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入大家都评论的一样,这是一部阴谋片,是一部慢节奏的阴谋片。
关于阴谋片,确实是好莱坞的专长,本来米国就是一个隐藏极大阴谋的国家,处处都是阴谋。
好了!
言归正传,电影是一部伪记录片,我不同意那个某某说的“镜头又是晃动又是失帧,也不同意某某说的电池永远用不完。。
” 我认为一部记录片,作为一个那种几十年前的摄像机所记录的,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晃动和失帧更像一部实实在在的纪录片,但是实际情况是伪记录片,导演说:“关于阿波罗18号是真是假就让观众去猜测吧!
”而且电影开始也说这是剪辑出来的,难道充电这种事情也要放到这部电影里面吗??
就好像电影里面也要把晚上睡觉,早上起床漱口甚至去WC也要如实播放吗???
这只是一部电影,是让大众观看来打发无聊时间的电影。
当然更有意义的是开拓我们的视野。
我早已经厌倦米国的英雄主义式电影了,外星人总是喜欢袭击米国的,又总是米国战胜外星人而且拯救地球的,当然了,电影是一种文化宣传,米国大势的宣传米国英雄主义文化,其实就是要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当然米国做得很好,看那精英们都争着绿卡就知道了。
没有创新总是不好的,米国这些年来关于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电影太多太多了,当然了,在电影里面米国就是拯救这个世界的英雄,除了电影里面的电脑特技和爆破效果值得观看之外那些电影情节早已经土得掉牙了。
好像不过至少米国这些电影里面还是有些情节的,不像《白蛇》只顾特技了。
现在更多聪明的人追求的是电影的意义和电影对人民的启发了,当然中国大部分人看电影都是朝着宣传电影时候那些动作特技而来的,到头来看完电影没多久发现自己完全忘记了电影的情节,因为看的时候只看特技,就像《关键4号》在米国本土票房少的可怜,而在中国的票房确实排在前面。
阿波罗18号 500万的投资比起其它大片动不动就是数千万上亿美元来说只能算很少,电影场景放在了神秘的月球上,而且根据现实的参考,为什么米国放弃了登月计划??
这就是一个谜,于是《阿波罗18号》就顺理成章的借用了这个谜,哦!
原来是登月的时候碰到了月球神秘的生物了,当然了,神秘生物在电影后半段才揭晓,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肯定都猜得到在月球上碰到生物,当然,我说的是那些没有看过其他人评论的,没看过其他人透剧的;我们还应该感谢米国这么多科幻片对我们的重熏,对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确实起了不少作用,起码我们相信还有科幻。
茫茫的宇宙中,身体是漂浮的,除了能接触身边的队友之外就只能看着几十万公里的地球了,要么就是无线电通话,2人登入月球,顺利插上美利坚的国旗,然后按照计划继续工作;从电影里面的情节来看我已经哆嗦了,四周都是无尽的黑暗,除了能看到遥远的地球之外就只能脚塌着月球的表面了,我相信这已经很够真实了。
当然神秘的事情会发生的,接着他们无线电一直被干扰,几位主角当然是以为其他设备干扰,可是无论怎么调试这种无线干扰都继续存在。
当2位过几天就会死去的主角去采集样本的时候又发现奇怪脚印,其实也有俄罗斯航天员的也有那些虫子的脚印。
接着他们发现了俄罗斯人的飞船,好像电影里面是说俄罗斯吧???
