但从不和他们说话,既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不想他们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有度假、孩子有芭蕾课,有401k保险,他们呢?
我们并不关心。
我们只想享受他们的服务,却并不想让他们进入我们的生活。
在电影中,他们是穿着红衣的影子,在现实中,他们就是贫困的中下层阶级,而一旦他们挽起手来,中产阶级就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脆弱。
美国反映中下层阶级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并不少。
《我在底层的生活》中,芭芭拉艾伦瑞克就详细阐述了,贫困为什么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贫困人口并不是在我们的想象中“不努力,不奋斗”的人群,他们从一出生开始,社区环境、学校、长时间体力劳动带来的时间匮乏就让他们无非逃离这个牢笼,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在想如何付下一天的账单。
里面有个事实很震惊我:他们宁愿住在更贵的汽车旅馆里,也不愿住在正常的公寓,只因为汽车旅馆是周租,而他们付不起公寓的月租和押金。
《佛罗里达乐园》则直接把穷人和富人的生活赤裸裸地一分为二摆在观众的面前:在全世界最大的迪士尼乐园的旁边,就有着能天天看到烟花却从来没有进去的孩子们,而他们建立了自己虚幻的乐园。
电影用夸张的情节告诉了我们中产阶级可能的后果,而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女主人公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中产阶级的恐惧。
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抱怨重税却怕底层的暴力,却从来不想想这两者之间矛盾的阶级,这是一个不断降低生育率以便用最好的投资打造后代的阶层,这是一个拼尽全力以其保持住自己阶层的阶层。
这是一个无法跨越自己的阶层。
美国当今的现状也表明了,为什么铁锈带的下层中产阶级都纷纷投票给了川普,因为在一个日渐无法保持自己庞大中产阶级的国家中,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那些岌岌可危的下层中产。
社会割裂、阶层固化的后果就是恐惧和暴力,逐渐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电影的好处在于,虽然选用了黑人家庭为主角,但整部电影超越了种族话题(如Get Out),而上升到了整个国家的阶级之上,变成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话题。
整部电影有些枝蔓过长,感觉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让人觉得有些冗长,比如影片开头的兔子和隧道的隐喻,直到最后才解开谜题,而中间围绕白人家庭的支线风格与整部电影也不是很符合,既想搞笑又想严肃,其实没必要讲这么多的。
这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美国故事,可以改名叫:在美国未来的十字路口上。
[有剧透有剧透]昨天晚上看完, 跟着导演的脑洞, 回到家细思恐极: 我们自以为的reality到底靠不靠谱呢.首先影片的新意真的角度刁钻: 政府造一批没有灵魂的复制人(puppet, 木偶)来控制地上的人, 然后地下的人最终跳起来反抗. 这又是一部看到结尾5分钟来个不要命的翻转, 导致观影结束后就停不下来了: 想想里面到底买了多少梗? 还有多少坑?如果不想看文章, 去听我这一期的vlog(再放个大一点的照片, 免得你一眼就看到下面的剧透)电影<我们/US>最神秘隐喻!?洛杉矶阳光,日料,好莱坞2019最惊悚影片! | 张土汪电影<我们/US>最神秘隐喻!?洛杉矶阳光,日料,好莱坞2019最惊悚影片! | 张土汪[有剧透有剧透]
