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迷雾追踪》的弹幕,我发现网友对女性恶意真的好大,不仅要求受害人是一个完美受害者,还要求一个女刑警队长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和一个完美的👮。
动不动就质疑你能力,女的不配当队长。
女主因为自己正在跟前夫打官司,心绪较乱,在出现场的时候做了一个错误判断,网友就开始叨叨叨。
后来女主因为这个错误导致的舆论压力被局长撤销调查资格,女主在家庭事业的双重折磨下出现了一点情绪波动,好嘛,网友一口锅扣下来,这样能当刑警队长?
请问👮♀️不是人?
我前两天看的那篇《讷河往事》不就是真实的人间故事?
黄国华因为没能让投案自首的徐骊免除死刑,成为他一生过不去的心坎,最后早早退休,每年都去剃一次光头。
为什么过不去这个坎?
因为👮♀️是人,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独立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环境左右的人不是存在的。
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身兼什么职业,皆各有各的难处,可又能在情感与理智的天平上保持平衡,作出艰难抉择,才显出生而为人的可贵。
不过我猜如果女主情绪稳定,处变不惊,弹幕又会骂女主没有心,女孩都被罪犯杀死了,都是你害的,你还吃得下去?
你还能这么淡定?
因为这群人本质上仇女,仇女仇到了骨子里。
剧里的吴念生是一个穷凶极恶的连环杀人犯,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寻找女儿自杀真相无果,最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为女儿报仇的可怜的父亲。
胡怡婷的死,源于他人心中的嫉妒与邪念。
而吴念生的成为凶手,则源于那些人的冷血与残忍。
是人性中丑陋的那一部分,将他们父女俩逼上了绝路。
我记得剧中赵长松的女儿在警察局问林警官吴念生为什么要杀死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
林警官说,因为凶手有心理问题。
我知道林警官说这样说的原因,她不想毁掉赵长松作为一名父亲在她女儿心中的形象,她不想让这个无辜的女孩在痛苦与怨恨中度过一生。
可是那一刻我真的好想穿过屏幕去告诉那个女孩,告诉她:"为什么?!因为你的父亲当年强暴了他的女儿,你的父亲也是一名间接的杀人凶手!"这一案件尘埃落定后,电视新闻中的女主播这样说:"我们相信,当歹徒不断被制裁,正义不断得到伸张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莫名觉得有些讽刺。
谁来为胡怡婷的死伸张正义呢?
吴念生在走上连环杀人凶手这条极端的道路之前,不也只是一个想要为可怜的女儿伸张正义的父亲吗?
他们的正义,又有谁来替他们伸张呢?
挺好的剧,最让人痛心的那几个女孩子。
真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肆意得污蔑别人。
把做人的一点底线跟魔鬼做交易,自己最后换来这样的结局。
有人可能会说那花出去的钱确实不能打水漂啥啥的?
那你们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告这个破选秀啊,最终却因为那虚幻得欲望出卖自己的身体和良知,理由确实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你能做选择,其中那个退出的女生走了说明了这一切是可以不发生的。
我想这部剧更大的意义其实是在这里。
物欲横流的社会。
人是需要有底线的。
欲望是要有边界的。
别跟魔鬼做交易出卖自己的灵魂。
《迷雾追踪》的前两集实在一言难尽,我多少有点坐不住。
我不是说这两集烂,但《迷雾追踪》万一没火,前两集肯定要负责任。
悬疑剧,上来肯定得吊足观众的胃口,而第一集和第二集的着力点更多是在现实性和代入感上操刀。
它们就像一段绵长的前戏,你不能说它不用情至深,但效果好不好呢?
我反正在床上是有点躺。
网约车、抛尸野外、假借身份、施受害人角色互换……这些元素在现实中永远会吸引人眼球,《迷雾追踪》也据之讨论了一些社会议题,让剧集本身更添一丝厚重的色彩,不可谓之不用心良苦——但,这些悬疑题材并不罕见的元素,多少让这部剧一上来看上去就没那么刺激,而是有点太纪实了。
你甚至会看到有人说蒋勤勤在开头的表现“口条不太行”。
拜托,二十多年了,你什么时候见过有人这样评价她?
