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剧透,长评,非影评感谢素熙在2023年替我们打出职场反PUA第一拳。
提前恭祝某国将再次可能通过电影规范制度法律电影已完成它独特的使命,身为观众的我们该做的是让更多人看到。
如果说藏龙单元的《军军》是关于落后于时代洪流的边缘人生存状态,那卧虎单元的《下一个素熙》便是位于时代洪流中,钢铁森林下打工人的挽歌。
如果说矢口史靖的电影通过影像消解人们对某一职业的刻板形象和偏见,展现了不同职业间的人性温暖和生活光辉,那郑朱莉的这部《下一个素熙》就是将现实残酷撕开给你看。
电影主要讲述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素熙,在一家客服中心实习,她对工作从期待、顺从、反抗到挣扎的态度转变,在压力和失望中走向死亡的故事。
电影采用的两段式的叙事别有趣味,先是实习生素熙的视角展现她面临的职场困境与痛苦挣扎,后是裴斗娜视角,电影借助她的警官身份,不只是探寻素熙的生前状况和自杀动机,更为大胆的赤裸呈现死亡真相背后的社会议题:出问题第一时间脱责的政企部门、绩效考核表至上、职场pua下员工死亡永远是个人问题。
同一段故事的双重呈现,更是加重了影片中韩国社会结构性问题下的职场实习派遣注定的悲剧性结局。
韩国高中生的实习派遣像是更恶劣的规培制,身为实习生的他们(规培生)没人在乎,没人在意,沦为学校就业率、公司营收的牺牲品。
脱离社会身份,回归家庭也正式如此,当裴斗娜饰演的警官问素熙母亲“你知道他喜欢跳舞吗”,母亲表示第一次听到。
素熙表现的社会问题不是个案,她是千万新入职场的打工人缩影,终于理解了几周前朋友调侃到的“大家都是精神韩国人”“韩国人没有睡眠”“韩国人半夜健身”这些话的真谛。
中韩没有赶上大航海和工业革命,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但是二战后中韩凭借儒家思想性和农耕文明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底蕴,通过内卷赶上了,甚至在部分文化产业和制造业超过了欧美国家,过程是艰辛的,收获也是颇丰的,现阶段我们生产力还是很低,很多低端工作还是要有人去做,希望东亚民族能够实现复兴,占领世界分工的高端产业,用贸易顺差去剪欧美的羊毛。
真的是,当别人拿自己的善意消耗拿捏自己时,真的绝望了,怎料想一锅粥养出一个吃自己的人。
学校教育我们的那一套道德体系不适用于校外…好像校内同样不适用,只要是社会就不适用。
那道德体系应该用在哪?
真空?
我的三观已崩坏每一个打工人牢记你只是老板的工具,你只是去挣钱的,不要太善良,不要被pua,遇到不爽的能反击就反击,因为吃亏也不能改变工资少的事实。
职场真的不是讲真善美的地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知名国企工作,我差点被领导害得背锅坐牢。
当下性特别的强,年轻人们普遍的困境,一种谁都没错的结构性系统性问题。
电影分为两半,前半部分是素熙如何走向死亡的。
学的是宠物美容专业,学校为了就业率送到了电话客服部门,企业压榨员工,人成了原子,困在制度的牢笼中,开头充满生命力的女主渐渐变成了行尸走肉,一种无解,只能去干这样的工作,而工作又把人流水线化,真正的成了螺丝钉,父母并不理解,只认为女主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在意内心所经受的压迫,倾慕的学长也在汽修厂变得麻木冷漠,年轻人失去了个性,庸常痛苦。
电影过于日常的娓娓道来现代化的社会自带的问题,狗屎的工作在毁灭着每一个人。
后半部分好像是一个女警探案线,却没有什么新的信息,诟病也重要的就是冲进教育局质问的那场戏,学生的就业率与政府的补贴款和考核挂钩,把学生一个个送进开采“人矿”的公司,点题却导演上身的说教。
一场众人皆知的谋杀,杀害着年轻人的肉体与思想,想起来了相约赴死在张家界跳崖和富士康几连跳的人们啊。
没有采用花哨的叙述技巧,比如从一个悬念出发而辅以耸动视听的碎片式倒叙,而是平铺直叙、静如流水地去逐步显现、揭露,这应当是本片颇具魄力与显得真挚的地方。
