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姜文应该是37岁,不到40的年纪能对人性的洞察至此程度,很难想象他37年所经历的是何等丰富与残酷。
鬼子来了是所有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中抓角度最独特的一部:全片总共不过4、5个场景,没有大场面,主角是大字不识的底层小农,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没有高智商的斗智斗勇。
统供就这么点料,姜文却能以小见大,极尽细致的刻画揭露了人的内心和思想斗争的全过程。
如此真实深刻又接地气的人心诠释,让陆川的《南京南京》也望尘莫及。
向姜文致敬。
我理解的姜文试图表达的人心:当善良又愚蠢的羊和凶狠残酷的狼相遇的时候,羊总是想竭尽所能的迁就狼以图保命,然而狼永远是狼,羊反抗与否最后都是个死,所有的和平只能是伪善暂时的,可愚蠢的羊看不透,该反抗的时候自欺欺人不反抗,等到终于醒悟拿起武器冲向狼的时候,游戏规则已经不允许了。
愚蠢比懦弱可怕,在愚蠢面前,再多的善良只能徒增愚蠢的程度。
这自然就解释了为何此片遭到长期禁映:1,歌颂中日亲善事实的民间故事,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2,国人的窝里斗、外面怂,从最底层根植在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在霓虹国人的强大精神原子弹面前,是那么的卑鄙、龌龊和让人心碎的同情。
3,当上一代人已成为懦弱甚至不分善恶之生存至上的卫道士的时候,其下一代必然会受这种影响而自小麻木、自私的成长。
影片为最大程度还原那个年代的味道,除了最后1分钟回归彩色画面,其余的全黑白画面,这让视觉上很难受,但极度夸张且快速切换的面部特写和纪实性镜头拍摄手法缓解了黑白高强对比度带来的视觉上的不适,让你有种像与全村老乡挤在大队公社看一台破黑白电视的兴奋感。
这是部比让子弹飞强10倍的好电影!
一部牛b的片首先要建立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
一部涉及历史的牛b片除了要符合逻辑,还应当尊重历史,真实还原人性和民族性。
这句话给的是《鬼子来了》。
但是,基于国情,广电总局特别喜欢YY,因为自己的G 点自己最清楚,撸起来高潮来的比较快,所以我们国内看到的抗日题材影片一般都是限制级的。
很多人一直骂广电总局,说总局老是用行政手段干涉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广电总局其实是个好部门,他们一直特别委屈,是个遭到广大群众最多误会的部门。
你想啊,人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给你审批和发放限制级电影,试问在全世界还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做得到?!
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操!!
《鬼子来了》的牛B在于整部戏,真实!
如果看多了国内的战争戏,早点地比如说《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近点的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大家一定会得出一个统一的印象:日本鬼子是一群走路都蔫巴蔫巴的家伙,跟天天抽鸦片的似的,每次出城总要奏着“当当当当”的进行曲,还有一个满嘴“太君太君”、点头哈腰的汉奸带路,然后走到半路,我早已埋伏好的游击队(注意,一定是我游击队,不是国军)中一位浓眉大眼、胡子剃得比用吉列锋速3还干净的队员,目光锐利的盯着小鬼子,一挥枪,喊一句冲啊,于是我游击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股脑从地下冒出来,边冲边打枪,当然有些情况下后面还有人打炮,日本鬼子顿时乱作一团,无用的反击几下后即抱头鼠窜,瞬间被毫发无伤的我游击队全歼!
这基本是我国抗日战争片的标准情节,对不对?
其实总体还是比较健康的,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打枪,很少出现打炮的情节。
前面说了,我很敬佩广电总局,因为他们一直承受巨大的压力,默默为广大人民群众愤青五毛奉献高质量的限制级电影。
但是因为这种电影的内容确实少儿不宜,我得有谴责对象,我这人比较怂,捡软柿子捏,于是我选择骂导演和编剧。
马勒嘎巴子的sb导演你知道经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和民兵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么?
