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烦恼并不是害怕从此消失于人世。
人类的心神无法无限延伸,也无法真正的懂爱。
所以我不希望你哭。
万物自有逻辑,就我所知道的,在出生的那一刻,全部的人类被赐于永生。
你问“那为什么我们还会死亡呢”,因为在我们存在期间中,犯下了一个错误,就一个,让我们失去了永生这个礼物。
我已经听到你问“什么错误”。
答案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但就因为这个错误,人类变成有限的生命。
当然,你会提出一个质疑“没有人能活那么久来证明这个理论的真实性啊”。
你是对的,但同时也没人能证明它是错的。
逻辑,逻辑,逻辑。
我已知道我的错误是什么,不是人人都可以知道,但我知道了。
我错在没早点与你相遇,没办法跟你在一起更久。
对我来说这是个充份的理由,处罚我不能永生。
这是电影《对应》里男主对女主最后的话(录像,此时男主已过世一段时间了)。
只要午睡了晚上就铁定睡不着了,断网前在公众号上看到推送了这个电影的介绍,于是下了看。
真的是个纯爱片,看完想到那句话,“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爱情是永恒,人生导师和挚爱一生,也许很多女孩子都会幻想有一份这样的爱,就像男主的女儿说她羡慕女主,觉得自己不可能得到如此的爱,男主的律师也说,从没见过像男主爱那么深的,可是现实生活却是残酷的,一地鸡毛,都是琐碎的油盐酱醋,有谁会爱另一个人那么热烈,至死不渝呢,终究是电影!
不专业的影评,只能从个人感受来写了,没有那么技术性的剖析
特别浪漫的一部电影男主是高知高智的物理学教授 和物理学学生女主恋爱 不幸男主得了脑癌 弥留之际设计了一套精密的系统 不断用书信和dv陪伴女主时间很短而爱情绵长 这是一部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到的浪漫 如果是高中时期的我 大概又得玛丽苏代入了 现在的生活已经比曾经智能先进很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的爱情片看起来 总缺少一些耐心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两句诗,以东方的婉约概括出了西方的爱情,《爱情天文学》里的爱情。
架构与《人鬼情未了》有些相似,爱情的美好只在开篇那一点,剩下的痛苦占了全片的八成,可是,我竟然没掉泪。
不知道是上了年纪不屑于这样小情小爱,还是未被片子打动。
天文学泰斗级的教授艾德,深爱着学生艾美,算是一段忘年恋。
是在一起六年的一对天文学人士,教授精于专业,艾美则兼职拍特技,就是那种翻车呀爆炸呀的强烈镜头,还没等我弄明白艾美为什么一会儿超人似的在片场一会儿精英般的在教室,就看着艾美在与教授的暂别里魂不守舍,频频查看手机,然后就听到了教授过世的消息。
艾美是不信的,因为教授始终没中断和她之间的联系,电邮、短信、语音、包裹寄来的光盘,甚至还有件他穿过的背心。
但是,电话却是拨不通了。
教授算计好了一切。
安排下自己身后仍然能够陪伴着艾美度过最伤心的时段,甚至让她重拾信心,修复与母亲的关系,走出当年父亲在眼前车祸离世的暗伤。
这样的设定,听起来就很传奇。
活生生的人在她身边时尚且没能解决的问题,却偏偏借了死讯来达成。
那只好解释成艾美化悲痛为力量,再或者就是没了教授这个避风塘才想起了自己还有一个母亲。
也许导演是想传递爱情不以生死为终点,爱能跨越时空,精神不灭。
但在我看来,教授在死后对艾美的种种呵护却有着些许的操控意识,充斥着他内心的不甘。
艾美在过程里有过反抗,毁坏了教授寄来的光盘,她已经明确的知道这个人不在了,想单纯地埋头于自己的悲伤中,不要再去面对那些真实的画面。
可思念又每分每秒侵蚀着她。
所以,她还是找回了与教授的联系方式,让教授的安排继续完成。
这里要说一下,教授曾说过这个世上还有十个你的存在,我看着艾美与那头狗的互动时,很是怀疑教授附体到了狗狗身上。
还有那片贴在窗户玻璃上的红叶,也让我以为是教授的魂回来了。
结局当然是阳光明媚:艾美与母亲重归于好,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同意接受新的男生。
似乎一切都得益于教授绵延不变越过生死的爱。
很喜欢片中的意大利小岛,那个艾美与教授度过美好时光的地方,也是教授生命中最后停留的地方。
他把那座别墅留给了艾美。
这感觉特怪,比艾美拿到学位时教授的女儿去庆祝还怪。
最初我以为他俩是婚外恋,后来看到教授的女儿与艾美和解,又觉得可能不是,可等到律师说的话时,我又觉得其实就是。
那么,我该赞美他俩的爱情吗?
