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之有趣同时反映在拍摄技巧和故事上。
技巧上大量运用手持拍摄,看惯了精致戏剧风的反映英国王室的影片,再来看此片,初看粗糙,渐渐会有类似《帝国的毁灭》的深刻代入感。
关注的是军事弱国在注定国破的危局前要做出的抉择,捍卫国族与王室的荣耀与底线,还是要以辱国的代价尽可能挽救人民,从国王的角度看,还要充分顾及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程序正义,承受名誉带来的重压和负罪情绪,以及制度下的深深无力感。
作为“主旋律”影片,它显然自豪于本国的政体,对哈康七世也充满敬意,但在“民选国王”“民主即是挪威”之外,影片也不避讳表现国王只能含饴弄孙,无可施展的隐隐无奈。
影片高潮段落国王所给出的答案,也正是上述背景和情绪下的综合产物,这是挪威电影人带来的独有的视角,是身披曾经的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光环的英语系电影人恐怕无法准确传达的所谓“小国”的傲骨。
德国外交官,以身验证了,一种错误立场下的怜悯有多么脆弱,哪怕他用心至诚,行为本身却仍是虚伪的,只是不能从罪恶脱身后的自我同情与安慰。
个人很喜欢陆川导演饱受争议的《南京!南京!》,然而影片在角川的塑造上,虽试图赋予他以“人”的一面,却没能像《国王的选择》塑造德国外交官时这样深入而通透,失之轻佻。
可惜对挪威历史了解甚少,单说影片本身的话,还是值得一看,据说是挪威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影片啦。
挪威对德国之所以重要有两个主要自1939年春,英国皇家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不愿再次在欧洲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原因:作为海军单位的基地,以骚扰盟军北大西洋航运,挪威北方长海岸线是出动U型潜水艇攻击英国北大西洋商船的极好地点,和确保经由纳尔维克的瑞典铁矿运输顺畅。
整个电影有点沉闷,是还原历史的,严肃性还是要给四星。
虽然电影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容易分神,要倒退几次,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
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晋见希特勒,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这将给德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
他力劝希特勒先占领挪威,以作为对英作战的海军基地,同时也可以确保瑞典的铁矿砂来源(德国每年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在冬季,这些铁矿砂要经铁路运到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航运到德国,整个航线恰好在挪威领海以内)。
但在希特勒的战略中,首要目标是征服西欧,故他还是宁愿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愿采取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
1939年的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要夺取挪威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
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正在忙于西线作战,所以,希特勒一直也没有顾得上挪威的问题。
但是,当两个月以后,严冬来临了,这就给德国在瑞典运输铁砂的海上通道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而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铁矿砂的供应也就面临着一种极大的危机。
于是,此时的希特勒就想起了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曾经的建议,决定要暂时推迟西线的作战计划,转向进攻挪威。
铁砂供应对于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说,德国所发动的战争是否可以进行下去,都系于铁砂的安全供应。
为此,希特勒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将挪威予以拿下,他还又花费巨资从挪威高层的内部收买了一个叫劳里茨.吉斯林的内奸。
那么,这个内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原来,他毕业于挪威军事学院,20岁的时候,就被挪威政府派到了彼得格勒担任大使馆的武官。
而等到了1931年的时候,就被提拔了挪威的国防大臣。
随后,1933年5月,他又创建了一个挪威的法西斯政党。
