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九号秘事》第六季的《西蒙说》太可了。
虽然每一句台词都和《权力的游戏》毫无半点关系,但很多台词都勾起了我这个权游迷最痛的回忆。
资深粉丝怒怼编剧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当时权游迷内心的真实写照。
你品品这几句:第七季的大结局毁了整部剧。
第四季之后,剧本就开始翻车。
第七季的结局太糟了,不获奖也没什么意外的,但是观众喝倒彩就不对了。
经纪人对编剧说:我当时没敢告诉你,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最初的那个剧本,演员讨厌,主创讨厌,连送盒饭的都讨厌,他们之中一半都还是文盲。
(这让我想起了权游第七季后放出的演员围读剧本花絮,当得知结局时,几乎所有人都吃惊又难过)编剧自己这样解释:我们为这部剧的大结局准备了很久,想写一个既体现这部剧的气质,但同时又出乎意料的结局。
(恰好对应了权游第七季为了让观众猜不到,而强行反转的烂尾结局,生生把权力的游戏变成了权力的猴戏)这部剧也生动刻画了粉丝群体的养成心态,二册扮演的西蒙人设是:一个《第九圈》的忠实剧迷和狂热粉丝,甚至自己经营着一个《第九圈》的播客,上面聚集了大量的同爱好粉丝。
西蒙和另一个《第九圈》的狂热粉丝加文,同样不满意第七季的大结局,加文根据前六季的人物和内容,以及粉丝的喜好,自己动手写了一个结局,在粉圈内广受好评。
但西蒙作为一个关注和追踪了编剧多年的大粉,很清楚知道粉丝用心血写的剧本,即使再受欢迎,质量再高,也照样会被胖胖扮演的金牌编剧不屑一顾的扔在地上,因为高高在上的人,身边已经没人会说真话给他听。
于是两人精心密谋了一个计划,主要策划人是西蒙,选择在颁奖礼的当天晚上,在编剧必定会去的酒吧之外等着他,预设好的圈套就是为了拿到编剧把柄,然后逼他就范,采用粉丝写的同人文大结局。
具体的不剧透过多,但是一想到有一天剧粉能拿着自己写的同人文摔到正主编剧面前精准吐槽,哈哈哈,那场面,画面太美我都从来不敢想。
追剧多年被编剧虐过多次的你们,想想爽不爽?!
当西蒙看到自己心爱的剧得到的一系列奖杯时,他问:“这是我们在第三季得到的奖杯吗?
”编剧懵了 “我们?
” 心想,这奖杯跟你有毛关系?
西蒙说 “噢,是粉丝们投票才得到的奖啊。
内心OS:没有粉丝哪有你的今天?
你能从第一季一直拍到第七季?
加文对编剧吐槽说:“是我们买了碟片和所有的周边,我们还去了展会,我们彼此是忠诚的朋友 。
如果你连这种感情都体会不到,那么我真为你感到悲哀。
”就差直说,你的今天是我们氪金搞出来的,我们才是你的金主。
粉丝的养成心态真是刻画得丝丝入扣。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书粉、剧粉,还是爱豆粉,CP粉,粉丝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意见通过和其他粉丝的交流得以被塑造和巩固。
粉丝之间会有一种抱团取暖,相互感动,生出一种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崇高感。
粉丝的幸福感体现在:做自己喜爱之事的愉悦感、打破传统规则的犯禁感、逃避现实的舒适感、找到组织的归属感。
而同时,粉丝的参与感也在不断加强。
所以现在国内的大热IP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结局是要根据粉丝的喜爱来拍的。
到底大结局是要he 还是be,取决于粉丝。
如果粉丝被剧情虐得死去活来,表示无法接受太虐的结尾,我们看到《山河令》就真的还拍了he的结局,在看似be的结局之外,还有一个he的番外。
但这个番外却是要粉丝花钱才能看的。
这操作要是换到以前,那绝对是臭不要脸、无下限、被声讨的行径,但《山河令》的粉丝们却是一种我是韭菜我有钱,快来割的喜悦感。
甚至这花钱的番外,因为是he的结局,被无数人认为是心中的白月光,粉丝喜极而泣。
这届粉丝的参与度、鉴赏力甚至购买力都是相当强的。
但是像西蒙这样偏执、甚至是有些变态的粉丝也相当可怕,他们跟踪、窥视自己喜爱的明星,知道他们的口味、喜好和爱去的地点,比如西蒙精确的知道编剧喜爱喝黑咖啡,只放两颗糖,不加奶,同时一定要配上切好的橙子。
比如很多私生饭在明星的车上安装定位器,半夜敲门等很多疯狂的举动也相当吓人。
如果不受约束和限制的话,名人和明星们的个人生活和隐私也会不胜其烦。
回到这集《西蒙说》的剧情,一如既往的九号悬疑、惊悚的风格,实力相当强。
在有限的29分钟里,四个出场人物,四次反转,两次假死,两次真死;台词仍然没有一句是废话,看似不经意的调侃,其实都大有深意,暗暗应合后面的剧情。
这个奖杯好重,很适合砸人头。
第二季里杀掉的人头都被你藏到房间里了吗?
而最后一句台词,又是满满的讽刺。
只能说,既是编剧也是剧迷的二册和胖胖太懂剧迷粉丝的心理了,编剧与粉丝间微秒的关系,真是大写的服。
2、第2集的编剧,你站出来绝对不打死你,请问你确认不是在含沙射影地调侃马丁老爷子,和他那最终季惨遭翻车的煌煌巨作---《权力的游戏》?
当然,你也捎带着批判了那些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妄图插手钟爱的剧作并改变其走向的饭圈和“黑粉”们,一石二鸟,高,实在是高!
3、真不敢相信,9号秘事怎么能是刻板木讷的英国佬拍出来的。
在第3集,最后一分钟前都是一个平庸到极致的男人为了挽回上一段感情而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不期而遇的新一段感情,画风突变,却成了政府除掉持异见者的牺牲品和垫脚石。
心疼五秒钟……4、天真无邪的孩子永远不被怀疑,可其中极少数黑化的呢……5、还有最后3分半结束,我以极大的把握猜想,这是一场韦伯斯特先生与警方联手的“恶魔审判”,其目的是让充满恐惧的护工坦诚杀妻真相。
前面的陈年卷宗、律师的愧疚忏悔以及所谓的“协议”无非都是烘托气氛,慢慢摧毁护工的心理防线而已……结果,被无情打脸
《9号秘事》又出音乐剧了!
还没看完就无脑五星。
凭什么?
英国人唱歌本来就挺好听。
英国电影/电视配上大量民歌/传统音乐的,很多都是好片。
一边唱老歌(尤其是苏格兰民歌)一边行苟且之事的,全是神作,比如《柳条人》(1973)。
9号秘事的两位主创,音乐品味非常不俗,过往记录极为辉煌:白痴神曲《打气歌》,脍炙人口;《疯城记》第二季的“小丑出殡曲”,开门惊艳;还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伴奏的狗血案。
就连他们比较平庸的作品,都能靠音乐拉回平均分。
比如S3E4(卡拉OK飙歌那集),本来没什么意思。
结尾他们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只大胖妞,《Titanium》飚得比原唱还要刚健!
看完S6E6的感觉:超出我一切预期。
这是《9号秘事》开播以来的两座巅峰之一,与S3E3(斯芬克斯猜字谜)交相辉映。
S6前面5集的干枯感、疲惫感至此一扫而空。
这是一部六幕大型音乐剧。
一间民居,8个演员,30分钟,怎么做到大型的?
