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

Sound of Metal,静寂的鼓手(台)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金属之声》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金属之声》剧情介绍

《金属之声》长篇影评

 1 ) 声音设计上别出心裁的反类型励志片

今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人选里,有三位令我印象深刻,除了二度问鼎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和遗憾落败的“黑豹”之外,还有一位令我眼前一亮,那就是英国演员里兹·阿迈德。

这位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演员同时也是一名说唱歌手,曾出演过《谍影重重5》和《侠盗一号》等商业大片,此次在《金属之声》里扮演一位失聪的摇滚鼓手而名声鹊起,在奥斯卡颁奖季获得不少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无独有偶地,他这个角色和霍普金斯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且两部电影都采用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引领着观众沉浸到病患角色的内心世界,由此体验人物的焦灼不安状态与艰难的生存困境。

有别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运用扰乱时空的叙事呈现主人公记忆衰退的手法,这部《金属之声》的出色之处在于声音的设计和处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模拟主人公突然失聪后的情形,画面上突然寂静无声,只看到果汁机的转动,莲蓬头喷出的水柱落在他身上,之后画面又随着主人公转到充满声音的药店。

无声和正常声交替出现的画面,暗中交代出主观和客观视点的转换,视听表现手法颇为惊艳。

之后在听障者互助社区的情节更是在声音处理上别出心裁。

一屋子人坐在饭桌前凭剧烈夸张的手语和敲桌子的声音进行交流,而主人公和小男孩在金属滑梯上用敲击来感受震动的频率节奏感,他带领孩子们击鼓的一幕更是如此,透过外在的声音让观众感受角色的情绪波动变化。

在刚结束不久的奥斯卡上,影片成功拿下了最佳音效奖,足以证明这种手法有其新颖的创意。

尽管片名和海报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摇滚音乐人的传记题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里兹·阿迈德精彩演绎了一位意外失聪的鼓手,他从消极反抗到逐渐面对现实,最终与残疾缺陷和平共处。

乍一看,像是那种身残志坚的励志题材,但事实上却走向了这种好莱坞常见类型的反面。

一个音乐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听觉,自然令人扼腕痛惜,但重点并不在男主角如何努力恢复听力的过程,而是花去大量篇幅描述他在听障者互助中心学习手语以及克服内心的骚动。

由此,透露出主题:身体上的缺陷很常见,关键是勇敢接受和面对自身的缺陷,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找到新生活,而不是留恋过去。

这一点在主人公和女友的关系上得到有趣的印证。

此前两人搭档巡回演出,染上吸毒的顽疾,并不时出现自残的行为,正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失聪”给两人机会重新审视这段病态的关系。

结尾的反转暗示昔日反叛的富家千金女做回乖乖女,而男主角也顿然醒悟两人无法回到过去放浪形骸的日子,终于懂得和身体缺陷以及过去和解,重新迎接新的生活。

从突然失聪,到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再到摘下耳蜗回复失聪,这种反类型的设计令影片比同类型题材的立意和表达更为深刻和耐人寻味。

 2 ) 摒除杂音,静听内心

北京时间4月26日,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电影《金属之声》摘得「最佳音效」桂冠,在颁奖季又拿下一个声音类大奖。

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听觉层面的感受才是这部电影所希冀突破的关键所在。

《金属之声》并不是第一部聚焦于听障群体的电影,但或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一部由听障演员、听障语言(手语)和听障文化所构成的剧情片,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贝克尔在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以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听觉世界」。

这一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在颁奖季名声大噪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声音设计为电影抛光的。

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本片的主角鲁宾是一名重金属乐队鼓手,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给他的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在一次巡演途中,他骤然失聪。

面对突发状况,鲁宾毫无准备,这一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仅仅靠「看」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曾担任电影《地心引力》的拟音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真实存在却很难被察觉到的声音。

为了还原真实的失聪体验,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

和传统设备不同,接触式麦克风通过物体的振动而非空气传声来拾取声音。

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设备被置于演员里兹·艾哈迈德的嘴巴里、靴子中,以便收集由身体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

技术本身并非奇观,恰到好处的使用赋予了它意义。

以鲁宾为代表的部分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方式与接触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相得益彰。

