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很是意外,开头的铺垫全是演戏,看过之后感觉跟上当一样。
什么为黑人争取权利,为黑人伸张正义全是扯蛋,而且战俘营里的美国军官从上到下都很害怕死,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意义。
上校最后是因为中尉的舍身而出被感动,才决定牺牲自己的,他也是怕死的人。
前面交待的一样事情,和后面的越狱关系不大,法庭辩论的结果也不重要,完全是愚弄观众的电影。
唯一亮点就是德国人塑造很成功,不像纳粹,而且军服真的很漂亮。
比想像的要好一些,一开始以为是战争片,拨开这层马甲,发现这是关于种族歧视的,最后发现,这还是一部战争片。
布鲁斯威力的光芒照耀了整部影片。
最后关头,他站了出来以指挥官的身份承担了全部责任,虽然身在战俘营,但是却一直在进行着战斗。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德军上校一定要杀死麦克纳马拉上校吗,其实他明白,纳粹的失败已经是无可避免了,时间也到了1945年初,阿登反击战已经完全失败齐格菲防线岌岌可危,那时,前线的德军已经不考虑怎么打仗了,东线的想着怎么向美军投降,西线的想着直接投降,他何不作个顺水人情,来个战场起义?
这部豆瓣评分只有7.5,仅6k人观影的不起眼电影。
题材也是不怎么吸引人的纳粹集中营,完全不会出现在我的Short List里的电影,竟然把我看哭了。
在没有硝烟的战俘营里,他们却用生命阐述着勇气、荣誉和男人间最可贵的感情!
最经典的反战台词:纳粹上校对美国上校“IT LOOKS LIKE I AM LOSER?
” “WE ARE ALL LOSER, AREN'T WE?"
战俘营中充满着种族歧视。
麦克纳马拉上校是美军战俘中军衔最高的领导。
出于种族歧视,他将两名黑人军官赶到士兵的营房住。
他秘密带领着35个人挖地道、制作假护照,准备越狱去炸德军的弹药厂。
维克·贝德福德与德军看守经常有私下交易。
通过交易收音机零件,来获得长官与同僚的信任。
可是他又把藏匿收音机的位置告诉了德军,以此换取让德军谋杀黑人军官拉切尔。
麦克纳马拉担心贝德福德迟早也会暴露挖掘地道的秘密。
为了周围人的利益,只能把他牺牲了。
同是黑人军官的林肯·斯科特,当然切齿痛恨杀了他唯一朋友的贝德福德。
一天晚上,林肯尾随贝德福德出去,结果看到的却是他的尸体。
所谓的法庭审判,只不过是为了大局而栽赃给这个倒霉的黑人军官。
林肯·斯科特是个有骨气的人。
他拒绝跟随35个人一起越狱逃跑,宁肯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35人的成功越狱。
这就是他想跟儿子说的,什么叫“光荣”。
汤米·哈特中尉在被俘后虽有变节行为,可是在总结庭审时却挺身替斯科特少尉去死。
维纳·维泽是战俘营的德军上校指挥官,也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算是哈特的校友。
他交给哈特一本美国陆军的《军事法庭手册》,希望他能帮助斯科特打赢官司。
麦克纳马拉在任务完成后没有跑掉,而是独自回来承担责任,当场死于德军上校的枪下。
人性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
哈特参加的这场战争,虽然没有炮火,但是却同样有牺牲。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真的没想到我会一部战争片而感动,可是现在我却止不住我的眼泪四处奔流。
老布,我最爱的老布,你真的没让我失望。
正如之前一篇影评所说,开头我以为这部电影只是想表述战俘的悲惨命运,后来我以为是讲述种族偏见的根深蒂固,再后来我以为是讲述忠诚与背叛,一直到哈特挺身而出为斯科特替死时,我以为已经到了影片的高潮,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
可是我发现我还是错了,麦克纳马拉上校回来了。
原来35个兄弟挖地道不是为了逃跑,而是为了炸毁敌军的军火工厂。
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上校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下。
这一刻所有的误会冰释了,所有的人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和荣誉,所有的战士举起了右手向上校致敬,而我则不象男人的哭了起来。
评论的人仍然是那么吝啬,这样的片子仍然给“还行”的多,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片子。
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影片。
堪称完美的片子。
1、情节有悬念,一再反转、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2、主要演技出色,细节到位,没有多话。
布鲁斯·威利斯最帅气又最有诚府的角色;3、三观正,从个人成长到对团体的责任、荣誉,但不做作、不假;4、片中能学到不少管理技巧,少校对招供且撒谎的中尉的处理,中尉与室友的关系、如何维护黑人军官的尊严。
5、德国军官对战俘特别是战俘军官的尊重,规则意识,让人惊奇(如果基本符合史实的话)。
这点与日军的残酷、野蛮有天壤之别。
参看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坚不可摧》。
可能文明层次不一样吧,德国毕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教会法规则的熏陶。
美国式的英雄故事,hart的正直在战争中显得过于弱小,colonel则被塑造成英雄,一切在篇末真相大白。
循规蹈矩的美国电影。
(写于2007-06-29 13:04:38)二战电影,本以为是部主旋律的战争片,炮火纷飞,兄弟情谊。。。
况且还有布鲁斯威利斯。
看过才发现,先前想当然的定义与实际影片相去甚远,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影片前半部分有些沉闷,随着冲突、矛盾的凸显和加剧,情节也越来越扣人心弦。
几个主要人物刻画的都很精彩:1.主人公哈特:哈特并不是什么冲锋陷阵浴血杀敌的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美军中尉的名字,并且是个曾经对德军“招供”过的战俘。
其实看片子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很困惑,变节者能不能被原谅呢?