这是我认为全剧最恐怖的一段, 其他紧凑环节都是有条不紊地逗比啊!我把容易看明白先写下来免得忘记, 觉得吊炸天的放最后面几条.我把梗数一数, 看看跟大家有什么不一样. 这里用'本体'形容最初的在地上成长的正常人小女孩; '克隆'来形容最开始在地下的puppet小女孩.1. 反转之后, 克隆妈妈不敢去海边, 竟然不是童年阴影, 而是怕自己复制人的身份败露!2. 克隆妈妈的身份缓缓暴露: 在朋友家杀复制人的时候, 干脆利落, 尤其是收齐剪刀✂️的那个瞬间, 一脸的神经质, 其实真的她的精神也才有问题啊! 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本性. 在白人克隆妈妈可以下手的时候, 她犹豫不决, 不杀, 反而自己去一边玩耍了: 也许是因为, 她感觉到, 或者知道克隆妈妈主角其实也是复制人!?3. 克隆妈妈在看到复制人大女儿挂的时候, 心生怜悯, 不忍杀掉: 这并不是因为她像自己的女儿, 而是...他们是同类啊! 他们都是像兔子一样无脑繁殖的复制人啊! 看到自己的同类挂, 心里的确是不忍! 我还纳闷她怎么这么吊炸天, 敢一个人去树林里面: 说不定要是复制人大女儿没死, 她就抄起一把剪刀, 跳起芭蕾, 跟同胞互认了...?4. 本体妈妈虽然已经疯癫, 但是, 除了克隆妈妈, 她竟然没有伤害过任何人! 她虽然是幕后主使, 但是上地面以后, 除了creepy, 倒谁也没有碰过 (虽然就是叫别人动手), 但是也许是因为内心软弱? 尚且有一丝童年的回忆? 现在看来, 她除了疯癫, 也不是完全坏到底啊.5. 手铐: 我天, 反转的一个重点之一, 这手铐就是以牙还牙那.6. Mexico 的梗真的是很突兀但是在美国的小伙伴都懂啊哈哈哈: 川普一天到晚喊着造长城不让墨西哥人偷渡来美国; 现在美国人遇到事情要逃走,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逃到墨西哥去.哈哈哈哈哈7. 11:11: 我现实生活其实也经常看到11:11, 基本上都是认为, 我看到11:12, 11:10也很多, 但是11:11稍微特别, 所以心里暗示自己"wow, it's 11:11 lol". 看完电影以后...额..难道... 11:11 感觉就是mirror镜像的最好形容, 因为不管你如何摆放11, 镜面呈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11.8. 大家不觉得, 除了M'Baku(姆巴库, 是Wakanda瓦坎达最强大的战士之一, 国王Black Panther黑豹的对手), 这一大家子人(地面上的本体)全都也有杀人不眨眼, 干脆利落的天性嘛!? 因为一家人都有复制人的神经体质啊! 首先是姐姐, 运动员气质, 拿起球杆就干翻两个双胞胎, 我天, 也太利落了吧!? (看的时候很过瘾, 但是心里也觉得, 我靠, 你克隆妈妈的遗传基因上线了啊) 弟弟, 一开始懦弱, 后来毫不犹豫地把复制人给开瓢了啊! 两姐弟看到血淋淋的一幕, 没有说跑, 却是处变不惊: 这种淡定是不是'没有灵魂'的一种表现? 最后说说爸爸M'Baku, 我天, 这叫一个废, 各种逗比被打, 碰运气碰瓷, 满地地拖拉: 但是你想想, 遇到了恐怖的事情, 这也才是正常的表现吧: 就是吓死爹了啊! 全家, 也其实就他一个黑大哥是正常人, 他的反应也没毛病那.... 所以, 这个电影基本上是纯复制人, 和复制人的后代, 互相干?9. 重中之重: 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 哪怕是一毛一样的两对男女双胞胎结合, 根据基因配对/结合, 怎么可能生出一模一样的孩子!? 就不说复制人小女孩的父母那一代人了, 就从她自己的儿女来说, 也不太可能. 除非这个电影宇宙里: 所有人的后代都是通过固定的DNA克隆出来? (好牵强, 也没必要)脑洞: 有没有一种可能, 电影中本体和复制人, 大家全部都是复制人!?电影中的复制人: 第一代复制人, 失败了, 所以放在地下. 他们本来是用来控制本体的, 但是不管用, 反而本体可以控制/影响他们!? 他们没有自主的灵魂, 也不可能逃出来.电影中的本体: 第二代复制人, 成功了, 放在了地上, 他们似乎有灵魂, 但是其实自己是被操控的(自己也不知道啊). 第二代复制人(估计研究升级加成)延续第一代, 不仅仅被本体影响, 甚至完全被本体控制: 他们的效用就很大了呀, 在地面上劳作耕耘, 然后创造文明 (而真正造出两代复制人的操控者, 在家做做计划, 做做科学研究, 控制控制复制人就行了)电影中没有提到的真正的操控者: 说不定一直控制着第二代复制人(成功的实验成果), 当然第一代复制人杀上来对大家都是意外.