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

Milk,夏菲米克的时代(港),自由大道(台),哈维·米克,牛奶分子

主演:西恩·潘,乔什·布洛林,詹姆斯·弗兰科,迭戈·卢纳,埃米尔·赫斯基,艾丽森·皮尔,丹尼斯·欧哈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米尔克》剧照

米尔克 剧照 NO.1米尔克 剧照 NO.2米尔克 剧照 NO.3米尔克 剧照 NO.4米尔克 剧照 NO.5米尔克 剧照 NO.6米尔克 剧照 NO.13米尔克 剧照 NO.14米尔克 剧照 NO.15米尔克 剧照 NO.16米尔克 剧照 NO.17米尔克 剧照 NO.18米尔克 剧照 NO.19米尔克 剧照 NO.20

《米尔克》剧情介绍

米尔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同性恋政治家。 1970年,年届不惑事业有成然而感情生活却一路坎坷的小商人米尔克(Sean Penn 西恩•潘 饰),偶然邂逅了年轻英俊的男子斯科特•史密斯(James Franco 詹姆斯•弗兰科 饰),两人迅速陷入热恋,米尔克自此也开始认识到自身真正的性取向。不久他们搬到旧金山卡斯特罗街,合力经营一家摄影器材商店。随着两人恋情的公开化,小店逐渐成为同志们的聚集地,最后扩展到整个街区。 然而同志在当时仍不为公众所接受,他们依然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米尔克有感于此,决心从政,竞选城市监察员,以一己之力推动政府改善同志们的境遇。屡战屡败的米尔克最终获得成功,却也遭到保守势力的责难与攻击…… 本片荣获2009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Sean Penn)和最佳剧本奖、2009独立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绝命海拔杰茜卡饿狼传:孤狼之道功夫奇葩闯北京真红之星律政狂鲨第一季彩虹罗曼史弗莉卡全职高手第二季亲亲偷心人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交涉好汉林松著草走佬做大佬保姆的故事我的巴比伦恋人这个美好的世界天外有天第二季斯特莱克探案集:布谷鸟的呼唤第一季多龙芝天才狙击那年同学之初恋时光天剑修仙传响尾伏魔棒醉侠苏乞儿我独自升级恐怖绘本第四季优雅帝国钱信伊:亚洲笑星闹美国盲证

《米尔克》长篇影评

 1 ) 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1.1969年6月27日夜,美国纽约市发生了同性恋群体发动的著名的“石墙事件”,事件的影响很快地就波及了整个世界,然而亚洲区包括中国在内,似乎是这股浪潮中缺失的一环,它的主体力量是在西方世界。

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的同性恋群体的生活图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一片的空白,他们没有背负社会主流群体所给与他们的压力,即使与西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并未遭受来自宗教势力的更为极端的压力与干涉。

总之,痛苦肯定是有的,从现今不断在媒体上陆续报道出来的一些事和人来讲,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同志肯定是背负者着更多的寂寞和压抑……2.Milk的到来可以看作是这场浪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继续延续,影片在今年没有飘扬过海来到中国之前,我相信中国的大部分观众仍然不太了解这个人,我也是一样的。

因此,对于今年我们的同志电影视界渠道相对缩水的一年来说,这样好的影片的出现,应该讲是弥足珍贵的。

所有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所有带有偏见或正在被偏见误解和遭受漠视的人们都应该带着“人本”的心态和角度去看一次这部电影。

对于你如何才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我只想说:只要你想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3.如今我在大学的教学楼的卫生间里面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手机号码的留言,小的时候看见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都得是一些“不好的人”或“坏人”留下的东西,他们的意图就是在于坑蒙拐骗……等到自己长大了,发现自己原来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一群只因为想找一个和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相爱,而不能大大方方地在外界的阳光下面晾晒幸福的人,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和幸福写在阴暗的角落里。

然而,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4.从人本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不渴望幸福,即使是坏人内心也希望他的朋友是一个好人,素质高的人。

所以给同志群体“贴标签”这件事是非常不正确的。

滥交、艾滋病、性交易、不忠贞的爱情,请问是先从异性恋文化中而来,还是同性恋文化中而来?

