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一天能刷到几十遍关于这个的视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突发奇想去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为什么会生病,然后和我断绝联系,我变成了那个纠缠不休的男生,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好恨哦うらめしや我怀疑她在耍我,我希望她在耍我,为什么要耍我,不能让我陪陪你吗,我想被需要感,一点存在的意义都找不到,我没有凉没有葵,也不是友也,更没有什么燃放烟花就能找到的夏日幽灵,我只有一个像小丑的自己。
夏日幽灵中塑造了三个形象:两个寻死之人,一个将死之人,以及一个已故之人。
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提到“他人即地狱”,我们承受着他人的审视,依托他人来获得所谓“客观性”,可他人眼中映出的自己真的是自己吗?
这是寻死之人所面对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存在的整体性存在就是死亡,人无法逃避却又必须面对,这是将死之人所面对的问题。
夏日幽灵的出现将虚无具象化,纠缠着存在,审视着存在。
其并非自杀而是他杀的真相,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残酷与不公平的同时,更让我们怀疑:人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或许毫无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从而拥有意义。
可自我意义又该如何找寻?
布贝尔和马塞尔指出,人与人的关系不该是“我与它”,而是“我与你”的关系,人可以彼此交流,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夏日幽灵的找寻,更像是三个此前毫无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一起交流,一起直面虚无,然后重新找寻自我意义。
寻死之人重新审视自我,决定为自己而活;将死之人在最后赋予自己“一定会痊愈”的意义,坦然选择“向死而生”并看到了樱花。
这或许就是藏在这个绝望的故事中的那一抹温柔的力量吧。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那般,“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生活。
”
写于2022.10.4,致17岁高三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吧。
友情,爱情,学业,生活……没有像主人公一样贴近生死,也许也不会明白活着的意义吧。
这个短短的电影在我心里已经足够的优秀,足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不一样的感受。
我没有伤病在身,没有体会过校园欺凌,但我如同友也一般,体会着高三别样的升学压力。
我的烦恼有很多,数不清的作业、一张张不够理想的成绩单、每天仅仅几个小时的睡眠以及对自己和心爱的女生未来的担忧。
我很害怕时间过得很快,也许再次看到写的影评时已经迫近高考,也许已经毕业,也许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城市。
也许我和我喜欢的人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也许我已经落榜和那个女孩分开。
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或许就是在这一个个的烦死人的事情中慢慢成长罢。
至少我还能在校园吹吹傍晚的海风,和心爱的女孩牵牵手,在最好的青春努力奋斗。
或许我会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但我还曾有过这美好的17岁。
希望在将来的某天回想起现在我不会后悔。
希望今晚夏日幽灵的记忆我不会忘却。
(真的真的很治愈很好看啊,生活无论如何还是很美好的哦)
“夏天,又要来啦。
” 当这句话在废弃飞机场被说起时,影片便也正式开始了。
友也,小葵,凉,三人因为关于“夏日幽灵”的都市传说在网络上相识。
相传有人在一处废弃机场附近目击幽灵的身影,而只要在那时点燃手中的烟花棒就能让幽灵现身,他们依照传闻,在烟花棒燃尽只剩最后一根时,名为“绚音”的幽灵出现在小葵的身后,她与小葵对话,告知对方不是谁都能看见自己的,只有那些想要死去而人才能看见她。
绚音在他们面前一跃而起,飞在了空中,似乎也在证明自己幽灵的身份,然后间隔着点燃的烟花棒站到了他们对面,简单的交谈了几句,挥手告别并微笑说到:“我好恨啊”。