失聪初期,鲁宾的内心狂躁不安,彼时的他还在受「听觉」控制,但在乔的指引和听障社区同伴的帮助下,鲁宾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鲁宾通过拍打滑梯来和社区里的孩子交流,或许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

仅从听觉角度来讲,这一声音对于二人和观众来讲都微不可闻,但有节奏的振动感却能够经由滑梯传递出来。

小男孩趴在滑梯上,感受它的振动这也是鲁宾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的转折点。

打鼓和敲镲的声音逐渐由一种外在的声波振动转变为他内心的节奏,尼古拉斯所使用的录音技巧和捕捉到的真实且自然的声音,使这一变化不再抽象。

声音是一种记忆乔曾告诉鲁宾,越战时一颗炸弹在耳边爆炸致使自己失聪。

几十年过去,他仍记得那一刻在耳边响起的音乐。

对于像乔和鲁宾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声音是一种记忆。

为此,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采访了多位后天听力障碍者,根据他们的回忆来构建听力受损后的世界——来自外界的声音并非会被平均地削弱,而是过滤掉了大多数高音,只留下低频的部分。

为了使观众在听觉上沉浸其中,尼古拉斯及其团队通过混音重现了这一感受,声音传入观众耳中就像沉入水底一样变得又低又闷。

但尼古拉斯并没有将这一技巧应用于整部电影中,而是让声音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

药店里,饭桌上,教室内……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且夹杂着带有金属音色的噪音。

这一声音选择的背后是视点的移动,观众得以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自然地切换:有时是鲁宾听我们,有时是我们听鲁宾。

钢琴演奏声时而清晰,时而沉闷这种变换也体现在声音响度的强烈对比中。

电影开始时,鲁宾起床使用榨汁机和擦拭器械的声音十分清晰。

但随着他听力的恶化,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了,生机勃勃的清晨变得寂静起来。

这一时期的鲁宾难以忍受低分贝环境,「发出声音」是他证明存在的方式。

为此,鲁宾屡次通过嘶吼来制造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出。

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也在声音变换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障社区与「无声」文化在演员里兹看来,使用手语交流时,人们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和肢体的律动,彼此之间很难有所隐瞒。

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也体现在了声音设计中。

鲁宾首次参加听障社区互助会时,房间里充斥着人们打手语发出的肢体与布料摩擦声,窗外的虫鸣也清晰可闻。

在这里,环境声得以被凸显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宾都生活双重屏障之中:丧失听力使他无法像从前一样生活,不懂手语又让他难以融入听障社区。

但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

听障社区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鲁宾的任务就是学习去做一位「聋人」。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声音的选择和鲁宾的心境完美契合。

乔向鲁宾解释听障社区文化初入听障社区时,集体生活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鲁宾的暴躁,有关女友露的消息却又让他焦虑不安。

在这段时间里,声音的变换显得混乱且嘈杂;当鲁宾失望地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不能让他听到如往昔般动听的声音后,人们所享受的音乐、宴会甚至于女友露的歌声,也都变成了刺耳的噪音。

在为人工耳蜗设计音效时,尼古拉斯将录制好的声音分层,去掉了其中令人舒适的部分,并将剩下的声音重新组合为令人抓狂的金属噪音。

这无疑是本片在听觉上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时的鲁宾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影片结尾处,经由人工耳蜗传来的教堂钟声像敲钹声一样回响着,鲁宾摘下了助听器。

电影里的一切声音都被擦除,仅剩鲁宾眼中的画面和屏幕前观众的呼吸声。

即便是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而言,真正的「无声」时刻也很罕见,此处的声音处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化表达:在这一刻,鲁宾仿佛抵达了乔所描述过的「上帝之境」,那里有着他所从未体验过的平和。

鲁宾在公园里摘下助听器,望向四周如果说手语冲破了沟通障碍的藩篱,人们借助它来理解彼此,那么本片以「有声」表现「无声」,在声音设计上作出的尝试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并未在鲁宾「乐队鼓手」的身份上着墨太多,但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却贯穿始终——从燥烈的金属乐到刺耳不适的噪音,当它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被渐次打破,那些深埋于心底的声音也变得清晰起来。

 3 ) Vertical & Horizontal Communities

如果用一个community的lens去看待Ruben的困境会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人都有属于自己的community和groups。

