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昆(刘德华饰)长年垄断了海洛因市场,虽视追随8年多的阿力(吴彦祖饰)为接班人,但阿昆一向小心行事,从没透露过“货仓“、加工场的位置也未见过其他“同事”。
阿昆打算把自己的生意全权交由阿力打理,阿力渐渐知道了更多毒品市场中的秘密。
8年来阿力以卧底的身份搜集毒贩的全部资料,但他对吸毒者阿芬(张静初饰)投入了感情,阿芬的景况却令他对自己边缘人的身份感到更加迷惘。
斗志斗勇的过程中,阿力最终取得了阿昆的完全信任,8年来的追踪,也有了终结。
本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重点讲述了维尼亚对于宗教的偏执信仰,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与大家的格格不入,从中不难看出一些民族或者部分人员对于宗教的狂热,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宗教的认识,确实应该值得反思,当一个信仰不说造福社会,单是能够不影响到他人,这也就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他人造成伤害了,就是应该制止,就如国家对于部分宗教人员的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诸如教育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的妥协迁就,不断将问题严重化;诸如对于犹太人的态度问题;诸如同性恋问题;还有十分普遍的所谓弱者编造谎言,社会或者周围人对于他们的态度,这也是在中国目前十分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思。
最后的将鞋子钉在地板,是一种无力的抗争。
绝妙的隐喻。
cccp后一切都失控了,愚蠢的官员只能靠宗教来维持权威,一旦出现一个狂信徒,所有人都毫无办法而且唯唯诺诺。
心理老师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的另一种偏激和理性,在这个所有人都不正常不理性的时代,一个稚嫩的理想主义者必然被人讨厌。
最后狂信徒让一切人不敢说话,愚蠢的官员靠近狂信徒表现自己的正确,理性戳破了狂信徒便被狂信徒和愚蠢的众生一起合伙绞杀。
还有狂信徒背后的手血淋淋
彻底的无神论者,无论如何,毕竟是站在到达彻底信仰的最高一级台阶,而冷漠的人没有任何信仰,只有愚蠢和恐惧……——陀思妥耶夫斯基《鬼》 男主角并不是一开始就信仰宗教的。
电影一开始,母亲在回家后对他进行了一顿劈头盖脸的数落,然后询问他为何不愿上游泳课。
男主角起初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想让母亲以“控制不住勃起”这一生理原因回复老师,以此蒙混过关。
只是在母亲毫不妥协的逼问下,一句略微带点怒气的反语——“宗教原因”——才从他口中说出。
这个理由好像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为了结束这段冗长的唠叨才突然在男主角的头脑中冒出来。
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何母亲在刚听见这个回答后嘴角流露出的冷笑,“你哪来的什么信仰”“这太离谱了,鬼才信呢”,这说明所谓“信仰”在男主角身上其实没有见着任何苗头。
看来,“信仰”只是男主角在紧急时刻抓在手上的一根稻草,是他用来反抗母亲以及整个社会加诸他身上约束的最强大有力的武器。
就像一个谎言的开始,其实已经埋下了无数其他需要被圆说的谎;“信仰”这个稻草既然已经拿在男主角的手上,他就需要将其持至电影结束。
因而,这部电影丝毫不是在赞颂一个信仰得道的年轻人如何通过《圣经》中的话语揭露现代社会的伪善,而是在探讨信仰如何被利用(甚至歪曲)以致成为反抗整个社会的武器。
《圣经》的教义,人们是没有能力反对的。
男主角充分利用了这个漏洞:通过对《圣经》文本逐章逐句的摘引,他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他不必穿泳衣下水游泳,因为这亵渎了《圣经》,他在性教育课上捣乱,因为这同样亵渎《圣经》……因而,他若要做(或不做)任何会遭受别人反对的事,他总能从《圣经》这个无所不包的文本中找到理由。
就像无论非基督徒想要用什么理由来反驳一位基督徒的信仰,这位基督徒总能从《圣经》中找到理由来回应前者的怀疑。