放弃自己爱好而被迫听从母亲奋力学习的优等生友也,在校被欺凌无法忍受欲求轻生的小葵,身患疾病只剩下九个月生命再也见不到来年樱花的凉,这就是之所以他们三人能看见幽灵的原因。
之后友也再去废弃机场寻找绚音时,得知绚音成为幽灵是被“他杀”的,身体被埋藏在一个可以听到电车声音的地方。
于是,友也下定决心要帮助绚音寻找被藏匿的身体,最终在三人的努力下被顺利找到,故事也来到了尾声,友也毅然决然的与母亲沟通重拾自己爱好,小葵再一次面对欺凌时能够反驳施暴者,凉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樱花飘落迎来了生命的尽头。
又在废弃的机场,点燃烟花棒,三人相聚在一起。
“夏天,又要来啦。
” 影片的导演是插画家loundraw,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的一句“用仙女棒可以见到死者。
”故事的编剧是安达宽高,也就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乙一”。
从本片的角色登场来看,有同为夏日背景的作品《夏日,烟火,我的尸体》的既视感,主要人物即可以简单的看做已死之人,心死之人,寻死之人与将死之人,而他们都是寻求自我的人,捕捉自己活着的意义。
友也在挖掘埋藏与地下的绚音时也正是在拨开那个被锁在衣柜里的那个被束缚的梦想,而他躺在地上,慢慢的看着枫叶飘落,变成雪花,变成樱花瓣,最后落在自己的黑色衣服上,不仅交代了时间之下季节的交替,也预示着凉的离去。
凉在决定三人一起寻找绚音被掩埋的身体时,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相遇都是有意义的。
小葵也能在应对欺凌之后大声告诫斥责对方,别在做这种幼稚的事情了。
这场夏日的幻想也将日本文化里的“物哀”理念,便也化作了夏日里的幽灵,一如烟火般灿烂的年纪,美好却短暂,同样是对死亡的探讨,对活着意义的探讨,似乎人这一辈子也在追寻着某个瞬间,如影片当中“叮”的一声,那个灿烂存于记忆深处的永恒瞬间。
笔者认为,本片创作者的态度是“面对历史灾害,活在当下的非当事人无法真正接近与理解已死亡的当事人“,但在影片的行进中,这种基调却在逐渐被脱离。
(另:本影评受红茶老师的启发而作,附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95471/?dt_dapp=1)1.幽灵态之妙在前中期,影片通过“幽灵态“的设定让友也和绚音得以沟通,达成非当事人对当事人的介入,并解决了友也和生前的女主并无交集而面临的”无羁绊“这一难题。
这种对关系的变体构建很妙,可同时让友也在一次次交流与相处中产生了对幽灵态绚音的依赖。
但创作者保持了他们的谨慎——幽灵态的众人找到行李箱后,幽灵态绚音对友也说出了这段话:“我很担心你,因为你在变成幽灵的时候更加快乐。
你不会真觉得,死了也挺好的吧?
你必须好好活下去。
”
理性的保持让绚音知道自己身为已故的当事人是无法被非当事者真正介入的,故其让友也活下去,莫沉溺于幽灵态。
2.危险的分隔线“生命的终点既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
”
这段话衔接了上一段的劝解。
这并非是女主的一句点题之类的文艺感叹,笔者认为这是对接下来友也面临的一处陷阱的警告——“它正好在我们之间“。
这是一条危险的线。
绚音语毕,友也翻阅铁门的构图衔接了上一个画面。
这意味着,俩人从幽灵态告别,接下来要以实体相见。
想象一下,即将来到自己面前的,不是陪自己共度夏日的她,而只是一具冰冷甚至是布满残破的尸体(实体)。
幽灵消失,实体相遇,固有经验与当下认知分离而产生的游离感让友也崩溃。
而在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有的谨慎也崩盘了。
3.对他人解脱之偏执,对自身解脱之淡然友也发掘箱子后,再一次以幽灵态和绚音相遇。
而此时的幽灵态绚音却和之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再劝说友也要好好活着,而是不断诱惑他走向自己存在的死亡空间。
此时,创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桥段的呢?
让身为现实友人的男二的喊叫去唤醒友也,再让友也通过认识到面前的女主并非其本人而只是自己的寄托,
接着是认识到现实友人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此处缺乏前期情节的有力支撑,显得很突兀最后通过一段为女主的开解 ,
从幽灵态苏醒,并完成了自我救赎。
笔者为什么说创作者在此时丢失了一直以来保持的谨慎?
因为在这里,友也身为非当事人,一则自私地为现实中的女主下了定论,二则依旧没能清楚认识到幽灵态女主和实体女主的差异。
“人终有一死,绚音她曾经努力地活过”试问友也是从过去以幽灵态相处的哪些方面了解到绚音有”曾经努力活过“的痕迹?
