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上海电影节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让我觉得很深刻的一部影视作品。
故事线和结构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一株被命名为“小小乔”的花会分泌一种令人产生快乐情绪的花粉,女主爱丽丝违反规定将一株“小小乔”送给他的儿子乔,渐渐地事情走向了不可预估的局面。
因为对于片子的理解跟我同行的两位小伙伴圆子和曾哥有着截然不同的说辞,我就无法以我的主观叙述说全整部剧情,毕竟任何的语言叙述都具有倾向性。
对于本部电影的大致理解,主要使我联想到的是《奇葩说》第四季的半决赛辩题:奇葩村有一口愚人井,只要有人喝了愚人井里的水,人们就变得意识错乱、颠倒黑白,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喝了,你喝不喝?
我觉得花粉就是另一个愚人井中的水,它代表着一种最强大的意志,试图同化和消解任何他方意志,让世界只剩下唯一的独立意志——照顾“小小乔”,就像影片中乔杀死了所有的蚂蚁,他说:我没办法照顾这里的一切。
他做出了选择,选择照顾小小乔,所以另外的东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好了,接下来我试图从影片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着手,试图将我现在很混乱又很明朗的思绪中,整理出个大概的我的理解:1.心理医生对于心理医生是否被“小小乔”同化依然存疑。
但是最后心理医生家里出现的那颗“小小乔”使我坚定了心理医生在最后依然被驯服了。
影片中,心理医生所起到的作用不小。
心理医生是女主内心的解惑者和叙述者,她的主要作用是试图归因女主作为母亲角色所遇到的失败。
影片从始至终,心理医生使用了一次录音机,那一次她说的是:她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试图摆脱儿子。
在这个时候,我相信心理医生也是“小小乔”意志了。
因为她站在了女主的对立面了。
2.具有20年植物培育经验的老人——贝洛贝洛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清醒”人,她对于所有的“小小乔”的认识都权威而理性。
她能够理性到在发现自己最爱的狗出现感染后,立马杀死了它。
这才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个疯狂的举动。
她就是那个愚人井里的那个选择不喝、试图融入大家而找到解决方案的一个智者;是“真理的掌握者”;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个“独醒人”,对,这个独醒的人并不是女主,而是贝洛。
但是,她最终失败了。
贝洛在被老板和克里斯推下楼的那一刻,“真理”死了。
影片的走向其实也明朗了起来。
因为导演一直试图将女主塑造成一个意志不坚定的动摇的角色,她全程没有任何的救赎行为,任凭事态的发生。
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信奉于一个意志之后,所有的其他价值观都会被杀死,不可能得到生存。
——这可能是作者想要试图表达的哲学态度。
【不和谐之音:狗吠声】影片中两次用了类似贝洛的狗的bgm,非常不和谐。
这种不和谐一定带有某种剧情的暗示,在小伙伴们的回忆下(也许有错),一次就是在贝洛在被金发男(我又忘记了名字......)锁在“小小乔”的养殖地后,贝洛通过一扇窗子逃了出去,在逃出去之前她回头看了一眼那些“小小乔”。
这时,狗吠声的背景乐响起,预示着贝洛做出了一个选择,融入大家,假装自己是“小小乔”意志。
她甚至蒙混了爱丽丝。
她试图救赎所有人。
还有一次应该是在乔的镜头,可能预示着乔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异,但是具体我记不大清了。
3.乔和塞尔玛女友塞尔玛的作用是通过对话体将乔的所有情绪得以表达。
但两者都是“小小乔”的意志奴隶。
他们对于“小小乔”的强烈崇拜使得他们表现出快乐情绪以外,甚至表现出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劝服能力。
乔:一开始我也觉得吸入花粉有些异常。
但是后来我发现它没什么不好的。
你根本注意不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就可以假装一切都和原来一样。
塞尔玛:就像你注意不到死亡一样。
乔:好比喻!
乔和塞尔玛放声大笑。
乔:嘿!
这是个笑话!
爱丽丝严肃脸,她已经无法救不回孩子了。
我认为这段话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认为,它是导演试图明晰全剧观念的一个核心:当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吸入了花粉,所有的人都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们失去了个性,改变了性格,变成了纯粹的乐天派——甚至在贝洛死去的下一分钟,就对于博览会的举办而欢呼(影片中出现了刺耳的笑声)。
这时候所有人都死了,但是没人注意得到了。
这段很神奇,让我想到了颜如晶在半决赛上讲的那段故事(《红色的月亮》):我简单的讲一下这个故事以及它所表达的东西。
世界上被大部分吸血鬼充满,男主和女主是最后没被感染的两个人。
他们互相约定他们两人中的谁被感染了,另一方就杀死他(她)。
最终女主被感染了,男主没有把女主杀死,而是将她带到山上捆绑起来。
最终男主依然被感染了,当他在医院中醒来的时候,他的孩子、父母都过来拥抱着他,说你到底去了哪里呀,我们好想你呀。
他的女友也跑过来说:我也好想你!