因为自身完备的逻辑体系,《圣经》能够自洽地解释关诸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信仰”所给予男主角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能够反抗一切。
他与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站在一起,他有责任对世间漠视基督教义的凡人提出指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对这个已然遗忘上帝的世俗世界。
但也可能,他想得并没有这般深入,《圣经》给予他的只是宣泄青春怒火、反抗这个堕落世界的借口。
他并没有什么改变人们信念的想法,以让他们忠实于上帝。
他只是觉得这样很好玩,能让自己无聊的生活添上几笔亮色。
如果说整部电影真的有批判极权社会的寓意,那也只是在此显现了出来。
盲目的信仰带来了唯我独尊的窘境,男主角通过引用《圣经》驳倒了所有人,让他们对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产生了怀疑。
唯有生物老师除外,她是唯一敢正面挑战男主角权威的人。
但最后,她失败了,不仅失去了教职,也失去了贞洁(被指控勾引男主角)。
整部电影的意图也在此暴露出来,没有人能逃过极权主义精密又高效运转的齿轮,不然只会死于它的冷漠中。
需要指出的是《门徒》在文本与影像上的割裂。
整部电影只具有文本上的价值,也即整个故事可以简单被转述为文字同样获得它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些精致、美妙的摄影画面如同软肋,不仅没有为整部电影助益(确实让观赏更加具有可看性),反而造成与文本的割裂。
当我们获悉《门徒》其实是改编自某个舞台剧,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被理解。
因为舞台可以呈现一个失真的概念化世界,而电影首先建立在真实的空间环境中。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强行借用了一个“先行”的批判概念,然后再用华丽的影像对它进行包装。
因而,观看不再有可能性,被引至死胡同。
整部电影的观看就是一种暴露意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观众揭开骗局的过程,这让人恶心。
耶稣不是基督徒,马克思也同样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门徒》是一部非常舞台化的电影,这个特点来自于它改编自同名话剧。
而导演谢列布尼科夫保留这种戏剧张力惯有的激烈独白与对峙,通过一个个长镜头的拼接,渲染出整个影片的议题---对狂热者的论证及反思。
高速发展的故事,使悲剧降临时观众仍旧处于旁观者的冷漠角度,使之显得更加戏谑。
宗教信仰者---尤仞何以成为狂热分子,很多来自于无法和现实妥协,急于改变的破败的自我。
它如同一个不稳定的化学基一般,渴望与任何它碰到的东西结合。
它无法单独生存,非得全心全意依附于某种力量。
而投身于宗教,恐怕是摆脱现状最快或最便捷的渠道之一。
然而宗教在吸取门徒时并不会做前期人格筛选,这一“弊端”造就了犯罪者最后的归宿。
宗教对犯罪者“大爱”的宽容以至于罪犯在宣泄其畸零性格上找到了合理、合法甚至是神圣的平台。
尤仞就是这样一个偏激的宗教狂热分子。
影片中他大段的引用《圣经》中充斥暴力说的章节来鼓吹暴力,挑衅他人及标榜自己,最终又以极端的方式杀死不“忠诚”的信徒。
他借宗教之名释放暴力激情,以“净化”灵魂之说逃避自我。
意识形态的偏差使他将《圣经》作为尘世之剑捍卫自己。
他所忠诚的,是他发现破败的自己后用狂热伪装的完整人格,而非信仰本身。
他在和东正教神父辩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东正教的组成,更无从参透真正的教义。
他偏取圣经中对自我有利的教条,坚称因信称义,由此指责东正教,这种做派恰巧也是现实中东正教对新教的批评。
导演谢列布尼科夫认为尤仞对生命中的痛苦产生了狂热的激情,而这种狂热的忠实却只是信仰的表象。
在尤仞向他的“父”请求力量时,十字架上的男子未作出半点回应。
导演用这一幕呼应了母亲对尤仞的定义:“他对上帝根本不感兴趣,而他的毛病都是因为‘吸了毒’。
这‘毒品’的名类就是唯有《圣经》。
”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
谢列布尼科夫借尤仞的形象,表达的是对信仰的反思,对狂热分子的批判。
他指的是极端人格中一种荒谬的信仰方式。
无神论者---伊琳娜无神论者同样也是一种宗教人格。
她把无神论当做一种新宗教来膜拜。