为什么听着就是没内味儿,主客观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暂时不去讨论。
但关于这部剧起头的成色究竟如何,多少可见争议。
也许等24集全部结束时,我们可以真正重新客观的审视它,不过现在,我已经说完了我的主观意见。
所以,这是部烂剧吗?
那我还起这个标题然后废话这么多干什么?
听着,从第三集开始,从第三集中段开始,这部剧“突然”就原地起飞了,没错,原地起飞。
那种腾空直上,突然被抓住心窝的感觉,你会体会到的。
当然,你得多坚持一下,因为前两集很快就过去了。
为照顾有些想先睹为快的观众,或看完但没完全看明白的观众,我简单捋捋前置剧情梗概。
片头,一个女孩被害(生死不明)。
根据后来的剧情,可以反推她应该是周灿(目前看来不重要)。
接着,护士李佳佳在搭乘网约车后被虐杀。
根据前情提要我们知道,杀害她的,应该也不是我们一开始以为的犯罪嫌疑人。
因为,他也被人杀了。
警察排查到了监视李佳佳的混混,和她存在不正当关系的情人,还有他的丈夫……这里头有一些悬疑剧情剧的常规元素,我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他们至少到现在为止看上去都无关紧要,而且被证明与事件主线并无关联。
好了,这就是前两集的主要内容……你会问,那这前两集演了个什么?
还有没有必要看了?
我快进行不行?
那我的回答也会是否定的。
首先你得明白,这剧现在抢先点播也只能看到第8集,这只是三分之一,后面什么情况我们还不好说。
看似无关的可能有关,看似无关紧要的可能很重要,看似细枝末节的可能才是主线,这一向是悬疑剧最大的魅力。
其次你得理解,铺设一条足够强悍,拉力猛的惊人的主线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你制造无声也得酝酿一番嘛。
所以即使《迷雾追踪》真的只想通过这两集来做一个有意的铺垫,从技法层面也是说得通的。
毕竟《真探》也有好一段儿看上去挺闷的。
最后,哪怕是这前两集,终究有些东西也不是没有嚼头的——譬如它的画面风格,讲究的摄影手法,甚至干脆连画幅也直接电影化了。
所有这些,自有内行看门道。
有人就说了,行了行了,好话赖话全让你说了。
那你就讲讲,经历了这样的两集剧,第三集它能怎么原地起飞?
因为那些人,那些已经死去的,很可能死去的,可能将要死去的漂亮姑娘们,还有同样被害的网约车司机,都在抽丝剥茧的剧情中被发现同样与十年前的一场胎死腹中的选秀节目有关。
更为诡谲而离奇的是,他们所有人,都曾经宿命般的出现在了同一张照片中(有人只是恰好经过,露了个侧脸),而本应出现在照片中却没出现的人,却可能因此而活到了今天。
这种瘆人的、惊人的、骇人的巧合与线绕丝缠,让《迷雾追踪》的观剧体验瞬间聚焦了起来,让悬念和可看度瞬间拉升了起来,让我的老腰瞬间直了起来。
为什么到第三集,观众一定会突然更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因为选秀,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太多了。
亮的那一面,是光鲜、耀目、飞升;暗的那一面,是幕后、诱惑、甚至死亡……所有这些,有些被最终放到台面上,有些不说也为人所不言自明的蕴涵,自带一种纠缠着暧昧与迷蒙的冲击感。
还有什么能比剧情渐入佳境,然后直接被带进死亡选秀的漩涡中更令人欲罢不能的呢?
