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十四站

Kreuzweg,赴难之路(台),受难之路,十字车站,Stations of the Cross,少女的歧祷

主演:莱亚·凡·艾肯,弗朗西斯卡·薇兹,弗洛里安·斯泰特,露西·阿伦,安娜·布鲁格曼,Michael Kamp,Moritz Knapp,Birge Schade,斯文·泰迪肯,汉斯·齐施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年份:2014

《苦路十四站》剧照

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7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8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9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0

《苦路十四站》剧情介绍

苦路十四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從開始上天主教慕道課以來,恪守教義的少女瑪麗亞便遠離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種種誘惑。長大之後,嚴厲的母親仍以絕對威權的方式,約束她的生活起居與交友狀況。虔誠的瑪麗亞不但努力達到要求,為了讓罹患自閉症的弟弟能開口說話,她暗自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少女的歧禱》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應片中角色的極端行徑。全片十四則標題,借典自耶穌赴難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長鏡頭,築架出儀式般的嚴謹結構,再再讓人聯想起一九五○年羅塞里尼執導的《聖法蘭西斯之花》。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烈日当空边境阳光下的冰器我不是凶手错爱迷踪大叔之爱第一季点金神手异兽之捕龙令四大名捕之食人梦界亚洲之女我的反派夫君不说话的爱美国谍梦第一季小扒手道奇第一季米奇和熊我爱的生活双世异闻录铁血淞沪长安诡事之末世神兵展昭·探案银河英雄传说外传反叛者天黑请闭眼悬崖上的小号妻室儿女死币厨神高压锅白细胞魔鬼圣诞树生死十日这个大王我罩的:双王夺妃

《苦路十四站》长篇影评

 1 ) 耶稣不复活不开心

一开始,莫名其妙的“耶稣”标题加上哐当冒出个“最后的晚餐”,神甫和几个学生唱的一出好“N簧”,有意思的是背对镜头的左侧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就他坐姿与众不同,斜靠在椅背上手肘撑着,果然后来不断冒出各种神回答,果断被神甫无视,哈哈,爱谁谁然后,各种“耶稣”标题终于点醒愚人,原来小姑娘就是耶稣,不过耶稣有点衰啊,跌倒三次,尼玛,都跌肿了吧,哈哈最后,耶稣竟然死了,shit啊,怎么可能,小妹子诶,这么年轻死个毛啊,直到听到心跳变直线了,不得不信了,尼玛,但是转念一想,对啊,耶稣还复活呢,等着,下一幕,肯定活了,但是,棺材,这尼玛几个意思啊,棺你妹啊,不行,还是得活,耶稣啊,肯定的!

(脱离现实太远了,不是科幻啊,你妹)结果。。。

填坟了。。。

真死了。。。

holly。。。

shit怎么说呢,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前半妙趣横生,对于一部讲天主教信仰的片子,奇迹啊,后半部分呢,则是显露出构造布局的功力了,像我这种已然入彀的人那是纠缠其中不能自拔啊,不过要是比较冷静的观众呢,那就难免觉得斧凿太过,甚至于深究起影片的主旨来了。

但是呢,反过头来,我倒是觉得这部片子还是更像一个黑色幽默,说极端宗教禁锢也好,骂片中母亲专制威权也好都有点过度发挥的意思了,那么严肃干嘛,现实真有这么极端的天主教信仰社群吗?

I doubt it. 于我来说不过是一个构思巧妙的小故事了,就这么简单吧。

 2 ) 蒙难之路,荒诞之陲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苦路十四站》精心构建了一位年轻而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角色——德国少女玛利亚,当她遭遇霸道的母亲,教条的神父和神迹的上帝,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中身份的撕扯,让她筋疲力尽,压抑禁欲的小女孩最终只得为荒诞和罪恶作出让路。

玛利亚成长于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霸道冷酷的专制者。

这位面色苍白身形纤弱的姑娘和大多数离经叛道的孩子不同,只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教义。

玛利亚接受的世界观极其简朴,侍奉上帝遏制欲望。

她觉得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生活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