诚如勒南所说:“等到全世界都不再信仰上帝的那一天,无神论者就会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伊琳娜的信仰同尤仞一样是狂热且固执的。
她从未试图理解,更无法控制因尤仞的狂热所制造出来的混乱现状。
她在同性恋问题上与尤仞争论,同样借助了《圣经》的引言,企图说服忠实信徒,证明科学论观点。
她偏执于毫不妥协,从而无法用理性引导一个狂热者。
她在《圣经》中所获取的同样是为自己所需的部分,通过断章取义的理解证明自我主张。
于是她所做的只是让自己走向另一边的极端而已。
他们都是学校这个群体当中的边缘人,站在极端天平的两边。
伊琳娜正科学之名却借宗教忠实信徒般的狂热态度。
如布克哈特所说:“信仰强烈的宗教对异己的态度往往是藐视,摧毁,顶多也就是可怜。
”这三种情绪谢列布尼科夫都很好的投射到了伊琳娜的身上。
她鄙视校长对她前卫教学的指正,称他们无知;企图用《圣经》以眼还眼的摧毁尤仞对同性恋的仇恨说;而对情人的控诉却是不肯妥协所表达的无奈与冷漠。
在谢列布尼科夫镜头语言里,伊琳娜同样是彻头彻尾的极端主义者,站在信仰与理性之外。
漠不关心者---群像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对上帝及信仰毫不在意的温和的冷漠者。
他们对上帝是否存在并不关心。
他们是一群务实主义者,既接受信仰又可以忽视信仰。
学校中的旁人便是这样一群漠不关心者,他们冷漠的态度构成了社会群像。
他们不发声,放任多于约束。
只有影响自身时,他们才会出来行使责权。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这场悲剧的推动者和击鼓人。
影片结尾,忠实的宗教信徒背弃了《圣经》教义,而坚定的无神论者却将自己钉在了放有十字架教室的地板上,做出了最虔诚的行为。
但冷漠的人依然如此。
他们的对立面是极端的狂热,而狂热者的身份却是具有互相取代性的。
这也成为了整个影片最具讽刺的一幕。
谢列布尼科夫通过《门徒》所探讨的是狂热者对信仰的误区,它看似是一部反宗教电影,实则是反极端反狂热。
他理性的将狂热分子的状态以对立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冷漠群像进行反衬,同时又在故事中掺杂对时下问题的隐喻性探讨。
影片大量引用《圣经》章节。
谢列布尼科夫均在画面中进行详细标注,以此诱导观众查找原著,劝诫信仰者警惕信仰的反噬。
很早就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很想看,但是一直没机会,今天想起来看了一遍,还是可圈可点吧。
导演还有几部表达类似主题的电影(同性恋,宗教政治),说起来导演本人想表达的抨击与批判实际上比这部电影更加猛烈,这部电影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克制,而没有沦为某些纯粹的丑陋的宣泄。
说起来这部电影和更为出名的《浪潮》颇为类似,都是青少年+极端思想的组合。
顺便说一句,基督教徒谨慎选择观看。
下面剧透警告回到电影,开篇就是一段信息量不小的长镜头给观众说明了主角的家庭背景,开篇老妈误解儿子吸毒了一顿臭骂,导演指桑骂槐地骂宗教就是毒品。
之后几处长镜头同样是出乎意料的精彩,每一次长镜头都能充分带动起观众的视角紧跟着这个天才般的小传教士。
因为每个人都被主角的传教吸引,一次切换镜头都会打断注意力,所以个人认为这个处理和这部电影相得益彰。
但不得不说,观众在一次又一次被这门徒“洗脑”后,更倾向的一定是一个像《浪潮》一样的达到最高潮的结局,从而在这种亢奋得到满足之后结局才是完美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主角的极端所在,而且更精髓的点在于:当观众对这最终高潮的欲望得以满足后,实际上我们观众内心的这种纯粹的阴暗面也得以放大,也即,我们观众也被感染,也希望看到极端的事情发生。
这样也就达到了一种巧妙地角色代入感:极端思想能点燃每一个人心中阴暗的火种。
而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后半段从老师用圣经和主角针锋相对的时候开始就有点崩了,后面的打磨我感觉明显没有前面几场戏那样细致,有点赶了。
甚至可以说结局完全可以更好(当然可能是前半部分很满意导致了期待过高)。
残疾小哥的死和我上段说的并不一样(男主作为这么右的人,同性恋找上门,女同学误解自己,这是最大的侮辱,他对这二人起杀心完全是在戏剧维度内可以预料的 ),老师被赶走或是被杀掉才是讽刺地更加彻底。
老师给自己鞋子钉地上赖着不走是怎么想出来这种情节的,没看懂想表达什么呢?
也许对荒唐之事的反抗?