留下满是幸福回忆的屋子给情人,教授分明是不肯从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里撤走嘛,就像他在录像中那般怅然地说——你真美。
题目带了天文学,但实际内容与天文学并无关系,我以为的死后因为啥特殊环境会穿越会存在会附于他人之身的想像全部都没发生过,完全不是科幻片,就是一不便讴歌的婚外恋。
令我耿耿于怀的是,这人都死了还不肯放手,艾美居然还能从这段爱情中走出来,也着实不容易。
他们的爱情,始于不道德,终得不道义,不提也罢。
2020-06-24 于福州
身为逝者栏目的作者和编辑逾十年,我大概比多数人都更关注与死亡相关的消息。
清晨被朋友们发来的各类逝者新闻叫醒,时不时google“去世”“逝世”“辞世”等关键词,已经成了不假思索的生活内容。
十年下来,我似乎更能接受无常与意外的存在,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知道它不是可畏的终点,而更像一个必然且必要的节点;但与此同时,我又过早地担心未来面临这些情境时,会如何自处,如何承受,如何令我爱的与爱我的人也接受同样的观念。
法国哲学家马塞尔在这方面的理论颇可告慰。
他说,亲人不死。
因为亲人不是与你无干的陌生人,不是泛泛的朋友,亲人是参与你的生命、塑造你的记忆、且在身后依然对你有影响的重要之人。
这样的人是不会退出你的生活的。
因为爱会延续,因为记忆犹存,这本身就是对死亡的否认。
在这个意义上,肉体的损耗,不会构成死亡。
遗忘才是。
马塞尔说的是生者对逝者的记忆、追想,托纳多雷的电影《爱情天文学》则正相反——逝者费尽心思,留在生者的世界里。
片中,濒死的教授花费三个月时间,猜想着他所爱之人在未来会做出的大小选择,在每一个分支的小岔路上早早等候。
她的生日、考试、毕业典礼,每件事都算好日期,在精准的时刻发去邮件或快递;她可能会去的酒店、旧居、故乡,每一处都托人备好手信;甚至估算着她会停留的时间,如果超过两晚,新的信笺又及时出现……只要对方未曾叫停,这些来自已逝之人的讯息,就这么源源不断地如期而至了。
这做法不只对生者有意义,对逝者更甚。
影片里,教授说,他度过了非常非常美好的三个月。
设想自己仍能以某种方式参与爱人的世界,仍能提供关怀、祝贺、安慰、陪伴,偶尔还做做心灵导师,帮她克服生命中的难关,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临终之人快乐呢?
就像他说的,如此一来,电脑里的他和电脑外的他能有多大不同呢?
当然,还是有不同。
不能触摸,不能随时随意地交流,不能享受超出设定的情境……但如果,这些也不成问题呢?
《黑镜》第二季第一集已讲过了这样的故事。
如果通过一个人留下的数字遗产,可以精确计算并复原其性格、语气、反应模式,如果可以用最逼真的材料模拟出人体,如果无论身体还是意识都尽可能贴近原型,爱情和陪伴是否可以被替代?
死亡的界限是否会变得不那么清晰?
人是不是可以因此缓解从始至终想要逃离的孤独?
这两部电影,以及更多此类的畅想,已足以让我们明了:爱情与陪伴是一时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但这没什么不好,因为孤独会回馈你。
孤独能生长东西。
懂得与它平静共处的人,才真正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爱情天文学”是一个明喻,它的英文名更直白,The Correspondence。
片中试图将人类短暂脆弱的爱情,比附于教授的专业,无垠亘久的天文学。
几十万年前死亡的星系,仍在太空中留有痕迹,我们在偏僻遥远后知后觉的时空,得以在几十万年后观察它、与它对话。
想想就让人激动。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超越时间的一种方式。
教授将这样的思路延伸到他的爱情里,即便死亡的事实在前,依然可以用各种巧思与生者对话。
时间的线性,从浪漫的角度而言,并非不可超越。
这当然毫不具备现实性。
越老越深情的托纳多雷,无疑是在描绘一场美梦,因此他根本也不讲这种爱情缘何而来,只展示它可以多么动人心魄。
本来嘛,电影的使命之一,不就是描绘我们想望而不可得的世界吗?