在四处漫溢的诱惑面前,玛利亚单纯虔诚,如同圣人一般,以纯洁不受玷污的肉体殉道换取上帝奇迹的显灵,以让弟弟能够开口说话。

影片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清心寡欲。

全片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串联起少女玛利亚生活中的十四个片段。

电影的标题直接取材于此,“苦路十四站”的膜拜也对应着少女十四岁的年纪。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得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紧凑。

编剧精妙地设计了一场文字游戏,将历史传统和当代议题巧妙地玩转于股掌之间,最佳编剧银熊奖的授予名副其实。

这部电影相对宗教传统而言显得特立独行,它见证了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家庭教义以外的典型特征,甚至稍带伊斯兰教的信念烙印。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前作多以轻喜剧为主,尽管他对玛利亚的悲剧和信仰抱有坚定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但是影片也不是断然只有沉重压抑,在质问声中,导演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只是这更显出极端宗教态度的幼稚可笑。

节食殉道心意已决的少女最终被病榻上的一块圣餐饼呛住了喉咙窒息而死,她的旁边是惊惶失措的母亲和神父。

这一场死亡发生得如此反讽,以至于观众用笑声伴随着她走完了最后历程,当代玛利亚的蒙难之路看起来也好似一场荒谬的闹剧。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将自己怀疑主义的精神一贯到底,用非正常故事的手法拍出了严丝合缝的道义。

纵观整部影片,会让人联想到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讲述德国民族信仰狂欢的纪录电影。

个人的信仰对比集体的信仰,宗教的意义被放大甚至变得更为极端。

电影兴许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未必能掀起如此狂澜,但是撒旦精神始终忠守每个人内心。

人都不愿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信仰活着终老,也不愿废掉数年时间达到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就,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同,现在终将过去,改变习惯思维打破固守信条,让自己看到不同于过去的经历,这或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示。

发表于《电影世界》2015年,禁止转载。

 3 ) 囚于灰色

作为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银熊奖的作品,《苦路十四站》有着典型的“欧范儿”。

14个段落,14个生活切片,14个长镜头,一个少女从生到死,在短短的时间内。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那间逼仄的房间,横平竖直的构图,就会让你不自觉地想到尤里西•塞德尔的《天堂:信仰》,而且越往后看,还会使你联想到蒙吉的《山之外》。

是的,《苦路十四站》和那两部优秀的片子有着类似的主题,并且显露着同样优异的光芒,甚至相比之下,它更加节制、内敛。

所以那种令人憋闷到无处诉说,又想发泄的感觉会愈发强烈。

中学生玛利亚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陷入其中,就自觉远离了一些世俗生活的“诱惑”。

流行音乐、男孩的亲近、打扮自己、拍照等等一切原本无比正常的,属于年轻姑娘的日常欢愉都被她看做是不洁的。

她只想“献祭于上帝”。

其实,这种对于世俗欢愉的放弃,并非没有内心的挣扎。

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无法抑制自己对于穿衣打扮的天性热爱,也必须面对来自心爱男孩儿的约会邀请,但她一次次通过“忏悔”把这一切压抑下去。

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虔诚却还会被魔鬼搅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不算得上罪孽深重。

《苦路十四站》绝没有把这个题材拍摄成对于怪异、边缘人群的猎奇,而是把这个小姑娘植入了一个最普通的现实背景。

在德国这个如今多元、开放的社会中,像玛利亚这样的女孩儿注定是“奇葩”式的存在,但电影的视角没有一丝歧视甚或俯视,导演通过非常“端正”的角度,正面描述了这个女孩陷入的每一次纠结。

撇开宗教对人性的禁锢这种老生常谈的大话题,《苦路十四站》其实还给出了很多世俗层面的困境展示。

从世俗原因上分析,玛利亚陷入某种极端情绪,是因为她的弟弟。

小男孩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一直无法学会讲话,四处求医未果。

神父偶然间的一句“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似乎给了她某种来自灵光一闪的开释,玛利亚决定奉献自己,以求得让弟弟痊愈。

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现实中绝望境遇的抵抗,只是这让自己陷入了某种心理疾患的渊薮。

