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看讲述我们那个年代的国产电视剧,喜欢看里面那些旧旧的背景:比如旧旧的暖瓶,喝水的搪瓷缸,跑到小卖部打公用电话,在四合院里面凉衣服。
都很有种旧旧的美。
现在这些场景已经不在我的生活中了,也许这才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视剧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这些。
毕业后的10年:从大学毕业开始,看着带着学究气的杨港,就想起以前刚踏上社会怯生生的样子,呵呵。
想想这10年给人带来的变化真大。
大起大落:从不屑干小活,到收旧货的成功晋级,真是个漂亮的转折。
第2次从杂志社承包,到停业整顿,浩东第2次归零。
从到家乐爸爸公司干房地产,到出卖公司机密得到500万,到最后跟家乐缴纳补偿金500万,家乐第3次归零。
归零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明白。
浩东对赚钱的渴望,我非常理解,你可以忽略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把所有心思放在赚钱上。
生活其实包含很多东西:健康,爱情,亲情,工作,事业。
所以回头看的时候,不能光用钱去衡量自己的成就。
出卖后带来心灵的煎熬:出卖后的煎熬是没有办法预计到的,面对现实说出真相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家乐有这个勇气,浩东有勇气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生活的无常:从小荷奶奶的去世到家乐爸爸的离开,最后到玉芬的以外,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以前觉得死亡很可怕,因为死亡总是和哭声联系在一起。
现在觉得死亡就是一个老朋友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他还是活在哪些想念他的人心里,于是就扫墓的就是和老朋友去聊聊天。
我们生活的年代,这个名字里感觉就充满了无数的梦,无数深重的情。
三个大学的铁哥们,怀揣着梦想,想在这个社会上干出一番事业,去寻找梦中的理想、自由。
可是,社会的残酷把他们的梦撕地面目全非。
社会就是这么世俗,这么功利,中文系毕业的文凭在这个世俗功利的社会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为了生存,大家一切向钱看齐,去嘲笑、蔑视、欺凌那些怀揣着梦想的青涩青年。
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世俗功利面前,是这么的渺小。
还有一个情字,我觉得是这部剧所有悲剧的来源。
袁浩东因为紫云对他无私无求的情,开始了对社会的妥协,对金钱的不择手段,因为那个兄弟的情,才在背叛之后不敢承认,因为害怕失去哥们,只能在悲剧的路上越走越远。
赵家乐对待哥们儿情谊的看重,让他的哥们在他面前总是感到自身的恶,他的情谊太重,让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错误,犯了错也不敢正视他,在他如此重的情谊面前,就像耀眼的太阳,刺的别人睁不开眼,让人对他心怀愧疚。
还有就是洋港,也是重情重义,但他总是把这个情义挂在嘴边,总感觉是站在情义的制高点去谴责自己的哥们,以道德情义的名义,让人在他面前总是压抑自卑。
朋友,请不要给我如此重的情,它让我喘不过气!
