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之歌>BBC精致短小精悍之作。
艾伦瑞克慢&艾玛汤普森绝配演绎,台词华美又满含深蕴,画面天鹅绒般质感流畅,尤其斯内普教授那厚重磁性的独白,那深邃眼神,内心戏如泉涌般汩汩流出,可谓内心戏大师啊。
剧本和台词源自同名叙事诗,让人体会文字之美的同时,充满哲学意味,对逝去的追忆和回味,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一切由不得你,生命就这样流淌着。
He leaves a message -a yellow sticky-他用黄色便笺留下信息on the dead black of his computer screen.贴在毫无生气的黑色电脑屏幕上。
'Gone to lunch.I may be some time.' “去吃午饭,一会儿再回。
”His colleagues won't be seeing him for the rest of the afternoon.他的同事们今天下午都不会再看到他了,Rare joy of truancy, of bold escape from the trap of work.终于能从工作的羁绊里,偷得浮生半日闲That heap of typescript can be left to dwell on its thousand offences against grammar and good sense.那堆语法和表达都无比违和的文稿随它们去吧。
His trusty blue pen can snooze with its cap on.他值得信任的蓝色圆珠笔,终于可以戴起帽子打个盹儿了。
Nobody will notice.没有人会发觉。
He shuts the door on the sleeping dog of his own departure.他关上门离开,绝不打草惊蛇.Hurries, not too fast,匆匆离去,但又不过快。
along the corridor, taps the lift button, and waits.穿过走廊,轻按电梯按钮,然后等待。
To meet even one person at this delicate juncture would sully the whole enterprise.在这微妙的关头,只要遇到一个人就会破坏全盘的计划。
But he's in luck.但他是幸运的。
LIFT PINGS(电梯响起)The lift yawns emptily.电梯懒洋洋地打起哈欠,空无一人。
He steps in.....is enclosed...他走进……关起……..and carried downwards to sunlight……通向楼下灿烂的阳光,and London's approximation of fresh air.和伦敦的新鲜空气。
With one bound.....he is free!
轻轻一跃……他自由了!
全篇台词戳这篇日记| 豆瓣日记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93140668/
AR的声音配叙事诗太好听了(虽然絮语跟音色让我分分钟秒回他的教授时代),很适合这连日阴沉的上海冬天,一边收拾家务一边听AR+ET一顿午饭间的推杯换盏跟你不知道我知道的小心思真有意思(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最近一有时间就磕AR的电影跟周边,看到采访里说教授在HP电影后期的岁月里,每年都会用七周的时间带黑色隐形眼镜会他的老朋友真是太感动。