最后男主抬头看到了红色的月亮,说了一句:红色的月亮真好看。
我觉得这个故事和《小小乔》所表达的核心几乎是一致的,主角都是被迫“合群”的,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吸血鬼是温情,《小小乔》却是悲剧。
这种差异主要还是来自于配乐的表达,配乐的悲凉说明了导演的立场。
这种乌托邦式的“美丽新世界”是一种没有希望的地狱。
同样是上帝视角的观者,因为全篇充斥着的不和谐之音,观众的观感进入了导演所呈现了悲剧色彩,令人抑郁。
4.克里斯克里斯是个很有趣的角色。
他一直站在爱丽丝的立场去对抗所有人。
但他也是“小小乔”的第一受害者。
他全程在传播“小小乔”无害说,即使到爱丽丝都开始动摇的时候,依然在劝爱丽丝别想太多,”小小乔“一点问题也么得。
他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小小乔“意志奴隶,他劝服爱丽丝;杀死贝洛;最终与乔和塞尔玛见了面。
所有的意志奴隶,在最后汇合了。
这时这个独立世界里的人,已经只剩下了爱丽丝。
在克里斯的拳头下,爱丽丝不出意外地也被迫吸入了花粉。
整个世界充满了欢乐。
5.女主:爱丽丝作为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
我就假装认为她演出了我所理解的一切角色定位。
在乔的父亲、贝洛以及贝洛的狗的剧情推动下,爱丽丝依然像个没事儿人一样把“小小乔”放在家里任凭乔把玩。
说明她一直不坚定,一直在庇护“小小乔”,即使她在家依然在研究贝洛的说辞,她仍然做不到杀伐决断地去解决掉“小小乔,即使”她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她很正面地回应:我非常爱乔。
这是一个挣扎的点,一直到影片最后,她都没能在“小小乔”和乔的冲突中做出自己的抉择。
舍“小小乔”而保儿子的主流价值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彰显,这是影片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打完这句话的我又有了新的理解,我决定放在最后说。
)我觉得有很多的机会,她完全可以一把拔掉“小小乔”——然后全剧终。
但是她没有,她选择听之任之。
她才是前面那个辩题中,在纠结要不要喝下那口水的人。
全篇的几个疑惑的点以及以此产生的不同观点:1.心理医生是否有感染,以及如果感染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的理解在一开始已做陈述,但是我总觉得有点说服不了我自己。
2.影片中的父亲是否得到感染?
我的理解:没有。
因为有一个点(我和圆子同时注意到了,说明这可能是导演的刻意为之)是在爱丽丝走出心理医生家里,脸上的笑容从有变为无的过程。
感觉是卸下伪装的真实流露。
如果这种理解正确的话,女主就变成了下一个“贝洛”,试图融入大家来救赎大家,做下一个英雄。
而将孩子送到父亲那里,是因为父亲是一个居住在乡村里的隐居者。
影片的画面呈现的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独立状态,儿子在这里能够远离世界,父亲也许能作为一个保护者。
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出于对儿子的爱和庇护。
而我更倾向的理解是:父亲虽然没被异化,爱丽丝确实异化了。
她和儿子最后晚餐的融洽程度,不得不令人信服,她进到了儿子的世界,感受了儿子的感受了。
对于对于全篇的理解:栋式理解:虽然奇葩说给出了一个二元对立的选项。
但是影片呈现的是一种矛盾而纠结的状态。
女主不知道何从选择,最终交给了命运。
而这估计也是导演的悲观主义: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信奉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时候,这种价值观会吞噬一切异己,最终成为唯一的真理。
正如陈铭说的,价值观是经验的,而不是先验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不能感受“小小乔”,那么你错了。
所以,在“小小乔”的传播下,人们失去了其他情绪了,大脑中分泌了快乐,并且将除了“照顾小小乔”这件事以外的一切都杀死了。
影片中有四类人:坚定的反“小小乔”意志拥有者贝洛、介于独立意志与“小小乔”意志之间的边缘人爱丽丝、被“小小乔”意识驯服的所有人、自由意识者乔爸。
也就是这个当这个世界都疯了的时候,你选择喝下这杯水跟他们一起疯,还是选择保持你以为的清醒,去救赎所有人。
作者的倾向是后者。
作者试图将这个问题,真实地演绎。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要做这个决定,每个人都会经历和女主一样的苦痛和挣扎,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逼于趋同。
然后一切因这种挣扎而带来想要救赎的行为都被消解为无意义。
这种深深的悲剧感不是来自于女主不知道如何选择,而是当女主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能从众而沉沦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但是,上帝视角的我感悲剧无法证实爱丽丝的现实悲剧。
爱丽丝最终走进了儿子的真实世界。
