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你的記憶碎片加上所有人的記憶碎片,都不能拼湊的天然事實。
很多電影,大家會討論一個點,好像《西部世界》,很多人會討論,誰是機械人,誰是人類?
然而,這個完全不是重點。
真相是什麽?
讓你知道了,又如何?
祂是機械人,會比人類差麼?
祂是人類,會比機械人更好麼?
關於《西部世界》,又是另外一片感想了。
回到spinning man 。
對我來説,電影裡很多哲學用語,看起來有些艱澀。
但整體上,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對諷刺人們隱藏自己內在的秘密,的形式,有了新高度。
祂提到了上次我們討論 究竟記憶是什麽?
你覺得你記得的,就記憶,還是那些記憶是你spin出來的。?
哈哈哈。
裡邊有了很多對比來提亮主題。
比如,男主想撲捉老鼠,用了一個貴和安全的捕鼠器。
結果祂覺得自己捕鼠失敗,就換了個夾子,夾死了女兒的寵物兔子。
和夾傷了妻子的手。
你越討厭的東西。
你越想祂消失,祂越讓你煩惱。
還有這個萬聖節化妝:男主越想隱藏自己。
卻選擇了‘扮演’隱形人, 而隱形人爲了獲得自己的存在感,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需要凸顯自己的存在。
又一次很奇特的諷刺。
當然,以男主在片中的身份(祂覺得自己喜愛其他女人,特別是那些暗戀自己的女學生,這件事),祂覺得自己需要被隱形。
祂不想別人知道祂的秘密。
這類矛盾,造成了很多所謂的虛假記憶。
什麽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也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
劇情最後的諷刺是,男主認為自己謀殺了一個人,但在證據上,沒有找到能證明這件事的有效證明。
但祂卻把隱藏的秘密釋放了出來。
關於哲學教授和女學生之間的性關係 的主題電影不少。
一個人的內在矛盾存在,即使是哲學家,也一樣跟其他人一樣被邏輯玩死。
也許重點不是你出軌了沒有,而是,你如何面對你選擇的行為。
電影 -記憶碎片這個男主角是否很容易被這類電影吸引?
祂很早之前就拍了一部這樣的電影。
從一切的記憶碎片裡,永遠都找不到完整的記憶真相?
這是誰的選擇。
大家看完電影就知道了。
然而,《真相漩渦》,我覺得像祂的兄弟篇。
人,面對自己的真實,是很困難的事情。
一個好人的教授,一位美好的妻子,一位乖巧的女兒,一位可愛的兒子。
難道沒有任何負面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麼?
要隱藏一切黑暗,邪惡,依靠什麽方式最容易?
這類電影不少,但祂的信息能帶諷刺地展現出主題。
真的很難得。
所以,真相是什麽?
祂有沒有跟女學生搞在一起?
祂有沒有殺人?
(理論上電影裡説祂沒有。
反正沒有證據,就認為祂沒有。
有人認為是祂妻子做的。
但也沒有證據證明呀。
呵呵)祂做過什麽,沒有做什麽,祂是否真的記得或不記得,在某層面上,類似 《記憶碎片》一樣的‘原因’,祂壓抑了某些記憶信息,來讓自己逃離那些 黑暗和痛苦。
什麽是真相,對於他們來説,對於逃離自己人生的人來説,根本不重要。
其实都是关于是否肯面对情感,面对真实。
重点不在于是不是真的发生了什么。
而是关于是否真实对自己。
错就错。
只有真实对自己,才不会带来压抑与扭曲。
只要掩饰,否定自己,就会带来扭曲。
小事还好,但慢慢的,事件变大的话,扭曲越大,呈现的情况就越夸张。
都是在説 是否坦白而已。
其实,因为有自己的投射又好,掩饰又好,好多的隐瞒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才会带来了罗生门的情况。
其实这个无意就是罗生门。
想想:差人是判官,教授是武士,老婆是和尚等等。
我們的生活都很多這樣的現象。
都是各说各的,但事情总是有所谓事实,但重点其实不在于事实。
当然,这样说不表示事实不重要,只是整体而言,更需要关注的事这些说话人自身的情况以及他们隐瞒与为何隐瞒。
其实好多人去关注所谓事实,觉得只有得知事实的全部才会叫做最厉害最真实。
却不知道,其实事实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更重要的是意义,而非所谓的事实。
而且,基本上,好多的信息都在告诉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事实本身。
存在的永远只是事件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让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
