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看过落泪的片子了。
众人笑我痴,我只独醉而不醒。
剧情很俗套,富家女为圆梦,挥金如土。
失意老公,为爱为钱两面生活。
周围龙套友谊出演。
为了爱,为了梦,又有何不可?
一开始都是光鲜的绸缎,慢慢展开出背后的疤。
年少轻狂的错,要用一生来弥补。
即便后面遇到了贴心爱人,也难掩悲伤。
梅姨的演技还是一如即往的精湛,休格兰特的演绎是自洛丁山后最棒的一次。
钢琴师在初听梅姨歌声时的表情,颇为华彩。
全篇透着旧日纽约的浓浓风情。
即使是要钱,即使是要欲,但是还是有爱,责任和坚持。
这种老派作风着实让我感动。
影片改编自20世纪“女高音歌唱家”F·F·Jenkins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五音不全的歌剧爱好者珍金丝女士,从私人俱乐部一路唱到卡内基音乐厅的心路历程。
梅姨演绎的女高音,绝对算她从艺以来最登峰造极的奇葩角色。
她听到一直都是赞美声、掌声和欢呼声。
而她的丈夫,甚至为了维护她的名声,在报纸上买评论。
人们终于听到了真实歌声,自费进场的观众们可不会主动恭维她,唱得不好就是不好。
渐渐地,珍金丝也发现人们的表情不太对劲,甚至有人笑的花枝乱颤。
近些年来,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每年一部作品的节奏,也是堪称劳模典范了,十几个奥斯卡提名,包揽最佳女主和女配角金像奖杯,常有人开玩笑的说,遇上平淡的年份,老戏骨们念段圣经都可以入围奥斯卡。
上一次梅姨倾情献唱的《魔法黑森林》,同样入围了奥斯卡提名,这次的《跑调天后》,比正常唱歌还要更难一些,故意跑调的节奏,可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
如果不是梅姨,一时间还真的想不出,谁还能来饰演这个豁得出去充又满喜感的角色。
<图片14>梅姨去年的《瑞奇和闪电》更像是带着女儿过把瘾,没有更多目的和野心,就是享受和家人一起工作的乐趣。
而今年英国导演:斯蒂芬·弗雷斯执导的《跑调天后》,虽说是翻拍自2015年法国影片《玛格丽特》,同样的传记作品,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类型。
不得不说,翻拍版在角色设计和内容的娱乐性上,做了大胆的尝试。
如果你先看了新版本,你可能很难再重看老版本慢节奏、忧伤、又充满艺术情怀的凄美故事了。
<图片15>这部英国人翻拍后的电影,从海报人物展示,就是看出两部电影的路数不同,一个是直面的欢笑,一个是看似华丽的背影。
新版《跑调天后》里,影片开开篇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不断的令人发笑。
全片给人的感觉,与女主角:弗洛伦斯唱歌的目的一样,带给人欢乐就足够了,这就是其中最高深(浅显)的意义。
<图片13>男演员:西蒙·赫尔伯格的加入,这个《生活大爆炸》里的“霍沃德·沃洛维茨”,在影片中收放自如的表演,令影片趣味横生,他奇特的长相和面部表情,不作怪都难。
<图片12>男影星:休·格兰特在其中饰演了克莱尔先生,他作为梅姨饰演的女主角:弗洛伦斯太太的前夫,两人有着深厚又复杂的婚姻关系。
2015年《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那个大美腿的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在新片中饰演克莱尔先生的女朋友。
影片中这四个人之间,两两关系,忽远忽近,为了还弗洛伦斯太太一个音乐厅演唱会的梦,让“真正”的家人和朋友们相聚在了一起。
<图片11>门票只卖给音乐的真爱粉影片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弗洛伦斯太太是一个被丈夫过度保护的妻子。
在前夫克莱尔先生,为她筹备第一个私人演唱会的时候,被聘来的钢琴伴奏:科斯梅就担心问道:门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谁会来买呢?
