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

于成龙

主演: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王绘春,印小天,聂远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 剧照 NO.1于成龙 剧照 NO.2于成龙 剧照 NO.3于成龙 剧照 NO.4于成龙 剧照 NO.5于成龙 剧照 NO.6于成龙 剧照 NO.13于成龙 剧照 NO.14于成龙 剧照 NO.15于成龙 剧照 NO.16于成龙 剧照 NO.17于成龙 剧照 NO.18于成龙 剧照 NO.19于成龙 剧照 NO.20

《于成龙》长篇影评

 1 ) 很感动的一部电视剧

过年那几天看完的,满满的感动。

很久没看到过这样的电视剧了,继《康熙王朝》后让我觉得非常不错的一部电视剧。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如果于成龙不能克服罗城的艰苦环境,事事亲历亲为,与百姓打成一片,也无法赢得民心。

正因为他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不畏强权,只要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他的写照。

至于那些探讨演员的演技台词之流,未免本末倒置了。

 2 ) 历史上不止一个于成龙

在看《于成龙》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刚刚听了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清官于成龙》。

其实无论是电视剧还是评书,都是以讲故事为主,只是讲述的方式不同。

在这两种方式中,都是以于成龙当官的时间顺序为线,只不过人物的设定和故事的顺序有些不同。

比如,评书中跟随于成龙一生的随从只有苏朝卿一人,电视剧中则是柳晋阳、周瑞和等人。

当然还有很多不同,暂不一一赘述。

对于艺术,我是门外汉,我想无论是故事和人物的设定,还是语言的描述,自有创作者的意图在里面,我所做的评价只是肤浅的好看或者不好看。

当然,这不是我所说的重点,我重点想谈谈于成龙这个人。

首先,于成龙不是一个善于(或者根本不想)搞政治的人,他的智谋也不见得有什么超人之处,而之所以名垂历史,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清官。

清官所具备的条件,无非是不贪赃枉法,一心为民,报效国家。

除此之外,于成龙还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向地位高于自己的恶势力作斗争。

于成龙不是一个软弱的书生,他有一腔热血,期待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出一番无悔于一生的事业,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于成龙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在于成龙23年的官场生涯中,每到一处为官,差不多都能把当地治理的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我常常想,一个当官的人,并不需要多么高的才能,只要一心为了百姓着想,不图私利,每个官都能成为百姓爱戴的好官。

其实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历史上应该还有很多,但是为什么于成龙能脱颖而出呢?

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

康熙的明智,堪称历代君王中的第一,正是他给了于成龙最强大的后盾,让于成龙顺利的成为了一个清官。

而于成龙则为了皇帝的赏识,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纵然累死,也无怨无悔。

如果遇到的是一个混蛋皇帝,无论什么样的清官也会淹没在昏君的统治之下。

人言,“士为知己者死”,又言“没有昏君,哪来佞臣”,任何美好的现象,必是两方相得益彰的结果,否则丑陋不堪。

 3 ) 国产良心剧于成龙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看完了于成龙,觉得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但是看到很多一星的评价,颇有些理解无能,现在到底什么样的剧才是观众心中的好剧?

我不管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单凭这部剧是实景拍摄,无配音,没有亮瞎眼的打光,也没有艳俗的调色,更没有炒作、热搜,就已经算是良心剧了。

当然这部剧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台词过于现代,甚至有些台词听起来像是政府年底总结报告,主人公塑造的有些过于扁平,伟光正等,但是瑕不掩瑜。

当我看到于成龙、柳晋阳、石玉林等几人满身泞泥,破衣烂衫,尤如乞丐一般出现在风景如画的广西时,真的有感动到,这是国产剧中久违了的真实。

不像那些抗战神剧和古偶剧,拍摄打仗或者经历磨难的场景,就只是脸上抹点灰,衣服完好无损,演员细皮嫩肉,连头发都不乱,类似于这种拍摄真的让观众感到很假,缺乏真实感,而产生不了共鸣。

并且这部剧并没有出现剧情过于拖拉的情况,无论是圈地案、贿考案还是之后的番田案等,都是几集的剧情就完结了,这点也值得好评。

基于这部剧所呈现出的山西、桂林等地不同的实景拍摄,服饰、画面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台词现代问题,人物过于脸谱化的问题,这部剧我给三星半的评分。

