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Che: Part Two,切·格瓦拉传(下),切:39岁的告别信(台),Che: Guerrilla,Che - 2ème partie - Guerilla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卡洛斯·巴登,德米安·比齐尔,乔昆姆·德·阿尔梅达,马克-安德烈·格隆丁,罗德里戈·桑托罗,弗朗卡·波滕特,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美国语言:西班牙语,艾马拉语,盖丘亚族语,英语年份:2008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剧照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游击队 剧照 NO.20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回头见清泉河的呼唤江山风雨情极品千金潘多拉4:AI战争恶灵旅店此时此刻廉政行动2022妖怪手表♪2021灭门泰式按摩牢不可破迷雾太阳之子欲望保姆枕男子舍赫拉查德为什么猫都叫不来绿色香水钢琴课捕蛇行动遇见比尔我的燃情岁月玉水站之鬼大学新生的秘密生活坂道之家玩物他们的奇妙时光ThunderboltFantasy东离剑游纪4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长篇影评

 1 ) 纪录传奇人物

两部时间很长,上部是在古巴,下部在玻利维亚。

影片基本是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反应出来的思想极其深远,尤其是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在革命的时候很注意保护老百姓的私权,并没有像某些宣称正统的革命者一样,革命就是消灭敌人和敌人的财产,制造恐怖气氛。

格瓦拉在革命的时候尽量削减敌人和自己的损失,从来不屠杀俘虏,也保护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财产,在革命的同时努力的维护社会秩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暴力革命是危险的,无序和恐怖往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和混战。

最后一幕格瓦拉被俘虏和枪杀的一节非常震撼,想来无数革命者最后一刻都是这样看着民众和麻木的军队的吧。

英雄末路确实让人感动。

 2 ) 《切·格瓦拉:阿根廷》《切·格瓦拉:游击》:切格瓦拉的拉美地图

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两部传记电影看完了。

第一部看的很痛苦,看了两天,中间也瞌睡过。

第二部一次看完,没有任何睡意。

很明显,第一部没有第二部更吸引人。

第一部讲述切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

用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插入切格瓦拉的回忆。

回忆他如何从一个阿根廷人变成一个古巴革|命|者。

如何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沉闷。

简直是一部流水账。

也谈不上什么情节。

就是一群战士在丛林中战斗,然后如何牺牲,以及如何得到人们的支持,再进行战斗。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看的很痛苦。

只有在片尾进行城市中的巷战时,才看出一点紧张气氛。

才感觉到这真的是在革命。

第二部讲述的他在南美带领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队战斗,最后被害的故事。

这一部就与上一部有很大不同。

既然有战斗,那肯定有冲突,自然有看点,能吸引观众。

所以,第二部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

不能说很过瘾,但可以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的生存状态。

真实反应游击队的电影,不多见。

战斗进行的不是很激烈,但拍摄的很真实,游击队确实是如此进行战斗的,他们进行的并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战斗。

两部进行比较,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很多,个人感觉,这是两个导演拍摄的两部影片。

传记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人物,一般来说,要塑造几个人物。

《切格瓦拉》两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人物——切格瓦拉,其他人都是龙套。

看完影片,我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懂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其他的方面,编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的表演,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就可以了。

没有看出他对角色有更深入的塑造。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

拉美地区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活习俗。

还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切格瓦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我个人认为,他犯了很多错误。

外国人到一个国家,要推|翻|该国家的政权,很难取得人民的支持。

他游击战的方法也不正确,他应该多看看毛泽东的书,跟我们伟大的游击战高手学习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部西方国家拍摄的切格瓦拉传记。

这是西方人对他的诠释,很难客观的去评价他。

我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西班牙演员,可以猜出主要演员都是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或者阿根廷之类国家的吧。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记录,要想多了解他,还应该去找别的资料,比如古巴的,苏联的。

2010-09-30[切·格瓦拉传上集:阿根廷].The.Argentine.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下集:游击队].Guerrilla.2008.BDRip.X264-TLF

