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剧照明明叫诗人,但整部电影里几乎不存在诗歌。
除了女主陈蕙这个角色的那几句重复的话: 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味我都要留着。
导演刘浩存有野心,他把电影背景放置在一个沉默少语几近黑白无色的时代,也正是伴随着“诗人”名号的摩擦才引人注目。
带着对时代背景和重要关键词的疑惑,我迫不及待要去看看宋佳和朱亚文如何释放那个时代潜藏的浪漫炽烈。
当然,从镜头伸展的第一秒,瞬间明了,这仍然是压抑着的表达。
所以诗歌只能作为引子,告诉观众,它存在,但是存在于煤炭中,需要被点燃,需要被摩擦直至温度骤燃,需要被一步一步引导到火焰的巢穴。
压抑,这是沉默的时代。
即使把两位带着性感魅力的大角搬出来也如此。
剧照陈蕙和李五之间,穿插了一些沉默时代的诗意。
李五忙于学习考试以便从矿坑走到办公室,成为干部,轻松又荣耀。
陈蕙则是一个女工,除了工作所有的时间几乎全都放在了照顾丈夫身上,甚至放弃了夜大的机会。
一条线裤,一根毛线,导演想讲述情欲,然而没有色彩的时代和缺少诗意初衷的表达,拉扯的几乎是越来越黯淡的一根白摹线条。
这样拉扯到床底,到胸口,到心尖,仍然寡淡,几乎闭眼消失的爱欲,如何保留?
不难想象,除了开始李五的诗稿投刊成功,后面几乎没有成功的原因。
同样也不难想象,他为什么对“大诗人”“大干部”张目又羡慕又嫉妒又恨意满满,当然那恨意被他的羡慕嫉妒压缩到几乎看不见的地步。
带着这样的想法,和陈蕙不经意之间的交流,最后的确成为了“张目”。
成为“张目”果然才是“诗人”最初的想法。
到底谁是诗人?
是这个写诗投稿的人吗?
还是那个被导演按进李五背景中的女人?
剧照观看之初就应该明了,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一样糟糕,诗人几乎是少数人被赏饭用死亡和时间竞争之后才可以掠夺的精神财富。
我们提到一个时代,那些诗人,或者被埋没或者被认识,渺渺提及那些苦痛的黑白历史,大篇章赞美诗歌中溢出来的色彩明朗。
如果没有认识到多么无色无味,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诗歌诞生于时代是怎样一种痛苦的生产。
所以与其说,李五、张目、或者想要成为诗人的矿工们想要成为“诗人”,不如说他们想要名誉和爱欲,两种欲纠缠在一起,哪个时代的人不一样?
在我看来,导演在这个时代隐蔽话语下描述的反而是整体视角下的追求,是许许多多的“我们”或者“他们”正在追求的东西。
一定的名誉降落在李五头上,于是很多名誉的欲望就变得强烈,一定的爱劈天盖地,然而日子一久也都冷淡想要新的火花打起。
死亡才是归途,李五复制了张目的过程,也巧妙地选择了一样的死亡。
那些和张目一样生活重复的动作,对“人民群众”的发言、拉下帘子、对女人的渴求,都统统写在明面上。
变大以后,所有的欲望都和“我们”一样巨大。
剧照这时候那个女人去哪了?
陈蕙几乎消失了。
导演让女主在后半场中几乎失声,这是怎样一个选择呢?
角色离开镜头,到底有何所想?
在我看来,为了铺垫这个直视死亡眼神和背影的镜头,陈蕙的消失显得过于沉重,几乎琐碎的消失,那些在时代中失色的铺垫,和让人沉默发笑的幽默。
几乎让人静止,面对着一片青蓝和另一片青蓝,矿上的房屋在时代中被一嘴一嘴吞噬,从标牌到人群,从爱情到一片荒芜。
《诗人》是击碎时代幻想的最好武器,这几乎告诉我们,浪漫是不可取的,能留下来的气味的东西真的是心头的,心头记忆一样简单渺小的东西到底怎么才算被留下来?
