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就毁掉,厌女犯罪低龄化,英剧还是那么先锋敢拍| 混沌少年时 拉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如果给近五年来看过的乐队番排名,我大概会给出《孤独摇滚》>gbc>mygo>>>颂乐人偶的排名,原因就在于孤独摇滚实在是优秀到难以置信。
把体量缩小确实节奏有所改变,不过对新观众特别友好,也让我这样的铁粉高呼过瘾。
缩在这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也让我有时间专注于剧情,能让我萌发更多的点子,这是好事。
孤独摇滚开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高,大多数差评都是说既不“孤独”,也不“摇滚”——其实是相当不清不楚的评价,从来这二者就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界限,就像摄影里面的“德味”,都是主观感受,你大可说孤独就是没朋友,也可以说就算有朋友,没有深刻直达心底的交流才叫孤独,你大可说摇滚是万青弦上的石家庄,当然你也可以说摇滚是小鬼两手捧着的空气吉他(当然这个我不认可,虽然他流派写的是什么朋克,实际上这逼比华晨宇都差远了),那咱大不了道不合不相为谋。
没有定义,完全是人自己想出来的,那我何必去跟你纠结你的评价,什么是孤独,什么是摇滚,何必呢?
你说它是废萌也好,说你它是精神病也罢,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坐在影院的座位上我想了很多,然后实际落笔没写几个字出来。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脑子里翻江倒海,实际写起来又不知道写点什么。
我刚开始想标题,就像在写高中议论文,似乎整个影评都是要点题着来写,但是无所谓呀。
正如山田凉点出来的那一句,不独特还不如死掉好了。
人就是这样呀。
我躺在座椅上想了很多,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想到过去又想回现在,青春真好啊,青春容许你想你所想,做你所做,容许让你结识你意料之外的好友,容许你不随大流,不扯王八犊子,容许你写你想写的,做你想做的,容许你完成人生的转变,把身上的石头和尘土尽数搬开或者洗却,留下的是晨曦,是你想成为大家英雄的梦想,是你未来的前路。
文以载道,影视作品也是一样,它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让你在万千个夜晚,让你在怀揣着和一里一样的孤独感的时候,能让你明白生活是有盼头的,尽管它并不时刻如你所愿,但是起码我们都在改变。
想了很久想了很多,落下来一没逻辑,二没有创造性的想法,那么就这样吧。
想的很多东西都搁浅了,这应该是蘑菇帝国的歌词,佐藤也给结束乐队写曲了,挺温柔。
在影院的天花板上,我看到东京的晨曦。
去年看tv版没有写影评,这里一并写了吧。
首先孤独摇滚!
是一部我极喜欢的动画。
它是我看过的所有文艺作品中对青少年社恐描绘得最鲜活,最得体的一部。
它把小孤独的胆怯,寂寞,勇敢,得意,多思,孤芳自赏等等心理戏份演绎得极为精彩。
更可贵得是,在这种诙谐的演绎中,作者既没有把小孤独当做纯粹的笑料,也没有把她当做病人来同情,只是一个有点点奇怪的朋友,这很难得。
后藤孤独总体来说一个幸福的姑娘,她有爱她的亲人和朋友,有小康的家庭,有拿得出的特长爱好。
所以她不必沉重,作品也不能沉重,沉重就矫情了。
我不知道那些觉得作品既不孤独也不摇滚的观众,到底在期待一个怎样沉重的命运。
她们只是因为各种理由而聚在一起演奏唱歌的女高中生啊。
幸福是本篇的底色,她们遭遇的困难,是青春之路上值得怀念的精彩。
但是幸福就不能孤独,就不够摇滚了吗?
混账逻辑。
所谓加上一抹奇幻色彩,结束乐队四人的相遇就是这个奇幻色彩。
往后她们面对的经济压力,进路抉择等等,都有相应的描写,有一定写实元素,别再指责她不够硬核,这只是一部萌番啊。
说回剧场版。
明显是缺乏诚意的。
过快的节奏使得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不够细腻,这也是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看点。
缺少高质量的重绘画面。
感觉画面和tv版没差耶。
新加入的两首歌还不错?