然而,由于这种纳粹主义在挪威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他在受到了冷落之后,就开始投奔了纳粹德国。
1939年的12月,吉斯林就带着他的政变计划来到了柏林。
随后,在柏林就受到了希特勒的多次接见,并给他留下了一个德国是值得他信任的国家的印象。
接着,希特勒在反复研究了当时北欧的形势之后,便接纳了吉斯林所提出的建议,并为了更好地配合吉斯林的这次政变行动,希特勒在其最高统帅部就成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代表所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将此次军事行动命名为“挪威演习”。
同时,希特勒还专门又给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发出一道详细的命令,要求他即刻采取切实的外交措施,引诱挪威军队在德国军队到达的时候,都能够不战而降,并为这次侵略行动编造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当然,其实早在1939年的3月,挪威政府就从驻柏林的大使馆和瑞典方面得到了德军可能要进攻挪威的消息。
然而,由于当时挪威骄傲自满的奥斯陆内阁始终都没有把这个消息当回事,所以,也就错失了对德军最好的防御时机。
于是,当1940年的4月9日,挪威政府收到了德国要求它立刻无条件的接受德国的保护时,一下子,全国上下都感到手足无措,直至最终陷落。
(吕海峰)整个电影就是那个吉林斯被纳粹先为首相,想想国王签下投靠的协议,说德国会保持挪威,我网上找了下协议名字叫,国王不认同他是首相,并且拒绝签字,德国因此要武力征服挪威,开始一次轰,蚱,挪威为时四个月的反抗,如果国王他签了投降了,就不会有人死亡,直接投降挪威就到了纳粹手里。
挪威的交通,铁矿什么的资源都归纳粹了,他没签,挪威没有投降,反抗了四个月,为其它的反抗国家争取了四个月的时间, 为把纳粹有了很大意义,西欧那些国家反抗一个月就挂了。
挪威坚持这么久。
秀才遇到兵,秀才想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没有外国打介入帮助,小国无论怎么抵抗,不屈,对面强全,还是会失败的。
挪威反抗时,儿媳和她的孩子逃到了美国,国王和他儿子逃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继续鼓励挪威反抗纳粹,在英国五年后才回挪威团聚挪威战役结果德国获胜,占领挪威参战方兵力德国 7个师,1个伞兵营,约100,000人挪威 6个师,约55,000人英法联军 约38,000人伤亡情况德国 死亡1,296人,受伤1,604人挪威 伤亡1,700人,包括死亡860人英国 陆上伤亡失踪1,869人,海上失踪2,500人法国、波兰 死亡533人死亡约400人挪威平民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不要说话 评价 《国王的选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596704/interest/1867423719&dt_dapp=1挪威亡国!
为夺回领土国王竟流亡5年,成为二战史上一段传奇人猿相揖别后2018-05-09关注1905年11月18日,挪威议会投票决定瑞典-挪威联盟结束后的挪威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投票决定哈康七世为瑞典国(不敢相信一个国王居然是平民公投选出来的)。
民选成功的哈康七世德军为了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扫除北欧三国对德国北部威胁。
德国海军派出50余艘舰艇接近1万部队向挪威进发。
不料德军遭遇挪威军队顽强抵抗,重创德国海军(德国海军服役刚刚半年的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甚至被岸基鱼雷击中沉在奥斯陆峡湾)。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击沉在奥斯陆德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攻挪威,虽然遭遇顽强抵抗,无奈挪威只是一个小国。
(德国为了迷惑英国,将人员和舰艇分散隐蔽,让英国认为德国的目标是登陆英国本土。
)德国外交部向挪威施压,要求挪威投降。
抵抗德军入侵的挪威士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坚定站在挪威政府一边,拒绝投降,决定抗争到底。
1940年6月,挪威全境沦陷。
德国公使布罗伊尔对哈康七世国王进行威胁,要求他向德国政府屈服。
哈康七世国王言辞拒绝,并说出二战历史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就不值得活下去”。
哈康七世自此,哈康七世及其王室成员和挪威政府一起往北极方向撤退,最后在德军的炮火之下流亡英国。
组建流亡政府,领导挪威人民抵抗德国侵略。
同时期,挪威商船队在流亡政府的领导下成功逃离挪威,为后期盟军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挪威船队为盟军运输哈康七世作为一位“民选”国王,为了国家荣誉、拒绝向侵略者低头、坚定地和挪威人民站在一起。