友也又是如何知晓她在车祸这一偶然性死亡面前做好了”人终有一死“的准备?
这只是他身为非当事人,怀着对解脱当事人的偏执,而下的自私论断罢了,而这偏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对自身的解脱。
他在说出”你不是绚音“时,却没意识到,那个幽灵态的她,一直以来也不是以实体存在并能与友也构建真实羁绊的绚音。
他依旧沉溺于幽灵态,并试图在其中完成对自己的解脱。
到这里,创作者一直保持的“通过幽灵态达成的关系的变体构建“这一基调已然崩盘——这种关系构建是手段,而非令人沉沦的最终目的。
直到最后,画面里都没出现尸体的面貌,而是用对幽灵态绚音的美好刻画为这段关系试图画上句号(然而并不能,只是影片固执地如此表现了)。
此举对于该片创作基调的行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片中两次点出了现实朋友的重要性(友也对朋友的叙述;寻找箱子的过程中绚音对友也的话) ,
如果借此来反衬幽灵绚音的非实体之无法靠近,则能削弱之前的崩盘之影响。
可是,在对尸体描绘中采用的幽灵态美化而非正面刻画,只能进一步强调混乱不清的友也那自私的为他者之解脱——
“谢谢你“,所以,绚音解脱了?
非也,仍旧是沉溺于幽灵关系的友也为了逃离这段关系而找的借口。
这样的解脱理应是失败的(但在影片中肯定没有这么展现),对当事人而言,对陷入与当事人的虚浮关系的非当事人而言,皆此。
对他人的解脱之处理已然失败,我们把视角转向三位主人公的自我解脱。
以友也为代表,在前文论述中,他所展现的是为他者解脱的偏执而无力——固执而自大地想要解脱绚音,其实只是在解脱自己;以及为自身解脱的淡然却有力——以混乱的立场与逻辑去随意解脱自己(“随意“,是笔者下“淡然“这一结论的来源),本应是无效之举,但影片中的结果却相反。
这种“淡然“其实贯穿了全片——三人组在面对死亡时,缺少那种更深层次的痛苦之表现,而只有青春少年的情绪在漂浮。
但是,”厌世“就代表你能轻松随意地面对死亡吗?
这是两种东西,正如史铁生所言:“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
有时候,——说对了。
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
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
”片中的三人组,有的想死,有的怕即将到来的死,有的怕活但在内心(衣柜)深处还保留着对本我(爱好)的那份期盼。
如此淡然地处理这些角色,并试图将这种东西“献给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loundraw语),实在是过分地不负责任。
笔者为何执着于对尸体的正面刻画?
因为“同一人却不同感的陌生“,即”角色同一性的被切断“(红茶泡海苔语)——这种更深层次的痛苦才能强化友也对幽灵与实体的辨别并让其走出这种手段,才能让影片得以流畅地将基调进行下去乃至升华。
绚音吸引三人组建立关系并令其走出阴霾,但在最后没能绷住,借美化处理将观众的注意力置于幽灵态的、“自由自在”的他者身上,这种自在和少年们的淡然一样,在影片中只能浮于表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幼稚表现,并让该片沦为了落俗之作。
4.弥补,但杯水车薪影片对男二的处理为这段崩盘弥补了些许。
将死之人,并与友也有着现实羁绊,这样的他,不论是在高潮处对友也的唤醒,还是在结尾以幽灵态告诫友也要好好活下去,都分担了绚音这一角色的部分功用,勉强为影片画上句号。
为何说勉强?