而这些community能够分为horizontal和verticalVertical community是更像是兴趣组 - 游戏,音乐,电影,旅游,艺术 - 不同的人会因为这些相似相近之处而形成一个个vertical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their physical affinity - 在电影里可以说Ruben和Lou就是一个小众的vertical community (hard rock) 的成员之一不同于vertical, horizontal community 根据physical affinity去进行不同的分类 - 国籍,肤色,语言,财富等等 (残疾当然也属于其中一个性质) - 这些硬性指标成为了进入horizontal community的threshold - 在电影里Ruben和Lou应该是属于Nomad的horizontal community但这一切都在Ruben变聋之后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听力作为创作音乐的接近必要的条件几乎剥夺了Ruben继续在他属于的vertical community生存的可能性 而突然的失聪也使他无法在“社会”的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继续正常的生活下去 (同时导致他和Lou无法正常的交流,生活,相爱) 摆在Ruben的唯一出路是加入“失聪”的这一个极为边缘horizontal community。

这也意味着Ruben要放弃他现在做处于的所有community - 爱好,爱人 - 重新开始生活…对Ruben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 即使最后尝试着去适应新的community, 对之前community的向往也导致他最后毅然决然的决定手术但别忘了 horizontal community是有严格的threshold的 - 即使Ruben能通过手术“装”做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勉强通过的threshold - 失聪也导致他是能在“社会”这个horizontal community的边缘游走 (Lou爸爸party Ruben所在的处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最后当Ruben摘下了助听器 享受着那无比美妙的宁静的时候 - 他似乎明白了他所处的位置 - being forgone by all his commnitiesTo some extent, we have all been segregated

 4 ) 坦然面对一切,不再纠结

(此文由手语讲述翻译成汉语)我用手语讲观后感,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想尝试这样的想法:先打手语再转写成文字,可以比较一下手语讲述和文字写作有什么区别?

对我这样的听障手语使用者来说,是哪种表达方式会比较自然?

前些时候下载了《金属之声》电影,一直忙着没有时间看。

直到一位好朋友催着我要好好看这部影片,我朋友和家人都支持我植入人工耳蜗。

于是,我终于找个时间好好看《金属之声》,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故事。

我结合个人感受用手语讲述的观后感可能有些剧透,本人经历和感受比较特殊,读者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看不看。

一开始就描述一位主角……对了,我的手语讲述为什么不提主角的具体名字?

这其实是手语的一个特点:打手语讲某某是以"以貌取人"方式抓住对方的脸型、身体特征赋予手语名字,不会直接给出具体姓名(其实是因为有些姓名无法用手语直接表达)。

好了,继续说下去。

那位主角(鲁本)和女朋友(露)都是做音乐的,男方击鼓,女方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房车,吃喝穿住都在车里,经常到处跑,搞搞演唱会挣点钱,还卖些东西比如小礼品等等,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那位主角击鼓时候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去医院看病。

医生给他做检查,发现他听力确实下降,不能再恢复到正常水平。

主角急切问医生,能做什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听水平?

医生明确说他听力已不可恢复,但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维持正常听力那个状态,植入手术需要6-8万美元。

这笔数目对他来说非常昂贵,又没有什么积蓄,对此非常纠结和犹豫,要回去和女友商量。

自从他听力下降之后,女友都是先用笔写下要说的话再给他看,他看后开口说话表达想法。

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费劲。

主角是靠击鼓为生,零听力几乎做不了什么音乐工作,为此而烦躁,甚至脾气大暴发。

他女友跟一个聋人社区联系,希望能改善一下他的烦躁心态和暴躁脾气。

社区负责人(下面简称“老人”)也是一名听障者,因为他参加越战,炮弹落到他耳边爆炸致聋,但保留了之前的说话能力。

老人说主角可以去社区适应失聪生活。

老人跟他交流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屏幕能够显示老人说话声音的内容,这样他能看文字了解对方想法,省去笔谈麻烦。