如果这处是宗教含义那当我没说,那这样处理同样是极好的。
当然如果你以为这电影完全是在讲极端宗教,那还是肤浅了。
女老师作为非基督教徒,在最后会议室的那场戏里,诚然成为了一个异端,而墙壁上的肖像还在静静地注视着这荒诞的一切,或许宗教只是个借口吧。
很像是一部毛子自黑的电影,很有戏剧性,到最后也比较荒诞,老师好可怜啊。
极端宗教主义,确实与独裁没有区别,这种宗教依然存在阶级。
从一开始,小伙子的坚定信仰,有针对性的看法,属实有道理,连我也拍手称快,也改变了老派的校长的看法,但这从而助长了小伙子的行为,得寸进尺,越发极端,你可以发现,之后就是引用圣经中对自己有利的语句来作为说辞,可是引经据典无非是片面说辞,但是一板一眼,竟让不了解的人产生动摇,甚至改变常识,再之后,其实是内心得到满足后的膨胀和病态掌控欲,圣经已经成为控制与改变他人而满足自己的工具,他把自己当做了上帝,他飘了。
当老师也用圣经中的语句反驳他时,他慌了,无所及其不用,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包括杀害自己的小信徒,这个时候他为的是自己所想要扮演的上帝,而不是真的上帝,他已经离上帝越来越远了,你看,这多像是一个独裁者的成长记录啊,只听一个人说什么是什么,就是绝对的独裁,而独裁,一定会造成绝对的腐败,上帝之与他的信徒们来说,是不是也是独裁者呢。
这个世界就是相对的,任何观点都有适用性,二元分化,也是要看不同的情况的。
你看这转变,潜移默化,就像是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他手中到了她手中,很有意思,毛子能拍出这种文艺片也是叼叼叼。
What's wrong with you all? Is it a conspiracy? What is this? There's the shepherd and we're all sheep, and he sits above while we're down here, right? But whom chose him? That's just it! No one chose him! Look it's a great idea that there's a father looking after everyone. But it's only a great idea when we're children, until we've grown up. A father who sees everything, who punishes as he likes, who's irrational and cruel! Can't you see that it's a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俄羅斯電影其實優品諸多。
當極端行為只會給周遭帶來災難,當聖經成了傷害別人的利劍,失序的荒謬歪理卻成功洗腦所有正常人。
本片男主角正是一個青春期盲從「真理」,而處處惹禍的麻煩少年,自稱仰賴那本書的旨意行事,缺伴隨著詭異的bgm對同性伴侶的攻擊、對青春期的抵觸、對長輩的逆反,全因那本神盾庇護;愛和信賴都不被需要,這個妙語連珠的少年,聽著天上的搖滾,將學校攪為地獄。
最可憐的可能就是生物老師,最為該片唯一最正常的一個人卻被外界所質疑、所不信任、所傷害。
手持拍攝居多,以及多個自然光長鏡頭以及佈景配色蠻精妙的,推薦那首燃翻的配樂《god is god》,很諷刺的旋律很正統的歌詞。
本片適合正值叛逆期的年輕人觀賞。
/片中洗脑的过程观影者都参与其中对于不信上帝的人来说也许会是一种折磨观片过程感觉到亦正亦邪的气息猎奇有意思/片中说剧中一众人被男主洗脑但片子拍出来的感觉是大家并不是很懂男主在装什么逼更像是被他的气势折服也想加入如此的高级非主流俱乐部由此来看不知想拍的是宗教在不同时代下的地位还是异教徒的成长录/男主一意孤行的样子让我有些后怕是否坚持自我的样子在别人眼中正如一个异教徒一般但仔细想时其中最大的差别我以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正/负面影响不干涉他人是表达自我的前提反击当然是另一回事/结尾处女老师的突变不知道是何用意只需反驳男主几个观点让男主表现出无力反驳恼羞成怒的样子让观者明白男主的片面与无知就完成了人设的使命但女老师在结局处突然在无观众下自导自演起来私以为很形式,无意义/
将一个群体性问题消解为个人问题,用稚嫩有趣的叙事代替庞大干瘪的说教。可以理解为反宗教的讽刺,也可以理解为teenager发疯罢了。
宗教好可怕。如果有俄文字幕就好了。
四星半。全程神讽刺,结尾有点弱。神棍,一地鸡毛。
精炼的寓言故事,同性恋请先死,批判极权的人接着受到迫害,再无立锥之地,恐怕不只是俄罗斯政治社会的缩影。调度绚丽无比,配乐也不错。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an omnipotent father is good only when you’re a child.” Back on the wall hangs the portrait of Putin.