更何况,就像片中教授说的,以我们人类心力之有限,是永远无法理解爱情这回事的。
有趣的是,片中也提到11维时空,提到生命也许有不同的分身,因不同的选择而在不同时空过着互不干扰的生活。
科学尚未验证到这一步,但人们逐渐都倾向于此。
也许正因为它是极大的安慰吧。
如果知道每一步选择都是必经之路,如果其实你已在其他时空穷尽了所有可能,就不必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全心体会当下时空就好了。
最近上映的电影《降临》,不惜力气动用了憨态可掬的外星人七肢桶,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只有当下重要无比。
有点像Ps.I love you的设定。
死去的爱人通过某种方式给女主信件,视频留言,帮助女主面对没有他的人生。
非常浪漫,电影中出现的名为Butch的狗 飘落在窗户上的树叶 平行飞在火车外的鸟儿都在对女主诉说深情,他的神风女孩。
这里的男主基本都是视频出现 和他相爱的女孩比他的女儿还小 曾是他的学生,但是有魅力的男人无论多大的年纪都还是很有吸引力。
身边的人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如此爱另一个人,他爱女主,也是女主的精神导师,帮助她解开过去的心结,回到了妈妈身边。
让她放弃了各种危险的镜头拍摄,让她重新开始人生。
到最后的视频中就给女主的背影 可以看出来那种虚弱和痛苦,此生能拥有这样的爱情,足矣。
爱的出发点难道不该是为了让对方快乐吗?
这样炫技的,控制的,甚至还有一点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爱,除了能证明自己专治的思维方式,怪异的逻辑,真的可以表达无私的爱吗……相反,女主的人设才是准确地表达了爱一个人时,会被对方的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吸引,要不顾一切地去追根溯源找寻答案的状态。
即使自己在对方的思维方式里百思不得其解,痛苦不堪,但却始终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男主为自己的学术造诣找到了一个浪漫的表达方式,女主拿自己的真心配合他演完了人生最后一出戏。
放下伦常的不端,我们在这里只谈论爱情。
两个人深深相爱,不愿分离。
但是面对死亡怎么办,很多人说,我只能放弃了,阴阳相隔,又有多少人可以像《人鬼情未了》那样,化为孤魂野鬼也要紧紧相依。
但是影片中的教授却并没有放弃生死相离的爱恋,他苦心经营,全力谋划,在自己离世之后,还是让女友感触到深深的爱意,让所有的观影者动容。
利用好长好长的时间,放下家庭,考虑女友在自己身后可能发生的境遇,准备视频和信件,然后让人按照时间的节点送到女友手中,这样的用心良苦真的是常人所不能,但是男主做到了。
所以女主才会诧异他的离去,明明刚才还在嘘寒问暖,怎么就去世了呢,当一切验证都是如此时,女友的崩溃无助感同身受。
如果你没有为一个真心喜欢的人默默付出,你根本不会明白,这样地去做会有多么不易,怕她受伤,怕自己不合时宜,忐忑不安,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她,可是已经无能为力了……那盘被修复的磁盘,男主在被病痛折磨中坚持为女友录视频,屡屡失败,自己几乎无法控制情绪,可是在展现在女友面前的姿态确实彬彬有礼,儒雅有度,这是需要多少勇气和克制啊,不知不觉已经泪流满面了。
还有最后男主背对着女主,一定是不想让她看到病痛将他折磨成什么样了,她会难过,但是他描绘的爱情真的超级浪漫,人不能永生的原因是每个人都犯了错误,而他犯的错就是太迟认识你,心碎了一地。
还有不知道怎么道别,但是最后的一句话还是我爱你。
女友明知道男主不会再回应,但是还是将想对他说的话录了下来,不断地去看,不断地去回味,我想一定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
但是这样生死相依的爱恋不管赋予谁,我觉得用一辈子来换都是值得的。
女主释然的笑声也是能理解的,男主的信和视频,一直如影随形,影响一直都在,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小差错,让次序颠倒了,这会让人突然感到不真实,就像对方突然开了一个滑稽的玩笑一般让人忍俊不禁。