男主是教授,老师,教哲学,他出过书,他热衷于哲学悖论,如果没有事实能证明事件的发生,那就说明这件事根本就没发生。
所以男主应该是一个哲学方面非常厉害,且信仰的人。
痴迷。
5年前,一个卷发黑妹看过男主的书,对男主比较痴迷,然后约男主在车里啪,男主每次听到女人跟他说我爱你,就会变的野蛮,本来温柔的在跟女学生做羞羞,但是突然野蛮暴力,女学生被吓到了,挣脱开,打开车门还摔在地方摔晕了几秒,之后女学生开车走了回家告诉了父母。
父母要告学校。
当时男主的老婆还怀孕,男主被迫离开了学校搬家了。
因为没有证据证明男主跟那个女学生有什么,男主自己的编的故事是女学生要亲吻自己,自己不同意,而女学生愤怒回家跟父母说他们发生了关系来陷害男主。
也是这么告诉自己老婆的,然后他们才选择搬家,让老婆相信自己。
其实车里的那个火柴盒,就是女学生写的字,约会男主的地点,也只有这个火彩盒能证明男主和女学生有过交集,见过面。
或者说他们俩能联系到一起,否则你无法证明老师和这个女学生有什么联系。
5年后,男主在商店买老鼠夹,见到了热情爱笑的女孩,被女孩深深的吸引,但是男主慌了,他赶紧跑回车里拿起火彩盒,告诫自己就是应为有婚外情才搬家的,家里媳妇也生了孩子,要好好珍惜家庭,男主开车逃离了超市。
但这个女孩读过男主的书,也羡慕崇拜着男主,还来上过男主的课,勤工俭学,又在湖边租赁皮艇打工,她给男主写了一封粉色表白信,男主破防去在接孩子前去赴约,见到女孩,还是那么温柔善良爱笑,女孩领着男主来到湖边,亲吻男主并说了一句我爱你,之后男主又陷入了狂热野蛮,抓住女孩的双手粗鲁的亲吻女孩,本来是一个温柔的事,男主又来野蛮那一套,给女孩吓跑了。
男主追了上去给女孩推到了湖里。
或者是悬崖下。
这个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女孩肯定是因为男主而死。
女孩失踪了,年迈的老母亲报了警,警察找到男主,查找证据,但即使在车里找到口红、头发也只能证明女孩确实曾上过男主的课或者因为下雨被男主搭载,并不能说明两人之间有被的关系,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男主跟女孩有别的联系。
警察和男主老婆的谈话,男主老婆渐渐不信任男主,因为男主一直在说谎,男主开车拉过那个女孩没跟老婆承认,但口红和头发都是证据,男主又被停止工作了,也没跟老婆承认,老婆懂男主,知道男主哲学,男主总说谎导致男主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相,男主已经相信了自己的谎言,还想让老婆也相信她的谎言,老婆只是想听真话,但男主已经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相了,总以为自己说的就是真相。
老婆发现那封粉色告白信,知道老公又出轨女孩甚至还害女孩死亡,老婆再也没办法相信男主了。
选择了分手。
而这封粉色告白信就是能证明男主和女孩除了普通师生关系的其他纽带、联系。
能证明男主又杀人嫌疑、动机的一封信。
男主曾到警局自首,说出自己记忆迷糊,不知道哪个是真相,男主想打开自己,说出真相,勇敢面对。
但警察说所有证据只能证明你们是普通师生关系,没有证据证明你杀害女孩。
男主面对老婆选择不原谅,不在信任,男主烧了粉色信,毁了唯一的证据,那就是说男主跟女孩根本没有其他交集,男主再次选择了谎言。
并且开始深信谎言。
最后的小白鼠,表示男主困到自己的牢笼,周而复始的,在谎言里遨游。
很显然这部电影的编剧认真学习过语言哲学,并且希望将语言哲学的一些精要通过戏剧化的剧情体现出来。
就冲这一点,我给打四星。
我认为电影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至少在我看来剧情紧凑,语言哲学的思想融化在情节中。
最重要的是,语言哲学和其他哲学一样,本质上不是玩概念,而是希望逼近真理,展现世界的本质。
这部电影虽然不能和专业哲学论文类比,但确实在展现哲学的这一特点。
语言哲学的核心是命题的真值(truth value),truth也有真相的意思。
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编剧灵感的起点。
命题的真值判断如何界定,这在纯形式的语言哲学家那里不是一个问题,只要现实世界与命题描述是一致即为真。
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判断这种“一致”。
这里涉及到语言意义的界定。
张三很美。
这个命题为真的前提是张三这个人真的很美。
但是,“美”这个词的意义如何界定?