到底什么是真的记忆?
到底怎么才是真诚?
在时代沉浮中的亲密关系怎么才算稳定,怎么才算是楷模,怎么才算拥有和失去?
这些问题一遍又一遍叩问着我,叩问着我的心,当我反思我的情感过程的时候,几乎是羞愧的,我无法面对这样干净的内心,无法面对陈蕙认识这一切的过程,对一个人坦诚、炽热、干净、积极的态度,是我缺乏的。
水流湍急的时代浪潮里,一切发展日新月异,欲望在自由的岛屿上肆意生长,创造了巨量的词汇去修饰这一切虚伪的表态。
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找到了开始。
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是伴随着结束。
记艾灵 上9.1窦唯 朝简 / 2019突然想到了《记艾灵·上》中的《喜欢你》「詩人對我們人類最為有害。
」「不,詩人大多麻木不仁,不過並不殘忍。
」「他們讓人們對愛情產生了假象,把愛情說的像音樂一樣美,像比天使。
」「難道不是嗎?
」「當然不是,男女相愛多半因為他們……看到對方頭髮顏色,或者……說話聲音舉止像他們自己的父母。
」「呃⋯⋯有時候是,一見鍾情。
」「不對,問題的實質是……書本上的愛情和實際裡的愛情是兩回事兒,可他們想得到詩一般的接吻,呃⋯⋯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擁抱。
」「等發現不是這樣就病了,要精神分析了,哈?
」「對,常有的事兒。
」观影于2021年6月10日南京后窗导演交流场写完于2021年6月14日2021年6月15日发布于公众号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18 日,导演刘浩携电影《诗人》来广州举办观影活动,影片放映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有观众表示,《诗人》是他近年看过的文本内核、呈现方式极具历史和美学辨识度的一部片子,情感质朴、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意蕴十足。
更有年轻观众感慨片中宋佳、朱亚文饰演的角色命运酷似自己父母年轻时的遭遇,她要请父母进影院二刷《诗人》。
刘浩感谢观众厚爱,称自己是时代经历者、受益者,这样的经历令自己可以多角度、多维度看待、感受周遭发生的一切。
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既有集体的时代记忆,也有个体差异化的时代记忆色彩,希望更多观众能和自己分享那个时代的点滴记忆。
《诗人》制片人孙宁介绍,为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将在百城开启点映和长线放映活动。
10月29号在东京电影节看了全片。
总体来说不错,日本观众也很捧场。
放映后的主创见面环节,一位日本老伯简直把此片夸上了天。
左边挺立者即是影迷老伯看老伯的岁数,应该是经历过日本战后经济腾飞与泡沫破裂的人,对转型期的社会百态应该深有体会,难怪能与本片产生情感共鸣。
片中以某矿场的几个小人物为核心,集中展示了开放初期个人命运的几种不同变化。
朱亚文和宋佳饰演的夫妇是主线,两人一开始是矿上的普通工人。
后来男主李五凭借会写诗的本事,几次挣扎着向上爬。
讽刺的是,李五最初得到权力青睐时,一副粪土万户侯的架势,对坐办公室的工作极不在乎,后来又与老一辈的“诗人”(记得是文协或者作协的领导)水火不容。
然而若干年后,他自己变得和老一辈“诗人”几乎一样(包括私生活和各种习惯,多说剧透)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女主陈惠前半段始终以李五的贤内助形象出现,李五落魄时靠她的帮助才走出低谷。
不过到了后半段,陈惠基本活在配角的台词里,似乎是成了很成功的企业家。
电影对陈惠与李五间的情感变化描述不多,经常留白。
倒是很符合片名,很诗意,但看的时候还是会有不顺畅的感觉。
比如两人第一次发生矛盾。
陈惠瞒着李五,连续在晚上去朋友那刊刻李五的诗集,结果被李五误会,喊着说了几句台词。
然后两人不知怎么就和好了。
还有最后两人分手时,一场误会后时间直接跳到了未来几年,再出现时两人已经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总的来说,前半段表现两人恩爱的戏份节奏很缓慢,后半段两人情感出现问题后又有些跳跃式前进。
主角以外,配角的命运也都很有代表性。