而另外一个层面,玛利亚的家庭看似和睦,但危机重重。

母亲有典型的躁郁症倾向。

她被不会说话的小儿子的疾病困扰,也因为自己是虔诚的教徒而变得偏执,她无法做到一个称职的、世俗意义上的母亲,只会在高声斥责和无效的安抚之间摇摆。

而父亲的角色更加有趣,整个电影中,父亲只有三四句台词,还都是“过一会就会好的。

”这种无效的话。

某种程度上说,父亲是缺席的。

焦躁、强势的母亲加上沉默、弱势的父亲,在很多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认为,这样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女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温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不仅仅把逼问的镜头指向教会,不仅仅让人们思考极端的信仰如何变成禁锢自身的威权,而且也指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

如果不是父母的失职,玛利亚最终不会死去。

这个女孩冬天脱掉外套,故意让自己生病,不正常进食,拒绝体育课,被同龄人嘲笑,这一切,父母都像从未发觉。

与这种极端脱离于现实的,不负责的角色相对,导演安排了几个“正常”的角色,在玛利亚家中做保姆的留学生,希望和玛利亚交朋友的隔壁班男生以及医院的医生,但最终,这些正常的外部世俗力量败给了来自内部的——家庭内部和精神内部——变异的力量。

那些灰暗的物质困住了一个年轻人。

玛利亚因为长期持续性流感和营养不良死去,这在当今的欧洲似乎是个巨大的讽刺。

它嘲讽的其实是冷漠。

挑选棺材时,母亲从癫狂转而痛哭的时刻,如此令人崩溃。

从电影本体上讲,《苦路十四站》也很有野心。

很多镜头都一动不动地对准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你可以像是就在现场的旁观者一样,把目光从一张张面孔上扫过,去分析他们的细微的表情。

伴随这种故意呆板的镜头,一个布道的声音总在一旁一直诉说着。

除了第一场戏,神父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时候,来自“高处”的话语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

这更增添了神秘感。

这是个奇妙的隐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陷入某种固执而极端的情绪,走着自认为正确道路,却最终跌落下悬崖。

(文/杨时旸)

 4 ) 她并非死于她的信仰 ——我对电影《苦路十四站》的理解

我不是哪个宗教的教徒,也不对任何宗教抱有恶意,我对本片所反映的宗教问题只是给予客观评论。

本片对正统天主教严苛教规的批判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认为影片主角玛利亚死于她的信仰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认为它确有箝制人性的一面,但仔细想想,教规虽严苛,也已存在近千年,仅因玛利亚对天主的信仰太过虔诚,就将她的死归罪于该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简单和武断的,毕竟这只是个案。

或许有人会说,玛利亚的死不仅仅因她单纯的信仰,还在于她母亲的严厉管教,而管教方式也是基于教规的语言暴力,因而,终究还是这个宗教的问题。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观影过程中,也想冲进银幕去抽那位母亲几耳光,但到最后,我才感觉到这位母亲其实挺可怜,将罪责完全推到她身上有失公允。

她的管教子女的方式在今天来看的确不值得提倡,但仅凭影片所展示的那几幕批评谩骂,真的不足以让她来对自己女儿的死承担全部责任,而且,那几场批评也是玛利亚有错在先,且都是教规不允许的错。

在我们今天所谓的语言暴力之外,她对女儿的爱还是能看出的,比如,在开车接女儿时,她也会微笑着爱抚女儿的脸蛋,看到女儿醒鼻涕时,她也关心女儿是否感冒了,只因玛利亚平时生病较多,她才忽视了女儿最后的病,关键还在于玛利亚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如何掩饰自己的病,因此,以这点来攻击这位母亲的疏忽大意也让她有点冤。

玛利亚的母亲到底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这位母亲不是个天主教徒,也不总以教规来说事,只是就女儿的错误声色俱厉,那么,我们还觉得她的批评如此可恶吗?

不会了吧,如此说来,我们还是因为对宗教的成见,加上出演此角色的演员的良好表演,才让我们更愿意谴责这位天主教徒的母亲。

当然,这位母亲受到如此恶评主要还应拜她女儿玛利亚所赐。

玛利亚表现出的楚楚可怜、病怏怏的状态(容易让人联想到林黛玉吧),在她母亲强势的衬托下,赚足了几乎所有人的同情。

虽然,同情弱者是人性一大特点,但她本可以不这样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十四站中的细节,我们是否还会毫不犹豫地为她付出同情,还真地不好说,或许,我们的同情会改变方向。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情形的女孩都不值得同情,你是否太可铁石心肠。