那个设备并不是自动语音转文字设备,是美国很早就普及的人工速记设备,人工速记员在幕后听着讲话人的声音快速打字,输入的文字会有所延迟,但比较准确。

老人给他提出一个要求:入住社区,一不能用手机,二不能上网,还要呆很长时间。

最后,她女友租了一辆车回家,只留下他孤独一人在社区里。

在社区里聋人们聚餐的时候,他们彼此用手语交流,有说有笑。

他在当中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感觉很孤独。

后来他虽然学会一些手语,仍然感到不快乐,孤独感始终伴随着他。

老人找了一个备有纸和笔的房间让他单独待着,并教给他一个法子:如果无法平静,就用笔写下心情,这样可以慢慢找到一个平静时刻。

主角尝试多次,始终无法接受,不断回忆着和女友相处的那些美好时光。

后来他下决心变卖心爱的房车以及乐器、生活用品,悄悄地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可是还没等手术伤口愈合,他又希望能够赎回那辆房车,于是回到聋人社区找老人希望能借一些钱,老人拒绝了他的请求。

老人意味深长说聋人社区本是给失聪的人们一个平静,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聪事实,这是他们和社区的重要信仰之一;主角却不能接受这一切,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将导致他们的信仰消失。

最后,他黯然离开了聋人社区。

老人曾提到他的手语名字是"猫头鹰"。

猫头鹰象征不安,正好符合他的心态和性格。

等到人工耳蜗开机一段时间后,他找到女友家并住几天。

女友家里开了一个朋友聚会,他此时发现带着人工耳蜗一对一说话能听清楚,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却听不清别人说话,这正是人工耳蜗的局限所在,即使最好的人工耳蜗并无法恢复到正常人听力。

他终于明白昔日时光不再回来,当和女友相视的时候,他心里流泪流血。

等女友睡觉的时候,他一个人又悄悄走了。

他无目标游走着,周边充满乱七八糟的声音。

他找了一把长椅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一切,嘈杂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最后他拿下人工耳蜗体外机,此时此刻他竟然感到了一段平静,正是社区那位老人所希望他的那样……我也是聋人,跟他不同的是小时候就因为发烧打针致聋,第一次入读聋校,初次看到同学们都用手语交谈,又害怕又好奇。

后来因为年龄小,很快接受并习惯于这一切。

但聋校毕业后走进社会却发现自己无法跟正常人流畅交流,不能表达所想所要,很多时候需要笔谈,对方也需要有些耐心和爱心才能认真交流,沟通障碍重重。

幸亏科技发展很快,可以上网用文字交流,又用上语音转文字,给我们听障群体的就学就业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是即使拥有这一切,我们的沟通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

正常人更习惯于用语音交流,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打电话和面对面交谈来解决的,他们甚至其中而不知觉。

我虽然是一名手语使用者,但更清楚除了专门从事聋教育或手语工作之外,正常人学手语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根本不可能奢望他们学好手语跟我们通畅交流。

所以我们必须从狭小的交际圈子跳出去,更现实去认识这个“残酷”的美好世界,我甚至考虑过做人工耳蜗手术,从头重新开始呀呀学语……然而,《金属之声》给了我一个启示:即使戴上人工耳蜗,也永远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可以做到通畅交流。

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平静”其实就是认清失聪生活的真相,摆正自己的身份定位,坦然接受一切。

我现在可以坦然说,我是一名听障者,习惯跟聋人同胞用手语交谈,和正常朋友手口并用交流,与领导同事用文字交流(信息必须准确,不耽误工作)……人工耳蜗手术,我到了合适的时机也会去做,但只是改善听力状况,聆听一些声音,享受快乐音乐。

谁也无法预料此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还是顺其自然吧。

 5 ) 命运的无常可能才是人生的常态

(涉及剧透,谨慎阅读)鲁比是个瘾君子,但是自从遇到了女友露露恋爱后就戒了毒,成为一个鼓手,并全力支持女友的事业;而女友露露离开了破碎的家庭,并且恨着导致母亲自杀的父亲,依赖着鲁比的照顾生活着。

两个人生活在房车上四处巡演,露露走的是重金属风格,鲁比全力支持她梦想是终有一天可以出唱片,鲁比照顾着露露的所有起居生活,虽然两人很穷困但是生活在那个会移动的家里也很快乐。

突然鲁比失去了听觉,鼓手无法再进行演奏了,贫穷的他不得不去失聪人互助社区去习惯失聪的生活,而露露也因为失去了依靠而回到了富有的父亲身边。

原本已经适应失聪生活的鲁比发现露露的事业有了起色害怕失去露露变卖了所有去做了耳蜗手术,结果却并没达到预期,他用他和露露的家换来的是一个布满嘈杂声音的世界,而露露为了依靠父亲生存,只能违背自己的天性打扮成父亲希望的样子,唱父亲希望的歌,活在父亲划定的生活圈内。