因为30分钟里有25分钟,背景中都在播放伦敦逍遥音乐会的最终夜TV实况。
也就是说,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大乐队和所有观众都参加了演出。
如果没有背景音乐,S6E6就只是一场毫无逻辑的闹剧,没法看。
实际上背景音乐比前景剧情更强势、更精髓,剧情完全跟着音乐主题走,连台词和动作的节奏都完美配合。
屏幕内外浑然一体,波澜壮阔,根本感觉不到二者有什么界线。
看看前景里杀个人,血喷了乐队指挥一脸。
既然是音乐剧,先介绍最重要的元素:会场和曲目单。
然后是角色介绍。
然后是分幕剧情赏析。
赏析的重点还是音乐,配合视频服用最佳。
剧中那些工具人、符号人在玩什么,稍微意思下就行了,配上音乐才有意义。
【会场】伦敦逍遥音乐会(Promenade Concerts ,简称BBC Proms):一年一度的伦敦古典音乐节,对英国来说相当于奥地利的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
不同在于夏季开始,持续时间好几个星期,高潮在“最终夜”。
最终夜的保留曲目大都是英国爱国歌曲和最负盛名的传统音乐。
S6E6的这一场也不例外,连续上演6首名曲,非常传统,非常保留。
【曲目单】英文名 中文译名 地位和风格相仿的中国名曲(供参考)The Sailor’s Hornpipe 水手号笛舞曲 胜利秧歌Home, Sweet Home 可爱的家 让我们荡起双桨Rule Britannia 统治吧!
不列颠尼亚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Land of Hope and Glory 希望与荣耀之地 歌唱祖国Jerusalem 新耶路撒冷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送别•长亭外 + 难忘今宵【角色介绍】剧中有三个坏人,三个好人,一个耶稣和一条狗。
坏人姐姐:爱国中年妇女,脱欧派,颐指气使的控制狂。
妹夫:高冷古典音乐爱好者,舔欧派,恨国党,中年自然弯的基佬。
老爹:失能老人,秽语症患者。
他很难从椅子上站起来,头上也已经戴好国旗帽子,所以我们可以叫他大婴。
好人妹妹:欲求不满的中年妇女,基督教信徒,政治无感,丑陋善良,爱心溢出,任姐姐揉搓,唯一敢怼的人是老公。
儿子:小清新弱鸡,晕血症患者,重度手机成瘾。
注意,他是基佬和妹妹的独子。
脱欧派姐姐已经养了一个大婴,不配有后代。
姐夫:没心没肺的暖男,跟着老婆爱国。
文化程度不高,行动力较强。
造型是这样的:
Sorry,图搞混了。
是这张:
耶稣:中东难民,所到之处水变酒,食物自动回血。
英语约等于0,主力词汇是“friend”,任由一家人摆布。
剧中他总计被性侵三次,杀害一次。
狗:大名鲍里斯。
发型也跟鲍里斯差不多。
没什么用,生人闯入时扔点吃的它就不叫,唯一功能是背黑锅。
【分幕剧情赏析】序曲: The Sailor’s Hornpipe 水手号笛舞曲 (= 胜利秧歌)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
因为是单人舞步,需要的空间很小,特别适合水手在船上发挥,也适合大批群众挤在一起乱跳。
逍遥音乐会上这是最能提升气氛的曲目,站立观众纷纷加入,群魔乱舞。
这是Promenade这个名字的来历:音乐会卖大量的站票,容纳更多的观众。
另外,hornpipe这个词,虽然原意指的是“号笛”——船上发信号的响器(就是姐夫用来骚扰妹夫耳朵那个东西),但构词是horn + pipe,不可描述的贱。
妹妹在舞曲中接待了闯入者耶稣,言谈举止不可描述的贱。
她提醒他:如果立即侵犯自己,音乐声很大,隔壁的老公不会听见。
耶稣只想找东西吃,也听不懂这么复杂的推理。
于是妹妹自己蹭到耶稣的hornpipe上方,跟着节奏用屁股蹦完了全曲,神清气爽。
这时,她还没认出来他是谁。
所以爽完了就随便他吃吃喝喝、跟鲍里斯套近乎去了。
第一幕:Home, Sweet Home 可爱的家 (= 让我们荡起双桨)六个曲目中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甚至有正式的中文歌词,不用再介绍。
这一幕中,家人之间的互动很温馨。
妹夫和儿子都极端厌恶这场聚会,但父亲仍然不许儿子走,一起受罪才叫家人。
姐姐跟老爹肢体接触,表示亲热;大婴嫌弃地把她的手拨开,并用德语训斥:“德国鬼子!
举起手来!
”(Sieg heil!
Hande hoch!
)。
看到第四幕观众才会醒悟:大婴虽然半残废,脑子里的坏水一点没少,非常机灵。
他早知道姐姐不是自己的种,是德国杂种。
第二幕:Rule Britannia 统治吧!
不列颠尼亚(=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皇家海军最富盛名的军歌。
歌名“统治吧!
不列颠尼亚”有点翻译腔,用下半句“不列颠制霸海洋”可能更合适。
剧中的音乐会上,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亲自演唱,散发着日不落帝国鼎盛时代的力量。
这首歌的高潮合唱部分气势非凡。
三个爱国者同框跟唱,激情四溢:Rule, Britannia! Britannia rules the waves 统治吧,不列颠!
不列颠制霸海洋!
Britons never ever ever shall be slaves! 不列颠子民永不、永不、永不为奴!
大婴非常激动。
他把“不列颠”唱成“大咪咪”,把“碧海波涛”唱成“尿壶”,这只是秽语症发作,爱国热情还是很真实的——他头一次从椅子上站起来了!
有文化的妹夫,此刻暴露了恨国党本色。
他坐在一边充当语法警察,批评歌词的单复数问题,说这是祈使/祝愿句型,应该用原型rule, 而不是陈述事实的一般现在时,所以唱成rules没文化。
他就是见不得爱国者开心,非要提醒人家这已经不是事实。
于是双方争论爆发,焦点当然是脱欧问题。
这时我们发现,本剧的时间设定是脱欧派刚刚胜利那一年:52%!
第三幕:Land of Hope and Glory 希望与荣耀之地 (= 歌唱祖国)这首更了不得,英国的准国歌!
中国人就算不知道来历,大多数也应该听过。
英国并没有法定的国歌,《上帝保佑女王》惯例上作为联合王国整体的国歌使用。
而《希望与荣耀之地》是进行曲风格(改编自“威风凛凛进行曲”),合唱部分旋律堂皇,犹如天籁。
当代英国在很多体育赛事和大型集会中用它代替《上帝保佑女王》,唱起来带劲得多。
进行曲前面的酝酿阶段,歌词称颂自由,号召抗击暴君,剧情也在急剧酝酿。
妹夫被一家人无情嘲笑,抓住基佬身份大做文章。
妹妹控诉老公沉迷于健身房的大片多毛器官。
大婴仍然言简意赅,把他和健身房兄弟合称为“屁股好友”(bum chums)。
妹夫气急败坏,揭露了对方主将姐姐的德国杂种身份。
一家人顿时炸了锅,因为这涉及到大婴老房子的继承权!
于是,剧情随着合唱来到了高潮:Land of Hope and Glory, Mother of the Free, 希望与荣耀之地,自由之母,How shall we extol thee, who are born of thee? 我等为你所出,该如何将你传颂?
Wider still and wider shall thy bounds be set; 你的疆域开拓,宽而益广;God, who made thee mighty, make thee mightier yet, 上帝成就你伟业,使你坚而益强,God, who made thee mighty, make thee mightier yet. 上帝成就你伟业,使你坚而益强。
难民出现在一家人面前。
妹妹坚决推卸责任,像圣彼得一样连续三次否认了耶稣。
自由派的妹夫敌意最重,立即怀疑耶稣是恐怖分子,并趁搜身之机猥亵对方,嘴里还念着“你是不是要捆绑我、塞住嘴、入侵我”。
儿子哪见过这种世面,看见耶稣手上的血痕就直接晕倒。
貌似粗鲁的姐夫反而最像个人样,想给可怜人找点牛奶喝。
只有大婴一眼看穿真相:“你来,是为了把我一波带走!