好像可以越来越接近J.K跟团队邀请AR出演教授的原因,早期角色塑造了他在可以同时表达爱至疼痛又云淡风轻之间又分离出一层自虐出常情的不适,舞台之外的观众熟悉了角色之间复杂的AR,教授的色彩饱和度不言自立
去伦敦SOHO区吃一份意大利餐,是因为与旧日情人的约会,虽然那里的餐厅不是很体面,在男主角的印象中,往时的Zanzotti's是传统的意大利餐馆——"木篮中的Chianti红酒,掰开时碎渣微溅的脆面包棍,纯绿纸桌布上交错叠着红色格子桌布,玻璃水罐上的斑斑指纹,还有佯作亲切的马西莫(餐厅老板)在桌间周旋穿梭"。
但这里拥有十五年前的恋爱幻想,以及一位文艺老青年仍然对于执着自我兴致盎然。
故事画面开始于一个偷闲的午后,充满着清新爽朗,正是男主角大好心情、得意忘形的行走在伦敦布鲁姆伯瑞区(Bloomsbury),那里出版商云集,映射着这位终究落寞的男主角,逃脱不了出版界自尊与竞争相矛盾的残酷命运,至今,他才出版过一本诗歌集。
步行20分钟,来到SOHO区,他挑剔起了这里的改变——“一堆鸡肋,缺少文化,毫不可靠”。
剧中不少尖酸的言辞,令某些观众特别是女性开始厌烦。
当然,描写剧中的人物思绪及用餐细节十分有趣,又处处着迹于男主角敏感又自恋的言行举止,这时已经想象得出为何十几年前情人离他而去,而今日的相见已不存在什么幻想了。
餐厅里,他又开始挑剔服务员微笑欠奉一言不发,桌布改成了白色没有了爱国之心,餐牌用上哗啦作响的塑封纸卡硕大无比,菜单上披萨品种太多口味繁杂,而在他总结为“在新的不善经营之下,一切终究是变了”。
这时,他要先点一瓶红酒,酒单就在菜单背面,红酒作简单的分类——Merlot一瓶16.3镑;Chianti一瓶15.3镑;Rioja Crianza一瓶15.6镑,他点了一瓶Chianti。
接下来看看是如何描述初尝一瓶廉价红酒的——“砰,瓶塞抽离瓶口,他灵敏的鼻子想要获取逃逸的酒香,侍者按规矩将酒斟出少许,两分满,他举杯细闻...Not corked,他要亲自倒酒,入口颇涩但应会后味绵长,他拿起他的冰水,泡泡一拥而上向他致意,轻掇一口感觉冰凉的泡沫拍打他的上颚,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口渴,一饮而尽直到冰块堆至上唇”。
描述的有点讽刺,这时,他的旧日情人安然而至。
似乎此时,故事才进入对话阶段,但导演没有马上迎来中国式的嘘寒问暖,让观众久久等待之余,却又舒服的看着他们轻吻,指尖抚摸着对方手背,目光伴随着轻奏的钢琴声对她进行细致的扫视,轮廓突出清澈怡人,最后却聚焦到她那鲜红的名牌皮包,消费无忧的迹象,财富的味道!
完了,自尊又受伤了。
在等她发音:“There(到了)”,他回应:“Here(来了)”。
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午宴约会。
一开始还能优雅地轻斟细掇——“他倒了两杯酒,凭耳朵判断量度,让两杯酒奏出相同音韵;杯沿叮咚轻碰,酒光婀娜摇曳,酒色深邃黯淡,一口美酒下肚,他们于是心满意足”。
可不争气的他又念叨了,多余的怀念起旧日用木篮子装承的酒瓶。
点菜时甚有喜感,再结合略带妄想症的话题,他这样形容自己在出版社的工作——“一份粗制滥造的手稿,经过流水线要变成文艺作品,今早某个傻冒的新作,一通淫词艳曲幼稚哲学低级散文,胡言乱语的滚出来,便成为本周最佳节目之类不知所谓的东西,欺蒙拐骗荒诞离奇,而明天,我们的天才们会从动物园逃出来直奔我们,爪子里举着毫无生气的最新巨著”。