李五在矿上的哥们下海经商,成了“先富的人”。
后来李五找他赞助“诗词大会”,哥们婉拒了,理由是“股东不同意”。
还有女主闺蜜的男朋友,一出场就是“矿区浪子”的做派,因为老爹就是文协(或作协)那个诗人领导。
后来浪子去日本留学了,但就像女主闺蜜说的:“说是留学,其实就是去打工赚外汇”。
矿场看大门的老头,开放后变得神志不清,每天由女儿陪着去矿场大门对面的餐馆望着大门静坐。
后来借女儿的嘴说出人生哲言:“人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就不错了。
”(大概这意思,可能记忆有偏差)还有一个叫“胖子”的配配角,是“矿区最会跳舞的胖子”。
某天突然被抓,看门大爷说是因为“聚众跳贴脸舞,伤风败俗”。
不久又传来被毙的消息,某路人轻描淡写的说:“这不严打嘛~”其他的像老诗人、某科长、农民矿工小啥(记不清了)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时代感。
然后说说视觉上。
刘浩导演的镜头真挺好看的(现场的屏幕多少也加了buff)。
对称构图和内部画框非常多,光线对比很强烈,色彩也很丰富。
即使在主角两口子住的小平房里,也常用帘子挡住右半部分,形成一左一右远景与近景、明亮与黑暗的对比。
除了镜头,场面调度同样不单调。
复杂的全景中,远中近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行动逻辑,杂而不乱。
印象比较深的是李五去工厂演讲时,近景是厂房的门框,门框中能看见演讲的李五和女工们,远景里女主的闺蜜站在高处摆弄着机器。
演讲结束后,远景里的闺蜜向着镜头挥手,观众这才意识到镜头其实是正在偷看的女主的主观视角。
最后,说两个隐喻镜头。
一个是工厂大门外,一排人抬着标语,从画面右方的厂里走向左方的标语墙。
原来的标语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抬的标语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被标语挡着,观众只能看到抬标语的人的一排脚,像虫子一样蠕动。
另一个是李五最后回到厂里,他面对墙上的红太阳画像站着,红太阳的上方是自然界的太阳,李五闭着眼睛面对自然界太阳流泪。
然后他就被推土机撞了。
纯凭记忆写的,出现偏差甘愿负责。
《诗人》的剧情设定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诗歌疯狂的时代,我们所知的海子、北岛等都在那时一跃成名。
记得曾经和一名著名作家交谈过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他称那时候搞文学创作的没有不写诗的,但我们也看到诗歌所高蹈的火把熄灭得过快,它的神圣与吹捧很快沦为个人小资式的吟唱,是诗人已死了吗?
诗人导演刘浩在采访时称,他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诗意。
我很赞同,但为何我们有专有名词称“诗人已死”?
这部电影里的两名诗人——张目和李五,为何都被设定了“死”的结局?
首先,我想从导演的野心谈起。
老一辈作家都有宏大叙事的野心,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现在这样的作品很少,但从事文学及其他艺术的工作者们存在于这样的话语权力之下,在此之下,从来没有优秀的艺术家不想超越这话语权的。
像这次电影《诗人》,其实抓取的时代非常典型,正是文革后期至九十年代。
这十余年,中国从拨乱反正到经济特区的划定,从毛主席的集体主义到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变化不可谓不大。
而人物也可谓典型的。
诗人的创作在电影出现的开始,如张目所述的——发表出去的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故而作品为集体讴歌为主旋律。
诗歌内容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不重要,因为电影全程,我们只记住了女主陈蕙的那几句富有诗意的话: “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 哪怕是你的影子 和你身上的味 我都要留着。
”到电影后半段,李五当上大诗人后的文联却已经门可罗雀,是诗歌已经不重要了吗?
是不再需要讴歌时代了吗?