一切无非只是“爱”的问题,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到最后,人们最好的关注就是从此再也没有关注。

5.既然没有宗教的阻力,没有极端的恐同势力,中国的同性恋者权益进程就没有产生偏左色彩图景的前提和必要;然而共建‘和谐社会’和‘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的社会共识,必然会促使这个群体的人发出自己的呼声和诉求,这一切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它自己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哪一步应该到提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智慧。

而不是犯盲目地犯幼稚主义病,效从西方的模式。

此外,本剧的导演曾经对电影里的唯一一个华裔主要演员说出过一些有关种族方面的不屑的“轻视”和“贬低”之词……这件事虽然说是个小插曲——但是对那些有点“泛崇拜”和“全盘崇拜”人士来说,还算是个有益的提示,希望他们遇事儿能够冷静、客观,西边的太阳不因为你和他们有些某方面的共同,就一直会冲着你发亮。

6.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则。

虽然中国同性恋者权益事业不应该操之过急、过激,但是也不是说要“过于沉睡”,最终睡了过去,反而会给“反人性”的群体与思潮以可乘之机,最终将变成“洗脑式”净化,形成最终的“合法沉默”。

7.在中国,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最最关键的还是“改变人们心中形成的一些对于同性恋现象的错误观念与看法”,然而,这恐怕也是最难的一个层面,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意识难,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看似没有庞大阻力,却实有最难改变的阻力——心灵阻力。

在中国这个群体意识、从众认同意识文化依赖度非常高的国家,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还需要有智慧的、积极的人。

8.默默是我最熟悉陌生人,我们之间并不认识,但是我们同在一个宿舍楼。

我的gaydar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同志。

他有着让人刻骨铭心地瘦,同时,背一个非常耀眼的女生才背的的时装包。

他从校园走过去的时候,周围总是投来异样的目光,谁都会多看他几眼。

包括我,也免不了俗,每次和直男哥们儿遇到他时,我都会装着和直男们一起把他鄙视一番。

你看,这就说明,我也是有意是无意识地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态度,在众人和自己两边分裂出两个“我”,其实,反而是默默活得比我潇洒得多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是说谁错了或是谁对了,我只是想说,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更真实一些、更宽容一些……其实默默的气质一点也不C,只是喜欢把自己穿得更“优雅”一些罢了。

借此机会,向默默表达一下我内心的小小歉意吧,即使我们以后仍然没有认识的机缘,就祝他好。

 2 ) 格斯·范·桑特的非典型经典

《米尔克》拥有格斯·范·桑特电影的标准元素:同性恋、死亡、青春……但也有更多的非格斯·范·桑特典型风格的元素,比如:政治、史实、传记……格斯·范·桑特此前也不是没拍过以现实人物为题材的电影,比如表现柯本最后时光的《最后的日子》,但那更多还是他个人迷离风格的体现。

而在本片中,他的个人风格烙印几乎淡去,那些标志性的悠长镜头也难觅踪迹。

格斯·范·桑特热衷表现同性恋不假,但是除了《巴黎我爱你》中的那个小短片外,他几乎很少展现同性爱情浪漫的一面。

而本片开头却奉献了我在电影中所见过的最飞速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在地铁站里匆匆擦身而过,观众甚至连人影都还没看清,米尔克就已经认定了要与他共度40岁生日的人——Scott。

影片最梦幻的部分全部集中在开篇,Milk与Scott的第一次亲昵,两人离开纽约开车奔赴旧金山,以及两人初到旧金山开了自己的小店后,旁若无人地在路边一坐一蹲的接吻……这些段落依稀还能感觉到格斯·范·桑特的风格,斑驳晃动的画面,诗意的镜头,还有欢快的音乐,流露出他惯有的抒情气质。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爱情片。

电影大约开始10分钟后,就几乎再难寻觅这样有点梦幻的段落。

相反,整个电影充满了70年代纪实的气息,纪录片画面与仿旧的电影画面相互穿插融合,近乎难以区分。

难得的是,尽管影片中不时有游行、抗争的场面,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陈词、辩论,但是整体感觉却并不愤怒。

电影就是将那些活生生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

那些在我看来简直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观点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借以GOD的名义,如此“正气昂扬”的宣讲,甚至赢得台下热烈支持的掌声,不能不令人深思。

即便今天看来,这样的场面依然极具现实意义,30年过去,从6号提案到8号提案,同性恋者的抗争由工作转变为婚姻,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回到原点的原地踏步?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几处抒情段落。

Milk看完歌剧《托斯卡》的清晨,给Scott打电话,两人简单的对话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深情,Scott那句“我想让你知道,我为你骄傲”,令Milk激动难抑,那心酸又幸福的微笑以及泛红的双眼即便是黎明前的昏暗也无法遮掩。

将近结尾,米尔克被枪杀的场景,画面变为慢镜,中枪的米尔克转身面向窗外,那里悬挂的正是预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歌剧《托斯卡》的巨幅海报,而后镜头叠画,再次中弹的米尔克扑到在地。

整个画面也有着歌剧般的肃穆与震撼,格斯·范·桑特又一次充分展现了他美而伤的经典气质。

然后电影再次循环往复到影片开始不久Milk与Scott在床上的对话场景。

有意思的是,这前后两段同样的场面,如果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导演用的并不是同一条拍摄胶片,二者对话虽相同,但演员动作、神态都有些许差异,而且后面这条的镜头明显更为靠近两人的脸部。

