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闭环,真正的神作。
第三部因为刘德华已经精神分裂,情节就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但只要是看懂的人,都会发现这部完美的承接了第一部。
所有的人都在他们死去之时罪恶就结束了,去往新一轮的转生,只有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会永远洗不清自己的罪孽,也永远的坠入无间地狱。
整部电影时长达到五个小时,堪称中国版《教父》,剧情和音乐也时时刻刻在致敬《教父》,这是一部香港90年代的黑社会史,警察和流氓,金钱和算计,有情和无情,全都混成了一锅大杂烩,让人目眩神迷。
电影大腕云集,四大天王来了两个,其他的老戏骨统共算算起码有十位之多,别说是《无间道》这样剧情过硬的剧本,即使是一部烂片,都能被他们演活了。
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剧本,诞生出这样一部无法被超越的电影。
刘建明算是里面最“恶”的反派了,不管是黑帮大佬倪永孝,韩琛;还是无情的警察黄sir;平庸之恶的mary,心理医生,他们都各有各的苦楚,也各有各的善良。
他们的恶真实存在,但并不会掩盖本身的人性,瑕不掩瑜。
这种角色不管是成长,堕落还是牺牲都是一场大戏,但就算之前所说的:所有的人都在他们死去之时罪恶就结束了,去往新一轮的转生,只有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会永远洗不清自己的罪孽,也永远的坠入无间地狱。
刘一直想向所有人证明他想做一个好人,他也确实很可怜,在轮回中不断的沉浮。
但究其根本,他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不断的伤害别人罢了。
从一开始韩琛让他去当卧底,他就爱上了mary。
事情有变故后残忍的杀害了自己所爱的女人,并从那时起就对韩琛抱有了杀意,并最终手刃自己的老大。
在天台对决时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间接杀害陈,为了把自己彻底洗白杀害五名和自己一样被派去警局的卧底,在最终暴露身份时杀害了杨锦荣。
这样的一个双手沾满黑白两道累累鲜血的人,却说着自己想做一个好人,可当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了。
所以电影的最后并没有死去,而是让他侥幸活下来,但丧失意识,成为一个植物人,只会用手指打出一串摩斯电码来:“对不起,mary”。
三部很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这是只有那个时代才能拍出来的电影,每个人都能从中领悟一些东西,它就是这么奇妙。
花了兩天時間把無間道三部曲都看完了,首先要了解的是在佛家當中「無間」所指的是什麼,是比18層地獄還要苦的地獄。
結果是誰墮進了地獄,又或者地獄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
劉健明也許是在終極的地獄,但是對他是否又是一種解脫?他內心的陰暗面,抑壓,導致他出現了妄想症。
無間地獄是否存在,也都是看我們的心,佛在心中,一切隨緣。
在三輯無間道當中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對不起,我是警察」,從陳永仁口中,劉健明口中,黃志成口中,還有楊錦榮口中,都有著不同的作用。
誰是真正的兵與賊,身邊的人誰又真的對你好?你的身份是什麼,儘管有時會角色混淆,始終需要時也會分得很清楚。
劉健明的身份雖然是警察,他想努力做個好人,但心魔的驅使,內心的擔驚受怕,終於也瘋了。
儘管他很努力,但始終他拘不起頭做人。
這是他的命運,因為他根本沒得選。
陳永仁,臥底。
倪坤的私生子,跟完倪生跟韓琛,想擺脫做臥底(黑社會)的命運,但是他死前也沒有這樣的福份。
死後終於也可以正名,幸好他遇到了幫忙他的心理醫生李美兒。
他也沒法選他自己的命運,作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警察,導致他成長的傷痕。
楊錦榮,是一個好人。
為了兄弟而查出真相,一個聰明人。
他總算可以選自己的命運,有情有義的人。
無間道是一個很重故事性,時空感的電影,也是一部具有思考性的電影,黑白二道,雙方的臥底,各自不同的人生和命運。
影響的卻是身邊的人和觀眾,人的性格,人的內在和外在在短短的人生裡都是虛和實的。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在那?有些人會說為神而活,會為自己而活,為愛而活。
人也是一種具有雙重屬性的動物,有著天使和魔鬼兩邊。
總會有像這樣的崩潰的一天。
無間道所講的是一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
第一集是講現在,到第三集的時候要解開這一個謎,一個又一個的謎。
是誰把誰步向地獄,在第三集當中我們也得到了答案和一些第二集少年時的伏線。
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傻強,Mary這些看似是陪襯的角色,卻帶給了我們正義和愛的另一面。
電影的陣容很大,是港片的經典。
盼望在港片當中和寄望會有比無間道更創神話的作品。
靠香港的電影人,努力。
听闻无间道系列已经十年多了,迟迟没有看,究其原因,不是没时间或者了无兴致,而是觉得静静地同时看完三部曲才是最好。
就如同教父三部曲一样,三篇史诗,只看过一部可能会觉得是个好片子,但是对整体剧情的把控和理解并不可能到位。
三部曲放到一起说,这是自使用豆瓣以来的首篇影评,妥妥的致敬无间道系列,以下有剧透,慎看。
另,仅是本人理解,欢迎讨论不同看法。
未完待续,随时添改,请勿转载。
——————————————————————————————我想说这是一部本质探讨佛学,外表用黑帮包装的哲学电影。
一. 背景篇:首先从佛教背景着手,无间道取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可有两种解读,看似对立实则相通:1.即无间地狱:音译“阿鼻地狱”,梵文“Avicinar Aka”,阿者言无,鼻者名间,“阿鼻”的意思就是无间。
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之第八,也是八大地狱中最苦一个。
堕入无间地狱的,都是极恶的人,犯了极重的罪,就被打入无间地狱。
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而且受苦无间,一身无间,时无间,行无间。
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因为没有轮回,所以将永永远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
2.即无间道:道是指众生轮回之道途,而道有四种:加行、无间、解脱、胜进。
加行道指断除烦恼,是获功德之初级阶段;无间道则是指开始断除所应断除的烦恼,并由此进入解脱道;解脱道指已从应断除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胜进道是四道中最高也是最后的境界。
知道了这两点背景,让我们来剖析下电影系列中出现的佛教台词:1.《涅盘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2.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3.阿者无言,鼻者无间,为无时间,为无空间,为无量受业报之界。
4.无间有三,时无间,空无间,受业无间,犯忤逆罪者永堕此界,尽受终极之无间。
5.《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这五句话,全部是针对无间地狱所进行的描述。
结合周易中的命理说,一旦走上无间之路,两人便踏上了无法回头的命运——因无间之道没有回头之路;两人苦苦寻求轮回而不得——因为无间之中无有轮回。
刘建明:结局坠入无间地狱,而又走在无间道上。
陈永仁:结局并非解脱,而是永远受尽无间之苦。
