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天鹅戏水的湖边城堡困不住她这颗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心
德黑兰古老破败的寂静之塔留不下她与爱人耳厮磨的缠绵悱恻
奥斯曼帝国的漫天狂沙卷不走曾经满面沧桑的千古幽情
徐徐前行的白色骆驼上那一位及地长裙的优雅女人傲然独立
不论成王败寇还是首领酋长,凭借此生所学她长袖善舞化解了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军方刁难,黑伊尔囚禁,留恋古迹忆古思今,感受部落万种风情,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更加勇敢而坚定地迎风前行,谈笑风生里识得各路豪杰,纵横捭阖间圈定各国边界,她,就是沙漠中的无冕之王:GERTRUDE BELL
P·s·她的一生传奇绚丽,只是电影里的她太过白莲花,远不如她真实人生的跌宕多姿。
一个名叫格特鲁德.贝尔的英国女人,在一战前后的中东政治民族漩涡之中,探寻阿拉伯沙漠的秘密,了解了贝都因这个民族的魁力,影响了很多年后阿拉伯世界的格局。
斩断了与地位悬殊的初恋的感情,和爱人在沙漠中通过信笺传递甘甜与苦涩的爱情,最终归于永恒的沙漠。
虽然这部影片是女性题材电影,但却雄性气息扑面,崇尚力量与主宰,但却未能很好的表达出女性的刚强。
格特鲁.贝尔虽没有之后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有名,但是她也有着同劳伦斯一样的坚韧无惧。
这部影片在摩洛歌、约旦、英国等多地取景,片中的阿拉伯沙漠场面宏大,沙尘暴效果真实!
《沙漠女王》很显然,电影说明白了一句话,给了一个特别新也特别好理解的定义:女人,之所以称为女人,就是因为她能够做到男人做不到的事!
当然,从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做饭的女人多,但是顶尖的厨师到底还得是男人;而这个时代为什么女性领袖越来越多。
因为男人政客本来就多,能够成为“为男人所不能为”的政治家自然就反而少了。
为什么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被称为“沙漠女王”?
故事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覆灭,沙漠里的阿拉伯国家开始四分五裂,英法各国开始谋夺控制这些地区。
而贝尔因为在中东地区学习语言,翻译文学作品,进行考古工作。
而且因为对沙漠的兴趣,使得她甚至走完了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完的版图,她的阅历,她的学识,她的背景(出身贵族,又有亲戚担任外交官,而后又与一名英国外交官恋爱),使她帮助国家,也帮助中东地区的小部落建立起国家。
而且最终死在巴格达,至今仍受到当地人的怀念。
一个女性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
首先是她的学识,还有她的见识。
我们认为学识是女性婚姻的障碍,何况在那样的时代。
的确,贝尔的母亲也这样理解(你不要因为你的聪明才智吓坏年轻男人),甚至要她在舞会上保持微笑不要开口。
就因为她的学识,她不会像其他的闺中女性一样,听着见过世面的男人胡乱吹牛就信以为真,心生爱慕,而是当场拆穿(因为贝尔熟读地理,知道哪里有什么动物,哪里没有什么动物);因为她的聪明,当舞会上那些自命风流,又极其的低俗的男士,试图像勾引无知少女一样对待她时,却遇到了她的无情嘲讽(男:格特鲁德……我很想和你出去。
贝尔:去哪儿?
巴黎?
印度?
埃及?
男:外面有个谷仓。
贝尔:你的意思是在干草上?
男:我们离开几分钟没人会注意到的。
贝尔:你的意思是出去通奸。
男:是的。
贝尔:就像是在地里的牲口那样?
男:是的。
贝尔:阿诺德•朗西,我都不了解你。
但你看起来像头牛一样)。
因为学识使得她不至于像其他姑娘一样犯傻,于是她走出了家门,因为父亲不让她去牛津大学读书(估计那也是时代使然,没有什么女性读大学),她却坚持要出去见世面,她去了德黑兰大使馆,找他当大使的舅舅。
在那里她也认识了使馆里的一个小伙子,可惜小伙子是个赌棍,而她的舅舅和父亲都明白这样的人不是好对象。
这段爱情失败,使得她能够继续坚持像男人那样,出去外面闯荡世界。
其次她的探索。
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越走越远,甚至跑到了男性都不敢涉足的异域,也许她是有意为之。
正如她自己的话所言,三年后,我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我的本质,我的内心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沙漠。
一个女性怎么会变成如此?