 4 ) 于成龙

我也给给五分,毕竟这分数...虽然这剧参杂了不少当下政治,不过看得好是滋味,并没有反感,可能是我自己看出一种责任感来。

这剧当时在央视一播的时候收视挺高的,我也硬是摒弃了偶像剧和全家一起看。

所以这部剧受众还是挺广的。

至于说台词,我个人觉得这种口语化的台词对这部剧更好,这又更好地反应了于成龙接地气,深入群众的一点,这也跟当下政治相吻合。

 5 ) 《于成龙》与于成龙身边的人们

(先这样吧,过后再改)一直想写《于成龙》的剧评,一直写写删删,直到国庆假期刷了六年前的《天地民心》——里面有《于成龙》的两位主演成泰燊和修庆,才觉得有话可说。

刚开始觉得糟糕,轻易说了《于成龙》是这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电视剧,感觉《天地民心》显然更好,结果看到十集就决定跳过前面,直接从道光朝开始,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确实《于成龙》更胜一筹,因为它从剧本上赢了。

无论何种题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是最容易入手,也是收效最佳的方式。

同样是塑造官员,《天地民心》以人生为线索,而《于成龙》以公案为结构,后者情节上非常紧凑,而前者就稍嫌散漫拖沓了,如果前者只选取道光朝来着力刻画,就能够立刻提升一个档次。

当然,也不是《天地民心》不好,这部电视剧是宏大叙事,要全面展现中国近代的剧变,同时又能够将祁寯藻、道光、穆彰阿几人的形象塑造得细腻鲜活,实属不易。

而《于成龙》的亮点就在于小,不仅题材小,而且视角也小,“官迷”于成龙官小政小,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没有科场一鸣惊人,没有官场出将入相,有的只是读书人想要凭借自身才学出仕的最简单的愿望,以及地方官员对于百姓实实在在的关心。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调查福建通海案,背景是与郑经作战,收复台湾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然而在这大事背后,却是福建百姓十有八九被作为通海犯等待处决。

触目惊心,何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今日算是真正得见,可知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虽令人艳羡,却唯有于成龙这样的小官小吏能够真正体察民情,不畏权势不避祸患坚持彻查通海案,这才能够免除数以千计的生民含冤,观之更能令人为之触动。

这固然是因为二者主人公身份不同,一是廉吏一是帝师,因而题材本身就有所不同,但《于成龙》对于题材的处理驾轻就熟,而且没有冗余情节,因而相对较好。

《天地民心》全线展开,有不少多余之处,例如旻宁争储,就是没有意义的情节,旻宁是嫡长子,四贝勒诺敏则是个虚构的人物,道光本是顺利继位,完全不需如此,而且这条线与主人公祁寯藻的成长毫无关系。

《于成龙》则是三条线叙事,主线讲于成龙的为官经历,另有两条副线,一是故乡亲人的惦念,一是朝廷大事诸如灭鳌拜平三藩之类,都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占用的时长也比较合理,并且与主线息息相关。

以小事件观照大背景,这就是《于成龙》的精彩之处。

一行人,三寸心,五地任,七桩案,九死未悔。

十载路,八方名,六旬寿,四世隔,两处牵思。

这是于成龙的故事。

目之所及,最喜爱且倍感亲近的,还是于成龙身边的人们。

那个意气风发、清白自励的书生,不得不走到了名节有亏的地步。

那个文武双全、有情有义的汉子,终究在长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那个宠辱不惊、神机妙算的先生,却是眼睁睁地送走了所有故人。

一场雪,一阵雨,一支歌,一滴血,一箱泥土,一张空椅。

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我百姓之饭,穿我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那是一个初雪的夜晚,于成龙、章吉仁、柳晋阳三人围坐火边饮酒谈笑,一扫前些日子恩科舞弊案的阴霾,吉仁带来的可以出仕的消息,让这从小一起玩尿泥长大的三兄弟喜不自禁,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颗为国为民的真心。

其中章吉仁笑得最为灿烂,他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看起来格外意气风发,每当他笑得开怀之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嘴边随之微微上扬。

然而就是这最年轻的章吉仁,却最早须发尽白。

自来堡村一别,十八年未曾谋面,直到于成龙到了福建任上,两人方才在福州码头相见。

于成龙惊异于章吉仁的苍老,章吉仁仍是笑着迎接,却早已没有了当年飞扬的神采。

迎接于成龙到福建的那天,天上落了雨,打在庭院中的芭蕉叶上,也打在章吉仁的心里。

面对多年故交,吉仁不敢直陈心事,却陈恳地劝导于成龙小心行事。

章吉仁一方大员,时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以致心力交瘁。

最后于成龙查明通海冤案时,章吉仁缓缓摘下顶戴,面色平静如常,失职渎职,丢官丢命都或可能,而他却似乎是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在他离开福建的时候,也落了雨,于成龙独自来送,递给章吉仁一把伞,这正是十八年前于成龙离开来堡村时章吉仁赠与他的那把。