言犹在耳,似曾相识,一语成谶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50岁”,却是在无奈地放大那份悲凉。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里永远不会缺少美少年,尽管只是担当配角,尽管掩盖在70年代老土的装扮中,影片里还是星罗棋布的埋伏着许多乍看上去也许没觉得很美的美少年XD不过这次不谈美少年,只说说两位主角。

西恩·潘其实已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家伙的表演永远不会令人失望,而且常常超出预期。

已往我是很喜欢他皱紧眉头,苦大仇深的男人样,不过这部电影里他完全改变了。

脸上时常挂着那种柔情蜜意的笑容(对西恩·潘用这样的形容词在过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啊),连那些阡陌纵横的皱纹都变得柔软起来,即便他在台上慷慨陈词时,举手投足之间也微微有点“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男人,他的可爱与刚硬,他的聪明与狡猾,他的孤独与抗争,他的疲惫与坚持,一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长相根本不漂亮的男人却能深深吸引你的眼球,打动你的心,这就是超凡魅力的奇妙之处啊。

还有不能不提的James Franco。

我绝对是很久以前就注意了这位大帅哥,只可惜总觉得他不是出现在不好不坏的电影里,就是扮演着不温不火的角色,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他依旧很“温”,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每当他出现在画面里,就会感觉这部充满了不公与抗争的电影变得柔和起来,对,他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存在,不乍眼又难以忽视,若隐若现地让人感受到一缕温情。

最后想说的可能更像是题外话。

《米尔克》不是一部典型的格斯·范·桑特风格的作品,但却又是一部格斯·范·桑特作品经典。

历经一番番的远离与回归,借助多年独立制作的累积,格斯·范·桑特在再次转向主流电影后,又迈上一层新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主流电影就是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的老好人,就如同我也从不认为独立制作就是个性鲜明、言之有物的新新人类。

其实,在我看过的那些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不佳”电影中,独立制作恐怕是占了多数。

它们的通病概括起来大约是不安心于老老实实讲故事,急切地想表达自己所谓的“新意思”,过分纠结于同性恋者的愤怒、压抑、怪诞,从而放弃了与大多数人情感交流共融的可能,最终沦为一种自说自话,甚至是无病呻吟。

反之,这也可以解释我何以会欣赏《费城故事》的平和与自尊,《断背山》的含蓄与包容,以及本片的抗争而不愤怒,因为这些电影带来的感动和感触可能触及任何人的灵魂,因而也就具有了根植于人性、存活于人心的更深远的生命力。

 3 ) 哭不太出来的Milk

终于从头到尾把Milk看下来,最后烛光哭了一点点。

然后我在想,如果我一个哭包,只哭了一点点,是不是说它拍得不够煽情呢?

很沉重的一段历史,Sean Penn的戏骨令人难以置信,Freaking Damn Good.我想我哭不出来,是因为太多东西在不停的发生,Harvey Milk的40s,不到10年Fight Back,活生生的磨灭了一对爱侣,把肤浅观众的肤浅眼泪也逼了回去。

Jack自杀,Milk没时间悲伤,因为下一仗是No on Prop 6,反对开除所有Gay以及支持Gay老师的法案,这一仗输了,所有其它行业的同性恋,所有因为仇恨和敌视不敢出柜的人,所有迷茫和害怕的年轻人,将没有任何希望。

Scott,,Milk先生一生最爱,忍受不了无休止的选举和无休止的失败,要离开,Harvey也无力挽回,因为他不能停下,选举,即使不能成功,也是唯一不再活在阴暗角落的方法。

暗杀的乌云始终悬在头上,Harvey还是站上讲台,无论在市议会的集会还是最初的肥皂箱子,甚至敌对郡充满仇恨的礼堂,他还是拿起话筒,拿起他标志性的扩音器:“我是Harvey Milk,我来招募你们。

”预料到他早晚要死于仇恨,死于暗杀的子弹。

Harvey录下了一卷磁带,录下他从40岁才开始,最终却走不到50的抗争历程,目的不是著书立说,不是给自己留下什么Legacy,而是,“我希望你们继续。

You, you and you got to give them hope” 而在他临死的早上,Harvey刚赢得Prop 6的战争,看了最喜欢的歌剧,因为歌剧里有“Bigger Than Life“的魅力,然后小心翼翼的打给一生挚爱,问我有没吵醒你。

