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的那句:“是我自己把日子过复杂了”让人泪目。
如果一开始选择不管这个非亲生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
但他选择了,且正面影响了姐姐的人生,把姐姐从泥潭里也拉了出来。
最后的最后,这个孩子却成了他临别前唯一的牵挂。
只是现实中的话,会有多少人因为一开始的选择没有考虑清楚后果,而到最后的时候,后悔了当初的选择。
也许是因为自身对于亲情题材有特殊的情结在,看的时候很多细节都深有感触。
整个故事叙事结构清晰,表达流畅不冗余,分镜和切镜都很利索。
片中曹导与小曹生的演绎都非常细腻、自然,收放自如,情绪的转换与爆发能看出来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传递出的最真反应,泪与笑,拥抱与远离,都恰到好处,所以即便整部作品中泪点很多,但都是能主动带动观众情绪的牵引,而非为了拍摄而排布。
片中很多细节也都体现了制作的用心,如蜗居小屋的陈设,即便条件再简陋,也要在一隅给孩子安排一个小小的帐篷作为儿童房,安装了星空灯,满满都是父亲的爱。
在映后,曹导也表示,也是因为心中对于父子亲情的许多思考,才逐渐酝酿出了这样一部作品,结尾小曹生一句“爸爸,你回来吧”实在让人忍不住流泪。
正如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亲情本来就不图什么。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寻找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也许,故事的有些部分,不是大多数人经历过的,但并不代表真实生活中就不存在。
亲情本身也并不都是建立在血缘之上的,人世间情感的发生与连接有时可能只是在于一个契机。
那些苦与痛的日子,如果不曾体会过,那说明这一生是幸福的,但人间苦痛的存在,仍是真实甚至更深刻。
如果自己的生命长度不够长,那就依靠好的作品来帮我看到更可能开阔的宽度。
感谢遇到了这样一部作品。
以前经常看曹炳琨演的戏,对他的演技还是肯定的。
这次不仅看他演还特别关注了他编导的这部亲情题材的影片。
题材不算新,但主题明确,确实催泪。
感动的同时不免发人深省。
当内心柔软,泪点又低的人遇上这部影片,结果可想而知。
没错!
看到一半就开始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准备看电影的亲们,记得备好餐巾纸哈!
有很多很多年都不敢看关于亲情题材的作品,始终没有勇气。
今晚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一个人去看完了这部片子,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
也在小生子这样小小年纪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天塌了。
当时看着大人崩溃痛哭,不知所措的样子,自己反而默默躲在床角边落泪,就像曹生躲在小屋子哭泣一样,也许小林已经说出了一切,只是懂事的小生子没有说出来。
懂事,可能是很多不幸的原生家庭,无意识强加到孩子头上的紧箍圈,被迫成熟,如果能天真任性,哪个小孩真想一夜长大呢。
小时候记忆里的父亲是胖胖的模样,也像曹德旺六年前的样子。
慢慢的,一点一点变得黝黑干枯孱弱,跟曹老师减肥断水的后塑造出来的病人的模样如出一辙。
相信曹老师肯定是观察过真正的病人,为角色付出了能做到的一切努力,很佩服这样一位好演员,敬业较真。
曹德望对病危的父亲说过,你这是要赶在我前头啊(原台词记不得了)是啊,哪个做父母的忍心白发人送黑发人呢,能走在前头也是种福分吧。
不知道当年爷爷奶奶是怎么熬过去的,该有多悲伤。
后来曹德望给父亲烧了冥纸,还有很多冥用品。
当年的我不曾想过,人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竟是在至亲的葬礼上,每一件都要经过自已的双手,沉甸甸的重量,烧成灰烬,但心里期盼离世的人能接收到,真实又虚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曹德旺用尽所有办法,给小生子安排好一切,给他找了福利院,给他存了钱,自己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直至终点。
小生子是命不好,但他又是幸运的,遇到了善良的人,给了他爱与温暖,为他耗尽生命。
以前妈妈告诉过我,爸爸想再多撑几年,看着我长大些也就放心了。
于是他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尽管煎熬无望的日子没有意义,但却有活下去的理由。
有人说曹德旺圣母心,但转念一想,对流浪猫狗都会心生怜悯,为什么就不能接纳一个无辜干净的生命。
且在曹德旺人生最彷徨的时候,这个小小的生命给了他希望与动力,就像灯塔一样,引领着他。
让他在遭受背叛,失去爱人家庭的时候,又得到了一份亲情与另一个家。
如果能给这个故事加个结尾,希望是这样的,很多年以后,曹生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身边站着一位温婉的女子,女子俯身把手里的袋子放在墓碑前,起身接过曹生怀里的婴儿,站到一旁。
曹生上前蹲下拿出袋子里的东西,一瓶啤酒,一小瓶白酒,两个杯子,还有一个保温杯。
他打开了保温杯,在里面倒出了一根冰棍,在一个杯子里放上一根,撬开啤酒盖,把酒倒杯里。
接着又拧开白酒盖,给另一个杯子满上,两杯酒分别放在左右两个墓碑前面。
他边用手擦了擦墓碑上的照片,起身鞠了三个躬。
然后掏出身上的扇子,打开,扇子中间位置写着,曾孙 曹好好。
以上仅依着零丁的记忆与对影片浅见的碎碎念。
愿善良的人能遇见美好,珍惜身边的人,莫留遗憾!