雨声中,章吉仁拿出二十两银子托于成龙交与家人,之前通海案时,看章吉仁不欲于成龙过分干预,以为他已经贪腐,不想章吉仁四品大员竟只有这些财产,思及吉仁的战战兢兢,他平日所受委屈可想而知。

后来章吉仁回吏部任闲职,在明珠身边又是何等憋闷。

平生抱负难以实现,委曲求全多年,却弄到个名节有亏的下场,最后还要屈沉小人之下,怎能不令人慨叹。

周瑞和是个奇人,从一开始的圈地案就与于成龙解下不解之缘,他聪慧通透,沉着冷静,科场舞弊一案于成龙大闹贡院,他当机立断告知章吉仁找来有能力解决此事的上级官员,才使于成龙免于牢狱之灾。

而正是因为此事,周瑞和受牵连被罢官,于成龙始料未及,周瑞和却波澜不惊。

后追随于成龙做他的师爷,为于成龙出谋划策,破解了不少复杂的案件。

其实周瑞和正是于成龙智慧的一面,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心思细腻,宠辱不惊。

很多观众都喜欢周瑞和与柳晋阳斗嘴的小插曲,两个人谁也不服谁,给沉重的案件带来一丝轻松愉快的气息。

然而上天偏偏要这个通达的人见证一路的风风雨雨,也见证每位亲友的离去。

他经常为了一个沉重的箱子和柳晋阳争吵,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终于有一天他打开了箱子,里面装满了于成龙所有任职之地的泥土,包括他们山西老家的。

他将泥土分给众人,大家捧着掌中的土,尽皆潸然,一路风雨一路思念尽在于此。

周瑞和貌似超然,实则心思细腻,感情深重。

另有一处,就是柳晋阳身死,于成龙庭审杀害晋阳的凶手,堂上依然摆着两张椅子,周瑞和始终一言不发,不断抚摸着身边的空椅。

原本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师爷,周瑞和到后,“抢”了柳晋阳的差事,两人一直为此拌嘴。

后来于成龙终于拜柳晋阳为幕宾,二人平起平坐,不料一朝生变,故人不再,于成龙自是哀伤不已,周瑞和表面平静,心中却始终惦念,以至于仍在堂上放置晋阳的座椅,抚摸那空椅的扶手,似是在对这个老对头说,你看,今日为你报仇了。

以周瑞和的为人处世,必能善终,然而这一生的经历却是他心头抹不去的阴霾。

不知于成龙去世后,他要去哪里,是不是回到了家乡的藏书楼?

他要做什么,是不是始终带着对这些旧友的无限思念呢?

他是通达的人、宠辱不惊的人,却也是坎坷的人、至情至性的人。

柳晋阳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不能说没有出于对演员的偏爱,但更多的是这个角色魅力使然。

柳晋阳最有烟火气,他能文能武,经常在村头唱歌唱戏,又使得好刀法,急脾气,说话直接,但面对喜欢的石玉兰却不敢开口。

怎料一步之差,玉兰嫁给他人,婚礼当日,晋阳唱着“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暗自伤怀,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饶是如此,晋阳还是羞于说出一个“喜欢”,于成龙要他表明心意,他又唱起了那支歌,直到为救玉兰而死,在长街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他还是笑着唱了那句“一对对鸳鸯水上漂”。

晋阳对于成龙也是忠心耿耿,他自己没有选官的资格,送于成龙去京城选官时,七尺的汉子也红了眼眶,在雪中喊着“到了京城别惹事”。

于成龙选官到广西罗城,也是他第一时间收集了罗城的信息劝于成龙不要去赴任。

于成龙执意赴任,他表面生气,暗自却收拾了行装陪同他一起远行。

晋阳说,你去西天取经,只带着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上路,少了我这孙猴子怎么行。

可是最终这有翻天覆地本领的孙猴子,却是血洒他乡再无归期。

柳晋阳是个一路失意的角色,科场、情场皆是如此,按照一般电视剧的套路早就黑化了,然而他却一直尽心竭力帮助自己的好兄弟和心爱之人。

为了于成龙安全到达罗城,他离开故乡一路相随;遇到山贼拦路,他下意识地把防身的武器丢给于成龙;玉兰的孩子病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上山为她采草药;玉兰为了帮于成龙而遇险,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玉兰。