两段视角(素熙的切身遭遇与宥真由外而内地渐进与融入),两种时间路线(倾覆之前颇具不安乃至惊悚感的压抑的逐步累积,令人窒息的临场实感,以及事后回溯,正是依凭那些缓慢甚至冗长的走访、追问,才足以凸显耐心与尊重,才有可能一点一点渐进地靠近被长久忽略的她)。
前段是纯然的批判现实主义,她的由热望经冷落直至混沌的无望的整条心理线索得以经由客观的现实情境而披露。
后段一方面是创作者急切乃至顾不得体面的正面强攻,知不可为而为之、痛心疾首的战斗姿态表现于持久的人物动作上。
矛头不可谓不锋利密集。
另一方面,借面冷肠热的宥真而向亡者传达抚慰,这一场漫长而无所得的追索,在剧作上可能是直白乃至累赘的,但在情感上我们无法不认同,因为不能让受害者无声无息地死去。
这全部的拷问与辩难可能是为了一代人的多数者大声疾呼,也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具体珍贵的生命而仗义执言。
现实总比电影更加残忍。
前天,我的一个许久之前的群组聊天,突然有人发了消息。
原来,是几年前,一个癌症女孩下不了床,想要看看雪。
所以我策划了几百万流量,找了大几百个人,弄来了全世界的雪景给她看。
女孩去世后,这个群也就没什么人了。
那天说完这句话,我正打算解散这个群。
但是凌晨,突然有个群友说了句,【活着太难了,还是死了好。
】我第二天看到,就问他是不是遇到困难。
然后这位群友,就晒了许多图。
原来,他得了恶性肿瘤,并且被公司开除,并且借了很多贷款看病。
我连忙安慰几句,也有人开始诉说自己的抑郁症,打工人,还有人陆续退群。
前天,我还写了一篇《四个青年,排队跳崖的事,大家看了吗?
》在评论里,也有不少人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辛苦,然后读者们互相鼓励安慰。
我不由感慨,在角落里,总有细微的声音,没有被听见。
也只有在角落里,才有人发出真实的呻吟。
她,是一个原本活泼开朗,正义勇敢的花季少女。
她,在工地也可以随时尬舞。
然而,一夜之间,她居然意外死亡。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尸检结果表明,没有他杀嫌疑,没有性侵嫌疑,酒精浓度低,直接死因是溺水。
看似普通的案情之下,到底隐藏了怎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韩国又一部针砭时弊的力作——《下一个素熙》。
导演郑朱莉,影片荣获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及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
下一个素熙
01它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素熙(金施恩饰)是一名职业培训教育的高中生,毕业在即,经学校安排,素熙进入分拣呼叫中心进行职业实习。
班主任告诉素熙,那可是直营企业,真是信了他的鬼。
素熙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去了才发现,是外包的客服。
工作内容则是拖延时间让用户放弃解约,继续使用该公司的网络设备。
组长直言不讳:我们的工作就是思想控制。
啊这,是可以直接说的吗?
甚至还有来自更上层领导的传销式训话:这周我们才是第四?
你们把平均分都拉低了!
这样下去会受到惩罚的!
听着就让人窒息。
然而这才只是开始。
素熙接听的第一个电话,就遇到了直接开骂的客户。
“淦,你们到底要干什么,阿西吧&@#%&*……”这还算轻的,还有同事被骂到从座位上弹起来。
那是一个难缠的客户,不同意解约,换了28个人打电话,失去耐心的客户终于忍无可忍,那个同事只是刚好撞到了枪口上。
为了业绩考核,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
强人所难,如此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换来的,只有顾客的辱骂。
连一向脾气好的组长遇到了,也难免口吐芬芳。
顾客向上投诉,领导亲自莅临办公室总(气)结(急)问(败)题(坏)。
“你算什么东西,竟敢威胁客户”。
“没能力就交给高手解决”。
“这件事解决不了,大家都得完蛋”。
太窒息了!