 3 ) 杀死切的你我!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这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排到五星,可是我还是打了五星,因为CHE,电影最后那个士兵枪杀切的镜头,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毁灭感,切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一个有理想主义者,现实就这样把他绞杀了。

杀死他的,不是玻利维亚军政府,也不是美国中情局,是那个士兵,是那些农民,是每一个你我。

生活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

但我们在电脑前看完这部电影,或者在街上穿着印有切头像的文化衫以示不同的时候,我们一样地是在绞杀切。

理想不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理想需要行动,可惜,我们早已变成了侏儒。

很想说一声, long live ,che,可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那革命的激情,也许片尾曲是我们唯一的慰藉,也是我们掩盖自己堕落的借口。

"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现实。

"我们早已忘记了CHE这句话,我们唯一记住的却是“在这个人类最不合理的时代。

我们都被痛苦征服了。

 4 ) 做个有信仰的流氓

切.格瓦拉切.格瓦拉我时刻会念叨起这个名字一个印在T恤,墙头,海报上的符号当一个人,把自己活成一种符号,这意味着什么?

符号的背后,除了T恤和墙壁,是否还有更多的含义,能供潮流去解读。

或者说,切本人,用他的生命换来的理想是否才是他更希望后来者去关注的,而不仅仅是他的肖像。

格瓦拉的肖像家喻户晓,格瓦拉的故事也为人传诵。

那么他的理想和他的精神还有多少人会去铭记,或着去追随。

格瓦拉所追求的,恰好是我们的政府所教导的那四个字--共产主义。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四个字仿佛是一个笑话,又是一种禁忌。

但抛开这几个字的含义不谈,让眼光集中在格瓦拉本人的身上。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可能是虚幻的,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对于理想的追求与执着,却是格瓦拉最让人崇敬的地方。

片中的一个片段格瓦拉被捕后,一个玻利维亚士兵问他:你信神吗格瓦拉说:我相信人性至少在导演的安排下,这名士兵被震撼了。

他无法直视格瓦拉的眼镜,当格瓦拉要他为其解开绳索时。

士兵选择了逃避,在几句简短的对话后,心灵受到了冲击,显得局促不安,自己彷徨了自己。

导演安排的这个片段,深深的刻画了格瓦拉现世基督的形象。

他,用浓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信仰的坚持,将一帮外国人带到非洲,带到南美,去实践他们崇高的理想--解放人类。

这个阿根廷人没有国籍,没有人种,唯一有的就是纯粹的信念。

他犯下了无数的错误,他的革命一次次失败,他的同志一个个死亡。

他的错不止是个人的错,同时也是古巴的错,是南美的错,是人类的错。

而这些鲜血和惨痛后,结成一种执着的精神,留给了活着的人们对于政府,这些共产者是叛军,是土匪,是流氓。

政府要围剿他们,他们所努力解放的人民们也不理解他们。

人民们只关心战争是否会发生在自己的村庄。

格瓦拉们孤立无援,他们只是游荡在玻利维亚土地上的一群流氓。

只是这是一群有信仰的流氓征用食品会付钱,为村民看病也是义务,他们把人民看着奉献的对象,用信仰来坚持抗争这群流氓无所畏惧,可惜鲜血的热度依然唤不醒冰冷的子弹。

格瓦拉还是会死去。

哪怕他的信仰如此的坚定。

格瓦拉死去了,子弹打完了,血流光了,坚毅的眼神最终也空洞了最后冷冰冰的躺在担架上格瓦拉死去了,但是,在古巴,在刚果,在玻利维亚,在非洲,在南美,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上。

依然点亮了一团微弱的火光

 5 ) 附上一首关于 切 的 歌词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格瓦拉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正充当着凶手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我们都是谋杀者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6 ) 血肉之躯

我看《格瓦拉》,觉得是个隆重的仪式,是一场对青春的漫长告别,充满了不舍。

   他是浪漫骑士、悲情诗人。

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他。

但是我把对他的爱与对生活的期待剥离开了--我确信自己不会骑着摩托车去漫游;确信自己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确信自己并不热爱玻利维亚的丛林......相较于格瓦拉的信仰,我所信仰的是什么呢?