陆陆续续看了几天的电视剧终于看完了,笑过也哭过,但最终留给我的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
我不是一个总是喜欢浪费时间看电视剧的人,但这部电视剧确实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录音机停了,电影散场了…”三个亲如兄弟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后一起为理想打拼,这期间他们一起开过公司,端过盘子,收过废品,一直到自己当老板经营杂志社,社会的压力和创业的艰难最终让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做出改变,然后每一个人都开始变化,他们中有人开始被钱迷惑了双眼,有人被仇恨蒙蔽了心智,多年的好朋友不欢而散,然而最后“电影散场了”,他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幸福就是跟自己喜欢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空和好朋友聚聚,然而这也是他们最初没钱时候的生活。
金钱确实让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它永远无法改变发自内心的真情。
电视剧中有一条暗线就是“500万”,从袁浩东突破底线拿了这500万,他们的生活就开始出现了大的转折,但最终家乐因为单纯的报复而进监狱的罚金也刚好是500万,一切就像是冥冥中的安排,这些钱最终也是相当于归还原主。
我一直在推测,如果换了是其他人呢,家乐是绝对不会做对不起朋友的事,而郭洋港则很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原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底线,一旦突破这个底线,说不定他们做出来的事情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
看来做哥们还是赵家乐最好,而袁浩东则可能会是我们的好领导。
从刚毕业开公司失败到去火车站扛大包再到饭店端盘子,他们一步步的摸索着自己的成长道路,而袁浩东就是第一个成长起来的人,也就是在朋友眼中第一个有变化的人。
袁浩东从废品收购开始去一步步积累自己的原始资金,也是从那时他开始变得不再理想化,他对生活有了太清醒的认识,他甚至开始执着的以为金钱可以改变一切,这也造就了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但我还是个很佩服他,他敢拼敢闯,在监狱里可以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他可以对一大群人说,你们等着吧,这本杂志我们三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
袁浩东最先从青春的稚嫩摆脱出来,他让自己变得更加社会,更加物质,然而他的独断专行往往又让人很受不了。
镜头转到最后,我们看到,时间改变了一切,十几年后的袁浩东再也不是那么风风火火,头发花白,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吃着泡面,这是心酸的一幕,也是导演故意安排让他和赵家乐重逢的铺垫,历经喧嚣与争斗,他们都平静了下来,袁浩东也终于勇敢的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这时我们又看到了仿佛他们十几年前的过命交情又回来了,或许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也或许只是被仇恨所蒙蔽。
文中有太多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比如韩中原对真正朋友的解释“真正的朋友就是:当他快掉下山崖的时候,你一把拉住了他,可是再坚持的话你们俩都会掉下去,这个时候朋友说‘放开吧,你还得活!
’”。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坚定的友情的基础是信任和宽容。
袁浩东还说过一句话“我就想做一条狼,一条一岁的狼,你给我块骨头试试,我绝不撒手”,这句话也就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才有胆量说来的,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面对强大的压力产生的偏激想法,也是这种想法让我们迷失自我,以至于把人生交给了别人掌控。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熬夜看完剧集《我们生活的年代》,脑子里冒出的就是狄更斯的这句经典。
1996到2006,十年,足够可以改变一切。
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友谊,曾经以为地老天荒的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斗志,在欲望与人性的挣扎中悄然改变,直到有一天一切都不见了。
剧集的前半部,关乎友情与奋斗。
袁浩东、赵家乐、郭洋港,三个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在毕业三年后,踌躇满志地聚在北京,打算开公司。
那是在1996年的冬天,三个人创业受挫以后找不到工作,没有钱交房租,没有钱生火取暖,没有钱吃饭。
他们一起去扛大包,端盘子,饿了吃泡面,冷的时候跑步取暖。
那个时候的他们,以为人生的最低谷不过如此。
好在还有彼此,还有不离不弃的爱情,还有昂扬的斗志及奋斗的理想,年轻总是充满希望。
如果编剧一直这样编下去,让他们在历经奋斗之后,获得成功,无疑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但现实不是童话,当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有些东西开始改变了。
转折点发生在袁浩东因为抵挡不住钱的诱惑出卖了赵家乐的爸爸,剧集后半部的主题也变成了赎罪与解脱。
剧中,我最同情也最喜欢的是赵家乐,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好朋友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与父亲争吵,认为父亲冤枉了自己的兄弟,因为他真的不能相信那个为了朋友可以放弃20万的人,会因为钱出卖友情。
他的父亲说了一句话,是的,20万不会,那200万呢?