关于这两个人的结局分析,下文的人物剖析会详细写到。
—————————————分割线——————————————自刘健明与陈永仁在警校的首次相遇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而无间道的故事也自此开始,过去构建现在,现在创造未来。
二. 人物篇:无间道系列中,不只是刘建明和陈永仁,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走在无法回头的无间之路上,且听我慢慢分析:1. 刘建明无间道三部曲主角,由刘德华扮演,陈冠希扮演青年。
经典名言: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想做个好人无间道系列中不折不扣的悲剧性人物,之前提到过,最后在无间之中饱受无轮回之苦。
第二部中,97香港回归之前回答Mary问题时提到家人移民国外,结合对Mary的爱慕,也从侧面解释了刘建明为何会加入黑帮。
加入黑帮一两年后,接受黑社会大哥韩琛的指示加入了警队,这也能从侧面解释第一部中反水韩琛的合理性。
(本来做黑帮的时间就不长,做警察的时间都有了10年左右了,反水也正常)加入警队之后与被赶出警校的陈永仁初遇,“我想和他换”这句话,其实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即——“我想做一个好人”而非一个打入好人之中的卧底。
自此,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刘建明悲剧的命运,最终这种我想做好人和其实我不是个好人的矛盾心理会导致精神上倾向于自我否认进而自我毁灭。
让我们按照时间线整理下刘建明的故事吧:17/18岁,加入黑帮,接受Mary的唆使,而Mary是接受黄志诚警官的唆使,除掉倪坤。
——————————————————————————————插播:倪坤死后,倪永孝子承父业,也因此黄志诚才派同父异母的弟弟里陈永仁做卧底,剧情自此开始展开。
也就是说,事情起源于黄志诚的出击(第二部),而黄志诚最终也死于自己布的局之中(第一部)。
刘建明的故事始于Mary终于Mary。
陈永仁的故事始于卧底终于即将走出卧底。
可以看出,所有人都没有走出这一格局,是轮回也是无间。
—————————————插播结束—————————————一两年后,也就是20岁左右,接受黑社会大哥韩琛的指示加入了警队同年,陈永仁被开除出警校做卧底,同年梁锦荣同在警校就读,宿命开始。
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12年之后,一路升职,到达高级督查位置。
2002年,与陈永仁斗智斗勇,陈永仁亡十个月接受审查后返回高级督察职位,洗牌的同事被梁锦荣怀疑内部有人洗案底,2003左右,33岁左右,双方对峙,自杀未遂。
纵观刘建明的经历,很好的诠释了无间道,我想做一个好人,就是刘建明的悲剧开始。
由于电影已有相当长的年份,而且很多地方已经被分析的不错了,因此,这里只挑几个地方重点说一下:1>.关于刘建明反水韩琛提供情报的时候,刘建明会叫韩琛爸爸,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避免其他警官,如黄志诚的误会,也许吧,但我觉得自家人移民之后,韩琛和Mary是刘建明接触到的最初可信任的长者,因此心理上有些亲切感的当做父亲也说不定。
也正是因为韩琛的情报,最初刘建明才会平步青云,然而,自韩琛黄志诚针锋相对之时,刘建明心中的我想做一个好人的台词便频频出现,一方面难以放下顺风顺水的光明警察生涯,加上Mary等各方面的权衡之后,他也是这么做的,是真心的想做一名好人,决定做一名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于是做出了选择,说他是良心发现也好,为了自保也好,总之是在黄志诚死后同陈永仁合作除掉了韩琛。
之后便以为自己可以安心的做警察了,却不想,无间之中无解脱之道,已入此路,便无法逃离。
2>.关于刘建明间接杀Mary间接害死Mary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人分析过是青年刘建明得不到的就要毁灭,我觉得并不是十分妥当。
应该说是借刀杀人,更为现实一点。
打电话通知倪家Mary的行踪,然后给Mary打电话,如果Mary接电话了那么也许就不会死,如果不然,则必死无疑,刘建明不是想毁灭,而是想赌Mary是否对他也有爱。
可惜赌输了,所以自己含着泪看着Mary在自己面前被撞身亡。
另外通过电话这个小细节,不禁要问,刘建明是怎么知道倪家的联络方式的?
大胆推测一下,如果刘建明是倪家、韩琛的双重卧底呢?
我们知道韩琛在泰国遭遇情况之后,刘建明一度说过韩琛已死,不然Mary去找他,那么他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另外,韩琛死后,刘建明可能不给自己找新的老大么?
那时的刘建明还是个小兵,换言之,还是黑帮思维。
退一万步说,韩琛死后,倪家也有可能找到刘建明。
自此,大胆判断一下,刘建明是韩琛和倪家的卧底,再加上警察身份,实在是三重卧底。
这也能呼应第一部中Mary对刘建明说的话,即一个人到底能有多少性格。
不然的话,这些细节就可有可无不用表现了。
3>.关于我想做一个好人自韩琛黄志诚针锋相对之时,刘建明心中的我想做一个好人的台词便频频出现,黄志诚死后同陈永仁的合作,表明他也是这么做的,是真心的想做一名好人,一名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但是这便有了悖论,以刘建明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我想做一个好人,另一方面——可是我曾经是以黑帮卧底的身份加入警察的队伍中的那么,我究竟是黑帮身份还是警察身份?
要想完全成为警察身份,就要去解除黑帮身份,那么如何解除?
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消灭掉证据,为此即使消灭掉知道我黑帮身份的一切事物和人也在所不惜。
如果不洗底,迟早会被人知道我的黑帮身份,即使不被查出来,我也改变不了自己黑帮身份的事实,无法逃脱内心的煎熬——想做好人但是事实上我却是黑帮可是消灭证据,就要杀人,这样一来,即使成功洗白,也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即使作为警察身份,最后也会成为一个罪犯。
我究竟该怎么办?
就是这样不断地煎熬,导致了刘建明人格的分裂,在他心中,为信仰殉职的陈永仁是好人的化身,于是潜意识里把自己分裂成了好人的陈永仁,并将陈永仁想要逮捕的刘建明当做自己的使命。
4> 第三部最后刘建明的崩溃有些人觉得最后的结局设定的不太合理,而这恰恰是我个人觉得最为合理的部分,也是无间道系列设计的最终高潮部分。
上文分析过了,刘建明长期处于精神的煎熬之中,这样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会导向自我否认,进而自我毁灭。
最后对峙梁锦荣的高潮,刘建明左口袋是从心理医生李心儿手中拿来的陈永仁寄来的录音带,右边口袋是自己从梁锦荣保险柜中拿来的同韩琛对话的录音带。
紧张时刻,注意观察,刘建明拿出的是左边口袋中的录音带,这次乌龙加上梁锦荣的双重刺激直接导致自己的彻底崩溃。
缘何?
一方面现在的刘建明把自己当做了陈永仁,把梁锦荣当做了刘建明自己,作为陈永仁的自己拿出了指证对方刘建明是内鬼的证据,那么我要消灭内鬼刘建明,对面站着的不就是刘建明么?
我要彻底除掉他,只要这样做我就真正成为好人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眼中刘建明的梁锦荣竟然说出了跟陈永仁一摸一样的台词——“对不起,我是个警察”。
如果他是好人的话,那么作为陈永仁的自己究竟是谁呢?
难道我是刘建明?
可是我明明是个好人啊!
于是刘建明彻底失控,——“我只是想要做一个好人,为什么你们不给我机会?!
”所有人都沉默,只有刘建明一个人在声嘶力竭的质疑反问。
5>.最后剖析一下,刘建明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
如果是真疯,不知道自己是刘建明了为何还质问别人不给他机会?
如果是假疯,为何饮弹后见到Mary还会打出摩斯电码“Mary我爱你”?