简直是职场霸凌!
还有没有王法啦!
(生气)(尖叫)(暴走)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干的什么违法走私的勾当。
黑心公司,他们不做人,也不把员工当人。
这么多像素熙一样的实习生,她们有的才不过高中毕业。
她们没有社会阅历,不敢对资本主义走狗说不,她们没有勇气,不敢反抗,只有听天由命。
像这样的工作日常,可怕吗?
压抑吗?
熟悉吗?
没有尽头,明天不会好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上级还会经常责骂他们。
压在头顶的KPI,无穷无尽的加班,上级的威胁,客户的辱骂和骚扰。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坚强的人,也会有垮掉的一天。
那为什么不辞职呢,因为不敢。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老师不让,因为学校要提高就业率。
被开除了回学校,要挨批评,要被惩罚,要穿着红马甲打扫厕所。
因为父母不理解,好好的工作,你要努力做啊。
素熙问母亲,自己可以离职吗。
母亲假装没听见。
日复一日的折磨中,终于,有人受不了了。
那个人是组长。
在一个下雪的夜晚,组长在车里吸入有毒气体自杀。
因为公司不合理的绩效制度和超负荷的加班,组长以一己血肉之躯作为代价,留下遗书讨伐公司。
可笑 ,组长平时和蔼可亲,经常教育大家控制情绪。
却是第一个自杀的。
组长以死明志,换来的,却是相关当局的大事化了,是内部的保密承诺书,是公司一手遮天,家属求告无门。
公司甚至严令禁止员工去问丧。
连组长都没有办法反抗,职场小白素熙又有什么办法呢。
组长的死对素熙打击很大。
新上任的组长更是一个无情的监工机器。
迫于无奈签下保密承诺书之后,素熙像行尸走肉般对付着工作。
然而,处于实习期的素熙无疑是任人宰割的韭菜,不仅没有奖金,连应有的基础工资都不能完全拿到手。
新任组长以实习生离职率高为借口,故意拖扣绩效工资。
尽管素熙努力做到业绩第一,却仍然拿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
明明拿着最低价的钱,却做着心理压力巨大的工作。
心灰意冷的素熙选择在工作上摆烂。
既然客户想解约,那就帮他解约好了,反正我也拿不到奖金了,没有业绩,管我什么事呢。
无所谓了,毁灭吧。
素熙一边操作帮客户解约,一边接收组长的信息轰炸。
“不好好做吗”“你疯了吗”“马上挂断电话”接着组长从办公室冲出来,开始变阴阳人。
“因为没有收到绩效才闹这出吗”“就这么需要那笔钱吗”“可能你是穷孩子,张口闭口就知道钱钱钱”我tm真是听得血压爆炸,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求求做个人吧。
同样被激怒的素熙,打了组长一拳(拍手叫好)
素熙被惩戒停职三天。
职场的黑暗面让素熙失去了生存的动力,她试图割腕自杀,但是被救了回来。
清醒过来的素熙,恐怕更绝望吧。
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不让我死。
我和母亲说想离职,母亲假装没听见。
我去见了班主任,班主任只会责怪我。
没有人关心我究竟经历了什么,没有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人可以救我。
三天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一想到明天又要回到那个人间炼狱就好痛苦啊。
我好痛苦,活着好痛苦。
一个寒冷的夜晚,素熙独自走向湖泊,选择死亡。
雪崩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每个人的作为和不作为,都将素熙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作为观影者,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向绝路。
可是为什么,加害者没有受到惩罚,受害人反而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做辛苦的工作就应该受到尊敬,现实是做那种工作会更被人瞧不起”。
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承受痛苦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我们拥有上帝视角,无数次想问,连死都不怕,为什么不辞职呢,辞职就好了啊,解释给父母听就好了啊。
可是站在素熙的角度,绝望恐惧和痛苦是被无限放大了。
是她太脆弱了吗?
