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家有九凤」是老早前的电视剧,刚才回看了一下,06年的电视剧,才十六年,也不算太早。
容嫲嫲在「家有九凤」里,她的戏举手抬足都是接地气,真是好戏。
二刷和一刷的感觉太不一样,可见人在不同的阶段,因自身所处环境,感受大不同。
手指有长短,父母总偏心。
愚钝的孩子心大,都是委屈撑大的。
老太太临走之前和老五聊天,肯定了老五这些年的付出,后来又补一句:姐妹之间都想听好听的话。
愚钝宽厚又直肠子的老五又是死劲点头,感动得亲吻母亲之脚趾,我只觉膈应。
一年四季总不同,春天有它的青翠,冬天有它的厚重。
秋天萧瑟的背后是地底和树上沉甸甸的果实。
老五要是像老三那样精明,像老大一样扮猪吃老虎,像老六一样懦弱,像老四一样实诚,像老七一样清高,又像老八一样会来事、老九一样会撒娇……有她的什么愚钝宽厚耿直又事事护着家人的傻劲?
得了瓜还有个枣,芝麻也得要……以前觉得老太太明事理,现在觉得当妈的一碗水不使劲端平,姐妹们之间生出好多事。
冬儿若不自尽,老孟和老三会彻底蔫了?
因果报应到了自个的头,是怕了,也真软了。
老五女婿出轨,老五反思一下自个的错(耿直),然后再次宽容大度原谅,自此夫妻关系彻底牢固,不让人心酸?
人这一辈子除了夫妻、母子、父女,还有自己。
到最后还是得自己一个人走。
这一生为谁而活?
委屈并不得继续一起生活。
原谅或包容都可以,真正的原谅是与自己和解,不看谁,但只看天看地看看这生命的自尊(价值)在何处。
人,都在想做自己。
老七拎不清。
有点。
杨为健犯混?
是。
他俩是打出来的感情,是婚配里的良配。
灵魂上的交流抵不过现实环境里的无可奈何。
要撞,要拼,要抵抗,要拼死生下……以天地为屏障的社会现实哪里撞个窟窿去。
能为猪大肠折腰的婚姻,必然要回到柴米油盐的生存里去。
他俩才是良配,骨子里都是俗气。
但凡为人,不俗气一些,都撑不了两天。
“我往那山沟望一望呀啊望一望啊,闷得慌。
我往那城里望一望啊望一望啊,心敞亮。
”这歌从头到尾都预示了他俩的结局。
为了爱情回到娘家?
不,是回城里,心里敞亮。
非常非常推荐!
我大概高中的时候跟着妈妈看过一遍,那时就觉得是一部家长里短的剧。
可是现在自己也当了妈妈,在看看这些,真是深受感动。
就像剧里初老太太说的一样,一个人能养活9个孩子自有道理!
其实人这辈子哪有多少大道理可到处去讲,能听你大道理的又有几个。
家长里短才都是真正的智慧,是部非常非常好的剧!
我想我还会再看!