其实那时还是苏联。
然后其中一位好奇心很强就一直跟着脚印走,然后就走到了陨石坑里面,陨石坑里面太阳照不到所以温差很大,但是这位英雄非要揭晓这个脚印的重点,于是就见到苏联那个死人。
然后疯狂的逃命。
两位回到登月舱的时候已经怀孕自己的米国宇航局欺骗了自己,首先怀疑为什么国家安全局接管了自己登月行动,然后又怀疑国安局早已经知道苏联人比他们先登上月球,但是国安局找借口解释掉了,起码主角们是相信了。
不妙的事情继续发生着,首先是美利坚的国旗不见了,探月车也翻了,跟地球的联系也终止了。
当然这阻止了不了主角们回家迫切的希望,于是其中一位就出来找国旗,扶好车子,连接好无线电,但是他发现衣服里面有东西,头盔在录像机一闪而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类似蜘蛛的虫子,于是另外一位主角冲出去救了他,更心寒的是发现受伤了,而且从里面取出一个石头,而且慢慢的感染受伤的那位(很抱歉我看米国电影从来不记米国佬主角的名字)这都是石头惹的货。
主角们联系上国安局,质问国安局是不是拿他们当实验品来观察,其实国安局已经默认了,国安局告诉他们说就当光荣去了。
当然他们还有希望,于是跑到苏联人的非常逃出月球,他们又掉到了陨石坑里面,恐怖的是那些石头全变成了蜘蛛,另一位被感染的发疯的阻止他,最后头都爆了。
于是主角成功的登入苏联人的飞船发射升空;同时另一位主角,也就是一直沿着轨迹绕着月球转得那位得到国安局的告诫说:不能接应,那位已经被感染了。
而同时苏联人的飞船里面那位米国佬旁边的石头都变身变成了蜘蛛。。。
................以上就是简单剧情,放在这部慢节奏的电影里面让人感觉到有点压抑。
其实电影开始已经潜伏了各种危险,首先是奇怪的干扰,然后地面摄像头拍摄到石头会动,后来奇怪的脚印,还有蜘蛛在头盔里面爬过的一瞬间,后来两位都出去的时候石头在船舱里面爬过,有一次在摄像头面前爬过,当时被感染的那位正在拿摄像头拍摄睡觉的那位,也不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这几年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貌似蛮流行的,尤其是拍惊悚片。
不过本片显然没有好好的利用起来,为了创造貌似真实的情景,运用大量模糊场景,但是气氛还是没有被调动起来,后面就是按部就班,稀松平常了,该出现的出现,该惊慌的惊慌,该尖叫的尖叫,有点无趣。
虽然我们看的是傍晚场,但是我觉得他这个每天只睡5、6小时就精神了的人都能看得睡着,足以说明这片子到底有多无聊……据说当初剧组向NASA取了不少经,然后回头就用这些资料黑了NASA,NASA欲哭无泪。
说真的,看了此片就能对米国佬的各种阴毛论有个概念了,然后身为真心没啥片儿可看的枫叶农民,我要大吼一声:去尼玛的阴毛论!
去尼玛的故弄玄虚!
另外据说有些人被那些月球石头人吓着了,我只想说:你们弱爆了。
故事是这样的。。。。
在那个冷战横行,美苏两国争相恐后搞军事竞赛,太空比武的年代。
两国的宇航局总是时不时的放几颗卫星,弄几个航天飞机,来给对方施加压力。
本片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三个帅气的宇航员肩负着重任踏上了去月球寻宝的旅程,去月球的路是漫长的同时也是艰险的,正如每年年关岁尾万千人民群众回家过年一样。
但是旅程也是开心的,因为他们要去的是月球...终于他们到了月球,于是两位上登月舱,一位留守。
故事发生了。。。
月球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导演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月球上有什么,我不知道,导演不知道,但是编剧知道。。
,就算编剧不知道,他也要装作自己知道。。。
看完电影,月球有什么,我貌似知道了。。。
月球有鬼哦!!!!
还有还有外星人。。。
外星人什么样。。
外星人长的像章鱼.....真的。。
外星人会杀人。。。
外星人的出场方式是这样先弄点动静,告诉宇航员,我在这。。
然后,在摄影机前,弄点影子,告诉宇航员,我是真实存在的。。
再然后,破坏点仪器表示示威。。
最后,就开始杀人啦。。。
喳喳喳喳,哗哗哗。。。
宇航员就死了。。
,就算你活着,也被感染了,也不能回家家了....然后,然后都死了。。。
官方解释是:训练意外,但是尸体没有被发现。。。
整个电影就是这样,毫不含糊。。
镜头晃来晃去,看的你眼睛疼,头发晕。。
有些场景很无厘头,很让人莫名其妙。。。
本以为是帅气英勇宇航员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结果最终是被外星人打败。。。
哎。。。
移民月球有风险,各位请谨慎....