聊天到天明,Scott说下次你去看歌剧,带上我吧。

于是Harvey愉快的打着哈欠上班,只来得及说一声“不要”就死在枪下。

超过30000的烛光游行,Harvey的遗愿,“我想看到火光,看到希望。

”星星点点的烛火,他身边的人都在继续。

Harvey走了,运动没有停息。

整个手法表现的,Harvey不过是一场异常艰难抗争中的一个小人物。

他甚至不太出彩,说话有点尖细,肢体有点不自在,不果断,没多少个人魅力。

只是他倾尽所有,走到了生命的终结。

仅此而已。

由是观众觉得眼泪都是肤浅,最后枪声谢幕离场也不伤悲。

Cause the show must go on.运动还要继续下去。

两个人相爱,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没有第三种结局。

Harvey和Scott,从地铁站的萍水相逢,到死别前一通电话。

我想起那句" You are my part-time lover full-time friend",Juno里小孩子唱来当然是你一直是我最好朋友,只是突然心动成了恋人。

如果套到Harvey和Scott,却是一阵心酸,你我不是一直一双一对,但我对你的忠诚和友情不会改变。

Scott是难得的爱人,美丽得让人心醉,甚至是Harvey最初投身人权运动的缪斯,毫无怨言的陪Harvey走过最初选举政治游戏的荒诞马戏,直到耐心都被磨光,直到生离。

Scott有恒心,只是不相信政治机器。

他没有Harvey天真。

然而他爱上Harvey的天真,一直爱着Harvey的天真。

所以他在那一晚,决定回到这个无可救药理想主义者的身边。

次日清早,却等到死别。

我想到这点,禁不住回神想哭。

Harvey刚投身政治马戏,收到死亡威胁,Scott拿着威胁信,对嬉皮笑脸的Harvey好气又好笑,你觉得好笑么,人家要你命啊!

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早晨,那个和小绿魔一样有着英俊笑容的Scott,有没有恍然若失:“我就说了,你个混蛋又不听,看,这下死了吧。

”于是,残酷的枪声,终结了一段历经跌宕也打败生离的爱情,终结了一段险阻重重仍不放弃的抗争,终结了一个不完美但竭尽全力的生命。

但是,运动没有终结,希望没有终结。

因为:"Without hope, not only gays, but those who are blacks, the Asians, the disabled, the seniors, the us's: without hope the us's give up"我感谢这部影片,我感谢它还原了这段历史,还原了Harvey Milk的这一小段人生。

我感谢它让我看到希望。

 4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看过,想哭。

应该是被片尾街巷上成千上万手捧蜡烛的人感动了,听着耳边很平实很坚定的男声说着:“I would want five, ten, a hundred, a thousand to rise.”然后镜头扯远,一条街巷蔓延成烛光的海洋。

许是希望,以这样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Milk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为了希望。

印象很深是他和Scott的争吵,Scott怒斥他曾经是藏得最深柜的gay,而现在却一次次地呼吁着所有人出柜。

就是在那一瞬间猛地懂得Milk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没有人希望被歧视,被鄙夷,但大多数人选择藏起自己,以伪装来换取一个暂时平和的假象,而Milk则要毫不留情地摧毁这世上的其他人自以为是的信仰,他向那守旧的、陈腐的世界下了战书,执意要掀开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战争的帷幕。

他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正常人,享有权利、被尊重,而他追寻希望的方式不是掩盖,而是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昭告天下他所身处的群体和这世界上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异,同样享有被尊重,理解的权利。

当你对某些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什么,当某些群体强大到你无法忽视,无法匹敌,就如同这自然界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规律一样,你要么作为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思想代表灭亡,要么接受、妥协,以和平共处的方式继续生活。

不会说豪言壮语的话,所以文字会在此刻拙劣得可怕,那心里澎湃的波澜,此刻竟无语凝噎。

然而还是不能不说Milk和Scott的感情,看到心痛的情感。

时光流转,有一份真情抽离一切繁华之外,只剩一份铅华洗尽的安然。

即使这世界在身边飞速流逝,总有一个人的容颜你这辈子无法忘记,叫作刻骨铭心。

他会在生日会上说想念他,然后吻他,再落寞地离开;他会在他失去爱人时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他会在他的辩论中坐在第一排,我想这将是个许多年无法忘却的镜头,他只是坐在那里,眼中却有我读不懂化不开的深情。

然后他给他打电话,让他看日出,然后他说:“I'm proud of you, Harvey,"。

我想这是那句他从四十岁生日就开始等待的话。

所以才有力量看他痛彻心肺的死亡,因为他得到的是超越生命的感情,更足已超越死亡。

如果,那些被某些人唾弃的,鄙夷的事物,却有他们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的温暖与纯净,那只能说他们自己才是那些虚伪,恶劣的生物。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正统意味着欺骗与背叛,那我愿得一心人与我携手逆流而行,白首不相离……

 5 ) 牛奶

入山的路比想象中的崎岖了些,负担比我预期的要大。

歇个脚,听一下空气进入肺,再上路。

谁不是如此,就是禁果才要尝。

人人都是贱皮子。

道行不够的僧人一般选择长途跋涉,功德圆满的道长都喜欢放干冰,以制造烟雾飘渺的身价。

悟道得多是长者,年少看开的多半也都夭折了。

于是,苦海也好,歧途也好总比黄泉路来得轻巧。

我是容易被冒犯的,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哪有不中招?