纪律性。
日本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纪律性。
日本人是有军事传统的民族,武士道思想简直就是为职业军队准备的,效忠天皇、荣誉战死是其军人的坚定信念。
这造就了二战期间极具战斗力的军队。
美国人在太平洋战场上,打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付出了重大的伤亡,才取得了战略优势。
这在HBO的《太平洋战争》系列剧中有很大的笔墨。
日军坚守太平洋各岛,有些岛屿上守军基本是全部战死,还有很多见防守无望集体自杀。
如此的日军到了中国的电视剧中就成了上述的“和谐版本”,这有点玩过了。
我觉得导演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你拍的是抗日题材就要站到民族的高度,因为站到了民族的高度就要丑化你的对手。
这其实并不对。
我很崇敬抗日时期的中国军人和人民,他们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保家卫国,正因为这样,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战争情况,方才足以说明抗日战争的伟大。
还有就是简单说说装备,抗战期间,国军前期的装备是“汉阳造”步枪,其射程仅为日军步枪的一半,精度也较日军的装备打折扣。
加上日军还有机械化部队,东北和台湾这两个已经经营的很好的资源后方。
所以不要说国军不努力抗战,士气是有的,不丢中国人的脸,实在是装备太坑爹了。
你光着屁股去跟攻防速魔法魔抗都加满全身好装备的对手PK,打成这样真是不容易了。
另外我游击队中不外乎几个文盲农民,前身大多是钉子户劳改犯流氓土匪之类的,怎么就能这么牛b?
爆破专家(《地雷战》)、战术专家(《地道战》)甚至连牛B的狙击手都出现了(《我的兄弟叫顺溜》),SB导演编剧,稳重点好么?
看这些片曾经导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我肯定错过了一些重大的史实资料。
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些资料对于我游击队的属性加成数据提升一定有某种神秘的作用,才打造出来这样一只在党领导下的抗日中流砥柱。
一部历史片的底线是按照事情的原始面貌来讲故事,这是基本要求。
却一直没实现,直到《鬼子来了》。
《鬼子来了》是神鬼之作,不止因为追求真实,它在做抗日电影该做的事情:反思和探讨。
观看前任何猜度都是徒劳的,所以聚精会神的去看就是对这部片子最好的赞赏。
我很佩服姜文的才华,真的。
他有讲故事的才能,有平等对待和尊重观众的真诚,也有按照自己想法去讲故事的勇气和追求。
这部片子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描写较为客观。
挂甲台的村民们没见过世面,贪婪,小气,反复无常,懦弱,若干个人物把这些特质反应的淋漓尽致。
几场冲突戏非常到位。
主人公马大三是个反传统的非经典人物,他的身上并不多些浪漫主义的英雄气质,也不足以扭转整个事情的方向。
吴大维演的国军军官,成功在于吴大维演的蹩脚。
因为这个军官就是个蹩脚的人物。
他背后的两个美国人很有象征意义。
这部片子没法公映,我想是在结尾那一段。
过于震撼!
日本人在知道战败的情况下对村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成为国军战俘后还得到了优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国军军官说日本人也是人,你要对他们讲人道。
基督教讲“eye for an eye”,以眼还眼,别人给你的屈辱理当原样奉还。
这段除了说明某些人的是贱B还能是什么?
这才是汉奸!
而那个复仇的中国人,却背负了骂名而被惩罚。
各种反讽,黑色幽默,你懂的。
这一刻,愤青们,我真心实意的和你们在一起。
中国人是在浑浑噩噩中体验了天降的胜利。
这种胜利带来麻痹的愉悦和错误的幻觉,精神上的胜利却从未取得。
当电影中1945年日本战败的时候,所有日军都是笔挺站在那里,接受的是天皇下达的投降命令,而不是战场上的失败。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PS;1、日军的根据地取景地在河北蔚县的西固庄,现在是旅游景点;2、另一处根据地应当是黄花城水长城。
这初看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戏剧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了其中的深刻的真实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无数经典,但无非阐述的是两个字:英雄!
在《鬼子来了》里面,我们看不到英雄和正义!
看到的是生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中最迫切的不是正义打倒邪恶,不是大无畏精神,而是如何保命如何活下来!
《鬼子来了》讲述的就是这一个最直白的话题,生存!
蝼蚁尚且偷生无论村民干什么荒唐的事情,他们无非就是想活!
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本能!
当他们的生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本能就成为了最高的利益和最终目的!
什么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全部闪一边了甚至为了个人的生存利益可以残忍剥夺他人的利益这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但是铁铮铮的事实!
对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八年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呢?
除了英雄,更多的只是凡人吧……我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看出了姜文的颠覆精神,在《鬼子来了》里面看到了颠覆权威和思维定式后展现出来的另外一种露骨的真实!