而克莱尔先生说:早已经卖光了,因为门票只买给“真正的音乐粉丝”。
<图片10>这个标签意味深长,令人偷笑的同时,也挺人欣慰。
例如:纽约邮报的记者,就被排除在音乐粉丝之外,因为他会不自主的去评价和批判别人的水平和资质。
除了经典乐章和高超的技艺,他容不下一点瑕疵。
当然音乐的真爱粉,也不意味着都是半聋的老人和乐盲,而是指那些,能够看到别人的努力,以及为别人来欢乐的一片心意。
只有音乐,有这样的力量。
而歌唱的人,总是美丽的,即便是跑调的,忍住不笑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腹肌,何乐而不为?
<图片9>听梅姨唱N首跑调歌曲这部影片围绕着弗洛伦斯太太,讲述人物故事,通过她自己的回忆、她和别人的讲述,以及前夫口中的赞美,构成了完整的弗洛伦斯的一生,她从给总统演奏的童年,到从未放弃舞台和音乐的人生,一直到歌唱音乐会的梦想。
影片不惜完整的让她在排练、录唱片、私人演出,以及最后的音乐厅演唱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弗洛伦斯太太用女高音,跑着调,唱了不下4-5首歌。
<图片7>(注意右侧西蒙的表情)<图片8><图片6>(梅姨全片都是用生命在搞笑,我已跪)<图片5>相比弗洛伦斯的演唱,其他人和场下观众们的反应,更令人忍俊不禁。
紧张的克莱尔先生,自己充当维持秩序的保镖,随时观察失态的观众,亲自负责请走他们。
而钢琴师科斯梅更是紧张的快面瘫,一边配合弗洛伦斯的演唱,一边担心台下的失控局面。
而观众们,一部分是听的陶醉的资深会员(爷爷奶奶)们,一部分是坐在后排的年轻人们,他们憋住不笑,捂着肚子,就快打滚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又气又笑。
还好他们都没有吝啬掌声,在余音未落的时候,就站起来鼓掌起哄,大叫:“Bravo!
”,让影片没有走向灾难和悲剧的结尾。
<图片4>常规稳重的温情结尾影片角色的复杂性,更多的汇聚在克莱尔先生身上,他对弗洛伦斯太太的照顾,可谓是难得的爱护,而他同样作为男人,也有着自己的另一番生活,他力求不打破任何一方的关系,这样的平衡,甚至令人钦佩,令人无从指责。
开篇不久,休叔的一段舞技展现,更是宝刀未老,展示了人物角色内心的活力仍在。
而女友的最后离去,他一心陪伴身体每况愈下的弗洛伦斯走过了梦想中的演唱会,以及人生最后的阶段,难免让影片落入俗套的价值观和催泪情节。
<图片3>与其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上个世纪,从未放弃音乐梦想的女性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影片给了我们聆听音乐的另一个角度,可以是完美无暇的技巧,也可以是真情流露的粗糙。
听者自知,音乐和歌声中传递的欢乐和愉悦感,只有心灵相通的人可以体会,也可谓是“歌唱家”和“知音”另一种诠释。
<图片2>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8月1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Inspiration comes o’er/ When your music is heardIn fondest endeavour/ I sing like a bird.—Florence Foster Jenkins观影之前,短短数语的影片介绍其实已经完美概括了情节,然而影片简单故事下隐藏的戏剧张力、演员演技的出神入化和主题内核的丰富性让我始料未及。
整部影片喜剧元素很多,梅姨每次的“忘情”演唱、大胆启用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演年轻的钢琴家(影片最大亮点),还有所有奉承谄媚之人的“配合出演”与“视而不见”,都能引发现场一连串的笑声。
这种巨大的“荒谬”(absurd)与现实带来的反差,喜剧中的悲剧,是影片的迷人之处。
梅姨从垃圾桶里翻出New York Post负面却最真实的评论时,多年的safety net突然破裂,天旋地转,背景是逐渐放大的纽约街头,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舞台,就像她在影片的结尾问Clair的那句“Were they all laughing at me?”一、关于ambition与世俗成功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Florence的老公Clair和年轻钢琴家Cosme的关于ambition的对话。
这两个男人的经历其实有相似之处。
Clair曾是一名演员,却只能做一名二流的演员,而与家底不菲的Florence的婚姻,让他可以在纽约上流艺术圈如鱼得水。
Cosme则站在才华与抱负的交界处,他严肃钢琴家的追求告诉他不能继续为Florence业余的演出伴奏,同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机会又让他垂涎。
这仿佛是一条捷径,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青年钢琴家又能有几人呢?