”于是他第二次站起来,夺过姐夫的钢叉插死了难民耶稣。
乐队指挥满脸鲜血,满脸陶醉。
狗相鲍里斯闭眼躺平,如在梦中。
慢着——说好的三次性侵呢?
这方面需要多看看《C.S.I.》或者《犯罪心理》。
犯罪学家已经定论的常识:用短刀捅人,特别是急速捅很多下的,极大可能是欲望型攻击。
杀人者通常性无能,只能通过这样的替代暴力行为发泄。
妹夫莫名其妙冲上去补了N刀,不是再杀难民一次,而是抓紧他还没咽气那点时间,废物利用。
三次。
所以妹夫捅得唰唰唰的时候,“希望与荣耀之地”也唱到了最high的高高潮。
圣诗般的咏叹,在天堂中飞翔:God, who made thee mighty, make thee mightier yet! 上帝成就你伟业,使你坚而益强!
God, who made thee mighty, make thee mightier yet! 上帝成就你伟业,使你坚而益强!
第四幕:Jerusalem 新耶路撒冷 (=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这一首,中国人听得较少,在英格兰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丝毫不下于“希望与荣耀之地”,被视为英格兰的非官方国歌。
它的旋律不如后者高广,胜在清冷细腻。
歌词源自《弥尔顿》的题头诗,宗教情怀浓重,战斗决心和淡淡的忧郁完美结合。
难怪英格兰人对它情有独钟。
Bring me my Bow of burning gold:Bring me my Arrows of desire:Bring me my Spear: O clouds unfold:Bring me my Chariot of fire!I will not cease from Mental Fight,Nor shall my Sword sleep in my hand:Till we have built Jerusalem,In Englands green & pleasant Land.这个,我承认没有本事译出原汁原味,也没见过漂亮的译本。
只能放一段原文了(请配合视频服用)。
糟蹋它是英国人自己的特权。
“新耶路撒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歌中隐晦预言:耶稣将在英格兰再临,领导信徒扫除“撒旦的工厂”,在碧绿宜人的英格兰土地上重建耶路撒冷。
剧中,难民耶稣被干死之后,众人用英国国旗裹尸运走,然后满屋清洗、消灭罪证。
丰盛的晚餐没人去吃,全都便宜了鲍里斯。
这时候大家配合无间,互相尊重帮助,重新变成一家人了。
所以,难民耶稣不论死活,似乎也达成了使命。
终曲:Auld Lang Syne 友谊地久天长 (= 送别•长亭外 + 难忘今宵)到第四幕终,正常民族和正常戏剧的节奏都应该结束了。
英国人偏不。
看过《魔戒》第三部加长版的都该知道,传统英国艺能必须有个“田园将芜胡不归”或者“梨园子弟散如烟”的尾巴。
这尾巴必须绵长隽永,让英国人过足瘾,让外国观众站起来又坐下,翻得影院椅子啪啪响,发出尴尬的笑声。
其次,逍遥音乐会的最终夜,向来都用“友谊地久天长”作为终曲,所有听众一齐合唱。
这首歌的美丽和在全世界的流行,不下于“可爱的家”。
剧中,连续演奏了25分钟的电视、乐队和听众都消失了。
大婴和儿子也被打发去睡觉了。
四个中年人毁尸灭迹成功,坐在一起休息,彬彬有礼。
大家编些理由来否认耶稣的身份,终于骗得自己相信了,就开始清唱“友谊地久天长”。
仪式一定要足,尾巴一定要有。
2020年脱欧协议大功告成时,欧盟议会全体起立,以同样一曲 Auld Lang Syne 送走了大英。
大英帝国虽然不再,小英格兰仍然绝世独立。
绅士风度、英式矜持和“英国人捍卫家园的权力”仍然会坚持下去,脱欧派和舔欧派还可以一起碎碎尸、唱唱歌。
唯一的不和谐,是妹妹拒绝了老公那只什么都摸过的小手。
**********************尽管S6E6把英国黑出了屎,我还是要为二位主创、为英国喝彩三声。
是什么样的宽容,什么样的文化自信,才能放任这种奇葩在BBC电视台招摇过市!
有这样的底气,大婴不可能被一波带走。
它是一位世故老人,秽语症掩盖不了千年的智慧;它是一朵后庭花,盛开之后懂得如何缓缓凋零。
有很多惊艳故事且内容很饱满的一季,故事上除了第5集相对简单了一点,但是每一集的话题都非常的特别且贴近现实,很难想象这样充实的故事并塞到了30分钟内,加点水轻松撑到1小时一集。
文化产业的实力,就是这样摆在那里,让人佩服和感叹。
第一集是以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莎士比亚为包装,在文化背景上也是差异最明显的,谐音梗频出,各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台词(都第六季了,你们得允许编剧编剧才思枯竭吧),配合意想不到的反转们,以至于过于丰满需要经常暂停倒回去看伏笔;第二集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讲述了粉丝和创作者间的关系,到底是听从观众还是唯创作者为中心,结尾也是非常讽刺,在被两次假死欺骗后创作者杀掉了粉丝但用了粉丝的想法继续创作,得到了所有人的赞美,用既尊重粉丝又扼杀粉丝的方式来回答了那个无解的问题,另外权游什么时候重拍;第三集在讲述挽救夫妻感情故事的,同时还加入了政治阴谋论的暗线,是非常特别的结合,但这个设计应该是为了讽刺许多阴谋论的无端分析和不理性起源。
其中唇语来服务婚姻侦探,这个设计让人印象深刻,是一个很好的桥梁来窥探隐私,有着一些神秘的复古色彩且和现在常用的高科技手段区分开来。
第四集对演艺圈的阴暗面进行了讽刺,老戏霸明目张胆的抢夺优秀的戏份却用着为了大家好的借口,还被赋予了温和的表面和自以为是的本质,把演艺圈中表演和利益一明一暗的情况表现的非常清晰。
而无情的年轻助理是整个片场秩序的缩影,现场只有没有规律和准则,只有随时待命。
另外普通的一家人则是普通观众的代表,喜欢动作戏,对于演艺圈轻轻松松名利双收的现状不满,最后的小孩骨骼的反转真的毛骨悚然,印象深刻。
第五集是最为传统的一集,以临终关怀服务为包装,基友护士和垂危老人的故事。
伏笔和反转都很明显,作为律师的老人包庇了坏人,而小护士看着无害也说出了自己经历的恶行。
最后是以恶魔来根据协议来收割的灵魂作为结尾,和传统的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的形式不太一样,最后的结尾是两个恶人的比较,也是本集的反转了。
第六集又是高能的一集,在描述彼此格格不入的家族新年聚会里,还加入了宗教寓言。
整个音乐会都是经典名曲,看似和剧情毫不相关但又对应着剧情的每个起伏。
每个人对应着现实里的英国的某个群体,姐姐:外国血统但占领了英国,爱国且不能被质疑;姐姐老公:没什么文化的爱国者,很容易被煽动;妹妹:虔诚的基督徒没有行动力和自我意志,被压抑渴望释放;妹夫:精英分子,崇尚传统古典文化,对英国怒其不争但没有作为,敌视外来人;孩子:手无缚鸡之力见不得血,局限于现代娱乐,不在意国家现状和传统;老人:热爱英国但是失去行动能力,会做出意想不到的极端行为,仇视外来人和宗教?