而她,只描述了一下自己“Business as usual(生意照旧)”以作回应。
她点了南瓜饺搭海鲈,他是白汁红肉那波里披萨,对于食物的评价,牛肉肥瘦正好,续随子酱味道也没有太过,可是形容他的披萨,一轮盖满粘稠物的面团,边缘微微烧焦,哎,又是他。
而在他眼中的她就优雅得多——落下餐叉,刺穿,划破,切断,锯割,片开一块鼓鼓囊囊的闪闪发亮的通心粉快,乘起半块送入口中咀嚼。
慢慢地,他进入了往日的意淫,他们的床上云雨,穿过酒气蒙蒙的迷雾,他又再一次被提醒“你的眼神有点不正”。
但无论他如何意淫,在每次思绪飘远时,缓如细水的钢琴伴随着旧日片段,另一种性感的呼吸声随着镜头落在她香肩长颈,他想轻轻吸吮,用鼻子蹭蹭她的下颚,观众都能尽情享受着这一切。
当微醉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又再现于他对最后一杯酒描述——“最后一口酒的滋味,如锈般蚀在舌上,粗粝,但舌头仍在渴望,杯中剩下的酒发出铁锈紫般光泽,所以酒与舌之间有一种亲密联结,一种强烈的相互吸引,它们彼此互补深切相爱,舌发出静默的呼唤,而酒虽无生命气息,却会留神倾听,那这一次举杯之时,就不要停留,好让情人得以相见,它们亲吻了,一瞬间极致的快感,不足以尽兴,好在可以随后不断重演”。
最后一杯Grappa落肚,他醉倒了,醒来已是故事尾声,却有种反讽的唏嘘,在空挡的餐厅里他终于见到了已近风烛残年的餐厅老板马西莫,“如西西里地下墓穴中的尸体般僵硬,空有躯壳毫无生气,仿佛轻触一下便会溃散一地”。
《午宴之歌》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 的叙事诗,Alan Rickman与Emma Thompson主演,诗般的妄想陈词,犀利的对答,用Alan Rickman磁性声音作心里独白再好不过了。
又仿佛看到了斯内普和特里劳妮谈恋爱的样子,真是一对迷人的搭档~~看真爱至上的时候,就很喜欢这一对,两个我最喜欢的英国演员,操着迷人的英国腔调~~艾玛真是,可盐可甜,可迷人可邋遢~~~~艾伦·里克曼真是老男人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没有之一,至今不愿意相信斯内普已经死了的这个事实~~喜欢的演员一个个走掉了,时光啊……还好赫敏依然那么美
用了这句词做题目,苏轼一生作品甚多,我喜欢的也不少,但是只有这两句,我觉得自己永远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期待在某一个瞬间和它背后隐藏的心情相遇。
另一个原因是江南的同名卷首,2006年5月,我在高考前读到这篇色彩清丽的文。
事实上整部午宴之歌给我的感觉和这篇文也极其接近,我脑海里不断回响它的某些字句,和AR独有的念白重叠在一起。
先要赞一句AR的声音很适合这首诗的氛围,唇齿间摩擦的音节如同大提琴的弓在琴弦上来回,弥漫开一片厚实、温暖的光芒——略略泛黄的,有着旧时光独有的、微微发苦的香。
这是一个失意的老男人的故事,一个事业和爱情上都很难说是成功的老男人十五年以后突然某根神经搭错了想要找回点儿旧时的感觉,于是他写了邮件约见自己的旧情人,那个女人离开他以后嫁了一个远比他要体面的作家,戴精致的金手环,友好而有分寸地对餐厅的年轻服务生微笑,刀叉碰在盘子边缘发出令人愉悦的轻响。
某个瞬间她伸出手去摩挲他的手,即使经历了15年时光,她的手依旧纤细柔软,只是多了些细小的皱纹,而他的手却发胖、饱经风霜。
经过15年我们重聚,我的鬓角已经花白,我的脸上有了岁月的刻痕,我的眼睛已经混浊,再难看清你的模样,你或许还能随着当年的音乐起舞,而我已不再能逐你的舞步轻唱。
何必再叩我的心呢?