有时候,当钱多到能摧毁人的底线的时候,你以为不会发生的事就发生了,只要是人,都很难不被诱惑。
赵家乐仍然不肯相信,他苦苦地追寻这个答案,究竟袁浩东是不是告密者。
对这个在最困难的时候,偷家里的东西救济朋友,和朋友一起吃苦受累的人而言,友情是他生活的信仰,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但是他失望了,袁浩东根本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他被彻底地摧垮了,正如他所说,“以前大家都觉得我赵家乐是个二百五,是纨绔子弟,但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至少我有朋友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同甘共苦,但现在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 和他一样无法接受的,还有袁浩东的妻子紫云。
这个为了爱情放弃工作,与父亲决裂的女人,把感情当作她生命的全部。
她在袁浩东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用爱撑起了一片天空。
此时,她只想要一个真相,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对她坦诚相待,说一句实话。
但是没有,婚姻的破裂在所难免。
只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自己,她带着无奈与痛苦,回了老家。
赵的父亲死了,仇恨开始在那个单纯率直的男人心灵滋长。
而感觉罪孽深重的袁浩东,也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旅。
后半部远没有前半部那么轻松,现实开始露出它本来的面目。
之后的赎罪与复仇,都让我有一点不想再看下去。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最终,他们的另外一个好朋友郭洋港因为他们之间的仇恨意外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人性终于开始复苏,但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却远去了。
编剧在最后还是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来安慰那些受伤的人们。
但我们知道,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
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我,因为它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他们的故事中有我们奋斗的足迹,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友情,爱情,理想,现实,欲望,困惑、、、、、、 他们经历的也是我们所经历的,或者将经历的。
我不想扮演一个道德卫士的角色,去谴责袁浩东,因为贪婪只不过是生命的原罪,他的内心也经历了炼狱,并最终获得了解脱。
但我还是止不住地问自己,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我的底线是多少?
70后出生人的青春时光似乎都离我们不远,但是已经没有了20出头岁月的冲动与鲁莽。
留下的更多是对人生的许许领悟。
虽然以《我们生活的年代》命题,并不适合我这样的观众,但是,透过镜头的叙述,我可以回忆起一些儿时的光景,也许那个岁月,没有着科技的泛滥。
平淡朴实的生活是人们彼此交流的最佳环境。
然后,这个命题又吸引着走过这段岁月的年轻人,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
如何从年少轻狂变的唯唯诺诺,最后看清眼前,明白生命中重要的,舍弃次要的。
这部连续剧采取了少见的编年体拍摄,时间是整个剧贯穿的主题,我想也许时间点的变化可以更真实的突出人情冷暖的变化与残酷。
时间是从1996年夏开始的,地点北京,三个大学时期的要好朋友为了追逐梦想,回到曾经一起读书的城市。
我想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然后辞掉工作,不止是现今,我想在那个时候也是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也许仅仅工作2,3年的人社会经历依旧匮乏,又或者少年的冲动把现实看的太过简单。
三个人在幻想着挣到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构想着有钱的日子该是怎样的快乐。
虽然看似幼稚,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白日梦,因为我也有过,也许人最美的时候是在无边的幻想中,那我们为什么要打破这样美好的憧憬。
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然而,在温饱成为问题的时候,有人放弃是必然的,然后第一次的人性描出出现了,两个人一同从济南来北京,可是,积极性最高的人办了停薪留职,而被鼓动来的则是辞职而来。
原来,在这样的年纪,有人就会给自己留后路,而有人则不。
当然之后的点点故事与创业是剧中值得观赏的部分。
这里我就不做评价。
我很喜欢这样开头,在第一集中就放入和很多很多的素材,大量的剧情穿插,而不是简单的介绍背景。
这样上来就可以吸引眼球。
我想这部戏最主要的是突出三个部分,创业,友情,爱情。
可能有人会说,《奋斗》不也是吗?