因为这只是对“有羁绊的非当事人与当事人”的刻画,至于友也是如何彻底走出与他并无羁绊的绚音的关系,这一点并无得到真正体现,而这也让影片丧失了更高层次的,对“在偶然而局部的灾害面前,全人类该如何认知并将其化为自身活下去的动力”的探讨之可能性。
全片下来,loundraw的人设和美术一如既往地讨喜,可老套的演出手法(各种大回转和嗯凑的偏移取景),乙一的超低水平发挥(笔者本身对乙一也不感冒)以及篇幅受限,再加上商业公司弄出个学生作业的观感还上了院线。
笔者在为这部影片的前期设计感到可惜之余,也只能打出1星的分数了。
绚音终究只是存在于象征青春的夏日的幽灵,如烟火般昙花一现,引人思慕。
少年沉溺于此,无可厚非;不料背后的创作者终是没能抵住这诱惑,也陷入其中。
ps.该片漂浮着淡然气氛的配乐果然是小濑村晶做的
回望最近看的由他配乐的另一部有着明显"后3.11"特征的影片:《终归大海》……我似乎稍微理解新海诚在最近三部片中为何一直与radwimps合作了,或许真的是理念相符罢——那种对灵魂深处痛苦的竭尽全力之描绘,而非仅限浮于淡然之表象。
诚哥早期的片子虽也很有那种浮感,但他对更深层次却捉摸不透的痛苦的追寻与描绘,是作为他的创作核心而一直存在的。
而和《星之声》时期的新海诚同样年轻的loundraw呢?
2022.11.19 19:03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电影讲述了三名各怀心事的少年寻找夏日幽灵,经历过失落,迷茫然后最终释怀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最惊艳我的应该是结尾,绚音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箱子,执念消失之时她也离开了。
凉因疾病还是没能挺过来年春天,不过他拿起烟花知道了朋友的近况,他成了新的幽灵;友也有在向热爱的艺术方面前进,小春也变得勇敢不再退缩了。
他们在相遇中不断找寻到自己,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着。
烟花短暂而美丽,夏天短暂而绚烂,三位向死之人听闻夏日幽灵的传闻而团聚一起去寻找夏日幽灵,只有向死之人才能看到夏日幽灵,但在他们与幽灵相识并完成幽灵心愿的过程中,四"人"的羁绊越来越深,彼此治愈彼此给予希望,凉被家庭未来压力放下自己所热爱的画画,友也身患绝症活不过樱花盛放之时,小葵深受校园霸凌自杀未遂,绚音因为离家出走死于车祸找不到尸体的幽灵,各有各的不幸,在影片的最后夏日幽灵绚音完成了心愿消失了,友也撑过了樱花盛放没能到夏日,凉依旧顶着未来与家庭的压力但重拾了画画,小葵即便依旧被霸凌但勇敢说了不,当烟花重新燃起四个人变成了三个人,当烟花又一次熄灭,三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夏日幽灵没有消失只不过换了人,凉与小葵依旧能看到夏日幽灵,但他们还在坚强的活着努力的活着,即便生活给予你满身荆棘但尚有一丝光在我们还是会向阳而生。
动漫人物,情节各种设计都很好。
画风给我一种新海诚的感觉,之后才了解到很多人把作者称之为新海诚的接班人。
大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叭。
关于故事情节,主题是活着与死亡。
我想,有一些人在崩溃的时候都想过死亡吧。
或许是觉得死亡是解决事情的最好办法。
怎么说呢?
未知全貌,不予评判。
毕竟总有人面临过我们所不能想象的绝望。
但还是希望我们永远怀着生活的信心,好好活着。
生活或许千疮百孔,但你要想想,总会有比你更惨的弱势群体,在努力活着。
逼到绝境了,挺一挺再挺一挺,难道还没有个“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吗?