是人们忘记了。
人们的价值观迅速变化,家庭结构解体等等时代问题,这些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
而张目及李五的死,主要是李五的死,主要原因是诗歌精神的衰竭吧。
所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基本设定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是电影的艺术性。
第一,该电影采用了大量深蓝灰的冷色调与红黄白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比较典型的在刚开场的火车上,陈蕙在昏暗的列车上捂着饭盒,饭盒及她的围巾是大红色的,我们联想到李五说陈蕙身上有太阳光的味道,以及最后“诗人之死”的篇章中,李武顶着灿烂的太阳泪流满面,陈蕙在深蓝的背景里抓起沙土又再次提及那一句富有诗意的话,而此时挖土机正使这个不可避免崩塌的世界走向崩塌。
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出电影如诗歌般的隐喻展现: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暗示为叙事中压抑的、不可言说的部分,而黄白为主的暖色可能是美好的象征。
而红色像毛裤、办公室的红椅子,我觉得是暗示了文学三大母题中的两种:暴力及爱情(性)。
第二,电影中相当多的拍摄是从门,或窗,及其他的遮掩来完成的——且不说其构图,其构图大多是很好的——这对于这剧中叙述者的角度或从观众的角度看,使得剧中情节的演绎更有窥探的感觉,而很多重要剧情正是从这种窥探、猜疑的心理来推进的。
如李五从窗中看到张义骑摩托车送陈蕙回家引发了第一次家庭矛盾,从李五从小门看到象征“性”的红椅子而引发和陈蕙的彻底决定,再到痴呆的传达室大爷从窗户久久观望同一处地方和再见到陈蕙时以升华主题思想时,这些其实都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至于其他场景的细节,有大环境。
拍摄地点是一块风沙飞扬的不毛之地,曾经也是矿山,这对于细腻的诗人情感表达无疑有反衬作用。
再到毛主席画像与邓小平语录的替换是于清晨进行,新旧交替之间、暗与明之间,无疑某种隐喻在其中。
最后是人物的塑造。
主角李五是个才华配不上野心的人,他作为诗人或真正在写诗状态时候的人,是依附在完美女人陈蕙身上的。
这些可以从很多地方发现,如张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传达室老大爷的神志不清似的话语,其他时候作为诗人的李五,更多是表现出人性的卑劣。
而女主陈蕙,有人责备其过分完美,然其是导演对美好、对诗意的象征所在吧。
与宏大叙事结构相配合,无疑刘浩导演也想塑造相当多且立体的人物。
可能由于时长或场景搭设的原因,很多小人物命运的浮沉便显得多余或突兀。
论其他不足。
一是剧情,问题很明显,“诗人之死”死得离奇,矛盾的化解也未完全贴合人设;二是台词,个人觉得有些过于书面语,便显得矫情。
总体而言,个人认为豆瓣6.3的评分过低,而电影上架方十五天便下架,实为可惜。
电影中诗人确实已死,但人人心中总会有一个如陈蕙般象征完全的真、且善、且美的所在,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诗意所在,它没有任何李五似的功利性,它不会因时代而变质,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文/黄晶晶)
一条专访导演刘浩
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
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
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
自述 刘浩 编辑 陈星
《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
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
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
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
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
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
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
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
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
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
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
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
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
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
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
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
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
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
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
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
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
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
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
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
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
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
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
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
