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1989年圣诞节的纽约,Greenwich Village,曼哈顿南部,往西看能看到Hudson River,往北有14街上大名鼎鼎的Chelsea Hotel,是一个逛一下午能走穿的小地方,可能也是全世界酒吧密度最高的地方。
去年我在Greenwich Village的一个著名景点Highland Park听到导游指着一个小房子说,This used to be Freddie Mercury's favorite club. 这里的故事太多太多,关于同性恋、艾滋以及种种小众生态。
电影中Angel在1990年死于HIV。
一年以后,Queen的主唱Freddie纵使天才一世,还是死在了HIV的手里。
很多人看Rent,看到了他们的波西米亚式人生。
我却一直在纠结电影中艾滋病极高的发病率。
于是去维基百科看了一下HIV in New York这个词条。
自从艾滋病首次在1981年被定义,病例便几何式增长。
艾滋病曾经被认为是gay disease,因为患病人群大部分是同性恋男性。
同性恋群体一直是艾滋病研究基金的积极倡导者。
电影中,艾滋病人围在一起唱 Will I lose my dignity? 一句扎心。
艾滋给同性恋贴上了更难揭去的标签。
转机是在1996年,鸡尾酒疗法问世,协同着艾滋病传播机理的公共教育,艾滋病死亡率急转直下。
鸡尾酒疗法的创始人何大一是个伟大的华人,成为了拯救数千人生命,间接为同性恋群体洗清骂名的英雄。
纽约艾滋死亡人数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不论好坏,都是HIV的靶子。
性伴侣更换频繁、避孕不得当和静注毒品都是引子。
这些事在60年代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80年代便成了致命的游戏。
我猜想,艾滋病的传播也是嬉皮文化终结的缘由之一。
今天hippies魅力不在,光有peace&love不能拯救世界,还要有科学。
《波西米亚狂想曲》唱得好,可能我的有生之年再也不会听到第二首了。
Freddie常去的那个club如今变成了废宅。
highland park从一片荒凉被改造成了热门景点,肮脏腐臭的贫民区变成了纽约地价最贵的地方之一。
好了,拥抱科学,拥抱21世纪吧。
知道吉屋出租来中国巡演,我特别开心。
如若观众有心,是能够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摆脱一些枷锁的。
看过的人都知道。
这是一个关于纽约钉子户的故事。
说的是一群搞艺术的无业游民如何拒缴房租抗议搬迁,以及其他的琐事,并加入了LGBT、艾滋等话题,再用美国当代流行文化粉饰升华,放在天朝说的就是一群不学无术、患有艾滋、吸毒、搞基的故事。
进一步标签,”不检点的坏人“的故事。
但在这个故事里,Drag Queen Angel比谁都温柔,也比谁都有担当。
在这个故事里,Roger拒绝交租,是因为拒绝向社会的规则妥协。
这说的就不再是一群不检点的坏人的故事,这只是少数群人,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心中闪光而不愿妥协的故事。
如果这部剧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那么就够了。
更别提这部剧的音乐有多么赞了。
开场的Season of Love ,可以在第一时间让你热泪盈眶。
中间关于 Maureen的那首前任与现任过招的Tango也特别有意思。
Maureen还没出场,就知道这妹子有魔力。
最喜欢的是Maureen和Joanne在订婚仪式上的Take me or Leave me。
不为别的,只因为 Idina Menzel和 Tracie Thoms俩人的对唱就是一场让人过目难忘的碰撞。
当然我也很喜欢AT老师和Gavin的男装版本。
在纽约坐地铁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Collins 唱给Angel的Santa Fe ,你能体会到歌中的戏谑是有多真实。
事实上这是 一个听沉重的故事,交不起房租,还得烧纸生火取暖。
因为得了艾滋不能面对自己的爱情,因为得了艾滋需要时刻面对死亡和分离。
但这些人还是可以将难吃的快餐吃成欢乐的盛宴,尽情地摇摆、尽情地释放,直到自己的最后一刻。
所以面对Season of Love中的旷世难题,如何度量人的一生?
内谁笑笑,问道,用爱怎么样?