但够不上加分项。
总体来说缺乏诚意,圈钱收割的样子有点赤裸裸了。
既然下篇都标了,毕竟都是跑到影院看的,上篇也还是标一下。
本来打算写个短评记录一下观影那天,没想到越写越多只能放长评了。
电影本身的内容倒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剪辑。
唯一的新画面op部分还因为和老队友一起吃饭的时间太长而错过了。
说起来电影首映的那天还是自从乐队解散的这两年来我们六个人第一次聚那么齐。
其实事情的起因只是我想找个伴一起看孤独摇滚,想起上次去崂山校区的时候找键盘手约饭他没空,说我们下次再约。
就问了问他要不要一起去看。
没想到之前他没空那几天正好是他在澳洲做交换的女朋友——也就是我们主唱回国的日子。
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就是她要出国的日子。
在键盘手的张罗下问了这次每个人居然都有空。
于是本来打算的俩人看电影改成了乐队成员聚会。
我们上一次聚还是在去年年底我正好考完研,主唱也正好回国的时候,但是贝斯手有事没来所以那次只有五个人。
电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现在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是我玩乐队最快乐的时候,也可能是整个大学生涯最快乐的时候。
我们一起在livehouse演奏着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
一起登上了鱼山校区的礼堂,一起在操场上参加了西海岸校区的第一次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去吃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的海底捞,在夜晚的烧烤店里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失恋的……那些鲜活的回忆构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尽管那段时间失了恋,身在荒僻无比的西海岸校区,却仍感觉每天都是那么充实,那些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以至于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是多么的珍贵。
当那个学期结束,围绕队内谈恋爱产生的矛盾,乐队走向分崩离析时。
那时的我故作成熟,心想乐队换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安慰自己将来总会找到更好的队友的,选择顺其自然没做任何事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他们联系。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失去的是很重要的东西,尽管事后来看就算当时找他们说开了我们后续也可能只是再多玩一个学期就要面临学业的压力不得不停止乐队,就算乐队没有解散我们还是会面临和当初一样选歌难的问题,或许以当时自己的阅历事实上也无法做出比当时更好的选择,但是还是无数次会后悔为什么当初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事到如今,我想我在这个乐队的经历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充满着美好与遗憾,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会对一部名叫bangdream it'smygo的作品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那就是后话了。
那天晚上电影结束是八点半,不算早也不算晚,走出电影院我们再犹豫下一步是再做些什么,好像时间也不太够了。
还是直接回学校,但是仅仅是一顿饭加一部总集篇剧场版电影的时间又显得是那么不尽兴。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今年年初去找在上海的哥们一起看tmp的时候,演出结束后他说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是啊,相聚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我们试图通过多走这一站地铁的路来填补那些没能见面的日子。
于是我向老队友们提议,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从影院出来是以夜景著称的第三海水浴场,我们沿着海边向前走,想起我们好像还没有一起来过海边,再往前是我之前一个人来过很多次的湛山三路,夜晚总是很安静,一路上我们好像也并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走着,一直到下一个地铁站。
这两次相聚大家都是在聊彼此的现状,而很少提我们之前乐队的事情,或许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
其实该说的话也差不多说完了,但是还是想再和大家一起多待一会儿,仅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断断续续,就像两年前我们彻夜长谈时绝不会想到如今几个人聚一次会这么难,但是至少今天,我想就算乐队解散了,我们还可以一直做朋友。
以一种极慢的速度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有种感觉是,虽然这本书是上一年春天看完的,但根本不知道当时怎么看的,只记得课题分离一个词而已。
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关注于太多的看的作品的数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有限,能够品鉴好一些作品足以。
看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是一部爽文,课题分离,目的论,世界地图中心论,让我如获至宝,让我一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开心心去实践去 去取悦自己 去成为幸福的期待中的原子人。
但书的后半部分,却让我有点泄气,作者又将幸福的落脚点放到“共同体”上。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又是什么现代原子人的大招,“共同体”有让我幸福不能受控起来。
我尽量去理解受控的共同体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确实因为这一点有些不理解和丧气。
电影中阴暗女主作为吉他英雄,只敢发不露脸的社媒,一心想要去组乐队。
但幸运的是她真的是吉他英雄,这里有个纽带乐队,比家庭还温暖。
你社恐没关系,还有我们;谈的不好不会配合没关系,大家都在成长;你打工不想露脸没关系,你来做饮料我去招待顾客。
但是我们要你最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我们是家人吗,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吗,你可以认真的做自己,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吗?