虽然露露依然爱着鲁比,但鲁比和露露都知道他已经无法成为露露的依靠了。

鲁比一无所有,失聪人互助社区无法再接纳一个不认同自己失聪身份而进行外科手术的人,正常人的世界对于鲁比来说又太过艰难,他成为了两个世界的局外人一般。

当他拿下耳蜗,重新回到无声世界的时候,可能才体会到了那个负责人对他说的,一生都在追求的快乐就是内心的平静。

对于鲁比来说之前再如何渣但是已经改过自新梦想好好生活,就在幸福慢慢靠近的时候,命运一把夺走的他的全部,他被重新踢进了泥潭,所有的抗争和努力都变成了徒劳,命运的齿轮仿佛作对一般反向的旋转着。

而露露因为总是依赖着别人所以不得不违背本性,寄生一般的生存。

整部电影在音效上特意模仿了失聪人的声音感知,使观众能切身体会鲁比听力受损的感受和痛苦。

片尾没有明示鲁比未来的生活,但相信他在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后自会重新找到属于他的道路。

 6 ) 因为是音乐主题才看的,人生就是老天开的玩笑而已

全片主要两条线男主感情一条线男主病情一条线先说病情线,毕竟这是全面的主要部分总体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起起落落的,在你觉得日子就会这样过的时候,老天突如其来给你开个玩笑,要学会居安思危,实在不行要学会接纳自己。

Ruben(男主)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健康自律以及对Lulu(女友)真爱的Rocker。

作为大学曾经玩过乐队的我来说实名羡慕了。

真是神仙眷侣一样的生活!

早上给自己的女友做好了营养早餐,然后唤醒自己,开始一天美好的生活。

但一般这么美好的开始也就为之后的剧情的悲请奠定了一个基调。

毕竟秀恩爱死得快,粉红色泡沫总要被戳破。

突然有一天Ruben的耳朵像灌了水,影片的声音效果很有代入感,在以Ruben为第一人称叙事的时候,影片模拟了他的听力世界,让影片很有代入感。

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觉得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时候,老天爷就喜欢给你开个玩笑。

普通人的生活可能真是就是只有困难模式,本以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图个心安,想要有迹可循的生活,却往往在命运的途中遇到一个大拐弯。

听力损伤是不可以逆的,虽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能让大脑重新听到声音,但是听到的声音是跟人耳朵不一样。

设备的声音会失真或者高低频缺失,有啸叫声,会让你一直耳鸣。

特别在嘈杂的时候很难处理你要听到的声音,因为人的潜意识是可以控制你想听到的声音的,但是设备不行。

我们的Ruben突然有一天就听障了。

对于乐手来说要这样面对以后的生活真是很艰难。

面对变故人们一般会迷茫,然后探索,然后接纳,然后从新出发。

人们会首先会迷茫,生活的秩序全被打乱了的那种无助和不知所措,自己喜欢的事情戛然而止,去寻找方向时的那种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让人感觉很压抑很无奈。

没办法生活总要继续,人们总要把打碎的自己再拼凑起来,生活的起落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总说生活把你逼的无路可走,但是你还是继续下去了,你另辟蹊径,可能是从无路的草坪中踏出自己的路。

一样,走直了走稳了那就你的人生,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路上的风景。

其次是探索,探索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好说,如果当你发现你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所以就到了概要接纳自己的时候,其实就是认命了。

人有时候是需要接纳自己,特别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接受自己才能更好的往前走!

什么才是接纳呢?