时隔4年,终于又重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不适合中国人看的电影,我这论调恐怕跟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
其实不用看也知道豆瓣“最受欢迎评论”都是些什么内容,我就还是只能说些不一样的话。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不适合中国人看呢?
因为中国人相比较外国人更不容易看懂,更不幸的是,他们看过后觉得比外国人看的更懂。
大体上分两种情况,男孩和女孩(岁数大的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男孩呢,基本上脑子记住的全是结尾部分日军杀人一直到最后结局(或者还记住了开头),然后就把对日本的愤恨更加深了一层,并无比“敬佩”姜文;女孩呢,基本上记住的都是前半部分的幽默镜头和台词,后面较严肃的部分会体验的比男孩们程度轻很多的伤感,并很快忘掉或不加思考。
大部分表现基本如此,所以结果就是,男孩们咬牙切齿告诉我这是一部抗日影片,女孩们告诉我姜文挺逗的。
这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悲哀。
有些人已经知道,本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这个几乎并列于金棕榈奖的重要奖项(当年金棕榈由另一部出色的影片"Dancer in the Dark"获得),也有些人已经知道,它最终在中国被禁播了(有关禁播原因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523403/),这有多荒谬我就不浪费时间说了。
姜文本人似乎也曾经对本片作过一些解释(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266247/),并得到了很多中国男青年们的追捧。
在我看来,我宁肯相信这是姜文出于对自己艺术前景的担心而说了一些讨好有关单位的违心的话。
我在《寻枪》的评论里曾经对姜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在我仍然相信他。
我的理由很简单,一部由全世界的最顶尖的电影艺术家而不是某个国家的所谓电影"academy"所肯定的电影,最可能的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艺术,最不可能的原因也只有一个——政治。
如果有人认为姜文是为了反日而搞出一部作品,并被一群外国人所欣然接受了,那就无可救药了。
现在转入正题,我斗胆谈一下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
首先,在技术和手法上,姜文继续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选择用黑白胶片拍摄,不同人群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现,不可损益的无比精彩的对白,精炼的剪接,镜头运用,尤其是结尾部分选用手扛拍摄,等等吧,加上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圈里人预料到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大师级别的艺术家。
然后主要我想说一下本片的意义部分。
我认为这是成就了这一部完美之作的最最重要的原因,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过了Dancer in the Dark,因为立意上来说本片要更加含蓄深刻,并且具有世界性的受众范围,这根本就不是一部什么“抗日”片。
我看到很多豆瓣网友给本片加了“人性”标签,这还算是比较接近的,没错,本片的“主角”就是人性。
鱼儿完全不加思索的为花屋治伤,马大三为了不敢杀花屋和董汉臣精神上受尽了折磨,花屋不知不觉地被他俩的善良所感动并成为同群,这都是最真实最美丽的人性善良一面的平平淡淡的自然的体现。
这个,跟国籍民族有关系么?
另外,人性却远不止善良这一面。
总的来讲,我认为这个作品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完整并升华了原著的天才般的隐喻和指代。
通过一个看似虚构却真实感极强的故事和敏感的背景,为我们展示了“鬼 ”来了之后的一番景象。
其实英文名字已经为我们理解电影给了很大帮助,这个“鬼子”,说的是日军吗?
根本不是,而就是“devils”。
那究竟是什么呢?