小i人,坚持做自己吧,总有一天有人会爱你,会找到一个“共同体”。
即使暂时没有也没事,把你自己做好,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在后藤独身上看到了曾经完整的自己,却少了一份对梦想的热爱与坚持。
小学时候也是,虽然班里同学不少,但真正能交往的朋友却几乎没有,或许也是直到现在很多事情都喜欢一个人的原因之一,却又在孤独时刻渴望着和人交流…曾经也是那个面对陌生人说不出话的小孩,虽然现在也要进行一番心理斗争后才能说出口…害怕他人的目光、差评,到现在也依然会遇到,但正如后藤独在第一次街头表演所领悟的,那些并不是我的敌人,是自己虚构脑补出来的,那些胡思乱想的心里话,也不过是虚幻世界的一抹灰。
我们从来不缺少勇气,但也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我们从来不需要别人的看法来影响自己,所以坚定的自我信念比真金还宝贵。
或许一个个bad mood冒出来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和后藤独一样,找个地方开始躺倒哭泣胡思乱想,但没关系,台风天也阻挡不了自己的价值在台上闪耀,总有天晴的时候,而孤独,至少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吧!
孤独摇滚(上) (2024)8.22024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斋藤圭一郎 / 青山吉能 铃代纱弓
- 平日没空追,院线必定冲!
吐槽太密集了,以至于一开始我都有些嫌聒噪。
后面反应过来,小独的碎碎念其实也是我的日常心声,只不过这种“诡异”的心理活动被电影具象化了,同时我也比较讨厌“社恐”的自己,观影如镜,很搞笑,也略变扭。
电影实在太美好了。
最近连着写了两晚关于“人性本恶”的文章,再突然来感受这种天真烂漫,人多少有些不自在,如果我有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带着她一起来观影的话,应该会再投入不少。
最后Live第二首歌,小独的solo救场,眼角有泪划过,关键时刻违背本性释放本心的“英雄主义”是我百看不厌的夜空星辰,也是我对于人类所抱有的最后一丝幻想。
最喜欢的角色当然是“凉”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喜欢~“社恐”也能成为“英雄”的,但不要过度消费社恐与强立标签牌坊。
一个优秀的人,台前幕后总有一面是在践行着异于常人的努力,而我遇见的绝大多数“呆萌”,只是掩盖懒惰与穷酸的托辞。
番剧未看,剧场先行。
在一部院线时长90min 的影片中,刻板的人物性格井喷式溢出、模式化的热血剧情行云流水般倍速推进,它像整部番剧的解说打样,剧场版观后已经让我失去回看原剧的动力。
孤僻与社交隔离并不是种怪异的性格,我时常因它感到舒适甚至是以此为区分自己与群体不同的固执傲慢佐证,尽管也会在观察到人群中行动自如自洽的个体而心生艳羡。
后藤独的机遇与困境、行动与西西弗斯在剧场版中的展现被精确计算到了每一个幕起幕落,同时却也失去了让观众顾影自怜的能量,我无法在已知精美结局的进化论中感受人与生命命题间互动的张力。
唯有那句「知晓自己的敌人在何处」依旧醍醐灌顶,这是青春乃至人生中都重要无疑的预言,因为误判而对着风车拔剑四顾的茫然已消耗人太多岁月,若我人生中有教诲如此,能否幡然醒悟得早一些?