怎么会呢,她可是素熙啊。
是那个会为朋友打抱不平怒斥路人的素熙。
是学习最优秀跳舞最厉害的素熙。
是阳光开朗到在路边和朋友尬舞的素熙啊。
可是在她死去的那天,她眼里的光都消失了。
02影片前半部分以素熙为主线,讲诉了一场职场迫害。
后半段则切换到刑警吴宥真的视角,开始追寻素熙的死因。
虽然对观众来说,素熙的自杀毫无悬念,但是在素熙身边的人眼里,这是一场谋杀,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当然,这无异于一场谋杀。
素熙死后,父母声泪俱下,要做尸检,哪怕会破坏女儿的遗体。
尸检结果出来,排除他杀,确认自杀。
父亲要为女儿讨回公道,向警局提供了一系列短信,工资明细单,控诉公司超额加班,克扣工资。
“为了赚钱,她天天加班,结果只有这些”。
然后忍不住痛哭。
“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只是叫她努力,如果我早知道,就不会送她去这种公司”。
吴宥真去到素熙公司,组长将过错都推到她身上。
“工作不上心,收到很多投诉,我就说了她两句”更有来自高层的不当人的发言。
“我们才是受害者,公司的形象受到了多大的损失啊”。
“这个学生有这么多问题,事先什么都没说就让入职了”。
多么荒谬,让人愤怒!
从素熙同事口中得知,公司克扣员工工资,几乎是一种内部方针。
而员工只能忍受,因为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对这种剥削视而不见,甚至还要处罚离职的学生。
质问班主任,却得到回答:我们也要看企业的脸色行事,这样我们的学生还有机会去就业。
学校为了教育厅的指标,不得不将学生送到专业不对口的公司。
根本不考虑学生们将面对怎样的苦境。
找到教育厅领导,教育厅借口说也要受教育部考核。
有心者无权,吴宥真面对昭然若揭的案情,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使施暴者受到惩戒。
有关部门层层推脱,无良媒体不实报道,被上司公然指着鼻子骂多管闲事,看似是吴宥真的“行路难”,恐怕是未来千千万万毕业生的“行路难”。
03《下一个素熙》是典型的现实题材韩剧,批判社会的冷酷,刺入心脏的真实,近乎绝望的爆发,让人如鲠在喉。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
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调查,没有结局的电影,也注定是一个难解的社会难题。
好消息是,《下一个素熙》上映后,搁浅已久的韩国《职业教育训练促进法》修正案终于得到推进。
就在大家以为韩国电影又一次改变国家法律的时候。
韩国政府推出了每周最长工作69小时的改革方案。
这是什么死亡反转。
看来以往对韩国的讽刺“永远敢拍,永远不改”还是太轻了。
职场问题不仅仅出在韩国,试问我们身边有几个人是没有遭遇过pua的,说pua都算轻了,那种赤裸裸的霸凌才真的是让人绝望。
又有多少人,在人生和工作里,找不到可以安全栖息的岛屿,只能曝光在阳光普照里。
昨天,分享的《怒呛人生》最新火爆9分网飞剧,其实讲的也是一样的故事。
还有前两天的热搜—科员不满加班狂怼领导,确实让我们精神高潮了一次。
我也写了《狂骂经理,整顿职场,但然后呢?
》,并且这篇文章短暂的成为微博热门。
虽然最后调查出,这件事是骗局谣言,但网民没有“反转”,反而觉得这种谣言虽然是谣言,却代表了人们的心声。
所谓的90后、00后整顿职场,也不过是年轻人自娱自乐,更像是苦中作乐的自嘲。
今天,又是《下一个素熙》在这些文章里,我想说的都说过来。
我没有刻意挑选题材,但题材层出不穷。
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难以被平复的撕裂,需要下一个素熙买单吧。
——关注VX号 世上最孤独的读书俱乐部每日更新
素熙的死亡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合谋,但在其中每一环里每个人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为己开脱,直到最后就演变成了所有人都没有罪过,自然不会承担对其死亡的责任和心理负担,可以心安理得、得过且过的活着。
因为她的死,参与其中的我们都没有责任,都是她自己的过错,是她自己不珍惜生命,可是她为何从一个开朗有自信的女孩变成一个彻底抛弃生命的人?探究个体“自杀”背后的真相不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所重视、所反思的吗?