有一说一,其中的内情,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方便说太多,毕竟利益牵扯太大,你们也别来问怎么了,说了对你我都没好处。
我只能说这里面水很深,牵扯到很多东西……好了不玩梗了,认真说一句:信我,到第三集,你看不了吃亏,看不了上当。
再认真一点,我还想谈谈这部剧的社会价值,和它真正少见和稀有的闪光点。
《迷雾追踪》是一部真正的女主剧。
大女主,女受害人,女施害人,点亮整部剧烟火气息的高光女配,还有那些互相隐瞒着,谁也不愿说、不敢说、没说成遗言就再没有机会说出口的女性死者。
这是一部几乎让男性角色靠边站的作品,最大可能的展现了一个现实社会中各类女性的人物影像。
它是一幅画,一副女性独有和独被赋予乃至被强加特质的全景图像。
在这个女性平权意识觉醒,追求女权主义,试图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抗争并因此衍生出大量女性议题和女性诉求的当下,《迷雾追踪》不啻于是一次出色的影像表达,而它要展示与探讨的,可以说比很多相关话题的讨论要更有诚意,更有建设性,也更令人信服。
在这里,你会看到很多复杂的女性,她们身后站着无数相似的背影,我们能在平凡与不凡的生活中找到她们。
刑警队长林雨虹是目前国产刑侦职业剧中罕见单挑大梁的硬核大女主。
她强势、果敢、思维缜密、能力惊人,完全展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女性担当的巾帼风采,推翻了常见的角色偏见,还警花们以铿锵之色。
与此同时,又能兼顾展示她在家庭和母亲角色中的尴尬与无奈,和案件发生时为女性受害者所急的强烈共情。
这种深度和丰富度,瞬间就让蒋勤勤饰演的角色立了起来。
许潇晗、司雯嘉、王溪鹭这些演员饰演的死亡选秀的参与者们,共同表达出了一种包含着隐瞒、犹豫、畏惧、妥协的人物群像,与负责人一直成谜,内幕一直不明,隐藏着大量可疑和可能之处的选秀本身,形成了第三集以后将观众拉进巨大漩涡中的观影向心力。
每个角色与她们身边姑娘们的表现,都与现实世界中应该有的观感和尺度高度耦合。
对她们故事的猜测与揣度,成了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最大也最难完成的“任务”。
以艾丽娅饰演的吴小梅为首的众多配角(当然也包括男角儿,这里不再一一具名),则为构建本剧的烟火气和演技实力下笔甚重。
这些小人物的身影,何尝又不是这部剧真正的灵魂。
现实与写实,本质依靠的还是这些闪光的戏配将观众拉进现世之中,模糊了真实生活与影视作品的边界。
而她们各自的愤怒、困惑、隐瞒、利落,无一不让人感叹:现实题材就该如此,现实生活本该如此。
从第三集开始,该立起来的,全立起来了。
内容撑起来了,精神抖擞起来了,支棱他妈喊支棱起来了,戏里戏外,所有人物像完成了热身,也像英雄终于发育到了四级,有大招能用了。
当小人物摆脱程式化一生的挣扎像拷问一般令人清醒,当同样出现在生活中的困境像巴掌一样拍到你脸上,当指南针紊乱般指向不明的线索和不断反转的剧情让你欲罢不能,你就知道,这部剧好看在哪儿了。
我看好它逆势上扬,当然,前提是你得接受上来的这些设定,不过不要着急,毕竟再坚持一下,前两集啊……它很快就过去了。
原来的生活里至少还有表哥,现在妈妈出去找钱了,表哥也“搬家”了,还有一个还在坐牢的爸,在一个小县城日子能有多好过呢。
至少去的新家,爸爸妈妈会陪着去游乐园,在被抓的时候还在担心孩子怎么样了,这就是袁晓东一直都想要的亲情叭像是袁晓东想用生命为杨阳拼出一条不同的路,结果在主角们不懈的努力下,让杨阳又回到了原点,有点感觉袁晓东白死了
今天这剧我看完了,直观感受是:这是一部看似平淡压抑,实则带有一定纪实风格、震撼心灵的刑侦剧。
以下有一句话剧透,来概括本剧,介意绕行:好人也许有罪 ,受害者未必无辜!