毕竟每个女孩子都有其天性,对于恋爱生活的向往。
原来是倒霉的初恋,还有不得善终的第三者(她和一名已婚的大使相爱,但是大使却先她而死,没有实现爱情的承诺)。
因为她不顾一切危险,敢于在异域沙漠里穿行,敢于在有强烈性别歧视的国度里探寻。
以至于她走过阿拉伯人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到达阿拉伯人自己都不熟悉的部落。
因为这一切,使得她能够得到阿拉伯人的尊敬和信赖,成为英国政府与这些部落联系的纽带,能够成就一番别人做不到的事。
因为她比阿拉伯人还了解阿拉伯的领土,她知道了原本的土耳其“领袖”,已经被刺杀,而后其继承人又一再地被暗杀,所以,没有什么人能够支撑大局。
阿拉伯大陆必然四分五裂,新的部落必然崛起。
所以她支持这些部落形成王国,这样子其实也符合欧洲的利益,再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可以与英法匹敌了。
最后是她的独立与自信。
因为她有那样的学识和见识,还有那样的阅历以及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还有当地人阿图作为追随者)。
所以,她不仅拒绝当政府的特工,也拒绝了阿拉伯埃米尔国王的求婚。
(英国领事怀利对贝尔说:贝尔小姐,我叫你来,我……贝尔说:没有人能叫我来。
怀利:我是……邀请你来。
贝尔:听起来好多了,让我们直入主题,好吗?
怀利:你勇于冒险,我并不倾向于这样做说的,委婉些,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入,如果你将你的好奇的事情做的更系统些的话,这会对国家相当有价值的。
贝尔说:什么意思?
怀利:你将是我们情报机构在广阔区域里唯一的间谍,总之……贝尔:不!
怀利:直接拒绝?
贝尔:是的,直接拒绝。
我不为任何人工作。
怀利:那么是什么吸引你去贝都因的呢?
贝尔:这是你和你的世界无法理解的,这是他们的自由,这是他们的尊严,这是他们生命的诗歌,祝你过得愉快怀利先生!
)(当贝都因的国王埃米尔自以为是地,要迎娶她时,她只是委婉而又强硬地说:很荣幸见到你,可是,我已经结婚了,和一个英国领事。
这会给一个男人和他的国家带来麻烦的。
)尽管贝尔最终没有赢得婚姻,但是也曾经有过爱情,何况她的人生已经被定位为“沙漠女王”。
17.2.10
格特鲁德·贝尔的一生太富有传奇色彩。
作为探险家,她勇敢坚毅,数次深入阿拉伯腹地了解各个部族的特征和部族之间的矛盾关系。
作为作家与考古学家,她书写了数卷游历采风文集,在西方世纪受到赞誉。
作为政府行政官员,她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开罗会议,影响了战后中东地区的版图划分,协助建立了哈希姆家族在约旦和伊拉克的势力。
如此种种,大概太难在2小时的篇幅里讲述完整,太难将这样一位传奇女性在一战前后中东乃世界的复杂局势里发挥的作用交代清楚,所以电影另辟蹊径,从一种非常女性的视角切入,缓缓地讲述格特鲁德的经历与情感。
孤独的女子,在茫茫的大漠里行走,陪伴的只有向导,驼铃,诗歌,满腹的心事,与自由驰骋的思想。
她每到一个部落都受到尊敬,依靠的不是强硬的姿态,而是互赠礼物的善意表达,是能用对方语言与之交流所带来的亲切之感,是发自肺腑想要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的求知欲与流露出来的平等精神。
她代表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她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理想,追求自由与精神世界的丰盈。
她敢于向外在的命令或压力说不,态度坚决地回应说自己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势力。
她憧憬爱情,在爱情破碎后心底也永远埋下对往事的回忆,然后继续踽踽前行。
她热爱诗歌,喜欢将悠长的心事诉诸文字。
所以电影也用诗歌一般的表达,那是缓慢的,抑扬顿挫的,是温柔且充满力量的。
如果有哪个演员单靠绽放给高贵冷艳女主角应该深情实则猥琐的微笑毁掉一部时代史诗之作的演员的话,那非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莫属,柏林电影宫里频频的满场笑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的女性版的“阿拉伯劳伦斯”的故事背景下,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探险家Gertrude Bell在失去了付兰兰饰演的 ,这个引领她进入阿拉伯自然与文化的初恋之后,激发出她探索阿拉伯世界的欲望,在一连串的中东外交式探索之后,成就了一代“沙漠女王”的声名。
不知是已经在荧幕和个人生活的喜剧和出位路上走得太远,还是他太过现代感的脸庞失去了时代感的原因,在与妮可·基德曼爱情故事的对戏中,他失去了所有的魅力,所剩下的只有他布满脸庞的喜剧效果,这与电影所要表现的严肃史诗性完全不符合。
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部本来应该成为赫尔佐格六年来首部剧情史诗佳作的电影完全毁在了詹姆斯·弗兰科 James Franco的选角上。
前半段的爱情故事,不管是他带着Gertrude探索阿拉伯世界自然美景的唯美桥段,还是两半古钱币组合所表达的爱情忠贞誓言,随便换一个拥有真正英国口音的演员来表现都实在是更合理的选择,弗兰科的谈情说爱在天生自带华贵气质的妮可对比之下就是个耍戏的猴子,精美的台词用他不怎么熟练的英国口音讲出来,时代感差了真不是一点半点。
反观妮可的表演,中规中矩。
从二十多岁的“沙漠女王”演起,驻颜有术的妮可不费吹灰之力;华贵厅堂与壮阔沙漠间游走的气质女探险家,常年自带高贵美艳光环的妮可往那儿一站就可以了。