这个弯拐过来, 这就能解释许多事情: - 复制人跟本体长得一毛一样: 他们都是被复制的罢了, 当然可以都长一样. (好吧...多一个问题: 你都放弃了第一代复制人, 怎么还继续复制第一代呢? 再让我给导演编一个理由: 他们是backup备胎, 一旦地上的第二代复制人除了意外, 就把第一代的备胎拿上来用, 搞成类似于智障的人设(没有灵魂), 也能勉强无缝连接)- 东窗事发, 完全没有军队出动: 如果军队出动, 或者反应非常快准狠, 就是承认了复制人事件, 那么没有军队出动, 就可以理解了. - 不就是第一代复制人杀第二代复制人么: 怕啥, 反正都不是本体,互相干光也没关系, 然后再造不就完了!?(以后想到什么, 再来更新)最后, 排除脑洞和逻辑漏洞, 聊个正经的. 我觉得导演表达的, 非常显而易见的隐喻, 就是: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弄疯一个人. 跟上一部
这部《我们》,确乎是近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恐怖片,乔丹·皮尔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比《逃出绝命镇》更加成熟的一面,虽然其某些内涵依旧隐喻在表面之下,不过即便单看呈现出来一波三折的故事,也足够精彩。
当然本片虽然称为恐怖片,其实jump scare倒是不多,除却大设定以外,没有牛鬼蛇神的灵异事件,到了后期反倒变成了悬疑片,不过依旧能让人神经紧绷。
剧透预警!
1.我最后活成了你的影子政府的一项阴谋实验,制造了数以万计甚至百万的复制人,企图用复制人操控地上真人的行为,让芸芸众生成为政府掌间的傀儡。
可是事与愿违,复制人虽与其真身共享了一颗灵魂,却只得变成了他们的影子,这,便是整个故事的背景。
地面之上,是那个美丽天堂般的美国,有着游乐园,有着沙滩,有欢乐的家庭合睦的生活。
地面之下,藏在那无人问津的隧道之中的复制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只能拙劣且僵硬地模仿上界之人的行为,却只是毫无意义可言的重复。
天堂里的人们玩着游戏,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嬉闹欢笑,大快朵颐,在地狱的一隅,是生吞活剥兔肉,是抽搐似地抖动身体,是夸张而悲哀的复刻。
就像你拿着一个游戏机手柄,触摸着上面的前后左右,abxy,可是你面前没有那块屏幕,只有雪白的墙垛,你不知道为何那个他乐此不疲,然而你没有其它选择,因为你是他的影子。
2.下行的电梯然而,地上地下之人,也有相见的一天。
这个地下的她,与地上的她不期而遇,地下的她被压迫了太久太久,她毫不犹豫地将地上的那个她掐晕,带到地下,代替原来自己的位置,而她,终于可以到传说中的天堂去生活了。
虽然她曾生活在地下不会地上的言语,但是佯作惊吓后的沉默,慢慢也便习得了言语,甚至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虽然,那个沙滩上通往地下的入口是她永远的心结。
她害怕着,她的那个真身会来找她。
潘多拉的魔盒,最终还是打开了,地下的复制人们身着红衣,拿着剪刀走上了街头开始报复他们的真身,真身们并没有错,错的是他们生来就不知觉间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而地下的复制人们,是多么渴望那种高贵而不自知的身份啊。
她看到了当年被自己弄昏替换掉的真身,还有与她家人相似的复制人,而这些复制家人,大概本来才会是她真正的亲人的。
在一个复制女儿被撞得奄奄一息之时,她凑了过去,想看看能否用下界沟通的语言让她了解一切,然而阶级的变迁让她永远无法再次被认同了。
当然,她定然是喜欢这个阶层的身份与生活的,至少她曾经向往过。
毕竟,面对着那个下行的电梯,要有足够的勇力才能逆流而上。
3.困兽之舞原本地面上的她,变成了囚徒,变成了地下之人,变成了地狱中无法逃出的受刑之人。
我们可以想象她在下面所面对的一切,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枯燥的生活,复刻上界却差之甚远的种种行为,自然还有无法互相沟通的语言。
她痛下决心,要有朝一日冲破这上下界之间名为阶级的束缚,带领着地下之人上天杀掉自己的真身,像弑神一般。
她忘掉自己曾是那些要被杀掉人们的一份子了么?