这不,看了剧又来看书了……
上周停课期间 我在抖音上刷到孙坚推荐 特别适合冬天看的剧 叫家有九凤 抱着好奇我就去看了因为年代久远我基本头一集没看进去后来连着几天上头看完了 那个年代的演员可真是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份工作 做的也是相当好 大凤手机在母亲身边 也算记着母亲的钱 但是家里的事情也还是个个操心 有姐姐的风范……二凤基本出场很少三凤我最讨厌的人物:精明算计和自己的妹妹敌对了一辈子 八凤生意亏本第一个要钱的 我现在想想他这是自私 是她敢于表达 我们心里这样想 但我们不会这样表达四凤从前家里姐妹最瞧不起的一个结果是最 厚道 最有钱的一个 五凤 相对姐妹几个 我比较喜欢 虽然原来经常喜欢说教 这点我身上也有 显得自己有文化一样 但是 她是最爱妈妈 最为家里操心的那一个六凤:没主心骨 一辈子奔头就是过好日子七凤:太有主见了 有情有义 很果敢的一个女儿 也很拼 八凤:调皮捣蛋哈哈哈结局有点惨九凤:小时候可爱长大后讨厌 怀孕后文静很多母亲:是个大能人 为杨卫健解开心结 把老五女婿教导好只能说: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 哪怕作为母亲也会有偏袒 我妈就是这样 也不要动不动就说失望的话 亲姐弟 亲兄妹在利益面前也会大吵大闹 这人心啊就是这样 这世界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时隔许久,又想起这部剧。
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三凤四凤那件貂皮大衣的往来,第二便是那白茫茫大雪中,迎来送往的门槛。
四凤貌美家贫,表面上性子软弱任人踩踏。
可架不住风水轮流转,总有翻身时,兔子没急,慢慢咬人一口,也是狠辣。
就三凤来说,实在不想说她不坏,刁蛮任性、事事踩人一头。
近着老七,怼着老五,犯浑的时候让人咬牙切齿。
难忘砸老五锅的理直气壮,所以更恨她被人打上门追债时,在老五身后关上门的眼神。
出了事,第一个先要钱回家的心眼…造业太多,最后终也是可怜可叹。
最让人唏嘘的还是五凤,她是我在整部剧中最喜欢的角色。
坚强、独立、有主见,为全家付出最多,却总被针对被“坑害”。
也正是因为她的要强,男人出轨,她默默在屋里流泪的那幕才更让人心疼…众多男性角色里,着墨最多的当属姜武之杨为建。
他做错了什么呢,他对老七也算仁至义尽。
但他不是圣人,所以对残疾的“老相好”刁难羞辱。
却又因为善良,让银草鱼天天鲜活…真实、动人,那些市井小民的瑕疵,更让人感动不已。
一屋子花团锦簇,一屋子泪水苦痛。
高楼起时人人艳羡,就像幸福的美梦桩桩成真。
楼塌了之后,总有茫茫大雪白了一切真干净…整部戏都贵在一个字:真!
老太太一路走来,或精明,或糊涂,或博爱,或偏心。
这初家大院里人人都不容易的一生,正是平凡世界里,你我身边最真实的缩影。
但回望自己这20余年,再想想未来的日子…我是真羡慕,羡慕上一辈有这些亲生姊妹,打不散离不开…现在呢,以后呢,什么都没有,终将带着愈厚的铠甲,孤独地面对现实,走到这片黄叶落下…——————————————也没想到离写下这乱七八糟的,三年如白驹过隙,更马上就要四年。。
每一句短评、长评描述着剧里的场景,一下就能反应到。
一部好剧值得人一生品读、铭记。
想起了观剧时感觉最大的bug,黑虎六七岁状态之后发生了很多事,八凤出逃、三凤家出事、卫平来了又走…时间推移,他却再没长大过。。
对这个角色不是很喜欢,但也有他存在的意义。
四凤的老公是个太有趣的人,他和四凤那段追打让人又笑又哭,四凤有情有义,他也是,他值得。
老孟是明事理的,最后却怎么就犯了浑,而代价却又那样的巨大,巨大到让一个家庭,让一个大家庭 也无力承受。
不能承受的,像他一样自我逃避。
最终落到三凤这再不能承受的,也得面对现实,默默受着。
回头看八凤的一生,是真的糟糕透顶,但从始至终一切选择的错误,因为她的性格使然,却又那么合理,所以最后的痛苦,更感觉是宿命的大网,放不过任何人。
国剧真正的风格,不是恋爱脑残片,是以小喻大,留白多,这不可说,那不可说,凡事儿自己想去吧,把评判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
题材也是国剧拿手的,亲情。
毕竟我们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过过来的,不同于外国社会把子女奉献给社会的观念,我们讲究的就是血脉相连,阖家团圆。
把这个观念好的方面宣扬一下,孝道、亲情、知恩图报,蛮好的。
比那些爱来爱去都能扯得多了去了,因为你搞对象你都不愿意扯那么复杂,那哪里看到人性,哪里有深度呢?