演出结束后的一场戏,可以看出Cosme已经认同Clair了,从“We made it.” 到“Thanks for everything”. 一个人的ambition确实极容易在世俗里扭曲、迷失、追名逐利,只是电影中的荒谬放大了Cosme内心的妥协与挣扎。
影片的结尾说明Cosme的钢琴事业高峰也仅限于和Florence合作的时期,影片中有所表现的健身事业竟然开花结果,而Clair则进一步为纽约的音乐事业做贡献。
如果当初年轻的Cosme坚持走严肃钢琴家路线,稳扎稳打,会不会成为一名有名的钢琴家呢?
亦或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始至终被埋没?
而二流演员Clair对艺术的贡献,这些社会活动,是不是也是纽约这座城市的幸事呢?
本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ambition和talent的矛盾,你的才华能否配得上你的野心?
对Florence而言,她的野心远大于她的才华,这是她的可悲之处,亦是可怜之处。
她小时候曾经弹钢琴,后来因为疾病才专注于唱歌。
影片中Florence和Cosme在Cosme家里弹肖邦钢琴曲的一幕令人动容,虽然她只弹了几个音,那份对音乐深沉的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Cosme的伴奏,让钢琴曲完整的同时,也在帮助Florence实现她的梦想。
所以影片的多层次就体现在,Cosme和Clair在与Florence相处过程中,逐渐被她打动,而产生了对她的理解与包容。
二、关于个人梦想和外界评价Florence对她的梦想无比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做着努力。
然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跟本不会唱歌,是卡内基音乐厅“史上最差的歌者”。
New York Post的记者从始至终作为“真相”的化身,在与Clair争执时曾提到Florence巨大的"自负"egotism,而Clair助涨了这种egotism的膨胀、放大。
诚然,Florence是自我的,她由于社会阶级和自我蒙蔽,与外界的真实评价严重割裂。
然而影片最后,Florence仅一息尚存的时候说的那句,“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却是对她自己追梦之旅的最好诠释,她热爱音乐,甚至在音乐的支撑下对抗疾病。
当她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唱歌,她耳畔回想的是优美的音乐,对她而言,这就是她梦想成真的时刻。
也许梦想本就该不顾他人指摘,实现与否与外界的评价无关。
三、Delusion & Lucidity 幻想与清醒Florence一直生活在自己和Clair编织的巨大的幻象中,她的小型音乐会的所谓”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其实是一些又聋又瞎的老年人、她的老朋友们,”心照不宣“地哄着她玩。
没有人愿意捅破真相,当他们听到可笑之处,反而会大声喝彩,这样就可以公然地笑了。
讽刺的是捅破幻想与清醒这层窗户纸的,竟然是Florence自己的一次善举。
她听到收音机里提到的一个士兵,便去上门给人家送专辑,还要为为国效力的士兵们办一次大型音乐会,最终纸包不住火。
Florence的可爱之处也正在于她的善良与纯粹。
她最终在纽约街头垃圾桶里找到真实的一幕,堪称经典。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多种元素表现“幻想”与“清醒”这个motif和paradox. 比如夸张的服装、浮夸的舞台表演和、华丽的室内装潢、多次出现的“酒”的镜头强调了“幻想”,而Florence的秃头、白底黑子的报纸镜头(New York Post的真实评论和Florence gravely ill的通告)都表现了“真实”这个主题。
四、关于爱的多种形式。
”Love has many forms."相信看了影片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对休格兰特扮演的Clair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
从最开始的完美老公,到之后回情妇家过夜,让观众以为Clair对Florence只是逢场作戏,然后之后为了Florence,他和情妇Cathlyn在酒吧的冲突,以及从始至终对Florence的最大程度的保护,竭尽全力构筑的safety net,都让我在最终判断,Clair深爱着Florence。