在战争后期,哈康七世的儿子王储奥拉夫被挪威政府任命为国防部长领导挪威人民反击在挪威境内的德军,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时,在挪威投降的德军就高达50多万之众。
哈康七世作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国王,既担负了反抗德国侵略的重任,又肩负起挪威王室的尊严。
他的一生无愧于挪威人民,无愧于挪威皇室。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99976625282423934&wfr=spider&for=pc连续71年,挪威年年给英国送圣诞树,感谢对国王的救命之恩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621966810252050040&wfr=spider&for=pc 哈康七世1957年死了,就是儿子奥拉夫五世。
但有作家考察,奥拉夫五世不是哈康七世的亲生儿子,是哈康七世的王妃和一名医生的孩子。
不过,挪威人并不在乎这个,因为他们的历史就不管什么根正苗红。
综观挪威王室,并不追求万世一系,只要有个象征性的国王就成。
与国家的恩怨情仇比起来,谁当国王根本不是事儿。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211075222722.html#
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中,有3部二战题材影片杀入9强,分别是《地雷区》(丹麦)、《战争天堂》(俄罗斯)、《国王的选择》(挪威)。
丹麦的《地雷区》想必大家都已熟悉,去年该片曾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
影片反战色彩浓厚,讲述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男孩在丹麦清理雷区的悲惨故事。
俄罗斯是二战主要参战国,申奥片《战争天堂》讲述二战时期一位俄罗斯贵族妇女流落法国,加入抵抗组织,并与一名纳粹军官相爱的故事。
主人公在爱情、生存和政治立场的选择中苦苦挣扎,有点类似保罗·范霍文的《黑皮书》。
(没找到片源,只是根据剧情简介猜了个大概)
而挪威的送选影片,就是这部《国王的选择》。
提起挪威,大多数人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这是一个北欧国家,或者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在二战中,挪威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它和很多欧洲小国一样严守中立政策,希望借此避免遭到交战双方的攻击。
二战时一幅著名的漫画讽刺了欧洲小国的中立政策然而挪威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需要经过挪威海域),最终沦为英法与德国博弈的战场。
1940年4月,德国最终对挪威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挪威全境。
由于国力悬殊,挪威只在境内进行了零星抵抗,随后挪威王室和政府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
看上去并不出彩的二战史,挪威人凭什么要拍一部电影为自己歌功颂德?
影片《国王的选择》以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视角,告诉了我们答案。
1905年,“瑞典挪威联合”解体,挪威获得独立。
同年,挪威通过全民投票,选择保留君主制,并选举丹麦的卡尔王子为挪威国王,登基为哈康七世。
1940年,哈康七世已从英俊的青年变为一名老者,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奉行中立政策,从不过多干涉政务,晚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但欧洲的战火愈演愈烈,很快波及到挪威。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国王哈康七世没有像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皇储奥拉夫(未来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也一直希望与挪威人民并肩战斗,只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挪威王室一路的逃亡中,德军的炮火持续轰炸,即使贵为国王,哈康七世也和普通人一样的感到恐惧、无助。
目睹德军对自己国土和人民的摧残,老国王显得无能为力。
虽然无助,但哈康七世有着外柔内刚的性格。
影片结尾,导演并没有为国王安排一场振奋人心的抗战演讲,而是用简单的字幕告诉了观众接下来的故事:“德军的空袭造成34人丧命,该事件促使国王下定开战的决心。
1940年4月11日,挪威正式对德宣战。
”
从4月9日遭到德军进攻,到正式对德宣战,挪威仅用了两天时间,直接原因是一场造成34人死亡的空袭。
有人说:挪威这样的国家,在战场上对打击法西斯几乎毫无贡献,凭什么也来吹嘘自己的二战史?