这种代际关系能讲的东西,是最贴合国内现实关系的。
我现在就评判一哈儿。
全剧最喜欢老太和五凤。
全剧最不喜欢七凤,最自私的人。
生活的不开心纯属自找的,为了为了自己进步选择的留在北大荒,为了自己生存选择的未婚同居,为了自己生活选择的将就结婚,为了自己生存选择的流产考学,大家庭小家庭全没顾过,旧情人新丈夫全都伤害。
老五也有好心办错的事,当初是为了老七不再回蛮荒之地。
没想到这俩人这么多年一直放不下,都没有向生活妥协。
难割舍的不是爱情,是有了男女关系甚至结晶的爱情。
杨为健也想过要进步,要努力。
但她都没给过一点帮助。
自己考学念书的时候把家务和孩子全交给杨为健,杨为健考上夜大让她帮忙补习她都不帮,天天忙自己的工作,升职,还会了旧情人。
人要出人头地,摆脱困境,要好强,要自私,要索取。
七凤,除了自己的身体和感情给了旧爱,其他时间一直在索取。
她真的有那么难吗?
杨为健和她,就是农夫与蛇的关系。
杨为健简直就是上辈子欠她的一样。
卫平没有父母,把爱和生命都给了七凤,在现实里这类人如果不是心怀天下,通常能付出的爱都只够给一个人的,对他人会很自私才能生存。
为健和卫平有共性,为健却因善良而饱受婚姻折磨。
卫平和为健都没有父母,都救过七凤,前者给了七凤孩子,后者养了七凤和孩子。
卫平和为健都把善良留给了七凤和孩子,七凤对待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卫平在北大荒积极上进想要出人头地却因为没人指点被剩在了苦寒之地,为健想找个善良的人把自己熬成了大龄老光棍喜当爹接盘侠。
论自私和执着,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点,七凤和卫平从来都是一类人。
这么高尚的事七凤和卫平做不出,因为他们是敏锐清高的知识分子,能感知生活中的匮乏。
为健是安贫乐道的工人阶级,在匮乏的年代能有幸运的工作,他幸运,没那么多的追求。
为健跟七凤从不是一类人。
七凤该去和卫平吃苦,她肯定也乐意。
只是因为家人的干涉她没去。
三个人都有强烈的主见和强烈的爱。
但为健是最卑微的。
第20集7:04七凤肉偿这段我也是呵呵啦我记得我听课的时候听到句话,类似于说:“对错”是对真假的价值判断,属于科学与事实的范畴;“好坏”则大多是对是非的价值判断,属于伦理道德或审美的范畴(从一个公众号粘来的)。
很多人在有人讨论七凤好坏的时候非常喜欢说七凤没错,这是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混淆。
羡慕七凤的人着眼于价值判断,不管够不够自私,这种对自私的向往就已经表达了匮乏感;批判七凤的人着眼于道德判断,对七凤的处境难免带着“不知他人苦便叫人善良”的距离感。
———冬子知道自己洗不脱嫌疑了,就想借此化解亲妈和五姨的恩怨。
但是发现即使自己牺牲了自尊,承受了委屈,可能要进监狱,都化解不了这段恩怨。
所以投河了。
悲伤。
剧本扎实,有骨架有内容,逻辑严谨顺畅衔接自然,剧情紧凑不拖沓,有高潮有回落,始终像炉子上烧着的水壶一样,水跳跃奔涌,加大火力就会翻滚沸腾并伴随快要迸开的声音,让人的心跟着忽上忽下,紧张发慌,人物形象塑造个个饱满立体鲜活,所有演员全程演技突出,比拍记录片还真实,简直就是在大院里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强烈推荐!