就象征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疯狂凌驾于人性之上的一切荒唐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条条框框,复杂说就是政治、民族、信仰、制度。。。。
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它,或者说它们来了,已经逼近到了door step,我们无处可逃,于是各种角色便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一面。
董汉臣作为最重要的配角之一,连同唱书的两个土艺人,代表了如今时代中国很大一部分的群众——投机分子,他们服从于权力,对制度表现出了极好的“适应性”,没有原则,或者说原则就是自己的利益,以这个原则来背叛其他任何别人觉得宝贵的东西,比如信任、自尊、以及人性。
影片或者说原著用一个理想化的乐观的安排,预言(或者说希望更好,虽然有些无奈)这类精神最终走向了自我灭亡。
花屋作为另一个最重要的配角,则代表了另一大类——糊涂分子,在政客们的愚民政策和传统道德制度下(每个国家都一样),以条条框框们做了自己的主,民族、国家、信仰、“ 道德”这些东西一经接受,不假思索的变成了生命中的条件反射。
但总有一天会发现问题,那就是与“人性”会产生冲突,一经冲突,在挣扎着固执一番之后偶尔会通过自相矛盾而窥见事物的真谛。
本片却给了一个现实的悲观的安排,最终还是“鬼”有惊无险的赢了,占领了灵魂,让本人在荒唐之中一步步远离天堂,迈向地狱之门。
以酒冢队长为首的日军,以及高某人为首的美军,则代表了“鬼”,权力和政治的化身,毫不犹豫地用他们的各种“真理”来“说服”你。
四表姐夫和刘一刀代表了生活骗子,从不诚实,从不认真,但轻松的游离于鬼和人性之外,不趋名利却也没有信仰。
以五舅姥爷为首的普通老百姓,代表了没有受过教育的最底层人民,或者说人性的相对丑恶一面,或者说相对真实和普遍的一面。
面对董和花屋,开始时他们会说“你们也都是孩子啊”,到了关系到自己的时候,便一致主张杀死他们。
自私、懦弱、愚昧、虚荣、仇恨、并且对于“鬼”的无所认知,甚至在被压迫的状态下臣服于权力,并无法容忍挑战权力的行径。
例如私底下二脖子的母亲对日本人放肆叫骂,当自己的驴骑上日军的马时,大家又都无比羞愤的惩罚着驴。
正是这种形象,才会有这些次要配角们的各种性格,才会有片尾看热闹的群众们的令人作呕的笑声。
片子给出的答案也相对悲观,没有与“鬼”冲突的时候,就愚昧的生存着,一旦冲突,结局是垂死挣扎后的灰飞烟灭。
马大三和鱼儿是本片真正的主角,毫无疑问他们代表了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在人性的丑恶一面包围下,仍然坚韧的活着,从始至终两人都较少把自己当作至高无上,反而处处体现出对生命和群体的关爱,以及对于天性的尊重和对教条的反抗。
但在他们当中也有区别,马大三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欺骗村人说“会要了全村人的命”,而自己不敢动手杀人,却尽力找人借刀,鱼儿的表现就相对纯洁了很多,不顾辛劳的照料着花屋和董,并且坚决地反对处死他们的决定。
而片中的结局也很特殊,马大三在与鬼的冲突中,顽强抗争后仍然极尽无奈的被吞噬掉,影片无比精彩的结尾中,马大三人头落地,最后合眼的瞬间那个微笑,传递的更是一份解脱和醒悟。
另外鱼儿却没有交代,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也许作者仍然不无乐观的保留了对于善良的希望。
而最耐人寻味的就是“我”,没能找到很确切的解释,个人理解似乎就像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世界,或者说上帝,近乎强迫的把鬼送到人性的身边,无时无刻陪伴着,不断给你希望却从不兑现,像旁观者一样看着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上演。
每当鬼来,它们想践踏的目标就只有人性,于是真正的美好就要开始遭殃了。
这样的原著和《寻枪记》等,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文学艺术高手在民间,用这样巧妙的方式来给我们讲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这也正是“艺术”二字的精髓所在。
这样看来,我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嘎纳会把评委会大奖颁给它,也应该明白了我为什么说它是一部不适合中国人来看的电影了吧。
我之所以对艺术感兴趣,原因就是艺术是我们老百姓用来关心“人”本身的,我之所以对电影感兴趣,原因就是它是最全面的一种综合表达方式的艺术。
只要你能够专注于表象之下的 “人”和“道理”,也就能轻易地看出那些逼到门口的“鬼”们都是虚无的。
到那时候,是不是可以幸免于难呢?
这是里面最嘲的一句台词了。
第一次出现,是花屋想骂三儿,却被一心想活命的董汉奸教了这话。
第二次出现是那个队长在所谓联欢会时让花屋再唱一遍,因此成了爆发屠杀的导火线。
我看片的时候一直在想,到底为什么这片不让公映?
直到看完,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却很确定,若我是审片的,这片一定过不了。
日本兵,或者说绝大多数日本兵,在中国完全暴露了本性中的兽性一面。
刚开始的镜头很值得玩味,是日本兵的“亲民”形象。
小孩子们完全不怕他们。
也是,和平共处了八年了,像那个老太婆说的:“我行的端坐的正,小鬼子敢把我怎么样!