学校成了没有人性的“劳务市场”,教育局只看标准化和量化的数据来给予下面学校奖惩,公司阴阳合同极力压榨、PUA实习生。
公司用媒体、上司的力量给调查的警官施压,阻扰真相的调查。
个体在面对重重阻碍困难时,放弃调查是最容易做到的,可作为一名警官的职责和良心又安放在何地? 家长对女儿漠不关心,女儿自杀前的割腕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女儿说出“不想工作”后家长直接冷暴力,家庭本来是最为温馨的港湾,可家长的冷漠和忽视使得本就疲劳过度的素熙精神危机愈加严重。
走向最后不可挽回之路,可以说家庭是压垮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社会里的工作就已经让自我精神面临崩溃的境地,回到家里依旧是父母无休止的催促和埋怨,那么对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一丝留恋了。
更令人难受的是东亚式职场的严格等级化,逃不出的系统困境,任何人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个既成的体系。
警察所做的一切无法为死者追回一个公道,顿时感受到无力感迎面袭来。
若社会的良知良能所不能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社会里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追求真相的警官和公正的司法人员,他们被背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所捂嘴,怕带来社会动荡和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愤怒。
如若所有的关注都缺失的话,那个体就是被利用后“用完即弃”的草灰,将会有更多的“素熙”前仆后继地去寻死。
素熙是整个东亚社会变态职场的缩影,“劳务派遣”“阴阳合同”“职场压榨”“功绩职场”等等,更别说职场霸凌了,现在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真是自说自话,人进入到那个就业环境里,只会被职场所同化、所整顿,关键是有更多的人面临失业问题,会争抢着进去。
“内卷化”更是东亚社会让人感到疲困的一个原因,可那些不想内卷、只想按时下班的低欲望的人该怎么办呢?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是素熙加班工作使所在小组的业绩得了第一,为了保持这个第一名,所有人都得更加努力加班而素熙遭到其他实习生的厌恶和远离。
已经成为“奴隶”的成人,还会想让他们的孩子成为“奴隶”吗?
现在韩国年轻人选择都不生不育,我想也是一种对社会最直接有力的抗议。
最后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些反抗的勇气,面对自己权益受到损害、人格受到侮辱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据理力争到底。
因为错的不是你,而是没有人性的他们。
每个人年轻时对未来都有美好的憧憬,这是生活中难得的美好。
社会发展表面看越来越自由,内核其实越来越禁锢,人人都被控制在一套死板、教条的社会规则下。
让人变得没有人味儿,让社会没有生活气息,只有钱。
所以,怀念那个可以放肆歌唱理想,自由表达向往的年代。
起码,那时的年轻人会觉得,下一站,是天后;而不会,下一个,仍是素熙。
如果未来的社会仍是这个鸟样,不如把这套系统看得淡一些,勇敢一些,自由一些,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才是生命舒展的方式。
只要是组织,都有指标、绩效,加上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如果逻辑不够清楚,对实际情况不做具体了解,制定出的各种违背人性的指标,而被这些指标引导下的人们会展现各种麻木不仁与无可奈何。
企业在失去监管,或者与监管沆瀣一气,唯利是图,逾越各种基本的人权,对底层人民各种无情的践踏和蹂躏,人们越来越像蚂蚁,活着仿佛只是吃喝拉撒,以及作为消费工具。
生命的体验完全被忽视,被自己忽视,被他人忽视。
即使这般卷,这番忙碌,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了吗?
我们的心情更开心了吗?
我们的社会更文明了吗?