外来者:耶稣的隐性象征,无法和现在的英国人进行对话,信徒无法很快识别,而其他人更是视为水火将其驱逐。
在观赏音乐会的过程中,大家表达的不只是对于音乐的看法,更是表达对英国大众文化的看法,里面每个角色根据自己代表的群体,对英国现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还把脱欧这件事巧妙的融合了进去,现实意义十足,这样高水准的现实题材故事,就放在了BBC这个国家电视台上播放,这样的舆论环境让我们无法想象啊。
最后以《友谊地久天长》为配乐,更把讽刺的意义提升,搭配着大家在粉饰太平后,开始彼此安慰来掩饰一切没有发生,真的是非常的敢说了。
肯定不全,在豆瓣上也存一下,坐等其他大佬找梗。
1. 角色是commedia dell’arte梗,都带面具,且最主要的pantalone、innamorati、capitano、zanni都有。
实际上台词里也出现了,只不过这版字幕错译了,commedia dell’arte是意大利即兴喜剧。
包括剧中提到的递情书的“支线任务”,commedia dell’arte中一般会有一对年轻的情侣角色(innamorati, “the lovers”),他们的爱情线就是支线剧情,通常会把所有角色都卷进他们“无聊的爱情故事”里。
不过在这集里胖胖和二册故意把这条爱情支线改成了多角恋……2. MS超市风评被害(一个英国连锁超市)。
3. 《伦敦生活》和《米兰达》梗,这个角色原先在模仿fleabag对观众说话,但字幕没翻译出来。
4. Bohemian Rhapsody歌词。
5. 笑死,终于有剧玩这个cctv梗了。
cctv在英文里有监控录像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大家都懂。
后面还有“你应该说youku之类的”,给买了版权的youku一个排面(。
6. 《李尔王》,这个可能是编剧怕观众get不到直接点出了,笑死。
除了台词之外,《李尔王》里男主的女儿也死了,也是抱着尸体哭。
7. 也不知道是想cue惠特曼还是《死亡诗社》。
8. 整体观感应该用了Brecht的离间效果(alienation),让观众明白这是在演戏,不要入戏。
估计本身就是想让观众找梗,所以故意把剧情削弱,也算是一种观众和编剧角力的方式吧。
总之这一集和戏剧是割不开的,对戏剧有了解的话看起来可能更有意思吧。
梗可能有错漏。
截图字幕来自耐卡,这版胜在出的速度快,但如果想找梗的话可以等等精校。
——————————补充:关于结尾的echo,去听了胖胖和二册的揭秘播客(叫“inside inside no.9”,每集会讲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制作幕后,需要魔法上网),里面只是提了一嘴这个梗,没有深入解释。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一整集本身就是仿效/致敬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而写的。
意大利即兴喜剧的特点之一就是“lazzi”的存在。
lazzi意思类似于“套路梗”,即兴喜剧没有详细的剧本,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每个剧团必定会有一个固定的“段子库”,以保证在舞台上不至于冷场。
这些段子可以是肢体的也可以是语言的,杂技也是lazzi的一种。
胖胖和二册的原话:“They would have their lazzis, which are these sections of comic business that they would do. They were set pieces that would always recur. And they were very inventive. And when done well, it’s the most joyous thing to watch. ”这个“recur”,可以是在不同的剧目中重复使用,也可以是在同一场戏中重复使用。
随后两位主创在谈到这集的结尾时,说他们本想在最后模仿戏剧结尾的谢幕,让演员们一一摘下面具鞠躬。
不过两位主创和演员Kevin Bishop都表示他们很喜欢现在这个结局,因为非常古怪(“weird and strange”),观众看到这集效仿戏剧时可能会以为他们最后要来个谢幕,但居然就这样玩着杂技跳着下场了。
我不负责任地猜测,echo可能就是个作为lazzi存在的荒诞烂梗。
echo本身有“回声”的意思,本集开头出现了echo,本来以为是小丑那个角色智商不够,误以为另一个角色的台词是自己台词的回声,结果结尾发现真的有个“回声”的角色,一是有一种出乎意料的离谱感,二是和开头形成呼应吧。
再次表示这只是我不负责任的猜测而已,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彩蛋或解释了。
如果有大佬想到了真意还请指教!
要说《9号秘事》的第六季第五集特别精彩,可能有点勉强,但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集。
原因有二:一是这是难得的律政题材,从标题“抗辩(plead)”就可以看出,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法庭对决戏,但其中提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辩论策略以及英美法庭的差异;其二是主角之一是Sir Derek George Jacobi,德里克·雅各比在《Vicious》里面也太可爱了,只有他这样国宝级的演技,才能把一个毒舌招人烦的可爱老头在善恶之间随意切换,怎么都游刃有余。
这个主角老头Webster曾经是一个知名的刑辩大律师,现在孤身居住在一幢拥有老式铁拉门独户电梯的9层顶楼豪宅,这电梯甚至还需要一个专门的电梯工(胖胖饰演)来手工拉杆操作。
这一日是他的生日,也仿佛是他的临终前夜,有许多暗示指向这一点:老头嚷嚷要请神父来忏悔,要求别人为他点根蜡烛,还说有件事只有护工Urban能帮他。
于是Urban(二册饰演)被紧急召唤回来,他本来应该轮班休息,去听朋友的音乐会。
老头本来下午在宴请宾客,但他发脾气轰走了众人(被老头称为两面三刀的混蛋),连临时代班的护工也只来了一小时就走了,可能是因为老头恶毒的把他说成是,“脸像月亮一样圆,不中用的胖子,脑袋肥胖得像个地球仪”。
其实这也是个可怜的老头,他不得不躺在浮华的巴洛克风格大床上(绝对king size),被医疗仪器包围,向护工乞求镇痛药物。
他后来把这种“姑息治疗”称为长期折磨,为他的恶毒暴躁提供了一些背景原因的支持。
貌似只有Urban能对付这个毒舌老头(看到Derek的可爱圆脸,谁能真心讨厌他呢?