看电影的时候,被浓浓的爱意包裹,女主的怀疑,绝望,孤独,虚无,悔悟,惊喜,到最后的超脱,我想都是男友安排好的。
在男主为她安排的一切里,她渐渐救赎了自己,也慢慢去学会宽恕,学会的体谅,这样世界就会越来越宽广……机关算尽,只为爱情,放开怀抱,爱意致远,爱情是没有罪过的,只希望所有的爱意对方都可以收到,并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1.我喜欢你的意思是你具备了伤害我的能力,而爱是尽管我们都有11种平行世界,11种自由意志,可是随便选取一种,我都在告诉你同一件事。
2.爱源于沟通,只有敞开的心才能进来,可是终其一生还是不懂。
3.熟悉到三个月后你的情绪,状态,还可能此时正在湖边做什么,足够了解你就可以预测你。
(芷宁写于2016年6月30日)马克·哈登在《深夜小狗神秘事件》里这样写道:“仰望星空时,我们知道这些星星距离我们成百上千光年,有些甚至已经不存在了。
它们的光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到达地球,而在此期间,他们本身已经消失或爆炸瓦解成红矮星了。
”由此可见,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同步存在,感受到的也不一定同步存在,极有可能是过去的恰好传递到了当下。
就这个角度而言,影片《La corrispondenza》的译名之一《爱情天文学》似乎有些道理,当实体之一已不存在了,却依旧能传递感情,令交流继续,仿佛天文学中的观测与实时发生的不对等,这其间的距离时间差,令文化人有了浪漫旖旎的心思,于是变换出了爱的延续传递的新奇花样。
如片中所言,“星星的生命终结之后,因为光速和恒星系距离之间的原因,在地球上的我们仍然能够看见很多其实早已不存在的星星,在与这些死亡的星星对话中,我们仍然能学习到很多东西”。
在老教授艾德离世后,宛如“死亡的星星”的他,“依旧”致力于做一个完美的情人和导师,引领有着过去生活阴影的情人艾米走过人生最灰暗的时段,这剧情初听上去,乍看上去,都很感人,难怪很多年轻善感的人儿哭湿了很多纸巾或某人的袖口。
事实上,《爱情天文学》作为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最新一部作品,多少令人有些失望,托纳多雷,这位在三十多岁时就拍摄出《天堂电影院》这样令人感慨万千、回肠百转的作品,此后又以《海上钢琴师》(1998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0年)继续引着影迷游走在深沉大气哀婉喟叹之间,以浓郁而深沉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影坛独树一帜的电影大师,给出这样一部作品,显然不能令期待已久的影迷满意。
许是韶华早显,后有疲态,近十年来托纳多雷的作品成色呈现出下降趋势,比较他近十年来的作品,个人较欣赏的是2006年的《隐秘女人心》和2009年的《巴阿里亚》,而2013年的《最佳出价》和这部又叫做《对应》、《信件》的新作《爱情天文学》,则令人有力道错位、火候少欠之感,最致命的问题大概要属某些情节设定上的不够合理,以及某演员表演上的不足,这些都撑不起这部纯粹表述爱情的影片。
而这后两部被多数影迷诟病的影片,除了本身的缺点明显之外,还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情模式相似,都有着老男人对年轻姑娘不可自拔的爱。
通常,托纳多雷影片中的爱情,看上去都触手可及,实则无法得到或长久,如《天堂电影院》中跨阶级的青涩初恋,《海上钢琴师》里通过舷窗凝视的懵懂萌芽的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半大小子对成熟性感丽人的倾慕等等,这类爱不得、求不得、舍不得、忘不掉的情愫,令影片充溢着一种惆怅缠绵的气息,让很多观众欲罢不能。
在这部《爱情天文学》里,老教授在撒手人寰之前,对此后一段时间内,女友艾米的生活做些了预设和安排,往好里说是一种爱,是一种无法相继续伴的遗憾,是一种放心不下的表现,实则多少有些老男人的不甘心和控制欲在作祟。
接连两部影片都表现出了衰老沧桑对青春美丽的迷恋,大概是六十岁导演内心世界的一个侧写吧。