她在“小小乔”和儿子之间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努力工作,让儿子跟父亲一块生活。
这也顺从了乔的想法。
她成了一个“成功”的母亲。
所有人都得到了“快乐”。
另外导演可能试图想要诠释快乐。
当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追求无休止的“快乐”的时候,这个世界是需要被警醒的,因为快乐不是唯一的幸福的来源,痛苦也可能是。
当世界只剩下快乐的时候,所有的应有的悲伤被稀释而消灭,人也变成了僵尸。
虽然,我没有那么感受到曾哥所说的母亲失败论。
但是我感受得到,当爱丽丝来到了这个新世界后,她将所有对于孩子的爱都倾注在了“小小乔”身上。
这好像也诠释了“小小乔”的价值理念,你只能照顾一个。
“晚安,小小乔。
”“晚安,妈妈。
”小小乔最后还是成为了这个世界唯一的王。
曾式理解:影片主要想要表达爱丽丝作为母亲的角色失败。
在遇到青春期的孩子时,她没能很好地走近乔的内心,想他所想。
而“小小乔”只是个催化剂。
促使爱丽丝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出抉择。
她没法顾全两者,因为两者的核心已经开始了冲撞。
这也暗示了:心理医生的录音,她内心是想要摆脱孩子去追求工作上的晋升的。
她的挣扎在于她仍然爱着乔,她无法割舍。
孩子的任性和远离是“小小乔”带来的,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真实出现的——逃避父母、早恋以及争吵和冷漠。
我觉得有道理,但是如果不从上文的视角去理解的话,仍然把这部影片讲浅了。
后来曾哥补充了一段自己的理解:从母亲与孩子的角度来解读,Alice扮演了一位失败的母亲,虽然她口口声声说她最爱的是孩子,但她无法在孩子与工作间取得平衡。
数次面对小小乔摸棱两可的态度,也暗示她的爱是对妄图摆脱孩子的潜意识造成的补偿心理。
正因如此,小小乔的出现对她而言是一种诱惑,无法承受选择之苦而借小小乔解脱。
从个体与社会的角度来解读,Alice工作的植物研究所已成为小小乔的行尸走肉大本营,唯一一位清醒的抗争者贝洛被残害。
想要存活下去的唯一选择是pretending——假装吸食过小小乔的花粉。
但随着小小乔在欧盟获奖即将被推广到全世界的时候,Alice的内心应该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也许某一天早上起来,世界上全是失去感情的僵尸,仅存自己意识清醒。
此时的假装意味着每分每秒的演戏,也许已与吸食小小乔别无二异,区别她是否吸食已失去意义。
这就是个体的悲哀,只能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前行,就如同《绝望者日记》中所反映的社会,在巨大的恐惧下,不知何时会变成利维坦的爪牙。
(虽然文笔很好,但是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吧!!
)圆式理解:这个世界依然是正常的,只是母亲疯了。
圆子的理解是和我完全相反的理解。
圆子认为一切都是母亲的臆想,母亲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压垮而精神异常,儿子和克里斯都试图与她沟通,但是她已经无法从中走出来了。
一个线索是,爱丽丝在把花带回家的时候,一直盯着花看,说明已经被吸食了。
(虽然我觉得,影片中所有吸食了花粉的,都有非常明确的吸食动作的暗示。
爱丽丝没有。
)但我认为这只是真实和虚幻的二律背反。
毕竟在影片中没有上帝来界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
所以可以说“小小乔”可以是致人迷惑而沉沦的毒药,也可以是救赎所有自以为清醒者的解药。
(这句话也像肖骁在那集里说的一样。
)毕竟真实和虚假,也只有上帝能分得清吧。
那从这一层面来理解的话,圆子和我其实是同一种理解,只是出发的角度不同罢了。
一段应该有的总结:看完的那一刻,觉得导演已经尽量浅白的去传递一些信号和精神。
过于夸张而渗人的配乐,演员过于明显的异常的笑、皱眉、铺陈的叙事和不加技巧的叙述,让人有省视的可能。
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悬念。
但是豆瓣6.4的分值让我觉得有点过低。
影片耐人寻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是自己的水平也只能看出这些吧。
虽然我觉得相比惊悚,悬疑类型更为贴切吧。
“如果真的有人变了的话,那个人就是你。
”当所有人都改变了的时候,唯一不变的你就是那个需要改变的。
所以在千夫所指中,你要么去改变,要么去假装,假装我和你一样。
但是当你选择后者的时候,你就要做好被戳穿的可能。
就像贝洛看到死去的爱犬的玩具的时候,她的真情流露最终导致她的悲剧。
突然,我又想到了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怪房客》“他人即地狱”可能也是一种能够的诠释。
也想到迪迦奥特曼里面的那个霸王花怪兽......好像表达的荒诞是一个类型。
只是大古是那个清醒者,最终他救回了所有人。
曾哥说,这部片子有看到《圣鹿之死》的影子的时候。
我恰好在影评中看到有人提到了欧格斯兰斯莫斯。
也许这种亦正亦邪的结尾的解读,并不是小众的。
毕竟,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嘛!