我们该不该暴动呢?

若不是先把自己当作怪物,镜子里又怎会出现哥斯拉。

身份尴尬的人,总是在一筹莫展时流露出稀缺的美。

好比那个桃。

究竟该到大街上去摇旗呐喊呢,还是待在家你侬我侬的好?

招摇的容易撞骗,沉默的长夜难熬,没有适中的妥当,岁月静好。

我一路回返,就无人知晓。

每一天,需要说多少的假言,才能保得住一刻的素颜。

这个世界,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

牛奶,你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原本写在博客里的小情绪,算是充数的评论吧。

 6 ) [米尔克]和米尔克

电影[米尔克]的开始,1978年的某一天,穿戴整齐的哈维·米尔克正用录音机保存自己的遗言。

对同性恋权利的争取,使死亡跟他若即若离。

先前的黑片纪录片片断已经勾勒出当时的情况,同性恋被视作社会的异数,他们的聚会被警察打扰,突然出现的摄像机令他们颜面尽失。

米尔克可以说应时而生,以对自由和平等的信念支持,用合乎法律的方法去为自己和更多人争取空间、权利。

在他的喃喃自语之间,不断插入他的讲演片断,直到最后的真实影像,斯时他已经与市长一同遇刺身亡。

潘影帝带来的米尔克,能将同性恋者、温柔的爱人、渴望得到承认的社会活动者和狡诈的政客集于一身。

这个复杂的人物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勇敢到置死亡威胁于不顾,却总能记住自己的热情所在,借此保留最后一线勇气。

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因自己的事业而死,却被不明不白的政治斗争而吞噬,这真说不上是幸运还是不幸。

[米尔克]与桑特的第一部影片[邪恶的夜晚]非常相像,以轻盈和不羁的方式去纪录一段悲喜交加的经历,无处不充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为米尔克提供了一个较宽松的所在,事实上,社会边缘人群如同性恋者、嬉皮士的大量涌入早已经令世居此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后裔困扰不堪。

米尔克凭着不枉费人生的冲动,以及爱人和朋友的支持成为“卡斯特罗街市长”,进而试图参与政治活动,竞选市监察员(supervisor)。

此时,尽管并非本意,同性恋者对警察的反抗往往演变成暴力冲突。

在米尔克的努力下,凭着对平等的坚信,边缘人群的反抗终于逐渐演化成有组织的和平方式。

米尔克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政治中少不了尔虞我诈、背叛和讹诈,从他决心以“机器中的一员”身份去争取同性恋者权益时,其结局就已经注定。

米尔克绝非完人,重要的是清楚自己之所欲,并尽量的义无反顾。

在影片里,Don White最后的杀人似乎是“无因的反抗”。

事业、家庭和信仰的危机,都不足以完满地解释他的极端行为。

他和米尔克的关系亦敌亦友,同性恋者的成功和米尔克的“背叛”,与深存于心的偏见混合、发酵,似乎都是悲剧的催化剂。

尽管有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珠玉在前,眼下的传记电影[米尔克]仍然值得关注。

大量纪录片片断和新闻报导的加入,使本片“真假莫辨”,这一点跟[二十四城记]异曲同工。

这个米尔克游走在“真假”之间,不致于因为其事业被神化,也不会因为纯粹的个人视角而流于自怨自艾。

“事实”与表演的切换,保留了一份思考的空间。

作为出柜政治家,米尔克成为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象征。

他的劲敌,保守派歌手Anita Bryant仍然不遗余力地伸张“上帝旨意”,打压同性恋者权利。

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年她大力推广的各种歧视同性恋者法案正在逐渐受到淘汰。

譬如影片中着重指出的Dade郡,在1998年终于否定掉了歧视同性恋者的法案。

造化弄人,B老师在1980年经历了婚姻失败,乃正统基督徒的奇耻大辱,也结结实实地受到了启示。

真是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在生活陷于困顿后,她的女性意识大为觉醒,开始关注女性问题。

同样悲剧的是,Bryant最后几乎一事无成,还陷于破产的窘境,政治活动到底把她也给毁掉了。

现在她一心做慈善,对从前的姿态也有悔意,可是似乎对同性恋还是无甚好感。

实际早在1977年(米尔克遇刺以前),B老师就在衣阿华州府Des Moines被同性恋活动者盖脸赏了一个水果派,予以表彰。

影片里没有这段,不过米尔克和爱人Scott倒是有类似的戏谑。

社会该如何保障文化多元,如何推进公平,如何认识歧视,都是应当善加考虑的问题。

话说回来,如果公众人物能多被苹果派之类好吃好玩的东西“表彰”,倒也是个好的开始。

如果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下来,回去想想自己究竟哪里做的不妥贴,那就再好不过。