有时候,无论自己的困局如何,是否被人所待见,做自己就够了。
通俗就像美系华夫饼,有的人可以天天每餐都吃。
有的人却无法理解。
在百老汇写其他的,都是打酱油,最重要的就是写歌。
Tango:Maureen就是前面最重要的一首。
从流行,宣叙调,黑人音乐,突然窜出来一种民族舞蹈。
你感觉他的风格一直在变,但是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年轻人的旋律。
传奇影片中,前辈大师不断的告诉他:把那首转场歌曲写好。
典型的美国音乐:loud and proud,流行文化中不包含古典性。
看完有感动,却没有高潮。
有挑逗,却没有对上眼。
我认为这还是一种百老汇《猫》《西区故事》的传统。
但我却更怀念伯恩斯坦“玛利亚 玛利亚”的歌。
大脑告诉我:不是你的菜,就该主动放下吗?
最摄人心扉的一段,就是故事里得了艾滋病的流浪艺术家,在圣诞节的晚上,遇到一位来主动求爱的性感女郎。
性感女郎热烈似火,最期盼马上与他享受在当下。
但是他身得艾滋口不得言,只得各种推脱委婉但内心苦痛无法申说。
他们俩的歌声对白,把一个的热烈似火,和另一个的痛苦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百老汇每年圣诞都有必演的节目而我想 之后每年12月31日我都有必看的小片了525,600minutes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去年年末在北展看了Karen Mo的现场版Rent坐的太后 字幕太快 人太兴奋 期间又和一鬼佬有些许龃龉所以听得不甚畅快就只觉得歌好听以及 Karen的屁股果然是“十四个街区最棒的”至于这部让我醍醐灌顶充分了解剧情的歌舞片不能不力荐还是歌好 词也畅快No other road No other wayforget regretNo day but today那些关于glory, dignity, ego的歌词确是让我的小心脏 兴奋得跳呀跳 另外 让我心跳的还有电影版里的Mimi乍看像“大河之恋” 里 布赖特·皮特带着的印第安女孩有那么一瞬间 我觉得 黄碧云写的叶细细也应该是她那个有一半黑人血统 随时呕吐的女子个人觉得 电影版里的Maureen要比现场版的好很多看现场的时候 我好像用她单口秀的时间去了趟卫生间可见那一版里的这个角色不是一般的无趣 总之 现场版里的其他角色似乎都在Karen光环之下而电影版中分量要平均很多当然 也要好看很多
电影的画面光影更加突出。
恋人在明媚阳光下唱着1000Kisses,将那种美好幸福很好地传达给观众。
电影的画面更加煽情。
爱滋患者聚会的过程,坚强的笑脸一个一个消失,伤感之极。
电影的场景更加丰富。
贫民楼的屋顶、地铁车厢、街头巷尾,让故事和主角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和亲近了。
音乐无话可说,棒!
《Rent》是一部主旋律是爱的电影,它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为什么我说它很特别呢?
这是因为它的主角是一群社会的“少数人”,是一些不被人所待见的“少数人”。
但正是这些“少数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
这部电影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说句实话这部电影看起来确实没有音乐剧版看起来更加丰富,但是它有另外一种风味。
它讲述了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因为艺术之路不顺利的室友Roger和Mark,一个工作不顺利的大学老师Collins和他的伴侣Angel(变装皇后),一个舞女Mimi,一个表演艺术家Maureen和一个律师Joanne。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患有艾滋病,而且都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
虽然生活十分的困难,但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回过上的美好生活。
在这所有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天使Angel,他虽然是一个变装皇后,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于恶心),但他是这部电影里最善良、最单纯一个人。
因为没钱很穷,他会上街上捡别人不要的窗帘什么的,回家做衣服,神奇的是每一次他做的衣服都会在商店流行起来。
在街上碰到不认识路的旅行者,他会好心的为对方指路或把他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尽管对方对他表达出来的没有感谢甚至是害怕、不理解和恶心,但他在下一次还是会照做不误。
他身患艾滋病,可还是每天活的十分快乐,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与Collins幻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去圣塔菲开上一家自己的餐馆。
可惜的是他们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知是不是上帝发现了这样一个散落在人间的天使,在情人节之后Angel再病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教堂内Collins在回忆他的爱,而在教堂外Mimi和Roger正在争吵,这一次制止他们的人没有了,因为以往这么做的人已经去世了。
随着争吵的越来越激烈,Collins制止并告诉了他们这个大家庭正在分崩离析,他们停下了但Mimi和Roger却离开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Roger在公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Mimi,就在大家以为她已经死了的时候,Mimi突然重新睁开了眼说她好像看见了Angel,Angel是她的守护天使,让自己好好活着。
而这部电影也在大家对于爱的歌声中进入了尾声。
Angel让我明白了在冷漠的社会里原来还是会有这样善良纯粹的人存在着,也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一切,更让我明白了在困苦生活中,不放弃希望,永远快乐的活着是多么的重要。
他虽然不被人理解,有个大家都看不起的职业,但他善良纯粹,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尊重!