2019年,剧情科幻电影《小小乔 | Little Joe》颜色很鲜艳的海报,但是另一款海报给我逗笑了。
完全没毛病,灵魂画手。
剧情电影看的我容易犯困,还有那精神污染一样的BGM,有时候颇有感觉,有时候又感觉画蛇添足。
科幻外衣下的情感电影,或者说家庭电影?
更多的我还是想到了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两个词汇。
涉及部分剧情了电影剧情也是走的双向理解,一种是真的被控制,另一种则是全是脑洞,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还是剧情的漏洞太多经不起推敲。
感觉正片理解就应该是科幻题材,一种幸福魔画,消灭其他植物,吸引其他动物来保护自己。
本质上讲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危害,只是很魔性,另一条线是走心理路线,来迷惑观众的。
但是就是表现不太好。
比较矛盾的就是,如果这个花真的控制人的话,其实就是类似于邪教了,完全没必要折腾那么多剧情,涉及反对意见的人早早让他们加入队伍就好了。。
何必呢。
也许更多的是我欣赏不了这个电影吧。
中餐?
强行用筷子,明显不会用,貌似吃的像寿司。。。
感觉年纪都不大呢。
实验室的花,随便拿的吗?
这对儿很神奇,百依百顺就不是她了(捂脸)
都出去了,为何回头?
天天护理这个花,没人发现这个球,不过侧面讲这个能治好?
诡异的配乐,和诡异的剧情设计有点习惯不了呢。
--我是老乔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怪怪的故事。
想来想去,不就是因为英国对疫情采用自然免疫的政策,英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然后抱怨政府,觉得不如中国的抗议政策。
然后这垃圾电影用红色花粉、“日式”配乐隐喻中国?
拍就拍了,导演还说这是送给中国观众的礼物,希望中国观众喜欢!
真尼玛有点过分了哈。
整个电影拖沓冗长,4倍速看起来都犯困
1.魔花这个元素的加入和抽离,对人物的粗线条行为不构成影响。
这个设计是高明的,置整部作品于一种真正的猜疑腔调之中,从而区别于常见的异类入侵题材。
2.某条短评中提到的的“信息缺失”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是,如同片中小男孩养的蚂蚁之家,导演截取观察展现的人类生活可以等同于小男孩观察的蚂蚁之家的截面,都是静观之下的姿态,光滑、平整、表面化、渺小化、无机化。
大多数电影作品在于对人物和情节的拆解、溶释、分析,通过增加信息量和情感浓度来提高观众的共情和自省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对现实的“过分”解读。
此片不然,导演颇有机心的祛除信息,个体固守自我思想,与外界交往中呈现出最简化的行为,与他人之间亦不存在真正的情感沟通。
3.人工感与人工感。
在Hausner之前的两部作品中,无论是《卢尔德》还是《疯狂的爱》,题材都并非具有人工感的题材,而这是它们与《小小乔》差异最大的地方。
在其他方面,此三部均是影像上祛除情绪的人工感无机感较重的运镜风格(除了此片镜头更运动),作者态度均是疏离的审视角度,其主题均是“人”这一柔软主体的柔软情感的无力、冷淡与荒诞。
前两部在人文类题材上佐以人工感极强的画面镜头及电影节奏,得以幻化出某种冷淡但凌然凡品之上的灵气。
《小小乔》的内核仍可谓是人文主旨,但形式上是人工感极强的实验室、魔花组合,于本片则是人工感(题材)再加人工感(影片制作风格)的叠加,而双重的人工感对于不同的观众也是观感完全不同的。
4.是过程的、空间的作品而非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
装置。
镜头、画面及奇特配乐,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满空间。
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通过在一组人物对话中镜头推进到虚空第三点的方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
有结局的电影,但并非完全单向线性运动的作品,企图在有进度条的媒介中塑造空间,任意拉动时间线,空间均是完整的可独立的疑惧空间,是为装置影像作品。
3.5。
It is the Little Joe's, a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lower which will not seminate like common flower, nature to eminate intoxic pollen so that people who inhales the pollen will protect the flower because the flower's nature has been altered and cannot reproduce. Therefore, it is the little Joe's natural instinct, that is, the libido in Freudian term, to pollenate and survive in this commercialised and post-industrial world where happiness can be cultivated and altered in a scientifical way. 