也许接纳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接纳自己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命运低头了。

安慰自己要向前走,也只是因为当老天跟你说此路不通,你靠头也要撞出一条路出来,最后你还得安慰自己生活给了我们铜头铁臂,这不就是我们面对人生无奈,认命妥协之后生活教会你做人么。

作为一部文艺片,我觉得这部片子没有落入俗套,没有刻意渲染某一种感情,只是真实地描述了一个乐手逐渐适应听障生活,追寻自己生活的平衡,接受自我的过程。

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真实状态。

当然期中一些表现的手法上还是能让你辨识出这是一部文艺片,比如全片的色调,取景和意向的表达上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文艺范儿。

简单说下感情线,从全片的几个点看得出来,这个感情交代的过于理想化。

简单的来说,两个人曾经都是“瘾君子”,男友是吸毒,女友则是因为妈妈自杀受到心理创伤而自残,两个灵魂因为音乐带来的共振彼此救赎,彼此成就,组建了一个在房车上,吉普赛式的小日子。

我想说可以看得出他两是真爱,都说玩摇滚的孩子,其实内心都是好孩子。

这两绝对是好孩子,男孩的遇到困难,女孩不离不弃。

女孩一直帮助男孩找方法帮助他,支持他。

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彼此拯救就是彼此毁灭。

拯救成就彼此,毁灭。。。

毁灭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就。

成就又未尝一定是好的!

 7 ) 失去听力只是一个引子,金属之声是心里的声音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特别能说出我的想法的,所以很想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主题。

我觉得失去听力只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引子,是一条线索,而非全部要旨。

另外一条暗线,也是更深层次的故事发展,其实是男女主之间的故事,就是最后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爱情,更重要的,是一个相互救赎的故事。

而这部影片最有趣的一点,最值得回味的一点在于,它的信息是一点一点给出的,像悬疑片一样,不断会代入主角的视角去理解整件事,在最后才会和主角一同获得关于世界的新的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女主的故事,甚至关于男主的故事,只有到了最后一幕,在法国,在她父亲家里,信息才真正能够拼凑完整。

女主的母亲带着女主很早离开她父亲,父母关系很差,女主的母亲也最终自杀,这对当时年轻的女主来说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

男主这边,单亲家庭,父亲从没见过,母亲是军队的护士,男主从小跟着母亲也是漂泊不定,后来男主也染上严重的毒瘾。

所以当女主的母亲去世之后,男女主在一起这些年其实是两个人互相救赎的过程,但却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重金属摇滚+房车生活。

这种生活的特点在开篇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看上去非常的正常而温馨,但女主胳膊上的伤痕触目惊心,男主强迫症式的生活方式也让人感到背后压抑的能量。

她们演出时候的状态也是非常发泄式的。

电影一开始就拍出了女主手臂的伤痕

男主在非常仔细地清理器材这样的生活在开篇看来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是重金属乐队,而且生活的还不错。

但直到最后真正了解他们的故事,才会知道那样的生活其实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假象,是两个人互相鼓励和监督着,用一种巨大的自我压抑来抵抗内心的破坏一切的能量,用音乐的“金属之声”来抵抗内心真正的“金属之声”,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折磨着他们两个,从来没有一刻安宁。

而房车生活更是意味着隔离于人群,隔离于世俗,隔离于任何可能破坏他们这种压抑的影响,也隔离于任何可能转化这种压抑的帮助。

在这个意义上,失去听力只是一个引子。

失去听力,男女主才能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去寻求帮助,拥有融入新的环境和人群的机会,也是他们真正能够正视内心的“金属之声”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互助会的大叔要男主静下心来,也是为什么,他觉得男主不顾一切要治好耳朵,要回到以前生活的那个状态就像嗑药,因为确实是这样,沉迷以前那种房车生活才是真正的”毒瘾“,即使他们曾经生活得那么”健康而平静“。

所以,当男主看到女主又开始下意识抓胳膊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女主之前并不那么幸福,自己也一样,必须告别那种生活,告别内心那些“金属之声”。

当他们互相对对方说,曾经”是你救了我“,说出这句话之后,他们才真正完成了救赎,因为他们都终于能够正视那段经历,然后相拥而泣。

他们终于能够说出,曾经的生活时时刻刻都是生死边缘的挣扎,而没有对方的存在,可能早就选择结束生命。

影片最后,是男主先对女主说出这句话,这很重要最后那片彻底的安静,不仅仅是接受了失去听力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消弭了内心的“金属之声”,是走出过去的荆棘与阴霾,是内心真正的平静。

这次,没有房车,没有金属乐,但,是新的生活!