还是任何经验都只能从真实的历险中以血泪换得,无从得知。
角色塑造鲜明生动,主角后藤一里绰号“小孤独”,是一个重度社恐的高中生,她的内心戏十足,恐惧社交却又渴望他人认同,常常因为过度的妄想或对事物的期待,做出奇怪的言行举止,形象非常可爱且极具代表性。
此外,乐队的其他成员也各有特点,如坚持个性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凉,因厌倦乐团里追逐大潮流趋势而选择退出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孤独和故事,在主线中穿插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饱满真实。
影片围绕孤独与成长的主题展开,描绘了社恐少女通过参加摇滚乐队,在队友的支持下逐渐打破自我、获得勇气和成长的过程,这种关于克服内心恐惧、追求梦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主题,很容易触动内心。
整体剧情紧凑而不拖沓,以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逐步展开各个情节,既有轻松幽默的日常训练和生活片段,展现出乐队成员之间的友情和青春的活力;又有紧张刺激的演出情节,凸显了主角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对于孤独和摇滚这两个命题的探讨有时浮于表面,表达得过于娱乐化,没有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内涵。
为了突出角色的社恐属性和喜剧效果,影片中的一些情节设计可能会显得过于夸张,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观看时会产生一些突兀感或难以完全代入剧情。
在剧情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相对较为传统,没有特别大的创新和突破,缺乏新鲜感。
从看到孤独摇滚的名字就隐隐觉得自己一定会去看,就像当初得知苏打绿演唱会的消息一样。
上周六打算连看两场孤独摇滚,当时看到简介很感兴趣,孤独阴沉,这多么像我;乐队,多么默契的团体。
我第一次看到乐队是在思南街角之声,一个吉他手望着另一个人笑得多么灿烂,当时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很渴望自己也有那样的瞬间。
我想这是对于灵魂朋友的渴望,一个眼神便能传达所有想表达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想慢下来,让自己提升一点敲字的准确率,说提升一点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开始让自己错误率降为零了。
我的眼皮现在有点刺,感觉是因为一直在电影院又哭又笑,眼珠(写的时候想的是眼里的泪珠,写成眼珠,现在看真是哭笑不得)一颗一颗往下掉,眼皮肿了。
想到这里我看了一眼镜子,又把自己的样子拍下来,眼皮真的好肿好厚,笑起来也是一种没精神的样子;但是如果细看我的眼神,我现在神采奕奕,只是眼皮有点肿,脸有点红。
不管是苏打绿演唱会,又或是《孤独摇滚》,我内心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开启了某种神力。
我明明没有买上演唱会的门票,苏打绿却阴差阳错又一次遇到台风,于是我借由台风买到了门票。
我明明在周六加班,大光明影院居然一连放了这么多天上下场连续的电影,以至于我今天临时起意还可以去看。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刚刚好,好像有一种天意在里头。
或者,更加明白地解释这件事情,其实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所有看似天意的安排,都是内心强烈渴望驱动的结果;其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如此顺利进行,是因为没有那么渴望,也没有那么关注,于是在记忆中过掉了,存在但不在场。
第一次看包场电影,偌大的影厅只有我自己,消防宣传片陡然出现时,我忽然被一种恐惧攫住了,突然出现的画面让我慌张,刺耳的蜂鸣声让我非常难受,好像整个大脑都在共振。
除此以外,整个宣传片的声音也太大了,而且声音分布不均匀,在几片音响里跳来跳去,嗡嗡嗡震得我耳朵要裂开。
在那么短短的宣传片播放时间,我忽然开始想象自己一会儿将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影厅,然后我会因为受不了一个人在黑处而狂奔出去,我想;我可能有黑暗恐惧症,或者幽闭恐惧症,我想。
但我终究留在了椅子上,我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而在影厅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出现任何预想过的不好的感觉。
相反,我看到小孤独这个字幕就开始喜欢了。
看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种很想把这个电影记录下来的欲望,我想这是因为我已经确定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个片,我想要分享快乐。
但在miss了孤独摇滚的画面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专心享受电影。
看到小孤独的那些内心独白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样子——内心独白如此丰富,表现出来却仅仅只有面部表情,还常常社恐和失去意识——我总是忽然就流泪,有时呜咽,低低地发出一些悦耳的呜呜声,有时忽然大笑,还有时边笑边哭、边哭边笑,笑着就开始哭。
我笑得想哭,我总是听一个朋友说类似的话,却不理解,今天真正体会到了。
我非常庆幸这是我包场的孤独摇滚,我才得以如此自由地表达情绪。
这不但是《孤独摇滚》,这也是我的孤独摇滚。
我会想起我走进影院取了一张票后,检票员说——“孤独摇滚可以入场咯”,我知道那句话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他撕票根的时候很仔细。
第一场结束之后,清洁阿姨走进来,我们对视了一眼,她默默走了。
结束第二场之后我溜进另一个厅,看到一个大爷穿着汗褂子,一边摇着扇子,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看电影。
影院好热,我也穿着背心,还脱了鞋,舒服地蜷在椅子上。
好有趣,原来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看到小孤独对于周围人的观察,总是不停地道歉,不愿意给人增加麻烦,难以拒绝别人,好像看到了自己。
曾经和现在的样子。
看到她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不讲话,却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好像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相处的样子,也忽然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朋友很少。
窗边飘来清凉的晚风,我的眼皮还是刺,眼睛还是痛,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无论是摇滚本身还是片子的画风都很复古。很温暖的动画片。2025年了,摇滚依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真好。三星半。
在大陆看到真的是感谢各方了。看过很多总集篇,特别是高达的,总集篇给人的刻板印象就是TV版流水账。但是孤独摇滚的,是有一点点的巧思的,详略得当,前后呼应,让即使是第一次看的人也能很舒服的了解剧情和人物,对于看过114514遍的老粉来说,更是直呼过瘾。Dolby Atmos厅音响很好,很live。因为是点映,所以没有物料,遗憾啦,但是重要的是电影,是电影。圣斋藤难道真的是神?