我觉得,也许就是凭这种敢于亮剑的勇气吧。
毕竟,中国对日宣战的时间,也要比挪威晚上一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就遭到日本侵略;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开始全面抗战;1937年12月,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30多万平民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
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缺乏对日宣战的勇气。
一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英美等国陆续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挪威比中国更早加入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之中。
1940年6月9日,挪威宣战后两个月,德国军队占领挪威全境。
国王哈康七世和皇储奥拉夫等人逃往英国,组建流亡政府,抵制纳粹德国对挪威的占领。
1944年,皇储奥拉夫被任命为挪威国防部长,并在战争结束后带领挪威人民解除德国侵略军的武装。
1957年,哈康七世在奥斯陆去世,终年85岁。
皇储奥拉夫继位,称奥拉夫五世。
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1903-1991)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不代表弱国就要一味地放弃自己的尊严。
比起当时“常凯申”的窝囊抗战,挪威王室的做法是不是更有骨气一些?
如果说,挪威国王的选择赢得了挪威人民的尊敬,那么一定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放弃了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
挪威当然可以拍一部歌颂他们二战历史的电影,就像丹麦的那部《开战日》一样:一群骑着自行车的丹麦军人抵抗德军的装甲部队。
《开战日》剧照因为这个世界有人强壮,有人弱小,但弱小者维护尊严的勇气,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补充:黑国民党不等于黑中国,就国民党那个垃圾表现,伪军比占领军还多,抗战打响了还给日本人支付庚子赔款,一个垃圾买办团体怎么就不能黑了?
杠精退散!
人物传记我看的多了,写下自己理解的“优秀”领导人的特点,在我个人认知中的成长和丰富。
第一种“宁死不屈”。
决不投降决不当亡国奴,哪怕说句汉奸话都觉得不好。
思想很坚定,敌我很明确。
第二种 “和平安定,以人为本”。
以冯道为代表,已经觉得统帅一词包含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名誉,权利地位可以概括。
必须把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稳固放在首。
缺点在于:第一类领袖容易把个人理想主义或民族主义和“忠君爱国”的旗号 洗脑强加给大众,轻易把国家和人民拖入战争。
或者被世界孤立封锁。
第二类领导太把民众安居放首位。
这样却很容易陷入假象的“安居“或者说是相对的和平。
容易被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自己不察觉。
看了这部片子才发现还有第三种就是捍卫 自由、独立、民主。
国王不惜把一个国家拖入战争, 把人民带进深渊,把国家变成废墟。
其实他做出的是很艰难的抉择。
最终的选择则是一个群体本能的呼唤,宁愿选择阵痛,也要捍卫一些信仰。
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 信仰,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坚持!
其实不管哪种抉择都是正确的。
这个国家在干什么?
二战前,希特勒竞选、在任德国首相时,那么多极其煽动式的演说,在民间、著作、网络广为流传,作为欧洲工业大国,尤其重工业如此发达,邻国们都只当与我无关的看戏吗。
国家被入侵,问国防部长,“我们的军队呢?
”“正在努力集结。
”听出什么暗意没?
国王明白,所以他下一问直截了当“靠什么联系?
”“书信联系。
”而不是问的“要多久?
”王储嘲笑“我们的军队是靠书信联系”。
德国这么多的武器、军工设备、军队难道是凭空冒出来的?
平民逃离空袭,暴露在敌机下飞奔,以为是去防空洞,NO,德国就在身边,他们要报复一战失利带来的严重恶果,他们愤恨,可挪威这个国家没意识到,他们没有防空洞,国王和平民拼命跑往的避难所是森林,居然是森林。
他们的军队在正式开战后3天就投降了。
弱国的外交选择?