今天我也标题党一下。
是因为真的不希望优秀水准的作品最后被埋没,劣币驱逐良币。
这部剧从剧本到演员再到拍摄真的是下功夫了,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宣发略微不尽如意。
主要是在下看完第一个案子,12集,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几个年长演员的演技,都已经不是闪光点了。
至少就第一个案子来说,整体剧情的构思和逻辑处理的既有艺术感又能给观众非常直接的真实体验感。
我个人不想踩《隐秘的角落》,甚至说我也给了好评,但是和这部剧比起来,深度和现实程度真就差一个档次了。
第十二集,直接让我给出好评的一集,就是结案时候的新闻。
用最平和的新闻报道,来讽刺了当今社会一片和谐下那涌动的不安和隐秘的黑暗。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光明,但同样承认黑暗的存在。
单纯的光明,不是光明,是谎言。
我想起了郭德纲的一首定场诗: 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
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
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
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 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多么平凡又质朴的家庭,毁了,被人心毁了。
人与魔,就是一念之差。
无论你披着怎样光鲜的皮囊。
我不想说什么不能直视人心的鸡汤话。
我只想说,作为一个人,就不要忘了人性。
忘掉人性,就是走向深渊。
第二个故事更加震撼我,孩子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追求生活,追求物质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是不是以及枯萎了,我们的心是不是已经麻木了。
第二个故事最可恨的并不是那几个罪犯,而是孩子的妈妈,她从始至终都是受害者,然而却令人一丝一毫都不值得同情怜悯,以至于我个人认为表哥做的这事,托付的人,太靠谱了!
警察把案子破了,真的是好事吗?
对,也许法律上讲,应该如此。
但是从人生角度来看,这个孩子很可能就彻底毁了。
两个案子,令人唏嘘。
一部艺术作品,并不需要刻意的说教就能洗涤灵魂,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个人觉得这部剧很戳我的点。
我也觉得它有一些缺点槽点,但我的习惯是只要整体是好的,就不需要揪着它的缺点大做文章。
毕竟对错优劣是建立在一个既有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槽点这种东西其实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和同理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出现一部剧满足所有人的诉求,让大家都喜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没有做什么。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这部戏的选角,外形不是那么突出但气质贴合(蒋勤勤老师当然是很女神的,只是单看外形的话,肯定没有很多当红的女演员那么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而且演技也不会让我跳戏,我没有学过表演没法看出哪出戏该有几个层次,演员又表演了几个层次,但是不管有没有台词,我还是能通过演员的演技体会到这部戏里的角色当时大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情绪。
再来说剧情,我不是悬疑的疯狂爱好者,所以对于缜密而复杂又充满反转的情节设计也没什么太大的追求,我只是欣赏不来那种逻辑上有大bug,或者只为了炫技而炫技没有任何感情或思想内核的作品。
而这部剧我并没有看到大的逻辑漏洞,而且我也觉得它有着一个坚实的内核。
虽然我不确定编导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但看完之后会让我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导演最终都没有让主犯接受法院的判决,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大众观念里判决就意味着断定一个人就是完全的黑色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却都是以灰色居多。
犯罪是极端的手段,是这个社会不该发生的恶,但这里的主犯却又仿佛有些情有可原;被害者明明应该是受害的一方,付出了生命和其他惨痛的代价,但隐隐又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无辜。
这里的受害者和迫害者都无法完全断定他们的“是”与“非”。
迫害者的“是”在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诉求没有被听到,吴念生当年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能够帮助他女儿报警,袁晓东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爱和保护。
受害者的“非”在于他们总是忽略别人的声音,无视他人的人权,无视他人的求救,无视他人的伤痛,无视他人的孤独。
但他们为什么不去听别人的声音呢,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声音也没有被听到,自己的诉求也没有被满足。
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捂上耳朵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余力去倾听他人声音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多让人惋惜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悲剧。
说看似不可避免,是因为其实两个故事,在最初其实只需要一点点改变,哪怕有一个人听一听他人的声音,都不会走向让人遗憾的终结。
但只是在对面的人冲着自己奋力的张合嘴巴的时候,把自己紧捂着耳朵的手稍稍松开一点,听一下他的声音,到底需要多少力气呢?