这种爱超越了性,是纯碎精神的。
电影最温情的是Florence每每睡前,都会让Clair给她朗诵诗歌、句子,“Please recite for me”。
加上休格兰特的嗓音和英伦腔,表达了无尽的温柔与深情。
正是因为深爱着她,才会帮她构筑一场大梦,搭建了人生的舞台,让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无忧无虑,尽情歌唱。
***补充:我看完影片曾思考过艺术判断标准的问题。
艺术是主观的,又是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上流社会的一个小圈子往往能引导舆论,也正因为此,在当时的时代备受推崇日后评价认为过誉的艺术家,和在当时时代完全没有被发现日后被艺术史评价极高的艺术家都不在少数。
然而跟朋友讨论,唱歌还是有固定的标准,电影里的Florence唱歌走音,已经是完全业余的状态,因此这一层就算是导演编剧有意图表现,也不是重点,亦或是为了戏剧效果弱化的一点。
总之,这部电影各位演员演技炉火纯青,主题多层次,在荒谬中藏着深刻。
导演十分擅长女性人物塑造,曾经执导过《女王》,想必本片是冲奥的。
奥斯卡近年来又十分青睐传记片,本片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推荐一篇对Florence的评价文章:https://psmag.com/the-worst-singer-in-the-world-6baec146710e#.pgvzlf1t7 对Florence的评价:“It’s a bit like an amateur tightrope walker attempting the Niagara Falls crossing,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every first step a spill. And yet, each time she beams, triumphant, insisting she’s made it and in the finest style.”
看这部电影以前,我把它当励志片和年末为了搭配节日气氛的喜剧片看待。
看完了之后,我不知道我该把它归类为什么片子,我想选择在今年的最后一天看这个片子是对的,因为它给我了预期以外的关于生活的感受。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对于Streep来说绝不是一个特别难塑造的角色,我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Florence夫人的表现是一贯的、无变化的。
整部戏的线条也很清晰,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这位贵妇人展开。
但是其余人物的动机、行为都是复杂的,对比之下反而是贵妇人本身最为单纯。
在看电影之前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讲的是贵妇的亲人朋友一起编织美丽的谎言哄一个有钱就可以任性但是从不言弃追求理想的富二代的励志故事。
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喜欢的电影果然还是亲自去看才能有独特感受,不能全信影评。
在我看来,它讲述了爱的多重形式、理想对于现实的妥协、以及悲剧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快乐的强烈渴望,理想的价值和永不言弃的白日梦——所有这些情感无一不是复杂的,无一不是将两种或以上的对立情绪整合在一个事件中得以表达。
一个像贺岁片的简单的故事,能表现出这样丰富的层次,实在是新年里我送给我的心灵的一份美好礼物。
这部电影是回中国的路上看的。
此程看了三部电影,都非常touched!
一个女人,自年轻时患有梅毒、对音乐饱有无人比拟的热爱、却五音不全还要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梦想自己能成为世人瞩目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很有钱,大概这是世界上能圆自我梦想的前提,即使这个梦想这样超出人之常规。
有钱,让她成立私人俱乐部,请人来听她唱歌;有钱,可以让她成为音乐界知名人士,可以左右逢源,成为焦点;有钱,她可以包剧场,在卡耐基音乐厅开演唱会;有钱,她可以聘请最有才华的年轻钢琴家来为她伴奏,可以请最有名的音乐家来指导她唱歌……有钱,又有梦想,还有不畏世俗勇敢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热情,多么完美的童话世界!