如果不能界定这个词的意义,我们如何判断真值?
另外一个难点和人的心理有关。
我认为也是这部电影核心之一。
如果张三的手臂被打了一拳,然后说:“我的手臂很痛”。
这个真值怎么判断?
只能借助于张三的心理:如果张三真的觉得很痛,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人类很大程度上都用这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所说命题的真值。
但,有的命题并不是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尤其是涉及到事件的发生。
说话人对自己参与的事件是否存在有着天然的自信(即,以“手臂疼”同样的心态来判断真值),但万一记忆发生偏差呢?
这个时候,“我”该如何判断我所参与事件的真相?
正常人往往偏执于自信,而如电影主人公这样的人,明确知道自己记忆偏差混乱,则会对自己所处世界的真相发生巨大的混乱。
所以说到底,还是说明了语言哲学的目标:为探索真相扫清障碍,明白获得真理的清晰的路径。
但是,现实世界,人类并无能力全面做到这一点。
主人公只是一个极端的典型,而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具备这样的特点。
而哲学,除了理想化的追求真理路径,也清晰指出了我们这种困境的内在原因之所在。
所以,不要在不了解语言哲学之前,轻易下判断说哲学家们只是在玩“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样的文字游戏。
ps. 编剧暴露自己不是语言哲学专家的细节:主人公说自己是语言哲学家,说自己是linguist。
语言哲学和语言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研究目标大相径庭。
很少有语言哲学教授会说自己是linguist。
anyway,编剧不是专业学者,我认为问题不大。
首先对男主一个简单定义,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电影:当男主面对事情真相而无法接受时,可以像电脑一样选择删除真实记忆,并用自己希望的,或编制躲避真相修补性的来覆盖已删除记忆。
(出处参看男主自首时先说的有关记忆定义的一番话)正叙故事经过如下:5年前,男主与一女学生出轨,女学生在一火柴盒上写了约会地点约男主。
因为男主的性暴力倾向,女学生害怕而告诉父母,父母要去学校举报,男主因为老婆怀孕,所以选择搬家离开那个城市。
(男主修补性的产生记忆是女生强吻他,他拒绝后被女生诬陷)从此,因为孩子的诞生,男主痛下决心,要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努力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
(电影前半段大量温馨家庭描写)把约会的火柴盒像“邦德”说的戒酒会的硬币一样用,每当有出轨的冲动时就拿出来告诫自己。
(五金店看中女售货员,回车上拿出火柴盒告诫自己放弃)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死者给他的粉红色的约会情书,表示对他的仰慕,男主从那次下雨搭载死者后就被她深深迷住,难以忘却,看到情书后欣然赴约,在树林中激情开始因为听到“l love you”的刺激而攻击性控制欲爆发,吓跑死者,追逐中导致死者不慎坠崖而死。
(男主无法接受选择删除此段记忆,但男主从同事车后视镜看到女死者,证明我说的对她有强烈刺激性记忆,无法删除干净,自首时说很久没有看过那样的眼神而抑制不住)男主在职工联谊会外与老婆争吵后饮酒买醉,破罐子破摔,赌气约出了在学校频频给他暗示的卷发女学生,激情前又是因为“l love you”这个词暴走,摔倒女生,还好没出大事,女生落跑,男主气急把手打伤。
卷发女生磕破头,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有我文中开头说的记忆定义毛病,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震惊不已,所以跑去警局自首。
通过拼接卷发女生与死者女生的未删除干净的零碎记忆,他叙述了一个他自认为真实的杀人经过。