柳晋阳一生沉居下僚,却始终无怨无悔,很多人埋怨导演“杀死”了晋阳,在我看来,这是特意让晋阳用鲜血证明了什么是情比金坚,什么是至死不渝。

晋阳是剧中最美的灵魂,是他书写了整个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故事,轰轰烈烈,摄人心魄。

章吉仁、柳晋阳、周瑞和,他们是于成龙的几个侧面,也是于成龙可能走上的道路,可能遇到的结局。

于成龙最终走到的,其实是周瑞和的结局,这实属不易。

回顾整部剧,永宁圈地案、恩科舞弊案、罗城藩田案、黄州伪札案、福建通海案、直隶贪腐案、两江人命案,这七桩公案是结构和线索。

虽然每一个案子基本都在于成龙的坚持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终局都非常残酷:圈地案父亲猝然去世,舞弊案恩人受连累丢官,藩田案扳不倒背后的贪官,伪札案守备惨死土匪刀下,通海案好友黯然离去,贪腐案不得不处斩亲戚,人命案挚友血染长街。

正剧如历史,总是令人扼腕叹息,如此而已。

 6 ) 剧情磨磨唧唧,看的人很累

这两天看了一下据说在央视热播的于成龙,给人的感受就是剧情过于拖沓,说话磨磨唧唧,不够简洁,太啰嗦,简单一句可以表达意思的,非得两三句,看的好累,基本上都是快进看的,我觉着可以减为20集,或者30集左右就可以讲完故事。

还有,导演,写剧本的人,基本常识都不懂,文人好友之间多以字称呼,不是直呼名字。

 7 )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批评的声音不少,我就简单夸两句吧。

首先,立意好。

现代的世道,大家追捧的是什么?

想要的是什么?

没错,钱。

与钱如孪生子般呼应带来的是什么?

权利。

凌驾于世界其他人之上的权利,有更多被谅解、宽恕与重来机会的权利,能使得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获得更多享受的权利。

或者说,也有人觉得权利这个词不干净,会狡猾地把它替换为,自由。

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呢,似乎也在大家喜闻乐见的这条道上一去不还了。

懂的都懂,这点不多说。

在这部剧之前,我刚刚看完了清末的讽刺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以对清朝的官场印象非常不好,觉得就是个内里溃烂发臭的鬼蜮世界。

这部戏扭转了我原本的看法。

还真是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在清康熙朝,就有这么个血性男子,这么个一代廉吏,一生克己奉公、光明磊落、不畏强权、爱民恤物。

老实说,所谓只身对抗黑暗的英雄,我们见的也不少的,但都是在哪里见到的呢?

在玄幻小说里,在热血动漫里,在古代现代的偶像剧里。

这些故事的受众,大多是未经世事的天真少男少女,老于世事的人们愿意让这些未展翅的雏鹰多看些光明万丈的东西,使他们饱含对未来的热切、勇气和希望的。

“少不读水浒”,不就是因为其血气方刚的文字下暗潮涌动着的灰暗色调,看了难免会让少年人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的情绪吗?

不畏强权的英雄勇士,会在美好的故事里过得有滋有味,哪怕结局不如人意,也足够让人崇拜向往。

但打破梦境、回到现实后,有多少人敢于去做不畏强权的英雄勇士呢?

大多数人,连拒绝公司的加班福报都做不到呢。

那样一腔血勇,敢拿鸡蛋撞高墙的人,或许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但已经消失很久啦,我们听到的关于他们的传闻也越来越少了,大约下场也不怎么好吧。

敢于挺剑向王的刺客和对上直斥利害的布衣之士,在封建王朝体系的不断完善下,似乎也就慢慢被历史车轮湮灭了,更何况是在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连官员们都膝盖打不直的清朝呢。

人已不再是个人,人是一种群体的依附者与维护者。

大家心知肚明,故而连一些忠勇之士的故事也不爱听,觉得无趣老套,是在粉饰太平。

因为,我们听到的,和我们见到的,不是一回事,我们听到的,是随着时间夸张化的、冀希了百姓朴实愿望的改编故事。

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明哲保身,这才是大多数人终身的信条与追求。

但这时候,偏偏就冒出个浩然正气的于成龙。

这人还是板上钉钉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在帝权最为专制且有满汉之分的清朝,过了按理说已经遍历世事的不惑之年才出仕,居然还能这么当官,敢和十倍百倍于自己地位的人叫板,驳斥、审判甚至斩杀对方,还真有这种一身骨头都是硬邦邦的人。

多么让人错愕。

岂不是给当世骨头都被溶出泡沫的人们一个好大好大的静夜钟声吗,简直是振聋发聩了。

“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

你说谁是见了钱不要的?