在伪纪录片的恐怖片种里,《阿波罗18号》即便不是最好的那一部,也一定是让观众感觉最为震惊的一部佳作。
——horror 异形+变形金刚3=阿波罗18号-抽烟的虫子
片子还不错。
问题是最后DoD是怎么回收这些录像带的,Ben把着陆舱内监控录像和以前的录像都装到盒子里逃命了,可从最后的镜头,上升的着陆舱应该和轨道舱相撞或者错过,鉴于John也死了,应该是撞了,美国国防部再牛逼也不至于再发射飞船去月球轨道附近找一个小盒子吧= =或者其实DoD通过宽带把所有摄像机的影像都实时传回地球了,太空宽带- =!
不懂卫星传输的带宽
伪纪录片风格的片子以前也看过几部,个人比较中意的是法国版的《死亡录像》,这种类型作为电影表现手法属于看一次惊艳,看两次腻味。
虽然片头打了根据真实录像剪辑的噱头,但我压根不太相信,外星生物是可以有的,但想从ZF那里搞到真相基本不可能的就暂且当做是阴谋论看待吧该影片告诉我们:做宇航员远没有那么风光,不是谁都可以像杨利伟一样杯全国人民爱戴还顺便做了某牛奶代言人。
很多时候做宇航员是很苦逼的,国家让你消失就消失,说不救你就不救你,连个尸体都没有。
不过这也是正常的嘛,都感染了回到地球不是祸害全人类……但您能不能不要跟宇航员说什么“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你妹儿啊,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人家也是有老婆孩子的好么?
小日子很和谐的好么!
动不动还搞个BBQ神马的!
你们明知道苏联宇航员挂掉了,明知道有危险不明外星生物,还没事儿似的把别人派去了!!!
影片比较雷我的是在启动苏联宇航船时,本来以为死掉的那位大神忽然出现在窗口!
拿起他的锤锤奋力砸向了小窗!!!
那么小个锤锤儿啊,跟公交车上差不多的,竟然几下之后把玻璃砸得裂了……难道美国也时兴豆腐渣工程么?
而坐在里面的那个还不赶快点火走人,完全失去了宇航员应该有的强硬心理素质嘛!
然后再说说影片比较打动人心的一部分,打呼噜那货一遍遍听着孩子的电话录音,“Dad, I love you"比较容易讲观众带入到情节中,感受到被抛弃在外太空时候的绝望。
爱果然是人类最后一丝希望,貌似不管是英雄还是狗熊临死前都会回顾一幕亲情戏神马的。
配合片尾的音乐还是很煽情的,引人深思。
其实呢,人类探索月球神马的可能根本就是个错误,角度没摆对啊,到现在地球上那点破事儿都没裹清楚,还总想着冲出太阳系呢……最受不了是为毛一定认为外星生物要有氧气啊水啊才能活啊?
别人星球环境不同当然衍生出来的生物就不一样了哇,”时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白学了么?