年轻人,是这个社会最后的希望。
希望这个社会,可以让年轻人在成长的同时,更自由一些,更包容一些。
溢出屏幕的压抑和绝望,犹如困兽,试图斗争试图自救,却终究在最美的雪天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被数字和比率困住的生命,又何止素熙,也是在屏幕前千千万万个你和我。
被评价的人生,卷生卷死,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卷的原因究根结底还是这个世界吧,不给不卷的人机会,很多人未必是真的想卷,只是被逼着没办法躺平没办法停下脚步,就像素熙被学校里被要求就业率的老师推着,被父母明明听到了问题却选择再问一遍的处境逼着,不得不接受公司的压榨和剥削。
能够选择躺平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运的人。
有人说你可以选择不卷,可以选择躺平,就像那些公司的人教育厅的人说着素熙可以选择辞职,一句轻飘飘的她不应该脾气不好,她不应该不辞职,她不应该给别人添麻烦,冷漠的将责任推给死者,将死亡归于软弱,归于无能。
你没有处在当事者的身份和处境,你不曾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凭什么就冷漠的说都是他们的问题,做一个高高在上的观者是最容易的事了,以自己的境遇揣测和评价别人的决定和选择,无需负责无需承受任何心理负担,这就是赤裸裸的冷酷至死的真实人性。
太有棱角的人是没办法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下去的,太有棱角的穷人更是没办法活下去的,所以磨平棱角的继续苟延残喘,磨不去的棱角的人最终在无尽的绝望中沉默的走向死亡,甚至什么也不会留下。
前些日子因为慕强批这个词频繁出现,搞得我觉得有点烦躁,这个世界的强者有多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靠着前人的积累,是因为自己本就有天赋和头脑的聪明,才得以有机会成为强者的呢?
有多少深陷泥潭的人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而非他们力所能及但未及呢?
那些生下来就不健全的人,生下来就失去了基本自保能力的人,你该说他们活该如此吗?
慕强的意义在于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榜样,而非只是标榜自己拥有这个标签,不是好像拥有这个标签就能证明自己也非弱者,更非把所谓的强者推上神坛。
伟大的值得仰视的永远只有与物质无关的赤裸灵魂,即使是道德和精神还有品质都与经济基础挂钩,只看上层建筑而无视经济基础的慕强批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拜金主义者。
因为很多备受推崇的态度和品德大多数可以用钱堆出来,就像最近被盛赞的所谓的松弛感。
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这个宇宙就是冷漠无情,平等的是众生皆苦,但有人苦一分有人却要苦十分,我们何必去粉饰这些难以逾越的差距,何必要无视本就不在同一起点的事实,而将所有罪责推向弱者呢?
还是说这个世界冷漠残酷到,本就会挥刀斩向更弱者。
这残酷的事实,让人多么的无力又绝望。
强者站于顶峰不该是为了俯瞰弱者,蔑视弱者,自视甚高,应该是为了拉一把弱者。
动物本性弱肉强食,但人类社会应该有所不同的。
其实打下这些话我都觉得有点可笑,因为如果要去面对真相和现实,弱肉强食是亘古不破的法则,人类活了几千年也没有进化到打破这一法则就证明了,希望皆为虚妄。
要么陷入虚无,要么就是陷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推石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自我感动。
但或许我们仍需要无数的后者,来推那或许永远也推不上去的巨石。
最近其实对很多事情都很淡漠,带着一份世界毁灭人类灭绝也不过如此的所谓的看开了,想着及时行乐。
看电影的意义大约就在于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激起一些未曾化为死灰的情绪,迫使自己记得要去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做点什么。
还是尽量不要做冷漠的看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愤怒永远比沉默有力量。
哪怕明知是精卫填海,哪怕明知是推不上山顶的巨石,哪怕只是尽己所能拉一把更弱者,都至少能做点什么。
这个世界有无数个素熙,但希望,哪怕是虚妄,也希望多一些宥珍,哪怕螳臂当车蚍蜉撼树,总要做点什么,总要希望点什么。
故事的一开始,女孩在舞蹈教室对着镜子跳舞,动作有力,有一个旋转动作反复失败,一遍又一遍。
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有梦想、坚持不懈的主人公形象。
之后和吃播闺蜜相约聚餐,与邻桌发生口角,我们了解到女孩个性乐观外向,并且有敢于发声、敢于鸣不平的胆量。
然后这个女孩走上社会,不久后就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冰冷的水库里。
是什么让一个乐观外向、怀揣梦想的女孩杀死了自己?