(电影中通过树林里两个女孩影像不断切换来反应这个问题)。
最终因为不是真相记忆,警方也无证据而没有逮捕他。
(激情前刚开始亲吻就跑了,所以也很难留下什么dna类证据)电影在前面他讲课时就定义了这个案件,人要走进房间一步会分成无数个分之一步,悖论就是没有开始第一分之一步就无法证明这一步存在,杀人的第一步首先要见到这个人,“邦德”说连男主见过女死者都无法证明更别说去证明他杀她了。
但既然这是悖论,所以事实就是男主还是间接性的杀了她。
(我始终认为男主属于无意识杀人而不是蓄意,我不赞同有朋友说的高智商杀人,因为如果是蓄意胡乱叙述杀人经过而自首以消除警察怀疑这种办法太没底了,怎么确定警察因此儿戏就消除怀疑,没有任何意义)顺便说一下,男主这个毛病应该时从五年前出轨事件才开始有的,因为他老婆是一直知道真相的,也感觉到他有了这个毛病所以才会说五年来无法相信他,想让他回到从前刚认识的时候。
影片结尾男主老婆希望他能根治这个毛病,不要逃避,撕了情书不看给他一个机会,男主最终选择烧毁这唯一证据而不是留着提醒自己,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始终在一个圆圈里跑的老鼠,我认为他这辈子是不会改了,哈哈。
2020-10-21 移动盒子个人自用 非影评 剧透勿看埃文是大学哲学系教授 有幸福的一家 老婆艾伦和一儿一女 小镇里一名女孩乔伊斯邦纳失踪了 根据举报 有目击者说当天发现一辆沃尔沃轿车上的男人有嫌疑 马洛伊警探来带埃文家调查 埃文家里闹耗子 埃文去超市买捕鼠夹 女店员推荐不伤害耗子的捕鼠夹 埃文幻想在超市与她激情 埃文回到家 警探询问他 埃文拒绝警探调查车里 埃文反应比较过度 很多事情也都想不起来了学生安娜来到办公室找埃文说去年的事情不要放在心里 马洛伊找到埃文继续询问一些问题 埃文不配合 埃文发现自己的车没了 马洛伊告诉他车被拉走调查 埃文去买捕鼠夹询问女店员怎么没来同事送埃文回家 埃文在后座看到失踪的女孩和两个朋友坐在后座从后视镜看自己 埃文老婆艾伦建议去湖边玩 女儿用化妆品说是从埃文后座捡到的 埃文和艾伦找了律师 马洛伊找到艾伦告诉她后座上查到失踪女孩的头发 艾伦拒绝配合 安娜开车带埃文去咖啡厅 埃文不喝咖啡 二人聊了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后送埃文回家 马洛伊到学校告诉埃文检查到了头发 埃文说可能是一次下雨送了几个学生到学生会可能其中就有失踪女孩艾伦让埃文说实话 湖里渔民发现失踪女孩尸体 事件曝光 记者来到学校要采访 教室里挤满了来热闹的学生 埃文被校长暂时停课 埃文带两个孩子出门 女孩突然跑开并对警察说不认识埃文 艾伦拿身份证接走埃文和儿女艾伦在家中发现一封给安娜的信件 埃文带艾伦参加教师聚会 艾伦忍无可忍在聚会上对埃文大喊并离开 艾伦说曾经看见埃文在教室里与女同学暧昧 艾伦指责埃文一直说瞎话所以谎话也变成真的了埃文在车里与安娜激情 结果弄伤了安娜 车门打开安娜摔晕 安娜醒来推开埃文开车走了 埃文用拳头捶打垃圾桶埃文喝醉了去警局自首 埃文说全家是因为在另一所大学被女生控告怀孕所以才搬来这里 自己来到湖边巧遇女孩 女孩也认识自己 二人散步 要与女孩发生 女孩跑开掉落湖里 马洛伊告诉他尸检报告女孩是从悬崖掉下去摔死的 没有性侵等痕迹 派警官送埃文回家回到家中埃文对艾伦表示以后都说实话 艾伦撕掉那封没拆开的信件 耗子抓到了 二个孩子要养耗子 埃文用那盒写有时间地点的火柴烧了信件 看着耗子在笼子里转圈奔跑埃文因为在另一所大学与女学生有师生恋因此离开学校 埃文与女同学安娜有一腿 二人开过房间 信息就在那个火柴盒里 埃文想结束这一切写了一封信给安娜 下学期安娜主动找到埃文说上学期都是自己的错让埃文不要多想 埃文没有把信给她 埃文与失踪女孩也有关系 但是去约会的时候埃文控制住了自己而离开 失踪女孩不知何故掉下悬崖 埃文的大脑清除掉了自己出轨的信息 埃文曾经酗酒后来戒酒了
疑点埋的比较稳,虽然带着套路,但剧情节奏还是可以的。
个人观后感,如果结尾烧信回忆的Anna片段是真实版,那么,Joyce的死就是男主坦白内容。
细节是:Anna在车里与他翻云覆雨时在耳边说"iloveyou",紧接着男主就失控了,下意识地条件反射伤了Anna,好在后来摇醒了;而在男主跟警察坦白的话里可知,Joyce也在男主耳畔说了"iloveyou",Joyce逃跑的起因没了,画面直接是她在逃跑。