尊重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他永远都是我们心里那个漂亮的小天使,《Rent》也永远都是我心里的白月光。
(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
想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2005的一天,当然是听见莫JJ的加入,看了那么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由此心生好奇,于是去BT下了,效果超好。
打开看了开幕的一小段后就爱上了。
No day but today!蕴涵丰富的涵义,说了以前,现在,将来的生活和生活应该鄙弃的和保持的,回味悠长。
珍视现在,真诚生活,因为No day but today!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音乐剧。
当然,我没有那么多钱反反复复的去百老汇看音乐剧,就只有反反复复的看这部片子。
可以说,Jonathan Larson的这一部《Rent》,从某种程度上几乎改变了我一生。
电影基本上用的百老汇的原班人马,在看完这部电影两遍以后,我才去纽约的百老汇看了现场演出。
我自己的翻译是“租凭人生”,在尼德兰剧院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曾经逝去的理想与执著,No Day But Today,随波逐流的生存八十年,和活出真我的昙花一现,究竟,哪一个才是最值得?
下面,是我因为这一部音乐剧,专门写的原作者Jonanthan Larson的帖子:我的正版DVD不多,惟有这部《Rent》(吉屋出租)却是名副其实的百看不厌。
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再去百老汇看一次舞台上的《Rent》。
当然也许,再看一次也是不够的。
1996年《Rent》搬上舞台后,演员们说她们甚至能够认出台下的许多观众。
钟爱《Rent》的扇子们戏称自己为“租头”(Renthead)。
在演出刚刚搬上百老汇时,根据作者愿望,剧院前两排的售价仅仅为20美元(一般要一两百美元)。
于是一票难求,租头们经常要从头一天起就在售票处的街头打着卧铺排队买票。
电视台采访的记者们经常看到,在头一天的表演完毕后,观众们从戏院中鱼贯而出,绕了一个圈子又直接走回售票处,打着卧铺排队买第二天的票。
这一帖要写的并不是《Rent》,而是它的作者Jonathan Larson(乔纳森 纳森)。
Jonathan Larson 1960年2月7日出生于纽约市外的一个小镇。
从小就极具戏剧才华和表演天赋的他,高中毕业那年拿到Adelphi University表演系的四年全额奖学金。
然而当周边的所有朋友和家人都认为他将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男演员时,他毅然放弃了表演,他说,他要写音乐。
Jonathan毕业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市闯荡。
在学校里面出类拔萃的他,是否能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成功呢?