但这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故事能够打动人心的有两点,是她对音乐的“痴情”和她的丈夫对她的“爱与包容”。
这两点都基于了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和爱的无伪。
她有钱,却一生为了音乐而挥金如土,最后为了生命最重要的一场演出,在事实的残酷下,梦想被戳穿后,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活的意义。
她是如此天真,到了七十几岁依然还有着童真的幻想,所以,她就显得如此可爱,让人在电影最后不得不潸然泪下。
梅姨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她的丈夫。
这个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始终生活在梦想里,不惜二十年如一日在现实生活里为她编织如花的现实而不遗余力。
他事无巨细,用一切可能手段堵截现实的残酷,来保护她的梦想不会被戳穿。
他们始终没有实际的性生活,却在夫妻名分和责任上无愧于心。
他生为男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人,但为了她,他会抛弃自己的一切。
在她需要的时刻,他总会出现在她的身边。
一个似乎无所惊奇的故事,却回旋着人性的温暖。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收获。
在这部故事里,似乎给人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管是艺术还是爱情,无所谓形式和人所固定的定义,只要诚实和心灵在,一切就是美丽的!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现在流行的回答是,我会继续工作,然后想怼谁就怼谁。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是歌唱。
她走调,唱得难听。
但是她要唱。
人是不是都有无法放弃的梦想和无法得到的东西。
所谓的天生的,就是没有办法唱到调上,怎么破?
她说,不管怎样,你不能说我没有唱过。
昨天看电视,有个跳舞的节目,里面有个舞者叫穆童。
医生让他做手术,因为他脊椎有突出,但做完手术后不再能够跳舞,只是能够避免以后有瘫痪的可能。
他反复思考,决定继续跳舞,不计较以后会瘫痪。
这件事情需要勇气,但是也有点愚蠢。
健康的人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如果有勇气说,我除了跳舞一无所有,那么拥抱跳舞拒绝一无所有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对一无所有的惧怕。
是不是害怕面对真正一无是处的自己。
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他。
生病的时候曾经无法阅读,问医生会不会永远这样,医生不知道。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必须到乡下去种地,才能活下去,我就去乡下种地。
但是想到我的头脑变得不一样,迟钝、愚昧、过时、没有价值,我觉得恐惧。
能否以优秀敏捷的头脑继续处理我对世界的认识,曾经是我的重心。
现在犹豫我这优秀的头脑也有不够优秀的地方,我高洁的道德也有不够道德的时候。
觉得就像蠢人看见了聪明人时的苦恼😖。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我要周游世界,写游记;访问想结识的人,写访谈;花很多时间,读好书,写书评;看好电影,写影评;逛美术馆,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生活。
最近失业了,也许我可以过这样的生活,然后假装很有钱。
假装没有被生活困住。
嗯。
爱一个人,竟然连谎言都是美好的,贝菲尔德在这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皇帝身边的大臣吗?虽然同样是谎言的制造者,但他比大臣们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爱。
贝菲尔德是佛罗伦斯的第二人丈夫,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他还是位演员,年轻时的他拥有野心和雄心壮志,但成年后,他逐渐懂得了什么是生活,当然也从中找到了许多乐趣,他会在每天睡觉前为爱人讲睡前故事,亲昵的称呼他的爱人为“邦妮兔”,他说:“若有变节就改变,若遇强势就剥离,那就不是爱情···”
用钱筑起来的音乐梦主人公佛罗伦斯从小便学钢琴,十六岁时爱上了一个银行家,可父亲不同意,并断了佛罗伦斯的经济来源,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他私奔,却在新婚之夜染上了纠缠她一生的梅病毒,左手也因病无法正常弹琴。