),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本不管他骂骂咧咧的唠叨,只管做必要的事,时不时还与他犟嘴,甚至拿他的年纪开玩笑,提到去年生日,带他去参加古董拍卖会,有三个人拿他竞标。
但老头给Urban的评价很高,说他能打30分左右,是烂人堆中最好的那个,从来不说脏话,他说,“你真是个好人”。
斗嘴也许是两人相处的秘方,为了让老头暂时忘记痛苦,Urban 提及他过往的辉煌战绩,超过45年连胜不败,史无前例,无所畏惧,被称为法庭上的雄狮。
Urban甚至和他玩了一个模拟抗辩案例,来让老头兴奋,这兴奋让老头喘不过气来,不得不吸氧,但至少让他暂时忘记了疼痛。
但Webster明显心中有一件重要的事,他让Urban打开一个锁上的柜子,但在真的打开后又后悔,因为里面有一些他非常糟糕的过往,他经手过的案子,做过的坏事,这是压在他心头的巨石。
此时,他再次痛苦起来,Urban让他昏睡过去。
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有一些猜测,可能正是胖册希望能够误导观众的方向,比如Urban是带着自己的目的而来,也许是Webster过往案件受害者的亲属,他是来寻找真相,或者更进一步,复仇。
因为接下来在老头昏睡时,Urban开始搜寻档案。
他特别关注一个Andrew Waite的案件,仿佛更加证实了他确实心怀鬼胎,但仔细再看一遍时,发现这个案件是Webster从一连串的“Guilty”结果,转向连续“Not Guilty”结果的第一个案件。
也就是说,这是他连续45年不败战绩之始,聪明的Urban当然希望从中找到,是什么让他开始走向成功,又是什么成为他心中的巨石。
在Urban的噩梦之后,Webster向他描述了这场扭转乾坤的庭审,他凭借一份伪造的不在场证据,让真实有罪的Waite当庭释放。
老头看上去好像在人生的晚年,开始对过往的罪孽追悔不及,Urban开解他,让他原谅自己。
老头请求Urban的原谅,Urban表示当然原谅他,这一切仿佛有一种大和解的其乐融融气氛,但当然,反转就要开始了。
午夜就要降临,Webster说,“他就快来了”。
“他”,就是恶魔(胖胖此时的妆造模拟得挺像那么回事,是印象中恶魔的形象),原来60年前,正是Waite案时,Webster和恶魔签署了契约,这一日正是契约履行之日。
和通常意义上的恶魔契约一样,Webster用自己的灵魂来换一世的成功,因此得到一份不可能存在的证据,在一夜之间扭转必败的结局。
说着话,突然停电了,Urban点亮了一根蜡烛,电梯默默上行,电梯工来了。
他就是恶魔,原来近年来他也近距离目睹了Webster痛苦的全过程,Urban试图帮老头辩解几句,当然并没有用。
老头自有锦囊妙计,他一边感谢着Urban过去五年的陪伴,如同人间天使,一座灯塔;一边转手将他卖给恶魔,代替自己履行契约,毕竟他善良的灵魂会燃烧得更加灿烂。
这正投恶魔所好,获得“圣人”的路灵魂如此诱人。
Webster 甚至还想要附加条款,让自己获得奇迹般的康复,不再有肉体痛苦。
他在此时还要嘲讽Urban,魔鬼有最动听的音乐,他可以继续欣赏没看完的音乐会。
当然,最后必须再来一重大反转。
魔鬼带着Urban走进电梯间,但有些事情他终于关注到了,一转眼,拉上铁拉门,是Webster被换了进来。
就像之前Urban一直强调的,他并不是一个好人。
他前面解释自己当护工的原因,是目睹一个校园恶霸Carl Jackson被橘子噎住,但施救无效,让他这辈子都在试图救Carl。
但真实的故事是,他才是那个校园恶霸,是他向Carl的喉咙里塞了一个橘子。
可笑的是,他说“为了平衡”也没有说错,毕竟他居然还会为此做噩梦,良心也不能说没有。
但只是为了取乐,就杀死了一个人,这种恶,起码并不比为恶人辩护,让他们逃脱法律制裁更“好”。
代位者并不是“圣人”,于是Webster新签的合约“无效”,他只能自己going down(下地狱)。
电火花之后,电梯摔下天井,恶魔实现了契约的内容。
关于Urban的实恶,也不是没有伏线。
在他的噩梦里,Carl坐在靠背椅里噎死途中,伸手抓住Urban的衣角求救,但Urban没有救他,而是竭力要把他的手掰开。
中间老头也开玩笑说Urban是个恶霸,因为也许只有这样没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做到看见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可以以别人的悲惨为乐。
关于恶魔契约的一些细节,Webster也许并不是一定要Urban来代位履行,只是在他眼里Urban是“圣人”,可能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替换物。
那些请求原谅,要求点燃一根蜡烛(非常有可能是一种缔约承诺),他之前也对Curt说过,但他猜想只有Urban能无条件的满足他这些看上去有点无理的要求。
不过这里关于恶魔契约还是有些让人不能理解的逻辑混乱,比如,如果恶魔更偏好纯洁的灵魂,那为什么每次都是诱惑好人变坏之后再收割他们的灵魂呢?
到底是诱惑纯洁灵魂堕落更诱人,还是让纯洁灵魂下地狱更诱人?
最后,是一些关于律政的点。
Urban之前用来转移Webster对痛苦的注意力的案例是,他在女儿生日派对上,当着25个目击者,绑走前妻并之后开枪杀死了她。
这里Webster的辩论策略叫lawful excuse,“合法辩护”,意指嫌疑人的行为是出于“合法”的理由,包括无行为能力,被迫行为,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等等。
老头辩解:委托人正在擦拭他的合法猎枪,被儿童派对上突然爆炸的气球惊吓,误以为是枪响,因为担心妻子的安危,不得不带走她,绑是为了避免她在路上弄伤自己。
这看上去是正当防卫方向的辩护策略,“正当防卫”属于客观违法阻却事由,就算并无真实的不法损害,“假想防卫”造成的妻子死亡要么属于过失犯罪,要么属于意外事件。
Webster还非常厉害的转移目标,要对不合规格的派对气球提出索赔,不仅不想负刑事责任,还能找到机会从中牟利。
这一策略事实上是有可能成功的,毕竟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给予了辩护律师操纵人心的空间。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没有关于杀人现场的目击者或相关证据,陪审团确实很难将Webster的解释“排除合理怀疑”。
使用辩论策略,而不是一份伪造的不在场证据,说明老头这45年的不败战绩,在违背良知之外,还是有他法律实践的天赋才能的,胜利可以让人进步得更快。
最后Webster提到的民法中的替代履行(substitution),其实就是代位债权的概念,允许债权人向债务人的相对人要求履行。
如果真按照民法,Urban和Webster之间也应有一份契约,也许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仪式的来源,通过那些仪式,Urban变成webster的合同相对人,赋予了恶魔向他追偿的权利。
还有一点是关于英美法庭模式的细微差异,原来在美剧里那么常用的精彩策略“Objection”(我反对),并不允许在英国法庭中使用。
按照Webster的说法,“我只会提醒对方律师,切勿引导证人”。
什么时候把《Silk》找出来再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
这里还隐含了一点,Urban真的很爱看电影电视,估计他也是在美剧里学到的,“Objection, my honor”,实际上在英国也应该将法官大人叫做“my Lord”。
本集的黄铜兔子暗戳戳的藏在Webster的衣柜里,只露出一个剪影。
目前看到第四集 很喜欢这集的调调 下面整理一下我发现的那些 为结尾反转埋下的伏笔(含剧透)1、男主一直以为抱走瑞安的是贝芙的父母,但忽略了《小飞象》是女儿贝芙最喜欢的电影(隐喻抱走瑞安的原因是贝芙想要一个玩伴/娃娃/宝宝)
喜欢《小飞象》的是贝芙
十岁的贝芙也想要一个宝宝2、贝芙是独生子,家境不富裕,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的工作,自己没有朋友,也不善于交际,内心深处渴望一个玩伴陪自己说话
划重点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3、生日之谜:贝芙自称在庆祝生日,常人都会理解成是她自己过生日,可后来被母亲揭穿,的确 贝芙从没说过是在庆祝自己的生日啊!
(隐喻贝芙其实是在庆祝自己的娃娃瑞安的生日)
过家家是在给小瑞安庆祝生日4、我个人倾向于 贝芙怂恿父母抱走了小瑞安 除了卫生间父亲的照片非常符合警察描述的案犯特征外 还有父母对于当时是否住在这里的回答不一 最关键有个镜头 在母亲乌娜叙述的时候 目光落在了贝芙身上(开始以为是贝芙,但其实看的是贝芙抱着的娃娃,也就是小瑞安)
仔细看目光 其实在看娃娃5、贝芙随口唱的歌谣:小男孩、住在街尾(表明贝芙一家是认识瑞安一家的,而无法得到母亲回应 总是在哭的可怜瑞安 可能让小贝芙觉得自己可以给他怀抱 让他不哭 正好自己也需要一个朋友)
贝芙很喜欢收集洋娃娃
住在街尾的男孩 这不就是瑞安了嘛
瑞安的母亲也有一定的过错
可怜的小瑞安 得不到母亲的怀抱6、压轴:全剧最惊悚的地方啊!
那时候的贝芙才十岁啊!
一个缺乏关爱和陪伴的独生子 看了小飞象 更加向往有一个小宝宝 就怂恿父母抱走了还是个宝宝的瑞安 之后可能就是把瑞安当成娃娃玩耍 在可怜的小瑞安死去之后还没有放过他 包装成了自己的洋娃娃一直抱在手上 警察怎么都想不到 那时候才十岁的喜欢洋娃娃的小女孩会是罪魁祸首吧(让我想起了Y的悲剧)
十岁的小恶魔啊!
不多说了 大家都明白
这堪比张子枫的邪魅笑容啊!