影片拍的男主有点选择性失忆的赶脚,并且因为工作的压力、身边同行整天对女学生的意淫,对于案件的过程经常自己脑补。
警察蜀黍明摆着一开始就是诈他,击溃他的心理防线,好让他坦白说实话。
写完以上吧,我就觉得只是导演、剪辑挖了个看似开放式的坑让我跳。
其实啥都没有发生,勾起了家丑和矛盾。
题外话,话说夫妻间的信任一旦崩溃,是很难重建的。
突然想起刚看的一个日剧《我家的问题》,第三集里妈妈对女儿说的:不要对爱人说谎,因为夫妻间没有血缘关系,一丁点小事也能让这段关系完结。
人到中年的男人,活的越来越累,潜台词就是活得越来越理性,面对很多“刺激”的事儿,大脑收集了足够的经验,因为理性却不会迈出那一步。
影片中的哲学家,是个极致,面对“理性”和“欲望”不停的在大脑中缠斗,应该就是龙卷风级别的,深不见底,足以吞噬灵魂的旋涡吧!
生活经验里,记忆这东西会有选择的强化和弱化,想忘记的忘记的就比较快,想不忘记的甚至会添油加醋的强化,甚至可以偏离“真相”。
当这种记忆选择性被增强时,“臆想”就很有可能混入记忆里。
对个人来说,真相的边界就模糊了,所谓说真话,也会变成“解释”,影片男主角困境就在于此。
就如同妻子总是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他,不一定有什么事实,烧掉的那封信也没有事实,但两个人之间的困扰却真实存在了。
中年男人这种所谓“理性的困境”,其实在影片中几个人物中都有体现。
同为高学历的教授,在男主角跟前,一边用语言意淫着女学生,一边用同样的理性在控制自己,他和男主角的不同之处在于“说”了出来。
警探的内心也是有隐忍得,从他选择“受害年轻女学生”的照片,到一些从他的眼里看到的社区对“受害人”的关心,随着剧情的发展可以看出,警探内心的困境在“事实”和“证据”在“理性”上的冲突,他因此而变得“愤怒”,不惜用套路想让他的“嫌疑犯”自我暴露,但与此同时又表现出了中年男人特有的“理性”。
从这一点上说,警探越深入调查,对男主角的“困境”越能理解,最终即便有些沮丧,即便有了男主角的“认罪录音”,但也只能把这只“原地打转”的小老鼠放掉。
警探与男主角的不同在于,他有“愤怒”,并很理性的克制住了这种愤怒。
其实影片导演想说的,并不是“理性”多么可怕,而是怎样来面对“理性的困境”。
男主角的问题在于,他是个哲学教授,半生都在研究理性这东西,甚至到了近乎“宇宙级别”的高度,但他不懂,理性所产生的的困扰需要一个渠道宣泄出去。
而不是自我压抑到“即便知道怎样做达到目的,却一步也迈不出去”。
影片结尾的隐喻,男主角如同房间中的异类“小老鼠”,用最人道的方式被工具捕获,被人类圈养,并有可能被放归自然,这算是个乐观的结局。
但影片抛出的那个悖论,怎样去证明第一步的真实,依然对每个人是个悬而未决的答案。
最后描述下影片的表现手法,正如影片随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越来越觉得男主角确实犯罪一样,通览全片,有很多画面其实是一种误导,那不过是男主角人生经验的一种臆想,他的可悲之处在于看到的听到的,被一种强大的“精神活动”变成了记忆,而这些记忆,在没迈出第一步时,就都是臆想。
又一部打着烧脑旗号的悬疑电影登录中国大银幕。
国内的观众,对于这种特意制造悬念、剧情绕来绕去、不断反转又反转的电影有着天生好感。
今年上映的诸如《调音师》、《海市蜃楼》等小语种电影均取得优秀的口碑及不错的商业成绩。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悬疑类型影片在观影过程中比较惊险刺激,能够满足普通观众对电影最基本的感官要求,同时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了当今国产电影在此种类型片上的严重缺失,许多标榜悬疑的国产影片最后一不小心都沦为了喜剧片。
《真相漩涡》以重组记忆为卖点,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将一个简单无比的故事讲述的冗长繁琐,表面上悬疑元素似乎很足,实则许多情节完全经不起推敲。
电影的灵感和构思很像诺兰的《记忆碎片》,可惜的是影片并没有很好继承后者的优点,反而将缺点无限放大。
主创人员希望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让观者感受记忆的缺陷和局限性,不料影片看完后普通观众更加一头雾水。