这样来看,真疯的话,行为不受控,最后无意识,无疑是悲剧。
假疯,想自首进而饮弹却不幸没有死成,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也是毋庸置疑的悲剧。
我觉得纠结这个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只需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最后刘建明不论是真疯假疯,都无法逃离无间之道的悲剧命运就可以了,做不到用死亡逃离,最终无法逃离命运和无间道,这也是影片最后希望通过刘建明的悲剧告知的最后道理。
永堕无间,没有轮回。
2.陈永仁其实陈永仁这个角色,分析起来没有刘建明复杂,因为他单纯,单纯的将自己是个好人走到最后,单纯的相信自己的信仰,单纯的将警察身份忠实贯彻到最后。
但是,这样的单纯,依旧摆脱不了被命运的玩弄。
1> 看一下陈永仁的时间线:1966年单亲家庭出生,和母亲姓陈。
1986年,陈永仁得知自己是黑社会老大倪坤的私生子。
1990年,陈永仁母亲病危住院,并在医院遇见倪坤和倪永孝。
1991年,陈永仁加入警校,同年卧底生涯开始。
1992年至1997年,陈永仁在表哥倪永孝手下做事,期间不断里应外合给警方提供情报,间接导致倪永孝及全家死亡香港回归后,没有返回总部,继续卧底在韩琛手下2002年,第一部和第三部剧情,抓内鬼,斗智斗勇,卒。
11月26日 黄志诚警官死亡,傻强死亡,合作刘建明,歼灭韩琛11月27日 陈永仁返回警队,发现刘建明就是内鬼,离开——过了明天就没事——第二天,天台对峙,身亡。
悲剧性英雄人物的一生,陨落。
2> 陈永仁摆脱了无间了吗?
很多人分析过陈永仁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陈永仁用死亡最终摆脱了无间道,得到了轮回。
对于这一说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背景分析过,无间之道,无法摆脱。
既然已经踏上了无间这条路,就不会有轮回。
对于陈永仁之外的人,看到了陈永仁的死,会觉得他得到了解脱,但是按照佛教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佛,通过修炼,每个人都能成为佛。
这样来看,对于陈永仁自身来说,他还是在无间之中的。
原因如下,我们考虑下陈永仁的死亡场景,是被一个内鬼挟持着,被另一个内鬼开枪打死的。
那么陈永仁的夙愿是什么呢?
夙愿只有一个,就是“我是一个警察”,他唯一要做的是做回警察的身份,但是直到死,也没能收回本应得到的警察身份。
所以第三部沈凌说过“人都TMD死了,做这些还有什么用”,表面上看是在抱怨,实则是对陈永仁自身依旧无法摆脱无间之苦的同情。
当然了,这样说,也有不是十分严谨的地方,其实如何解读都有自身的道理,只是在这里,我想表示一点,在除陈永仁之外的别人看来,他得到了轮回,用死亡摆脱了无间之路。
但是在陈永仁自身的角度来看,有着黑道家族背景的他,一心只想做一个好警察,但是却无法如愿,重新被派回黑帮,因为自己的情报,导致哥哥及全家身亡,这些煎熬还不够,因为他是一个好人,就只能一直坚持下去,继续为警察卖命。
但是残酷的是至死都没能实现恢复警察身份的夙愿,即使知道了内鬼也掌握了证据却到死都没能亲自揪出内鬼,甚至讽刺的是就连自己也是被内鬼杀掉的,这样来看的话,他还是在无间之中备受煎熬。
——————————————————————————————关于刘建明与陈永仁:一个是想做风光的警察却不得不卧底见不得光,一个是警察做的风光又顺心,却在想做好人之时不能如愿……两个无间道上的旅伴,我想他们是心意相通的,但是立场却又是不能转变的,这就是造成悲剧的源头。
刘建明:“我想做个好人。
”陈永仁:“行啊,跟法官说去。
”刘建明:“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
”陈永仁:“对不起,我是警察。
”刘建明:“谁知道?
”两个悲剧人物的对峙,被奉为经典,残酷的经典。
——————————————插播结束————————————3> 全家都死了之后,陈永仁为什么依旧帮助黄志诚?
这一点实在值得质疑,但第三部在跟心理医生交流的时候,陈永仁自己说过,每天出卖身边人就是我的生活,这块还是很难过的,第二部倪永孝死的时候,陈永仁对黄志诚和韩琛的恨意是真实的。
而父亲死后2年,才跟黄志诚重新联系,并说想要恢复警察身份,并再也不想见到黄志诚也是真实的,那么陈永仁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前文已经分析过,陈永仁是为了信仰走到最后的,不是为了黄志诚,而是为了“我是一个警察”这一信仰……其实他很单纯,单纯到觉得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可以不再做卧底,重新回归警察的身份,重新回到光明的世界。
但事实上,黄志诚自始至终从没想过让他真正回归身份,以至于“再干两年我就成了尖沙咀老大”“三年又三年“不断从陈永仁的口中说出。
其实他是不满的,只是无从选择,黄志诚是唯一知道他是好人是卧底的联系人,既然他想做一个好人是一个警察,只能坚持做下去,直到回复警察的身份为止。
而讽刺的是,最终为他恢复身份的是内鬼刘建明。
没有选择的选择,自己的命运无从选择。
———————————未完待续———————————————两大主角就先分析到这里,未完待续,有时间再把其他人物、篇章、演技等内容补上。
另由于此评论,侧重于对无间道的论述,有些地方就不写了。
如果有疑问,或者其他关于剧情的讨论,可以留言探讨=w=2014.11.09
黎明和陈道明两个角色的引入,就像是一群牛斗了好久基本尘埃落定,结果这时候来了两头河马……韩琛卧底从两个变成五个,死去的角色纷纷回来表演过去以补全情节,特别是陈永仁和李心儿的故事好长,想做好人的刘警官一路挣扎求生,影片从警匪片变成心理学片子……故事算是挺有意思的,但就是装逼太多了……奇怪的对白,过多的配乐,算是一种想让人看不懂的逼格吧……大概导演也知道装逼遭雷劈,最终让全场装逼最厉害的黎明坐在高处跟人枪战被爆头。
这个故事已经让人看起来太累了,必须结束了。
杨锦荣必死的理由除了广泛说到的那几点,还有一点,杨在刘办公室抬头对着监控用普通话说了句“兄弟,你是对的”,如大家所言,这话是说给影子听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监控连着他自己办公室电脑,我想那个时候已经暗示了他会死,或者说他料到自己会死,甚至说为了揪出刘而抱了死的心:要钉死刘,一盘录音带或许并不足够,自己当饵,事儿才能成,刘才能死得透。
如果不是这个理由,我想不出杨锦荣为什么要对镜头给影子留这句话。
假设这个局做得完美且顺利,刘建明被抓定罪,结束后影子会来杨办公室看这段影像记录吗?
他和杨sir好去给阿仁上柱香庆祝揪出全部内鬼了,还看什么监控。
既然不会,杨锦荣好好说这句话干嘛,没有意义。
杨写报告最拿手,做到保安部头儿,他的思维和格局,他会自大到不小心被爆头?
他和影子一起做局,他不知道刘建明的精神状态?
正因为他们知道,所以杨才会去放录音带,所以刘才会入套,那么他会估不到一个精神出问题的刘建明在被压垮的最后一刻会不受控?
答案很明显,他知道,只是他要这么做。
所以,杨锦荣那句“兄弟,你是对的”是遗言,而他死,就是“证言”。
返回到阿仁死后第十天,天台上,杨锦荣对影子说:“有些事,还是要去做的”。
是阿,有些事,要有人去做。
第一,第三部让陈永仁的一生更有意义,满足了观众情感啊。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如果只有第一部的话,虽然陈永仁在死后被正名,但这样的一生太寂寞了,让人觉得孤独可惜。
第三部还原陈永仁生前细节,他不仅有傻强这个真心兄弟,和李心儿从第一次见面到彼此相爱,李心儿真的是陈永仁生命里的一道光呀!
还有沈澄和杨锦荣的存在,不管是阿仁生前与他们在行动中相识,还是他们在阿仁死后为其抓住刘建明,都让我觉得阿仁原来没有那么孤独,这样真好!