另外 男主也是倒霉蛋实锤了 差一步就能找出幕后黑手不说 还被老戏霸抢去了仅有的三句台词 连个YES都不给留下 PS:以上仅属于我的个人观点,还有很多其他伏笔 欢迎大家补充👏
和全家福右侧家庭对应,左侧家庭,也就是照片右边的夫妻俩,当然代表着英国的右翼。
里面的核心人物,是姐姐Dawn。
就像前面提到的,她是一直和Brian针锋相对的人,也就是她用“脱欧”公投结果来刺激Brian。
她原话是“we had our charter of the land, and you lost”,这里直指“右翼”最根本的立场,就是“保守主义”的来源英国的《自由大宪章》。
《自由大宪章》Great Charter,几乎可以算是英国的立国之本。
1215年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这份用法律限制王权的宪章,确立了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神圣不可被随意侵犯的原则。
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基石,所以charter of the land,保守主义者当然必然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充满对英国的骄傲。
这一点在Dawn和她丈夫Mick身上,以及在她主导的老父亲Ralph的家里都满是明示。
她耳朵上的英国国旗耳环,Mick的英国国旗马甲以及之后戴上的插国旗的头盔,Dawn给Ralph也戴上一顶英国国旗小帽,以及家中无处不在的国旗装饰。
当然把BBC Proms的终场之夜当作家族仪式性的盛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旗是一个多么鲜明的标志,关于这一点Dawn和Brian也呛过几句。
Brian提到本来想送Dawn旗子作为生日礼物,Dawn马上警觉,如果是欧盟的旗子那就省省吧。
她专门用了《周日太阳报》一篇反欧盟的报道标题来骂Brian,“去你的,德洛尔!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去年已经过世了,他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推动者,被誉为“欧洲先生”、“现代欧盟的设计师”。
Dawn的政治倾向当然昭然若揭。
而正是英国国旗,最后被用来作为Yusuf的裹尸布,多么荒谬,多么讽刺。
她还专门指出BBC Proms的现场放了太多的欧盟“旗子”,搞得就像《欧洲歌唱大赛》一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
她认为,BBC Proms应该是给英格兰人看的英格兰音乐会。
这里Oliver提醒她,是英国人,她老公Mick也来打圆场,不能忘记苏格兰同胞和威尔士人。
所以多么讽刺,英国要“脱欧”,但内部也并不太平,虽然苏格兰第一次公投脱离英国并没有成功,但并不妨碍他们仍然在努力,甚至2024年都还在申请第二轮公投。
在最老牌的爱国者心中,也许只有英格兰人才是真正的英国人,所以在Dawn的家里,英国国旗之外,还有英格兰旗(白底红十字)。
在他们这一类人的心里,大不列颠还是过去辉煌的“日不落帝国”,所以唱起那首《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才那么兴奋,因为Britannia rule the waves,他们还沉溺在英格兰人统治海洋的时代。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虚幻的梦想,被Brian无情的批驳为“小英格兰”,“古典音乐台小团体”。
他谨守着自己的古典音乐爱好,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低俗的无知的人,“他们这种庸俗的人,只会觉得有鸽子落在温布尔顿中心网球场很好笑”;“明明能听《蓝彼得》的主题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BBC的儿童节目),还听什么肖斯塔科维奇和威尔第”;“德利布的《花之二重唱》并不是‘英国航空公司音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也不是‘霍维斯Hovis音乐’,还有《布兰诗歌》中的《噢,命运女神》应得到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被称为‘老香料音乐’。
”所以在左翼心中,右翼也许都是一些底层泥腿子,致力于庸俗化一切高雅的东西。
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没有问题,毕竟保守主义时至今日,已经开始走向“民粹主义”,就是泥腿子们将特朗普再次推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但右翼的另一面是维护传统,倾向于保持传统价值观,比如家庭、国家和宗教,Dawn也正是这一方面旗帜鲜明的支持者。
是她努力在这样的家族盛会中凝聚众人,让大家都能感受到那份爱国的热情;也是她关心着家里的每一个人,给父亲盖毯子吃药,努力和Oliver聊天,想让他融入;也是她在遇到重大事件(Ralph和Brian合力刺死了Yusuf)的时候,第一个冷静下来,带领全家人一起清理现场,合理化事件缘由。
她的丈夫Mick(胖胖饰演)其实在本集中主要起陪衬作用,用于加强Dawn的传统以及家庭因素。
他们俩是恩爱的,虽然也会吵架。
Mick提到去年,他们曾经因为司康饼吵架,关于应该先涂果酱还是先涂奶油,结果Mick被赶下婚床,在姐妹俩的母亲的床上过了一夜。
小小争执,并不能抹杀他们的感情,两人在本集最后牵手相视一笑,这和Brian试图牵Penny的手,被她惊恐避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awn就是一个将家庭看得无比重要的老派的人。
就像她提到,她在周二晚的手工俱乐部上,绣了“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没有比家更温暖的地方)”,还准备要把它挂在壁炉旁。
那个时候,镜头转向壁炉架,架上都是关于家庭的瓷人,并且壁炉旁已经有一副十字绣作品,“Bless this House(祝福这一家)”,应该也是Dawn的作品吧。
这种对家庭对国家的珍视,在Brian终于忍不住揭破他们发现的真相时,显得有那么一点残忍。
他拿出一封信,这是给Dawn准备的生日礼物,提前几周交给她。
信封里是Dawn的基因检测结果,起因是Dawn在追溯家谱,他们希望给她一个惊喜。
但结果却是一个惊吓,原来Dawn拥有62%的德国血统,19%的斯堪的纳维亚血统,13%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血统,以及6%的其他血统。
并且他们还进一步调查真相,发现Penny和Ralph并不是这样,他们一致但和Dawn大相径庭。
这直接指向那么骄傲的英格兰人,实际上骄傲错了。
Penny的猜测是,她们的母亲并不是像宣称的那样在英格兰滨海威斯顿度假时怀上Dawn,而实际上去了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滑雪,当时Ralph因为讨厌德国不愿跟她一起去。
所以,Dawn是一个出轨的产物,用Brian的话说,是一位fraulein Schmidt(施密特小姐)。
他还幸灾乐祸的嘲讽她,“我以为你会高兴呢,你的祖国孕育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黑森林蛋糕,大众和奥迪汽车。
还有‘凭科技领先(Vorsprung durch Technik)’和‘ 劳动带来自由(Arbeit macht frei)’(都是纳粹口号)。
” Brian当然是无比虚伪的,他这个号称开放的左翼,这时又不能宽容的对待自己的家人了,能够把Dawn和Mick赶出Ralph的房子,也许才是他真正的利益所在,于是他只剩下兴奋和恶毒。
但另一方面,这让那么自豪于自己英格兰人身份的Dawn,也变得只剩下巨大的尴尬。
但不得不说,老派人自有一份坚韧,Dawn后来撕掉了那份报告,因为“这张纸对我毫无意义,这不能改变我的身份或我的信仰。
我爱我的国家,我受够了像你这样的人贬低我”。
是啊,就像她说的,“什么时候,爱国成了罪行?