可依然,太过完美的脸庞没了假鼻子来遮美,妮可阐释的角色在美丽之下的深度永远也出不来。
赫尔佐格带着六年来的首部剧情长片而来,也在好莱坞风格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历史史诗的题材,星光闪耀的卡司,让人不再认识那个会在热带雨林雨林拍摄陆上行舟的疯狂导演,只在依然一意孤行,勇于实践的主角,依然流畅的运镜调度上,才能找到一丝往年大师的风采。
曾经的妮可基德曼,在冷山和小岛惊魂里的表现令人无法忘记,多么美丽,漂亮,吸引人,魅力难挡,甚至有似乎是真实的感觉,沙漠女王依然想把她那高贵的魅力延续下去,但那无法掩盖的年龄衰老痕迹,在扮演少女部分显而易见,太过于牵强,而妮可本身的演绎,也无法达到当年的水准。
本片主要败笔有两个,第一个是前部分的初恋,太过于平淡和无聊,并且非常罗嗦缓慢,没有亮点,让人感觉很多余,第二个是妮可从少女到获得女王称号的十多二十年内,相貌几乎没有年龄的变化,全片没有给人时间长久沧桑、令人撼动感动的变化。
本片虽然不算成功,但妮可...你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没有之一。
你恐怕很难想象,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出自同一个人——沃纳·赫尔佐格,一个十五岁就写出第一个剧本的德国人。
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这个澳大利亚演员出演的格特鲁德•贝尔,是一个极具传奇意义的英国历史人物。
故事的背景则是发生在神秘的中东地带——这一系列的国际元素拼搭,无疑让人对这部电影在观看之初就充满了好奇心。
格特鲁德•贝尔,这位英国旅行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为中东地区板块的划分和国家的建立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妮可片中在黄沙漫天中穿越的造型深得人心,她的语言、态度和使命感使得格特鲁德这位传奇人物活灵活现出现在观众面前。
一个美丽、睿智、却果敢混迹在政客中间又掌控着话语权的女人,无疑将成为男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可惜的是,纷至沓来的爱情指引她在沙漠中前行,却也让她在人生的选择上失去了方向。
当事业成为格特鲁德的全部动力,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个女人如何对世界产生的划时代的意义。
那个从黄沙中走来的女人,蒙着面纱,隐匿在缓缓前行的骆驼队伍中,从容而美丽。
阿富汗的巨变 让中东这块土地的命运和历史重新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这个时点遇到这部电影真是太巧了。
女人以对波斯诗句的喜爱 与德黑兰伊朗结缘。
在一段美好也荒谬的恋爱终结后,她开始在伊朗和现在的阿富汗的伊朗高原上游荡。
依靠着英政府的强大,无穷的财富,完美的向导,已经无畏的精神,她和沙漠里传说中杀人不眨眼的酋长们谈诗歌谈信仰谈历史谈波斯的荣光。
之后她的目光又拓展到西边更宏大的阿拉伯世界。
这次她开始和贝都因酋长们谈先知,赠送现代工具,许诺未来。
阿拉伯的崛起,她和劳伦斯像两股绳编织在这将升起的国家图画里。
maker of kings。
阿拉伯的国王,伊拉克的国王,约旦的国王在她的挑选和建议下,由英国扶植上位。
从看剧的传统体验来看,太浪漫。
但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像远古先知,创世纪般的大刀阔斧场面之前,只有诗歌般的只强调美感,或许才更能传神,传递那种壮阔的情怀。
阿拉伯的劳伦斯毕竟也写了 智慧的七柱 这首情诗给阿拉伯。
辛巴达历险记,奥德赛,伊利亚特,二十世纪再加一位沙漠女王。
=以下引用自网络=1921年3月,在开罗,英国殖民事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召集了大约40名研究近东问题的一流专家,讨论对这一地区新获得的版图进行最终政治分割的问题。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几乎囊括了所有一流的英国阿拉伯问题专家,有丘吉尔的亲密朋友劳伦斯、珀西·考克斯爵士、格特鲁德·贝尔等人,这次会议的结果是成立英国殖民部中东局,取代1916年成立的阿拉伯局。
根据在开罗拟定的计划,美索不达米亚被重新命名为伊拉克,由麦加的哈斯米·侯赛因·阿里的儿子费萨尔·侯赛因统治。
英国皇家空军飞机永久驻扎伊拉克,伊拉克政府被置于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官员的有效控制之下。
似乎每一个女权主义的标志或是引领者都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到底女权主义影片是在歌颂女权者,还是暗中冷讽热嘲他们/她们,这也许都不得而知。
然而,她们都邂逅了动人的爱情。
就像影片中只有亲身深入阿拉伯沙漠之中的Bell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这也给予了她对于发生在那里的未来的远见,她也因此在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局势中站有一席之地。
但这一切都始于初次邂逅的爱情的灰飞烟灭和悲痛欲绝,似乎在任何人的女权主义视角,爱情和功名都是水火不容的。
可至少影片没有那女权主义的偏见强加在浪漫主义之上,诗 似乎从来都是Bell最好的挚友。
影片随很清晰,不做作,但看到最后似乎又再次勾起我的揣测,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大国沙文主义的记事簿吗?