杨锦荣从警校起受阿仁影响,这种精神传递真好,像新警察故事里成龙影响谢霆锋一样,这就是港片打动人的点啊。
第二,第三部让刘建明的人生逃离不了悲剧宿命,而且是毁于自己的心魔,编剧真的不错。
最后刘建明与杨锦荣互相开枪时,黑警会爆头,真正的警察会惯性留活口这个情节设置很巧妙。
刘建明没有死,在轮椅上看到了大嫂,他想做好人的执念和他对大嫂Mary的执念一样,注定无法实现。
第三,傻强啊,真的是个讨喜的人设。
第三部里多次出现傻强对阿仁的好让我觉得在黑白难分的无间世界里傻强的存在真的是亮色。
看了无间3,让我难以释怀的,就是李心儿故事中的那个超市经理。
他的命运,也许比陈永仁还要惨一点。
陈永仁至少还是被追认为烈士,葬在警界烈士公墓,牺牲后还有杨锦荣、沈澄等好友尽心竭力为他报仇。
那个超市经理呢?
他帮助了一个小女孩(李心儿),却被小女孩污蔑成猥亵女童的变态,谁能为他鸣冤,谁又来为他洗刷冤屈?
太可怜了。
他才是堕入无间地狱的好人啊!
黎明演技就是遇强则强。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弱由他弱,明月照大江。
六大影帝飙戏,黎明不让分毫,且自然舒服,沁人心脾。
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不让人感觉到他在“演”戏,这也是一种境界,像茶,像红酒,需要细品,越品越醇。
黎明的杨锦荣在无间道3里,最为出彩。
很多人以为是黎明帅,其实他是被颜值掩盖了演技的好演员。
演技的高级境界,是自然流露。
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演”。
润物细无声。
无奈的是,大众吃惯了麦当劳 ,习惯了速食,浮夸,一眼望到底的演技。
阳春白雪,有时候不如下里巴人的受众广。
曲高和寡,是高手的孤独。
喜欢黎明的演绎方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无间道》系列可谓是非常的经典,给香港疲软的市场打了一针强化剂。
十五年前,这部电影第三部更是重重谜团,将影片拉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深度解析这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首先,刘建明出场,这是陈永仁殉职后,刘接受调查的时期,剪短了头发,暂时调到闲职部门庶务部干活。
刘建明在电梯里习惯性地向上一瞥,与第一部给韩琛打电话、第二部打电话出卖Mary姐时的一瞥相呼应(那两次刘建明还是由冠希扮演的)。
接下来,杨锦荣(黎明)出场,在KTV里,一出场就是这么一副不爽的表情他为什么不爽呢,因为在他去北京期间,他一直仰慕的陈永仁死了。
所以他需要地方发泄,而他恰好得到线报,在KTV有两个台湾军火商来香港做生意。
然后他以一包毒品栽赃相要挟,胁迫KTV老板把这两个军火商打了一顿,打爽了之后才带到警局。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锦荣对制度漏洞的玩弄相当高明,整人也很毒辣,为以下的剧情埋下伏笔。
(杨锦荣所属部门保安科,类似大陆的国·安部门)镜头回到警局,庶务部的刘建明接到陈俊警长电话,要刘亲自把干洗的制服送过去。
就在送衣服的几分钟之内,杨锦荣去到陈俊的办公室,不知用什么手法揭露了陈俊是韩琛余党的事实,逼迫陈俊举枪对峙,然后陈情绪崩溃自杀。
刘在办公室外目睹这一幕,对杨锦荣的冷静(冷血)感到震惊。
杨锦荣逼迫陈俊自杀,自然也要受到调查,因此杨锦荣被休假一个月,在这期间刘建明已经从庶务部调到内务部(类似于纪检机关),而刘到内务部接手的第一件案子,就是调查杨锦荣逼迫陈俊自杀这件事,内务部领导怀疑杨锦荣也是韩琛派的卧底,因为自从陈永仁死后,警局陆续有警·察被杀,上层怀疑是有卧底想洗白,他们还得到了韩琛与陈俊私下交谈的磁带(韩琛自从当上尖沙咀老大后,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所以大部分私密交谈都要录音),虽还没有证据能证明杨锦荣是卧底,但值得怀疑,所以要内务部去调查。
刘建明看到这盘磁带,自然十分震惊,他想到当初在电梯里,林国平(林家栋)打死陈永仁后,对刘建明表明身份,还爆料说那天早上有人寄了一袋磁带(陈永仁寄的,第一部里有陈永仁在韩琛死后拿磁带的情节)给警队大领导梁sir,而收邮件的梁sir手下恰好也是韩琛卧底,所以这袋子磁带被截流下来,并按照磁带内容分别寄给了其他卧底,连刘建明在内总共五个人。
刘建明得到这一消息之后杀林国平灭口,然后开始寻找其他卧底。
又有情报说陈俊在某保龄球会馆有保险柜,只是钥匙不知道在哪儿。
刘建明忽然想起那天给陈俊送衣服,因为陈俊自杀而没送成,而那衣服里恰好就有一串钥匙。
刘赶紧跑去庶务部拿陈的制服,此时杨锦荣"恰好"出现了,找刘建明要停车位,刘建明说自己已经离开庶务部了,只是来拿衣服的,而杨锦荣敏锐地指出:你是督察,怎么拿警长制服?
刘建明脑子转得快,后发制人,说还不是因为你逼死陈俊,现在拿他的衣服调查嘛。
杨锦荣认为因为调查自己都停了一个月职了,问道:不是已经查完了,怎么还查?
刘建明打哈哈赶紧结束,说是啊已经查完了。
然后两个人一起离开。
从保龄球馆保险柜里拿到的资料显示,杨锦荣也与内地黑道商人沈澄有联系,所以内务部对杨锦荣的怀疑深了一层。
刘建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虽然他不知道杨锦荣到底是不是韩琛的人,但既然杨可能有把柄,自己及早抓住这个把柄,说不定能翻身变主动,以防像陈俊那样被逼到死地。
刘建明拿保险柜钥匙,继而看到沈澄与杨锦荣交谈的照片,都是杨锦荣一手策划的,目的是引刘建明上套,让刘关注杨锦荣和沈澄,进而在刘的活动中找到破绽。
杨为何要怀疑刘?