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
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
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
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
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
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
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
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
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
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
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
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
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
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
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
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
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
"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 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
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
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
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
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
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
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
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
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
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
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
《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
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
《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
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
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
《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
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
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
文/王栩(影片信息:《诗人》,导演:刘浩,编剧:刘浩,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中国大陆,2021年)原本神圣的诗歌在电影《诗人》里表现的并不那么神圣,因为神圣只是涂抹在诗歌上的油彩,而这层油彩在人为的挥洒下让诗歌成为了应付生活的工具。
生活面前,工具理念侵蚀人心的同时又让真正的自我在与之撕扯的对抗中经受着灵魂的阵痛和冲击,直至以肉身毁灭的方式遗弃自我在人世的喧嚣里。
电影《诗人》用应付生活的故事演义了一个关于“诗人之死”的个人悲剧。
这个悲剧难以给世上之人带来任何触动,它只是展现了以诗人所喻指的举凡一切有抱负、有理想之人在庸常人事的碾压和改造下是如何以理想化为泡影宣告彻底失败的这一现实经验。
不能轻易的去质疑电影里爱写诗的李五是否有着对诗歌创作纯粹的动机。
“诗人”的定义首先在于他是一个人,一个不能免除七情六欲的人。
诗写的好坏和一个人的七情六欲根本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李五不过将这两个概念的边界表现的稍显模糊了些而已。
这让李五有着跻身于优秀诗人行列的基本素质,亦即被七情六欲裹挟的同时,李五依旧保持了一份坚守诗歌创作较为纯粹的灵魂。
可李五仍然要为应付生活而筹谋着。
当《诗刊》的汇款单搁在传达室的窗口上,等着李五领取之际,李五却对传达室的杨师傅谎称自己当天有事,第二天再来领取。
李五对生活的筹谋让其人的小小心计可嗟可叹,从中也得以窥见底层的普通人在毫无根基和背景的前提下脱颖而出的艰难。
李五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全矿职工的注目,以此来获得他萌生在想象中可能会出现的机会。
按照这个故事演义的脉络(同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脉络),李五得到了机会的垂青。
著名诗人张目来煤矿采风,李五被矿领导借调到宣传科协助工作,也就不用再下矿井挖煤了。
此时的李五成了矿工们学习的榜样,诗歌作为应付生活的工具这一理念也在此后的情节里得到进一步的突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在矿工小刘带着自己的诗歌习作来请李五指点一二的时候,观照出人性的识见在现实面上尊崇“榜样”所具现出的一抹真实的心性。
合同工小刘对转正成为国家正式工人有着无限的憧憬,这一憧憬在李五因为发表诗作得到矿领导的器重而激发了个人心性的活泛。
因此,小刘对诗歌的认识也就有了应付生活的直接性。
诗歌就是转正,就是不用再回农村当农民的契机。
这一认识下,诗意彻底退出生活,诗的纯粹也荡然无存。
真正的生活中,诗歌从未获得真正的尊重。
影片不仅用小刘的认识佐证了普通人对诗歌工具性质的理解,还用李莉对“诗人”虚荣的追捧给诗歌蒙上了一层装扮自我的迷幻因子。