一个很不错的构思,但完成的一般般,以小见大的东西不好弄的,没点天才搞不定的。少年的挑衅不断加码过程中,各方的退让表现的不好,有点糊弄了,譬如女校长对女老师的打压没有递进感,老是重复。宗教和政治本质是一回事,假其名义捕杀自己的猎物,是其最大的价值。
质感拉满的一场大控诉,当一个人完全被信仰操控,他就是一个聒噪的提线人偶,红脖子,小粉红不就是这一类人嘛,细思极恐。能够制止这些人的办法只有两个,所信仰事物完全崩塌,比如《少年小赵》,或者用他所信仰的东西来驳倒他,就是《门徒》了。另外这片子的运镜和配乐都是上乘水平。
6.8 前2/3是很巧妙的喜剧片,这种喜剧是主角的“一本正经”和其他人的冲突导致的,最后来了180度转弯,放弃了原有的优势
明显针对俄罗斯的剧本 但恐怕不仅是俄罗斯生活的缩影 对于一切宗教信仰不能深究也不能挑三拣四 圣经也可以创造出撒旦 但其实浅浅一看男主这种就是极端中二
三个场景印象深刻。1、男孩用粉笔给自己画上圣光 2、男孩他爹被钉上十字架 3、女老师把自己的鞋钉在地上
除了女老师个人觉得肢体动作有些过之外,其他人的表演都很棒,立意似乎牵强中带着偏见,甚至有些偏激。宗教仿佛一下子跟随着男主被赤裸裸的,荒谬的放在展示柜里,肤浅的与所谓“红色”“信仰”“教育”“科学”“政治”“性”等等概念关联或冲突。保守和先进究竟如何定义?真理,谬误,还是空白。在这么一所看起来十分现代的俄罗斯中学内,教育的空白和混沌之处还有很多。这个社会中,“标准”被时间与空间裹挟着,人性在其中混战。个体是怎么样选择与被选择,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还是一个极端的时代。
学校里的老师都被宗教所逼疯,不敢反抗,唯唯诺诺,女老师勇于反抗,但是最后终于疯癫,残疾男孩才有着最纯粹的爱情,可惜自杀死去,全片高潮在于那个漂亮女生揍男主的时候,真痛快!
看完把人气死,俄罗斯拍这种隐喻电影总是拍半截,好人死光光,坏人活万年。
通过对于宗教的狂热来映射。。并批判俄罗斯教育系统
那些追随光亮的人们,只会带来黑暗。
相当相当糟糕了,导演完全没有能力驾驭这个“人扮演神”的题材。如果改编幅度不大的话,也可断定舞台剧原作也有问题。
17岁那年,在政史地试卷的轮番轰炸后,出于厌倦,我又本能的开始怀疑一切:人性的恶与阶级分化决定人类社会不会达到共产主义,历史课本上一多半史实都是篡改的,地球到底是不是围着太阳转?此后多年,就在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看山还是山的活着,因为信仰,信仰一切都是虚无的。
宗教极端分子都是这个样子。片子细节、台词太好了。设置了好多爆炸点,最后只炸了坡脚男孩这一个,其它炸点都留着,让观众的心一直悬着。
俄羅斯每一兩年就有好幾部“社會寓言片”會浮出來。只不過像如此一部大尺度、口沫遮攔的宗教題材片還真是少見。謝列布連尼科夫就喜歡這種啼笑皆非的表現手法,之前看他的《背叛》和更早的《犧牲者遊戲》就領略過。
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跟伊斯兰教并无二致,我们知道,世俗世界心照不宣的一点是两千年的宗教传统同样是一种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工具,至少大多数长脑子又受过现代教育的成年人都该明白所谓教义,该抽取的是教义中的哲学,以人为本,人并不是抽象的神明的侍从或殉道者,若不知生之意义为何,一种信仰的文本可以成为一种解答的方式,与此同时,又不该陷入不可知论,要相信科学会给出已知的解答。任何一个持唯物主义观点的观众都会站队女老师,她教性知识、进化论,并试图用宗教教义来解答宗教问题,找出矛盾点或者无法自洽的必须被抛弃的过时的知识。孩子的母亲、神父和两面派的校领导为了回避各自的失职,将女老师设定为枪靶子和替罪羊,这样的合谋无疑会发生人命,对原教旨主义的纵容成为了海边谋杀案的直接原因。是现代观念与古老教义必然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