因为刘建明作为陈永仁死前接触的最后一个警察,自然成为杨锦荣的怀疑对象。
正当刘建明沉浸在对杨和沈的调查之中,李心儿医生的电话来了。
刘陪李心儿去墓地看陈永仁,此时沈澄也再次到香港,准备与杨一起着手调查警局残余的内鬼。
时间回到2002年6月,沈澄冒充大陆来的黑商与韩琛谈合作,韩琛对眼前这个人半信半疑。
沈澄来之前肯定调查过韩琛,所以就编造自己太太过世,求韩琛帮忙买块好墓地,将来合葬用。
韩琛立马想到了自己的老婆Mary。
不过这种心理上的套近乎不可能立马取得韩琛信任,所以韩琛在短暂的忧郁过后就转化成了皮笑肉不笑的一副假脸。
沈澄说生意就由小弟们去谈,而沈澄的小弟沈亮态度十分嚣张,韩琛心里很不高兴。
韩琛为了试探沈澄到底是不是来谈生意的,准备拿马仔去做试验。
对于手下的马仔,最不受信任的就是傻强的马仔陈永仁,因为他是倪永孝的弟弟。
韩琛把第一次谈生意的任务给陈永仁去做,陈永仁受韩琛指示,突然拿烟灰缸砸沈亮的头。
然后杨锦荣"恰巧"赶到了现场。
这是因为韩琛提前跟杨锦荣交换了情报,说自己手下会在某时某地打人,一是防止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二来给沈澄一个下马威,毕竟沈亮太不把香港人放在眼里了。
而后沈亮和陈永仁都被带回警局,导演安排了六个影帝同台的场景。
实际上不是很有必要,但这也是本片男主角能汇集到一个镜头里的唯一机会了,所以刘建明被叫过去跑了个龙套。
黄sir看着陈永仁被打得吐血却无能为力,沈澄继续淡定地装黑社会,韩琛则决定继续试探沈澄。
有个细节,大家可以看到刘建明戴了帽子,因为第三部大部分时间在2003年,刘建明剃了圆寸,而此时设定的时间是2002年,那时刘建明还是小碎发,为了避免剧情冲突,只好让刘建明戴帽子。
而陈永仁准备离开的时候,杨锦荣对他说了句:我认得你,你小心点。
一语双关。
看似威胁,其实还有关心。
只不过此时杨知道陈是卧底,而陈不知道杨的想法。
回到韩琛的老窝,陈永仁正在吃鱼翅,傻强说陈永仁要上位了,因为琛哥一直很抠门,让你吃鱼翅就代表韩琛看得起你。
正说着话,韩琛带着沈澄回来了,一回来就示意沈澄可以随意处置陈永仁,沈澄手下一拥而上,傻强挺身而出保护陈永仁,对琛哥不管手下死活表示不满,并且拿酒瓶爆自己的头,希望双方扯平。
但沈澄为了显出自己的黑道气质,一边责骂沈亮一边用酒瓶爆了陈永仁的头,然后才说扯平。
此时韩琛才初步相信沈澄这个人是黑社会。
随后韩琛与陈永仁的对话,显示出韩琛现在不管手下死活的做法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倪永孝。
"你有没有遇到过一种人,不知道何时对你好,更不值得何时要杀你?
我就遇到过。
"与第二部里倪永孝一边安排韩琛去泰国做生意一边布局杀韩琛相呼应。
时间跳到2003年,李心儿医生让刘建明送她回办公室,在办公室触景生情,想起陈永仁,非常难过。
然后打开电脑上陈永仁的病历,刘建明突然就对病历感了兴趣,想从陈永仁的病历中寻找一些有用的东西。
于是晚上回到办公室想查看病历,但是没有密码进不去系统,没办法只好把主机偷走。
第二天李心儿报警,刘建明特别关切地赶到现场,李心儿说小偷抱走我主机也没用,小偷怎么会知道密码就是我车牌号呢。
说完李心儿把自己车的照片从垃圾篓捡出来放在桌子上,刘建明立即凑上去看。
这里也暗示了李心儿是与杨锦荣一起来引诱刘建明入圈的,毕竟刘建明与李心儿之前没有一点交集,这次忽然就陈永仁殉职案走到一起,李心儿还故意让刘建明送自己回办公室。
还故意说自己保留了陈永仁的病历。
还故意说自己的密码就是车牌,还故意把车子照片放桌子上。
而刘建明又不蠢,何尝没有察觉到这一切都太顺利了呢?
但是当车牌放到桌子上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既然知道李心儿已经看穿自己,那还不如将错就错,就去看密码,回去看看病历里到底有么有线索。
李心儿只不过是心理医生,她怀疑我又不会让我掉一块肉,香港司法是讲证据的。
此外,有个细节,李心儿穿的一身黑色皮衣,与陈永仁那万年不换的外套极其相似。
阅读陈永仁的病历并没有给刘建明带来任何实质帮助,反而让他逐渐进入陈永仁的角色,为日后时不时幻想自己变成陈永仁埋下伏笔。
而另一头,刘建明对杨锦荣的监视也达到了全面状态。
杨锦荣当然知道刘的监视,但是他作为陈俊案的相关人,揭露出刘建明的监视伎俩对自己也没好处,所以他就放任刘建明放置监控设备。
其中有一个细节,刘建明正在通过摄像头看着杨锦荣的时候,杨突然凝视着摄像头,几秒钟后又作恍然大悟状,继续写东西去了。
然后刘建明得意地笑了。
杨锦荣这是将计就计,既然自己知道被摄像头监视,不如假装不知道被监视,这样就可以从容地在摄像头下表演错误信息,误导对手。
杨锦荣很快想到了一条计策,能够一下子就试出刘建明是不是内鬼。
他从保险柜里拿出一盘磁带,装在信封里,假装要去交换情报。
这一切当然被刘建明看着眼里,随着GPS跟踪器的指示,刘建明很快找到了杨锦荣放置信封的地方——是一个邮筒。
刘建明不知道这磁带到底是关于什么,是否不利于自己,想看但又无法打开邮筒,于是放一把火把邮筒烧了。
前来与杨锦荣接头的沈澄来到冒烟的邮筒,也明白刘建明终于露出马脚。
但此时又不能暴露身份,于是巧妙地躲开了刘建明的跟踪。
其实那盘磁带是空白磁带,在杨锦荣看来,只有心里有鬼的人才会在得不到的时候想去销毁它。
如果刘建明只是单纯地调查杨锦荣,一定会十分重视这份证据,不可能将其烧毁,只有刘建明担心自己有犯罪证据暴露出去时,才会去烧毁。
从这个时候起,刘建明正式在杨锦荣等人面前暴露出内鬼身份。
但杨等人还是苦于司法规则,空口无凭,必须找到能真正定罪的证据。
时间回到2002年,陈永仁在接受李心儿的心理辅导时,与李医生发生了亲密关系,但是醒来发现并未有什么异样,陈试探着想从李医生那里得来准确答复,李医生指着他的头说:妄想症。
在车上,陈永仁问傻强,被女人整的昏昏沉沉是怎么回事,傻强竟然搬出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来解析。
这个细节表现的信息非常丰富,既然傻强能够熟练地用心理学来解释陈永仁的困惑,为什么之前和之后一直都呆呆傻傻的呢。
首先,因为傻强当陈永仁是兄弟,所以在兄弟面前不必装傻;第二,在黑社会混,最好就是不要太聪明,否则可能过早地被当出头鸟打死,因此傻强在第三部开头时说:出来混的,最重要就是不要做事;第三,傻强在关键时刻一点不傻,比如第一部交易毒品时,琛哥打电话对傻强说"你喊:可卡因是你的!
",意思是可卡因都是傻强的,但傻强知道琛哥玩他,傻强担心如果有警察被录音就麻烦了,于是大喊"可卡因是你的!