我的心已是朽木。
而那个女人,她温柔、优雅、知性、善良,她对文学和美食都有着独到而优秀的品味,她在适当的时候谈论这些话题,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
可是……她不懂坐在她对面的那个男人的心。
她谈论那个男人的诗歌,那个男人的生活平凡而无望,在狭小逼仄的办公室里对着无止尽的文稿,使用一支简陋的圆珠笔,穿一件起皱的外套,没什么钱,甚而他的缪斯也弃他而去。
女人知道这一切,或者说她的睿智足以让她在这段短暂的交谈中洞察这一切,她真的读懂了男人写的那些诗,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特定的意涵,因为她有着那么好的鉴赏力和文学修养。
她是认真读了那些诗的,我们知道,男人也知道。
可是,她读懂了一切,却唯独没有读懂那些诗背后一颗逐渐老去的心。
那个男人曾在巴黎的街道上她的房门外徘徊,却始终没有勇气去按响门铃,鸽子在巴黎的天空下四散飞翔,而他转身离去,巴黎的风吹动他两鬓的白发。
他为一次午宴而欢欣,本来已经衰老而尺水不波的心略略泛起涟漪,他翩然出门,一跃来到伦敦的街道上,在那里邂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T·S·艾略特,他穿过成群的游客,抄一条小道,步履轻快如同年轻人,我想甚至他会觉得缪斯女神的光辉再度照到了他的额头。
但是她终归不懂。
他在饭桌上用流水般的语言描述他的自传,而她说自己的近况,巴黎很好,丈夫要出新书了,一切都遵循常规,没有惊喜,没有想象中久别重逢的温情脉脉,不,或许本该有的,是因为男人的笨拙抑或是放不下的骄傲而使一切都付之东流了么?
对于重逢,我们怕的不是爱或恨或“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怕的是平庸。
你好么?
我很好。
巴黎好么?
美妙的城市,你也该来玩玩。
你丈夫呢?
他很好,而且也问你好。
对话还在继续,但却是无意义的,当事双方的心不在一个宇宙空间里,他的目光游离,他的意识超越光速在另一个空间去追寻她远去的影像;而她认真地对待当下这场对话,只是老友叙旧而已,难道不该谈这些么?
生活中的琐事,平凡的点滴,这些她觉得很重要的,却恰恰让他深恶痛绝。
我想男人应该是厌弃着自己的,无名编辑,写几首没什么人看的诗,工作环境让人窒息,厌倦现实而沉湎于过去——典型的一无是处。
他想通过一次午宴找到一点旧日的光芒,然而从进入那间餐厅,看到服务员陌生的脸和礼节性的微笑时,这一切就都已花落水凉。
故事讲一个文艺老男人去和旧情人约会,结果因为自己的任性,不负责任,小气,把一切搞砸掉的故事。
他把生命的力量,解脱寄托在文艺,诗歌里。
但是问题的解决要靠自己的改善。
他不改变自己,而寄托文艺,寄托在旧时代,怀旧里,是于事无补的。
故事的最后,他记忆里美好的饭馆老板,象征着他美好过去的饭馆老板,以可怕的面貌呈现在他面前,吓了他一跳。
头脑中肆意甭出的思绪,沉淀在心底的精神独白,剥丝抽茧的想法剖析,alan rickman用他天鹅绒一般的声音缓缓道来,犹如在你耳边低声细语。
直捣心灵的思维分析和充满快感的自我倾述,诗一般地吟出,不失优雅地淋漓尽致,时间在倾述中放缓,现实在吟诵中归于平静。
因为哈利波特中的斯内普教授,开始迷上Alan Rickman,因为迷上Alan Rickman的声音,开始看更多的英国电影。
似乎大部分打着“英国制造”标志的电影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沉静,一如英伦淑女绅士见面时的点头致意,再浓烈的情感也多半只保存在一个人心中,隐忍而无声。
《午宴之歌》在众多英国电影中可谓代表了典型的英国性格。
但将【电影】这张名片加之又略微牵强,因为它只是一部45min的drama。
取材自Christopher Reid柯斯达(costa)文学奖获奖诗歌,用制作者的话说,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这话的确是句一针见血的概括,由百分之八十的诗朗诵般独白支撑起的45min,细节的描摹可以精致到变态,跳跃的思维亦是一种冷静的神经质。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男主角——天命之年却庸碌的无名编辑— —在昔日的餐厅约会15年前旧情人的一次午宴。
一如那句烂俗的情话:分手后,你是不是过得比我好?