下半部分的主角——裴斗娜的刑警上线,抽丝剥茧发掘出了无力的真相:是这个社会杀死了女孩。
东亚三国在卷这方面真是出奇的无国界,至少作为中国社畜的我看这部影片就能看到各种惊人一致的社会现象,企业将kpi层层下压、学校对就业率的执着追求,相似到简直身临其境。
而这部影片也只是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沉重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年轻人、特别是并没有非常幸运就读大学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和希望、甚至生命如何从踏入社会那一刻被毒打和磨灭。
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素熙,即使运气比较好不是素熙,也是在挣扎中成为了女警、街舞少年、吃播闺蜜、素熙的同事、班主任、教导主任、教育局普通职员……等如行尸走肉般活着的螺丝钉。
影片中教导主任一番话点出了素熙的死因,也是最无力的地方:“这就是现实。
新生入学率,毕业生就业率,教育厅只会用这个评估学校质量。
”然后那位教育局的职工告诉我们,原来各教育局根据就业率指标竞争保送名额,受制于教育总局。
冰山一角,揭开了这个卷生卷死的社会。
各行各业的底层,都以各种kpi把人物化为螺丝钉死死的钉在那个位置上,而这些指标又环环相扣,你的kpi来自于上级所背负的kpi,而再往上,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不得不全力以赴的指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冰冷的运转,一个女孩的死对他人来说,反而成为了自己指标完不成的灾难。
在最后的葬礼上,我看到女上司、班主任、教导主任都出席了,两位老师哭的很伤心,表示他们也很悔恨。
我悲哀的发现,这些人原本也只是善良平凡的人,他们只是在这个岗位上,做了最理所应当做的事而已,而哭过以后,生活还在继续,公司kpi没有消失,教育局依然考核就业率,他们的手下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素熙……很绝望,女孩的死不是任何人的责任,杀死女孩的是什么已呼之欲出,而影片最后也发现没有任何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最后找回的那个舞蹈视频,首尾呼应,告诉观众曾经有一个蓬勃的生命已无足轻重的消失了。
就和現在網上那些嚷嚷著00後整頓職場一樣可笑啊,實際收入超過普通人十幾倍的「創作者」一遍又一遍消費打工人,要反抗要悲慘要自殺,反正死了之後又有源源不斷的螻蟻繼續待命,真可笑啊。多的是僅僅為了生計沈默的咬緊牙關也要撐下去的人。
7.4 即便波米和鲁韵子说得天花乱坠(毕业生就业率问题,虚无缥缈的三方协议你签不签;架构上的野心和突破,即便不完美并有缺陷,但这个动作很重要),我还是欣赏不来韩国电影,看得昏昏欲睡,虽然下一个很可能就是我。当然也是因为有了预期和剧透,只想着寻找印证,反而失掉了自己的感受。之前在互联网公司时同一层的就是叽叽喳喳的客服们,吵得头痛。每天早中晚都会重回学生时代的「书声琅琅」,他们大声地读着要给客户说的内容,每天都要加班的同时还是单双周休,工资的大头都靠绩效的加持。同时也是整个公司最被「看不起」的底层。如果没有他们,其它再怎么干也都是白搭。在批判人变成螺丝钉的原子化时,是不是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螺丝钉的价值呢?螺丝钉真的能被技术完全取代吗?(可螺絲釘要真安上了,就再也變不回人了)
很好的题材 企业压榨员工 普遍职场霸凌和pua 老员工老资格看不上实习生。造成死亡是放大这个话题。
6.5 +。伤心。
内嵌繁体中字@凯伊贡达在东亚语境下的一面镜子,安兰德此刻就是那个警察。监管部门大妈说只好这样子了,上头评判标准就是考核就业率。难道要告到教育局去。35岁按需失业,65岁准许拿退休金,难道还想变天?