"既能装傻,又能逃避责任。
为了避免反复跳跃时间,这里先把2002年的事集中讲一下。
傻强带陈永仁去码头见沈澄,谈军火换毒品的最后交易事宜,沈澄问韩琛哪去了,傻强说:"琛哥说我们小的出来搞定就行了。
"沈澄的脸色立马阴沉下来,他知道韩琛对自己依旧不信任。
韩琛为了最终试探沈澄,依旧玩上次的戏码,首先给杨锦荣通气,说即将派陈永仁与沈澄交易。
然后让陈永仁带货去码头与沈澄交易,给陈永仁的毒品箱子其实全是空的。
这样大不了死一个陈永仁,如果沈澄是大陆警方,那么自己白拿了他们的军火也不亏,如果沈澄是黑社会,那么就把真毒品再交给沈澄,维持以后关系。
在韩琛看来,反正陈永仁是挡箭牌,第一枪打不到自己就ok。
陈永仁面对这么重大的交易,早就以摩斯密码通知了重案组的黄sir。
正当黄sir准备带队出发时,杨锦荣率领保安科出现了,他阻止黄的行动。
黄质问为何,杨锦荣表示:我只能说一句无可奉告 这里面的道理也比较清晰,沈澄是大陆警方伪装的黑社会,如果黄sir带队过去,势必造成警方互相不知底细而自相残杀的结果,所以必须阻止黄sir的行动。
黄sir执意要行动,他不知道这里面的内幕,因为大陆警方还处于秘密行动状态。
但陈永仁是他的卧底,他不能不管陈永仁死活。
正当黄sir准备无视杨锦荣的时候,警局的大领导梁sir出现,并强行以权力压制黄sir行动。
当然,杨锦荣也不会看着陈永仁去送死,于是只身悄悄去了码头,在关键时刻救了陈永仁,并且和沈澄互相坦诚了身份。
三个警察,两个是卧底,这种能够敞开畅谈的机会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会进行。
三人立下再见的约定,没想到陈永仁在不久之后就遇害了,这是后话。
此处一个细节,就是韩琛说自己死过两次。
根据第二部的剧情,韩琛第一次死是在泰国,当时他得知倪永孝要杀他,就先下手杀了泰国老大Sunny,并挟持Sunny的手下Paul,逃到火车站实在走投无路了,他把手枪交给Paul,说你要信得过我就放过我,以后还可以合作,Paul当然不信,一枪打在韩琛心脏附近,但韩琛竟然没被打死,这把迷信缘分的泰国人给拉拢了;第二次死是在被倪永孝拿枪顶着头的时候,那时候韩琛已经闭上眼睛等死了,没想到黄sir开枪打死倪永孝,让韩琛又捡回一命。
在倪永孝死后,韩琛对Paul说不要对倪家人做得太绝,泰国人却说"那一枪没打死你,我们就是拍档,就是要做得绝",然后杀了倪家五口。
泰国人的变态价值观深深影响了韩琛,加上Mary惨死让韩琛永远封闭真心,所以韩琛在后来表现得没有人性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军火交易事件之后,陈永仁在韩琛那里的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才有了第一部里韩琛毒品交易时带上陈永仁的场景。
而因为毒品交易泄密事件,黄sir、韩琛、陈永仁很快走上了生命的末路。
2002年12月,陈永仁殉职后10日,杨锦荣从北京回来,沈澄获悉也赶到香港,开始共同查内鬼。
这就与之前调查刘建明衔接上了。
在李心儿确定刘建明是内鬼之后,为了进一步诱刘建明入套,给刘建明打了两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的内容,是陈永仁给黄sir汇报情况的录音。
有些人认为这是刘建明精神高度紧张出现的幻听,但是我认为这是李心儿有意播放磁带录音,搅乱刘建明意识的行为。
因为紧随着第一个电话之后的第二个电话,李心儿一开始便问:"刚才怎么不说话?
"其实刘建明接第一个电话的时候是说话了的,"喂,内务部……喂?
"难道不是话吗,只是李医生装作第一个电话什么都没听见,让刘建明以为自己幻听。
李心儿在第二个电话里透露说自己收到了一盘收件人为陈永仁的信封,地址是李心儿的办公室,里面是一盘磁带。
刘建明马上赶了过去。
其实从信封上就可以看出,这封信根本就是杨锦荣导演的。
上面的邮箱地址是"27149",正好是陈永仁的警号。
李心儿的办公室邮箱怎么可能是陈永仁的警号呢?
但刘建明太过于追求磁带的内容了,这个细节就被忽视,他不惜故意撞车,让自己与李心儿双双入院,趁乱拿走磁带。
但是在李心儿医生面前,刘建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他的一切行为都指向他内心隐藏的罪恶。
刘建明也知道李心儿已经把他看得透透的,这样做无非是想在绝境中求生,除了灭杨锦荣,他不想再去做什么坏事,整垮杨锦荣,一切就没事了。
所以他在医院里自导自演了一出精神分裂的戏来忽悠人,其实是李医生把刘建明带入了崩溃边缘。
与李心儿回到办公室里,刘终于不想再沉默,他想说出一切,博得李心儿的同情。
李心儿也知道刘的心理,但大家都是成年人,即使是将秘密讲出来,也需要一个仪式,或者说铺垫,否则就显得突兀而不礼貌。
于是,李心儿就使用了对待陈永仁的手法对待刘建明——催眠。
李心儿讲了一个自己坦白童年罪过的故事,使刘最后一丝秘密——谋杀Mary姐也吐露出来。
刘在临走前打晕了李心儿,防止她因为知道所有内情而破坏自己当天就要整垮杨锦荣的计划。
刘建明在保安科的饮水里下了安眠药,这都在杨锦荣的眼皮底下,杨第一眼就看出了破绽,但是假装不在意,等待刘建明出手。
刘建明在办公室照了下镜子,发现镜子里竟然是陈永仁,这是刘在后期时不时蹦出来的一点幻觉,李心儿医生催眠的成果。
杨锦荣在保安科只留下两个值班的人员看守,开车离开警局。
这都被刘建明的各种监控设备记录下来,刘建明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进入了杨锦荣的办公室,打开了朝思暮想的的保险箱,拿出了那盘磁带,就是韩琛与杨锦荣私下交换情报的录音。
而在刘建明打开保险箱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保险箱被打开的镜头,那是杨锦荣正在打开刘建明的保险箱,拿走了刘建明的直接犯罪证据,是黄sir死后刘建明与韩琛谈话的录音。
刘建明正在拿磁带时,杨锦荣打了电话过来:"刘sir,在我办公室玩得开心吗?
"此时双方都非常自信,刘建明自信终于找到了杨锦荣的"犯罪证据",而杨锦荣的自信更加强烈,因为他确认这是刘建明犯罪的直接证据。
刘建明即将成为第二个陈俊。
以杨锦荣整人的一贯风格来看,从来不用自己出手,对手在其强大的攻势下往往缴械投降甚至自杀。
可这次不同,刘建明显然不是会乖乖就擒的人。
刘建明把偷来的磁带带回自己办公室,此时他发现,自己与韩琛的关键对话的磁带不见了,显然是被杨锦荣偷去。
而听完从杨锦荣处偷来的磁带,更加悲剧了,杨锦荣与韩琛的对话内容虽然有些暧昧,但不足以证明杨锦荣就是韩琛的人,况且杨锦荣身处保安科,与韩琛交换情报可能就是上头的命令,刘建明被耍了,在这场智斗中完全输了。
可能几十分钟后,前来问罪的就是保安科一众人了。
此时刘建明心中再生一计,算是破釜沉舟。
他把从李心儿那里得来的磁带(内容是刘建明与韩琛的一次谈话,不能作为司法定罪证据,但足以毁掉他自己的警察形象)拿着,带上内务部的人去保安科问罪。
临走前还说"请保安科的头头回来喝咖啡",证明其完全不疯,也没有把自己当陈永仁。
刘建明决定自己当众播放韩琛与自己的交谈录音,然后拿枪指着杨锦荣说:"刘建明我要拘捕你!
"这种看似精神错乱的行为,实质上不仅不错乱,反而非常精明。
首先,当众公开自己与韩琛交谈的录音,比被杨锦荣当众公开录音的效果要好得多,这算是一种精神上的自首,能够赢得大家同情。
其次,拿着自己的涉案证据,并拿枪对着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很容易就会诱导旁人认为自己疯了,进而逃避法律制裁。
但是在杨锦荣和沈澄的逼迫下,刘建明还是不能把坚持装陈永仁装下去,最后直接崩溃:"为什么不让我做好人!