她非常热爱音乐,唱歌是她这一生都要执着的事,她会请最好的乐师陪每天自己练歌,父亲去世后留给佛罗伦斯一笔巨大的遗产,金钱和地位成为了她实现舞台梦想的垫脚石,可她唱歌跑掉极其严重,可以说是呕哑嘲哳,她身边的每一个都在为她小心翼翼的守护这个秘密。
佛罗伦斯很懂得欣赏音乐,她自己也开了很多小型的音乐独唱会,到场的听众大都是会员或者是丈夫贝菲尔德用2美元请来的演员,每次演奏结束后,赞美和掌声都会持续很长时间,各种报社也都会报道佛罗伦斯的歌声是多么的优美动听,佛罗伦斯也一直沉浸在这些赞美中无法自拔,有钱真的可以很任性,那些我以为的不可能用钱换来的荣誉和赞美,佛罗伦斯已经拥有了半辈子了,虽然都是假的。
对追梦的人善良一点,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一开始确实很讽刺,这和《皇帝的新衣》没什么两样,他俩都是被虚假的赞美迷惑了双眼,当谎言被揭穿,当美梦变泡沫,有多少的赞美就会有比赞美多百倍的嘲笑。
当小孩自以为当了英雄,“自豪”地指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的事实,可以想象皇帝被当众揭穿谎言时有多么出糗,好像全世界都在反抗着你,而你就站在世界的中心,一丝不挂。
佛罗伦斯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出,她为一千多名士兵派送了演唱会的票,希望能用自己的歌声为士兵们尽一份力量,在钢琴师柯思梅和丈夫贝菲尔德的鼓励下,佛罗伦斯鼓起勇气站上舞台,不出意外,女主人公一开口便“震惊”所有人,当然在这里是讽刺的意思。
我以为佛罗伦斯会受不了打击在舞台上当场昏厥,但是音乐会出乎意料的顺利,可能一部分听众以为台上的人在表演喜剧吧,但雷霆版的掌声依然不间断,而这场音乐会也成为了最受大众喜欢的演出之一。
偏见是什么?
偏见就是不理解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听到佛罗伦斯跑调的歌声后愤然离席,他评价道:“我从没有看见过如此可悲、虚荣且自负的人”,“音乐是很严肃的,不可以拿来玩弄”,我不能说他错了,这是一部分人对音乐的定义,在他眼里佛罗伦斯就是一个富婆,仗着自己有钱玩弄音乐而我作为正义的使者绝对要把真相公之于众,但是撇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所谓“诚实为本”的教育,他错了,他错在没有把音乐和个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他错在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委就妄下定论,或许我们都该善良一点,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应该那样,对那些勇敢追梦的人,能少一些偏见,多一些鼓励,可能皇帝就不会被百姓面前难以自处,佛罗伦斯或许还有对生活的希望。
You can say i can't sing, but you couldn't sayi didn't sing.人们可以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梦终于要醒了,一次纽约时对她的负面报道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佛罗伦斯躺在床上,她问贝菲尔德:“所有人一直在笑话我吗?
”贝菲尔德微笑着说:“我从来没有笑话过你,你的声音是最真诚的。
”“人们可以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佛罗伦斯耳边好像响起了她的歌声,仿佛看见了自己穿着雪白的礼服,她在一遍遍地歌唱着“我再也不能唱歌···”,这歌声是多么的优美动听,也许这就是她每次站在舞台上演唱时自己眼中的样子吧。
电影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对佛罗伦斯太过残忍,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个谎言可以持续更久,我希望她还是那个永不不服输的追梦者。
可她最后还是释然了,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也接收到了真诚的祝福,只不过偏离了最初的预想罢了,那又怎样,唱过了,就已经很满足了。
这部电影虽然评分不高,但对于梅姨的表现,我想十分都不足以体现她的好。
凭借这部电影,梅姨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球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感谢她的演出,给了我一场不一样的音乐之旅。
音乐传记片《跑调天后》还原了美国三四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女高音歌唱家弗洛伦斯·福斯特·珍金丝(梅丽尔·斯特里普饰)的传奇故事,她热爱音乐,热心公益,乐善好施。