不像有些剧,架构单一,故事线简单,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没有丝毫出乎意料,而且注水严重,3分钟能表达完的剧情非得演30集,全靠慢动作和回忆录撑。
看到这么好剧简直就是观众的幸运,这不就是生活吗?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是三灾五难,坎坎坷坷的,但有一点,就是这家经济条件不错,没有那么多不堪的事情,对于经济条件查又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大家庭来说,资源争夺战大大小小天天在上演,如果父母再偏疼哪个,那兄弟姐妹之间就有芥蒂了,不会那么热乎了。
今年春节依旧是回大姑家过年,因为不喝酒不打麻将,也不像原来一样爱热闹,所以被分到了老年组,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和大姑父回家,先睡个觉再起来看电视。
大姑父喜欢看电视剧,经常看吉林卫视乡村频道,自己没事也跟着看,好像是大年初二,电视开始放《家有九凤》,于是自己得以遇到如此佳作。
在大姑父家跟着看了几天,意犹未尽,初六回到H城后,又从数字电视上找来把这它看完。
26集,有笑有泪,正如豆瓣热评,一屋子影后飙戏的一部巨作。
今天(初八)看完了最后一集,是过年的戏份,恰好映照着剧外,自己和这部剧也是过年期间的缘分,前后有一周,初一到初九,也正如剧里的从初大凤到初九凤这九个凤。
没有细数剧中过了几个年,但是剧中过年场景很多,几乎全是冬天的戏,看着剧里最后一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现在过年没有啥意思了”,自己想,你们还不知道未来几十年,是一年不如一年呐。
一般来讲,南方对过年的仪式和感知不如北方,城市不如农村。
不过从每年的春运大迁徙来看,过年还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自己生在北方,因为爷爷奶奶去世得早,所以从小没有在自己家里过过年,都是和父母一起去大姑家。
大姑家在东北农村,相比其他地方,年味儿还是被保留不少的,放鞭炮、杀猪宰羊、年三十凌晨出发去买海鲜、丰盛的年夜饭、包着钱币的饺子、兴奋的孩子、村里串门的亲戚们…… 加上大姑父家重视祭祖,所以每次仪式感都很足。
这些年自己看着每年的餐桌从农村小房搬到了县城小房,又搬到了城里电梯房。
日子好了,年夜饭上鲜红的海鲜也逐年多了起来,今年自己就因为吃得太多太杂肚子痛了好几天,初五前都没敢吃一口肉。
今年自己内心相对比较静,和小时候对过年的全情投入不同,今年自己仿佛有一个冷静的视角在读取“东北年味”。
过年过得是什么?
家人意味着什么?
这一生的时间又是如何度过的?
过“年”,其实过的是“家人”。
尤其是对背井离乡的人来说,这是一年难得可以和大家庭相聚的日子。
之前自己离家远也没感觉什么,天南海北,七大洲四大洋,就没有自己觉得不是家的地方,年轻一些的时候,想着离家越远越好,自己想逃离许多东西,想一个人清净地过日子,而外面的花花世界又是那么吸引人。
不过近一两年,在H城,自己发现好像更容易想家了,对家的归属感也更强了,生活回到了柴米油盐,自己过得越来越踏实。
踏实的前提一定是有自己的根,恰好2023年初换了身份证,所属地换回了家乡老房子的门牌号,自己看了颇有些别样的情愫。
小时候一直讨厌那个门牌号,没有小区的一栋楼,下面就是汽车修配厂,若是被同学知道了家庭住址,自己会觉得非常没面子。
不过现在再看,觉得那里是自己生长的地方,自己和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人、那里的生活有那么多的联结,无论自己走到哪里,它都将伴随着自己,或许也一直在滋养着自己。
今天想写的还不是和父母三个人的小家,而是每年过年回去的大家。
自己从小的生活里是没有祖辈的存在的,姥姥姥爷生活在一千公里外的县城,妈妈和家人的联系也并不紧密,所以自己从小对于「人生阶段」是没有概念的,加上自己从小就喜欢精神世界的生活,对物质世界颇有些不屑一顾,几乎不怎么思考现实生活的事情,更别提对自己的职业、不同阶段的生活有所规划。
现在想来,自己对时间的概念弱,也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单一。
一个生长在大家庭里的孩子会对人生阶段和不同阶段的生活有天生的敏感度,因为ta看过这个年龄段的人,ta看过比ta大20岁、40岁、甚至60岁的人,他们的日子是怎样的,家人,就是一起见证彼此的生命,也一起“活”彼此的生命。
而作为独生子女,只有父母一起生活,让自己没有对人生阶段的感知,和外面的真实世界是脱节的,对其他年龄、时代的人理解力比较弱,到了社会工作也会发现自己经常把所有人当作同龄人,没有年龄层次的概念,同不同年龄的人相处起来也会有几分笨拙。