PS:在我们国家,即使同性恋已经不复作为刑事罪,想想当年王小波、李银河夫妇试图研究同性恋时,受到的压力,也不怎么能乐观起来。

再想想今天的“绿霸”,听说在违禁选项里也有同性恋这一项,就大体可以猜出“庙堂”的态度了。

这期《南方周末》A6版有关于出柜大学生的报道,值得一看,好歹能乐观一点。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962110/

 7 ) 有点纠结

还是很难 对 homosexuality 有任何评价 但是 MILK 无疑是勇敢的 最喜欢 Scott 帅爆了

 8 ) 《米尔克》:弱势群体的不抗争

《米尔克》:弱势群体的不抗争刚刚落幕的奥斯卡颁奖礼,影片《米尔克》获得了最佳男主角(西恩•潘)和最佳原创剧本(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大奖。

影片是一部关于哈维•米尔克的传记片。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在1970年代,曾作为首个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客参加竞选,并成功荣任旧金山市政府官员。

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也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从政的政治家。

哈维亲手缔造了美国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同性恋区,推动了七十年代的同性恋民权运动,一直致力于为同性恋者争取平等的公民权益。

然而不久,米尔克和他的政治盟友——市长乔治•莫斯科恩一起被保守派丹•怀特刺杀身亡。

身中五枪,年仅48岁。

导演就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来拍摄《米尔克》这部电影。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已不再是茕茕孑立式的形影相吊,相反出现了琳琅满目式的波澜壮阔,前有《费城故事》开道,轰动一时的《断背山》继往开来,至于今的《米尔克》无疑又掀起了一股“玻璃”(同性恋)热潮。

有影评人对比三部电影,《费城故事》是平和与自尊的,《断背山》是含蓄与包容的,《米尔克》的抗争而不愤怒的。

《费城故事》个人没有看过,不做点评。

相比于《断背山》爱情题材的同志片,政治题材颇浓的《米尔克》则要严肃把握好电影视野与角度。

电影中的米尔克是同性恋身份,面对着社会上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与不公,起初米尔克选择了逃避,他来到了旧金山的卡斯特罗街。

那里是同性恋者的天堂,因为同性恋者在那里属于多数强势群体。

当然这个多数如果放在整个市,整个国家的层面,他们是绝对的少数,绝对的弱势。

但是他们是存在着的少数,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努力并追求属于自己的阶层,希望享受与异性恋者公平的社会地位和平等的公民权益。

“40岁了,还没有做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米尔克在不断的自我拷问中坚强的站了出来,来引领愤怒,带领同性恋者去争夺那属于自己的权利。

他抱着对社会、政府的种种不满积极入世,多次参加竞选,屡败屡战,在几乎绝望的境地最终赢得竞选,成为旧金山市政府监察员。

毋庸置疑,米尔克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但他并没有排斥这个社会,一味的咒骂,牢骚,自暴自弃,而是按照社会、政府规则的主流认可方式——竞选去获得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同性恋者聚众闹事,米尔克大声呼喊“我知道你们很愤怒,我也很愤怒”“让我来招募你们”,获得警方的游行许可证,合法的激奋的向着这个世界呐喊。

相比较“暴力血腥”的抗争,米尔克的抗争显得“文质彬彬”,积极去参选,相当于中国的积极去参加科举考试,这种情景可以看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举动,一种模糊化的“不抗争”。

而这种“不抗争”又非传统意义上的“安贫乐道”,“我认命了”,“你们,爱谁谁吧”,又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不抗争,“口头叫骂”,体验一时的嘴上发泄胜利法,骂你我爽了,却取得不了任何向着目标上进展,有时相反的会把事情越弄越糟。

而这种弱势群体“不抗争”恰恰是对当权者最强势的抗争。

我按照你制定的规则来玩,我作为权利拥有者参与到你的决策中去,你无法忽视我,避开我,跨越我,而只能直面我,重视我,被我影响着。

“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弱势群体获取政治手段的难度非常大,但一直在努力并且全心全意的去做就是很大的胜利,哪怕道路是异常艰辛充满阻力的,哪怕结局是无可奈何注定失败的,相信“说到不如做到”,“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正如此次中国律师远赴欧洲,去法国阻止“佳士得圆明园兽首拍卖”一样,尽管诉讼成功的几率渺茫,但是如果没有这第一步,万里长征何时才能走完喃。

米尔克以悲剧结束,但此生却无愧于心,“40岁了,还没有做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的台词也被个人诠释修改为“48岁了,终于做成了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影片讲述的是同性恋者的故事,但他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同性恋而拍摄的,他更代表着全世界弱势者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对于当权政府的政治诉求。