15年后的女主角,贤妻良母,养尊处优。
于是本应互诉衷肠的午宴变成宴无好宴的闹剧,只能以男主角的狼狈仓皇而黯然收场。
而两位老戏骨,Alan Rickman和Emma Thompson,绝对称得上英格兰国宝级影星,虽然演的只是连姓名都不知道的“他”和“她”,从眉宇到嘴角的不着痕迹,讲述关于时间与情感的哲学命题。
不得不承认,诗化的影像总是太过细腻而凌乱,连看两遍《午宴之歌》,能让我记住的都还是只言片语的画面。
【His trusty blue pen can snooze with its cap on.】这是个颇有点“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句子,画面里的他脚步匆忙而不急促,满心渴望辉映故作姿态的矜持,还有那么一星心虚的惶恐,仅凭这点,他绝对不是个可爱的老男人。
【How long has it been? Five years? Six years? Ten? Fifteen.】光阴似流水这话不假,Massimo和他的pirate crew连影子都找不到,从前熙熙攘攘的意式餐厅如今整洁的更像医院,面无表情的侍者更像看惯生死的医生护士。
他想要一份酒单,面无表情的侍者直接翻到纸张粗糙的菜谱反面。
一开始确实有些讨厌老男人的矫情,转念又觉得凄凉,15年光景已经把过往的情调侵蚀到仿佛一张薄薄的菜单,上面写满毫无温度的快餐名字。
【He commands-nice word-a clear view of the entrance, lit contre-jour so that each new arrival, new candidate for his notice, appear to step from brightness to bathos with an tacit apology. Sorry I’m not…】不过他还是在嘴唇与红酒的亲吻中错过她从阳光走进阴影的瞬间,于是他惊惶、手足无措。
像个孩子,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等待露天演出,然后突然来了一场倾盆大雨。
他们点菜,他照旧一脸厌烦的开始抱怨,而她则更圆滑与老练的请求侍者为她推荐。
他小心翼翼让她高脚杯中的红酒与自己的持平,他们像从前一样互相品尝对方的午餐……他透过酒杯和红色的液体,偷偷望向杯底,那双藏在他心底的“精灵之眼”。
【Skulking at dusk in her prim grey square, address folded in his raincoat pocket, with no real intention of ringing the doorbell, yet unable to depart. Until the horrible shock of the pigeon, an entire flock rising at some scare into the diminished light, like a thousand umbrellas simultaneously opening, and tell him to go.】他称这是生命里唯一一次“疯狂”,当巴黎的街景渐渐湮灭在暮色中,脑海里挥之不去一个想象的、被细密的雨打湿肩头,睫毛间夹着水珠,倒映眼神中落寞与无奈,最终踽踽独行在陌生的街区,游离而空洞。
承认这是整部电影中我最爱的一分钟,灰白喑哑的色调,安静的钢琴一个音符一个音符闲逛,时间黏稠到几乎停滞,或许真的停下了最好,这样他就可以伫立在她的窗前,一眼万年。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观众,我没法记住他和她的争吵,太过杂碎而现实。
或许人到中年,浪漫就变成了奢侈品,即便是15年未曾谋面的爱人,她也会毅然宣称自己的手腕已经有了主人。
她埋怨他精神涣散、话语刻薄、心智消沉,可她自己又何尝不是?
为他多看了女侍应的玲珑曲线忍不住发起牢骚,纠结在他的回忆录里她是怎样的角色。
之于他,是缺失家庭感而精神上歇斯底里的老单身汉;之于她,是衣食无忧但掩盖不住岁月带来灵魂衰老的中年女人。
总之,他和她都不可爱。
犹然印象深刻结尾那个面无表情,呆滞的坐在打烊餐厅里行尸走肉一遍的那个人,Massimo,十五年前他还是觥筹交错间穿梭如鱼的店老板,十五年后已然脱了人形如同灵魂被抽离身体。
相比之下,他和她,是不是也算命运的幸运儿了呢?