零·写在前面的碎碎念距离上一次在豆瓣写点什么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七年为人夫为人父,经历了很多,看过了很多,世事后知后觉越来越淡,听的越来越不走心,同时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就像王自健最近在综艺节目中所说的“智者说话是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为了说话”,自己作为一个愚者,还是要自知,但是在这个剧的观剧过程中,却又难得的让自己有说话的欲望,所以还是打开了Word,如果观者生厌,就当我是自说自话吧。
一·林雨虹似乎所有的争议都绕不开这个年过中年一身A气的女刑警队长,大家对于她处理案情时的鲁莽、带血见孩子和前夫时的“刻意”、以及“不用叫救护车”时的冷血和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吐的表演手法多有指摘,认为她既不配做刑警、也不配做母亲,甚至不配做人,延展到不配做演员;我起初也是抱有这样的疑惑,直到警队内几句关于林队的闲笔解答了一切,她和她父亲五年前在贵州与偷车贼有一场遭遇战,她失去了父亲,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林雨虹,这个人,这个女人,这个女儿,这个女刑警,从那一刻开始,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根弦,断了。
她不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会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把孩子关在家里到深夜,她会带着满脸的血去见孩子,她望向孩子的眼神饱含热情,却无法转换成一个拥抱和一个关心的词汇;她也失去了基本的同理心,这才会让她如同机器人一样的吐出每一个字眼,像是走过场一样安慰完下属后立即让他离开病重的妻子去出差,面对已经来补救挽救的受害者会说出“不用叫救护车”这样的字句;她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敬畏,她的世界里只有案情、现场、证据、线索、嫌疑人,她敢冒着违背组织纪律看似画蛇添足的给犯罪嫌疑人打电话,会在幽闭恐惧症的前提下被犯罪嫌疑人打伤,会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见“杀人犯”,她不是鲁莽,而是不在乎,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你们觉得她不是一个掐指一算就能推断出真凶的神探,但没有人说她是神探啊;至于为什么会是刑警队长,有哪个领导会不喜欢一个自己属下有一个不贪工不求赏不怕死的刑警队长呢?
她是抱着一颗求死的心,在过着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的人生,已经完了,毁了,结束了。
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可是她没有钥匙。
有一句著名的歌词:我拥有的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大家往往记不住这首歌略为通俗的歌名——关于我爱你。
林雨虹,身上失去的,就是“我爱你”的能力。
二·父亲和林雨虹一样,吴念生也是在求死。
和林雨虹不一样,吴念生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倒计时。
这一样和不一样之间,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亲,最悲怆的白描;如果没有这份绝望,这份复仇的怒火也不可能像盛夏的烈日一般,灼伤江城的雾夜,甚至不能让世人去感受那份卑微;按常理讲,一个普通人,即便生逢如此巨变,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苟活是常态,但吴念生不一样,他的人生,早就丢了。
也许在那个为了躲避二胎罚款,妻子在山洞中难产而死的雨夜,他的人生就丢了;也许在那个为了得知女儿自杀的雨天,他的人生就丢了;也许在那个得知女儿死亡真相的瞬间,他的人生才丢了;也许在那个被人围殴的夜晚,他的人生才丢了;也许是那个知道自己生命状态的时刻……或许,他的人生不像林雨虹一样是一瞬间的失去,而是慢慢的被温火垮炖,一点点丧失所有对人性温暖的认知,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条法律都不会认可吴念生的所作所为;正如我们也都知道他是如何被推到这一步一样;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换作自己,又该如何行事。
看到这里的自己,大哭一场;我们感动身受,却又无能为力;电影《银翼杀手》中有一段特别激昂的台词,但是最后两句,却是和这个难以言喻的故事出奇的吻合——“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消逝在时光里;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面对这场时代的雨和眼泪,我想加一句:——但值得铭记。
三·受害者近几年一直有关于受害者是否需要是完美的争论,但在这个故事中,对于胡怡婷来说,不存在这个争议:她能力强,善良,主动关心别人,简言之品学兼优;但我们都知道,她自己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一出生就没有母亲,不允许在法理上成为自己父亲的女儿;而自己法理上的母亲,事实上的姑姑又因为某种意义上的事实缺陷,而需要更加加倍的对她好,好的背面同样也包括了加倍的期待、加倍的希冀;所以直到最后,我对于胡怡婷的认知都是模糊的,断裂的;某种层面上,她像是天使,对于她的美所涉及的毁灭,让人心碎;但是我们也知道,那场污秽的酒会过后,胡怡婷没有退出,她选择了留下;不过这个情节在最后的悲剧以及复仇的惨烈之间显得微不足道;可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依旧传递出来了——她的人生,从来都不属于她自己。
而对于那些曾经加害胡怡婷的受害者们,我的感知是复杂的,从情感上我会和弹幕上满屏的叫好声一样,但是这些人性的恶真的是天生的吗?