叙事不太行啊 但裴斗娜是唯一真神 没想到整体比较平+冷静 站在任何人角度好像都做了份内或者该做的事 可为什么结果错了 这就是结构性/体制问题吗 当活生生的个体 人 变成冷冰冰的数字被量化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 还有外包真的害人但在资本市场不得不play their rules 之前读《是我的错吗?》开头一篇也是韩国建筑行业外包 风险高 问题大 互相踢皮球
65/100 在素熙轻生之际,电影被一分为二,前者描绘了她“濒临死亡”这一漫长而又仓促的社会过程;在后半部分,主创们创造了一个社会中几乎不存在的正义形象,来撕破这法律意义之上的自杀的背后种种阴暗面,呈现予我们
为了天门山四个孩子的纪念
很可惜内心张力未能展开~
不好看
很难不注意到无论女生和女警穿梭到任何场域都幽灵般如影随形的数字图表 作为优绩主义暴政的化身 它们从劳动者的职场绩效出发 一条通往学校升学率和教育局/劳动局就业率 另一条通往公司主管/警局领导的上升通道 直至量化考核形成无解的莫比乌斯环 将所有人的政治生活置于一场撕裂危机中
与宝宝看的,宝宝在旁边睡了1个半小时。我暗自下定决心,如果她出来说喜欢这个片子我就跟她分手,还好她睡了。又臭又长,这么矫情又刻意的东西真的好无聊好无聊。 死亡大于辞职? 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人? 脆弱又矫情的烂故事真的除了噱头狗屁不是,有的是更困难更艰苦的人们还在乐观的活着呢。别出来工作了,回家当公主吧。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我刷俩小时抖音都更有价值。 学生作业般的视听,老套俗气的天上飘雪花等烂俗设计,我读书差,我来到了职高,我被分配到辣鸡公司做辣鸡活,我好惨,我的朋友们都在辛苦的工作,我不能辞职,辞职我的学校会说我们是笨蛋,呜呜呜我好难,我受不了啦,我要自杀,全都是社会的错,这个吃人的社会,谁是下一个素熙?我也想看看谁是下一个傻逼,别跳湖了侮辱环境,去垃圾场自杀吧。
#Cannes2022 3.5/5 片子是极其冷静的,但我觉得中间一程节奏太慢了
女孩叫素熙,观众叫窒息。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组成一台杀人的机器。下一个素熙就是你,你和周围的人合谋杀死了自己,却根本无处可逃。
我们都是素熙,素熙比我们勇敢,勇敢的结束了这一切,我们只是苟且偷生。
3.8分。这片子唯一在剧作层面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应该就是对由真的人物线写的有点过于寡淡了,如果不是裴斗娜的演技一直撑着,很难让人如此信服,她能如此不顾阻挠的查案。除此之外,片子基本都很满意,主要是题材太让人亲近了,近得都让人喘不过气,时刻有窒息的感觉。素熙从一个活泼有趣、敢作敢为的女孩子,怎么就一步步走上自杀末路的呢?我们在前半截看的是情绪,是各种欲言又止的伏笔,而到了后半截,看的全是阳谋,是学校、公司、社会机构,甚至是原生家庭、周遭朋友的一点点漠视,最终让她在寒冷中彻底失去光亮。
没有采用花哨的叙述技巧,比如从一个悬念出发而辅以耸动视听的碎片式倒叙,而是平铺直叙、静如流水地去逐步显现、揭露,这应当是本片颇具魄力与显得真挚的地方。两段视角(素熙的切身遭遇与宥真由外而内地渐进与融入),两种时间路线(倾覆之前颇具不安乃至惊悚感的压抑的逐步累积,令人窒息的临场实感,以及事后回溯,正是依凭那些缓慢甚至冗长的走访、追问,才足以凸显耐心与尊重,才有可能一点一点渐进地靠近被长久忽略的她)。
二段式的割裂实在太严重了,和肯洛奇云泥之别
呃…
从个人的崩坏引入整体的僵化和溃烂,《下一个素熙》的名字起得非常好,不是谁是下一个素熙,而是这个电影里出现的所有人都是下一个素熙。素熙在接线工作中被培训成为麻木、冷漠、丧失情感的人,对着孩子去世哭泣着的父亲还能面无表情地推销产品。从老师到警察到教育局职员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训练中变成同样的人,对着自杀的孩子毫无触动地遮掩了事,推卸责任。面对一张又一张排分表,所有的个体在这样的系统里没有别的下场,只有走向自毁,成为下一个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