”老派英国人,也少不了全家福照片正中的老父亲Ralph。
现在已经看不出他以前是什么政治立场或者个性,他现在只是一个满口脏话的老头。
按照Dawn的解释,他应该是罹患了秽语症,在这之前他从不讲脏话。
这个因为战争而讨厌德国的老人,可能只是惧怕被“祂”Yusuf带走,于是他秉持了老一辈英国人战斗自卫的天性,抓起草叉戳向了这个外来的闯入者。
如果从他的认知角度来看,都被欺入家门中,当然要捍卫自己的家园。
由此,正对应冷血的补刀的左翼Brian,那加上的几刀绝对属于蓄意谋杀。
当然家里还有那条形似鲍里斯,名字也叫Boris的牧羊犬。
它本来被禁止靠近餐桌,毕竟它会偷吃准备好的节日食物,但最终意外事件之后,它终于还是上桌了,坐享丰沛的“神迹”食物,这分明就是对鲍里斯摘了“脱欧”公投桃子的明喻。
再次看《西蒙说》,虽然已经知道反转再反转的情节,但仍然看得人紧张惊悚,惊心动魄,心里捏着一把汗,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原本还拥有平常良知的人,如何走上了凶残凶手的道路。
同时,这一集又将大热剧集的剧作者与剧粉关系,进行了深刻而又无情的揭露,那种互相依赖互相克制的张力,仿佛正是现实最显明的折射。
第六季第一集是回归的炫技作品,充满经典致敬和对梗的消费,但这集完全是9号的传统拿手好戏,核心诡计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但绝不是无迹可寻的反转,以及在反转之中蕴藏的现实探讨。
本集绝对属于均线之上的好作品。
本集也是经典的胖册对手戏,主要人物就是他俩。
为了饰演大热剧《第9圈》(The Ninth Cirle,这也是本集的“9”)的知名编剧Spencer,胖胖明显瘦了一圈,精致的发型,黑框眼镜和优雅的穿着,让之前总是饰演有点憨的角色的他,一下子“成功”和“精英”起来。
而二册饰演了一个播客主及超级剧粉Simon,他本来就很擅长这类有点潦倒,但又有点心机的角色。
他们俩最厉害的,确实是每集都能实现剧抛脸。
如果角色形象差异大,对他们来说驾轻就熟,演什么像什么;就算是人设类同的角色,也能让观众忘记之前,丝滑的被带入新的情境之中。
片头从Spencer茶几上的一本图册开始,《第9圈背后的艺术》(The Art Behand the Ninth Circle),已经能够上升到讨论作品艺术的程度,可见《第9圈》的成功。
图册封面上是一个“9”字形的海浪构成的圈,这和之后镜头摇过墙上“第9圈”的海报明显是成系列的,胖册为这部虚构的大热剧精心构建了完整的图像意境,与后面零星提及的剧情结合,历史权谋大热剧,说这是对《权力的游戏》的深层映射是绝对有道理的。
同时,也让人想起《庆余年2》之前的一款概念海报,都是用海浪来暗示宏大历史中权力斗争的波澜壮阔。
故事是从Spencer神色惊慌的开门回家开始,衣着华丽(正装甚至配了丝绸质感口袋巾)的他喘着粗气看了看自己染了些许鲜血的手。
这里老观众应该马上心领神会,他杀人了(吧)。
脱下外套,洗完血手,又发现袖口的血渍,将染血的衬衫丢进洗衣机,又突然发现精致的皮鞋鞋跟带血,于是匆匆拿来抹布和小毛刷,趴在地上擦除血迹,擦完一处又一处。
短短两分钟渲染,这段犯案后急于掩饰罪行的心情就呼之欲出了。
好不容易忙完了,门口的可视门铃响了,Simon出现在门铃荧幕上。
Spencer此时并不认识此人,惊疑不定的他接起电话。
Simon开门见山就说到在Spencer酒吧前那件事儿(他称之为事故)他看到了,并且还录了视频,他是不是应该直接去警局。
Spencer让他上楼,第一次看这里的时候,因为带着被9号训练出来的口味,一心觉得Spencer这是想要杀人灭口吧。
当然时隔久远之后再次看,客观的来说,此时Spencer还仍然是一个拥有正常人良知的角色,有掩饰罪行逃避惩罚的本能反应,但还不至于一上来就动手杀人灭口。
看完视频,Simon表示站在Spencer这边,是那人先动手的,不过是一个意外。
同时,这里已经铺展编剧与剧粉实际上的巨大鸿沟。
Simon指出这个Spencer号称从未见过的人,实际上也是一个超级粉丝,名叫Gavin,他们应该在剧集漫展上碰到过十几次。
Spencer不仅表现出对老粉的陌生无知,并且还展现了一种热剧作者的优越与傲慢,Gavin应该只是接近Spencer想要合影之类,但却被无情的拒绝,并且发展成肢体冲突,按照Simon的说法,Gavin还被Spencer拽着脑袋往路上砸。
当然Simon也是一个超级大粉,他说着就被立柜上的一排奖杯吸引。
他询问这是不是“我们”第三季得到的国家电视奖,被Spencer疑惑的问,“什么我们?
”Simon说出了剧粉的心声,这都是“我们”投票投出来的。
这可能是当前很多剧粉真实的心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粉丝确实也是推动影视作品走上高峰的重要推动力量。
特别对于现在的内娱,还不仅仅是作品的粉丝,还有来自于流量的粉丝。
当然其存在是一种时代产生的结果,不能说完全没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免常常将对作品的评价带向扭曲的方向。
Simon在这里说“我们”,并不完全是因为投票,他是真情实意的认为这是剧粉与剧作者共同的作品。
Simon拿起了一尊奖杯,调侃奖杯挺重的,适合用来把人脑袋砸开花(千里伏线,或者说是契诃夫第一幕的枪)。
Spencer表示应该删掉视频,并且真动手删掉了。
Simon表现得很冷静,告诉Spencer,这人已经死了,并且他的尸体都已经被自己处理好了,丢到泰晤士河里。
这里Spencer的反应再次证明他仍然是有良知的,听到自己真杀了人,他跑到厕所里吐了起来。
Simon进一步赞同了Gavin对《第9圈》第七季结尾的评论,Spencer马上反驳,“我们是有意安排一个低调(low-key)的结局”,在剧粉看来,这也就是“无聊”的官方说法。
这似乎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对剧集的两极对立评论,在之后的作者剧粉讨论中也反复出现。
对一部剧的编剧视角,是一种上帝视角,编剧创造了剧情和剧中人物,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精心安排,就像Spencer的自我辩护,“这是一部理性的需要动脑的剧,以对白推动”,结局是精心安排的“减弱”,他有一种创作者的自矜。
但是剧粉们并不这么看待这个问题,他们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慢慢自我代入,在跟随剧情进行过程中,认为剧情有一种自我发展逻辑。
根据Simon的解释,原来Spencer当晚参加了某个颁奖礼,但《第9圈》第七季并没有获奖。
回应上面的争论,Simon认为不得奖是理所应当的,并且Spencer的解释就是无力,要不他也不会被人“嘘”了。
应该就是因为这个,之后Spencer去自己的酒吧喝了个烂醉。
这时,Spencer犀利的质问Simon为什么躲在暗处偷拍他。
这时,Simon才自我介绍了一下,他经营一个叫“9圈秘谈”(Circum Venting)的播客,本意是想抓住Spencer喝多的机会,为播客搞点素材(他在这里又暗戳戳的嘲讽了Spencer,只有喝醉了才真会和剧粉交流)。
当然,Simon做播客不出意料,现在的粉丝经济如此发达,搞自媒体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其中播客这一类已经属于清流了,还有众多剪短视频,二创,或者当下最流行的逐帧吐槽,已经是一个完整生态圈。
Simon以退为进,向Spencer要回手机准备离开,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的内心独白是,“真的不要杀了他灭口吗”。
但Spencer此时删掉了视频,自以为没事了(现在想想仍然觉得略显“幼稚”),还真还了手机,并且要付Simon的交通费。
结果Simon住挺远,Sunderland在英国东北部(最后也并没有交代这是不是实情,根据Simon的花招,不排除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手段),应该没有出租车会去。
Simon抱着流落街头的可怜相,并且还暗示这样可能会被警方抓住问话,自己的抗压能力不强。
Spencer敏锐的领悟到了威胁,假装殷勤的留他住在家里客房,还顺手给门上了链条。
(这居然真不是准备夜里动手吗?