所以最安全的就是猫在家里看科幻电影,千万别满腔热血去当什么宇航员……最后总结一下,这部片子可以理解为”以阴谋论为题材,采用伪纪录片表现手法,冗长又邋遢画面切换过多的宇航员视频日记“。
本片中心思想是告诉我们:信什么也别信ZF,尤其是国防部……
非常讨厌的伪纪录片手法,镜头一个劲儿地晃,画面一顿一顿的,又是丢帧又是做旧,试图做成六七十年代监控录像独家揭秘的范,结果一个多小时下来只看得头晕眼花。
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在死气沉沉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其实潜藏着无数个活蹦乱跳的石头螃蟹——这些无机生命可以适应脱水无氧,忍受乏善可陈,它们也许已经孤独地在月球上生存了亿万年,但它们的生存却并非没有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时刻钻到那些来自地球的宇航员的身体里捣乱,顺便让花费数万亿美元的先进科技大败而归,自此以后四十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我们对未知虚空原始洪荒的恐惧,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吓唬自己的成分。
两个美国宇航员发现第三者脚印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精密而单纯的科研任务而已。
在那个空旷而封闭的陌生环境里,他们对外界的敌意也在密室中被无限放大。
看着红色五星LOGO和CCCP的符文,冷战思维设定的假想敌是苏联。
那个偷偷地把导弹部署在古巴的邪恶帝国,肯定不是来发善心的,如此这么不远万里来到月球,也许可能大概一定是为了来砸美国太空梭的玻璃;后来,随着时间流逝,看着面罩被击碎的苏联宇航盔,政府阴谋论又将大能而无形的美利坚国家机器寄托成新的邪恶:主角提及尼克松被发现的的阴谋诡计,而又有多少阴谋诡计是没被发现的呢,主角们面对看不见的监控镜头,自由的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只是个试验品。
最后,当宇航员终于面对那些无法理解的生命形态,并在弱势的环境里崩溃灭亡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政治恐怖终于被推向顶点:《旧约·创世纪》一章二十八节里,神给予人的特权是“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管理各样活物”。
这几乎是各样思潮都预先默认的政治正确,也是人类文明开端处即已确定的既成事实。
《孢子》一厢情愿地设想出完全和平主义的太空文明模式,我以为这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牛排、培根、大闸蟹,乐于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低级动物开膛破肚。
说到我们所知的物种之间的普世价值,这里没有平等,只有谁吃谁的关系。
倘使真有一日人类得以冲出大气走向无限见识了别种生命,“我们为和平而来”只是场面话,背地里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开膛破肚的问题。
比如是否对其开膛破肚,以及如何防止被开膛破肚。
2012年年初,网络报道这样一篇文章:台湾今日新闻网引述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俄罗斯天文学家桑福马利(Leonid Ksanfomaliti)在《太阳系研究》期刊(Solar System Research)发表论文,他分析了1982年由“金星13号”探测器拍到的金星表面图片,发现探测器在拍摄金星时,疑似有貌似“蝎子”形状生物忽隐忽现,甚至移动,还有像“螃蟹”的半圆形物体,因此大胆预测那是生物的形态特征,金星是有生物存在的。
美国则表示此内无稽之谈,我们不辨真假是非,不过茶余饭后有这样的一些谈资还是蛮有趣味的。
月球有蜘蛛,金星有蝎子,其他星球还有什么?
伪纪录片多半是恐怖片,这是影片题材和表现手法相辅相成的一种绝佳联姻。
刻意被模糊、粗粝、晃动和不时打断的画面,使观众发自内心相信那些令人战栗的事物与自己仅隔一层薄薄的镜头,自己与身临险境的主角共享同一套身体官能,从而产生一种模拟游戏般的现场效果,没有什么比恐怖故事更适合用这种手法来演绎的。
脱去这层伪纪录片的外衣,《死亡录像》不过是拾罗曼诺牙慧的低成本封闭空间丧尸片,《苜蓿地》和《追击巨怪》远没有《哥斯拉》或《侏罗纪公园》的一半吸引力,《女巫布莱尔》大概要堆砌《鬼玩人》那么多的血腥特效才能让人有点兴趣,而大卖特卖的《灵动:鬼影实录》系列只能沦为一套模仿80年代家庭惊悚片的灵异小制作,其最可能的去处是录像带市场。
但纯纪录镜头的运用也会带来问题,最显著的是对观众“中止怀疑”心理的挑战。
试问,你要如何给出充分理由证明,一群人被灵异现象吓得手足无措、被怪兽和僵尸追的夺命狂奔、被住家鬼夜夜骚扰愈演愈烈时,还能时时不忘拿着摄像机出生入死?