"杨锦荣在此时说了一句作死的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刺痛了刘建明敏感的神经。
在陈永仁对刘建明说这句话之后,"对不起,我是警察"这几个字可以直接让刘建明从任何错乱中惊醒,你是警察,我是黑社会,好吧,你去死吧!
杨锦荣被爆头,纯粹是作的。
而亲手将事情推动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后,刘建明依然不放过最后一个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饮弹。
刘建明并不想死,所以从下巴边缘处打向右脑。
这种自杀方式死亡率远比直接从额头自杀小得多,而且有上下颚、牙齿的减速作用,以及香港警用左轮的低杀伤力,刘建明成功地寻找到一条最适合苟活的结局。
李心儿从昏睡中醒来,收到刘建明临走前留的视频message,"李医生,过了明天就没事了,我一定会亲手逮捕刘建明",这条信息给不少影迷带来困扰,刘建明真的疯了,认为自己是陈永仁?
实质上这只是刘建明给自己找台阶下的一个理由,成人之间的交流,有些东西即使心照不宣,也要找个堂皇的外衣,即使打晕你,也要给你一个相信我的理由,无论你信不信。
刘建明的结局,就是呆在医院/精神病院度过余生,右脑损伤不会让他失去记忆,也不会影响他的智力,右脑的作用是感性认识,打伤了右脑,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冰冷的记忆和理性。
Mary出现了,刘建明说:"你来了。
"Mary说:"孩子会叫爸爸了。
"刘建明没有任何表情,他没有办法产生感情,只有从回忆里搜寻与这次对话有关的信息。
果然,那一个Mary姐出现了,在背后用那把他自戕的警用左轮瞄准他的头,枪响了,没有任何后坐力,显然只是幻想。
而另一个在他脑子里盘旋不去的念头,就是卧底们使用的摩斯密码。
他不断敲击的内容,翻译过来是:"Sorry,Mary。
"十年前开始第一次看无间道,一直到11年左右才真正地沉下来去看、去分析。
三部曲风格各有不同,却串联起了香港回归前后关于黑道江湖、警界变更的故事,形成了香港社会变迁的典型缩影。
无间道有着香港电影特有的小格局特色,但它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又让其最终突破了传统警匪片的"小气",上升到对宿命、因果的思考。
第一部是一个完整的闭合故事,编剧原本的想法也只是写一部。
没想到第一部上映后引起的口碑效应在华人圈里井喷,群众的呼声让第二部甚至第三部的诞生有了基础。
编剧开始边写边拍,并在电影外形成了书作。
书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捋顺人物关系,理解编剧的本意。
第二部很多情节模仿了《教父》,但模仿得很成功,没有让观众出戏。
倪永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个典型的港产社团分子。
虽然情节模仿教父,倪永孝并没有模仿柯里昂,他处处流露出的是香港气息。
吴镇宇从《古惑仔》里的癫狂小人蜕变成《无间道Ⅱ》里的儒雅大佬,也完成了演员生涯的一次进化。
第三部是无间道编导团队对观众的一个交代,它将前两部的故事串联起来,并将一切推向更深沉的宿命。
第三部人物出场更跳跃,隐藏的心理线更多,计谋也更隐秘。
只有在电脑上不断地暂停、回放,才能理顺那一个个小细节。
写这些东西,是看了网上很多大神的解说,加上自己观影多年的积累,汇聚而成。
感谢刘伟强和麦兆辉,向华人电影圈贡献了这么三部良心之作。
好莱坞的改编之作《无间道风云》都获得了奥斯卡大奖,原版《无间道》更值得敬重了。
随着香港社会文化变迁,《无间道》这样的作品是再也拍不出来了,如今的港产片,要么剧情硬伤,要么节奏混乱,要么卡司阵容不搭调,总之,无间道三部曲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香港警匪电影编、导、演顶级水平的绝唱。
它值得我为之长篇大论,也值得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赏。
剧情和整体故事结构有很多人分析过,不表。
我主要谈谈人物塑造这个角度。
以前,我一直是将陈刘这两个角色,作为一对镜像来看待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赞同andy演技较次的原因。
作为镜像,每次对手戏都落在下风,肯定会被吐槽。
但是现在来看,我完全推翻了镜像这个看法。
或者说,表面上两个人的卧底身份互为镜像没错,但是深入下去,会发现刘建明比陈永仁要复杂得多。
这种复杂一方面是立场带来的,一方面是性格造就的。
陈永仁作为正方卧底,立场上肯定也有艰难之处,但这主要是操作层面,在精神上,陈永仁从来没有真正的动摇,他对自己的警察本质是有着深深自我认同感的,虽然也会找上司抱怨当了太久古惑仔快忘记自己是警察了,但是他对于自己是代表正义一方完全没有过任何怀疑。
因为韩琛对他并不好,他没有什么要为韩死心塌地卖命的情感动机,贩毒罪大恶极,他同样没有道义上的摇摆。
陈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痛苦主要还是来源于工作上的复杂带来的压力,毕竟孤身入虎穴,一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这种压力是他有暴力倾向,被黄警官安排看心理医生的根本原因。
简单说,陈永仁的痛苦是工作压力产生,这种痛苦本质上与投行的分析师工作到凌晨猝死是一个类型。
刘建明就不一样了。
按照剧本的设定,刘建明的能力比陈永仁要强很多。
因为同样是卧底,陈永仁一直不被老板信任,刘建明则深受警局高层器重,在片中也处处能体会到刘建明在日常工作中完全游刃有余,他是一个精英的设定。
如果去除卧底身份,刘建明这样的人就是日常生活中大家羡慕嫉妒的对象,长的帅女朋友漂亮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人生赢家对吧?
很可惜,这些都是假的,都是泡沫。
如果说陈永仁肉身在地狱之中,但是拥有一个战士的geming浪漫主义,精神上随着剧情深入越来越完满。
刘建明则是肉身处于极乐世界,但他心知肚明这些根本不是真的属于自己,他心知自己本质的污秽卑劣,他要是真的冷血无情,对自己反而会比较好,心安理得的坐享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但是刘建明这个人精神上比较软弱,也可以说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是跟随韩琛,还是后来背叛杀死韩琛,乃至到第三部里面处心积虑想做回警察,他的每一步思想转变,都是被外力迫使的,并非他自己的选择。
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和能力上的精英,刘建明一直处在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一直在变,他没有可寄托的所在,这是空虚,又担心自己身份暴露,也担心自己被韩琛抛弃,这是恐惧,而且工作关系,他不可能像陈永仁那样摆出玩世不恭的姿态,整个系列里,刘建明一直没有找到发泄这种精神上痛苦的途径,恰恰相反,他需要精心维持一个精英专业专注,彬彬有礼的假象,以他的能力他可以做到,但以他的性格,他根本难以胜任,这就是说他身处无间地狱的原因。
不管想向正反哪一方努力,他都会遭遇自身的强大阻力,他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只能被动的被命运推着走,不断的挣扎。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刘建明这个角色,比陈永仁要难以拿捏和把握得多。
这里回答开篇的问题,为什么andy在跟tony对手戏的时候,气场总是落在下风?
这是正确的啊。
敲黑板。
因为刘建明精神上对于陈永仁就是处于弱势的,邪不胜正啊朋友,更何况这里的反方本来就不太愿意当反方。
你要他怎么压倒正方?
压倒反而错了。
然后把目光投向电影。
在这个系列里,tony的发挥是比较稳定流畅的,可以看得出,演员对于他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陈永仁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套路,在这个基础上,tony的发挥无懈可击。
andy呢?