 8 ) 【影评】人生和耳朵无关。

【影评】《金属之声》神奇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中大篇幅的无声影像。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安静的场面。

失聪鼓手自暴自弃后安静坐在二层小楼看窗外的树和风。

他陪伴聋哑救助学校的师生一起玩耍,教他们击鼓。

教在课堂上调皮的男童,他们一个在滑梯上,一个在滑梯下拍击滑梯。

和女友的分手也非常有趣。

和女友长时间接吻,但中途女友故意咳嗽,故意喝水。

相拥一晚,第二天男主自己提包离开富二代女友的家,卸下花了4万刀的助听恢复器。

从尖锐的金属声,回复到无声状态。

 9 ) Sound of Metal or Silence

一开始以为是个音乐片,看完觉得跟金属乐没什么关系,是个人物设定。

这样的设定更有戏剧冲突,金属乐队鼓手Ruben、4年前XD、突然失聪,就是个惯常的跌入人生低谷的套路,由于做不起手术(植入助听器)进入互助社区,女主唱同时也是互相依靠的恋人为了他能安心进入,离开他回到父亲那里。

这个地方其实我是有质疑的,需要这样的果敢,但是如此快速的决定让我为之一颤。

那边的负责人收起了Ruben的对外联系工具,让他专心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让他干活,唯一能做的就是写字,先坐下,就写字,不知道写什么没关系,就写到能够继续坐着写字为止。

这里可以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个处在这样境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人,真的可以坐下来吗?

一直写字就可以安心吗?

理想中是可以的。

从抗拒到接受也没有什么大的冲突在里面,毕竟大家都很友好,他也很快选择面对了。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打击滑梯的震动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开始教大家打鼓,因为震动是可以感受到的。

朋友跟他到他房车上看打那些设备都惊呆了,可是一切在他看到lou的消息后被打破,lou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Ruben没办法忍受lou没有等待自己就一个人继续往前,卖掉房车做了手术,决定去找Lou。

虽然Lou还是很开心地能够见到他,但是虽然我能够听到了,但是听到的声音不是以前的声音;虽然见到了Lou,但是Lou和以前那个人也不太一样了。

Ruben假装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和Lou一起,但是最后他问起Lou未来打算的时候,Lou不自觉抓了抓之前的伤口,Ruben明白了Lou的压力,“It is OK”,他选择了离开,从Lou离开时的绝望崩溃可以看出来Lou就是他的全部,至少在一起的时候是。

但是两个人已经不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或许离开才是对Lou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后Ruben带着助听器坐在街道中心的一个长椅上,突然响起的钟声让他觉得嘈杂,他摘掉助听器,一下子世界安静了,远处玩耍的小孩子,周围的一切,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虽然影片最后没有明确给答案,也是给了大家一个结局。

影片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很不平静,没有拒绝接受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也没有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苦难与救赎,有的只是慢慢接受,是啊,不然能怎么样呢?

能够平平淡淡接受已经是比很多人勇敢了。

如果是我,可能无法做到。

 10 ) 《金属之声》——矛盾满身,此为人

金属之声一、关于自己的矛盾:“理想生活——意外、不如意(失聪)——愤怒、偏执——尝试接受——不甘——抵抗——接受不理想生活”这历程,和很多人的生活有挺多的相似,不相似的部分在于,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意外和不如意发”生前,从没有到过自己内心中理想生活的状态。

从未得到,与得到后再失去,世人与主角的各有各的不幸。

二、关于世人与世人的矛盾:主角面对失聪采取了向外寻求解决途径“失聪人群社区”面对失聪,选择的是向内寻找解决途径。

借由管理人之口说出的“教会资助的是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信教的人”,表现了但是在解决路径上的本质分歧,使得原本没有矛盾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阂。

即“世俗者”与“非世俗者”之间存在原生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不会因为人们的是否善良而发生改变。

更宏观来看,其他原生对立的人群也是同样,即便各自群体内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

此为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三、关于自己和爱人的矛盾主角的抗争是为了能够和爱人回到过去“流浪”的生活,但在爱人在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后,选择了更简单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本质是人对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结果,当观众也平静接受男女主角分开时,便构成了观众自我的“爱情”和“理性”之间的选择四、最后金属之声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结束,当主角选择把欺骗大脑的拟声设备摘下时,他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未曾到过的境地,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亦是如此,经历过了,然后只能继续想着未知出发。