我想我的信仰不过是踏实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依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那些潜伏在人心深处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不过,这可以说是信仰吗?

   格瓦拉的前半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投入革命,成了英雄;他的后半生,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我流放,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战士。

萨特,这个存在主义者,这个视他人为地狱,对人性幽暗之处洞若观火的人,在评价格瓦拉时说:“切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完美的人!

”格瓦拉的魅力,在于他的决绝,他的激情,他的冷酷,还有他信仰的始终如一。

   《摩托日记》《格瓦拉,阿根廷》《格瓦拉,游击队》可以看做是跨导演的格瓦拉传。

前者唯美,后两部则沉重,尽量在贴近和还原格瓦拉自己。

   《摩托日记》记载了格瓦拉的青春岁月。

我很喜欢他这段骑摩托漫游拉美的经历。

他送给女友一条叫“回来”的小狗,不过经过了这次游历之后,他显然再也无法回来。

     《格瓦拉,阿根廷》,描述的是他在古巴的胜利。

这个胜利很偶然,我私下猜度,格瓦拉的出走,是因为他把这个偶然当作必然了吗?

他开始迷信自己个人的力量了吗?

又或者,他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流放?

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

”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他对那些游击队员说:“你们现在在受苦,还可能受伤,牺牲。

也可能会胜利,然后就会变成一个没用的人,这就是全部。

”他的出走,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于权力中并非不可缺少的一个了吗?

也许,他想去用血再写一个神话,证明他是唯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

他做到了。

尼采说:男人都应当是战士。

《格瓦拉,游击队》里的切,是一个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许,接近于神。

他被他要解放的当地居民出卖的。

玻利维亚的军官对他说:“也许他们并不欢迎你。

”还有一个军官骂他:“你这个古巴蠢货!

”可是,如果他是愚蠢的,那么耶稣可能也不那么聪明。

         他死的潦草,轻易。

不过是几个不知名战士的乱枪,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别打他的脸就行。

子弹扫射过来的时候,格瓦拉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但他却永远留在了三十九岁,留在了鲜血淋漓的青春时代。

 7 ) 瞧,这些人

2003年的夏天,我四处搜求,终于买到了一只印着那只著名头像的帆布背包。

有一次背着它坐公车时,听到旁边有个少年问身边的女生:“知道他是谁吗?

”女生答曰不知。

他便解释:“他叫格瓦拉,唱摇滚的,可出名了。

”这结论情有可原。

我还在卖这个包的店里买了一件科本的T恤。

那里还有列侬、滚石等一众图案,只是没有迪伦。

一度成了我的老大遗憾。

那几年切突然加入了摇滚明星的行列,和张广天、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多少有点关系。

此剧“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

之后,就听说这两位主创都上山投奔某乡去了。

这部伟大的“史诗剧”也许便是投名状。

现在我已经明白,消费是最无力的表白,占有一个符号和物件说到底是钱的事,与理想主义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

喊口号相比之下更牛一点,前提是得有人听。

当把电影拍到上下两集的时候,想让人听就有点困难了。

《阿根廷》采用的是索德伯格比较擅长的“多线交叉”法,把1964年格瓦拉前往联合国发言的美国之旅和1955~1959年的古巴革命交替穿插起来。

前者采用黑白影像,后者用彩色影像,都采用大量手提摄影,带有浓重的仿纪录片色彩。

二者的交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效果。

黑白部分中格瓦拉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变成了彩色部分中战斗场景的画外音,似乎成为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一种解读;而彩色部分中的游击生活,对黑白部分中格瓦拉在联大的讲话,尤其是他对拉美国家代表的反驳,也形成了一种背景的投射——革命果实是用他亲历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有权用任何方式去捍卫它。