而自己今年稍微善于观察了一些,也是和大姑父待得久了,让自己思考了很多老年生活的问题。
近一两年,老年生活都是萦绕在自己脑海里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具体因为什么不记得了,不过发现自己逐渐对生活、对时间的感知更强了,对老年生活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一个年轻人认识生命、认识时间最真切的方式就是通过家人。
血脉相连,生活的密切交织,使得一个青年,能看到其他个体生命所呈现的命运、选择与因果。
从祖辈的生活里,挖掘一些生命的真相,然后想一想自己该怎么活。
这可能是家人存在的另一个意义。
而影视作品,尤其是演绎时间跨度比较长的群戏,更是导演通过ta的视角,ta对人生的理解,为我们摘取了剧中人物一辈子最重要的片段,让我们看到时代、看到人物、看到命运。
导演在《家有九凤》里的故事选择与镜头表达非常精炼,画面集中在初家大院中,外场选择极少,自己也会好奇,像是老七当了处长之后在单位怎么样,老八是怎么赚回了钱等等,但是导演克制的表达欲让整体作品呈现得非常精致,该舍的舍,该表达呈现得也丝毫不吝笔墨,初老太太和女儿的一些特写、对话,展示得非常充分。
自己和妈妈都注意到,有一些情节的交代往往是几分钟,光线一暗下去,一个小情节就结束了,妈妈说,这要现在拍不得拍个五十多集啊,哈哈。
每个凤身上都有让人思考的地方,从大凤到九凤,自己一一来写一写。
大凤 vs 二凤:离家近的窝囊老大和疏远家庭的二女儿大凤是非常不招人喜欢的一个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剧里带一些反面色彩的角色。
做假账、想继承家业、有时候有些坏心眼,事情拎不清,但是也算是为了家忙活的一个女儿。
对比二凤,大凤对家的贡献还是更大一些的。
中间有一集初老太太讲,也就是你(大凤)还顾着这个家了。
大凤没有工作,所以张罗家里家外就是她的工作,有上进心就难免想“当家”,家那么好当吗?
不过大凤的年龄最大,不能拿新时代的思想来看她,最后一刻她发现老母亲什么都清楚的时候,那种惭愧和痛哭也是非常真实的。
二凤的存在感太低了,不过也是,生了九个女儿肯定会有嫁到外面去的。
剧作对二凤交代得非常少,但是能看出来她生活过得不错,偶尔也会往家里寄些稀罕东西,但是和家人的感情交流很少。
所以初老太太对她最后的嘱咐是,家的温暖热乎是外面没有的,要常回家看看,常联系。
自己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年轻的时候总想仗剑走天涯,不屑于家长里短,对于情感需求更是非常少,大了一些才知道,情感是最难得的东西。
大姑父之前说过一句话,“如果亲戚过年都不愿意来你家,你挣再多钱当再大官,有啥用啊”,这反映出大姑父的家风,非常重视亲情,重视感情,重视交流,重视关系。
自己是这种关系的受益者,也希望能传承这一精神。
如果没有亲人朋友,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孤单的。
马男波杰克最孤独的一集,就是在海底那一集,最后浮现的那段话是:Kelsey, in this terrifying world, all we have are the connections that we make. 随着年龄增长对这句话更是深有体会,年少的时候想的都是凌云壮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尚浅的阅历还领悟不到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农村,自己发现一个价值衡量标准就是“能不能干活”,体力劳动付出是价值衡量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谁家媳妇能干活,就会被赞扬,谁不干活、不会干活则是被人鄙视的存在。
这反映了初级经济体下的经济衡量指标,还是要有用,大家都喜欢有用的人,大家庭也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则慢慢变成了,是否有钱,为家里出钱。
反正出钱出力总是要出一个的。
三凤 vs 四凤:精明与善良的终极因果三凤的小市民格局使得她的行为总是让人看不惯,只顾着自己的蝇头小利,把算计都写在脸上,也嫁了一个小心眼的男人,但是负负得正了,生的女儿冬子非常好,又懂事又有大局观,就盼着妈妈和五姨能和好,但是却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三凤的本性坏吗?