对于一部悬疑片来说,如果自身都无法对故事的过程和结果自圆其说,那么所谓的开放式留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影片以学校拉拉队队长乔伊斯在湖边离奇失踪案展开,警探马洛伊介入调查,通过取证和推理,他将目标嫌疑人锁定大学教授埃文。
而同时,埃文一直饱受记忆的折磨,自从五年前搬到这座新城市以来,他就经常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真实发生、哪些又是他的想象。
随着调查深入,越来越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浮出水面,埃文的家庭也面临着破裂危险,为了修补家人间的感情,他选择自首,然而故事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当真相揭晓后,所有牵涉其中的当事人都不免大吃一惊。
电影的设定和整体故事结构并不算糟糕,许多细节铺垫留足了想象空间。
然而,上述所有元素都无法让影片质量上一个台阶。
事实上,当导演选择用目前的方式来呈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在拍砸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首先,影片的悬念设置头重脚轻。
电影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疑点全部指向埃文,殊不知却犯了悬疑片最大的避忌。
众所周知,悬疑类电影一开始太过明显的角色最后都不会是真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混淆视听,让更多角色都有作案的动机和可能,或者也可以让案件总是笼罩在一团云雾里,没有明显的犯罪嫌疑人,甚至可以反其道而行,让一开始最有可能的嫌犯最后真成为凶手。
可是本片实在太过四平八稳,电影遵循着发现嫌犯——真相反转的基本套路,见多识广的观众在观影中期基本上就能够把真相猜的八九不离十,使得谜底揭晓时毫无舒畅感,完全是为了给观众一个交代,缺少悬疑片应有的刺激。
其次,影片的动机逻辑异常混乱。
一开始剧情娓娓道来,逻辑漏洞还不明显。
当主角的秘密被不断暴露在阳光底下后,细节的无力苍白、人物动机的混乱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按照剧情的正常发展,都无法解释埃文的所作所为,更遑论影片后面还埋了一个更大的坑。
当警探在已经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布这么一个局,除了显摆自己的聪明和说几句不痛不痒的人生感悟外,没看出来对电影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一部影片,如果连制造悬念的基础都站不住脚,那么后续所有推理、分析都会显得那么的尴尬和搞笑。
最后,影片的人物塑造扁平草率。
作为一部偏重刻画角色内心,而不是展示犯罪过程的悬疑片,角色的人格魅力塑造十分关键。
本片的大学教授埃文,从头到尾都像在额头上刻着“我是凶手”四个字,仿佛怕观众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
其实如果处理的好,这个角色可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他的挣扎、和妻子之间的互动都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但故事由于后期的失控,导致这些都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
而警探马洛伊更像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符号,除了破案过程及寥寥的几句台词外,根本无法将这个人物的性格立起来。
皮尔斯布鲁斯南个人魅力被影片的风格拖累,没有太多发挥的地方,变得十分无趣。
影片一直在犯罪原因分析和犯罪过程展示之间左右摇摆。
由于导演的功力不足,使得影片既没有很好的刻画人物的心路历程,也没有在观感上让悬念高潮迭起。