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polle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intervention? How does it affect people around him? The real little Joe, the son of the biologist, changes his innocence and rid his attachment to his mum. Another testant stopped complaining about her husband, which is her usual habit. One common changes affecting those inhalers is that they all seems more sexually excited and seems more suceptible to engage the sexual intimat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sexual ability of the flower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ose people around it as a way to protect the flower itself. What is the solution to this conflict of nature and culture? The answer the film gives is a compromise, a compromise that people has to accept because, for one thing, they cannot go back to its uncontaminated state and thus regains the natural reproductive ability, which applies to both the flower and the poeple, for another, they have to lose the natural reproductive ability to adjust to the commercialised way of life. The flower will receive an award, the biologist and her team will obtain the fame; but they, both the flower and the man, will pay the price of suffering from the sudden pain of out-of-the-placeness. This solution is hinted in the film by another prviously successful plant breeder Bella. She said that the only solution to fight against the flower is to pretend everything is normal and those people around the flower then will escape the punishment. This remind one of the key difference mentioned by Lacan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is that people have the ability to pretend that he is lying. This is also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signifier that enalbe people to survive in this unnaturalised world. to be continued
本文含有大量剧透,建议观看正片后阅读。
上图来自电影《横道世之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景深镜头,前景是分别位于画面左右两点的世之介与祥子,而后景第三点(即画面中心点)的主被摄物体(为两人爱情动容的保姆)实际上就是一个与观众位置对立但视角类似的第三方旁观者,随着镜头慢慢推向第三点,旁观视角完全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观众就被带入了这个视角。
同理,本片中的这个镜头是完全一样的处理手法(如上图)前景是爱丽丝与贝拉位于画面左右两点,而镜头缓慢地推向位于后景的中心点,但诡异的是,后景中空无一物,随着镜头的推进变焦,爱丽丝与贝拉出画,画面变成了空镜头,本该出现的第三方旁观视角消失了,而这样的镜头处理在片中多次出现,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特殊的含义,于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本应该出现于后景画面中心点的第三方视角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导演豪斯娜隐藏了起来,换句话讲,影片中一直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主人公,同时也在与观众对视,而这个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就是小小乔。
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设定:小小乔是一种被人工培育的花,吸入它的花粉会让人快乐,而它在进化的过程中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吸入花粉的人则被异化思维;是不是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也很难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被这种花粉感染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豪斯娜是如何让观众浸入到影片中呢?
开场6分钟,“画面左右两点人物交谈,镜头推向中心点”的处理手法第一次出现,被拍摄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影片最核心围绕的女主角爱丽丝与她的儿子,小小乔的命名来源:乔,而当镜头已经完全聚焦于装食物的袋子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剪辑点,视角变成了从外往里看,这一次突然的侵入与抽离向观众明确了第三方视角的存在。
这个被隐藏的视角载体究竟有何用意;在影片内部的系统中,小小乔作为一种花只能生活在实验室或花盆里,而它的花粉却可以无处不在,没有了一个具象化的载体,即使是作为了一个旁观视角也无法成为具体的被摄物体,这就是它被隐藏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影片的外部,豪斯娜利用了这个与观众站在对立面的视角,通过将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方式让观众与影片合二为一。