2022.4.16
十年后,友也写道:绚音,这长长的路,终于是一个人走了,并且发现,为自己而活,比想象中还要辛苦一点。
虽然很多感触都想不起来前因后果,只记得那么童稚无力的岁月里,总之是有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事,一丝曙光都照不进来。
但你离开之后,我从认识的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一点活着的理由。
流去的岁月了无痕迹,那些一起看过的地平线、沉入的海底,仿佛把心又带回如露亦如电的夏天,有时甚至怀疑是否真的见过。
ps. 我时常对着天空眨眨眼睛,想送给你一个微笑。
“生命的终点是友也的未来,亦是我的曾经”呜呜呜呜我暴哭。
感谢友也,绚音,凉,小葵带来的这个夏天。
治愈良药,抑郁必看。
治好厌世症。
超级温柔,超级美的动画,无论分镜,光影,表现手法,还是音乐,亦或故事本身。
奇幻如梦,绚烂似烟花。
细腻的感觉很像《利兹与青鸟》,但多了几分轻快灵动的飘渺感。
几度反转,从幽灵自杀的传说到绚音他杀的真相,最后友也和伪装成绚音的想自杀的自己的对抗,以及半年后再次夏天聚首,终于说话的凉,在半年前因病姑变成幽灵。
四人的身影变成两人。
但是走下去了,死去二人的曾经,变成了留下二人的起点。
被霸凌的小葵变得更加勇敢,而友也找回了活着的欲望。
“为自己而活着,比我想象中还要辛苦一些。
”但“我会自己来选择自己的道路。
”特别记录喜欢的表现手法:1在友也拿着画笔呆站的时候整幅画面叠加上白色粉笔线条画。
2第一次绚音将友也从身体里拽出,幽灵体穿破身体瞬间幽灵感的彩色光。
3数次出现的黑色画面里点燃火苗烟花噼里啪啦的暖光。
4男主友也躺着不动,随一片枫叶落下变幻四季的雪花雪景到樱花晚景。
5男主看穿自己后闯出白色水波一般漾开的心魔结界,跑回去回家扒开衣柜尘封的画板和挖开绚音被埋的墓穴的画面来回切换。
6三人同屏的分割画面。
7绚音拉着友也奔跑飞过大街,前景超慢速飞翔的鸽子。
不同速度带来的穿越时间的震撼感。
PS:绚音拜拜的方式是敷衍性地来一句说“我好恨啊”,超可爱!
两男一女用点烟花方式召唤出幽灵,幽灵说自己不是自杀,是被杀,是出车祸后奄奄一息时被司机掐死后装进行李箱,埋在了某地。这三人帮忙找到了行李箱,幽灵彻底消失了。
编剧安达宽高,原来就是乙一。很弱,但是很白乙一的一个故事,音乐和画面都很美,就这么淡淡的,让人想微微地哭泣微微地笑一笑。
画面挺美的,故事就算了
今年烟花特别多,以纪念那些不该逝去的美好生命。
劝活小短片……作画养眼
B+(7.6)同病相怜的人,对生活充满绝望,在那个夏日,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学会成长,学会反抗,不被生活压倒。题材是挺好的,但由于篇幅限制给我的感动并不是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和《断桥》一样,为什么不报警?
故事还可以,但对于我来说略显矫情。
三个网友放烟花召唤幽灵,反转出其中一人也是幽灵
像是稚嫩版的新海诚(《秒速五厘米》)×新房昭之(《烟花》),只不过故事与爱情无关罢了。还是有个蛮不错的概念-任务驱动(寻死)→反任务驱动(向生),让整个剧作没有幼稚到那么不堪。但是编剧层面的内容构建过于简略,基本上是初高中生级别的所谓青春之殇,人物写法碍于短片的规格只能是一男主一女主,所以相当没有说服力;制作层面的缺憾也是不少,分镜不太流畅,剪辑非常依赖平行蒙太奇制造情感张力,至于背景绘图什么的大概是日本动画的基本盘了,没什么好说的。
干净的画面,治愈的配乐,一出东方版的《伴我同行》,烟花灿烂但短暂,人生苦短但还有希望,人总得活着才能看到更美好的东西,加油吧少年。
画风好特别
3.5。平平无奇日本故事
青春伤痛文学
有求死之心的人才能看见幽灵,三个少年站在空旷的废弃机场上,忧伤的治愈……
一场夏日花火,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已死的人如愿了;将死的人坦然了;寻死的反抗了;心死的人醒悟了。好致郁好温柔,bgm和画面绝美,人物性格也很饱满,好喜欢。唉,要是真的点一束烟花就可以唤回已死的灵魂,我也想点烟花去见它ᶿ̵᷄ ˒̼ᶿ̵᷅
太乙一了,和幽灵在一起的部分很好,结尾正能量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是自己百看不腻的类型!虽然是夏日,却因为故事基调感觉很清凉空灵。温柔的幽灵小姐,每次道别时笑着挥手,说的却是“我好恨啊”。恨什么,恨一时冲动葬送了生命,还是恨眼前天真的少年人仍有未来的无限可能?做幽灵不是看上去那么自由快乐的,所以烟花燃尽就让我们好好道别吧。只是灵魂飞上高天时那一瞬的喜悦确实是真实的。
6.5/10,为自己而活。
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