”事实上,是出于利益考虑,或者是为了营造一个“繁荣圈”的假象,这才让这些村民们好好地活着。
可是愚善的人们,却因此消除了对狼的敌意,真是太可悲了。
在这样一个民族仇恨并不十分明显的村落里,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倒反映了出来。
比如在杀花屋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义愤填膺的表示该杀,可是谁去杀?
又都你退我让起来。
开始以为三儿杀了人,个个躲瘟神一样的。
后来知道他没杀,又一个个粗口骂了起来。
比如那个百步穿杨的,没办成事儿,甚至就根本没想去办这事儿,还厚着脸皮讹了三儿的豆子,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他考虑。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不知该称作是懦弱还是善良。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杀个日本人而已,该杀啊,杀就杀了。
不敢、不忍,才导致了后来的种种。
这片子没有提到某主义,可能这也是不能公映的一个原因,因为没有高歌***。
甚至于,我很想知道开始送那两个麻袋的人到底是不是***,因为他的态度过于蛮横,不符合一贯的形象。
这个也是只能意会,不得言传了。
最后的结局,是在悲剧达到一个高潮时戛然而止。
先是全村被屠,甚至日本乐队还在旁边奏着歌曲。
也许是知道日本投降了,来一个所谓“最后的晚餐”?
接下来就是三儿的死。
其实,联军进城时的样子,真的跟日本兵没什么区别。
真的从此就天下太平了么?
我觉得,面对战俘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
作为长官,我理解,不杀战俘。
作为三儿,我也理解,那是可以完全淹没整个人的仇恨。
看着吴大维我觉得很可笑,尤其是那些港台腔。
包括他的角色本身也很可笑。
最后那个血红色的人头,实在是很恐怖,也很有触动。
当花屋开始擦刀时,我还在想,他会不会最后切腹自杀?
可是,当他把刀架在三儿的脖子上,三儿回头死死盯着他看时,我就知道,三儿是非死不可了。
没有人能够承受心理的这种负罪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一了百了。
眼睛,一眨,一眨,一眨。
当国民党军官接受日本人投降后,马大三杀战俘后第二天当即被国民军官判处死刑。
众多的同胞都在嬉笑这看热闹,可能是想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人生否权当热闹与笑柄。
但是在要求日本军人行刑的的时候日本军官惊了一下并且不敢相信,当即又问了一次翻译官是真的吗?
当时的心里应该是想,这种情况至少如果是在日本,这样的人不可能会被判处死刑,并且是移交给俘虏行刑。
在别国面前不维护同胞,国民军官站在十分客观的角度,不偏不倚,演讲着“这样的人枉为人”,将一个同胞的生命交到战俘手里任由他们行刑,看到这儿真的很痛,很痛……不知道当时我们民族到底被愚弄了多久才会落下这种结果。
使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理解得又深刻了一点。
在抗战末期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农民们阴错阳差地犯了东郭先生的错误,相信了被俘的日本军曹,用他向日本人换粮食。
当村民庆祝满载粮食的鬼子来了时,欢宴化作屠场。
一番嗜血后,日军上司宣布天皇下令投降---而这命令,早在他们行凶前便已接到。
最终,冲入日军俘虏营地大开杀戒的复仇者,因违反停战协定被处以死刑……但最终村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看完这部影片我了解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不屈不饶的战斗英雄和革命先烈。
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向革命先烈致敬!
四年前曾经偷偷摸摸的看了这部被封杀的电影,感觉并不深刻,就是因为封杀才看的,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看,我偏要看。
所以这部经典之作在我的心态下看到鬼子火烧挂甲台时就没看下去,事实证明我错了,与经典失之交臂!
四年后又一次看到了这部电影,怀着无聊的心情用它来敷衍时间,据说这部电影还是经过姜文无数次剪辑才成片的,少见的国产长篇!
不过看完,我感觉姜文真的是下苦功了,这部长达140分钟的电影,用黑白镜头来表示,直到结束时,才有了一个彩色的画面,可人已消亡,幕也落下...这场黑色幽默如同电影一样还真是黑啊!
貌似当年封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抗日的电影没有出现一名光荣的抗日DY,而且姜文那时也不听话,私底下送到国外参展还拿了奖回来!
不过抗日英雄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影片开头的那个:“我”,这个“我”莫名其妙的就将俘虏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和汉奸董汉臣扔到有鬼子驻扎的挂甲台村民马大三家,然后撒手不管,留下的是马大三以及挂甲台全村的恐慌!