与所有落魄的街头艺人一样,Jonathan好不容易与人合租了一个位于Greewich Village(格林威治村)的破烂公寓。
他的大学好友造访他时,必须在街头拐角处跟他打电话,然后让他从楼上把钥匙丢到街上,才能这样开门进去。
这样的一个真实细节,后来,也被纳入了《Rent》的故事情节。
进入他的公寓后,朋友们说那样恶劣的环境,往往让人难以忍受。
那一个小小的房间,浴缸竟然坐落在厨房旁边,马桶在天窗下面。
于是他们必须要习惯吃饭时有人在旁边洗澡,并且尽量避免让洗澡水溅到食物上去。
同时,在那样严寒的纽约,这个房间是完全没有暖气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Jonathan和他的室友们必须在房间里非法的烧木头来取暖。
而Jonathan Larson对这一切,似乎并不引以为意。
Jonathan没日没夜的写歌,虽然没有一个人要付钱制作他的音乐。
为了维持生计,他在SoHo一个名叫Moondance Diner的小餐馆当服务生。
这一份擦桌收盘子的工作,是他维持生命的收入来源。
他特意将自己的日程安排为周末打工,周一到周四就整天写音乐。
他的音乐不能给他带来分文的收入,于是他基本上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
他在餐馆打这份工维持生计,将近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Jonathan在Moondance Diner打工的时候,认识了另一个以收盘子而维持生计的演员/歌手Jesse Martin。
Jesse Martin后来在《Rent》原班人马(也是电影版)里面饰演名叫Tom Collins的同性恋,并一炮而红。
Jesse Martin成名前在无数餐馆打工,他给客人账单时会说:“你好好收着,因为我以后会非常有名。
”事实上,当Jesse Martin出演的电视剧在CBS上播出时,他正在给客人上披萨。
Jonathan在餐馆打工时,曾与一个跳艳舞的女孩子交往四年。
在这四年里面,他的女朋友频频背叛他,与别的男人有染。
最终,这个女孩子彻底抛弃了Jonathan,与另一个女人走到了一起。
此戏剧化的人生经历,正是《Rent》里面Mark和Maureen关系的故事原版。
Jonathan最好的朋友是同性恋,他眼睁睁的看着三四个好友死于艾滋病。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艾滋病颇不以为然,这让他感触良多。
他曾跟随好朋友参加了艾滋病人的分享聚会,他说他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艾滋病患者站起来,说医生告诉他还有两年时光可活。
“这并不可怕”,艾滋病人说,“可怕的是,我是否会因此失去尊严?
”Jonathan将这一番心情写入了《Rent》。
在那个年代,所有的舞台剧都还是比较传统古典的,没有反映八十年代美国摇滚文化冲击的现代生活,更没有吸引年轻一辈的音乐作品。
Jonathan的很多朋友,尽管都算音乐达人,却都不愿意去观看音乐舞台剧。
他们说几十年不变的作品模式,实在太与时代脱节。
Jonathan决心改变这一切。
自信的他说,他要带来舞台剧的革命。
在《Rent》之前,他写了很多的音乐剧。
没有一部被成功制作上演。
耗时最长的是一部叫做《Superbia》的科幻剧。
他和朋友在这一部作品上费尽心血七年。
这部作品虽然得了奖,并公开表演了一次,却最终没有得到被制作发行的机会。
这一次失败,对Jonathan的打击巨大。
1988年,另一个剧作家Billy Aronson产生了将普契尼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搬上现代舞台的想法。
他与Jonathan Larson讨论后,热切的Jonathan将这一计划揽到了自己身上,并把这部戏命名为《Rent》。
1993年,《Rent》的初稿终于得到纽约一个工作室(New York Theatre Workshop)的赏识,并招聘演员,打算进行长达三个星期的演出。
经过长达七年的雕琢和修改,1996年1月25日,《Rent》终于在New York Threatre Workshop公开了第一场试演(Preview,并非正式演出)。
那一天全场座无虚席,票很早就被卖完,甚至《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悄悄来到了现场。
表演结束后全场欢声雷动,记者只有把Jonathan拉到售票处采访,这样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
记者跟他说,这是一部相当震撼的音乐剧。
Jonathan为这第一天的试演而感到无比兴奋。
为了以后的正式演出,也许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提高改进。
更重要的是,他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脱离三餐不饱的日子,成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剧作人了。
当天的凌晨三点,他烧开一壶水,准备泡杯茶。
也许他的手上还抱着大衣,他倒在了厨房冰冷的地上。
第二天早上,他的室友发现了他的尸体。
他死于主动脉夹层,享年35岁。
Jonathan Larson没有亲眼看到他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甚至没有看到第二天《Rent》的正式演出。
那一天,演出并没有取消。
每个人都静静的,静静的坐在舞台上唱他写的这二十几首经典之作。
演出完毕后,观众席鸦雀无声。
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Jonathan没有看到《Rent》的演出时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长,最终走上了百老汇的舞台。
他没有看到售票处长长的人龙,甚至克林顿总统也带着女儿前来观看。
他没有看到就在几个月以后,《Rent》赢得六项Drama Desk Award,三项Obie Award,四项Tony Award,甚至全球媒介的至高奖项——普利策最佳戏剧奖(Pulitzer Drama Prize)。
十年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跑到纽约来看百老汇的经典之作《Rent》。
它的主题曲《Seasons of Love》被世界各地的众多明星翻唱。
逗留于尼德兰剧院的门外,我想如今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不会再知道Jonathan Larson是谁,更不会知道他的死亡。
但是我们爱极了《Rent》。
我想,这就是对Jonanthan Larson最好的补偿。
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 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in your life?