这台机器的重要性完全超越了许多冒险片中作为人类伴侣的狗狗们,几乎上升到“机在人在,机亡人亡”的护身符地位。
对于一部以引导观众相信其真实存在为最大卖点的电影,也未免太荒诞离奇了,观众稍微一思索,就要出戏,整个精心营造的恐怖气氛荡然无存。
电影创作者们致力于解决这个麻烦,《死亡录像》中拿着DV逃命的小伙子是为了“让外界知道真相”,而《女巫布莱尔》、《苜蓿地》和《追击巨怪》各自花篇幅交代了冒险者要忠实记录整个事件的决心,至于《灵动:鬼影实录》虽然大部分画面取自家庭监控录像,但一旦那些好奇心强烈的主角拿着摄影机踏足险境,这种强烈的不协调感比前几部片更甚。
所以一切努力并不足以解释摄影机为何无处不在,既要让观众代入被平民化的主角视角,又要将主角设计成临死不弃DV的坚毅英雄,本身就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在《阿波罗18号》中,这个恼人的问题终于不复存在。
影片描述一次不被官方承认的登月探险中发生的离奇事件,其影像的载体被设置为大部分来自:宇航员家庭录像、登月前的访谈、登月舱和绕月飞船的录影装置,这四者的存在都自然到无可挑剔,通过交替剪辑完全可以讲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
可能引起争议的是片中宇航员手持录像机自拍的那一小部分镜头,但请注意,宇航员们有着与上述影片的主角们完全不同的充分理由这么做:他们是在进行一次无人之境的高科技探险,而且还面对无法预计后果的奇异惊悚事件,作为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科学家,最合理的做法当然是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作为返航后研究的宝贵素材。
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持摄影只用来表现那些平静的舱内画面,是在情况并没有失控到混乱时才会采用的,激烈的追逐和九死一生的搏斗都取景自登月舱的监控视屏,或是宇航服自带的录像装置。
从娱乐性来看,《阿波罗18号》充其量只是一部水准合格的惊悚片,大致相当于《异形》讲到一半直接跳到结尾,草草收尾颇有点后劲不足,不过迎合其阴谋论主题倒也无可厚非。
它最大的功劳,莫过于贡献了一个可以近乎完美的以伪纪录片手法呈现的故事环境,以科学探索的名义将观众牢牢固定在座位上,说服他们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虽然故事漏洞一点不比其他同类电影少(美国人可以轻松操纵苏联登月舱?
),但身临其境时,谁还会计较那么多呢。
文/方聿南
神奇的电影,里面很多镜头都被当作资料在各种论坛里见过
屁民总是被当权者简单的牺牲,毫无征兆,毫无挽回余地
就算是把真实的视频发布出来还是会有人说是假的,所以还不如干脆拍成伪纪录片。
岩虫的设想其实还成,但登月太糟糕,搞伪纪录片,还不如拍真GV。唯一的亮点大概就只有片尾的 Christmas carol 钢琴改编We Three Kings,Ramsey Lewis有个爵士版本比较跳,也很赞。
NASA的通信好差,想起了在太空中的杨利伟在电视里清晰明亮的声音。不知道是谁在坑爹。
这个片真把我吓住了。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难看成这样⋯⋯
挺好玩的~
幽闭空间的惊悚效果是达到了,但是违反常理的硬伤太多,前半段很专业的伪纪录片,后半段就是直接的电影了
伪纪录片
漏洞太多
如果我们不上去,那里就只会有嫦娥和吴刚和兔子;可如果我们不上去,那里就只会有嫦娥和吴刚和兔子
不大恐怖
类蜘蛛恐惧症。
阿波罗18号、月球、真相... 三顶...
怎么会有这种脑残的片,同样讲月球,但跟《Moon》怎么比啊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
太空人遭遇月球蟲“紀實”。
我对科幻片完全没有最低标准,照单全收。
伪纪录片式的恐怖片总会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