说实话我很讨厌奋斗,我总觉得是编剧与导演天真的想象在我们80后生人应该有的思想,然而我们其实比他们想的现实,沉稳。
大部分的80后人似乎与《奋斗》中那几个角色相差甚远。
总体剧情与主题并不相符。
很失败。
而《我们生活的年代》虽然是上一代人的事情,然后,这三点突出的淋漓尽致。
看完总觉得有共鸣。
创业的主题可能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而在1996年的时候,我想敢于闯荡的年轻人没有60年代与80年代强。
可能60年后人多是生活所迫,而80后则是衣食无忧的实现梦想。
然而70后的人可能很多都安于一份工作。
平平淡淡为多数,也可能是我的不了解。
但是,在这部剧中,我很欣赏这样白手起家的创业方法,虽说借钱的渠道有关系的成分,然而借来的钱总是有压力。
虽然第一次的失败惨重,但是第二次的投资确实是成功的。
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甚是合理的剧情。
每个人的梦在最后都得到了实现。
可惜的是少了一人,这样的死亡有点离谱,但是毕竟是连续剧。
友情这个主题中加入了太多的附属感情,我看到了当食不果腹的时候,有人能够放下尊严去干社会底层的劳动,甘愿做着被很多人鄙夷的工作只为挣到房租和一份口粮。
我也看到了,同样是朋友,在这样落魄的条件下还是放不下架子,而只能拿家里东西出来变卖,虽然部分情节是为了朋友,但是义气并不能掩饰他的适才自傲。
或者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过分的放下尊严,有时并不只是放弃了梦想,跟多的会践踏自己的梦,那个时刻我想心里碎片的声音一定不好听。
但是为了生活,有时候却成了钱的奴隶,将钱看的过重,到最后的出卖朋友,就是不适度的体现。
所以,我们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追逐金钱的同时不能忘了有比这些都重要的情感。
在后来,朋友反目,妻子离散,死亡,都是因为一个人的钻钱眼,这样的友情变质,真是看得让人心痛,但是这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也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的。
所以,有时候应该想想怎么才能将现实照进梦想。
其实眼前有些事情就让我有很多的共鸣,我不愿说出来,不愿抱怨,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平静的接受。
因为这些都是你再也无法改变的,这个东西叫做现实。
爱情这个主题,在这里温温的,没有偶像剧里那些离奇胡闹般的假浪漫,也没有《奋斗》里无聊消遣似的三角恋。
这里介绍了每对人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的相离。
三种爱情都是现实中可以见到的,平平淡淡也不缺少火花。
也许这才是真正爱情主题能够正确体现的方式。
最后呢,我想推荐这部剧给大家,希望大家也会有所共鸣。
这样那样的连续剧好多都是在夸张的扭曲现实,而这部剧确实蛮现实,蛮真实。
发生的年代离我们不是很远。
结束的时间离我们很近。
也许在看过之后,你们都会想起那个戴着随身听,骑着自行车的年代。
那是是美好的。
时间往回走十年,那时我还在接受义务教育,还因为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哭鼻子而且把桌布撕成一条一条的来释放压力。
我没有预见过我十年后的今天会是现在的模样。
那么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呢?
所有的想象和猜测都不管用,谁也无法知道。
还在上学的小雪对我说:只要努力,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说过,她还在上学。
我想,看这部电视剧的人不是因为它情节多么紧凑动人,也不是什么偶像剧、间谍剧,没有多少牛逼闪闪的台词,也不涉及各种主义和国家大义。
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喜欢。
如果喜欢,应该是在这其中,看到了自己。
恋爱了,工作了,毕业了,辞职了,创业了,失败了,重来了,又失败了,怀疑了,固执了,放弃了,改变了,越走越远了。
刚开始特不喜欢家乐,虽然这个名字很喜庆,但一看就是个不着调的主儿。
做什么都做不成,干什么都闲累。
但是就是这个小子,他单纯,他真诚。
他偷家里的东西给哥们买东西吃,他帮哥们的女友拜托变态男,他跟哥们去打仗,他想法儿帮哥们借钱开咖啡馆,而且他不图回报。
太真诚的人,对于别人来说的小伤害可能就是他的颠覆。
可以说这是单纯的代价吗?
袁浩东这个男人似曾相识。
他稳重,他努力,他对女友好,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想让周围的人因为他而幸福。
他真的曾经想。
但是如果我说这些其实都是他自己的虚荣心都是为了他自己你信吗?