这部剧曾经是一位音乐剧迷给我极力推荐的,里面有笑有泪,我会因为科林和安琪的爱情而喜悦,会为他的离去而落泪,会为咪咪感到揪心,会为他们的故事情绪起伏。
一间出租屋的故事,让我看到爱,就是爱。
选择这部影片来迎接2023,实在是个错误。知名百老汇IP,网络评价极高,主题曲《seasons of love》也听了好多年,极喜欢。但看完电影,极失望。看了两遍。第一遍,作背景音,主要听歌,但除了开场的主题曲,其他都不抓耳。第二遍,细看故事,满脸问号,就这?也被奉为经典?故事主角团中五人患有艾滋(包括罗杰死去的前女友),但其患病原因是吸毒或滥交;马琳滥情花心;只有马克和乔安比较像个正常人,也只有这俩有正儿八经的工作或梦想。所以,“虽然我吸毒、滥交、花心、不交租,但我有爱,有很多很多爱,所以我积极励志且值得骄傲”???在90年代关注性少数群体、关注艾滋病患者,是好事,但无论何时何地,对待滥交、吸毒都应持批判态度吧。影片本身,作为音乐片/剧,强音乐弱剧情,可以理解。可音乐,除了主题曲,其他都乏善可陈。(写不完
没有惊喜
音乐一般,没有共鸣,看的尴尬。
唯二有impress到我的就是开头的歌和Angel的出场,其他的从叙事人物节奏都是pieces of shit,尤其是为什么每一句台词都要唱出来?没有韵脚强行唱真的不觉得好听!不知道舞台剧怎么样 但是这个电影版真的很烂
怎么说也是一部电影,哪怕给一星音乐剧改编的同情分,这个剧情还是不太好
音乐总给我一种灌篮高手当年主题曲的感觉。 Rent, rent, 这是波西米亚人的魔咒,但也是达成艺术的护照。 Until, the modern Romeo and Juliet comes.
跟倒数时刻很相似的感觉,幕与幕之间割裂严重。不是很喜欢歌曲,mimi死而复生的那段真的把我雷到了。
boring
“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敬不随波逐流的自我,敬情感信仰和骚动。敬一切禁忌,敬佛陀,敬同性恋,敬任何性恋,敬智人,敬布兰诗歌,敬冷漠,敬信息论,敬共情,敬狂喜,敬marihuana,敬sodomy,敬S&M,敬搅拌冰茶的声音。敬一切,敬所有。”
时好时坏,渐入佳境~并且作为音乐剧,典型的剧情缺乏逻辑~但是音乐不错~
觉得除了导演之外,其他方面做得已经是仁至义尽。
看完Nine后再看这部的片段,管它违不违心,就给五星得了。这是OBC!光就看MV听歌这点就超出太多歌舞片了!!
“大龙女孩入门级音乐剧”^-^怎能不看(虽然是电影版本)!!……I'll Cover You,Seasons of Love,最喜欢的两段😍
GOOD~ANGEL
蛮难听的啊…
亞當帕斯考這個人光是站在那兒就已經足夠浪漫了💧
比10年百老汇舞台版故事要丰满得多,就连音乐也好听多了……感觉三观被刷了…这两天真是的Angel很美,还有就是第一眼看Roger觉得这哥们帅得让人心碎啊,结果发现他居然在school of Rock里演唱fighter那吉他手,嗓音沙哑有感……
20060219
有劲吗
圣诞的时候 一群生蛋看了圣诞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