其实,不是,我有充足证据表明,玛利亚的行为是有意为之,她有意跟她母亲作对。

在苦路第二站,母亲怕她着凉让穿上外套,她不听;让她拍照时高兴点,她也不合作,惹得大家都扫兴,最后还故意将勉强穿上的外套再次脱下,显然,这是故意作对。

也因此背上了“不听话、与大人作对”的“十字架”。

她是牧道课上的学霸,不可能不知道,她的“对抗”行为是不合教义的,但迷惑我们的也是她聪明之处是,她总能找到宗教上理由来为她不合教义的行为辩护,在这一站,她的辩护理由是,她只是不想让自己的思绪总围绕着“外表和衣服”。

在第三站,她想接受新教教徒邀请加入他们唱诗班(虽然当时没答应,但得知母亲强烈反对和神父劝导后的第六站,她仍没有完全拒绝邀请),显然这是违背教义的,但她托辞是为她自闭症的弟弟;第四站不仅与震怒中的母亲顶嘴,还撒谎,在这一站,她也是以本教区没有唱诗班为自己辩护。

这些不听话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对母亲强势的一种反抗,但她不听话行为可不仅针对其母亲,也针对他笃信的宗教教规。

比如在牧道课上,她想用自己生命献祭上帝,韦伯神父就告诉她,上帝要求她活在世上,要她作为上帝的士兵为本教派战斗,但她执意要献祭;如果说神父的话她可以不听,但在告解时,神父是代表上帝在发言,她仍想要献祭,神父不仅仍然不同意,还告诉她如果坚持,“罪即在傲慢中”,但她仍一意孤行。

所以,有人认为她死于信仰,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她真的笃信她的宗教,对她的宗教足够虔诚,她反而不会死。

让她背负“不听话”的“十字架”真的没有冤枉她,她的每次“跌倒”其实都是“不听话”的结果。

她一开始就想去死,她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地。

首先,她使自己生病,大冷天脱下外套;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她生病,她拒绝交朋友(她母亲不同意她交异性的和非正统教派的朋友,但不会反对她交同性的教友的),使自己处在全班同学对立的地位,即便体育老师发现了她的异样,她也聪明地回避了老师的追问,她以宗教理由拒绝跑步极有可能是她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她这样做,如果做了,有可能会晕倒,但又未到不可救药的边缘,这就会让她的计划前功尽弃;倒有一个关心她的隔壁班的男同学想摸她额头看她是否发烧,她也非常敏感地躲开了;互惠生伯纳黛特住在她家,是她唯一能说上话的朋友,按道理应该能够发现她的异样,为了躲避她的关心,她怂恿伯纳黛特顶撞她母亲(这是她临死前告诉伯纳黛特的),目的也是让她母亲告诫伯纳黛特不要干涉她们的家事,以此防止自己的病态被好友发现;她使自己如孤家寡人般生活在世上,死可能是她最好的归宿。

我不想说,她的死只是她想以生命献祭上帝,只是回到了上帝的身边,事实上,她可能对自己的宗教是怀疑的,如果真的笃信她的上帝,临死时,为什么感叹自己的孤单呢,为什么在最应想到上帝的时候她没想到上帝与她同在呢,但愿我的推断没有太过污辱这位可怜的少女。

有人会说,这么单纯的小女孩,哪会如此处心积虑,是不是我太腹黑了。

绝不是。

我有一位朋友,她女儿三年级考试时,竟然将试卷的一面全做对,而另一面全空着,以表达对她管教的不满,八九岁的小孩都能如此作为,有什么理由怀疑一位十四五岁的聪明的学霸不会做出一点处心积虑的事呢?

在我看来,玛利亚的种种行为,只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她的死绝不是为了向上帝献祭,而是为了警醒其母亲。

有人可能会说,警醒其母,用得着如此极端手段吗?

对,一般人不会,对待一般人也不会,但看看其母的表现,一般的手段能让她警醒吗?