我们无法为他人的恶去找借口,但是那种对跳出这里的炽热期待,却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
我不会同情她们,但我更痛恨织网的林子安们——他们画了一张大饼,可耻而又卑鄙的让饥饿的孩子们去互相残杀;这样的彼此伤害,在这两年有了一个新名词——内卷;不过与剧中对胡怡婷的同情有所不同,现实中人们更厌恶那些更努力和勤勉的人,认为是他们带动了内卷。
如果他们有机会的话……想到这里,不寒而栗。
四·小地方众所周知,拍摄地是在重庆,大家也能看出雾都的城市地貌和人文气质给本剧的风格调性加分不少;但其实故事本身一直在强调一件事——这里不是重庆,这里是重庆下面的一个小县城,是一个小地方,一个和中国大多数人家乡一样的七八线小城;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我们才能看见更真实的故事,就像你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不会苛求警方在四十八小时内破案,不会苛求警方分分钟调出天网,利用卫星定位去抓人,不会苛求警察个个是神枪手——当我看到满屏弹幕关于为什么不打轮胎时的真实想法是大多数号称要追求真实的观众真的能明白警察开一枪背后所要面临的无穷尽的文案工作和自我证明吗?
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才会有一群姑娘在十年前的时候愿意为了一场看不太分明的选秀,拼上一切;将自己人生的不确定性,都投掷在一场豪赌中,哪怕筹码是自己的人生以及别人的人生;也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那几个小姑娘们知道如何用最不违法的手段却能达到最残忍的目的,彼得海思勒在《江城》中曾经提到“在涪陵这座城市中,谣言依然是最可信的渠道”,在书里面还有另一段残忍的话——“中国是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
”她们没有赌赢,大多数情况下,她们只会输掉自己原本的人生。
五·失败失败这两个字太刺眼,但却是本剧的基调;甚至可以说,这种夹杂着看穿真相的失败,可能是故事真正想要传递的;林雨虹是失败的,她不是神探,她不会掐指一算,她甚至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她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她把自己躲在工作这个龟壳里;赵伟是失败的,他出身优渥,自视甚高,但是他在故事里是一个被发配者,而且是一个工作能力与工作觉悟不匹配的警察,他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龟壳。
整个案子甚至也是失败的,命案真凶在落网前病亡,真正罪恶的缔造者依然逍遥法外,让人想起柳云龙在《暗算》第一个故事中的那段陈词“造孽的人在招摇过市,接受着人们的同情、悲悯”。
可是说到这,似乎又能理解弹幕上的负面信息,因为在一个道德价值判断二元化的当下,失败的正义是无法满足他们足够直接的期待。
但是失败是常态,平庸是常态,大多数人都像剧中人一样生活在一个七八线小城市,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做着努力却不见得有足够回报的工作,而一场变故就能让你现在的平庸变得更失败;那么,这么一个看似丧到底的故事,在迷雾重重的连环命案背后,又真正能传递出什么呢?
一个满满人间不值得的浮生绘?
我想,如何去真实的而正确的看待失败,也许会是一个答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我们只有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拥有勇气”,而那些让我们感到价值丧尽的失败,则是促使我们匆匆忙忙做出一个个错误决定的源头。
林雨虹如果能想明白父亲的死不是她的错;吴念生如果能想明白女儿的死不是他的错;胡怡婷如果能想明白被拍裸照不是她的错;参加选秀的姑娘们如果能想明白成不了第一名不是她们的错;至少,有些悲剧,不必重演了吧。
六 最后想用《关于我爱你》的歌者的另外两句歌词结尾——“你手里没有魔笛,只有一支破旧的大旗”献给所有平庸而失败的人生。
剧荒的时候偶然打开了第1集,为表尊重看了17集,原谅我实在无法再跟进了…其实全剧并不是没有优点。
吴念生悲恸的后半生和灰暗的复仇让一个求真相无门的小老百姓父亲的形象非常明确。
林雨虹作为县城刑警队长在工作上的碌碌无奈和母亲角色的缺席人设虽然不讨巧,但反而还有一丝血肉。
以上,也就以上这么多了。
看了17集!