他在采访中恍若独白的那些回答:关于革命、信仰、人性等等,与画面中他在游击队员中间的表现并行,巧妙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这种“格瓦拉谈格瓦拉”的效果。

这也是为何我更喜欢《阿根廷》的原因。

单从影像文本上看,索德伯格已经达到了目的,制造出了其实并不乏疑点的真实感。

但这种真实又不是那种“纪录片”式的真实。

实际的《阿根廷》看起来更像一场梦幻:黑白部分中屡屡出现对格瓦拉面部的特写,各种角度的强烈光线对比画面,而彩色部分中很少有他的近景镜头,表情也大多被军帽的阴影所遮盖,只有当他戴上那顶著名的贝雷帽之后,才更多地露出了面孔。

炎热的丛林、翠绿的玉米地不断忽然切换到纽约的黑白都市。

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正像革命的胜利一般不可思议。

然而切就游走在它们当中。

我们看不透他,正如他也看不透它们。

想找到他的哪一句话是真实的,哪一句是泛泛的敷衍,并不比从那场已经被“日常化”的革命中找到决定胜利的一次交火更容易。

观众就是在这些幻觉中看到了神话的“常人版”:一个携带着沉重的哮喘穿行于丛林的病人,一个总惦记着教新兵们读书写字的“战地知识分子”,一个像小学老师一样解决战士告状的“教导员”,一个坚决处决祸害百姓的逃兵的“铁面法官”。

甚至是一个无异议无条件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有人事调动的“忠诚战士”。

这仍然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英雄套路。

只是在索德伯格的加工之下,狗血被影像的叙述稀释掉了。

而摄影机也根本不让人看清他的表情。

它只要观众知道,切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表现。

就完了。

那些模糊、沉思、捉摸不定,只在黑白世界里闪现而过。

那时,他已经不在革命当中。

革命缔造了神话,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在影片的结尾,补全了开头两位未来领袖在阳台上的对话。

之前卡斯特罗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有点疯狂是好事。

”而两个多钟头后,观众才看到之后切告诉他,自己要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继续“解放全南美”。

卡斯特罗的回答是:“你也疯了。

”等到《游击队》的开场,已经是1965年。

正好砍掉了切“建设和平年代”的那段历史。

很明显的避重就轻。

但此间古巴高层的某些“内幕”,恐怕只在唯一的知情人卡斯特罗那颗83岁的大脑里存着,外人是搞不到手了。

牛人如CIA,也只能根据M主义政党的某些习性来玩推理,以为切和托洛茨基一样,已经被自家的老大清洗,告别信什么的,全是伪造品。

幸而最后切又现身在刚果,给美帝国主义的谣言以致命的反击。

那时,他已经告别了地球人的常识。

从形式上说,《游击队》是部“正常”的电影。

中规中矩,按时间顺序讲完了切在玻利维亚的三百多天。

从化装入境、组织队伍,到转战密林,最终覆灭。

当情节变得残酷时,往往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真实。

因为“胜利叙事”的套路正在被一次次的失败证明并非定理——同样的宣传美好未来,为村民施医送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却无法打消那些木讷的面孔上疑虑和恐惧的神色,更无法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前来投奔。

相反,他们报之以说谎和出卖,直至围观了英雄被处决。

切还是那个切。

他拖着沉重的哮喘,读着书,解决战士之间的纷争,坚强而公正。

但在完全相反的境况面前,他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疲弱。

其实并不是他在变弱,而是现实在变强。

这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所谓的传奇之光环,不过是被胜利的结局涂抹上的虚饰。

同样的举止,在收不到积极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再那么高大了。

反而有些“形式主义”。

因此,请不要相信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

对每一个追随切的人来说,与民众一起欢庆胜利、开着吉普车进军哈瓦那,和饥寒交迫、带着感染的伤口行军,没有任何防备地死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是这同一个人,前者让你觉得他无所不能,而后者让你疑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有胜利的革命才能缔造神话,只有胜利的革命才是一个神话。