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曾经努力过,但没有成功,最终也没有能够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导演不那么贪心,将重心放到某一处,那么呈现的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好很多。
电影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后来者,用记忆拼接故事,制造悬念不是谁都可以驾驭,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烧脑电影真有可能把脑子烧坏掉,尤其是主创们的脑子。
烂透了,全片故布迷阵所有矛头指向教授,可是观众也不是傻子,这种手法套路太明显都知道教授肯定不是凶手结尾来个反转。
反转的更是无厘头,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分不清真实和虚幻。
布鲁斯南是最大看点,饰演的警探毫无特色可言,仿佛是掌握全局的人,既然验尸报告证明是一场意外也清楚知道教授不是凶手,却还在等待教授证词用录音笔记录,逻辑让人难以理解。
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学教授中年危机不幸牵扯到一场意外中
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然后不停的悔改,不停再犯的故事,不停不停的之间就有了选择性失忆,然后再脑补杀人,最后明白了,也要继续改变的事。
-以下强烈剧透。
只是出现评论说影片看不懂,所以试图解释一下。
真的没看懂,再来看这个故事解释哦。
-整个故事是,大致顺序哦, 是有穿插的部分。
1. 5年前,因为在学校女同学勾引他,火柴盒写了啪啪地点,男主去啪啪了女同学,引起了问题。
老婆饶了他,一起换了城市,男主想改好。
男主留着火柴盒以此为戒,准备以后再也不啪啪女同学了。
2. 结果换了新学校,男主又被黑女勾引,俩人去树林啪啪了,但是暑假男主想改好,于是想写封信给黑女,结束啪啪关系。
不想黑女开学主动说以后不啪啪了,男主放心了,信也不用给了。
就留下了祸根。
之间超市买老鼠夹子看到美女,也是最后拿火柴盒控制住自己了, 就是意淫控制不住。
3. 男主认识了湖女,估计暑假期间,黑女去希腊,男主和湖女也啪啪过了。
但是男主还是想改好,于是去了湖边,但是思想斗争了,没理湖女,湖女伤心,不小心去湖对面散心结果死了。
4.因为湖女也下决心不理了,黑女信也准备好了也不理了,男主觉得他又变成好男人了,于是思维中忘记了这些记忆,什么湖女,什么皮亭子,统统不记得了。
选择性失忆了。
火柴盒也不用随时放车风挡了,收起来了,导致第一次布鲁斯南在车外没看到火柴盒。
5.布鲁斯南开始调查, 很多方面指向了男主,一步步挖男主,挖老婆。
老婆因为以前有过啪啪女同学出事经历,开始怀疑男主了。
男主也也痛苦了,选择性失忆让他认为我就是啪啪了黑女,跟湖女没关系。
布胡搞瞎搞的,一会老婆知道黑女,我不完蛋了么。
很生气很郁闷。
6.黑女的事老婆知道了,男主郁闷要啪啪一下黑女,结果引起了男主兽欲,差点弄死黑女, 黑女说你滚蛋,以后不见面了。
于是男主想起来,5年前,也是差点弄死女同学,最后出事搬家了。
于是想,是不是湖女也是被他这么弄死的。
脑补了作案经过去自首。
7. 布鲁斯南说,我知道你啪啪女同学了,你是不是也啪啪了湖女我不管,但是湖女是自己意外摔死的,跟你那天干啥了没啥直接关系,你以后爱啪啪谁啪啪谁去,你这这个B样了,你要想改,那也是去找神父忏悔的事,跟我说啥也没用,滚蛋。
8.这货明白了,忏悔了,准备先回家让老婆原谅了再说吧,老婆说湖女的事爱咋咋地吧,你啪啪黑女的事咋办, 男主说,我不得了,再也不得了。
你看这信,我就是告诉黑女,咱们以后不啪啪了。
老婆说,你以后改不了了,别装了。
9. 男主又重重的悔恨了,把黑女信也烧了。
准备上楼再去下跪求原谅。
但是镜头告诉他了,你永远就这样了。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是布鲁斯南和男主在教室的对话。
男主留个题,叫怎么证明这个椅子在这里。
布鲁斯南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问 这个椅子是哪那个椅子?