)
看兔子:(戴了口罩,可爱)
土拨鼠尖叫,这集一开始有点平淡,整体还挺喜欢,老谋深算的高傲作家与控制欲极强的狂热粉丝之间的爱恨情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全集也是疯狂cue《权力的游戏》,意难平呀。
短短一集里一共有四起死亡,两真两假,Gavin一共死三次,假死两次。
1、角色名字Simon Smethurst和Spencer Maguire
Reece饰演的人物Smethurst(姓),谐音Smother ['smʌðə(r)] ,本身就是“闷死”“捂死”的意思。
幕后花絮:导演 吉列尔莫·莫拉莱斯 在拍摄这段行凶戏份的时候让胖胖(Pemberton)把全身力量压在二册(Shearmith)身上,并且刻意停留了很长时间,有种希区柯克式的镜头感觉,就是要看看多久能够闷死一个人物角色,实际上要让人窒息而死很难,花的时间也挺久的。
胖胖还说实际计划的镜头时长比现在还要长。
拍摄过程中Reece一度窒息这集里两人造型:gay里gay气 哈哈
2、手上的鲜血想起《麦克白》,洗不掉的罪恶,这里给手部特写可能也是暗示“杀人”的罪行
果然立刻就去洗手了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 《麦克白》(2010)
3、盘点一下奖杯:
左边五个小人奖杯不认识
只认出了一部分:①RTS英国皇家电视协会奖(Royal Television Society Awards),奖杯长这个样子↓
旁边应该是②S4E5出现过的“最佳女演员”奖杯RAMPA (当时是暗指BAFTA,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
回顾一下第四季第五集:有点《十二公民》的感觉
“and the winner is”
这一集开头有给镜头,奖杯长这样:
③ 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Awards)3个
2012年,冷知识:IMDB上说Reece身高只有170
2019年《9号秘事》获奖
④英国国家电视奖(National Television Awards),由公众投票选出获奖赢家,而且不是被授予“最佳”,而是“最受欢迎”。
也是后面的凶器,之前Simon的台词里就埋了伏笔。
⑤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是美国的一个电影与电视奖项,以正式晚宴的方式举行,举办方是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 。
近期有很多金球奖相关的负面新闻,起因大致是该组织不够diversity,几乎全是白人记者,很多影视行业的人开始抵制该组织,斯嘉丽·约翰逊倡议同行暂时不要跟他们合作,阿汤哥也退还了三个金球奖奖杯。
4、本集标题《Simon Says》不太好翻译Simon Says是一个适合5、6岁小孩玩的游戏,小孩们围成一圈,选一个扮演“Simon”,要对剩下的小孩发号施令,比如“simon说摸你自己的耳朵”,没有按照命令做的小孩就被淘汰,如果simon没有按照句式来说命令,simon就被取代,游戏目标就是淘汰所有人。
引申到本集里可以理解成Simon这个角色偏执、疯狂、控制欲极强的性格暗示,别人必须要按他说的去做,作家和Gavin都是这样。
5、作家与狂热粉丝:《权力的游戏》S6E2从头到尾都在隐喻疯狂的权游粉丝以及不受待见的季终完结篇,第八季《权力的游戏》已经完结两年了,但线上请愿活动依然热度不减,“Remake Game of Thrones Season 8 with competent writers”已经有超过180万粉丝留名。
目前在豆瓣也只有6.1分,前面几季都是9以上。
【台词里的暗示】the seven trials;the severed head of Thaxos(估计是隐喻第一季里奈德·史塔克的头?
);the flame of aurora(极光之焰)《权力的游戏》以角色死亡数超多而闻名, 乔治·马丁也因为对待角色绝不手软而被做成很多memes;在剧里,善良单纯的人往往没有好结果,反而是阴险狡诈的人能笑到最后。
这个请愿活动是在Change.com发的,粉丝直怼HBO这集故事也很像《危情十日》,影片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播客名字】circum venting 与circumvent circumvent本身是“规避;设法回避;绕过;绕行” ,如果拆开的话就是 circum venting,vent有“抱怨、发牢骚”的意思。
【simon与小指头】simon这个角色很像权游里的小指头Petyr Baelish,我很爱剧里的这个角色,以及艾丹·吉伦这个演员。
小指头出身低微,行色低调,运筹帷幄,有着强大的情报网,而且野心巨大。
外网影评也夸这一集里面二册的演技,“Reece Shearsmith has a talent for switching from beta to alpha” 而且还说可以把这集和 S3E3 斯芬克斯的谜语 、S5E4 Misdirection 连在一起看,而且正巧三集都是吉列尔莫·莫拉莱斯导演的。
6、林赛·邓肯的客串
《托斯卡纳艳阳下》里的优雅阿姨,太美啦。
7、吃西柚第一次是早上Simon做早饭,说知道作家早饭爱吃西柚。
第二次是被逼写作。
第三次是两条人命之后。
8、补一个细节,开头的书
能找到的两本都是家具装饰方面的:
9、本集里面出现的剧集衍生品,想要拥有!
徽章、画册、手稿、短袖、帆布包、影碟
期待下一集!
前五集综合四星的水准,看完最后一集果断五星。E1大劫案模式疯狂反转秀花活,技术大于内容;E2粉丝和偶像的权力拉锯,可延伸至不平等关系中的一切控制与反制;E3概念新颖,经典的9号风格,小人物沦为政治阴谋的棋子,中年危机对撞众生孤独;E4悬疑设置略老套,反转也乏力,对无法拒绝别人造成的焦灼心理描摹肖似至极;E5个人最无感,赎罪文饰善恶,浮士德博士与靡菲斯托的契约;E6绝佳,音乐和文本的复杂双义深度契合,《利刃出鞘》的美术风格与群像框架,基督再临于脱欧语境的寓言,圣经典故和英国危机的融合呈现的是比千年前更沦丧的世界和更污浊的人心。神圣集体的感召下,同室操戈和屠戮异族可以同时发生,而最终依旧能安然将共谋的罪归于红蓝旗帜象征的虚幻卫道责任,这种超然平静背后的可怖源头也在追问着纪念日降临前夕的此时此地。
ep02: 权游或许会辜负你,但9号秘事不会
看了九号秘事就明白谐音梗是鄙视链底端的了,毕竟语言不通就不懂。而对于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英国文化的观众来说,只有3集和5集这种“世界的”剧集有意思。顺便说一句,看完还要去补课学习各种文化梗,时政梗累不累啊,在这上网课呢?
疯狂玩梗,官方吐槽,你要允许我们灵感枯竭,看优酷的人会看不懂的……结果还是有很多很妙的点子,期待下一季。
胖胖和二册居然有了激烈床戏/捂脸
5.12 5-22第二集太绝了 5.30第三集再创新高!6-3这集没有看懂6-13第五集6.20第六集
昨晚刚看完英德大战,ep6就又戏谑了两国关系。这剧走到现在虽然再也没有当初的惊艳,创意乏味不可避免,但还算偶有亮点,弃之也是可惜。
S06e01看完,也太棒了吧!要完全理解这集的梗,你不止需要知道玛莎超市,蒙太奇,meta和第四面墙,还需要看过:米兰达,落水狗,伦敦生活,死亡诗社,呼啸山庄,李尔王和莎士比亚[吃瓜]真的是不给普通剧迷活路
第一次看
咱虽然没有黑镜场面大,但咱比黑镜持久~(๑•̀ㅂ•́)و✧
剧情就还好吧,只是为了习惯追一下而已,但是感觉二人组能一直坚持下来很厉害啊。
写啥都有意思系列
3.5
大失所望 某些集几乎是闹剧 正如第一集自我吐槽的那样artistic exhaustion
这一季挺难的,看得出来
这季无聊
啊什么鬼,我最近看的高分剧都好一般好一般,是我出什么问题了吗??这部剧跟之前比质量下滑太多了,我记得从上一部开始好像就不太行了。
台词掉书袋还是有意思。两位疯狂吐槽自己灵感枯竭好好笑。
相比其他曾经大火如今走下坡路的英剧,你可以永远相信no.9.
E1太奇怪,E6门槛高,2345保持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