沉醉于自己美妙的歌声中,沉溺于追捧者的爱戴里。
坐拥庞大的遗产,身伴爱侣对她悉心照顾打点前后,生活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美妙与幸福。
而事实却是弗洛伦斯这个造梦者,一开始编制这个美妙的时候已经自带缺陷,可贵的是那些先天的和后天的缺陷终究都没能戳破她的梦境。
奇特的她,让人惊叹大家都知道流行歌手举办演唱会也好,歌唱家举办高雅音乐会也好,无论大型的四面台,或是小型的迷你场地,主办方和歌手都会希望售票情况越多越好。
但是弗洛伦斯举办的大小音乐会都限制了门票的发售,可见她的目的一定并非盈利。
另外,就算限量发售门票,也可以视为一种饥饿营销,越快抢购的人就能占得先机到时进场当观众欣赏表演。
想要现场听到弗洛伦斯演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的丈夫兼经理人圣克莱尔先生(休·格兰特饰)为观众设置门槛,每一位购票入场的人士都必须经过他亲自严格心细的筛选。
首先不能是热爱音乐,纯粹追求听觉上享受的人,其次是否听过弗洛伦斯的歌声,如果是新观众基本上会拒之门外。
天真的她,被人讥笑弗洛伦斯在朋友的支持和一小撮观众的追捧下,一直以为自己的歌声美妙至极,可以与当时的几位女高音歌唱家齐名。
她甚至不满足自己的小型音乐会,要与乐坛新星争光辉,不顾后果地势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举办三千人的公开音乐会。
丈夫因为她的这个任性的追求,煞费不少苦心去维系那个脆弱的真相。
那就像纸团保不住的熊火,弗洛伦斯太热爱自己的音乐事业了,她听见收音机里面的点歌,于是乎将自己的歌声灌录到黑胶唱片里面。
她要将这样美妙的音乐带给那些正在接受战争(正值1944年)苦难的人们,她将唱片送到电台播放。
年轻人争着要弗洛伦斯的唱片,只为在大众留声机之下,以这样荒唐刺耳的歌声取乐。
不仅如此,弗洛伦斯擅自赠送1000张门票给开往前线打仗的战士们,因为她认为音乐可以治愈战士受伤的身心。
音乐会当晚,士兵们第一次现场感受这样的走音,他们发出了夸张的嘘声并宣泄着恶意的嘲笑。
热忱的她,将人征服弗洛伦斯一向出手阔绰,乐于助人,在音乐圈收获不少大师级别的友谊。
年轻的钢琴演奏师一开始为了得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信心满满地参加了伴奏遴选。
因为得到这份演奏工作,钢琴师很高兴,但当他知道以以弗洛伦斯这样糟糕的唱功也要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时,他表示拒绝演奏,钢琴师认为为这样一名走调的所谓歌唱家演奏会坏了他自己的名声。
直至每日为弗洛伦斯演奏,看着她卖力地练习与沉湎于音乐中的自我满足,她对于音乐的追求热情消除了病痛带来的折磨。
潜移默化之下钢琴师竟也被她打动了,希望为她作最好的伴奏,认为那是一件值得实践的壮举。
到了音乐会当晚,弗洛伦斯看见士兵们哄堂大笑的场景,她怯场了,不是因为她意识到了真相,而是她认为那很怪异,她感到不解。
这个时候,于第一次笑场的两位观众却为她站了起来,呵责那些没有礼貌的士兵,并带动全场鼓励弗洛伦斯表演下去。
音乐会一首又一首地进行下去,士兵们停止了骚动与不满,也许连他们也诧异自己会在这样另类的歌声里面找到了美好的东西,可以静静地欣赏下去。
音乐会完满地结束了,弗洛伦斯的音乐梦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她靠着那样无知无畏的热忱打动和征服了众人。
也许这是音乐史上的一件怪事,如果你不介意那走调的非主流,这又何尝不是音乐史上的一件盛世呢。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37日期:2016年11月7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记得曾经有句很流行的话:“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女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幸运儿。
尽管唱歌跑调,但在周围人善意的谎言中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歌者;尽管身患重症,但依然有个爱她并支持她的丈夫;尽管被真相击倒,但最终又领悟到了“歌唱”的真谛……我喜欢这个女主,她热心公益、纯真善良。
即便已经70岁了,依然像个不曾长大的小公主,被亲人朋友温柔的爱着,在大家合力营造的童话故事里随性徜徉,学习声乐、开俱乐部、公开表演,她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总是有人在赞美她、鼓励她、支持她。
如果可以这样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失为一个完美的结局。
然而,一个严肃的音乐评论家,打破了大家苦心经营的幻境。