也不坏,也是有良心的,人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是看是否被唤醒,和被唤醒的程度。
这个家是把大凤和三凤渡了的。
初老太太说六凤没有主心骨,自己看三凤才是没有主心骨,把精力都耗在斗争、利益、算计上,没有真正自己的想法,没有真正把这一生活出彩来。
相比三凤,四凤则是善良始终的那个人,抱着朴素的价值观,勤劳本分甚至有些软弱地生活着,对家人永远有一股热乎劲儿,初老太太看各家儿女经历那么多后,只有四凤是最“长远”的,穷富都不改待人的善心,最后的家庭境遇转好也让人看得大快人心。
四凤虽无子女,但是婚姻是真感情,难得有情郎。
初老太太有一句话,大概讲,感情是患难见真情,是慢慢生长出来的,不容易。
而四凤丈夫和四凤则是一直都有真感情,有真情真心的日子过着,那种踏实是其他人无法想象的幸福。
可能自己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吧,不过也终究是太短,经历得太少,无法预言后续生活。
东北有一句对人的顶级赞美就是,“这个人长远”,啥时候都是那个样,对人都是一样得好,不会势利眼不会两面待人。
四凤就让自己看到了这种“长远劲儿”,让自己从心眼里想像她学习,踏实朴素地过日子,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段关系每一件事情。
珍惜每一份情感,但是也要能看得清楚明白。
三凤和四凤像是一组镜像对比,告诉我们,善良才能让人走得更远,短时的境遇并不重要,四凤即使是过着最穷苦的生活,她内心的安定富足都是三凤所无法体会的。
之后有没有钱只是境遇和机遇的问题,人过得是那颗心。
三凤的领悟与悔改也不算晚了,起码在中年的时候已经意识到问题了,这辈子也就不白活。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我们也都犯过错误,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
活得简单一点、干净一点、快乐一点吧,让自己的心轻一些。
五凤:当之无愧的家庭核心人物,真正的大姐“大姐”给人的感觉是安全的、可靠的,不是有趣的、性感的,五凤也的确是这样一个板板正正、规规矩矩、权力制度的拥护者。
之前是红卫兵,容易被洗脑,但是思想也的确正,甚至有些愚的劲儿。
不过她并不傻,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地才,可能未必有什么惊破天的成就,但是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若放到现在也会把生活过成日子还不错的中产阶级。
而且她有一颗希望所有人都好的心,除了和三凤过不去。
她的婚姻很有意思,那种对待丈夫的方式,不出轨才是奇怪的。
她的性格也让自己想到了母亲,母亲和五凤有很多相似点,也曾陷于她的母亲“一碗水端不平”的原生家庭诅咒里。
从自己的视角看,她和原生家庭的嫌隙到了中年都没有解决,她没有和家庭和解,也没有和她自己和解,所以一直过得很拧巴。
电视剧里的人物沟通能力还是要比现实生活中高非常多的,为了情节的推动也好,他们总是会沟通的,过激或是舒缓的沟通方式,事情总是有推进的,而现实中往往面临的就是二十年都围绕一个问题没有任何进步,因为人是固化的。
自己看到的家庭内部久是不沟通的,每一个沟通渠道都是堵塞的,母亲在极少的情形下会流露出它真实的想法,家庭里甚至从未出现过理性的讨论,自己为她的沟通方式和生活状态感到悲哀,但是也终于知道了“You are not your mother”, 自己无需为父母过得好不好负责,课题分离这个事自己用了好久好久,甚至现在都没有完全做好。
写到这里心里还是有怨念的,还是有功课没做完啊。
五凤最终得到了母亲的认可,这对她来说可能意义重大。
六凤:无存在感的一份子,但什么事也没落下她。
六凤就是迷迷糊糊的,不好不坏,也不记得有什么大功大过,是非也不算分明,有些墙头草,干了个好事是把老七和杨为健撮合到一块去了。
傻憨憨的,智慧未开。
七凤:演员长得真秀气,好看,我见犹怜。
但是七凤这个角色还不是像她的外表一样柔弱,听她一开口说话觉得挺有力量的一个小姑娘,大大方方的,自己很欣赏。
她身上承载了最多的时代印记,从知青下乡、返城、恢复高考,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也是自己最能共情的一个人物。
和大姑父看前两集的时候,俩人一算时间正好大概是50年代,大姑父说正是他那个年代。
穿插全剧的一个曲调,“俺往那山沟望一望啊望一望,俺心里闷得慌啊闷得慌;俺往那城里望一望啊望一望,俺心里亮堂堂啊亮堂堂”,也反映着当时时代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和希望离开农村的愿望。
七凤的两段感情占了全剧非常多的戏份,她重情义也仗义,命运幸运也不幸。
生完孩子后杨为健的出现等于是救命恩人,而且他心眼好,对七凤也是真心实意。
不过他们俩的差距太大,精神上很难有共鸣,卫平看得非常明白。
卫平让自己意识到知识还是有用的,看世界的方式与视角,对事物的理解力,多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也要多实践。
自己看七凤和杨为健,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女人,被拯救,后来又选择离开。
在外国好像都是追求自由,追求自主性,不会为了任何事委屈自己;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都是劝和不劝离的,即使差异再大,只要结了全社会都会劝和,中西方的文化底色是不同的。
最后的结局是他俩和好继续一起生活,初老太太说他们产生了真感情。
这让自己思考婚姻,关于婚姻,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能妥协什么?