影片第20分钟,本喵成为了第一个被小小乔花粉感染的人
从这个节点开始,被隐藏的视角渐渐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比如下图这个镜头,此时的乔与他的女朋友塞尔马已经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镜头的拍法依旧选用的是定机位然后推镜,镜头最开始左右对称,未被感染的爱丽丝与已被感染的乔和塞尔玛占据画面左、中、右三点,完全平衡,但随着镜头向左缓慢推移,爱丽丝渐渐出画,乔和塞尔玛占据了画面的主支配地位,构图打破平衡,彻底明确了被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不同,而观众也被慢慢侵入其中。
被小小乔附身(感染)的人最终与它一样成为了“第三方视角”,审视着未被感染的人,而观众被拽进了影片中,代入了那个站在对立面的隐藏视角,从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变成了小小乔花粉的载体本身。
全片最后一次出现“画面左右人物交谈而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处理手法出现在1小时20分钟,之后,全片最核心的三场高潮戏出现
第一场是贝拉的死亡,豪斯娜使用信息量缺失的处理手法来保持悬念感,比如上图中这个镜头,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仰视视角,极有可能是杀人凶手的本喵看向下方,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反打也没有让镜头反向绕旋,贝拉死亡的声音元素得到了保留,但视觉层面上的信息量是缺失的,是被隐藏起来的,因为彼时的本喵已经被小小乔附身,成为了那个一直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的实体化载体,于是被隐藏者就变成了站在对立面的正常人;视角渐渐发生转变。
贝拉死亡之后的下一场戏极为关键,第1小时27分钟,豪斯娜使用了一个与前推完全相反的镜头,以主被摄物体的特写开始,镜头渐渐拉远展现全景,因为剧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被小小乔的魔力所控制,已经不需要任何侵入,视点被完全抽离,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紧接着接的是一组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正反打进行最后的审视;再然后,爱丽丝终于也在上帝视角的注视下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1小时33分结束高潮;这三场戏的连接完成度极高。
除了小小乔与被感染的人,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旋转监控摄像头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以这样一个上帝视角俯瞰人类与小小乔,而全片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镜头也都出自这个旋转摄像头,这是全片最大的抽离视角,也是内核高潮“爱丽丝被感染”的落脚点视角,以此为影片的信息结点,把浸入影片的观众重新抽离出来,明确宣告:整个世界被完全感染只是时间问题抽离视角起,视角侵入中,视角的二次抽离结
写这篇的主要目的是其实想说一说豪斯娜的技法运用与镜头语言的出色,片子带来的所有悬念感与恐惧感绝不仅仅是来自于吊诡的配乐,更是她作者属性与才华。
至于影片的最终的剧情走向究竟是HE(导演本人的解读是HE哟)还是BE,自然就见仁见智了
快快乐乐才是真
刚看完电影,没太看懂,上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评论,深受启发;1.我认为小小乔,隐指女主的事业。
这份工作听上去高大上,但是是违法道德的。
它的盛开让周围的生物死亡。
女主开始时并没有想到,但它腾空出世,就无法阻止它的杀伤力,和诱惑。
也许是毒品,武器,教义。。。。
2.她的那个老女同事, 贝洛 。
她也曾经是个成功的研究员,但是她曾经一度崩溃过。
她告诫女主,对事业的执着会让人自以为快乐,幸福。
但你心里明白这个研究是不负责的。
人为的控制温度,让人情绪高涨,如红色的海洋。
有人希望她一起来参与,她不得不假装参与以自保,当她看到事态升级时,忍无可忍,最后被封口。
3.男同事希望女主不要放弃事业,他需要她的帮助。
4.老板,在女主没有成功的时候怀疑她,在有前途时不想让她放弃。
甚至把说出真相,提出质疑的 贝洛 封口。
5.乔,是真正她的孩子。
她是依恋他的。
但她的事业传到了家里,她的同事甚至来和他谈论,洗脑。
她非常担心孩子被传染。
女主不得不假装被花粉感染,然后把孩子转给了在乡间的爸爸,她高高兴兴的走了。
6 心理医生,是女主潜意识的想法,故事主线。
从对自己大胆设计骄傲--怀疑--反抗---妥协---伪装最后,女主,她是一个离异的女科学家。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这也常常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困惑。
儿子乔终是要走的,她明白。
留下来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事业--小小乔,她是它的妈妈,它没有生殖能力(有生殖能力的都会离开你,无论人还是狗)。
虽然它不好,但是别无选择,不是吗?
她是旁观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为自保强装欢颜,看似快乐。
细思极恐。
看过完整电影,也看过谷阿莫的解说视频。
与其他物种发生情感上的强烈连结,将与其他物种的地位置于自身种族之上,做出极端行为捍卫其他物种的利益的人,这不就是无恶不作的“爱狗人士”吗???
更为讽刺的是,在谷阿莫的小小乔解说下面,当白发女的狗性情大变咬了主人一口之后,白发女决定将狗安乐死了。
这个情节下的弹幕居然有不少人出言不逊。
这正是电影里面爱花人士的行为啊。
太妙了!!!!!!