哈特戴着“叛变”的帽子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战俘营的经历让他逐渐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义务和荣誉。
当最后为林肯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这战争是来自他内心的自责和挣扎2.林肯:林肯在被审判时的那段独白相当感人,黑人在美国大陆所受的歧视一直延续到了战俘营,哪怕他是个军官。
在美国的德国战俘都可以去包厢看电影去餐厅用餐,而他们即使穿着军装也不行,这是怎样的不公平啊?
那些黑人战士们努力奋斗拼搏,摆脱厨师掏粪工这样的角色而在美国军队中求得一席之地他们同样为国捐躯,奋勇杀敌,却仍然无法摆脱“黑鬼”的命运。。。
演员的表情眼神都恰到好处,听得我同情心大泛滥,眼泪哗哗的。
3.麦克拉马拉相对于前两位人物,我反倒觉得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魅力打了些折扣。
作为一个领导阶层的军人,他很出色;能在最后牺牲自己拯救哈特众人,也算是种宿命吧4.纳粹军官菲瑟尔残酷与教养,优雅与邪恶相结合,说实话,个人还满喜欢这个角色的。
(小小的鄙视一下自己的花痴)最后说点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向残忍的纳粹军队除了枪毙几个战俘,几乎没有什么过分的举措,甚至还邀请麦克拉马拉到屋内饮酒,任由战俘在黑夜里四处流窜允许三番四次的庭审、辩护,试想在战争还没有结束,囚犯们生死一线的集中营对于一个普通战俘是否清白,纳粹们真的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吗?
那个时候,现在的当红小生,《阿凡达》《终结者2018》以及《诸神之战》的男主角萨姆·沃辛顿还只是一个“囚犯乙”,跟当年的周星星一样,还在演艺的道路上奋力挣扎。
柯林·法瑞尔刚出道不久,即使续上了胡子还只是一个粉嫩的小男生。
只有我们的老布——布鲁斯威利——一脸的正气与沧桑,活脱脱一个不怒自威的高级将领。
没有比他更合适这个职业军人的角色了。
不过我不得不感慨一下:同样都是坐牢,怎么德国人的集中营好像渡假村一样?
除了不能跨过铁丝网,其他应有尽有:食宿、电影、戏剧、电台、体育活动……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抛开这一切,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讲述了男人的故事,包括勇气、责任、尊严、忠诚、背叛……以及牺牲。
这是一部能让男人感动的电影。
这片子光看前半部你会以为是一出黑色幽默,一帮子美国战俘为了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居然在战俘营还开庭审问,一帮德国士兵还两头帮忙。
但看完全片,你却会为这中黑色幽默所做的铺垫而深深感动,战俘营中也有战争,也有牺牲,更有荣誉。
当科林法莱尔很嫩时。。。
看的过程昏昏欲睡,但看完后回想了一下,发现故事的架构还是很严谨的,细节也很丰富。这种主旋律影片当然要遵守美国社会的“四项基本原则”,所以黑人的形象依然高大威猛。另外,纳粹战俘营的管理竟然如此松散…
怎么说呢,很难想象这是战俘营而不是夏令营,纳粹会配合你审判法庭,最后炸了工厂上校以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步伐走过来说杀我一个吧,底下的士兵满眼都是崇拜,最关键真就杀了他一个,只能说老美太高贵即使是纳粹也不能全动。
美帝的主旋律片/一开始以为是反思种族歧视,后来发现其实是宣扬英雄主义/为guo生,为guo死,为guo背锅,为guo奉献一切... 无论哪里的英雄主义,好像都是一样的/总体上一般般。
美国片拍成中国主旋律那样恶心也着实不容易
♥让我告诉你什么叫斗争,什么叫荣誉。★★★★★D198(D5/卓越/1+日2+韩3+港3+6区国配+OST+中导)。H
2006.10.10
具体情节都忘了,只记得没什么意思
一开始以为是战争片,看了一会,特么的居然是律政片?!看到结尾,原来还是战争片。。。P.S.正值颜值巅峰的科林法瑞尔被海蓝色眼睛的德国军官艳压得死死的。
看得我心揪揪的,笨蛋哈特!猪脑子!
阿凡达男做小配角~~~~
重看…
7.4/10
For my hero Mr. Bruce Willis!
3星4星纠结,最后还是3星。太多的转折点,好看的地方和优点的确是显而易见。刚开始的铺垫有点失控,但同时也的确吸引我们的注意到种族歧视题材等等别的多个题材。而没想到接下来的剧情能在不落俗套中走向感人结局。十分有力的。
看了前面以为又是一部种族歧视的片子,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发现原来是类似《越狱》的片子,最后还返场来了段《刘胡兰》太强了,推荐。
结局比较出乎意料。很奇怪的一个片,到底谁对谁错谁的牺牲最值得谁才是最应得到尊重的。
看了几天才看完,睡着好几次,节奏实在有问题
几乎涵盖了所有主题,连背景点都是二战的战俘营,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得不够有力,这里的柯林法瑞尔真是嫩得能掐出水来。
打分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