自己之前是什么都不愿意妥协的,有一个理想主义的爱情观,但是现在也变得现实一些了,不可能有完美的伴侣,总是要包容或是说将就一些的。
可是如果一个人过日子太舒服,那没有必要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啊。
八凤:八凤本心是不坏的,是有良知的,而且敢想敢干,很有魄力。
不过对社会的认识尚浅,加上那个年代的人单纯,容易受骗,所以上演了一出命运的悲剧。
她的命运本不至此,其实从八凤和九凤两个年轻人的发展来看,初老太太不重视教育,那个年代养活一个孩子就不容易了,她没有注重对孩子的品格教育与素质教育,于是几个凤的成长几乎都是把原生性格放大,所受的后天教育影响少,主要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
而且八凤得到的家庭关爱比较少,很早就是独自闯社会了,所以会和男朋友发展亲密,也更依赖这份情感。
九凤:虽说是贯穿全剧,什么时候都有她,但是自己印象并不深,她身上有天然的艺术性,可能和畸形的教育有关,思维不保守有创造力。
父母是你与死亡之间的一道墙。
九凤丧母太早了,大学的时候就没有妈妈了,不过还好有八个姐姐,就像她的母亲一样,不过再亲的姐姐付出,和妈也是不一样的。
最后初老太太把八凤托付给了四凤,把九凤托付给了七凤,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自己看剧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既然是一对父母生的,那这九个凤应该有一些相似点呀,这个自己怎么没看出来呢。
性格、品质,总该有些差不多的地方,但是这九个凤是太太太不同了。
不知道真实生活是否是如此,还是戏剧手法。
大姑父家好像也是很多个孩子,但是兄弟姊妹相差得也很多。
这部剧就看到这了,整部剧看了感觉非常舒服,因为它的价值观底色让人感到踏实,不像一些电视剧很浮夸底色不正。
今年的第一部电视剧估计也是唯一一部啦,非常推荐!
几十年的舞台剧功力不是虚的 老了才成名的李明启是我大陆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对人物性格细节的准确把握使她的表演张力十足 特别是每次的哭戏 实打实得让人心疼
在抖音上刷到一个片段,觉得挺有意思,特意翻出来看一看。
开头是过节。
出场人物一大串,剧情节奏也快。
一开始没发现,七凤回家这一集大雪飘着,雪中一个牌楼?
好大一个院子。
九凤这男孩子的装扮…这么大岁数居然还吃奶。
这一大家子,就提到两个外孙女,第三代人丁挺单薄呀。
这一大家子,真是个个都能说,一说一大套。
这一段唱歌真漂亮。
一堆小问题爆发点。
老五真是责任心过强的姐姐,就是嘴太直办一堆事也不落好。
老七是怀孕回来的,从酒桌上说身体胖了什么的,就很奇怪了。
老二在外面应该是经济上最富裕的,难得回家一趟也是光给钱绝不掺和事。
老大不是能担事的样子,老母亲指点的几句挺好的。
四凤哄杨为健这一段哈哈哈。
七凤结婚出了事还得五凤出来兜底。
“我要是再管家里的事儿,我就是狗。
”老五这夫妻俩,不管以后怎样,现在是真好。
上集才说好,这集就有外遇的苗头了…这俩现在是颠倒形势了。
四凤这一对是发达了,也够厚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还三凤的貂皮大衣。
八凤回来了…她跟三凤总让人觉得不安分、易出事。
找了个外国男朋友—“天塌了”哈哈哈。
九凤一身心眼子就是感觉也不大在正道上,老大也是多余,一身精神头光只顾着给老九挑刺儿了。
“无能无才”哈哈哈。
不过我也看着她们不像一个锅里的馒头。
钱是老大啊!