小小乔是不是真的有致病性完全不重要。
我觉得女主应该从一开始就不正常。
整部片子被红蓝两种颜色所主导,红色的小小乔挤占了蓝色一号花的生存空间;乔的衣服从一开始的红色占据一个圆蓝色布满整件衣服到后面红色占据整件衣服蓝色只占据了星星的线条。
即使女主没有穿过红色的衣服,但是她的车她心理医师的问诊室的墙,包括外卖的袋子全是红色的。
红色代表着insanity,蓝色代表着sanity。
时常伴随着小小乔出现的紫色灯光代表着红蓝的混合,代表着癫狂入侵日常,又或者说是真假难分。
导演应该就是在刻意模糊真与假的界限。
现代性的症候,人人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或被迫扮演着某个角色,追求人为制造的快乐,违背自然法则。
癫狂和正常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被建构的,自然也就是主观的模糊的可变的。
贝拉看似是最清醒的最后却仿佛被害妄想症患者;女主看似是唯一一个没被小小乔感染的人,然而却发现好像所有人都不正常。
贝拉和女主某种程度上是一体两面的,贝拉是女主的映射。
在所有人都不正常的情况下,癫狂的判断标准是你还是大多数人?
小小乔是一个导火索,驱使我们抽离出来去审视日常,过于抽离又容易陷入另一种吊诡的迷思中。
快乐是真的还是假装的,日常生活是真的还是演戏,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都被小小乔卷成一团。
于是我们看到女主自以为清醒又开始自我怀疑的挣扎和拉扯。
除了从颜色,还可以从心理医师对女主的诊断去判断。
女主对儿子的情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对忽视儿子而愧疚,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觉得儿子是自己工作的阻碍。
而在母职对女性的规训里,这种潜意识是一种罪恶。
女主就在其中被拉扯,母职的束缚、对职业的追求,最终都化作对小小乔的怀疑。
而青春期的乔正好是处在叛逆期,无法接受孩子的改变是很多母亲面临的问题,贝拉和她的狗是女主和她儿子的另一面。
在女主去接乔的片段里,乔给出冷漠异常的反应的时候,背景乐是狗叫声。
这一片段就像在暗示母亲无法接受儿子的改变就像主人无法接受自己的狗偏离宠物的轨道。
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亲子关系,也反映了女主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病态的心理。
这背后如果让我大胆地解读,我会猜测这是不是导演自己作为母亲所经历过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父权制社会神圣化母职,女性必须天然爱护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不正常的。
然而没有天然存在的情感和关系,母职母爱都是被建构的,自然可以被解构。
女主身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产生反感和怀疑,导致她心理状态走入异常,或许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
追求快乐我相信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什么让你快乐和喜欢的人看一场电影完成当前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或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有一株植物小小乔能让你以保护它这件事而感到永远的快乐你愿意感染它的病毒吗
当所有人都被感染你要对抗的是所有人对小小乔无限的保护欲你甚至怀疑一切都是你的臆想可是你只是你一个人怪物嘶吼咆哮追逐你落下深渊你和他们变成你们现在我你他都是我们了
晚安 小小乔晚安 妈妈💤
【7】很厉害的科幻片。有一种韦斯安德森x兰斯莫斯的美丽,简单通过对布局,结构,最诡谲的是用花与声音,两种超强视觉-听觉的存在共同营造一种不见声色的恐怖片行径。捉摸不透下一秒镜头会怎么摆,是声音的扩大,还是精神病毒的传染与人物的挣扎。用矫揉造作,故作高深端着,试探着,演着,不过是妈妈保护胎儿十月。千万种方式,最终迎来了第一声婴儿落地的“妈妈”。悬念结束,科幻片结束,恐怖片开始。
配乐特别邪乎日本风格配合搭配集体被附身的演员能看完只能觉得也是被附身了,分都给影后。
配乐无不散发着一股神秘的东方力量,神秘之中又带着诡异,莫名让人联想到蛊。小小乔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这个一直在追踪的真相最终还是被丢弃,人们同样丢弃了所有的不安和忧愁,回到了“安全地带”。很难想象2019年的电影,似乎预见了当下。