电影名为《午宴之歌》,中国亦有古话“无酒不成席”,只是他的两瓶红酒与一杯白兰地,并没有让十五年来的故事化作从喉头缓缓滑向胃里的一缕温润,也没有浓烈到引爆一切、吞噬万物的助燃剂,而是愈沉愈无味,愈久愈嘶哑,直到呕哑嘲哳,颓唐而残破,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
片子不长,诗句很美当斯内普遇上特里劳妮,也许压抑深沉的基调就早已注定。
低沉完美的嗓音,深情细腻的原诗,连续两遍,说不清的若有所失就像弥漫在空气中一样,道不出原委,却不来不去,静静淌过,从片头至片尾。
是什么让原本心底的诺言失效,让那些念念不忘最终被置之度外。。。
是岁月呵,还是彼此呢?。。。
我们终于成为了再无瓜葛陌生人,这个结论如此坚定又如此令人受伤。
坚定得一如当恋情一开始相信一定会从此携手与共的信念一样;受伤,就像一件融入自身记忆个人成长的物件出乎预料的突然割除,好似被放了冷枪一般,虽不致命,却也伤的不深不浅,一经提起便会长久的隐隐作痛,这大概可称之为爱的余威吧,是如此的不可阻挡。
会有人觉得女人占上风,男人可怜么?
其实他们一样的,一样会感怀于原来曾与之共享过一个灵魂的另一具肉体今天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模样吧。
曾经靠的那么近,应此也更对比出此时此刻这中间隔着的距离,无法精确,大抵刚好一个餐桌,是彼此够不着彼此的距离。
女人打扮得有多精致直接反应她对面的人至少曾经于她来说是多麽的举足轻重,才让她远从巴黎就这样翩然而至只为赴这一次短暂而无望的午宴。
他们都忘不了时光长河另一端的彼此,无奈他们已经在不同的方向上跑的太久,一切都已不再。
只叹那流失的时光和那个你。
再见吧,走远的不可追。
那些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的若有所失便是那不可阻挡的爱的余威。
如果只是20分钟,我甚至会打五星。
。。。。。。。。。。。。。。。。。。。。。。。。。。。。。。。。。。。。。。。。。。。。。。。。。。。
叙事诗午宴之歌,再优美的语言也代替不了故事感的充实
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耳朵享了大福,悔恨当年学英国文学的时候总逃课啊。
从光明步入虚伪,带着心照不宣的歉意。他拿起冰水,泡沫熙熙攘攘地欢迎他。轻轻啜饮,冰冷的寒意冲击着他的味觉。也许他已经死了,回来的是他的灵魂。
飞机上看有点抓狂,尤其吃着土豆和牛肉傻傻分不清楚的飞机餐的时候。
完蛋了。看不懂。连一起吃饭的机会都没有了。
brilliant!!!
听Alan叔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出系列吧~~
拍成电影真的没必要
语言非常细腻、非常美。让我想到Jeanette Winterson。有些时候借由影像会认识到好的作家,就像那天的小剧场话剧一样。
看不懂
斯内普磁性的声音让人难以自拔 细细长长的生命之河 怀念过往 或 许真的不快乐 却又能够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真快我们在老去 四周的亲切的事物都已消失 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一切也都改变 或许我们真的不应该来赴这场午餐之约 只在夕阳缓落的傍晚在记忆里 一遍又一遍重温和你走过的美好
一个诗人的独白。“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在指尖溜走。在岁月的河流里湮没不闻,即使对无忧无虑的少年少女,亦是如此。”
我只想要知道如何拥有这样丝滑的英语?
诗意太浓
他不确定究竟是意志力还是红酒的作用,老狗终究还是不情愿的服从了,缩回它孤独寂寞,气味难闻的小窝,沉入另一个冗长的梦中。
叙事诗改成电影不算什么!但是敢这么玩而且玩的这么漂亮的是在稀有!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的第一主角是旁白!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实在让人温暖!
在午夜看一部这样的片子真舒服
改编自同名叙事诗,用画外音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展现了文字描述的细腻,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