真的很无语…不明白这个剧到底想讲啥…案件本身的错综复杂?
人民警察的智慧与辛苦?
小城市罪恶与正义的较量?
氛围挺足,立意和描绘太散乱,真心看得不带劲!
推理不专业,案情本身的逻辑也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剧情氛围和人物吧。
1. 林队头两集状态10分在线,特别是在被停职期间,尽管还在闹离婚。
但头脑清晰,杀伐果断。
第2集之后就像掉了魂儿,连现场指挥都需要奶狗帮忙下令?!
我大女主形象呢?!
到了后面的绑架案更是像进入了被催眠状态,完全无法思考和推动案情进展。
2. 感觉每天都在看刑警队整组人马如何扑空…向每个嫌疑人解释目前的状况有多严重,吴念生案,赵伟甚至有多处重复的台词。
抱歉,抽丝剥茧不等于啰嗦苍白和单一表现…想要表现人民警察工作不易,但作为观众感受到的都是瞎忙活就不对了…累觉不爱…唯一的高光大概只有负责监控的技术小哥在统计监控的时候亮了一下。
3. 局长前面还露个脸,后面感觉消失了。
以及说小城市缺乏资源办案难吧…环境艰苦做出来了,但特警队频繁调遣,爆破组想有就有,检验科大叔半夜喊一声就起来工作,派出所随时支持,1抓一个人永远都可以有100个人就…4. 大家都闻到暧昧的味道了吧是吧你敢说不?
指甲边边碰到姐弟恋,想展开又不敢发挥,我林队父亲去世了,离婚了,工作压力辣么大,跟帅哥同事谈个自由恋爱怎么了?!
这时候观众想看的不能给了…遗憾啊啊啊啊5. 暗黑恐怖的犯罪氛围不是没有,前面隐隐感觉到林父撞车有隐情,但是瓜真的不够大…以及原本以为剧本把几个案件当在一起互相有很深的联系,但并没有…自己加戏…总之,17集,我弃剧了,别拦我。
第一案完结 心里堵的一塌糊涂(本来看前三集觉得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好奇怪呀,三星剧,并没有非追不可,但是慢慢随着剧情深入,就陷进去了,以前看悬疑剧,是被警察吸引,看这部剧,是被案情吸引,五星。
)胡怡婷。
心疼这个善良美好的女孩,因为太优秀,被其它女孩子设计害死。
印证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嫉妒这个东西真的是挺可怕的。
希望怡婷下辈子要有能力保护自己,身边没有坏人,有幸福的人生。
吴念生。
吴爸爸真的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女儿,是一个很有原则的好爸爸,他所经历的真的让我难过,甚至觉得他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假如我是他,不一定有他的理智。
甚至,倘若我是警察,我想我会放他走,不抓他。
🤣李思琪。
善良但是懦弱,没有主见。
懦弱,纵容了坏人,是这出悲剧的推动者。
所以,做人不止要善良,也要有锋芒。
能保护自己,也要能保护别人。
明哲保身也许到最后什么都保不了。
最后回到主题,林队为什么说谎,告诉赵长松的女儿吴爸爸精神有问题。
刚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案件都已明了,为什么不让大众真相,为什么不还怡婷和吴爸爸一个清白,最后还让她背着这个罪名?
等更新的时候,看了第二遍,似乎明白了,吴爸爸杀了这么多人,是这么多个家庭,杀的也是别人的女儿,别人的爸爸,纵使这些人是坏人,该受到惩罚,但在他们家人的的眼里,错不致死。
倘若公开案情真相,难保不会再有报仇之事发生。
倒不如到此为止,吴爸爸复了仇,在乎怡婷的人都知道怡婷是清白的,让仇恨到此为止。
也是对吴爸爸家人的保护。
所以,现在看到新闻总要问自己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恶意评论,不做别人的枪。
因为事情的背后,也许另有隐情。
(后话:现在这个社会,做坏事成本太低了,有些人就会无所顾忌。
如此看来,古代的株连九族,虽然残忍,但总会让坏人忌惮)
吴念生为女儿求真相的状态,真实到有点压抑。想起了很多新闻,比如高考被替,比如女性维权,几乎都被逼上绝路,部分人也选择了一些极端手段,像是夸大事实增加影响力。普通人到底要怎么维权?太难了。
脸上别人的血不擦掉是什么梗?哪个妈妈见到孩子是那个样子?