电影的题目叫“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是爸爸要对孩子说的话,而全篇的结束"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却是我的英雄”,这是孩子要对爸爸说的话。
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场景,这样的小设计却最触动人心。
父与子,叠加中国人本身就不擅表达,在看电影之前让我很期待导演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说到男主,并不想用伟大来阐述他,只能引用他对孩子说的“做个好人”,我很喜欢他的身份, 一个普普通通的救护车司机,之后的到外卖员。
或许如果给了他一些别的身份,比如军人、外交官等等等,都不会让我这么欣慰,因为我想知道普通人也能做好人,也能有这平凡的伟大。
总体来说,电影很细腻,也让我有所启发。
珍惜现在,珍惜当下!
好好的爱我们的家人!
今年看过的最最催泪的电影,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没有如果,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
片中的小演员曹生的演技也是一个亮点,感情描述的很细腻,男人特有无言的肢体语言描述的也很到位,为男一男二演技点赞。
影片也有一个很大的槽点/狗血,男主被戴绿帽了还要帮狗男女养孩子,反正换成是我我不会干。
《My son,》的逗号是联结——《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影评by 乌合之子但愿君对话:传递的感情曹炳琨自导自演的电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其英文片名不仅有英语,还有一个标志着未完待续的逗号。
如果我们去翻看官方给出的所有海报,都能发现这个英文+逗号的注脚,只不过有时候隐藏在角落里,有时候被置于最下方。
于是,电影标题形成了一个对象不在场的对话,那需要被言说却未曾言说的对象,从孩子变成了观众。
整个标题的未曾言说也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曹德望呵护孩子长大的过程,这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并没有被他宣之于口,而是变成行为付诸其中;第二层是对孩子想传递的感情,真相被包裹起来变成了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仔细看海报中这段文字的排序方式,我们会发现“My son,”并不在“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前面,而是居于后段。
前后顺序上的差别,将一个确定的具体对象进行了泛化,其话语的发起者也变得模糊起来。
结构:催泪的场景整部电影都是以曹德望(曹炳琨饰)的被拍摄视角为主要镜头,在生命最后半年照顾孩子的故事。
从叙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可以说完成度非常高,几乎可以称其为是教科书质量的作品。
电影里有非常明确的最后期限(脑癌中期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最后期限分解成复数个分阶段完成的小目标(攒够抚养孩子长大的钱、搜集齐孩子进福利院的条件、寻找孩子的直系亲属霍家女,以及去游乐园),并且把这些小目标有节奏地分布在电影的不同时间节点上,给观众形成叠加起来的情感共鸣;有相当多的关键道具(曹生做的冰棍、能吹出泡泡的猪猪头、寻求爸爸帮助的哨子、曹生随时在绘制的画、曹德望做的面、许巍的《旅行》)能够保证观众的观影共情不会随着剧情推进而逐渐视角;用不同时段的重复场景(上是火车下是河流的桥,在片中出现了至少5次,每次的镜头方向都不一样),用以不断强化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人物、场景对比(KFC过生日的对比、曹家隔壁的小女孩、福利院里看孩子的家长、突然大方的带孩子逛街),让电影的细节显得更加饱满。
画作:片尾的互文当正片结束时,伴随字幕而上的,出现了在电影一直被隐藏真相的曹生(田浩宁饰)的叙述视角。
曹生并没有以本人面目出现,而是贴出了一幅幅自己的手绘水彩画,这些彩画记录下了他眼中所看到的每个重要的瞬间。
故事的开始和结尾,曹生在幼儿园毕业和小学(福利院)入学,都正面展现了他的画作。
在电影里,只要曹生是醒着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他就在一直不断地画画。
他趴在外卖车上涂涂抹抹并不是做作业,而是在画他所能看到的一切,当画好之后,就贴在家里的墙上;也正是曹生的画才成为触动霍家女内心深处对温暖家庭渴望的力量。
在曹生的水彩画中,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在底层的外卖员,而是身披红色大衩飞在半空中的超人。
这些瞬间与整部正片里的重要场景一一对应起来,形成强烈的互文,并在这互文中再度调动起对看似被嫌弃的曹德望的一生的复观同情,然后全场黑屏,出现一行由孩子手写的大字幕:“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却是我一个人的英雄。
”电影拉下帷幕。
想象:光明的梦境这两段视角以详略交错的方式形成了父子对话:一个是用镜头语言,另一个是用儿童绘画;一个是将曹德望置于镜头中央,一个是曹生的第一人称视角。
如果他日电影搬上网站,观众还能更加仔细地发现曹生在绘画中是如何以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曹生有没有意识父亲一直想隐藏的真相呢?