他不要200万他要500万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很干脆就离了婚不回头望你知道为什么吗?
他以为自己不会后悔,也不让自己后悔。
但是他忘记了:生活给谁都不会太多。
至于洋港,我觉得结婚应该找这样的人,鉴定完毕。
貌似这个角色很不讨好,演的很辛苦,最后也没谁记得他。
像是生活中的每一个自己,每一个小兵。
紫云这个有点琼瑶的名字,让人物性格都那么琼瑶。
这个漂亮的善良的懂事的又不物质的姑娘本该天上有这个姑娘知书达理,温柔洒脱,有大爱,后来也有了大悲。
一个爱情能让一个女人记着一辈子,一辈子的所有事情都和这场爱情脱不了干系,但是男人不同。
所以虽然她等了,但是没用。
起码有5年没看电视剧了,虽然这部制作的真的有点粗糙,台词有点做作,情节设置有的地方真不太像21世纪的电视剧,按照一百分的标准来看也就能打50分。
但如果你沉沉浮浮过,或者你在沉沉浮浮着,就会被他们吸引。
你想看看你的同学张三最后怎么了,你的同事李四最后怎么了,最关键的是最后你自己怎么了。
最近总看到类似这样的话:我们一直以为前方是无限美好的一直往前奔,其实最后发现最好的日子都过去了,都留在后面了。
不管多大,这句话都适用。
不过我想这部电视剧给我们最大的教育就在于:如果你实在家境优越又有能力不为钱女人权利犯愁的话,你可以尽情享受各种娱乐。
但如果你不是,就少看点电视剧(尤其这么长的)。
生活那么现实,看看里面他们哪个人工作没用到人际关系?
所以大家还是该在哪方面努力在哪方面努力,别等到后半辈子说每一句话都用“如果什么什么就好了”开头。
支离破碎的,真好。
这是我除了《奋斗》之外一部基本一气儿追完的国产剧,《奋斗》就不说了,太戏剧也太喜剧,而且太意淫。
敏儿推荐这部的时候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再叮嘱一定要看,他很少如此强烈,于是就看吧。
我说过,我们总是会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电视中寻找一切能够对号入座的机会,然后寄望能在那些浓缩的人生版本中寻找到今后道路的可能样子。
它们表现得越接近,你就会越期待能偷窥到命里注定的一丝丝玄机,得到一点点提示。
所以看过开头之后,我就被抓住了,记得那天我就一度想把签名改成:赵家乐,你他妈的就是一赵家乐!
因为很像,真的像。
接下来人物所面对的诱惑和选择,做出的决定和促成的错误和伤害,都会使我不停地问:我会这样么?
我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给那些我最不愿失去最挚爱的人们带来不可挽回永生不能磨灭的伤害?
我有没有幸能碰到这样的人?
故事按照时间推移不断地发展着,慢慢地,我发现,原来我与之相像的不止赵家乐,还有袁浩东,甚至郭洋港。
我想,我一定也会被现实推移着忘却了原来最真实的样子,身边的人一定也是。
在心里底线被不停冲击的自我保护状态下会做出种种价值衡量上的数学错误,以致于倔强而显得懦弱,怀念而显得仇恨,深爱而显得远离。
这是一个饱含命运隐喻的描述,一段关于时间的记叙,我在外面亲眼目睹他们的变化,循序渐进地抑或是突然地。
也时而牵扯自己进到里面,问自己是谁。
众人的故事,总会有无辜的牺牲者,好在,一切都支离破碎后,都回归了平静,回归了最初的样子。
也许,等我们人老了,心老了,也都会如此。
电视剧谁都能看,但有谁真的经历过么?