和女儿一起去电影院追番多幸福🥰
总集篇也没啥好说的,大概也就是新歌挺好听了(虽然也算旧歌了),期待下篇也能早日上映吧。
狗叫做 Jimi Hendrix 可见一家摇滚中毒有多深可惜没太展开说说。也可惜女主没把初中时死亡摇滚的爱好坚持到底。苦练成天赋型选手但社恐属性妨碍发挥,似乎也是龙傲天的一种?……被同龄的二次元大哥拉来学习了一下现在年轻人的动画,最后还是蛮热血的,中间中二的灵魂黑夜在老年人看来确实充满了不解
虽然对乐队不感冒,但是能get到很多冷笑话hhh。另外孤独摇滚里感受不到一点孤独,家庭和睦,每天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到底孤独在哪了?无法理解这种日式拧巴6.5/10
睡着了 适合学生有些简单 不如你的颜色
三星半,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碎碎的话痨聊天太多,live太少,也没有很精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情绪。波奇酱的一些小细节确实画的好可爱,性格有点像我,本i人狠狠代入😭。虽然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无聊和碎,但下篇5月份上了还是会去看的。
30/7/2024 @ the sky。2.5 // 雖然之前有睇過漫畫但冇心機追動畫,諗住入戲院睇總集篇可唔可以拉到我入坑,而答案係唔得既 // 就咁睇覺得無論講社恐定係搖滾都好表面,係售票live點樣用音樂去吸引返台下目光兼救場的一幕稍為有感覺
社恐的人设和冷笑话太多了,看得好烦
日本动画还在说一些很概念性的东西,确实抓住了一些细节的东西,可是又在把社恐的刻板映象无限放大,而且社恐有什么问题吗?每一种性格都有优劣,社恐这一特性绝对会在某一时刻是最优解,而不是社恐永远在自责与仰慕社牛。
很没有必要的感觉
疑似宅男幻想中的女高中生生活;硬要剪成上下两部成75分钟时长的电影,guna!
看之前因不想被剧透特意没做攻略,等在影院屏幕上看到“总集篇”几个字人都傻了,哈哈哈哈在影院把看过的剧情又看一遍,不过电影也算详略得当,在大荧幕看她们表演确实激动,再看一遍女主角吉他solo片段依然忍不住心肠澎湃~
看完全片发现社恐是唯一亮点“亮点”是因为这一人设确实可爱,让这类二次元日漫一贯过于夸张的卖萌不那么反感。虽说是个人观点但始终认为这种类型手法是廉价的糊弄工具。但仅这部里部分场景的夸张卖萌还是有会心一笑的可爱想象力。对社恐状态的持续深耕在共情方面显得细腻动人,虽然后面反复渲染有点烦但整体是比较精细的刻画(普通动漫维度)“唯一”,是因为除此之外的剧情都相当刻板传统。少量剧情有意识创新但整体走向还是过于相似。内容没多少,反反复复的社恐卖萌到后面就有点像填充时长了其实最有机会做出情感的是首次演出遇到台风。但后面马上最老套的励志总体还是非常粉丝向,类似粉丝大银幕包场看剧
不好笑 好吵我的天 头都疼了
【4.19提前点映场】对于看过动画剧集的老观众来说,总集篇差不多就是“炒冷饭”的存在,没什么好多说的,倒是比较适合第一次看这个动画的新观众,期待5月上旬的总集篇·下部。
不再碰这类剧版观影啦 吸引来的人群不是我想要的呜呜
我想看的摇滚是《平成物语:犬王》那样的啊混蛋!
无聊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