没有,不过所处的阶层一旦改变,那些所谓的宽恕,容忍,怜悯便只是何不食肉糜的夸夸其谈,那种获取自由和身份的欲望,超过世间的一切。
当上界的那个篡夺了她身份的复制人在聚光灯下的大舞台上舞蹈的时候,她只能在狭小逼塞的地道内旋转,然而,她舞蹈里的这种灵动奇迹一般地让所有地下之人能跟随她的想法行动起来。
终于,她把自己的复制人逼到了墙角。
现在,那个复制人再一次成为了困兽,她用着自己日积月累训练下来的步伐,轻易闪躲着她的进攻,然而,究竟谁最终被困在地下永世不得复出,不到最后一秒谁也不知晓答案。
4.贯穿美国之线似乎到这里为止,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片子似乎是否黑人主演并无关系,毕竟白人一家也有其复制人,全片也未像《逃出绝命镇》《绿皮书》似的点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
确乎如此,这也是我在开头提到的,导演在这方面的成熟,让这种非常夺人眼球的表达变成了片中的一则隐喻。
这就是那条横穿美国,由人手拉着手组成的一条线。
那线,本来是地上的她被篡夺身份之前看的最后一条广告,其实也很无聊,这种募捐看似是对穷人的一种体恤,其实参与者更多还是吃饱了撑着图着找个乐子的才去参加的活动。
可是这条线,成为了地下之人们的精神支柱,在他们刺杀了自己的真身之后,便手牵着手,翻山越岭,穿石填海地将美国的东西海岸相连。
或许这有些滑稽,然而我想,这条线一定意味着什么。
你既可以想象,这条线将美国东西海岸连接起来,也可以认为,这条线将美国割裂成了南北两半。
而打开南北战争的地图,会发现其实一南一北,正好就是这线的两侧,而南北战争的一大缘由,便是对于黑奴是否合法的矛盾。
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统一,可是在《绿皮书》中我们也看到,哪怕在上个世纪,美国南方依旧对于黑人有着很严重的偏见,所以这条线所代表的南北两端,大概对很多黑人有着特别的历史意义。
另一点提一下关于手铐的问题,红衣女主当年被复制女主拷在床上,而当她重返地面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复制人女主重新被拷住,一方面这是一种复仇,而从另一方面,这个枷锁就是红衣女主希望复制人女主永远无法挣脱的锁链,在最后的大战中,先是复制人女主用手铐挡住了红衣女主的剪刀,而在她杀死红衣女主后,也终于解开了自己的镣铐,无疑,永远地杀死另一个自己,才能让她真正的自由。
5.在你身后本片很值得一提的便是优秀的摄影,其中有几处镜头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复制人第一次进入主角家里之时,机位超过360的全景旋转,甚至有一些炫技的成分在其中。
男主藏在游船里那个固定机位也有些意思。
全片有不少高机位俯拍镜头,其中一家人去沙滩时沙滩的俯拍镜头竟然将平平无奇的沙滩拍出了某种诡异感,甚是有趣。
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两个女主一前一后双焦点的那个镜头,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布莱恩·德·帕尔玛在《凶线》里的双焦点的画面。
后方的复制女主一步步逼近,而靠近镜头的红衣女主剪着双生的纸人,这段气氛的塑造在这个镜头的加码之下变得尤为微妙。
6.I got 5 on it本片另一个印象最深的点便是这个“I got 5 on it”这段配乐了,这段配乐在第一款预告时便出现,一听便喜欢上了,整段音乐中既包含诙谐轻松一点的片段,也有大气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旋律,这种怪异的组合无疑与本片非常相配,尤其是影片高潮时这首背景音乐和舞蹈与真假女主的追杀蒙太奇的配合,非常惊艳。
除此之外,片中其它的几段配乐也和剧情比较相衬,又没有给人陈词滥调配乐的感觉。
6.真假美猴王最终的那个反转,在答案揭晓前的几分钟才开始有预感,看完全片从头回顾,发现线索留得太多,然而本片的引导如此出色,让大家即使看到了许多线索也依旧无法解开谜题。
最重要的便是真假女主调换之后小复制女主一段时间的失声,包括她自己也提过曾经有一段说话的困难,这正是因为她从小生活在地底,所以不会英语。
而另一方面,红衣女主出场那生涩的言语,加上后来着意表现的别的人都不会说话,其实也是因为红衣女主本来就是地面上的人的缘故罢了。
而复制人女主开始那么害怕儿子在沙滩上走丢,也是因为怕儿子再一次进入通往地下的门,让地下的那个自己重见天日而并不是纯粹出于母爱。