真的给人装孙子,当孙子使。
——题记不久前,mike在每思侬上丢来一个链接。
该兄虽然人在米国,但是心系大陆。
心系到连大陆最近放什么电视剧都比我清楚,惭愧惭愧。
该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被称为70后版的《奋斗》。
看了前3集后,我觉得这部剧比《奋斗》好多了,不纠结,很奋斗。
但是,昨天,我发现我错了。
这个年代,人人都在纠结,人人都有纠结的事情,只不过是纠结的原因和内容不同罢了。
总体来说,《我们生活的年代》更残酷,色彩更灰暗。
三个情同手足的大学同学同甘共苦,希望能打下一份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家业。
可是,电视剧是不可能轻易地放过得到幸福的人,今天,三兄弟被人骗;明天三兄弟被流氓欺负;后天,三兄弟好不容易干出的家业被人抢走,一无所有,再从头来过。
我们常常感慨,人生无常,其实最无常的是电视剧。
故事的结局是中国式的团圆式结局,毕竟一个支离破碎的结局虽然更发人深省,但是也有可能因为过于残忍而遭到电视台封杀。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一毕业就失业,不给点希望,大家都要消沉了。
这部剧结局还不错,但是过程太坎坷。
具体如何,我就不做剧透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今天写这篇博文只是想分析剧里的三个人物:浩东、家乐和洋港。
世界真的很奇妙,素数不断地主宰着人的想法。
7位编码最容易让人记住事务,上帝用了7天创造世界,世界有7大洲5大洋,全是素数;而故事里但凡多个人物的,必定也是素数,小红帽里的主角是3个,白雪公主是和7个小矮人在一起,灰姑娘面对的是后母和2个继姐姐(也是3);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兄弟结义,投名状是三兄弟结义到反目的故事,我们生活的年代同上,也是三个兄弟的故事。
这个素数偏执不是今天文章的重点,就写到此。
老子说:道法自然。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定的道在支配,想摆脱也摆脱不了。
世上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这就是道。
用到人的身上,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有做事和面对世界的方法,很难改变,或者至少在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
这部剧里的人物也是这样。
浩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智商。
他能忍,为了成功,为了出头,他能扛大包、端盘子,做一些看似和名牌大学生身份不符的工作;他收过破烂儿,但也有胆识垄断北京的破烂儿行业,每个月坐收万元股利;他办过杂志,有胆识把大地产商的背后情妇写出来,使杂志销量从3000翻到15万册。
浩东有着现代中国人需要成功的要素:胆识和才能。
无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往往一个人的优点又是一个人的缺点。
浩东的死磕和一股劲都与他对自己的胆识和才能的认定有关。
再加上他对金钱的渴望,便犯下了不可逆转不能回头的大错。
家乐,官商子弟。
从他在电视剧里的表现看,他从小就调皮,但是生活里不愁吃不愁穿,捅了篓子有老爸兜着,没了钞票有老爸供着。
一副火爆脾气,但是却是个非常义气的人。
也许是生活环境的原因,他比较单纯,愿意相信别人,更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
最后,也是他的兄弟伤他最重, 也因此摧毁了他的世界观,让他走上了另一种生活的道路:以复仇为目标活着。
说到这里,我觉得家乐的父亲临去世前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活在仇恨里等于是在惩罚自己。
凡事反而看开一些好。
对于小事恐怕得过且过尚能执行;对于大事,恐怕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人一直说“忍”是心头一把刀。
宽容、容忍的滋味对于当事人来说都不容易,往谁的肉上割把刀都挺疼的。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当事人的选择,选择宽容,选择仇恨,都是自己的心境。
洋港是三兄弟中的老好人,类似于《投名状》里金城武的角色。