《金属之声》短评

除了聋人社区里的内容以外,我觉得影片中最出彩的地方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两人在极其有限的影片时间里用非常丰富的细节讲了一个其实很复杂的背景故事,正因如此,两人最后的结局只需要几句话就能带来惊人的情感力量。

9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TIFF#平庸,人物没有建立起来就着急把故事往前推,太平了。

12分钟前
  • 王书叔
  • 还行

想象中的结局,Ruben告别的前夜,在Lou的家宴打鼓,在电子噪音与彻底静默的撕扯下奋力挥动鼓槌,逐渐走向癫狂。周围上流社会的侧目下,Lou的流泪注视下,他越打越快,越打越用力,助听设备震落,鼓架跌倒,耳中的声响越来越小,归于沉寂。他想到昨日浪游,想到Richard所说的宁静,但这一刻他什么都不想要。BJIFF@英嘉燕莎

14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

18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3.5。声音设计较为出彩,带入到听障人士的无声世界,破碎的人生也不失为一个精彩的人生。

20分钟前
  • 柯里昂妮
  • 推荐

本以为是一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所以期待了一年,没想到居然是一部这么含蓄的剧情片。特别喜欢电影中间男主角和小男孩在滑滑梯上用敲击金属滑梯来给对方“听”到鼓点的那一幕。

24分钟前
  • 杨子虚
  • 推荐

声音处理只是一种技巧,意味着镜头的主观性。但影片不能因此发生质变,因为主角没有个性,失聪后一切都顺遂发展,偶有情绪波动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挣扎和痛苦都拍的太表面,给的不够。导致摇滚鼓手这个身份没有必要性,演技说实话也就那样。这种标准应试申奥片也是一种类型,一开始就能望到底,人物弧光和叙事情感已成为另一种流水线批量制作。

27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还行,对于声音的处理相当值得称道。难的不是接受失聪后的世界,而是接受失聪后的自己。世间嘈杂纷纷扰扰,何处寻得一方净土?如果一切无法回到当初,放下执念或许才是出路。

31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2.5。

32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较差

代入感太强,看完后难过了几小时。耳朵听影满分,人工耳蜗的世界不如直接闭麦。

35分钟前
  • ffffff
  • 推荐

太精致太标准奥斯卡inner peace了。海报和片名的音乐片误导性太强了。DTS:X厅的音效很好,片中听障音效的转换逻辑还是有点乱。#2021BJIFF

38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好看到有些出乎意料,看过简介和一些片段,自己在脑海中对剧情有一些俗套的构想。没想到片子是如此安静而有力量的类型,结尾特别自然。男主角真是会说话的眼睛,既能让人迷惑于《罪夜之奔》,又能直接左右观众的情绪随着角色的心境起伏。看过他4部片子都非常印象深刻,无论是拥有超强主角光环的《毒液》的男主角,还是《夜行者》里演技依然爆炸杰克·吉伦哈尔,都无法完全掩盖他作为配角的光芒。

40分钟前
  • 船是未来的眼睛
  • 力荐

5/10

44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6.5/10

46分钟前
  • Valuska
  • 还行

还能听到 真好

51分钟前
  • maxime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

54分钟前
  • catch22
  • 较差

北影节。失望。头尾是一件事,中间是另一件事,影像本身没啥功能,人物完全服从剧本——拿奖了的声音部门,后面装了助听器的部分的确牛,硬是在影厅里做出人头录音味儿了(派对一段的人声群杂定位显然不仅依赖panner),前面的手法也就还好啦,很多新片都有在做。

58分钟前
  • 2noWfall
  • 较差

看了一会儿才看懂是一个音乐人失聪后的故事,我说怎么一直感觉配乐无声。我只能说看这音乐人的生活方式,确实不是一路人。一直都觉得那个阿莉森王后的演员长着一张苦瓜脸。

1小时前
  • 光明王后
  • 较差

就……很一般,片尾的片段很美,但是远远不够

1小时前
  • 孙老奶
  • 较差

一个类似《骑士》的故事,鼓手失聪后的自我救赎,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结果安装人工耳蜗后却发现再也回不去,接受了无声的世界,也就接受了平静的内心。音效设计特别棒,通过音效就能瞬间切换视点,镜头语言简洁而高效,结尾处大概就是所谓无声胜有声吧,留下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小时前
  • 天马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