而且大众都是这样,你一个人却独标高洁起来,那些人的弊端,岂不都叫你打破了?

只怕一天都不能容你呢!

就如我现在办的大关,内中我不愿意要的钱,也不知多少,然而历来相沿如此,我何犯着把他叫穿了,叫后来接手的人埋怨我;只要不另外再想出新法子来舞弊,就算是个好人了。

”“南京那块血迹碑,当年慎而重之的,说是方孝孺的血荫成的;特为造一座亭子嵌起来。

其实还不是红纹大理石,那有血迹可以荫透石头的道理。

不过他们要如此说,我们也只好如此说,万不宜揭破他;揭破他,就叫做煞风景;煞风景,就讨人嫌;处处讨了人嫌,就不能在世界上混:如此而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这样说,这已经算是个不错的、有良心的好官了。

一个人在一个阶层,随着眼界的不同,总会不再按之前的想法去思考,而是会站在现在所处立场去办事。

而于成龙在不畏强权之外,更难得的是清廉正直;在清廉正直之上,更难得的是能放下自己官老爷的身价,切切实实为最低下贫贱的百姓办事,把自己也看成他们的一部分。

甚至敢于脱离自己所属的阶层,承受作为一只黑羊的风险。

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违背过。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句话结结实实地把于成龙这个人立住了。

宦海里的豺狼虎豹、百姓里的蛇虫鼠蚁、江湖里的魑魅魍魉,于成龙见得还少么,他一生就在和这些东西周旋搏斗。

于成龙的成功,难道只是因为他本身的特立独行吗?

不是的,俗话说朝里无人莫做官。

那于成龙的后台是什么,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那些好上司、好领导,他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

这样一个新兴的王朝,有奋发有为的年轻君王、有精明强干的官员,哪怕有几个不和谐的蠹虫,也能让人相信,早晚如会日出冰消般地解决掉。

多么使人振奋精神。

另外,内容好。

这部戏的发展,非常让人有代入感,最喜欢开头的山西副本和罗城副本。

那时候的于成龙,什么光环也没有,所处环境坚苦异常,那些所不可见的力量,比他强太多。

他仿佛是和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似的,信念坚定异常,在别人看来简直是疯子。

那两个跟着他去罗城又跑回去的同乡小弟才是人间常态,他一点也不犹豫,还要走下去。

那时候的苦是真的苦,快乐也是真的纯粹的快乐。

因为他不止有一个人,我们从来不搞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还有他们,坦荡乐观的柳晋阳、足智多谋的周瑞和、武艺高强的雷翠亭,忠诚可靠的后勤组玉林、玉兰、小妹、晓晓。

于成龙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他身边人(甚至是远在家乡的亲人们)的力量,感受并不止有他一人的,每次冒险的紧张、兴奋、狂喜,也都是数倍的,可感染人呢。

这一大家子慢慢地聚集,一起抱团度过了二十年。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罗城结束后,旁白告知于成龙被举为卓异,然后到四川合州任职,接着再到湖北黄州,再获卓异,因三藩之乱,受命前往武昌——他和他一大家子人,风尘仆仆抵达武昌,站在府衙外的背影。

他们一直都是这样的,活得丰富又简朴,无香车、无酒馔、无奴仆,一大家子从一个府衙再跑到另一个府衙,继续吃萝卜青菜的粗淡饭,做豪绅污吏的催命符,蹈俯仰无愧的正气道。

后面的武昌篇、福州篇、直隶篇和两江篇,不知道是越来越触及朝廷上层还是于成龙本人担子更重,少了一开始的那股青衫磊落险峰行的潇洒劲,变成了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的悲怆调了。

而且故事情节转折越发生硬,剧情特别仓促,反而不如前面感染人。

后半部分只优秀在情义二字上,刘君孚的惺惺相惜、章吉仁的故友未变、归乡时的百感交集、周瑞和宝贝的几罐土、与最最可叹的晋阳之死。

最后,是创作态度好。

固然,剧里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不少,台词出戏、情节拖沓、逻辑混乱、陈词滥调、理想主义等等,不一一列举。