围绕如何处理这两个来了的鬼子,全村折腾的大半年,最后愚昧的村民决定送还日本人,并天真的以为还可以换回粮食!
当粮食送到村里,高兴的村民和日军联欢时,却成了鬼子宣布投降前最后的大屠杀!
不在场的马大三得以幸存,可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扭曲了,长期的压迫已经让他疯狂,他化妆成烟卷商人孤身杀如日俘营,可最后还是让自己的同胞逮捕,并公审处决,可笑的是,对他执行死刑的就是他的俘虏花屋小三郎,前者是愚昧,后者是冲动莽撞,也是愚昧.....我看来姜文是华语导演中最会暗喻的导演!
他总是拿着放大镜把每个年代的特性找到最深刻的那面,并且不动声色的让人难堪,让人无地自容!
这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至今我看过最好的抗日影片!
因为这部电影没有炫耀,他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还有人性,那一代中国人的劣根性,也许也是每一代!
马大三是最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善良,愚昧,迷信,胆小,懦弱。
这两个鬼子折磨了他大半年,想杀,却怕日本人发现,也怕另一面来要人交不出来,最重要的是他迷信,不敢杀,怕招报应,怕自己女人怀鬼胎,可当其他村民一次次逼的他无路可走时,两个鬼子提出了送回县城换粮食给村民的想法让他看到了希望,就因为他的坚持,鬼子回到了大本营,而且也得到了粮食,在这里,姜文狠狠讽刺了一把,翻译官建议日军队长不用执行契约,结果却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
”这句话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刺耳了。
这部反映那一代黑暗的电影被封杀也是因为当代的害怕,应为他真实,姜文在影片中有的俩段也正好反映了这个现象,一刀刘和国民党军官。
一个说的自己经验丰富,杀人从不理亏,还享受世代供奉,慈喜八大臣都是他砍的头,却连个日本俘虏都杀不了。
一个耀武扬威的,借口什么停战条约,代表政府代表人民判了马大三的罪。
对鬼子都下不去手,对老百姓却都很凶残。
果真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代表。
这部黑白片子最后在马大三的抬起的头颅被斩断时,用马大三的眼睛看到了颜色,鲜红的颜色显得触目惊心。
-“为了最后那片红,把前面所有部分都拍成黑白两色是值得的。
”(姜文语) 这部片子的结局是挂甲台整个村落在大火中消失在鬼子的屠刀下,而国军的抗战将领又让斧劈日本战俘的马大三被已经被俘的小鬼子花屋砍下了头颅。
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哀。
为什么一个大陆被一个小岛蹂躏那么多年,是当局的无能,更多的是当代老百姓的劣根性,好客的国人,美美的招待了外族二百年!
这些年中来也有人振臂一呼,可这扬起的手臂往往并不是被外人折断,都是自己人的黑手!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凶残和强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自残。
鬼子来了么?
真的来了么?
他其实没有来,因为他一直在心中!
很特殊的一部片子,看时莫名其妙的跟着情结嘻嘻哈哈,不知道姜文在说什么,后来的结果也很突兀震撼,被正式有效的涮了一把对白的精彩--流畅、即兴,有黄土味道;这个公认的了;国人的劣根性也部分展现--这怕就是封禁的原因吧建议回头解封了,排个话剧版,也是很有看头的--姜文本人受《茶馆》影响不是一点半点的《我的摄像机不撒谎》姜文专访谈到,他到日本发现他们也拿中国的抗日经典教育后代,不过结论是“你看看他们全民皆兵,我们错杀几个平民也是正常的”,这部片子的缘起,部分原因在这里--反应比较中立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荒诞的很像回事,表演也很精彩,访谈里姜文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一部,超过《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一句话,我愿把毕生所有赞美,献给这部未能上映的电影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里,有个自称“我”的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
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
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
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
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
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
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挥洒着生命最后的力量。
鬼子死伤数人。
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
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花屋小三郎。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而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姜文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上 首先,本片除马大三最后的人头落地的彩色视角,通篇黑白。