剧本还凑合,调度和配乐让人极其不适。看完再一回想,我怀疑编剧在搞政治隐喻。👀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片子创造了一种诡异的新类型——植物恐怖片,用色上非常值得推敲,诡异神秘到溢出的紫色和红色,罂粟一般危险而美丽,配乐也非常诡异,尤其是那几段犬吠,整个氛围很到位。主题上也很有意思,旧群体与新群体的交替,感染一般蔓延,只有be it才能understand it。整体来说是气质非常独特的一部电影。
演员的完成度高于导演的完成度,因此其中表达出的ambiguity更加诡谲而几近让人崩溃。(&映后提问反而给影片减分了orz)
2.5 概念挺好,但很难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看到红色真的忍不住过度解读了一下(瞅瞅给我管成啥样了!)这竟然拿了最佳女主角忍不住把分降低了一点……
1.当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信奉同一种价值观的时候,这种价值观会吞噬一切异己,最终成为唯一的真理。价值观是经验的,而不是先验的。2.当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疯了的时候,你会选择跟他们一起疯,还是选择保持你以为的清醒?当你成为唯一清醒之人时,你将会独善己身,亦或试图去救赎所有人?这种选择是极痛苦的,挣扎的,且也许你终将寡不敌众。3.你坚持保守意志的绝对自由,还是情愿用它来换取无差别的,不可自主的,无感无觉的快乐情绪?做一个无知觉不知痛的人,或经受折磨迎来意识的觉醒,在还可以选择时做出选择。LITTLE JOE. 🥀
所有二十多部里,最失败的女性角色之一,居然拿了最佳女主角…
本片是一部與現實接軌的驚悚科幻片。從這個層面而言,它其實和《狗牙》、《龍蝦》很像,都是將現實嵌入驚悚空間,以符號構建當世寓言,展現了現代人所面臨的癥候。若將“小小喬”反常規的生命性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或許可以說,那些所謂的“變化”只是個體的錯覺。影片中的魔花帶著觸目的紅色,如同每個人的潛意識,隱藏了太多的不安全感和道德焦慮。在這出驚悚的現代寓言中,斷斷續續的短促配樂如同冰冷的手術刀,重復切割著觀眾的聽覺神經。而現代人的精神傷口是那樣難以痊愈,每個人的心理防線看似堅如磐石,實則很容易就會瀕臨崩潰。如此走極端的配樂,或許也表明了導演的立場:“偽裝”行為向來都是大環境下的產物,要用個體的力量去改變現代社會的慣性,本來就是一件以卵擊石、吃力不討好的事。
故事一般 这样的色彩看多了以后逐渐觉得刻意得很无聊 但是构图的设置值得学习 东方音乐很令人出戏 这头金头发看着好重 over
這部創作於2019年的後現代風格電影,給出的故事設定充滿了對後三年影響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言性:引人過度關注從而控制了人類,使之忽略了同身邊人的關係、忘記了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的,何止“小小喬”的花粉?影片主題上的哲學性是對技術所製造的快樂之反噬的檢討。演員以無表情表演為風格;日本作曲家完成的民樂風格的怪奇配樂,則使得影片帶上了“英倫怪談”的氣質。片子在篇幅上可能過長了些,後半部分一再重複同一概念,令人有些疲憊,做成一集《黑鏡》的體量或許最為適當。2022年12月12日15:00於飛揚樂峰9號廳。
角色和观众保持同观感,在判断中游移。各角色的设定与彼此关系非常微妙,在常人表象下成了观众实现判断的关键动因,并同时作用于女主角的潜意识。最大问题来自前后段的偏差,松散且生活流的前半段明确了情感真实,而紧凑编排的后半段则隐藏起情感与情绪,只呈现行动。这导致了本该达到的暧昧变得机械,不可靠。形式上大概是所谓欧洲学院派?声音,调度,画面造型等形式反而比文本更显封闭,意义明确的想要达到暧昧、深层恐惧的效果,可玛雅德伦不是这么玩的。
6/10。运用间离感的表演、横移追踪镜头构建诡异的空间,暖房里过分规整的红色花卉使一群毫无生命力的人们游离于这个寂寞场域,小小乔作为拧紧神秘感的主要意象,释放着母子关系的压抑和对虚拟之物的精神依赖,片中吸入花粉的受害者都说自己很快乐,组成精神共同体,正如克里斯笨拙而直接的示爱,爱丽丝对乔的爱无处给予时的迷茫,这种借虚拟事物逃避现实情感的做法是主体性丧失的灾难。但故事展开太‘‘空’’,东瀛风情的鼓点乐和精神治疗的谈心场景,极为直白地告诉观众爱丽丝内心的焦虑,缺乏人物弧线,有商业类型的意图又一副女导演常见的性冷淡风格,放弃了令人兴奋的反转(譬如培育致幻之花是药厂的利益阴谋?),它一团混乱的概念给内容进行注水,肤浅、廉价。
一惊一乍的配乐太烦,可其他部分配乐又很有趣。片子的象征符号太明显,影像又没太多新意,完全可看可不看的那种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这居然给了影后
味同嚼蜡
之前上影节买了票却没能看成,趁这次欧盟电影展来南京赶紧补上啦。由于预期期望放很低,加上现场女导演亲自解读,观感还不错,Phénix Brossard今年戛纳也好几部,是也要上位了吗?赶紧火起来呃 #EUFF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