因为对李五给妻子陈惠写了不少诗感到羡慕,无法对那些诗里所蕴含的情感进行精神打量的李莉在男人给女人写诗这种无谓的痴迷下产生了徒具浪漫形式的虚荣。
它让李莉在岁月的迁延中始终难以忘怀那个写诗写出了“诗人”名号的叫做李五的男人,实则想让后者给自己也写一首诗。
孰料,在商品大潮的冲刷面前,时代整个儿变了。
尽管李五熟悉的街景还在,相熟之人的面孔还是那么亲切,空气中奔涌的喧嚣却让往日里的宁静与祥和不复寻觅。
随着已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李五的视线,在对那些熟识的人事之一一梳理下,新时期展现出一幅同过去相异的样貌。
它以李五对自己已经是个废人的自嘲,寓意了精神的委顿已是新的时代大潮里个人难以排解的苦闷的根源。
李五无法给李莉写诗,他连一行等等灵魂的好诗也写不出来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走得太快了。
就连李五,这个一边写诗,一边筹谋生活之人,因缘际会的摘取了名利和地位,却永远失去了对诗意的采撷和捕捉。
这让个人的感悟成为虚应生活的机巧,只产出写给他人看的诗,写给自己的诗则积压、尘封,成了永绝天日的悲酸记录。
影片里,老诗人张目从李五那些未曾发表的诗作中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这是年轻人无惧和任性所表达出的自我,它以李五最终被宣传科退回班组而见证了自由意志的碰壁和失败。
当诗人的自由意志得到湮灭,李五的成功也是一个被注定的结果。
只是这个结果在故事的演义里让李五延续了张目的哀叹,写一首或者一行好诗,是诗人之魂不至于涣散的悲声。
有了诗人出自心境上的悲声,诗歌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在没人读诗的时代,诗人面对的不是一个被遗弃的命运,而是众声喧哗里无法抵达诗意空间的困境。
这个困境里有诗人肉身的疲累、心绪的苍凉、不被理解的漠视,抛诸于时代荒野的创痛,这让诗人的死除了象征一个时代精神的失落,未曾在影片里表现出其它任何意义。
倒是李五出了车祸之后,他曾经住过的街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
这种对飞驰前进的时代速度惯常的表现手法将时代对个体的漠然映照的深刻而真实。
藉由这种真实,影片结尾也就揭示出一个世道的麻木。
它遍布尘世,且习以为常。
(全文完。
作于2022年5月15日)——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个人很喜欢温柔又合理的意象,如毛裤,直线走向乱麻。
个人倾向宋佳角色为丈夫的前程被迫妥协了,毛裤作为台词是很明显的暗示。
喜欢另外两件事物,一个是通过群像角色暗线描摹时代环境,一个是很用心的、既精准又克制的视听语言。
如渴望转正的农民工和成为老板的好友,剧变时代劈开阶层的力量无形,但不可逆。
如在工厂,宋佳远远望着丈夫在台阶上和女工讲话的主观镜头,远景一直有妹妹忙上忙下而未下来听话,耐人寻味。
我必须说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有漂亮的视听语言,有呈现时代环境对人的具体影响的野心。
唯一可惜的是对诗的气质的呈现,有些缥缈甚至矫揉。
如果能有更具体的诗的呈现,如多加入几句作品,或者依托同时代为大众熟悉的诗人,哪怕作为一点点元素点缀进来,也许会更好。
而最后拍摄拖拉机的影子多少有点不像真的,所以宋佳趴在地上的表演也就更没法说服人……
这是属于父辈的一个简短的时代。
似乎只是一段烟云,一代人的青春。
刚好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人。
85思潮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刊物也不多。
干这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子,顾城真的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追求诗歌的人,都是很纯粹的。
因为就没看过别的东西。
在僵化集体制度的时代,这些诗意正是当时青年精神向往,而且是唯一的通道。
那些青春的激情与躁动。
反叛与不甘,都指向了这一个出口。
所以影片里很多人想当诗人,想当个诗人的女人的内化需求,在今天看来都很不可理解。
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整个剧本来看,人物弧光还是比较完整的。
李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思想里的矿区。
这里确实是他的归宿。
如同张目说的,离诗歌近一些。
这个人物一生都在干这个事,但是其实离诗歌精神非常遥远。
他只是享受着鹤立鸡群的红利不能自拔。
但这最后的一步,确实离诗歌近了。
最后用这种殉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片抑郁的气质间接阐述了下岗潮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这是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隐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剥夺。
如果要为这代人写一首诗,写一本书的话,也一定是归类为伤痕文学。
看完影片又翻了翻其他人的评论,简单谈谈感受。
首先这部片子的美术指导是要加鸡腿的,矿场的场景构图,冷峻的色调,惊艳到我了。
这部片子故事发生在煤矿,讲的也是煤矿,主角李五的诗意也来源于煤矿。
而且尽管故事跨度很长,但场景基本都是发生在冬天,煤矿的冬天。
裸露的矿场、年代感十足的蒸汽机车、轰鸣的工厂,感觉导演在尽力还原他对那个年代的记忆,而那些记忆最动人的部分都发生在冬天。
冬天的冷衬出的是人心的热。
影片对那个年代的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工友情都有所表现,当然也有对某些人的趋炎附势、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有所讽刺,基本是对那个年代社会面貌的一种速写式的展现,还是比较惊喜的。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所谓的“诗人”,其实又不是在讲诗人或者诗,他就是讲的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年代,讲他的后知后觉的爱情,讲他对命运的不甘,讲他被隆隆前进的时代的列车一路带着向前,而他自己的灵魂和诗意被落在旧时光里的一种无奈和怀念。
要讲诗,讲的也是那一代人对诗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那一代人在艰苦年代生活出的诗意,以及这种记忆中的诗意如何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最后“诗人”的死,其实是一代人心中的诗意之死。
人们一开始光着脚走路,却抬头看星星,是因为脚下的路都是泥泞;后来人们穿上了鞋子,却低头看路,生怕路上的积水把它们弄脏。
人们走的更快了,却也失去了头顶的星空。
最后一个镜头女拳还不骂死?