自然而然的营造出了荒谬感和黑色幽默的味道。
故事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使故事的前半部分频出笑点,村民和军官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这就给了那位翻译的生机,他能把所有军官的粗话和效忠天皇的决心全翻译成恭敬之词和军事情报。
“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这段戏看一百遍也会笑翻)
前半段中还出现了刽子手刘爷一角,为后面一剧情有着爆炸式的铺垫(人头落地翻九下,眼睛眨三眨,嘴角上扬,那便是含笑九泉~)最后大屠杀,挂甲台的村民也成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牺牲品,这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三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特别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
他还要让战俘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众,而“众”是什么,“众”是鲁迅在《药》里写过的雀跃的脖子伸得有鸭脖子那么长争看杀革命者的头的中国人。
太深刻了,没有给中国人民留半点面子。
马大三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画面随着马大三人头的滚动逐渐变为彩色,(在这一瞬间我是泪崩的)那红色显得多么鲜艳,鲜血的颜色。
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
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悲凉。
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么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 在他死亡那一刻,他才看清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战争就像一个导火索,炸出人心中的恶,而片名中的那个鬼子,我认为不只是在指日军,而是每个人心中的暗与罪。
勿忘。
铭史。
前行。
越大越对我们这个民族的黑暗面感到痛心
翻译官演的是真不错…姜文再拍这类型的…怕是快就不让拍了…愚民啊…愚民
语言很有特色,大三在加拿大时被大伙儿模仿搞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主人公最后居然不是被日本人杀,而是找日本人报仇被自己人处死了。让人唏嘘。
其实并不好看,分高主要是因为迎合大众讽刺现世强装鲁迅而已
我不喜欢黑白,虽然它不黑白
也是姜文的电影,虽然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好玩有趣,但是其深度和探讨的问题能弥补其他不足,后来有点闷。但是反映的事物却是很真实的。
每一场戏单独拿出来都非常棒,但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太啰嗦,毛病跟早期昆汀一样,为抖几个机灵也要牺牲节奏;结尾非常精彩,但类似当众让一个战俘执行死刑的情节太荒诞太写意,不对我这个写实主义的胃口。总体感觉就是一流视觉二流意识三流剧本
认真地看完了,到后来发现原来还是抗日神剧
大哥大嫂过年好~~~~AND 姜文这个人是个天分极高的家伙。
说不出的感觉。。。。不喜欢吧这种风格
电影的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给自己打一星,看的时候真的在同情日本人,真的在联欢会上吃喝唱跳,最后被一刀砍落的,也是我…
如果我没有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姥姥,我一定会被这种自嘲的自省方式所感动所信服,但是!但是中国人懦弱愚昧不是以这种方式提现的。姥姥跟我说过,日本人进村,他们村子就空了,全部藏起来,为了不让小孩儿哭,拿羊粪蛋堵住嗓子,只有鬼子走了,才敢出来。鬼子进村就是抢东西杀人。电影是好电影,但是我更相信我姥姥。
我是觉得好啰嗦,意见短短的事儿,让你给弄得这么长,不过故事的结尾还是在意料之内,拍的不错偶,演得也不错。。。。。
这片子实在太....!!
太闷,个人评3星,给2星中和
“我”是谁?他为何要这么做?是一个不容模糊必须弄清的关键问题。否则,后面关于劣根性的探索也就失去了意义,至少在主题焦点力度上要大打折扣。这就好像:下水救人。你逼一个游泳冠军去救他死活不肯,那没话说,批评鞭挞瞬间满档;可如果你逼得那位他根本不会游泳,即使此公本性偏弱,日后学会也未必肯施以援手,可当下这个情景状态和时间点上,偏弱性格内心所想显然居于极次要的位置,没有任何道理成为整个事件的关注焦点。……主题阐释并不是单纯依靠此情此景就事论事,促使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设定足以改变结论的信服力。再像某著名西部片,警长所要对付匪徒必须最终可几乎由他一人摆平,才能倒衬出之前拒绝援手的镇民何等自私懦弱。可如果那匪众人数竟有无名小子的一百五十之巨呢?悬输程度至此,你再让三五镇民帮你?那就真是在强人所难不通情理!
略显夸张了。黑白了 眼睛也不再雪亮了。
抱歉,我实在笑不出来,也不会再看第二遍
有点虚幻了 @2009-11-04 18:00:21
荒诞的剧情,显得很真实的人性,但get不到,最后国军杀马大三,让日俘执行的冲突从何而来,如果是要体现国军对百姓的残忍的一面,在这部里其实没什么必要,真的要提现也有很多方式,最后的处理,很遗憾,我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