我个人倾向于是有的,但是曹生也学着与父亲一样,在父亲的视野了,不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
不管是在墙上的涂画,还是强行要退冰淇淋的钱,都是为在福利院雨夜奔跑的一幕做铺垫。
而从新学期开始的写作的那个更加光明的结局,似乎更像是从曹生的《我的愿望》里衍生出来的一个梦。
在这个梦里,曹生设置了三道接受父亲死亡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道是拒绝,拒绝接受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
父亲正好好地站在自己面前接自己回家,然后和众人一道吃生日蛋糕,生日蛋糕上的画面正是曹生的画。
第二道是回避,父亲的形象在自己的眼前逐渐模糊。
清晰的样子慢慢变成了与背景一样模糊的光斑。
第三道是代替,霍家女成为了那个代替的对象。
在故事的最后,霍家女离开了歌舞厅,变成了房产公司的职员,在不久的将来里,将曹生领养回自己的家。
这或许是一个很理想的结局,体现了霍家女心中的良善被唤醒,也或许可以认为就是梦境。
曹生完全可以通过对霍家女姐姐共处时的美好回忆塑造出这样的未来。
父辈:亲缘的执拗“my son,”并不只是单独指向曹生本身,虽然“生”和“son”也有相似的音节。
对于曹德望来说,my son不仅是对孩子的,还是自己作为父亲眼中的孩子的执拗。
这份执拗也继承给了孩子曹生,他在面对不礼貌的外卖员叔叔、想退款的冰淇淋和在雨夜里不顾一切的奔跑时,都是靠着一份执拗坚持下去。
在曹德望给父亲烧纸钱的时候,出现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喃喃自语。
在这份自呓中,观众看到了曹德望更让人悲悯的处境,将孩子养大这件事,让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心存芥蒂,曹德望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
但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幼小生命,那生命最初的抓握反射,尽管可能是无心的,但依然点亮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生活的重担足以压垮一个中年男人的脊梁,当一个人面对丧妻、出轨、脑癌、父亲老年痴呆、工作被辞,种种不如意接连打击时,自己的大脑只剩下嗡嗡作响,日日昏沉。
而看着孩子一日日长大,才让他逐渐走到今天,这份念想支撑着曹德望的生命再次绽放了6年的光阴。
“my son,”也不仅仅指向亲缘关系。
曹生自不必说,是没有血缘的儿子。
曹德望和他的徒弟与霍家女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起对后辈的责任。
站在观众的角度,能看到三种不一样的前辈与后辈的关系,分别是亲子、师徒和年龄。
从“生”和“家女”的名字里,观众就能看出,这份情感共同体的联结,不是具象的某个父亲身份与孩子身份的联结,而是更大意义上的两个年龄层里传递善良的联结。
桥梁:不同的视角这份联结,我认为在电影里,正是以不同角度出现的桥。
曹德望因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桥底喝了一瓶又一瓶,想不通生活为何如此对他。
当初生的婴儿看到阳光透过桥面照射下来时,那份笑靥融化了痛苦。
同样也是在桥下,他和徒弟达成了将曹生养大的传承约定。
在桥上呼啸而过的火车,轰鸣的声音似乎能震碎玻璃。
透过玻璃望进去,正是曹德望和孩子所在那个小家。
在小家里是温馨的,尽管摇摇欲坠,曹德望都想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尽快教会曹生各种生活的技能。
