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阿克曼把康拉德的小说拍出了一种私人化的伤心。帝国的幻梦被雨打风吹去。“明天我就会忘记。”但是没有明天了。文明仿佛一个终结了的梦的残骸。
#阿克曼回顾展 2K修复#《家乡的消息》已经帮我对这导演的风格打了预防针,但任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构的电影。没有看到女性主义的内容,白人落魄至死都有的优越感倒是快溢出银幕了。
香特尔•阿克曼的这部讨论种族问题和个人野心的家庭剧尽管移除了康拉德原著的许多细节,但其对男主角直接同情的回避仍令作品具备复杂性,甚至不断调动观众的视角与感知,并强迫其与无台词的角色产生认同。丛林与水域作为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也与摄影机的缓慢凝视相吻合,并为强烈的光影对比创造条件。
“太阳好冷”最后一镜
东南亚潮湿闷热的雨林,加上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空间及环境参与叙事。父权,种族,成了女儿妮娜不能融入群体的两大因素。“明天我会忘记你”,但可能没有明天了,父权的崩解,淘金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的消弭,无不彰显着这个故事一定意义上悲剧的底色。中国电影资料馆 8.12
阿克曼来到东南亚,气道十足,但有一些用力过猛的感觉,同样是怀着汹涌执念的男子(甚至和《la captive》一样开场都是夜晚海面),不如改编普鲁斯特时描绘得隐忍恰到好处,8分钟最后一镜大特写浓烈观感刚好衔接《no home movie》开场的狂风空镜。
好会拍水,好会拍蓝色,好会拍绿色,好会拍夜晚。哪里都是父权制。喜欢对照。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没有人真的关心nina想要什么
东南亚特有(断断续续地会想起来)
镜头画面都算很精致了。湖面波光粼粼,淅淅沥沥不停的雨(配合着影院里低温),水上的热带密林,幽幽的东南亚口音的法语,给人的感觉是凉意,冷冷冰冰。虽然前提是淘金,但还是不能懂,奥迈耶为什么要留在这东南亚密林之中,和一个不爱(甚至相互厌恶)的东南亚女人结婚生子,还一直在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都要想,这两位白人的关系,甚至还有陈的关系,以及三人对于妮娜的未来的关注。🤔难道要去看小说么
On a rien à dire sur le travail formel et esthétique de Akerman dont la mise en scène s’avère tj si intense et équilibré. Mais ceci va aussi avec une
5.6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是,阿克曼极其善于仅仅架起摄影机,就能捕捉非身体的东西,她的电影能够将这种捕捉到的东西做到最大的巨大化。这是来自于她对欧美生活的热爱但是她却忽略了这是在东南亚,其中的角色是白人、亚洲人和混血人,他们三者形成的三角形中存在着巨大的断裂点。这是三者完全无法进入的断裂点,是康拉德与东南亚的断裂点。但阿克曼的问题在于,她始终致力于将来自于西方的推拉摇移和情感的捕捉与东南亚的神秘风情强行镶嵌,这种行为无法进入身份(文化)的断裂点不说,也具有殖民倾向。在这么一部反殖民的作品中却被插入了这种具有殖民性质的行为注定会失败,阿克曼的情感捕捉最终是一种虚假的捕捉,是既像东南亚又像西方的捕捉,但这种捕捉应该成为的是既不像东南亚又不像西方才对。所有的角色都迷失了方向,但阿克曼却在故作清醒
很意外地进入到某种克莱尔·德尼熟悉的场域,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全世界白男之外的一切都有理由联合起来。阿克曼给后殖民带来了女性主义的意味,这固然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但更有意思的还是她对父权的态度也比意料的复杂一点。雨林和大海的视觉对照太有效了,一面是隐秘、晦暗、躁动、无处释放的,另一面是那么开阔、平静而自由。如果说很多电影都能给人意味深长的结尾,那这部电影则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
被法语系逼着看的,上星期看完觉得世界上应该没有比那更难看的电影了,这就是了。。卧槽什么鬼!!!那女主角到底受了什么苦也不演,浪费时间一等一的,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国这些导演脑子里都是屎。。。
殖民、文化政治
唉想到德尼的《巧克力》
太难看了,无福消受。几次被白人loser男的尖叫吓醒
是男人和西方人的痴梦
如何不带目的地进入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