这很奇妙。
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对于刘建明这个复杂的角色,andy的想法也是比较犹豫的,他绝对不像tony那样,非常自信而且坚定的知道自己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陈永仁。
andy则有些纠结,因为刘建明实在太难把握了,andy对人物的塑造也是有一个相当的认知历程。
一开始他其实不知道刘建明是什么样的,所以在第一部的某些部分,刘建明会显得有些生硬,不够自然流畅,因为andy也在不断的深入刘建明的内心世界。
抱歉,第一部我看的次数比较少,可能不够准确。
也可能是我对andy的偏见,我总觉得这么难的角色,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很自如。
但是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吧,andy表现出的迷惑却正好切中了刘建明的暧昧,即使是刘建明身上那种微妙的不自然的感觉,也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处境的。
这几乎是不可演绎的,这超出了表演的范畴,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息,唯有演员本身的精神状态与角色高度一致,才能不依靠任何表演,来完成这种人物的气质。
我倾向于andy在第一部有一点歪打正着,如果他是真的做到了跟刘建明合一,那我唯有叹服。
再说这也是没法验证的事。
不过不管怎么样,到了第三部,andy彻底领悟了。
因为剧情的变化,第三部的刘建明精神状态有明显的显性化发展,也可以说andy完全想明白了,所以刘建明身上那种失魂落魄却又强装镇定的状态,andy从一开始的庶务部电话就表现的很好。
到了停车场和黎明的对手戏,andy流畅的展现角色身上的不自然的紧绷感,但是这种不自然本身又非常自然,因为没有多余的眼神和动作。
必须提醒,刘建明不是普通的说谎者,普通的说谎者会眼神闪烁,刘建明是一个精英警官,他完全可以压抑自己的情感,唯一能流露的就是andy展现的那种微妙的不自然,一点点装腔作势,一点点的外强中干,以及全然的内敛。
上面讲到了刘建明缺乏自我身份认同,可是到了第三部,他第一次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想成为陈永仁。
他羡慕陈永仁,向往陈永仁。
但是因为过去的黑历史注定了他只能用加倍弄脏自己的手的方式来靠近自己的目标。
手段与目的南辕北辙,他又是一个精神不够强硬的人,所以逐渐走向崩溃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部andy要演绎的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从轻微症状到完全堕入深渊的过程。
坦白说,还是地狱级的难度。
因为你可以很容易的扮演一个疯子,也可以很容易的扮演一个正常人,但要一个正常人来呈现如何一点点的疯掉这个过程,很难。
而且刘建明不是普通的疯子,他是一个很理性的疯子。
理性来自能力,疯狂来自精神,这矛盾的二者始终在他身上统一。
所以这个过程必须很有逻辑。
观众可以观察到andy是如何演绎这份矛盾的裂痕越来越扩大的过程。
到了刘建明在医院出现幻觉,被李医生带到诊所催眠这段剧情,已经是明显的精神分裂症了,刘建明是何等聪明之人,你们以为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疯掉了吗?
他当然知道,他只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但是他的理性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走向末路。
所以在诊所,有一组andy和tony同场景对照,可以看到,tony表现陈永仁,虽然痛苦,但是并不空洞,andy表现刘建明,看似镇静,但是眼神已经完全虚无。
在整个陈述的过程中,刘建明都一直保持着这种失神,这就是我为什么说andy已经完全理解了角色。
他知道刘建明是如此聪明,聪明到知道自己精神已经崩溃,聪明到知道自己已经蒙着眼睛走到穷途末路,所以这个时候andy演绎的刘建明不是矛盾的,不是挣扎的,挣扎已经结束了,这里只有虚无与绝望。
然后闹钟响了,刘建明猛然惊醒,这个地方andy的处理也很有逻辑。
他是如梦初醒一般,所以他的肢体语言是猛烈的,但是其实他并不意外,所以他并没有大惊失色或者手足无措,只是淡淡的问李医生发生了什么。
他当然知道的。
刘建明没有杀李医生灭口,也验证了剧本设定刘建明不是心狠手辣之徒的证据。
很多人说刘建明也喜欢李医生。
其实不是的。
刘建明在这个阶段并没有余力去喜欢一个女人,李医生对他来说是一种远期救赎的象征。
因为李医生认可陈永仁,所以刘建明幻想有朝一日可以在李医生这里得到一种身份上的认同。
回到警局,这个片段刘建明是完全幻觉的,他彻底把自己当成了陈永仁。
镜子里出现陈永仁这个画面,就是说要明明白白的告诉观众这点。
但是镜头给到andy的时候,andy的表情不是简单的微笑,而是一个大喜过望又略带狰狞的笑容。
他真的完全理解了刘建明。
太到位了。
当一个表面自负,实则自卑的人,一个以卑劣手段爬向光明的人,一个矛盾挣扎一生的人,快要到达彼岸时,在看到虚假的曙光时,他会是何等的快乐,又是何等的扭曲。
看到这里我突然特别难过。
为人物的命运。
也为大众对andy的误解。
他真的触及了角色的灵魂,真的是此处应有掌声啊。
但是大家却一直说他演技平平。
太遗憾了。
世间知陈永仁者多矣,懂刘建明的又有几个呢?
最后一段的高潮,自然是水到渠成。
整个系列人物性格的压抑和内敛,终于在最后一刻汹涌澎湃的奔流而出。
是一段哈姆雷特式的自白和质问。
质问这个世界,也质问自己。
到底还是没有答案。
到底还是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
又一次,手上占满了鲜血。
最后的泪水是人物对自己命运的哀悼。
他终于认命了。
所以,说刘建明这个人精神上比较软弱,真的可以吗?
其实是陈永仁被艺术美化了,英雄是没有弱点的。
刘建明只是比较真实,现实中的人,哪里会那么坚定那么理想呢?
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的徘徊和寻找自我罢了。
至少刘建明一直想逃离自己的宿命,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弃。
我实在没什么资格说他软弱。
只是想叹气。
最后那声来自Mary的枪响,其实并没有必要。
不需要用这个来加深他的悲剧了,在最后落泪饮弹时,他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惨败。
对命运的惨败。
已经完成了。
这件艺术品。
陈永仁之死,是一个传统的古典英雄悲剧,它很美,很悲壮,刘建明之死,他不是英雄,也无法成为一个恶人,可是为什么这个悲剧升华了整部作品呢?
因为这才是人性。
是部恐怖片,很惊悚。
烂!
除了压榨前两部作品的剩余价值外无法理解本作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剪辑混乱不堪,故事主次不清,一股脑地装神弄鬼结果到头来整体逻辑无法自洽。不仅旧元素利用地一塌糊涂,新的矛盾冲突处理起来也如同儿戏。
黎明其實演技是有的,別老覺得他是花瓶
没有这部就好了
得,赔个底儿掉。
喜欢,虽然情节开始牵强起来。。。
有一点看不懂。。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如是等辈,当坠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一团糟的狗尾续貂
结局感觉不知所云。
记得当年,看完了告诉友人,说没看懂
完全失去了前2部的光芒!感觉纯粹为了挣钱而拍的!而且是没多大含量的那种!
一般般,特别加了那些大陆人以后 ...
这尼玛时间顺序也太乱了 就TM一个劲的无序切换 还三个时期 虽然说把时间顺序打乱是某些高智商电影的表象 但这么地东施效颦实在不能忍
相比前一部还不错。。。
发神经的电影真无聊……黎明到底什么来头?
不如不拍
个人觉得还是没前2部好
往往不是人改变事情,是事情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