试想想,一个能让自己丈夫在家庭中如同一个哑巴一样的存在着,她该是何等的强势,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出问题的,凭玛利亚的聪明,她应该能够看透这点。

当然,最重要的,她想拯救她那自闭症的弟弟。

自闭症虽然病因不明,但极有可能是处在说话关键期的孩子因某次不经意的呵斥,使他永远关闭了与外界交往的门。

玛利亚的死虽然导演安排了个神迹,让她弟弟立即开口说话,但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哪有那么多神迹,这只是导演的善良罢了,或者为那些信徒观众的安心罢了。

但玛利亚的死定会让她母亲的强势有所收敛,如果这样,她弟弟的自闭倾向或许以后会有改观,因为家庭会充满欢乐。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玛利亚为何要去死了,她的死的价值不仅在于警醒了其母,拯救了其父、其弟,和她爱着的家,也警醒了世人。

(by:heshenggen/2015-04-08)

 5 ) 《苦路十四站》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完全关于宗教的电影。

可能导演只用14个固定的镜头也是想描述某些时候宗教的死板。

我是无神论者,但有时候会信佛,可能他们的祷告在我们看来是无用的,但有时你不得不承认某种“巧合”让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寻找一个信仰。

这几天看关于胡歌和DT的采访,他们都有提到了自己的信仰。

有时候我也在想,确实人生中的彷徨会让你不知所措,而信仰有时会为你指明方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时信仰也是一个人懦弱胆怯的体现。

看了《V字仇杀队》我才深刻的认识到思想统治的威力。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革命要从文化开始,比如文艺复兴。

或许只是简单的一幅画就可以有很多追随者。

人的贪婪也便因此产生,控制是人的欲望之一,我们都享受统治的欲望。

而有时信仰也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欲望。

也或许是对信仰的理解偏差致使少女的死亡,但是我一直相信如果你有信仰一定要抱有诚心。

 6 ) 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恩典

·玛丽亚因为成长的环境而成为极端天主教教会的一员·又因母亲的苛责,促进她渴望主的爱,因而成为虔诚的教徒·教会极端的思想加上她的虔诚,使抵挡撒旦的斗争,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她的思想枷锁(十字架)·令她承认自己正常的人性为罪,甚至那些未曾有过念头的、未曾明白的罪也被神父引导为“已犯”·带着层层的定罪回到温暖的现实中却不感到被安慰,反而觉得是撒旦的诡计令其痛苦,实际上是十字架的枷锁令她痛苦,因为那是反人性的·既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如用最高层次的献祭来对付;既然灵粮才是最重要的,那何必追求五谷杂粮·圣餐是受主祝福的,怎么会害自己,然而就是因为圣餐换来了死亡·教会的思想不会说那是一场悲剧,而会是神的旨意,更何况玛丽亚一死就“换来”了弟弟开口说话,这不可能是悲剧,不可能是咒诅,而是神迹。

然而,哪怕是信仰坚定的母亲,哪怕是一直苛刻的母亲,最终也崩溃,显露出正常的母性,教条与其系统下自欺欺人的谎言无法洗净人性,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神/道的恩典。

享受世间的美好,活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7 ) 德国少女玛利亚的苦路14站

受难之路/苦路14站这片子的压抑程度不低于在国际电影节看的上一部《二楼传来的歌声》,也是固定长镜头,总共14个长镜头,是那种真心闷、真心慢的片子。

看电影的当天也因为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困得要死,不过我也真是扛得住,一点没睡,完完整整看完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出生在信奉教义家庭的14岁的德国少女玛利亚把自己作为祭品去拯救不能开口讲话的弟弟。

因为虔诚恪守教义,14岁的她远离一切会得让人堕落走向罪恶的事物,包括流行文化(影片中甚至听到体育课上的背景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罪恶)、穿衣打扮、男女交往等。

她的家庭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宗教家庭,母亲更是一个集权、控制欲极强的教徒。

所有的一切造成了她对教条主义极端地信奉与狂热。

少女忍受母亲集权强势的严格管教,学校里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听从主的召唤,认定了只有牺牲殉道才能解救弟弟。

影片的14幕正好呼应了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也是少女受难的全过程。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她开始和男同学聊天、约定去唱诗班的的篇章,对应的标题竟是耶稣陨落。