但这部戏在主要的景与人上非常用心,服饰和道具上力求古朴还原。

没有用任何不合适的演员,主演各个都演技在线,演员们甚至扮成野人、掉进泥潭。

且剧组能远赴广西实地取景,贡献了电视剧里少见的大好山河,可谓是相当良心了。

广西的满山青染、武汉的风雨窗竹、山西的黄沙拙石、直隶的干燥枯旷、两江的廊庑亭榭,都各具特色,谁没看过瘾呢。

看了一部剧,认识了许多贤人,又再次反省了自身,好开心啊。

 8 ) 杂粮乱炖于成龙

难得有时间和心情坐下来看个剧,心情却没得到丝毫放松,整部剧集就一个字——乱。

说实话,当初决定看它是冲着历史正剧去的,毕竟有老版《于成龙》和《天下粮仓》珠玉在前,很想见识一下全新的版本有什么惊喜。

结果是令人纠结的是:在清晰明了的主线和乱七八糟的枝叶、高清无码的画质和漏洞百出的镜头、一本正经的故事和文白交错的语言、水准颇高的演技和幼稚敷衍的情节之间,我几欲弃剧又难下决心,一直到最后都是不上不下,如食鸡肋。

 9 ) 于成龙

本来不太看这种很正的片子,但是越来越喜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能把很多感情酝酿得很到位。

看了于成龙一些相关文献,真的很感动。

只要能把观众带到那个环境里去,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个人的魅力,我觉得就是成功的。

我们看剧情不是专门拿一只放大镜找穿帮镜头,找尴尬的台词。

这样做的话,首先你是没有尊重这个作品的。

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人放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去才有意义。

很多人说他们就是在八股文,在封建社会里的一根筋,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是难得的,是可贵的。

受到人民的爱戴,受到寇贼的尊敬,他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

年过半百仍然对仕途有所追求,说明他是有梦想的人。

有人说他是官迷,但是那时候当官是事业啊,他那样的性格并不能做一个商人,却又不满足作为一介布衣。

放到现代,难道大家不希望改善生活,不希望追求自己的梦想吗?

今天正好播到他送章吉仁的这一集,很多人说他回来看到大家做了肉和鸡蛋就骂人很不对,但是作为一个清官,哪有那么多的银子让大家在不是时节的时候吃上一桌好菜。

放在解放前后爷爷辈或是父母辈时,他们也只是一年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我们没有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才无法理解那样的生活,也许你会说他们至于么?

他是是傻子么?

但是作为他们那个时代里的人就是这样的。

而且清贫惯了的人会一生秉承着这样的好作风。

现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官员。

是,现在贪官污吏还很多,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清官和节俭的企业实干家。

我知道会有很多人酸他们挣到钱不拿出来做慈善,可是这些人只是要等到他们把所有的钱都做慈善了才会说他们好。

说实话,凭什么呢?

人家凭着自己的能力,凭着比常人多出N倍的努力才有的收获。

 10 ) 【剧评】当我们谈论《于成龙》

如果你小时候是看着历史正剧长大的,你对后来的这些电视剧“垃圾”自然会不屑一顾。

许久不追剧,就当我以为我不会再在当下看到优秀的国产历史剧时,《于成龙》横空出世。

你当然有一万个理由拒绝这部《于成龙》,你可以批判它是意识形态下的畸形产物,你也可以说它是封建荼毒,因为辫子戏直接将这部《于成龙》拉入黑名单。

你也可以阴谋论上身,将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上升为政治洗脑工具。

你甚至可以因为低劣的历史知识怀疑于成龙这一人物及其品行的真实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但是接受并喜欢这部《于成龙》,只需要一个理由——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于成龙》选取了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为官之路进行叙述。

首先,题材的选取上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题材太正,《于成龙》本来走的就是一部历史正剧的路子,如果选取的人物、题材不正,那这部剧就不叫《于成龙》了,该叫《于正》。

导演、编剧还不需要去寻找于成龙的大量资料,为这部在当今市场上不太可能走红的《于成龙》做功课。

要拍一部烂剧实在太简单了。

然而导演没有这么做,导演选择了《于成龙》。

这意味着他放弃了“抠图”,放弃了“小鲜肉”,放弃了一定的市场,也放弃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能力,能够执导好这部历史正剧,不让它扑街的能力。

吴子牛导演功底还是深厚,这部《于成龙》最终没有让人失望。

既然题材没有问题,那么关键的人物塑造存不存在问题?