温温吞吞,有着文人的酸气和理想主义。
在我看来,是一个标准的中文系毕业生。
单纯、痴情、文气、爱情至上都是他的特点。
但是,对他的描写太少,我也评价不出太多。
再加上,演员是武林外传里的白展堂,我看到他的脸+东北口音就觉得严肃不起来。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以下几个道理:1、人不能太狂妄,不能太看重钱。
2、人不能太执拗,要宽容、忍让。
3、不要随便做谐星,不然观众很难严肃地对待你的转型。
Life is short Play hard
几天的时间,在各种心情起伏中看完了这个冗长的电视剧。
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40岁的男老师看了也会泪流满面。
置身这个时代在其中拼争的人,会理解戏剧性之外的那些残酷和无奈。
从一无所有的奋斗,到渴望财富的抗争,再到最后的千帆过尽回到起点,个人与时代盘根错节在一起,情谊和道德接受从未有过的审视,内心饱受煎熬和震压。
这个时代看似充满机会却陷阱无数,人如深渊般莫测,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被它悄悄改变。
说起这种改变,心里着实没底。
生活中总是充满未知的矛盾,不知哪一天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你就被裹挟其中,只身面对复杂的细节,纠结于各种抉择当中,有口难言,心烦意乱。
走出校门就再没有了庇护,原地不动再没了理由,必须直面,也就必须改变。
改变的代价可能是你失去了平静的生活,也可能是放弃一直坚守的爱情。
尽管二者都弥足珍贵,你却只能像个孩子一样,在任性过后学会接受。
时间终会洗涤一切,却残酷地无法回到从前。
没有时光机,没有后悔药,在坚定地痛下决心之前,谁知道天枰的倾斜会将你的未来带向何方。
花了近2个月看完了张建栋的《我们生活的年代》,不能不说刘烨的演技绝对是退步了。
他演的“袁浩东”是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但纵观30集,也不见刘烨有把握的住角色的迹象。
台词像拿着剧本照念的感觉,人物的表演,尤其是眼神和肢体语言方面,退步很明显。
不知道刘烨是怎么想的,好像娶了个法国老婆,顺便把灵魂也转移了。
比起《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部戏被戏称为70后的《奋斗》,感觉张建栋太“拿”了。
戏走的不连贯,情节转折的地方过于唐突,让我有些失望。
同名主题曲做的很好,符合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
时间流去,有些东西总会变的。
我们都倔强,都固执,都难过地徘徊在过去的那个无限留恋的年代里,但人和事还是要变化,不管是往那些好的坏的,希望的不希望的,必须尝试去接受,惟有先接受,才有再次寻回快乐的可能。
很喜欢这部电视剧
我不懂袁浩东想挣钱哪里错了?难道是我庸俗?洋港是哪根筋搭错了?赵子琪是盲人吗?双眼木讷无神还散光
额
太现实啦
以后再也不看这种苦逼的电影了
我从这里认识了李光洁。很有腔调的妞!
有你的影子
社长这角色实在不招人喜欢。蛮喜欢李光洁和李倩一对的。算是不错的电视剧。
前面十集还行,后面真TMD无聊的片子。太扯淡了。
剧情真没印象了,奇怪的是主题歌记得…
注定的总会在一起。
太作了
不像是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可惜了一班好演员
袁浩东拿了500万后的心理煎熬
劇中主角不斷地爭吵,腦海中想到「歇斯底里症」。
那个年代的友情很厚重,爱情很刻骨。交友应交赵家乐,娶妻当娶杨依蕾。全剧最喜欢的角色居然是家乐的爸爸,有勇有谋有心胸,又不一意孤行,做人不别扭、不较真。叶玉芬和杨依蕾都是不错的女人,聪明能干,不矫情。袁浩东是他们的大家长,操心赚钱,个个不领情,但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好男人。紫云就不多说了,她的眼神看起来真的很空洞,不知道在看哪里,前半段一直在照顾三个男人的生活起居,更适合做朋友。
有点沉重
这种年代剧都是这样的套路,我不推荐剧情,仅仅赞赏演员表演
07年刘烨的演技真迷惑 全程像背书 除了男主所有角色都在用力。剧情特别故事会 纠结纠缠疼痛不堪 爱来爱去但是都忠贞 看得出编剧努力往真善美正义上靠又希望能博观众眼球。 最终剔除了各位后来者 世界还是最初成员组合的。一样又变得不一样。时代变迁特点被拍得润物细无声这点很好。
故事本身还不错,但是刘烨的演技值是负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