同时,她最后下去时轻易找到了通往地下的阶梯,这也是因为她其实是复制人,所以曾经上来过,知道哪里是入口。
还有便是白人家庭被杀得干净利落,偏偏女主这里就拖拖拉拉,而且被白人复制人抓了以后也没有杀掉,原以为是主角光环,现在想来定是红衣女主想要折磨复制人女主,所以早就说好不准别人杀掉她。
在给了我们诸多线索的同时,电影还进行了某种诱导,这就是在复制女主(这时我们还以为是真人女主)取车钥匙这一段,她被儿子目睹到的一瞬间的性情大变让我一度觉得她在那个小小的时间段里已经被调包了,包括后面试图和复制人女儿沟通,对复制人儿子如此上心的举动,都让我觉得她就是红衣女主杀掉正常女主后换了装。
可是实际上呢,是这个女主原来一直就是复制人。
我觉得这种既给你实情,又在实情的基础上进行错误诱导的手法非常高明且有趣。
说起错误诱导,我就想起《Alita》里面开始还想诱导我们以为医生是个坏人...大概没有多少人会上当吧...那算是一个错误诱导的反例了。
当然片中有些前后呼应也很完整,比如前半段沙滩上枯站的那个男人,其实是杀了自己真身后组成长线的第一个人,然而开头我们并不知晓,于是形单影只的他又极为怪异。
7.us 的善恶我全文都没有用一次“反派”来称呼任何一个角色,因为在这样一个剧情的框架之下,似乎善恶并不分明。
那些地下红衣者杀掉自己真身,那他们就是恶么?
他们被这些人操控着自己的行为已经太久,这更像是一场起义,一场复仇,似乎说不上恶。
那么地上那些无知觉间奴役他人的人们,似乎也没有恶行,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悲惨的影子。
那么篡夺红衣女主身份的复制人女主,大概只是太过于向往地上了,那些在地面上的人拿起武器的回击,也是他们在为自己所身处的地位,阶级还有身份而自卫。
唯一邪恶的,大概就是制作出这些复制人的国家了,可是就该直接怪罪到政府头上,还是怪罪到每一个个体之上呢?
毕竟红衣女主说着:“We are americans.”
所以这电影没有正邪之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两拨人的攻伐,一方阶级已经固化的底层之人拼命要挤入高阶的社会获得不受奴役的身份,另一方则是不遗余力地打击这这些人维护着自己阶级的统治,或是整日忧虑着自己得来不易的地位会重新被取代的惶惶终日。
而你我,这个‘us',也一定属于这两拨人之一。
而电影中的所有人,也都是“united state”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当然,这是个美国的故事。
天堂与地狱,统治阶级和被奴役阶级在电影中被具象化地展现,那条曾经所有人心知肚明却又没人道破的对黑人歧视之线也被用人肉画出。
这些可能才是本片真正恐怖的地方,全片用着轻松诙谐的语调讲述一个压迫与反抗的故事,而听者自己是在天在地,在南在北,有无利刃高悬头顶,或许也并不自知。
啊,竟然比Get Out好这么多
一部出色的悬疑惊悚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细思极恐的政治寓言。诡异气氛贯穿始终,配乐加分不少。导演自上次玩身份掠夺后,这次明显玩得更大更多,不仅立意高明,隐喻也更加丰富,种族、移民、社会、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有满满的解读空间。当然,隐喻丰富自然形式感也十足,部分剧情的逻辑性就无法自圆其说。黑色幽默方面,只get到报警一个点。整体来说不负所望。
哇好棒的寓言故事 导演对镜头和节奏的把控都很强了 视听效果💯( 就是结尾直接挑明有一点画蛇添足了:/
3.5。新“丧尸片”,新黑人电影(假如这个分类没有偏见的话),新惊悚喜剧。视听极其纯熟乃至华丽,对线索的铺陈都相当工整。延续Get Out的诡异氛围和高强度(魂不守舍式)表演风格,升级成一场持续高能的狩猎游戏。不过哪怕每场戏的节奏都相当精彩,观众也没法让情绪一直保持在高点。与前作相比,表达似乎更加强烈:不对外进攻以争取黑人群体的共鸣,这次干脆在内部开战甚至无差别攻击(手拉手运动),当然,还有从不出现的警察(Fuck the police)。问题在于,主题激烈不代表更有力度,对真相的揭露以及细思极恐的反转都不够自洽。狂暴、勇猛的母亲形象并不坚固(可能不是一个缺点)。但看完以后一个最强烈的感受还是:乔丹·皮尔是和斯派克·李站在一起的,他们看到问题、提出问题也试图解决问题。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人!