基本不存在。

虽然成泰燊在国内的知名度有点尴尬,但他对于成龙这一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

看一个演员好不好,看他演绎的角色。

最简单的一点,这个角色是否有血有肉有灵魂,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个角色就是成功的。

看《于成龙》,能够深切感受到于成龙这个清官对底线原则的坚守,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无数次公堂之上的掷地有声、慷慨激昂,迸发着于成龙心中坚定的力量。

对严惩邢家良后面对家人的纠结与内疚,那场回山西看望岳父长跪不起的戏,泪流面目说话几度哽咽,内心戏十足。

对于成龙这一人物“人性”一面的刻画十分到位,他虽“油盐不进”,可内心里毕竟是一个人啊,亲手法办了自己的小舅子,面对亲人内心怎能没有波动。

成泰燊的这几场戏,拿捏得非常到位,做到了哀而不伤,既没有损伤到于成龙这一人物固执、清正的人物性格,又将其富有人性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于成龙平常生活清贫节俭,好不容易心情好逛街吃饭,每到一处却先问价格,听后笑着回答“这比家里一文钱的菜粥贵多了”。

确实,成泰燊的演绎让“于青菜”多了几分可爱之处。

有一种观点是于成龙这个角色遇到事情都是靠吼,歇斯底里大发雷霆,让观众尴尬之极。

我肯定不认同。

想必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只看过《于成龙》几个片段,而且恰好是于成龙大发雷霆的片段。

回归角色本身,于成龙这个角色吼没吼过?

肯定吼过,而且频率不小。

但是认真看剧我们不难发现,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都是在事情发展的关键时刻。

我们从这个人物入手分析,他这个人物就是有点一根筋,固执甚至有点急于求成。

这个表现得非常明显,特别是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一上来就要抓剧中人物“鱼壳”,由此导致捕头雷翠亭被抓,证人车夫和幕僚柳晋阳的死亡。

这一切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因为于成龙的急于求成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说到底还是人物性格。

于成龙每次的大发雷霆归根结底也是人物性格。

他迫切的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帮助老百姓帮助皇上,他慌。

于是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极端的观众这个时候就会跳起来“编剧智障!

我都想得到,于成龙就想不到!

”“于成龙真没脑子!

”这个时候看剧的观众思维、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剧中的于成龙身处险境,他要迫切解决民生,他的情绪是激动的。

加之人物性格因素,他关键时候大发雷霆很正常。

演员靠吼来表达这种情绪也很正常,没有不妥之处。

至于于成龙为什么是这样?

说简单一点,历史上对于成龙的评价是“天下第一廉吏”,也就是说他是个好人,是个清官,仅此而已。

他虽然官至大学士、兵部尚书,但他不是一个精于权谋、运筹帷幄的政治家。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于成龙让世人铭记的是他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不是拉帮结派宫廷内斗。

《于成龙》一剧主要展现的也是于成龙清正廉洁的为官仕途而不是宫斗。

这也是《于成龙》不同于其他历史正剧的地方。

我们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展现得都是宫廷内的斗争,臣子与臣子,皇帝与臣子。

这个时候注重的是政治家之间细致入微的斗争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故事的精巧性尤为重要。

而《于成龙》一剧放在了官外,他惩恶锄奸走到大学士这一步,不是靠精于权谋政治斗争,而是一身正气。

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是天下第一廉吏,因为这一身正气,他才刚直、固执、冲动。

他是一个有缺点,而且缺点很明显的人,就像海瑞。

所以于成龙关键时刻猛烈情绪的迸发再正常不过,他又不是一个精于权谋、步步为营的政治家。

只是清官而已。

这部剧当然也有缺点。

我说过了,它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意味着它不完美。

按理说,一部电视剧的配角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于成龙》一剧一些配角的表演只能算过关,观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角色就过去了,不能细究这些角色,不然就是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不痛快,也还好是配角,没有让观众每集都盯着他们看。

还有问题是说,该剧杜撰成分太多,与史料不符。

这个问题我是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这样说的,他也没有拿出考证资料,只是随口一说。

我才疏学浅,对于成龙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经历没有深入研究过。

无法就电视剧《于成龙》是否符合史料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但我觉得《于成龙》这部电视剧做为一个艺术作品,它是对这一人物进行一种艺术加工的呈现,不可能完全符合于史料。