影片结尾时,逾三万人走上街头手举蜡烛悼念这位伟大斗士的牺牲,同时,米尔克最后的留言在蜡烛组成的光海中深情道来:“上周我接到一个电话,从宾夕法尼亚州的蒙土尔打来,声音很年轻的那个人对我说‘谢谢’,你一定要为同志们赢,这样的年轻人,成千上万和他一样的人,才会希望更好的生活,希望更好的明天。

我这样请求,假如我被暗杀,我希望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人站起来。

假如子弹穿过我的头让它也穿破每一扇合上的柜门(注释:穿破柜门是勇于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我请求运动继续。

因为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声望,无关权利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

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少数族群。

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

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

所以,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一定要给人们希望!

”时政链接:2008年11月4日,美国第8法案通过,预示着同性恋的婚姻不再合法,而加州同性恋结婚合法这一法案也在生效的6月到11月这5个月后迅速被推翻。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在大选胜选演说中说:“如果还有人仍在怀疑美国是否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的话,如果还有人仍在疑虑我们美国的缔造者的梦想是否还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话,如果还有人仍在质疑我们民主的力量的话,今晚你就可以得到答案。

”希望,永远不要埋没希望!

2009-3-3晚

 9 ) 记忆

如果在google上搜索“加州八号法案”,在第一页就会看到这样的话:“2008年11月5日 ... 加州8号法案通过了!

(一男一女婚姻是唯一被承认的婚姻)神实在听了我们的祷告,一个多月来的辛劳没有白费。

但这只是起步,美国要复兴,要回归真神, ...”。

历史与现实相对应,30年前,当Harvey Milk领导众人与侵害同性恋人权的六号法案相对抗时,他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影片里有一段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斗争的最艰难时刻,Milk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试图推动六号法案通过的政客Briggs在恐同情绪严重的桔子镇进行辩论。

Milk说:“正如你自己说过的,异性恋中也有猥亵儿童的现象,那为什么不开除异性恋者呢?

”。

台下一片不满不屑的喧哗之声。

Briggs说:“...几乎95%的人都是异性恋,如果我们同时开除同性恋和异性恋,就没有老师了......我们没法消除猥亵儿童的现象,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赶走同性恋,留下异性恋来减少猥亵儿童的可能性。

”然后台下一片雀跃欢呼之声。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经典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里面的场景,在那场著名的法庭辩论中,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判断出那个被诬陷的黑人是无罪的,但是在那个充满种族仇恨的年代,黑人依旧被白人们判处了死刑。

偏见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也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中。

它是人性的一部分。

而当偏见被激化和放大之后,就会演变成敌视与仇恨。

而Milk所要与之对抗的,正是人内心中根深蒂固的难以消除的偏见。

而他,只是历史的一个剪影。

Gus Van Sant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

一组纪录片的黑白镜头,酒店里的同性恋被警察戴上手铐、压上警车,面对镜头时,一个个都低下头、用手挡住脸。

那一刻,一股强烈的辛酸感就涌上了我的心头。

Gus的镜头是极其洗练的,绝不炫技,也绝不拖泥带水。

穿插在影片中的老旧的纪录片质感的镜头总是恰到好处,让人瞬间就仿佛置身于那场历史的洪流中。

重要场景的处理也是匠心独具。

比如对先后发生的两场刺杀采用的不同的镜头处理。

第一场刺杀对观众而言是突如其来、缺乏心理准备的,通过镜子的反射和距离的拉伸产生疏离感,从而淡化第一场刺杀的具体印象和细节;因为第二场刺杀才是要重点描绘细节的。

到了第二场刺杀,虽然观众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对场景的近距离的细节刻画仍然产生强大的冲击感,数次开枪的慢镜精确刻画,尤其是第一枪打到手上的细节都会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

Gus对叙事的把握也非常精准。

Milk的政治生涯与私人生活两条线扣合的天衣无缝,使得Milk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这一点上,Sean Penn的表演堪称完美!

即使是在大众面前慷慨激昂的演讲时,你也能感觉到他不是高大全的Wallace,而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在得知赢得对抗六号法案胜利的时刻,你能感觉到他的表演是多么的具有层次感和激动人心,那一刻我的情绪完全融合在他的情绪中。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男演员之一,纵然已经奉献过很多经典的表演,Sean Penn这次的表现也绝对是他演艺生涯的又一高峰。

“我有一个梦想!” Martin Luther King和Harvey Milk都是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生命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和千千万万勇于抗争的人,我们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当随着Gus的镜头回望这些尘封的记忆时,我们不仅是在缅怀过去,更是在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10 ) 沒有抗爭.那有改變.我們需要的是一場革命--Milk

正當香港社會出現了家暴條例和淫審修定的時候,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了,就在這個時代中,70年代的美國有點像現在的香港。