男主 要回答是哪个椅子, 就证明椅子在了么。
六祖慧能厉害,听说有人吹牛逼说我这佛台子上可非常干净啊,别让上面有灰啊。
慧能说,台子在哪里呢?
台子都没有,还操心个屁灰不灰的啊。
这种片也是长拍长有,越严肃越无聊老套。
男主自己胡思乱想些什么,脑子有问题就去看病。
这部电影看的我想骂人,这样也算悬疑片咯?
没想到评分那么低,反正我是一口气看完了。挺有意思的剧情,比较符合哲学教授的设定。你要证明我有罪,你要拿出证据,就算我告诉你我有罪,你找不到证据我还是没有罪。然而,没有证据,我就真的没有罪吗?整个情节之中穿插的片段,没有人知道是真的还是想象出来的。想多了,假的也变真,反之亦如是。
太松散了,导致悬疑和故事性不够吸引人。很多地方还故弄玄虚,做了很多无意义的镜头。是导演水平的问题。
很扯
反正记性不好的毛病你是治不好了
抽空再看一遍,没太看懂
搞得很玄乎,其实真的是莫名其妙。所谓真相的一段文绉绉台词看不懂,故弄玄虚。男人记忆有偏差,坚决不认罪,但又曾经发生过和女学生搞外遇,各种迹象逼他到最后认罪了,却突然说是意外,结果夫妻信任感彻底破裂。一整个无语。
由momento主演,大概能猜到是关于什么.关于椅子的对话挺经典的. How do you prove a chair exists? Which one ?
佳片。导演一直在诱导观众往嫌疑人上靠,但剧情始终没给出一个真切的回忆镜头或确切证据。“偏执地凭直觉靠猜想”。什么是存在?侦探说尸体上没有抓痕,没有性侵和打斗的痕迹。至于男主角,普通人都有色欲幻想,但连自己都搞不清,就的确有病了,而且侦探慎重起见应当找个心理医生给他看看,因为下次…
评分太低了,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电影
别找败家老娘们结婚,找了也可以离
情节被hook住了,但是结尾啥意思
真相完全不重要,出轨这事只有零次和一百次的区别,喜欢跟出轨的人过日子挽救婚姻的人,真坚强。
为啥评分这么低,还挺好的呀。意识到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意看的,而是在海航上看的,所以大概没看懂吧
一般
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编剧到底想表达啥 要不是有皮尔斯布鲁斯南我很难想象我能坚持看完 果然颜值就是生产力
为什么评论都觉得是教授的yy呢?我觉得就是他杀的呀,他去confess之前和安娜发生了争执(撞到头),然后故意把这段套在失踪女学生的身上,让警察觉得他说的和尸体伤口都对不上,从而摆脱自己的嫌疑。再说了,验尸显示从悬崖坠落也不能排除他杀的嫌疑啊,这警探CSI看得比我还少吗……
这片子在逗我,直到结局之前我都以为是记忆碎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