很多欧洲国家二战时选择中立、投降、原自自身的柔弱,欧洲经济的崛起看似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羡慕的对象,杜车别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书里,提出一个观点“民富不等于国强”,法国二战时,堪称世界陆战军队最强,也是一周就降了。
而弱国更无外交,因为没有可以谈判的资本和条件,挪威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选择投降,不能轻易的骂他怯懦。
而挪威开始的中立,也是在力求避免战争,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打不赢。
只要不助纣为虐。
欧洲贵族的骄傲看《至暗时刻》时有注意过和《国王的演讲》不一样的地方,约克郡公爵(英国国王)从不与平民接触,即使表现的再亲民,也不会和民众交流。
而丘吉尔贵族出身,开始也不与平民沟通,直到被政客利己的威胁下,仍要选择相信希特勒的友善时,他才焦头烂额第一次坐地铁,想起了去听听民众的心声。
这部,挪威国王整片,除了与小士兵的几句调侃外,也看不见他与民众的关联。
亮剑的勇气昨天刚看完一部高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4个有为皇帝,100多年误解、隐忍、努力,才实现了一个国家尊严的维护和民众的高度认可,就是“驱赶匈奴,不再忍辱和亲”,陈汤上书武帝奏章中霸气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国王拒绝承认德国操纵下的政府,就是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
中国尚用了这么年努力才有了亮剑的底气,何况一个小国呢,实属难得。
民族尊严、主权有多重要,首相回绝德国大使时说“你们首相说过,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寻在”。
外交官与军人的区别本片是个很好的例证。
最后奉上一段希特勒部分演说词,看看为什么丘吉尔是有远见的。
1938年新年致辞在一九三七年的辉煌岁月里,我们伟大的德意志帝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现在我们的国民产值已超过了大不列颠,除了那个杂种组成的美利坚和天天谎报假数字的苏联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能赶上我们,我们成了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让该死的《凡尔赛条约》见鬼去吧!
我们强大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八十万,我们的武器现在世界一流,这是欧洲和世界第一流的军队,德意志已经真正复兴了,万岁!
从耻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仅仅二十年啊,德意志重新站起来了。
让世界看看吧,德意志是永远打不倒的汉子。
这是什么问题,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
我们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只有我们日耳曼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那些劣等种族象蚂蚁一样的瀿衍,占据并浪费着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世界秩序的不公!
伟大的德意志有义务改变这一切。
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
新的三八年将是划时代的一年,德意志雄狮终于要出击了!
我们的目标是捷克!
我们的目标是巴尔干!
我们的目标是波兰!
我们的目标是巴黎!
我们的目标是西伯利亚!
值得尊敬的老国王,被德国侵略,看到34个平民被德军炸死,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对德宣战!
虽然弱小得毫无抵抗能力,也要维护自己人民的主权!
反观当年的国民政府,从1931年的918到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经历了这么多,都不敢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后,才拿出对日宣战的勇气,真是令人汗颜!
😓😓😓
“国王的选择”,这部电影是挪威今年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进入了最后九强,虽然没有能够跻身五强赢得提名,但质量依旧值得肯定。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濒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选择,到底是选择投降,建立傀儡政权;还是选择抵抗,在炮火之中寻求新生。
无论决策是什么,都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第一,皇冠。
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财富、名誉、权利和地位,因为那是正在存在感的直接手段,人人都想要名垂青史,而不是时间长河里碌碌无为的一粒尘埃,但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那顶皇冠的光鲜亮丽,却看不到皇冠的巨大重量,几乎可以压垮肩膀。
即使是国王,褪下皇冠之后,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一个祖父,一个老人,一个饱受悲伤折磨的人,一个面临炮火无比脆弱的血肉之躯,一个会害怕会恐惧会犹豫会柔软的普通人。