留下一个宏大的框架,却少了内容的填充。妮可的表演依然缺乏与角色的契合,不见起色深陷淋逼。情感戏份虽然没有洒狗血似的浓墨重彩,但也居然变成了乏善可陈,没能好好利用起来。处理女主和阿拉伯部落各首领之间关系也是难以深入。妮可在此片的任何一张脸都可P成娜奥米·沃茨毫无违和。 5.2
从《冷山》到《摩纳哥王妃》妮可基德曼都诠释出了高贵美丽的女神范,而此片中的格特鲁德•贝尔有同样的气质,这位沙漠女王的两段不幸的情感经历也是演绎的让人伤感……两位男主,头一个弗兰兰看着太搞笑,而后面的不撸迪的英腔很赞。
#65th Berlin#主竞赛 寻常女性传记
就……非常平淡
确实略单薄,虽然沙漠风情画面确实浪漫唯美而野性,但这些对于电影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导演真的不能太任性,虽然我爱他。p.s. Nicole...真的太高了,摄影师拍她与男人们的戏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真的太高了,这世界上已经没有第二个英格丽伯格曼了。置于兰兰,我...表示祝福。
音效画面不错 妮可演技一级棒 人物传记拍的不错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一直被低估啊!整部电影都靠她撑着。
调调实在好 人生在偶然中命悬一线
我们也许都会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座城,人生渺小,曾拥有过有那一丝丝爱意足矣。PS:想起了《走出非洲》,历史背景同样波澜壮阔……
感恩荷索。誓永不相忘。
弃
巨星云集不好看
浩瀚沙漠的壮美,独立女性的坚守,阿拉伯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建立信赖后的友善,为世界之美万岁
中东题材 推荐
一位资本主义刻意美化的克夫女人的奇妙沙漠之旅。
5/10。几段对白就说明了女性发言权被框住的处境,聚会上邀舞的男士夸耀权势,声称拥有一万头牛,连道谢都不正视她,贝尔在如狼似虎的男人们眼中是畜生一样的生育工具,而暗恋亨利的表妹甚至缺乏表白的勇气,处处担忧流言,求贝尔替她送信,因为父亲一句多流泪少小便的不雅笑话,羞得逃离餐桌,到沙漠后男性的气质被颠倒过来:亨利眼神迷离、口音模糊,枭雄劳伦斯变成一副低头思索、声调柔情的小受形象,丘吉尔更是相貌古怪,贝尔的第二任情人,已婚的英国参赞同样表情木讷,他们都为贝尔的玛丽苏之光起到陪衬作用。但即使以玛丽苏电视电影的角度来评价,仍然流俗沉闷得可怕,一分为二互托终生的硬币信物,半夜攀墙幽会的罗密欧式举动,都市言情剧级别的幼稚台词,探索异域的渴求充满了逃避情感伤害这类狗血理由,全篇演技精湛的唯有考古遗址上那只秃鹫。
跟弗兰科的恋情发展,说服力不是很强,因此后头的动力就不足。不过,似乎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很有魅力的,深入沙漠以排遣失去爱人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顺便做成了一些调节和调解。(这样的归解是否简单化庸俗化了?)
被剧情闷得快睡着的时候,总有几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特别醒神。
下午和妈妈一起看的。觉得对她做的事表现得很含糊,她到底写了什么样的书,凭什么给阿拉伯国家划定国境线?两段悲剧爱情刻画得还可以
这么好的题材为何只适合做催眠佳片,三颗星谁让我那么喜欢沙漠与星空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