而男同学的邀请她加入的唱诗班唱巴赫、唱灵歌竟让母亲勃然大怒,而少女也因为撒谎隐瞒母亲而感到良心不安,因此她即刻告解,她需要对上帝毫无隐瞒。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矛盾制造感觉过于平淡,主要集中在正常人生活与传统教徒生活之间的矛盾,少女与强势母亲的矛盾,一个个矛盾最终在最后走向了高潮,少女的死亡,母亲的崩溃大哭,少女虔诚的信仰在此刻得到实现,而也真正的讽刺了极端宗教信仰是如何让人殉道,主动牺牲奉献而丝毫未有退缩畏惧,甚至不自知自己的行径让人实在不寒而栗。

很喜欢最后墓地的场景,挖掘机轰轰的声音与墓地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男孩的花束以及永远消失的少女玛利亚。。。

比起《二楼传来的歌声》,导演的功力还是差点,影片的长镜头缺乏深度、宽度,不像前面那部一幕一个场景就像一出舞台剧,形形色色的人,观众能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部片子的长镜头深度不够,想表达的东西全部集中在演员之间的对话,真正表演不够。

 8 ) 信仰悲(喜?)劇

#影# 2014《苦路十四站》《Kreuzweg》8/10Brüggemann兩兄妹到底是有多痛恨這個社會?

為什麼總是可以冷靜到讓人髮指地把社會各種各樣傷口掀開,告訴你這裡發炎出膿、那裡流血變黑,然後就這樣把潰爛的皮肉放下,並不提出任何療法,讓你自己決定下一步到底要怎麼樣……编剧和导演借用耶穌被宣判死刑,背負十字架為人類贖罪死去的十四站磨难,去讲述一个在基督教原教旨家庭環境長大的女孩被宗教洗脑的悲剧——還是說對於“虔誠”的她,這是一個奇蹟的“喜”劇?

十四段工整的故事切割,十四段僵固的長鏡頭,十四段讓人呼吸壓抑的氛圍,所有的情緒都被緊緊困在無形的牢獄裡。

雖然活在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但過得卻像在中世紀的宗教黑暗裡——把自己無條件交給由人去創造去闡釋的“主”,真是愚昧得讓人心疼。

然而這是孩子的錯嗎?

有人給予過她第二選擇嗎?

為他人而去虐待自己,固執認為一命可以換一命,這樣的宗教到底是叫人为善还是叫人为恶?

非常不錯的影片,可以引發無盡的思考。

但導演編劇太拘泥於苦路十四站的字面意義,故事編排過於對仗整齊,感覺情節推進也被監固在無形的牢獄裡。

女兒天然蒼白失血的臉色,樸實無華的演技,有天然的說服力,像是紀錄片的本色出演。

可惜母親角色的設定過於戲劇化,德國女人那種冰冷過猶不及,失去反射社會真實性的照鏡作用。

最後醫院裡的搶救明顯和現實有差距,失真了。

然而瑕不掩瑜,依然是近年德國難得的好戲。

每一個宗教都是人類自愚的產物,把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權和解釋權無緣由地拋給一個虛無的“神”,這是對生命的褻瀆,對自我的不尊重。

導演把這個傷口打開了,可惜對於眼睛朝天看的信徒們,即使身邊的人血流不止而死去,他們也只會相信這是神的旨意……圖片: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5812507/

 9 ) 所以宗教只是对人类无知的辩解

最后一幕女主下葬,画外音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现实中葬礼的宁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仔细想一想,可能还是德国人工费太贵,不如用机器来的划算。

经历过多次宗教战争,大部分欧洲人早已从原教旨主义中脱离出来,再加上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巨大繁荣,思维的多元化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片中女主那样的家庭,在现实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虽然纯粹的天主教成为了异类,纯粹的宗教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比如Al Qaeda或是ISIS。

纯粹带来狂热,狂热必然盲目,盲目导致灾难。

Nazismus如此,Maxismus如此,Islamismus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主因为吃了固体圣餐而死去,稍后一幕中女主的母亲却对宗教的正确性慷慨陈词,和第四幕中学校里的Toleranz再次形成反差,男主的父亲起身而去,留下宗教正确的母亲嚎啕大哭,或许在这一刻,信仰开始崩塌,神迹堕落为巧合。

宗教的教义中,往往都写着宽厚体谅,但“纯粹”的教众似乎从来没有习得这一点,这不得不算是对宗教最完美的嘲讽。

虽然说信仰唯物主义会让人对自然失去敬畏,但总还是要好过只会敬畏而不会改变世界的信仰的。

就这样吧。

 10 ) 与宗教相关,不感冒!