在片尾彩蛋里,也是通过火车的视线看到霍家女在内的三人在房间里的日常生活。
在桥的拱形过道里,曹生躲在里面,面对着夜雨滂沱,吹响着他的哨子,一遍又一遍的声响划过天际。
在电影中,观众知道,当曹生吹起哨声时,父亲就会来保护他。
只不过最后一次的哨声,再也唤不醒父亲,而这哨成为曹生的精神依代。
共情:别样的故事再谈点电影之外的共情。
这部影片的题目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同名歌曲由钟镇涛于1989年发行。
正是曹德望那一代人年少时听的歌。
歌词所讲述的故事在电影里,更像是曹德望在十数年之后对孩子曹生的未来的期待,“请你相信我在你身边别忘了,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所有快乐在身边围绕”。
片尾曲是许巍于2014年发行的《旅行》。
歌词唱出的心境恰是曹德望初逢孩子时的心情,没有什么理由,就想将他抚养长大。
“谁画出这天地 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
在歌词里说的“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正说的是曹生的画。
整个观影过程,脸颊总是挂着泪,往往是上一滴泪还没有干涸,就有下一行泪流出。
想起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停薪留职,车站旁租了一个门面做生意,卖点燃面和套餐。
每次下课放学,校门口总能看到他骑着那辆快要破烂的自行车等着我,把我驮到面馆吃了饭之后,又骑着我送回家睡觉。
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我已经重得坐不下后车座。
到了家里也没有电摩托车,因为穷困潦倒买不起,一家人住在筒子楼里求生活。
不过还好,我没有在外面写作业的经历,但是我时常见到别的孩子这么做。
读大学的时候有时候要早出晚回做兼职,看到扫地的阿姨叔叔,借着昏暗的路灯光,靠在一旁。
孩子蹲在地上,把作业本摊开,放在路边的长椅上完成作业,就这样日复一日,直到有一天我换了一家兼职。
全文完
我今天加班,下班后我带着我的好同事去看电影,赶上最近的一个场,初看到名字时我觉得是一部爱情片,我想告诉她我喜欢你,当my son出来的时候我扇了自己一个嘴巴,没20分钟她在我怀里睡着了。
后来她告诉我,她第一次出去看电影睡着,并且全程睡着,出于对电影的尊重,我看完了,期间我看了看躺在我怀里的人儿,打了一个哈欠,给她梳理了七次头发。
感谢有你,今夜无人入眠
🌅 画面
好喜欢重庆 电影里有生活气息 煮面 特制啤酒 😊 演技 每个角色都很真实 懂事的曹生 😭 哭点 小孩在福利院看到泡泡 回家找想念爸爸✨观影贴士
适合带着父母去看的一场电影 用影片来补充那些自己未曾表达的爱,12月的第一场电影 强力推荐这部催泪片 太好哭了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哭,导演曹炳琨自导自演非常棒👍🏻,曹生的演技堪比现在新生演员,未来可期。
可以说是最惨男主了,老婆出轨,替别人养儿子,父亲去世,男主癌症等基本全有。
尽管如此,男主依旧还是好好生活,给儿子最好的,提前教会儿子做饭,以防自己不在了至少还会做饭不会饿到自己,自己的亲人朋友都劝不要养这个孩子,但男主依旧当自己亲生骨肉一样
如果有负分,会给负五星,谢谢不散组织观影,只是电影院里因影片质量确实如坐针毡。
虽然后面很感动,但是故事还是有点拖沓。
可以对服务窗口点击不满意,却不能对生活点击不满意。福利院可以按照流程不予接收,人生却没有拒绝接收死神的流程。你存了一罐子零钱想买我的一天,我攒了半生的功德想赠你的一生。世人不解,为何选择你与过去纠缠。只有我知,是你让啤酒有了甜味,让墙壁有了色彩,让不满意的人生有了坚持下去的意义。
生活比电影狗血多了,为什么不见你们痛骂生活呢?