女主角艾米是个天文学博士,业余时间还做着危险的替身演员工作,在每次拍摄中那搏命般的表现都仿佛经历着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游戏,这样的艾米显然有着自我毁灭的倾向。
而艾米和教授的爱情,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疗伤,就像奥德丽·尼芬格所言的“我们之间的爱,一直是汪洋的苦海中指航的明灯,是高空钢索步行者身下的安全网,是我怪诞生活中惟一的真实,惟一的信任。
”大抵教授太过了解自己对于艾米的意义,才煞费苦心地于临死前经营着死后的“情感生活”。
由杰瑞米·爱恩斯这位《洛丽塔》里的大叔饰演老教授,确有些谜一样的魔性。
而艾米这样的人物设定,如果换由其他演技出众的女演员出演,便会给影片增色加分不少,令这份感情的可信度提升,也使得后续的情感交流具有递进的层次感,带入感也会不低,只可惜,欧嘉·柯瑞兰寇虽然很认真很用功地表演了,但也只是勉强演完了艾米这个本身就不太好呈现的角色。
生活对于片中的艾米来说,是不幸的,也是艰辛的,“生活真的很艰辛,你会失去爱人,你会经历心碎,有时你会生病,有时你会牙疼得要命,有时你会很饿。
但另一方面,你会拥有最美的经历”(帕蒂·史密斯语),影片最终一定会给予女主角一个释怀的契机,当这个契机来临的时候,她也一定会感到她拥有过最美的经历。
只是这个层面所要释放的东西,柯瑞兰寇无法真正传递出来。
而片中的一些托纳多雷为表达情绪和情感而设置的色彩变换,虽用心良苦,也颇具匠心,但不知有多少观众体会了出来。
(杂志约稿)
浪漫的婚外情,刻意的神剪辑
都天文学了没能带出一点点科幻太可惜了 十一个平行宇宙都发生了什么 是不是那些女主都因为拍电影死于非命 我觉得拍成恐怖片可以更好
死人不要干扰活人的生活!!以爱之名也不行!!!
原来世上真的会有这么深切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留下那么多信件、视频、短信……身边也有那么多可靠的人愿意去帮他完成遗愿。虽然死了,但仿佛一直陪在爱人身边,依然会教导她,做她的人生导师,还让她修复了和母亲的关系。真的太用心了。可是终有一别,不免遗憾。当她闹脾气断了联系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恢复联系,在海边找到摄像机存储卡时,我也跟着动容。最后她的论文、毕业礼,每个重要时刻他都没有错过。世上能有人爱你至此,真是幸福。
这是托纳多雷的滑铁卢吗,拍得一点都不好看,最后又来一大段感觉是形而上的独白,苍白无力,坏掉的心灵鸡汤。
Giuseppe Tornatore卓越的審美和奇妙的陳述方式 迷人的世界觀宇宙觀 愛與永恆
扯淡么,这就是死人与你捉迷藏啊
忒无聊的一个故事,包裹了一些编剧也一知半解的天文学术语。
婚外情也有春天![哈哈]不知道这电影票房如何,慢热、细腻、感性。教授临死花式一搏,把自己永远烙印在了艾米心中。忘年恋不好讲,原著选择了很讨巧的方式,改编也保持了气质,适合静静欣赏。但太多巧合还是有点狗血。可以叫《他离开以后,你可以活得更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过多的巧合和做作令电影极度不自然
铁叔真的好适合演这种温润儒雅又心思缜密的教授啊,从lolita到amy,虽然你总是爱上这种危险的少女,然后不得善终,但是还是好喜欢,虐死了,从第一个video就好想哭,太浪漫了,这种永远与你同在,贯穿生活方方面面,电影里的爱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啊~即使是自己的女儿,都会envy被你爱上的女孩儿
关于爱情,不会有如此的男人对我了。
第一遍看觉得浪漫而矫情,所以只给了三星。再回味的时候,才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爱情啊,天文学教授的情人,这不是就属于理科生的浪漫嘛,五星!
尴!
死了还要爱=完美死亡规划=爱情天文学
多纳托雷镜头下的爱情总是叫人向往
还满意
欧洲天体物理学背景版本的《北西2》。。。。
ZzzzzZ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