本片分成了14个小节,好像都是小故事拼凑的,但是看的人不寒而栗!

剧本编织确实扎实,情感张力随章节发展步步加强,最终小弟弟开口的瞬间真的令人内心一阵悲怆。

爱里参杂了欲望,变成了私欲,变成了罪。

导演对天主教原教义的批判,顽固保守却不肯与世代发展一同前进,不愿深入罪人之中,却不知自己也是罪人,变得狭隘保守,沦为真正地宗教禁锢,极强的讽刺性,压抑恐怖。!

《苦路十四站》短评

平静压抑,令人窒息,没有看完

3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平庸之作,拍得非常一般,尤其宗教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宗教部分似乎更是为了衬托家庭的伤害而存在,有这样一位强横专制,敌视一切,对自己的女儿不断言语打压进行伤害的母亲,在母亲面前完全气短,连一句话都不会为孩子辩驳的,懦弱的父亲,宗教确实已经成了孤苦无助女孩儿的避难所,信仰的虔诚是为了治疗心理创伤。

5分钟前
  • 我略知她一二
  • 还行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8分钟前
  • 缈沨
  • 推荐

实验性有时候等同于投机取巧,难听点就是偷懒

11分钟前
  • 邹逊
  • 还行

极简也是形式之一,再加上分幕式,形式大于内容。叨逼叨地注水台词,化妆服装等等故意将演员的性吸引力减少到零度,以为就能突出所谓的内核,反倒更显主题的陈腐和贫瘠。

14分钟前
  • scaryzion
  • 很差

Lacrimosa dies illa,感觉后三十分钟比较好看。基督的路哪有这么好走?尤其是何必逼着子女一起去走?

15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还行

。。。。

16分钟前
  • 亘亘
  • 还行

①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讽喻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影片目标唯一的指向,家庭中母亲的强势、父亲的缺位、弟弟的生理缺陷,共同造就了这位少女的极端选择;②正常宗教和邪教的界限在哪里?威权和宗教的区别在哪里?信徒和顺民的区别是什么?③整部电影由十四个片段,即十四个镜头组成,甚至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基本可以省下摄影师费),情节发展主要靠人物对话推动,电影语言极为单调节制,这样的观影体验,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接受无能的,就算推崇备至的影迷,我想天天给他们看这样风格的电影,他们能不能受得了?结论是这样的风格只能算是剑走偏锋的异类或奇葩;③豆瓣对此导演的基本介绍字数为零。

19分钟前
  • 小蚪
  • 推荐

反宗教反的太脸谱化戏剧化了吧

20分钟前
  • yoshimi
  • 还行

想看想九年了

23分钟前
  • 👴🏻
  • 还行

相对而言,各个宗教发展到当代,基督教算是最文明的了

28分钟前
  • 侯老麦
  • 还行

聒噪、说教、喋喋不休,像一场没有情感投入的生硬的14幕舞台剧。

29分钟前
  • 不良生
  • 较差

总以为利用生命来讽刺宗教 没劲矫情 与其讽刺不如像《天堂:信仰》那样展示一个虔诚教徒的日常来的更有说服力 最后凄凉的镜头还是没有如母亲所期待的那样封圣 献祭自己是你的意愿 上帝是否感知却无从知晓

34分钟前
  • NickyROி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结尾让我想起了破浪。

38分钟前
  • FrancoisG
  • 还行

压抑~~

41分钟前
  • 赤色彼岸花
  • 还行

好整齐

4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惊世骇俗的表现,工整完美,可以思考,不能评价

50分钟前
  • 哈特
  • 力荐

鏡頭異常簡約乾淨,恰與強烈批判的內涵明顯對比。任何宗教,如果陷於過度的狂熱,對於受束縛的信徒在心靈與身體上的傷害將無法預料和彌補。

54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还行

看过~

58分钟前
  • 凉泉粒
  • 还行

年度top10之一;最大的感受是宗教是妄图压抑人天性的东西,所以会使人痛苦;最悲伤的镜头是最后男孩站在填土的坟墓旁扔下那只白玫瑰...

1小时前
  • Trac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