所以,切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一个人,他生命的结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无须再用“暴躁”、“滥杀”这些更戏剧性的东西来突出这个性格的矛盾复杂。

即使他简单到只是一条线,这条线仍然不可能是笔直的。

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高低起伏不平的世界上行走。

密林可以是胜利的摇篮,也可以是迷失的绝路。

至少,还原如此残酷的游击生涯打破了那些关于“追求浪漫”的传闻:谁能觉得这种生活是浪漫的?

我有时怀疑他也是中了玻利瓦尔的毒。

那位南美的“解放者”一气解放了五、六个国家,其间付出了不计成本的代价。

而那些被他解放的人,无法接受他的“拉美合众国”设想,终于变成了他的敌人,甚至想暗杀他。

切的区别,是只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帮助一个国家赶走殖民地总督,和帮助一个国家推翻现有的政府再换一个,毕竟是两回事。

后者注定不会被所有的人视为“解放”。

玻利维亚,这个用“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毫不客气地成了新梦想者的葬身之地。

《游击队》的结尾也用了一次回溯,这次是切和卡斯特罗一起乘船驶向“革命道路”的那段镜头。

历史回到了起点,胜负未卜,前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不是。

两个“疯人”面对着苍茫大海,沉默无语中带些忐忑和茫然之意。

他们都只是人。

一个比另一个多活了44年,而已。

 8 ) 《朴素的演技》

这部类似纪录片一样的格瓦拉传记,虽然上部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但是下部却非常的吸引人。

扮演格瓦拉的男演员演技朴实而厚重,几个配角也都是演技逼真。

当格瓦拉被敌人抓住的时候,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失意。

一个革命者被囚禁在小屋子里,和看守他的士兵同抽一根烟。

他被杀死的时候悄无声息,虽然他的死是悄无声息的,但是至今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都没有忘记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摇滚乐爱好者们也开始拿格瓦拉作为自由的象征,现在穿着印有格瓦拉图案的衣服出去都会显得过时。

格瓦拉的精神就是战斗,还记得他在电影后半部分里说的话,当时游击队缺少食物并且大家困顿不堪,格瓦拉说这个时候才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刻。

依然觉得扮演格瓦拉的演员有些神似布拉德·皮特。

end

 9 ) 中国不敢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切格瓦拉》

这部在戛纳获得最佳男演员的影片,其导演是好莱坞着名导演索德伯格。

德尔特洛凭此片拿到了戛纳的最佳男主角。

仅仅4000万美金,总共拍了79天。

这部影片比充满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一百倍。

索德伯格是个成功人士,好好混,去做斯皮尔伯格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索导一心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了《切格瓦拉》,他筹备了7年。

从《性、谎言、录像带》开始,索德伯格的起步就与其他的好莱坞导演不大一样,虽然拍了大量商业片,甚至还自己主演过一部喜剧,有名有利,但是,索导没有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做艺术家。

德尔特洛的表演,基本你看不出他在表演,他就是切格瓦拉本人。

哮喘是个外部手段,德尔特洛通过哮喘,进入到人物的身体,最终进入人物的灵魂。

拉丁裔,沉稳,充满表现力,真是顶尖级的演员。

美国和古巴复杂的历史和彼此微妙的关系众所周知,作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的导演,记者们对索德伯格在影片中倾注的对古巴和切的善意立场表示关注。

但是索德伯格并不想把观众关注的视野引入政治讨论中,他说拍摄这部影片,不是古巴这个国家,真正吸引自己的是切-格瓦纳二次放弃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和家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他人幸福的解放战斗中。

切-格瓦纳一生经历的丰富和神秘,是每个导演都想要展示的电影题材。

同样是这段表述,在中国媒体的转述中成了:索德伯格声称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探讨政治,他感兴趣的是人的故事。

中国媒体故意把“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解放战斗”这样的关键词屏蔽掉了,好像索德伯格是个对政治不感兴趣对人物的精神实质不关心的导演,好像他只是在猎奇地拍这部影片。

事实正好相反!