好笑且有趣,有点佩服乔丹·皮尔了,总能想出一个满是讽喻的荒诞惊悚喜剧来表达深层次的社会议题。瞧瞧这部:Us我们 就是 USA美国之手,地上的人 对立 地下的影,面具上獠牙的鬼 对应 面具下烧伤的脸,生存的环境 影响 退化的语言……太多可供解读的佐料,还有几个涉及种族的小笑料,甚有意思。把这部和老谋子的《影》对比来看,这部更胜一筹。剪刀,不也是左右两边同时开工,才能起作用的嘛?
剧情是狗血的,没有什么太值得推敲的,就是血腥暴力而已。演员们的表演都很到位,场景特效等都不错。 影片的原声音乐很有特色,值得加上半颗星。
好想吃兔头哦!兔兔这么可爱就是应该好好吃
烂片
期待了很久,看完有点失望,跟《Get Out》气质差不多:隐喻式的恐怖片、黑人主角、间或有点小幽默,跟常见的美式恐怖片迥然不同, 但《Get Out》只要接受那个技术可以实现,故事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一部的设定根本超现实和自我矛盾,这就动摇本质了,PS:黑人兄弟姐妹们在黑暗环境里是真的看不清啊卧槽!!!
2.5;
形式大过内容
很柳文扬的感觉,果然结局都是反转本尊
导演的被迫害妄想症越发严重了。
《逃出绝命镇》导演新作,与前作相比,这集加入了更多的恐怖元素,但依然有前作的影子,并且概念也被重复利用,本片配乐镜位都属一流,全程节奏把握得当,从开始就一把抓住感官神经,诡谲神秘般的牵引入翁,利用二重生设定反思现实,内容和形式皆为能者,隐喻和映射处处可见,如果杀戮和反杀的场景再放肆一些,格局和理念再大胆一点,冲突就会更加极致,暗黑也会更加紧绷,前半段还有穿插黑人世界惯有的幽默色彩,后半段直接步步逼近到找寻豁然开朗的被窒息感,所有的感受下来简直是部细思极恐的政治寓言,从有趣到回味到恍然大悟终究为时已晚,其背后的深厚内涵比简单的种族题材更上升更丰富。★★★☆
红衣被拴者出场亮相,颇有当年京韵大鼓书艺人和平女侠的风范,可见全世界范围内,无论肤色如何,女主人一旦蠢蠢欲动,中产阶级家庭离倒霉就不远了。
配乐和镜头语言出色,夜晚的戏代入感极强,人很难面对自己,更遑论二重身。
Jordan Peele 总是让我很困惑。众说暴露美国种族矛盾的《逃出绝命镇》,我看得生理恶心,感觉是对黑人的又一次贬低。而这次的《我们》,被说反映了阶级矛盾,我却觉得怎么那么像在提醒美国的中产阶级,“千万要珍惜自己的生活哦~不然那些窥视着你们生活的难(移)民们分分钟取代你们!” 这部的细节周到性比《逃出绝命镇》差很多。几个演员倒是应该演得蛮过瘾的。可惜其中小男孩的演技不太行。MJ的元素,包括《小鬼当家》。类似聋哑人的声音设计挺有想法。智能音箱也是个不错的点。不管怎么样,这部总算是看出了搞笑的部分。因为对某些影像印象深刻,今后也还是会继续追看Jordan的作品吧
还行 惊悚部分有点儿套路 但复制人实验计划失败 牺牲品集体反攻复仇这个立意蛮有意思的
越是刻意营造,越是流于表面,如此一来,又何来隐喻?靠结局挽回一些场面的不恐怖电影。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