可是,他却必须承担起整个皇冠的重量,承担起一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一旦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承受后果的是整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壤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就好像“蜘蛛侠”里说的一样,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选择投降,那么整个挪威就将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失去自由,也失去了脊梁和灵魂,国王的兄弟所统治的丹麦已经投降,于是挪威暴露在了德国的炮火之下,一个选择,波及的很有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更广。
选择抵抗,那么意味着挪威也将加入战争,不仅仅是正值壮年的的军队将会陷入炮火泥沼,就连年轻一辈也将要走上战场,面临生死的考验,这很有可能将会影响挪威未来十年、五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
选择本身不困难,困难的是承受自己选择之后的后果。
一个国家的重量,几乎要压垮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肩膀。
人们只看到了皇冠的璀璨,却看不到足以摧毁灵魂和生命的责任。
第二,自由。
其实,选择放弃是最简单的事,选择坚持才是最为困难的,因为坚持需要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力量才能走下去。
其实这就和生活一样,选择忍气吞声、碌碌无为、隐藏自己,随波逐流,这是更加简单的,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苟且偷生;但选择打破自己、冲破束缚、改变现状、开拓创新,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但,放弃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对于国王来说,投降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抵抗、放弃了战争、放弃了整个国家的脊梁,也许他们暂时赢得了喘息空间,但这个国家的灵魂就彻底分崩离析了,甚至有可能永远都再也站不起来,苟且偷生的代价是后背子子孙孙的屈辱和沉重。
也许,选择抵抗将会困难重重,每个人的生命都将遭遇危险,甚至可能整个国家都遭遇重创,依旧无法抵抗德国军队的铁蹄,但至少,他们的脊梁依旧挺直起来,依旧能够堂堂正正地延续下去,依旧能够在子孙后辈身上看到不屈和坚毅。
这种财富,是几个世纪沉淀下来的财富。
所以,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选择了抵抗,那些年轻的生命就可能将会葬送在冰天雪地里;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拒绝了德国的劝告,他和他的家人也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包括他只有五岁的孙子;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选择了反抗,整个挪威都将面临德国的怒火,他们很难抵抗,可能最终的结果依旧是沦陷。
但,他还是挺直了那几乎崩溃的脊梁,勇敢地说“不”。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已经灭亡的大清帝国。
第三,电影。
整部作品透露出了强大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在社会潮流背景之下的个人无力感,犹如一幅恢宏的油画,让人惊叹;北欧电影那种特有的凝重和凛冽,在演员内敛而细腻的演绎之下更是令人动容。
剧本以国王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交集来勾勒出一个特别的形象:老迈而脆弱,却依旧坚强地扛起了所有重要;脆弱而迷茫,却咬紧牙关挺直了脊梁;彷徨而悲壮,却不屈不挠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命运。
从国王到他的儿子,再到他的孙子,他们统治挪威超过了半个世纪,至今,挪威人民依旧十分尊重皇室。
因为,这是他们赢得的。
顺带一提,挪威政府选择了抵抗,但三个月之后还是被德国攻陷了;可是这段历史却成为了挪威人的自豪。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不识时务者呢?
傲骨不能屈。
威瑟堡行动对于挪威和丹麦结局是如此不同,面对哥哥丹麦国王选择不战而降以及强敌压境傀儡政府政变的局面,挪威国王在艰难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退位并流亡。
这虽然是对政治进程的一次干预,但他为挪威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尽了他的职责,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是一部"挪威战争"的历史剧情片,十足的现场感扣人心弦。
影片伊始国王一家便开始了他们的流亡之路。
当汽车发动,国王站在王宫门口,一切危机都变得愈发真实起来。
他说,“我忘记带我的眼镜”“我忘记带我的日记”,但他心知肚明这些都不重要。
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顶上自由的雄鹰、记载历史的画像和雕塑,更是挪威王室的尊严、人民的自由。
简单来说,国王面临最重要的选择是:傀儡条约换取虚假和平or战火硝烟换取国家尊严。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平等和自由,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对国家尊严的第一诠释。
由此,哈康七世选择或者也是情理之中。
电影在如此宏大的叙述背景中明智地着手于描绘人物。
塞贝格、德国公使、奥拉夫王储和哈康七世的形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饱满的。
尤其是塞贝格出场,上一秒是欢快的音乐,下一秒就是弹火流星;上一秒是鲜活的少年,下一秒是血肉模糊的躯体。
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德国公使这个角色塑造得也挺生动,被两方夹得里外不是人😅。
但就像哈康七世所说的,“真正的和平人士不会劝诱挪威屈从投降”,他披着维护和平的羊皮,实际上也确实是“战争贩子的调解员”。
果然真正的中立是不存在的吗?