人要有梦想,但不能只有梦想,属于上一代人的故事,却又很唯美。
#2018TIFF# 跟去年看完《暴雪将至》时的感觉类似,不知道这是不是当下中国青年导演们的通病:又想铺宏大的时代背景又想琢细致的人物刻画,结果哪一项都没做好。摄影一般,画面和构图略矫情,有些地方剪辑不流畅切的很生硬,最大的问题还是对白——符号般的想要强调所标记的时代,却成为了能够引起观众共情的最大阻碍。
影片試圖以一名逐漸成長為投機主義者的拙劣廠礦詩人的歷時故事,來突顯市場化改革前後中國文化與社會境况之變。作者似乎希望通過塑造一個高度反逆當代社會接受條件的,類似母親、包容涵納一切的“聖母”角色,觸及社會主義制度下特殊的性別關係和女性權力問題,但怎麼看怎麼像是對(男性)文人崇高地位(作為另一種權力關係)的想像(意淫)和懷戀。片中類似這樣的意圖彰顯文學性的設計,例如詩人被時代(在生理上和詩藝上雙重)“去勢”、最終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因較為陳舊而顯得頗為直露。綜上,影片的直觀觀感堪稱惡劣。2021年6月7日20:30於魔影金源9號廳。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女人,一个世界。诗人死了,诗人的老婆还活着。
不得不说,不知道跟诗人的关联度多大。毛裤那是个啥意思。
“自负”和“自缚”有时候没差别。其实挺喜欢对李五这个角色的描写,但是故事后三分之二太冗长了,导演没把握好。
诗人死了,工人死了,情人也死了。(可是美人活着啊)@天津首都电影院
空有野心的奇葩电影。我可不接受朱传武转世以后是诗人的说法……
开2倍速,也不能缓解这部电影的平庸。
我喜欢宋佳,她喜欢朱亚文。一起看得同床异梦,貌合神离。
第二部电影,感觉选错了,关系好乱-下午/2021.6.5
导演太沉溺于自己的创作了,又长又慢,但开始挺好的。
女人是真正的诗人,万千柔情缱绻浇灌生命的一行诗
刘浩在《诗人》里把整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叙事落脚在了这样一个资本碾压文化,一个诗人已死的比喻中。李五的复杂性在于他既不是一个纯正的知识分子,又不完全是一个时代的投机分子;他无法摆脱官本位体制下文化附庸政治的命运,又无法阻挡经济发展的车轮(倒车)。但影片混乱之处也在于,这样一个在时代里摇摆的男主人公,却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他妻子陈蕙的阴影——一个男权社会所能建构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的女人。当这个女人在电影中后段彻底缺位之后,观众彻底失去了电影的焦点,而时代在导演精神上烙下的痕迹以及限制反倒清楚了起来。
满屏的敲黑板,划重点啊,学霸的电影时代到来了。
咋看出来李五是诗人的啊= =
宋佳表演开头结尾摄影美术满分,工厂氛围和细节完全是路内的少年巴比伦的感觉,只不过剧本有点差,台词真的太弱,呼应时代的那些伟光正的台词太多,连讽刺的意味都体会不到的无聊感。几个人物没有画龙点睛之笔,同样的内核,隔壁科长的简直才华横溢
还挺喜欢这个调调的。能get到导演想说啥,但是乱了点,而且关于80年代诗人们后来的命运,也并不是这么回事。带着镣铐跳舞,也没法放开手脚拍就是了。宋佳绝美。
我就想问一下,这种电影票云闪付全国限量1000人立减20,在我这里减完只要付三块钱并且还有大量优惠名额的电影,真的会好看吗?