“航空母舰”哈哈哈。
老六也真是够搞笑的,两面做人啊。
嘴上再说老五不好,真有事儿还是众志成城对付小三啊。
老惯着这老九也不是个事儿啊。
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这墨镜还挺有象征意义。
精神病院糖葫芦这里就是之前吸引我的片段,咱看一次还是得笑死。
女婿互相诉苦哈哈哈,小姨子们太厉害。
七凤卫平这一对,原本还是十分具有年代滤镜遗憾错过的纯真感情,虽然未婚先孕不负责任失了几分颜色,越往后倒是折腾得越发恶心令人作呕。
老四这一对也是真好,都是厚道人。
冬子死了…幸福花园就幸福?
老太太又做梦又笑的这一场怎么没看懂?
黑虎一听声就坐起来也很奇怪。
秦大爷…也算解了我前面的疑惑。
九凤这一出…无话可说,这一家子里九个女儿在我这大俗人眼里婚姻正常的也就老大、老二、老六了…最后这场会,之前看到有评论形容的好,真像老皇帝临终传位,老大一副等着接位的样子,其余众人都没啥兴致。
老太太这一辈子活到最后都清醒着,充满智慧。
喜欢杨亚洲是因一部剧《浪漫的事》,喜欢里面市井人家洋溢出的浪漫与温情,喜欢他对母女,婚姻的诠释,还有对人生,命运的解读。
他的作品里是没有完人的。
每个人都是小人物,没有英雄,只有小老百姓,从小人物的脉络里去觅寻人生的无常与超脱。
每个人物都是有缺点的。
可是每个人都是那么可爱,他们频繁争吵,斤斤计较,可他们最后谅解,相拥而泣;他们有自己遗憾记忆里的挚爱,却被平淡生活绵延成默默的思念,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从这九个女人身上,她们多样而丰富的性格中,幽默机智,温婉善良,甚至古灵精怪,她们隐藏着这世上万千女子所共有的美丽与哀伤,很难得这部剧出自一个男导演。
这是一股无比浓烈的亲情。
老太太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九个女人三台戏。
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但就是拍得比现在的群像戏更入味,更有烟火气。
家庭剧的剧情都差不多,九个女儿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矛盾。
真好看!一集不落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看完。
看见容嬷嬷对外孙生殖器的热爱,我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矫情,过!
一家子坏种!当妈的那么厉害,为什么教育处三代坏种?
一家精神病 我也精神病的把它看完了
叽叽喳喳
没有吹嘘的好,6.5-7分吧剧终评分1-1.5分
小老爷们出生时初母的反应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整个剧,太吵闹了。
老太太真有气场 “一个寡妇养大九个闺女自有她的道理”每个演员儿都不错 难得好剧!!
本来很期待姐妹、母女的故事,结果第一集就不和厮打,嫌贫爱富,彼此算计恶意满满又无比爱男,很可惜。插手别人婚姻生育,过度交融干涉的生活方式看着很讨厌。一些有爱的瞬间挺感人。演技没的说,都很好。
小人物,大时代!
真的很真实
一家人看着急死人……愚昧 要面子 个性要强……也许是我不懂那个时代……
我考试的时候问四凤出现在哪个剧 想不起雷雨了 就写了家有九凤..
一窝坏种和孬种
情感浓度之高,虽然导演很克制的淡进淡出,但是这就是生活,总觉得“直面”的困难,所以古来的戏剧喜欢大团圆,因为简单,面对的话,解决不了太难了。 一度被七凤的婚姻戏份拖沓的有点想弃,但还是被老太太和姐姐妹妹叽叽喳喳闹回来了
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