面对残酷的真相,公主显得手足无措、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比起批评和质疑更大的伤害是发现身处的世界竟然和认知中的世界不一样,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描述的一样,一切都是“真人秀”。
还好女主天生乐观,虽然几近崩溃,但最终领悟“他们也许说我不会唱歌,但不能说我不曾歌唱”……相信有很多人都希望能像女主这样被“温柔以待”,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纽约的音乐人们或多或少的都接受过她的帮助,自然会“技巧的”恭维她;有专业人士背书又名声在外,那些不太能欣赏她的音乐的人,也会附庸风雅的赞赏她;有钱、有音乐、有人爱,这样的人内心一定充满了阳光,这样的人格魅力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喜欢她,爱她。
所以,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有起点的话,我相信是“有钱”。
没有穷过的人,不知道人性的险恶。
想想为什么《窈窕淑女》里赫本扮演的卖花女,说话声音难听带有“下层”腔调,被中产阶级语言学教授刻薄对待;想想为什么超模吕燕成名前,不少人说她长相丑,后来脸还是这张脸,但评价却从丑变成了“高级脸”;想想你有没有朋友/领导家的孩子明明很熊,你却要违心的说:他很聪明、很有创造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熬一锅鸡汤,撒大把鸡精——虽然没有丰厚的遗产可以继承,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有钱人,因为“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爱玛》台词),而富有的老姑娘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所以,赚钱吧!
少女!
题外话:我以前真不能理解喜欢杨超越的人,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就理解了,她也许唱跳都不行,但她有她的魅力,也许就某一个闪光点就让你无可救药的成为她的粉丝,哪怕她唱歌走调、跳舞划水,依然值得你兴高采烈的为她欢呼喝彩。
怎么办?
突然也有点点喜欢杨超越了呢。
让人又哭又笑的一部电影
煎熬。毫无意义的一个作品,哪怕表演上也是如此。
梅姨+格兰特+生活大爆炸 这组合本身就让我嗨了
一个不自知的喜剧人的悲伤,梅姨继朱丽亚后又一次演母鸡……
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梅姨的演技就是保证
看完就忘。能鸡汤一部分幻想成功的人,然而她之所以能穿皇帝的新衣,还是因为有钱啊!梅姨每次感觉“又提了”,看完感觉“还真能提.”
跑调的噱头下依旧是陈腐不堪的励志剧内核
纯当喜剧片看看啦
最好笑是天后日常拎着装有遗嘱的公文包到处走,兴之所至就掏出本子为某个讨人喜欢的小伙伴改一笔,馈赠些财产。神奇荒诞的成名背后,并不是诸位期望的人间大爱在运转全局,每一步都有金钱通力打点。佩服剧中人自我洗脑的功力。然而丈夫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这就是个皇帝新装的故事:20年来我每天都想自杀。
讲真 演跑调也不容易。休叔虽一把年纪可是配梅姨还是老少配得很违和。//这是最诚挚的声音。。
美式韩剧么?浪费我人生的俩小时
休演太好。
有一个陪你作的人也是蛮好的
长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94868/
可以深挖的料不少,但却没有从任何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倒是和流于表象的表演相得益彰。
三星半。比想象中要好,相比对Jenkins糟糕唱功的展现,影片对两人爱情的描绘反而更动人一些。梅姨的表演固然不错,但休格兰特更值得一个男配提名~
二星和三星之间。中规中矩的无聊中闪烁一点人性的温情。还是很难看!David haig和休格兰特搭过好几部戏,是细蓝线里的那个谁诶!
梅姨再次轻松证明自己是本世纪最好的女演员(当然本世纪还长,不妨碍还有大波妹子挑战她),导演节奏有点松散,导致不认真看,很难跟上整个电影的叙事。总体来说非常有趣,三个演员火花四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风貌和衣着配饰被很认真的展现出来,推荐。
“如果失去了忠诚,就什么都没有了” 无论Florence、还是Ed Wood,他们再糟糕,也值得世人另眼相看。梅姨已经不需要封神,她就是神…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部任何时候都不会找OST来听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