有人默默地發起抗爭,對宗教霸權展開了關注,對同志也有了關心。

去年的12月13日,香港終於有了第一屆的同志驕傲日,比起西方國家我們足足慢了的是三十年。

最近在看新一季度的The Amazing Race,當中有一對同志父子。

父親出櫃了25年,兩仔爺出現在電視上,可以反映到美國社會的多元共融。

我想起了早幾季也有一對女同志是神職人員,相比在香港同志要現身的確有點難度。

家庭無疑是個最大的問題,同學和社會的目光都避不開。

同志身份仍然在衣櫃,同志組織希望會員出櫃,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審視和認同。

無論如何也好,向不向人出櫃也是個人的事,最重要是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認同。

同性戀不是病,也不會破壞家庭結構,最近的家暴條例指出了婚姻和家庭的構成,有點兒忽略了家庭的多元性,除了是同志家庭外,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家庭,囚犯家庭也得不到一點的注視。

有人指出這樣會為同性婚姻開路,其實香港比西方國家遲了發展這三十年,暫時同性婚姻也只是一個希望,短時間內也沒可能達到。

看看周邊的台灣地區,別人有保障同性同居者的法例,為何香港辦不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和現在的社會雖然也有福音派的基督徙,也對同志作出了抨擊,但美國社會仍然有保障同志的法例,某些州份也有同性婚姻。

Harvey Milk帶領同志的事蹟老實講很值得香港的一班同運人士的借鏡,同時也喚醒了大眾對小眾的關注,同志也有人權而不會輕易給人剝削,要知道Gay is EVERYWHERE,不可看少同志的力量。

Harvey的故事帶給了人的希望,也帶出了只要有夢想,要犧牲,經過磨練就會達成。

儘管結局是多麼的可悲,在1976年Anita Bryant提出Anti-gay movement,到之後要提出辭退在學校任職的同志教師和教工,同性戀者攣童和造成人獸交。

有點像香港的蘇穎智牧師提出的會造成性奴和養鴨一族。

可以看出這群人的智慧到底去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當中令人擔憂,正如香港女同盟會的Connie Chan陳文慧小姐在看完Milk之後所講MILK談的不是一個人, 不止是一個人, 那套電影在說著的, 是一場movement。

香港需要的也許是一場這樣的革命,我們活著也就是需要勇氣。

給生命希望,讓生命活得精彩。

Harvey Milk,謝謝你給我們看到這份勇氣。

《米尔克》短评

这种基佬片骗我说是政治片,操你大爷的

4分钟前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很差

2009-03-08.6

9分钟前
  • itrek
  • 还行

我擦!直到开看前的这么久我都以为这是一部智障天才片,结果没想到是同志中的马丁路德金

11分钟前
  • F.L
  • 还行

西恩潘演技真心没得说,但是看到两个男人亲嘴还是鸡皮疙瘩

13分钟前
  • 2wice
  • 还行

总之不是很喜欢

18分钟前
  • 代小宝
  • 还行

其实没有看完,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人的存在让我觉得厌恶,如果他们个个都是米尔克一类,正大光明,这个世界会完美一些。可大部分人是偷偷摸摸行事的,他们外表道貌岸然,往往还有贤妻娇儿,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披着正常人的外衣,破坏两个正常人的生活,真让人恶心

23分钟前
  • 鱼喵喵
  • 较差

个人大于影片

25分钟前
  • 十年
  • 还行

果然政治就是以嘴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黑社会吧。。或者说黑社会其实就是政治,而“合法”政治只是其中一种?

2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也许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我们总是习惯对超出自身认知范畴的事物抱以恐惧和憎恶的态度,于是“少数派”似乎顺理成章的忍受着世人满怀敌意的目光,这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西恩·潘的演技依然无可挑剔,远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由这部电影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自由、爱与希望的意义。

33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困顿

34分钟前
  • 想被丧尸咬一口
  • 还行

奥斯卡是有原因的~

38分钟前
  • baobao_zao
  • 推荐

还不错!演员演得都很好

42分钟前
  • utm
  • 推荐

保持沉默。

43分钟前
  • 从前有一只考拉
  • 还行

这厮演的真好!!!

44分钟前
  • hikaruleon
  • 力荐

一個英雄一般的政治家。是他給了世人以希望。

49分钟前
  • 齊楊森
  • 推荐

演员长的太贱了。

51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Sean Penn真的不应该去演gay

55分钟前
  • 六比特
  • 还行

看困了

57分钟前
  • HOMME ZY
  • 较差

这就是81届奥斯卡影帝。以及一系列明日之星

1小时前
  • 东呆
  • 力荐

骨子里的那种精神,那就是美利坚民族最迷人的东西。片尾很有历史感。

1小时前
  • 沐夕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