德国公使也不过是德国传统和文化的长期堆积产物,他一切为促进和平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德国的面具。
正如舍勒所说,除了上帝以外,不可能有真正的价值中立。
Tina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议论的问题,是在自己与国家之间,很沉重,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人民,他做出了选择,他的权利来自人们,所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选择把这个结果放在自己身上,虽然说他也害怕,毕竟他也是个人,有感情,害怕这些过程的恐惧,但依然为了国家,这是一份勇敢的心。
真的很棒,让人深思,就好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有时也会有自己与国家的利益的冲突,我们也要放开吧,大的与小的,重的与轻的,很有趣。
推荐大家看。
King Leads
2024055 前面确实把挪威在战争中尴尬的处境表现得很不错,开场的德国军舰入侵挪威时的紧张感表现的很太好了!里面一些小人物的群像表现得特别好,国王一家将要分离时候,那种情绪张力很难不让人流泪!只是我不太明白,整部剧最后的节奏有点奇怪,似乎泄了气的气球。我觉得国王的选择其实挺坚定的,但由于挪威国王的特殊地位与政府之间微妙的关系,似乎因为我不了解挪威历史而很难共情。
20191026@陆家嘴百丽宫(挪威影展)
看之前特意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看了一下挪威的部分 不是我想象中很“主旋律”的电影 对英法只字不提可以体现出同盟国还在磨磨叽叽迟迟不动 对一直在跑路国王的刻画很不错 有点沉闷但值得一看
气氛紧张,故事紧凑,视角明显就是镜头有点晃,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国王内心的冲突并没有刻画出来,反倒是王储出来抢戏
沉闷
北欧四国二战记忆之挪威被推上前台的老国王。三天两夜之间天翻地覆的改变,离开的家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家人被迫离散不知道还能不能重聚,原本只是国家象征却被迫推上前台做出抉择,节奏感和紧张刚都堪称完美的叙事电影,十颗星!
国王是个热爱生活的可爱老爷爷,他会在被迫分别的时候,让玩具猪照顾好逃难的孙辈们。在自己去谈判的时候,让可能继承王位的儿子去寻找儿媳,说,重要的时候,你需要有人去信任,去爱。
啊,为什么DOC选择了手持摄像机拍摄,晃来晃去看得我好难受啊!同样的二战王室题材,没有《国王的演讲》intense和节奏好。
历史迷老爸事前给补充了更多背景知识,让我意识到国王的选择意味着挪威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对于二战重要的意义。非常出色的人物传记片。就是镜头晃动得比较厉害…
君主立宪之后,国王和王室完全成为一种象征。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对民族文化和贵族精神的坚守,是其存在的全部合理性。
那种纠结和矛盾刻画地特别好,有些人哪怕流亡哪怕死亡都最终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其实我还很喜欢作为调解员的那个人妻子最后没有直接离他而去这种很人性化的地方。
一切为了挪威让这个外来的皇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
人民的国王。
还好这场闪击战没有给这个国家太多的痛苦
实在是因为作用有限,编不出来什么剧情吧...回答是,等于德意志辅佐傀儡政权控制挪威;回答否,等于挪威向德意志宣战,国王投靠英国,反正挪威军队一共就抵抗了两个月不到。没有着重描写现实矛盾,而是努力塑造一个坚持民主自由人民为基础的亲和君主形象,由此引出的其他一堆人物形象塑造真的很一般。
挪威语和丹麦语一样那么像德语。那样的黑色的树木和白色的雪,像一个大农场主一样的皇帝,第一个被人民选择出来的国王。一切为了挪威。权利,责任,义务。皇宫室内的装饰画不是宗教而是自然。寒冷新鲜的空气。厌恶战争。战争让全部的人类显得那么可爱又可恨。
用类似纪录片的近镜头不听晃画面,有点不习惯。内容好简单单一,反而觉得是优点。知道是好片,不过真不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