四个半小时的故事,加之完全以西班牙语完成拍摄,记者对影片在美国的发行表示担忧,尤其是观众将不得不面对四个半小时的字幕。

而导演索德伯格和制片人透露,剧组曾做过巨大的资料搜集,甚至也有延长至7个多小时的拍摄想法,但是,终于因为要遵守拍摄预定时间,满足影院上映而不得不放弃。

对于影片最后的发行形式,现在根据各国国家的情况还在具体讨论中。

他希望可以先在放映首周以完整版的形式出现,此后再将上下二部份分开放映。

索德伯格为这部影片筹划了七年,仅仅筹到4000万美金,这在好莱坞,算是小成本制作。

如果是一部喜剧片或者科幻片甚至情感片,大导演索德伯格一定可以拿到7000万以上的投资。

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感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

然而,我们的《新京报》的报道标题是《索德伯格新片戛纳首映 《切-格瓦拉》遭恶评》,与境外媒体的反应不同,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引进有汉奸电影嫌疑的《色戒》,引进有台独意识的《海角七号》,广电总局在一片反对声中,顽强地甚至是固执地引进这些有争议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号召抵制奥运会的情况下,广电总局依然引进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制作的《功夫熊猫》。

但是,广电总局不会引进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

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美国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阶级斗争!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好莱坞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切格瓦拉》中卡斯特罗说:古巴1%的人掌握了45%的土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我们要拿起枪。

切格瓦拉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在解放古巴以后,你要帮我把革命之火燃遍美洲。

切格瓦拉对农民说:你们的孩子应该去学校,我们将建学校和医院,请你们支持我们。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看了《切格瓦拉》之后,吓得发抖的中国资改派怎么可能引进这样一部影片呢?

 10 ) 嗯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

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

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

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

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

《切·格瓦拉传:游击队》短评

2016.6.1 拖了很久才看完 不知所云

3分钟前
  • 娃他大舅
  • 较差

有一刻恍然像是看水浒。

6分钟前
  • Cerium
  • 推荐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9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反资本主义战士成了摇钱树……

12分钟前
  • misty
  • 推荐

这世界每天都有人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16分钟前
  • 佛小FoChaos
  • 力荐

对于现在的我要说有偶像,那就是格瓦拉,但是片中的他和我理解的还是不一样。

21分钟前
  • 去野先生
  • 还行

工农武装革命~

26分钟前
  • ~~~
  • 力荐

一流

27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30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那个倒下的主观视角,就像子弹打在自己身上

35分钟前
  • Grey
  • 推荐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讲,死的毫无意义

38分钟前
  • Mr. White
  • 还行

为什么这部片不能在国内放映呢?也许触到了某些人的软肋

39分钟前
  • tongzhou930
  • 推荐

依然乏味。

40分钟前
  • BlackBird
  • 较差

一开始看的累累的,后来就显出了平凡但吧平淡的。有种情节在里面,我这么认为。

45分钟前
  • 诸葛blue
  • 推荐

摄影非常出色,影片风格很像纪录片,但叙事就很差了,节奏太平,可能导演就是追求纪录片的风格而放弃了叙事结构上的创新。34分钟弃剧。

50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这一部的节奏有点谜了 感觉不需要两个小时表达游击队的混乱 7/10

51分钟前
  • Catete
  • 还行

好枯燥

54分钟前
  • 较差

现在谁还有革命的勇气?

59分钟前
  • Robin
  • 还行

比上部稍嫌纷乱

1小时前
  • 八月的海洋
  • 还行

略显杂乱,成功的传记片。字幕看的我相当凌乱。

1小时前
  • Caseln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