立足于父亲视角下的,探讨亲情关系的电影,小演员+曹炳琨自导自演都为本片加了不少分。很真诚的处女作,一些细节还是蛮能打动人,桥下曹生的爆发戏有触动到我。台词蛮写实的,有时候付出就是一种选择,“不知道图啥”是很多善良者的写照。可能因为镜头比较平实,观影的时候代入感很强。年末大多是吵吵闹闹的电影,在影院安安静静的流泪也蛮好的。
嗯,都这岁数了还是会被煽情到。主演导演处女作能吃胖又减肥,加一星。
CQYFF的开幕影片,剧作普普通通的,祖、父、孙三代的关系表达有些断裂,姐姐这个角色和父亲的互动给人的感觉是暧昧的,不过影像的呈现还算流畅,片尾曲好听。增加了一个奇怪的知识点,原来植物人也可以分娩,以及好奇啤酒配冰激淋是啥味道?
父亲如山,当山崩地裂时的震撼来临,心里的泪早已决堤!👍👍👍十年来最直击人心之伦理片,没有之一!
现实中如此这般的父亲及姐姐比比皆是,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平平无奇的剧本,可以,但尽量少一点。
从开篇歪歪扭扭的“儿童体”演职表,到对塑造父亲形象时向着真实靠近做出的努力,再到对于社会体制等问题的反映提及,作为年度压轴“催泪弹”,同时也是一部处女作,可以看出曹炳琨导演对勾勒影片的细节有着自己的想法。影片注重对现实的表达,对真实的追求,尽管在重重现实的挤压下,父亲对儿子的爱仍然是真诚的。导演力求避免陷入所有底层人物尽皆和谐相处的虚想,展露出互相倾轧、彼此冲突的真实社会现象。
剧本俗嘛?俗!但是演员演技真的好,故事讲的也好,感人也是真的感人。生活中我们都是俗人,所以会被平凡打动。因为平凡最让人感动。很细腻的一部电影,见面会的时候,感觉曹导演思想很有深度,透过电影感受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意思,值得进影院感受。
乏善可陈
年度催泪。很喜欢的一点是,他终于表达了,任何的情感,都只是两个人与人的关系,个体与个体的相互付出、投入与回馈。“孝道”是传统文化的一场大型PUA,感情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不需要传统规范的约束。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对父母如果没有很深的情感,再正常不过了。。。根本不是事
我就很好奇,现在接盘侠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已经成为主流了???
泪点一:父亲送外卖努力赚钱给前女友儿子买冰淇淋🍦,打也不是说也不是,所有的克制都是爱啊!泪点二:姐弟二人都在曹爸爸这里找到了家庭的温度,而不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姐弟的命运是可悲的,好在他们遇到了曹德旺。泪点三:曹生爱爸爸,他只相信爸爸,可所有的难过的事情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在最后“自由的时刻”还在实现着对儿子的承诺!虽非亲生,胜似亲生!泪点四:小演员在桥下呐喊,是想叫回父亲更是想守住父爱;最后雨中奔跑,是跑向父亲更是想跑赢时间。
在看的时候一直想到自己的宝贝,我想 当了爸妈的人会更有感触。儿女给与的 不是能用言语表达的,亲情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谢我女儿 你这么可爱这么棒今天老公也跟我说 有一个这样的女儿 很知足了
中国男人的自我感动。这片的编剧估计是知音杂志的资深读者,奇情猎艳、横祸绝症、失足遗孤…且不说这些生硬的桥段,整部电影传达出来的蹩脚的家庭观、教育观、父子关系,真是极度让人不适,貌似全天下所有人都应该博爱地去关照这对父子,这种做作折腾自我感动、难以让人信真的电影,真的感动不到我。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是有意义的。曹德旺在广告上看到的这句话,是尼采说的。很可能是在他抚养曹生的过程中,他感悟到的,也是他认同的。人啊,哀莫大于心死,但看到新生命时,很难不会被触动。可以说,曹生救了曹德旺一命。助人也是助己,生命力量都是彼此滋养与成长的。虽然曹德旺离开了,但曹生心中印刻的是父亲的爱。这是曹德旺给他人生的最好的礼物,是他一出生就被放在福利院不能比的。不管曹德旺,在事故之前如何,在之后他用爱改写了两个人的生命,他们是一双姐弟。感谢爱,感谢父爱。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确实赚走了我不少眼泪,符合其年度压轴“催泪弹”的定位。演员的表演生动自然,整体看下来还是精彩的。曹炳琨是个好演员,很多微表情拿捏得都很精妙,角色完成得特别出色,我有理由相信他可以诠释出许多种不同的哭和足够让观众心碎的故作坚强的样子
挺感人的,故事的设定也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