但要说完全不符合于史料,这个也不大可能,毕竟于成龙这个历史人物,它真实存在,就必须要以该人物的一些真实经历做为电视剧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些支撑。

而且这部剧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正剧,我相信它大部分还是有史实根据的。

《于成龙》被指出的还有一个缺点是台词不好,过于现代化。

我把整部剧看完,感觉还好,台词就是人们平常的对话。

可能有人觉得历史剧台词文言文的味道应该重一点,我也觉得能达到这种效果自然最好。

但是观众群体毕竟文化水平有高有低,为了照顾观众,使用现代日常对话,我觉得也没什么,只要不掺杂网络用语就可以了。

台词幼稚这一点我没听出来,可能我也比较幼稚吧。

我知道这部剧存在很多缺点。

但豆瓣评分上我还是给了满分,一是该剧评分6.6实在是惨不忍睹,打满分希望能拽高一下总体评分。

二是,在这样一个市场先行的时代,能看到《于成龙》这么良心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

有人愿意给找“文替”的演员洗白无数次,也有人愿意带着粉丝滤镜看“抠图”电视剧。

那么给《于成龙》五星,又为什么不可以?

我偏要。

《于成龙》短评

寒假回家陪着我爸陆陆续续看完,深刻理解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句话。剧中处处体现出当下的政治主张和价值标准,稍微有一点政治敏感度的观众都能够立刻辨认出其中鲜明的命题作文痕迹。看此剧,于成龙分分钟教你如何成为优秀Dang干部

3分钟前
  • 未亚
  • 较差

天理良心不可欺👍

8分钟前
  • 四条
  • 力荐

凑字数的台词和一有百姓跪在面前伸冤就打鸡血的党员人设 只有我妈看得进去

12分钟前
  • 水晶大猩猩
  • 较差

前面广西那段还可以,后面直接四川那段没有,黄州那段太扯太假

14分钟前
  • 迷迭香
  • 还行

陪老爸看,很好看

17分钟前
  • 想要飞
  • 力荐

总体还是可以的,你们信我看哭过吗?

20分钟前
  • quanjing824
  • 还行

看了几集,感觉不是导演就是编剧脑子一定进水了,台词弱智,演员也没演出清朝第一廉官的气魄来,唯唯诺诺的没主见,太让人失望了!

23分钟前
  • chennuo
  • 很差

#内容分析样本-2017# 拿了柏林银熊奖的第五代导演,千禧后却一直致力拍央视正剧。虽是五年前的“反腐”命题作文,“讲述神话的年代”却在结构性裂隙里呈现出更丰富的意涵,鲜活的人物和写实的景观,让人切身共情80、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千古如是,我本为民。7.7

28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推荐

服饰不错,有古朴感,感觉台词剧情弱,本来以为是严肃的历史剧,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啥东西,重点不突出,好像就是个很平常的人物传记,但编的不怎么样。

30分钟前
  • 微豆凉别个
  • 较差

挺好看的,天天追。

35分钟前
  • 茉莉雨
  • 力荐

只看了五分钟就已经被雷翻......

38分钟前
  • 老猫
  • 很差

家里的大人都很爱看 市面上很久没有这样的电视剧了

39分钟前
  • Macadamia
  • 推荐

相比上一版电视剧的老版电视剧《于成龙》,中间差着九颗星!白瞎了这个题材!

40分钟前
  • 认识
  • 很差

虽然是主旋律,但仍是精品良心之作

42分钟前
  • 出走的橙子
  • 推荐

高中暑假看的,也是这个时候第一次认识这位清臣。当时年纪小,还属于张载四为时期,看到赈粮那一段真的一个人在电视机前面哭。这几年,物是人非。

47分钟前
  • 大马士革玫瑰
  • 推荐

完全拍成了儿童剧

48分钟前
  • 伯昏
  • 很差

其实这种正剧,特别差的也几乎没有,不过中规中矩,演技在线罢了,可是故事内容却往往过于正,并不怎么吸引人,而且主角我很久以前看过他一个男小三的电视剧,童年阴影,实在喜欢不起来今天看了一点,只想说这剧台词你们看的不尴尬吗?

51分钟前
  • tppeyf
  • 较差

这是成龙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52分钟前
  • 一血小王子
  • 很差

天下廉吏第一

57分钟前
  • 觅宁
  • 推荐

台词确实很出戏,整体略寡淡。

59分钟前
  • 队长别开枪是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