真的好看,我太爱悬疑剧了,蒋勤勤还是那么美
马马虎虎可以看,主要很久没见蒋勤勤了
7分。陪妈看系列。总体悬疑气氛还可以,也算环环相扣,妈妈也说编剧挺能编的,就是警察被拍得特别无能,抹黑公安干警形象。虽然男主行为细节处理很奇怪,女主声音像配音。
一个案子七八集还没破 我服
六集都没破一个案子,女主蠢的让人无语。
我挺喜欢蒋勤勤的,也认为她是一个有演技的女演员,可是12集一个案子,并且并不怎么精彩,虽然警察同志走访调查很辛苦,但恕我兴奋阈值有限。不行...真不行好吗...选秀里最优秀的一个和五个,都有点勉强……嘎嘎....男主长得真像夏雨。两倍速追完,镜头晃得要吐了。
强忍看完第一集,这演员制作都被垃圾剧本浪费了。编剧不用这么急于告诉全世界你是法盲,女主这人设真是醉了。“叫救护车”“不用了”………不用了????是你疯了还是我疯了。叫不叫是执法程序执行问题,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ok?违规了知道吗!这样能做到刑警队队长???这编剧一脑子好莱坞体系培训出来的剧本思维,想搞什么法规执行和人性主题,女主搞个人英雄主义。脱离中国人思维中国国情的剧本,再怎么包装高大上都让人看的浑身不舒服。
片头照搬Dark……剧情也有点一言难尽……看看再说吧。 都是啥啥啥呀,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逻辑混乱,男女主台词功底真的是无力吐槽,都毁灭吧
前一段看破茧是画面太亮,这部画面太黑,太费眼睛。还是综合一下比较好。悬疑破案剧太黑凸显不出质感 ,太亮没感觉。男主是新人,台词还得练一下。还有设定是女主怕黑,在这种情况下,画面还弄的那么黑。
女主不像刑警,男主像个混混。
为了蒋勤勤看!喜欢悬疑!
看完前12集(第一个故事)后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动力
非常非常拖沓,节奏是最大的问题,但这两个案子真是绝好的电影本子,把女主的人设再润一润,一定更好。风格是比较偏写实,没有花样的推理探案,打破了职业标签,让警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甚至有点社畜的丧感,破案是从海量的数据里筛有用线索,有时还会被很多无用线索耍的团团转,要的是真相而不是对错,这种复杂性,是真实的警察要面对的,也是对比同类剧最大的亮点,如果能去掉一些水戏,人物情节上稍微做做减法,弱化甚至删除赵伟,聚焦林雨虹这一个角色,可能会比现在特点更鲜明些。
前八集真的不错,气氛到位,希望不要高开低走
本来挺期待的,结果看后……,感觉每个人都端着,别扭演的,尤其男女主,不是板着脸好像谁都欠你钱似的就叫裤,参考隔壁BYZX吧,垃圾
太可怕了蒋勤勤这死样怪气的女刑警队长有没有一点点警察该有的利落跟职业素养,琼瑶剧演多了跟下属耷拉着个脸说话完全就是憋着给人穿小鞋的样子,男主周游是什么来头,要啥没啥,连台词都说不清楚,不看字幕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剧情更是迷的一塌糊涂,嫌疑人还在喘气呢周游让叫救护车,蒋勤勤居然说不用了,然后站老远等着他咽气,绝了。
看了一集这警察演的有点弱智呀
两个故事,两个男性罪犯,都很让人唏嘘,生活没有非黑即白,感恩生活还能让我按步就班的生活吧。蒋勤勤终于复出了,希望她还能接到很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